回覆列表
  • 1 # 風雨雲臺

    這個問題要是細說起來沒有幾百萬字都拿不下來,所以我只能簡單給你提供幾個角度吧。

    一、從秦法的角度:

    關於秦亡的原因柳宗元有一句經典概括:“秦亡於政而非制”。秦法是相對靜態的,歸類為“制”。

    可以說從商鞅到李斯,秦法的制定者都是很專業的法家人物,他們制定出來的法律雖然繁密,但是很少見到有荒唐的法條。從目前出土的各種法律條文來看,秦法在具體的實行操作上,邏輯是沒有問題。包括“失期當斬”這樣的法條其實是存疑的,因為目前並沒有看到秦法有出現過這樣不考慮任何實際情況變化而僵硬執行的法條。因此說“秦朝亡於嚴密秦法”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秦法的立法根源在於富國強兵,加強中央集權。法家的立法精神中對百姓是極端蔑視的,完全不考慮普通百姓的利益。這樣一來,就算秦法在執行層上邏輯沒有問題,但是與廣大百姓的切身利益相違背。一旦,秦庭高層在“依法行政”上超出了百姓的承受能力,那百姓就會以各種方式來“違法”。在秦律中“違法”的懲罰極其嚴厲,這個時候社會運轉就趨於僵硬。法家思想下的“依法治國”其實是一個缺乏洩壓閥的軍國主義體制,當外部環境不適合軍事擴張時,國家機器內部的各種零件就缺了潤滑油。但是,已經建立起來的高度中央集權體制又在強迫這臺機器運轉,最終這臺機器自爆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看看《史記 陳涉世家》裡的一段文字:(陳勝)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裡陳勝起義的直接原因是“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其實從目前所看到的秦法條文裡,秦法對各種例外的規定是有明確說明的,在立法的過程中不可能出現這樣不考慮實際情況而強制執行的邏輯漏洞。商鞅、李斯等法家人物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如果只有這樣的水平,那秦國不要談一統天下了,這種“一刀切”的水平估計自己都能把自己玩兒死在西部邊陲。

    再來說說,陳勝、吳廣為何能夠透過“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這樣明顯不符合事實的法條來鼓動起義。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當時秦統一天下不久,山東六國的普通百姓對秦法的認識程度也不高(識字率也很低)。其二、就算秦法在實際執行層面沒有邏輯問題,那也不能代表秦法就是合理的,因為這裡的根源還是法家的立法精神。透過《商君書》,可以明確地看到法家人物極端蔑視百姓:“辱民、弱民、貧民。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這樣的立法精神,其實際上是在“依法害民、殘民”。

    秦庭統治者高高在上,運用手中的法律條文不斷徵發徭役、兵役,即便秦政府手段合法,但是目的不正義。他們肆意地暴民、虐民這才是天下反秦的根源。

    二、從帝國行政角度:

    前221年,嬴政稱帝,史稱“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

    按照秦朝的雷厲風行的行政風格,剛剛經歷戰亂的華夏大地並沒有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而是立即按照秦庭高層的意志,開始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廣大黔首並沒有享受到帝國一統之後的勝利果實,而是迅速轉入了堪比戰亂還慘的徭役、戍邊之中。

    既然是講基礎設施建設,那麼就不得不考慮投資與回報。今天的我們不是為了建設而建設,是為了獲得基礎設施的收益而建設。秦朝的工程建設,遠遠超出了那個時代民力所能承受的極限,與此同時老百姓的收益少得可憐。

    我們簡單地來看看他所主導的幾大工程建設:

    一、修建秦始皇陵。這個工程除了對嬴政本人有收益之外,實在很難想象對秦朝的老百姓有什麼好處。

    二、修建萬里長城。這個巨大的防禦系統對防止遊牧民族的入侵有一定的用處,但是效果不大。從長遠的歷史來看,長城屢屢被草原騎兵輕鬆突破。真正能夠對草原勢力形成有效威懾的,只有中原政權保持強大的戍邊軍團,漢、唐、明莫不如此。一個相對靜態的防禦工事,不可能對機動性極其強的騎兵軍團有很大防禦作用。 更為關鍵的是,這樣的工程量要徵發的徭役是個天文數字。當巨大大人口量被由南到北調動時,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人的環境適應問題、路途上以及徭役地的醫療保障問題、後勤補給問題、生產組織問題等等。

    三、修建馳道,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修建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高速公路網。這個高速公路網本身如果能被很好利用的話,那當然是十分有利於國家和百姓的。可惜這一套高速公路網是皇帝的專用道,一般老百姓或者商人根本沒權利走。修路有義務,使用起來沒權利。悲哀!!!

    簡單地總結一下:對於廣大黔首勞工而言,他們背井離鄉、妻離子散、勞累過度、埋骨他鄉。在他們心中這些建設應該都是王八蛋工程,心中默默地罵著嬴政這個獨夫民賊,也聚集著反秦的怒火。陳勝、吳廣也都是這個黔首勞工中的一員。

    可以合理地想象一個畫面:吳老二是一個楚華人,當秦朝剛建立時他還是很開心的,起碼他認為再也不用長時間服兵役,去戰場送死了。但沒想到沒過多久,秦朝的皇帝老兒強迫他去北邊修長城,強迫他老爹去廣西戍邊,強迫他弟弟去南京挖秦淮河。他離開家的時候他兒子才兩歲,他老孃也臥病在床。他好想念他的家人,也開始懷念曾經楚國的生活了。他感嘆曾經楚國沒有那麼多徭役,沒有那麼多吃人的法律,更沒有以文害人的刀筆吏。現在他一點都不愛秦朝,他也不想多說什麼了,於是他跟著已經起義的屯長去找項羽了!!!

    三、從上帝的角度:

    改革之源動力在於秦庭高層要認識到問題之所在,但是秦以法家思想為靈魂,以軍國主義為利劍,終至橫掃六國,天下歸一。這一路的高歌猛進,同時也將非秦之治國思想踩在腳下。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能讓秦庭高層有充足的理由認為秦之國策有問題?秦之大一統乃創世之舉,無先例可循更無經驗可借鑑。吾等後人是開了上帝視角才有“戰時"與”守成“之說。 帝國之政事猶如人之成長,秦帝國乃是我華夏帝國的幼年時期,幼年人犯錯不可避免。

    第一,扶蘇是嬴政的長子,在一個以法家思想為核心的軍國主義國家裡,其受教育的內容應該不會超出法家和軍國主義這兩個基本框架。也就是說,他當了皇帝之後,不會改變秦帝國治理天下的基本方針。山東六華人民之所以會造反,這跟秦國的嚴刑峻法有很大關係。

    第二,扶蘇成長的過程,也正是秦國不斷剪滅六國的時候。這個時候的秦國以法家思想為核心,以軍國主義為武器,在政治和軍事上不斷取得巨大成功。扶蘇和秦國高層完全沒有必要在一個經過實踐檢驗的治國方式上改弦更張,他們沒有任何可見的改革必要。換句話說,扶蘇上臺後不可能去想改革的必要性。因為秦帝國建立本身,就標誌著所有的對手和各種治國思想流派都是失敗者。秦帝國的滅亡就滅在軍國主義無法治理天下,一旦帝國停止擴張,帝國必然瓦解;也亡於法家思想本身具有極強的剛性上。

    第三,我們今天之所以對扶蘇抱有一絲幻想,是因為太史公的《史記》對扶蘇零星式的記載,讓我們覺得他有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其實我更傾向於這是太史公的一廂情願罷了。首先扶蘇是長子,太史公以儒家所提倡的嫡長子繼承原則來做文章。其次,零星式地把扶蘇描繪成儒家思想的同情者,讓後來讀者有所幻想。最後,添油加醋的把焚書坑儒擴大化,然後凸顯扶蘇對嬴政的不滿。這些記載在我看來不足為信,我更傾向於太史公是在講故事,發感嘆。

  • 2 # 數碼客評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但是到公元前207年,劉邦佔領咸陽,秦帝國至此滅亡。始皇帝本想著傳千秋萬代,沒想到傳一位皇帝就江山易主,前後存世僅15年。

    秦朝的建立其實也是中國史上進展最迅猛的一次改革。

    從長期來看這些改革意義重大,甚至對整個漢民族發展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改的越大伴隨的危機也大。

    秦朝廢除分封制,改郡縣制,政治上中央高度集權,原本有無數個諸侯,到處都是貴族,現在全都被始皇帝擼了,地方上最大的也就是郡守,失去政治利益的這一大批人不造反才怪,那樣既對不起自己,更對不起世代為王為侯的“列祖列宗”。

    還有一些社會改革,比如說廢除各種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等。可別覺得這些改革和秦滅亡影響不大,真正傷筋動骨的就是這些,要知道即使商鞅在秦內部改革也是血雨腥風,何況你剛剛滅了人他的君,他的國,讓他們飽受戰爭之苦,現在又逼他們改變那些世代相傳的習慣,法則,無論從身體上,精神上,情感上,都是難以接受的。 想想這些政策的實施過程,腦子裡都會覺得可怕。

    從本質上講,中國老百姓是很溫和的,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拼命反抗,換了皇帝雖然暫時不習慣,但只要不騷擾他們,政策為百姓安居樂業計,遲早都會服從,甚至是維護你。像秦王朝這樣目空百姓的做法,即使將天下所有兵器,鐵具收繳,也必然死的快!

    歷史無數次驗證群眾力量的強大,這是最底層人民求生存的慾望,它能移山填海,也能“蚍蜉撼樹”、載舟覆舟。

    800多年後的隋帝國亦是如此!

  • 3 # 風雲說收藏

    你好,秦朝之所以滅亡,表面上很大的原因是死在嚴刑峻法上,天下人受不了了才揭竿而起,迅速把秦朝淹沒。但是這裡面個人覺得嚴刑峻法、大興土木、焚書坑儒都只是後世文人給秦朝滅亡安的種種罪名而已,根本原因不在這些表面現象上。

    秦朝之前的八百年的周朝,一直用的是分封制,而秦朝摧枯拉朽一般的迅速統一中國,中間很多諸侯國都是投降的。為什麼投降?那就是按照以前幾百年的慣例,投降了依然可以有爵位的,仍然可以享受榮華富貴。所以秦國才能故此輕鬆的席捲殘雲,而事實上並沒有徹底消滅掉各諸侯國的殘餘勢力。

    秦朝在短時間內選擇了郡縣制,這讓那些投降的諸侯的爵位被剝奪,這讓那些當初沒有抵抗就投降的諸侯國希望破滅,對郡縣制十分不滿。秦始皇對此不得不收天下之兵,以防止各諸侯國反抗,實際上,秦國並沒有真正收服天下的人心。尤其是楚國一直都不服,王室的後裔一直都有取秦而代之的想法。

    秦始皇急於推廣秦律,統一天下文字和計量單位。其實秦始皇是清楚他的危機的,之所以要推行郡縣制,就是為了進一步剝奪諸侯的權利,把他們的權力化整為零,以免他們東山再起。秦始皇只不過是想用法家思想進一步用於統一天下,但是他忘了,此時的天下更需要的是從戰亂中走出來,得到休養生息。

    有人說,秦始皇修長城是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我覺得修不修長城秦朝一樣會在短時間滅亡。秦朝是死在郡縣制推行得太快,沒有緩衝,習慣了分封制的各國諸侯一下子不能適應而且牴觸之心越來越強烈,才會一呼百應,這才是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劉邦建國時也在郡縣制和分封制上猶豫過,最後還是選擇了分封諸侯王,但是條件成熟後就把各個異姓王一一消滅,並提出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誅之的口號。直到漢景帝八王之亂才漸漸把和劉姓王的權力漸漸回收到中央,後來漢武帝又搞了個推恩令,又進一步分化各王侯的地盤和權利,才真正實現了中央集權制。如果劉邦一開始就搞郡縣制,估計下場也不會比秦朝好了多少。

    至於焚書坑儒、勞民傷財,那都是漢代以後的儒家給秦始皇潑的髒水,聽聽就好了,不必太當真。

  • 4 # 鑑史馬後炮

    秦朝的滅亡原因最著名的莫過於西漢時期賈宜所撰寫的《過秦論》了,可以說它對世人的影響是使世人形成了普遍共識就是秦朝之所以滅亡原因是過於殘暴不施仁政導致群雄揭竿並起而亡,下面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角度去剖析那個短暫的秦王朝滅亡的一些因素。

    秦人的出身,首先搞清楚秦人到底是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很重要。秦人不是尋常部族,不是周天子封出的血統諸候,而是他們在戰場上打出來的,是在粗衣簡食中磨出來的,在馬背上搖出來的強悍諸候,歷代秦人在戎狄部族的重重包圍下過著刀口舔血的生活多少年都沒有滅亡的原因在於秦人長期血戰的傳統已經深入了秦人的骨髓。然而,強悍之秦人在歷經數百年的浴血奮戰統一華夏之時,歷經十五載後秦之大廈瞬間土崩瓦解,為後世留下了不少的“前車之鑑”,其中以西漢賈誼的《過秦論》為代表,痛斥秦人不施仁政導致群雄揭竿並起而亡。然而,秦之亡眾說紛紜之下,筆者認為,跟秦人的民族性格干係巨大。

    秦人的血性我們不能否認,然而長期的在戰場上打拼,長期粗衣簡食中磨礪,長期在馬背上搖晃,長期在戎狄部族的重重包圍下過著刀口舔血過生活的秦人,長期血戰的傳統已經深入了秦人的骨髓,造就了秦人之強悍的同時,也給了秦人窮兵黷武,吏治闇昧,貶斥私學,蹂躪民生,不開風化的民族性格缺陷。這些缺陷在戰火紛飛的戰國時期雖然沒有導致秦滅亡,也讓秦國險象橫生僥倖免於滅亡,可到了秦一統後,這些致命傷就像毒瘤一樣擴散,使秦帝國之大廈轟然倒塌。

    統一後的窮兵黷武。戰爭機器沒有因統一六國後而暫停休養生息,反而空前加大馬力北拒匈奴南征百越兩線同時開戰,導致國力在戰爭中無休止地消耗。秦國曆經百餘年的征戰殺伐,在財力人力物力的消耗是史無前例的,天下初定人心不服,社會也因百年來列國戰亂的戰爭創傷並沒有得到及時彌合,正值根基不穩之時,以長期血戰為傳統的秦人再次把戰線延長至南北兩端。

    根據歷史資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原的大業之後,就著手製定北討匈奴、南平百越的戰略。

    經過一系列的準備,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將屠睢和趙佗率50萬大軍,發動了征服嶺南越族的戰爭。秦軍兵分五路,經廣西北部的越城嶺、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以及江西南康和餘干等地,向今天兩廣地區的越族進軍。其中,攻佔番禺的這支秦軍最為迅速。他們經九嶷要塞,順北江而下,直達珠江三角洲地區,並佔領了番禺。而進攻今廣西地區越族人的兩支大軍,越人由於熟悉地形,善於爬山涉水,夜間偷襲秦軍,擾得秦軍苦不堪言。越人一度獲勝,秦軍糧道被斷,供給不足,主帥之一的屠睢也被殺害。由於糧食匱乏、主帥被殺、數十萬的秦軍傷亡,使戰爭陷入了對峙階段,前後相持達三年之久。

    為了扭轉兵力不足、糧草供給的困難局面,公元前217年,秦始皇命監御史史祿在今廣西興安縣境內開鑿溝通湘水和灕水的靈渠。由於靈渠總長僅34公里,工程的勞動量不大,秦軍很快就完成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珠江水系,秦軍的糧餉能夠絡繹不絕地運到嶺南,為秦始皇完成嶺南的統一大業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障。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囂和趙佗再次進攻百越各部族。秦軍勢如破竹,很快擊潰了今廣西等地的西甌族和今越南中、北部的雒越族的反抗,整個嶺南地區從此劃入了秦朝的版圖。為了保持嶺南的穩定,秦始皇命進軍嶺南的將士留守當地“屯戍”。另外,還從中原向嶺南地區大批移民。

    以當時的科技條件,這是一次空前的長途遠征眾所周知,打仗除了要有強悍計程車兵和先進的武器以外,還有一樣非常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兵馬必須的糧草,糧草是戰爭的生命線。那麼問題來了,兩千多年前五十萬的一支秦軍部隊遠離國土作戰三年之久,需要吃多少糧食?他們雖然透過打通湘江與珠江兩大水系透過槽運運輸糧食來保障這支五十萬的秦軍三年來正常吃喝拉撒,但是這三年來光嶺南一線的遠征軍要消耗掉多少秦國的所產的糧食呢?所用於支援南線遠征軍的糧食又佔全國總量的多少?多龐大的一支後勤隊伍支撐秦軍的供給保障?這些問題都沒有權威的資料給出相應的數字。但是,作為一個剛剛經歷了百年戰爭從滿目瘡痍的廢墟中建立起來的秦帝國來說,這筆“南線遠征軍”的軍費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都是一次雪上加霜的天文數字國力透支。

    北線拒匈奴,鞏固北面邊垂之戰。這仗雖然非打不可,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相當於長平之戰所耗的國力,據史料記載: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公元前214年—前213年),秦始皇遣將軍蒙恬率軍北擊匈奴的一次大規模進攻戰。戰國時期,居住在中國北部的匈奴,已經進入奴隸制社會。佔有今內蒙古、寧夏一帶的廣大草原地區。當時,中原各國忙於征戰,無暇北顧,匈奴經常襲掠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秦始皇兼併六國後,為解除匈奴對秦的威脅,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三十三年春,蒙恬統主力軍從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市南)北出長城攻其東;楊翁子率偏師由肖關(寧夏固原東南)出長城攻其西。匈奴敗逃。秦遂取河南地(內蒙古烏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

    沿河置44縣,移民墾守。因匈奴不斷來攻,次年秋,秦始皇覆命蒙恬軍又北渡黃河,取高闕(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攻佔陽山(內蒙古烏加河北的狼山、陰山)、北假(烏加河以南夾山帶河地區)。匈奴不敵,向北遷徙。為鞏固河南地區,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內蒙古包頭市西北)。為防止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徵發大量民工在燕、趙、秦長城基礎上,修築了西起臨洮(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對鞏固秦北部邊地發揮了重要作用。秦朝反擊匈奴的勝利,是對匈奴貴族侵擾勢力第一次最沉重的打擊。匈奴單于“頭曼不勝秦”,被迫“北徙”十餘年。

    吏治闇昧。司馬遷在《史記》中用一段話來描述當時秦帝國的吏治:“昔天下之網嘗密矣,然奸偽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於不振”。從現有的史料來看,這段話是非常貼切的。

    特殊時期的政策常態化,“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秦始皇四年,秦國遇到了史無前例的蝗災,時下秦國糧食減產的同時又面臨統一前奏為解決軍糧問題官方下令“以糧換爵”來解決前線軍隊供糧之急,在當時確實調動秦國百姓為國捐糧的積極性,使秦軍在災年安穩渡過。可災年一過,糧食恢復了正常產量後這道政令並沒有及時廢除,成為官家賣爵的“香餑餑”,也為中國歷史上百姓納粟買爵的開始。當時一般人買爵,主要是為了免除徭役的徵發。在後來買賣官爵的現象就像瘟疫一樣在秦國漫延,以至中下層官吏生態極度腐化。

    秦始皇於公元前216年命令全國農民自報佔有田地的實際數額,以便徵收賦稅。又實行即使是平民,只要有軍功也可授予土地及爵位。雖然秦國在商鞅變法時施行了“授田制”,農民的土地名義上是國家所有、私人耕種,但此舉讓全國百姓實際佔有了原來“王有”的土地,不久之後便演變成了農民和官員們都可以自由地買賣田地,所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終便利了私有土地的發展。

    貶斥私學,在思定時期繼續推行戰時法治。在《史記》中司馬遷是這樣記錄了秦始皇與丞相李斯的對話的:丞相李斯說:“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複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襲一代,可是都憑著各自的制度治理好了,這並不是他們故意要彼此相反,而是由於時代變了,情況不同了。現在陛下開創了大業,建立起萬世不朽之功,這本來就不是愚陋的儒生所能理解的。況且淳于越所說的是夏、商、週三代的事,哪裡值得取法呢?從前諸侯並起紛爭,才大量招攬遊說之士。現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陛下一人,百姓在家就應該致力於農工生產,讀書人就應該學習法令刑禁。現在儒生們不學習今天的卻要效法古代的,以此來誹謗當世,惑亂民心。丞相李斯冒死罪進言:古代天下散亂,沒有人能夠統一,所以諸侯並起,說話都是稱引古人為害當今,矯飾虛言撓亂名實,人們只欣賞自己私下所學的知識,指責朝廷所建立的制度。當今皇帝已統一天下,分辨是非黑白,一切決定於至尊皇帝一人。可是私學卻一起非議法令,教化人們一聽說有命令下達,就各根據自己所學加以議論,入朝就在心裡指責,出朝就去街巷談議,在君主面前誇耀自己以求取名利,追求奇異說法以抬高自己,在民眾當中帶頭製造謗言。象這樣卻不禁止,在上面君主威勢就會下降,在下面朋黨的勢力就會形成。臣以為禁止這些是合適的。我請求讓史官把不是秦國的典籍全部焚燬。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裡去一起燒掉。有敢在一塊兒談議《詩》、《書》的處以死刑示眾,借古非今的滿門抄斬。官吏如果知道而不舉報,以同罪論處。命令下達三十天仍不燒書的,處以臉上刺字的黥刑,處以城旦之刑四年,發配邊疆,白天防寇,夜晚築城。所不取締的,是醫藥、占卜、種植之類的書。如果有人想要學習法令,就以官吏為師。”秦始皇下詔說:“可以。”

    之後便發生了著名的歷史事件“焚書坑儒”事件,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各國均有私學之所,在這些地方人們縱論天下事,廣言萬物理。誕生許多人類文明史上不朽的思想文化。在“焚書坑儒”的災難下百家調零,天下只有法令、工農醫而已,此時,秦國在商鞅時期沿續的戰時法治像一頭野獸似的在統一後本應休養生息的秦帝國中狂奔。

    蹂躪民生。一點是周所熟知的。秦始皇自繼位到秦二世期間,幾十年間大興土木徵用數百萬民夫建始皇陵、修阿房宮、築長城、開靈渠、修直道……中國歷史上一項項偉大的工程幾乎都是在那個經過百多年浴血奮戰後,剛剛從戰爭廢墟中建立起來的大秦王朝的初期建起來的。其中有名的就是秦始皇陵,從秦始皇繼位一直到秦始皇駕崩,動用了70萬民夫修建了整整三十六年還沒能峻工。司馬遷在《史記》中對秦始皇陵的描述可見一斑,“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不開風化,不問蒼生問鬼神。到了晚年的秦始皇迷戀長生不死之術,篤信命數。招覽了天下大方士,大肆餞行鬼神之事,齊人徐市向秦始皇上書說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島,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不死之藥”,服後便可“長生不老”。秦始皇聽了都很動心,幻想成為“長生不老”的神仙。有些怪迂苟合之徒,如盧生、韓終、徐福、侯生,都投奔秦朝為博秦始皇的寵信大肆編造鬼神之說。盧生勸說秦始皇道:“我們尋找靈芝、奇藥和仙人一直找不到,一定是有什麼東西與它們相剋。我們建議您要不時秘密出行,來驅逐惡鬼。惡鬼避開了,神仙真人才會來到。您居住的地方如果讓臣子們知道,就會妨害與神仙交往,希望您所住的宮室不要讓別人知道。這樣,不死之藥或許能夠得到。”秦始皇就對外宣稱說:“我羨慕神仙真人,我自己就叫‘真人’,不再稱‘朕’了。”他還下令咸陽附近二百里內的二百七十座宮觀都用天橋、甬道相互連線起來,把帷帳、鐘鼓和美人都安置在裡邊,全部按照所登記的位置不得移動。皇帝所到的地方,如果有人說出去,就判死罪。徐福等人入海尋找仙藥,花費了很多時間和錢財也沒找到。他害怕遭受責罰,就欺騙秦始皇說:稱海中有三神山。但我們時常被大鯊魚困擾,所以無法到達。希望皇上派善射之人一起前往,遇到大鯊魚就用連發的弓弩射它。”恰巧秦始皇做夢與海神交戰,海神的形狀與人形相似。占夢的博士說:“水神本來是看不到的,他用大魚蛟龍做偵探。現在皇上的祭祀周到而恭敬,卻出現這種惡神,只有把它除掉才能找到真正的善神。”於是秦始皇命令入海的人攜帶捕大魚的工具,親自帶著弓弩去射殺了一條大魚。秦始皇信以為真,派他帶領三千童男童女,乘樓船入海求仙山,最後到秦始皇死也不知所終。

    秦始皇生前的種種作為都在啃食秦朝大廈的根基,過度用兵、過度透支國力財力民力、過度信奉鬼神、過度迷信法律、過度打壓私學,至使秦朝險境重重埋下瞬間土崩瓦解伏筆。秦人在商鞅變化之後,由一個積弱積貧的西垂小國在短時間內驟然成為傲視列強的強國,在經過百年浴血奮戰後統一華夏後又瞬間灰飛煙滅,這其中有太多令世人費解的因果關係。縱觀秦人的起源,秦人在西陲長期的在戰場上打拼,長期粗衣簡食中磨礪,長期在馬背上搖晃,長期在戎狄部族的重重包圍下過著刀口舔血過生活,長期血戰的傳統造就了戰國時期秦人在贏得了華夏統一的同時,也因為秦人沸騰的馬背民族熱血在歷史的轉折點上也因窮兵黷武、不修民生、不開言路、痴迷鬼神、不思吏治而下滅亡的伏筆。創業難,守業更難,商鞅在變法初和統一之後丞相李斯在歷史轉折點上都提到“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為何在戰亂年代的秦人腦子轉得過彎來及時調整成為強者,在統一年代的秦人就轉不過彎而坐視自身滅亡了呢?

  • 5 # 歷史風暴

    秦朝的建立和中國歷史上大多數王朝的建立是不一樣的。大多數大一統的王朝在建立之初由於連年的戰亂,國家的力量都非常弱小。天下百廢待興,所以君主的首要目標就是休養生息。秦朝卻不一樣,當秦始皇結束了數百年的戰亂,統一了山東六國之後,在他眼前的秦王朝,卻是一個傲視天下的強大帝國。本來這樣的國家,應該是國脈長久,沒想到短短十幾年之後卻分崩離析。

    說到強秦的滅亡,原因無非有三:亡秦者,秦;亡秦者,六國;亡秦者,天下百姓!

    亡秦者,秦!

    秦二世胡亥繼承帝位後,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奸臣之一趙高粉墨登場了。在趙高的蠱惑下,秦二世殺掉了蒙恬、蒙毅等一干重要大臣,也殺掉了自己的兄弟扶蘇等人。不僅如此,秦朝上下被趙高搞得烏煙瘴氣,甚至玩起了指鹿為馬的勾當。以至於當陳勝、吳廣的起義軍殺到函谷關前的時候,秦二世還沒有召集軍隊進行抵禦。所以,才有了章邯帶領著驪山刑徒抵禦起義軍的故事。

    亡秦者,六國貴族!

    雖然秦始皇滅了山東六國,而且將大批的六國貴族遷巴蜀一帶,雖然這種釜底抽薪已經給予了山東六國貴族巨大的打擊,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他們仍然在山東地區秘密的積累力量,準備趁勢而起。著名的項羽家族在江東地區的經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早在秦始皇還在的時候,江東地區已經在項羽家族的控制下了。我相信,當時的天下並不只有江東是這樣,應該還有很多地方都有同樣的情況。所以,當陳勝、吳廣起義後,各地貴族的響應才那麼及時,因為他們早就等這一天了!

    亡秦者,天下百姓!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個王朝如果失去了民意基礎,他離滅亡也就指日可待了。

    由於秦始皇和秦二世兩人對天下百姓的壓榨,使秦朝有暴秦之稱。長年累月的艱苦勞作,讓大量的百姓累死在了長城上、驪山陵墓上。。。

    而到了秦二世時期,不僅沒有改變這一切甚至變本加厲。秦二世當上皇帝后,竟然命令百姓在服役的時候自帶口糧?種種行為,已經讓百姓難以支援這個暴力的王朝。所以,當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才會有那麼多人去響應。

    而當劉邦來到關中的地區的時候,關中的老秦人不僅沒有抵禦劉邦,甚至單食壺漿以迎王師。可見天下百姓是多麼熱切的期盼秦朝的滅亡!

    說實話,秦朝以後由於中國是一箇中央集權制社會,國土面積大、人口多、人們的凝聚力強,一般情況下只要自己不作,注重百姓的訴求,這個王朝很難被草率的滅掉。就像漢朝一樣,由於吸取了秦朝的教訓。讓他們享有了400年的壽命,甚至到今天人們提起漢朝,仍然津津樂道!

  • 6 # 使用者94738516596

    no zuo no die。秦朝滅亡真的是太快了,好像還沒給人反應過來,秦朝就完了。想當初秦始皇橫掃六合,天下一統,當初是何等的意氣風發,秦朝大軍超過一百萬,這放在任何時代基本上都能排在前列吧。秦國曆七代,150多年才統一天下,可是在胡亥手裡三年就沒了。

    當初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時候可是有一百萬軍隊,當時章邯率領的是幾十萬囚徒和項羽打的,除了王離被滅的15萬人。秦國的其他軍隊呢?當然最主要的就是南征的50萬大軍,沒有任何機會回援,主要是秦國滅的太快了。

    當然這裡面的問題太多了,也不是簡單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

    首先可能很多人想到的就是秦國的暴政,修長城,建陵墓,阿房宮等等,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這些已經完全超出了老百姓能承受的範圍了。當然秦二世荒廢政治,趙高亂殺功臣,已經把秦國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而且秦二世完全就不是一個當最高統治者的材料,等到秦始皇一死,六國貴族都開始蠢蠢欲動。秦二世完全鎮不住這些人。當然這裡面也有秦始皇的一部分原因,封建郡縣制確實是歷史大勢所趨,但是秦始皇推行的太快了,完全沒有給歷史反應的時間,還有項羽採取完全的分封制都不符合當時的情況,看看劉邦統一天下之後採取的是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而且休生養息,使大漢王朝才能屹立不倒。

    當然秦國滅亡這裡面還有太多的偶然性因素。

    其一,秦始皇為什麼不立太子。都知道古代都是父死子替,可是秦始皇沒有立太子,何況這時候秦始皇已經年近五十了,那時候超過四十就算是老年人,那麼他死了誰來接替自己。這也給胡亥等人機會了。

    其二秦始皇明知道自己有病還要出巡,而且偏偏在沙丘加劇,死在了沙丘。關鍵這次出巡缺偏偏只帶了胡亥。把扶蘇派去北上監軍了,回來的時候把蒙毅也派遣回咸陽了。

    其三就是李斯的突變,這個是讓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扶蘇可是李斯的女婿。

    其四就是扶蘇,蒙恬為什麼就這麼聽話選擇自殺了呢。

    其五就是陳勝吳廣的起義,這也是突發事件,完全沒有給秦帝國反應時間。

    當然秦帝國滅亡還有很多原因,不過一句話來說的話,就是失去民心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當時來說秦帝國完全已經失去了民心,滅亡也是遲早的事。

  • 7 # 書單俠分享
    眾所周知,秦朝崛起於秦孝公(也就是嬴渠梁,和商鞅合作變法的那位秦國國君,活活累死在君位上),壯大在秦昭襄王,並且在秦王嬴政時候達到了歷史巔峰。由此滅六國,一中國,書同文,車同軌,實行郡縣制等。件件放在現在都是震古爍今的大事件。大家在振奮之餘,也不免對於秦朝為何在統一中國後,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裡就二世而亡感到困惑。不是說好了要一世,二世,三世直到萬世嗎?怎麼帝國的小船剛剛起航,就陰溝裡翻船了?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的迅速強大,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的迅疾曝亡?下面我個人就從兩個方面來簡單闡述下觀點:秦朝為啥會迅疾崛起,又為啥會旋即滅亡。眾所周知,秦代的生產力極不發達,全國大部分民眾幾乎都是目不識丁,我們建國後推行全民教育都花了一兩代人的時間,秦朝為什麼會那麼快?一、帝國征程,從崛起到覆滅早期的秦朝:一窮二白靠實力打拼出來國土秦朝從立國時間比較晚,而且四周都是戎狄,也就是所謂的蠻族,不是華夏文明,並且當時周天子也僅僅給了名分,沒有給實際的地盤(相當於開了一個空頭支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造就了秦朝熱血好戰不事農耕的民族秉性。可以說,秦朝的國土都是靠自己一點一點的真刀實槍的打拼從蠻族手裡面奪取過來的。這個過程持續了大概好幾百年

    秦部族自西周以降,不過是因為周王室養馬有功而被封於西陲蠻荒的小族,當中原文明陶醉在周禮與風雅中時,遠離富庶與安寧的秦人正在戎狄蠻族的包圍下在夾縫中頑強地求生,幾百年的刀尖舔血非但沒有被蠻族的汪洋大海所淹沒,小小的秦部族反而征服了無數戎狄而立足於中原之外,直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秦軍勤王有功方被封為一方諸侯。至於春秋,秦穆公雖稱霸一時,然而卻始終遊離於先進之外,及至獻公歿,秦國既沒有楚國廣闊的領土,也沒有魏國強悍的軍力與霸者的名號,更沒有齊國富庶的商業與繁榮的文化,甚至仍被士子視為不服教化、愚昧無知的蠻夷之邦,中原皆恥於與秦為伍。

    中期的秦朝:窮則思變一柱擎天變華夏秦獻公為了奪回為魏國奪走的河西領土,率領疲敝軍隊和魏武卒開展了多次拼血大戰,每次都是打的兩敗俱傷苦不堪言。最後打的甚至無糧可徵無兵可調,整個國家都處於亡國的危險當中。還是後繼國君秦孝公當機立斷率領軍隊趕緊撤出戰場,和魏國罷戰修合,為國家贏得了一點點的喘息時間。秦孝公經過深刻反思知道秦朝的弊病所在,連年混戰已經把整個國家打空了打沒了,痛定思痛決定銳意改革政治,但是這個時候還是缺少得力的助手,因此才有了後面那篇有名的《招賢令》:“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一腔富國強民宏願,一片招賢納才熱心 表現的淋漓盡致!商鞅看到後來到秦國,君臣二人三天三夜暢談國家大事,才有了後面對秦國改頭換面重新再造的商鞅變法。這裡就不羅嗦了。 從此秦國一發不可收拾,歷經多個國君的勵精圖治,到嬴政這一代,已經是達到了整個戰國時代的國家實力最高峰,統一天下也就變得水到渠成。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末期秦朝:窮兵黷武荒淫無道毀霸業 從中國這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從治到亂的規律來看,得天下和治天下總不是一套標準。如果一直按照一個姿勢來治理天下,那麼很有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1、秦朝統一之後國家要求休養生息 秦朝統一是建立在軍事征服的基礎上的,連年爭戰對於國家基礎建設不利,統一全國之後應該順應時勢休養生息恢復生產。而不是繼續窮兵黷武開疆拓土。也可能是秦朝自商鞅變法以來就沒有形成和平時代該有的法律制度,一切的制度都是為了戰爭特意打造的,最終導致了統治者不去發動戰爭無法滿足老百姓的需要....這也是第一個統一王朝的悲劇。在我看來,先吃螃蟹的人總要為後吃螃蟹的人做做示範,忍受被夾被咬的痛楚。秦到漢,就是這麼個明顯的場景。2、統治者的好大喜功歷來統治者都講究個國為私用,不斷的動用國家力量滿足個人的私慾。但是像秦始皇和二世這對父子那麼能折騰的,恐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吧(估計也就後面的隋煬帝有一拼)。你看看統一後這十幾年做了啥事?修萬里長城;修建阿房宮;修建貫穿全國的驛道(國家高速公路);同時發兵北卻匈奴南征百越;到處修建離宮別苑幾百處;在位十幾年出行5次,每次都是全國遊,勞民傷財(是否能真正震懾六國華人暫且不論);.....每一件放在老百姓這裡都是一個天大的負擔,何況多件事情在十幾年間同時並行?老百姓不反抗才怪!

    so,最終秦朝的結局我們看到了:二世而亡,短短10幾年的happy時光。惜哉,這麼彪炳千古的統一大帝國眼見他起樓閣,眼見他樓塌了~

    二、點評下秦朝這位華夏文明首位班長自周立國以來,數百年的戰國群雄血腥爭鬥戰火紛飛到了秦朝這裡終於得以暫時告一段落。秦朝作為華夏文明的首位班長,用武力壓服班裡所有的同學,最終登上班長寶座。那麼他做班長這段時間有哪些做的好或者不好的地方?又有哪些值得我們後人借鑑的地方呢?1、順勢而為則興,逆勢而動則亡上面也講過了秦朝早期每次的抉擇其實都是順應時勢的做法,秦朝的崛起是應了時勢的要求,它的統一全國也是應了全華人民呼籲和平,要求統一的人心所望有很大關係。因此由它來統領華夏文明眾望所歸。但是統一也恰恰成了秦朝興亡的分水嶺。後期的逆勢而動,短短十幾年就把那麼一個龐大帝國拖到死。應了那句話:不作死,就不會死。所以啊,我們現在的人做事,一定要順應時勢順勢而動,個人的榮辱成敗一定要跟上社會大環境的節奏,跟不上或者反著來,不好意思了您嘞,活該您倒黴!2、創新精神不可磨滅秦朝沒有像其他六家同學那麼自甘平庸,小打小鬧創新後自甘沉淪,而是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勇於創新,用咱們現在的話來講那叫:與時俱進,代表社會生產力最高水平。 您看,商鞅變法,遠交近攻,創郡縣制廢封建制,書同文,車同軌,修建國家驛道,開鑿眾多水利工程,修建長城等等,每一件事都是前無古人的首創之舉。秦朝的創新精神絕對值得我們現在的人學習。

    不創新,毋寧死!

    3、人才到哪個時候都是最寶貴的資產財富

    人才這種資源到啥時候都是最寶貴的資產財富,不論過去還是現在。國家的競爭說到底還是人才儲備的競爭。秦朝自己本身不怎麼出人才,但是它善於用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秦朝能統一天下和他的用人分不開,像百里奚、商鞅、呂不韋、李斯等等。 並且把引進人才當做興國的首要任務。它的每次振興,也都是伴隨著新人才的引進來不斷推動進行的。同樣與之相對應的,到了秦朝統一之後,對於人才的引用就沒有了那種緊迫感,引進的人才也遠不如沒有統一之前那麼多。這個我們去讀讀史料就能看出來,前後對比很明顯。也可能秦始皇覺得我都統一了,還要人才幹啥呢?恰恰是對人才的不重視,導致人才凋零,最終老百姓爆發起義法抗暴政的時候,秦朝都沒有多少有用人才來幫助自己度過難關!

    對人才的重視,不論啥時候,都應該是領導者最最重視的一件事,一定要放在首位!

    三、寫在最後 秦漢時期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時期。這個時期華夏文明才真正進入大一統的時代,各種思想碰撞也是空前激烈,不論是文化經濟政治軍事都史無前例的進入到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毫不客氣的說,我華夏文明後面2000年左右的民族精神,也是從這個時期奠定並延續發展至今的。研究透了秦漢時期,也就研究透了華夏文明的起源,起到了提綱挈領縱觀全域性的作用。 我是方勝山,喜歡讀史明智,喜歡通過歷史中挖掘對現人有益的啟示。歡迎關注我,一起探討華夏幾千年深厚歷史沉澱下的思維智慧。我在悟空問答,等著和你溝通~

  • 8 # 葦說定製化運營

    古人把墓地的選擇看作是一件造福於子孫後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這個企圖傳之於萬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對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視。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驪山,據北魏時期的酈道元解釋:“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酈道元的觀點受到學術界多數學者的肯定。

    但僅僅因為美玉嗎?其實並不見得。

    在中國的歷史上,屢屢出現挖祖墳的事件,盜墓者除了覬覦墓陵裡面的財寶之外,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破壞風水,使得被挖祖墳的家族從此一敗塗地。可以說,在過去,不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尋常百姓,都相信有陵墓風水的存在,所以大多數的皇帝在生前,都會四處為自己尋覓死後的安葬之地。他們大都相信,一個家族或一個朝代的興隆,很大的程度上與陵墓的風水有關。

    對於皇帝們而言,他們的陵墓建在龍脈之上,便可以使自己的皇位千秋萬代。

    什麼是龍脈?龍脈是中古傳統堪輿術中對一種特殊地理形態的叫法,實際是藏風蓄水、大富大貴的風水寶地,並不是像封建迷信中所講的,並非是唯一性。

    因為龍脈也分很多種,實際的地形也千變萬化,所以看龍脈要有足夠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有的風水師可能窮盡一生都不一定能找到你認為可以出帝的“龍脈”,通常能找到大富之地就非常不錯了,大貴那是可遇不可求的。

    龍就是地理脈絡,土是龍的肉、石是龍的骨、草木是龍的毛髮。皇帝們要想找到自己的龍脈之地,首先應該尋找到自己祖宗的父母山脈,審氣脈,別生氣,分陰陽。

    作為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對於自己的墓地其實是相當的講究,卻何為只傳了二世呢?今天用玄學來給您解釋這個問題。

    玄學又稱新道家,是對《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說,產生於魏晉,是中國魏晉時期到宋朝中葉之間出現的一種崇尚老莊 的思潮。玄學也可以說是道家之學的一種新的表現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稱。

    從玄學的角度上來講,有一個普遍的說法,叫“陽宅管發財,陰宅管人丁”。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的驪山,這個位置就是我們講陰宅風水,能葬在山的底下,還是比較好的,代表我們的祖祖輩輩都會有靠山。那我們看一下他的山是在南邊的方向,而且水是在北邊的方向,叫做“頭枕山,腳蹬川,祖祖輩輩收金磚”。聽上去還是不錯的,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巨大的敗筆。

    這條渭河正好是在秦始皇墓地的北邊出現,我們都知道如果一個墳坐北向南,然後在他的墳底下,再去葬他的子孫的話,這個叫做步步高蹬,就是由先祖把他的後輩蹬起來,平步青雲之意。

    秦始皇陵的這個水出現在北邊了,這個就不叫步步高蹬了,這個叫做步步蹬低,會容易斷子絕孫。因為水在古時候一直稱為叫做“坎”,在我們的八卦裡面也是稱為叫做坎位,他把他的子孫往水裡去蹬,那麼也是容易讓他的子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所以這種墓地的葬法可以說從風水的角度上看,是非常大的一個敗筆。

    為何非要選擇在這裡埋葬?其實秦始皇並不知道這裡的風水大忌,相傳為他挑選墓地的風水大師其實跟他有仇。較為流行的說法是這位風水大師的子女因為勞役而去世,故此他從風水上來報復秦始皇,讓他的後世人丁單薄。

  • 9 # 雨霧江語

    秦朝是被劉邦滅亡的秦末秦國暴政民不聊生陳勝吳廣高舉義旗起義。最後全國揭竿而起但最後陳勝吳廣被秦將樟宜的部隊消滅。但是起義軍還是日漸壯大最強者項羽。可是最先攻入咸陽滅亡秦國的是劉邦。

  • 10 # 紫禁的sphere

    秦朝強於天時地利人和,亡於政體超前。

    追究秦朝滅亡的原因,要先說它的興起。而秦國之所以強,因為天時地利人和。

    地利

    秦人最早起於西北的苦寒之地,他們原本替周天子抵擋野蠻人。春秋之初,秦國還只是一個邊緣的諸侯國,被中原的諸國所遺忘。但等到秦國向西滅了西部的蠻族之後,秦國便擁有了巨大的地緣優勢:面對東方諸國,不用擔心腹背受敵,國力慢慢增長。(參見一戰二戰的美國)

    人和

    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秦國正式確立了“耕戰立國”之路。

    普通的平民老百姓,能夠依靠軍功贏得功名,實行階層的躍遷,這可以說是最早的科舉制了(武力科舉)。秦國政通人和,國力快速的增長。而此時中原的諸國在彼此征伐之中損耗嚴重。尤其在三家分晉之後,秦國已經基本上沒有了敵手。

    而此時紛亂的東方諸國,導致眾多的人才開始流向秦國(參見世界大戰中世界人才流向美國)。秦國的優勢越來越明顯。

    天時

    天佑秦國,而秦國的國君們的確抓住了機會。

    商鞅變法之後又過一百一十年,秦孝公之後又經歷五代賢明君主,十三歲的嬴政繼位。嬴政用八年時間等待,熟悉政權的執行;再用了八年時間大力整頓軍政;最後用了十年時間,消滅東方六國,建立秦帝國,成為始皇帝。

    至此秦國建立。

    秦國亡,因為政體超前

    地不利

    因為國土面積太大,導致在秦國國內能夠高效實行的郡縣制,在面對整個國家時,變成了低效的存在。在中央集權的基礎上,要求實行郡縣制。嬴政希望將社會各個階層的力量擊中起來,在沒有發達交通的古代,根本不可能完成。

    真正意義上的郡縣制,在最後一個封建帝國清朝滅亡時,都沒能真正實現。直到共和國建立時,方才真正變成現實。

    巨大的國土面積,使得現實不足以支撐政治理想。

    人不和

    秦帝國的“耕戰”國策,在滅國戰爭結束後陷入了死角。沒有了戰鬥,自然就沒有軍功,而社會也就沒有了階層躍升的通道,開始漸漸成為一潭死水。秦始皇不知道如何解決,只能繼續發動兩場戰爭:向北擊匈奴;向南徵百越;

    而帝國也在這兩場戰爭中,逐步走入泥潭。

    天不時

    嬴政建立的秦帝國,建立中央集權,要求書同文、車同軌。君主專政,在當時還處於奴隸制的世界各個文明中,是一個巨大進步。

    但是卻太超前於那個時代。

    這樣的一箇中央集權政體,幾乎動了所有階層的乳酪。因為政體超前,因為改變的太多,動階層的乳酪太多,就要防範太多,就要嚴刑峻法。然後天下苦秦,思變。

    新生的帝國舉步維艱。因為艱難,所以秦需要更多嚴刑峻法防範天下。如此進入一個死迴圈,帝國逐漸超負荷。當陳勝和吳廣,在大澤振臂一呼時,天下應者雲集。陳勝吳廣失敗,項羽和劉邦接上,鐵血帝國終於在一輪又一輪的失血中而亡。

  • 11 # 千古名將英雄夢

    秦之亡有很多原因,除了秦二世暴政及虛耗民力的長城等大型國防工程這些一眼可見的原因外,還有一個最最重要的原因,一直以來被忽視,其實隱藏重大玄機。

    這個原因,就是秦始皇對百越的用兵。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皇帝令“尉”屠雎帶領五十萬大軍兵分五路攻擊嶺南,先後打敗了西甌人(浙江的百越)、閩越人(福建的百越)與南越人(廣東的百越),但是當和西甌人(廣西、越南的百越)打的時候出問題了,據《淮南子.人間訓》記載,這一仗秦軍打的十分艱苦,長達三年不解甲,不弛弩。先是小勝,還殺死了西甌族的首領“譯籲宋”,但是接下來西甌人跟秦軍玩起了捉迷藏的遊戲,他們躲進深山老林之中,憑著地利不斷襲擾秦軍,尉屠雎莫之奈何。終於有一夜,秦軍遭到了西甌人的伏擊,大敗,主將屠睢戰死,秦兵伏屍流血犧牲數十萬人。

    現在問題來了,蒙恬三十萬就打敗了強悍的匈奴,尉屠雎足足五十萬大軍,為何被一支小小的西甌搞成了這副德性?難道是統帥太蠢了嗎?不見得。屠雎這個人是什麼來頭史書沒有詳載,我們不清楚,但看他能接替一代名將王翦的位子率領半個國家的兵力南征,相信其即使比不過蒙恬,也絕不會是個無能之輩。那麼到底是為什麼戰無不勝的秦軍來到嶺南,就變的老吃敗仗了呢?我想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蒙恬北伐是收復趙國的故土,當地邊民既痛恨匈奴的劫掠,自然會站在秦軍這邊兒,這叫有有群眾基礎,戰爭就好打。而尉屠雎南征的是南蠻未開化地,對於那裡的越人來說,秦軍是侵略者,所以他們要不惜一切代價,頑強抵抗。因此同樣是拓疆,蒙恬與尉屠雎發動的戰爭性質不同,結果自然迥異。

    第二:地方氣候不同。蒙恬北伐的是河套地區,那裡的氣候條件與關中差不太多,士兵們比較適應。而尉屠雎南征的百越地區是南方蠻荒之地,那裡氣候懊熱,地勢卑溼,山嶺叢雜,瘴霧極重,蛇蟲又多。秦軍一到其地,不服水土。或為瘟疫瘴氣所侵,或為猛獸毒蟲所害,往往死亡。再加上當地越人仗著熟悉地形,不斷的偷襲秦軍。久而久之,秦軍士氣日漸低落,大敗也就無法避免了。

    當然,秦軍畢竟人多,在死了足夠的多的人後,秦始皇終於平定了百越地區,分別置為桂林(約為今廣西省)、象郡(約為今越南中北部)、南海(約為今廣東省)三郡。至此,秦帝國的疆土東到大海,西涉流沙,南及五嶺,北過大夏,國土總面積超過347萬平方公里,比上世紀(前四)橫跨歐亞非的的亞歷山大帝國還大。是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可惜奪秦之鹿的西漢初年國力十分疲弱,國土一度銳減至214萬平方公里,後來若不是漢武帝爭氣又將地盤打了回來,五胡亂華可能提前爆發。

    然而,為了征服百越,帝國為此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這個代價,直接加快了大秦覆滅的腳步。如果說派蒙恬修長城築直道對帝國的安危與發展還屬必要之舉,那麼征服百越絕對是秦始皇畢生以來犯的最大的一個錯誤。

    第一:征服百越不是當務之急。匈奴潛力雄厚,又佔據了帝國的命根子河套地區,所以必須將他們趕走,不能讓他們從容壯大。然而百越又何必這麼急著去擺平它呢?自古以來,百越從來就不是華夏王朝的心腹之患,因為它既稱百越,自然部族甚多,且不相統屬,一盤散沙,根本威脅不了中原政權的統治,所以楚國在最強大的時候,也只是開發到浙江湖南地區,並沒有接著往南打。漢朝也是養精蓄銳近百年,直到漢武帝最強大的時候,才在公元前109年徹底平服了百越。秦始皇又何必要那麼急呢?飯要一口口吃,仗要一代代打,什麼都得講個平衡。修長城築直道已經耗費了不少國力民力財力了,帝國至少需要幾十年的休養生息,人口物力的繁衍,才能繼續下一步的拓疆計劃。所以秦始皇最正確的做法,是把征服百越的事情,留給子孫後代去做,可他非要在自己這一輩子把所有事情都做完,這能不出亂子嗎?有些事情不是不能做,而是不到時候做,做了不一定付得起那樣的代價。秦始皇最大的缺點,就是好大喜功,好高騖遠,什麼事情都要畢其功於一役,絲毫不怕撐死自己。唉,人有的時候進取心太強也不好呀,要有自知之明,要懂知足常樂,要有追求但不強求,這才是真正好的人生態度。所謂過猶不及、物極必反,就是這麼一個道理了。

    圖:西漢初年地圖

    第二:征服百越是自殘式的自損實力。為了統治與開發新徵服的百越地區,帝國五十萬大軍全部駐紮在象郡、桂林郡、南海郡三郡。然而這些地區土地貧瘠,農業發展十分落後,五十萬南軍根本無法像蒙恬北軍那樣大規模屯田,所以只能靠修一條靈渠從巴蜀與漢中調糧,結果幾年下來,五十萬人幾乎耗盡了天府之國的糧倉,這直接導致了軍隊的供應水平下降。砍人頭得到的爵位再也無法得到相應的優厚待遇,惡性迴圈之下,百年來使秦軍保持高昂鬥志的軍功爵制度幾近崩潰。一旦天下大亂,秦軍則大量逃亡、甚至反叛,結果就是帝國瞬間分崩離析。

    第三,征服百越的是秦始皇平生做的最吃虧的一筆買賣——五十萬大軍全賠了。秦始皇一共向外派出了八十萬大軍,北方三十萬,南方五十萬,這幾乎是帝國的全部主力。這北方三十萬軍,自直道而行,五日之內就可趕到咸陽救援。然而南方五十萬軍,僻在南荒,交通不便,關中一旦有險,數月亦救之不及。事實上,當人民起義爆發,天下大亂的時候,南方五十萬大軍一兵一卒都沒有去救秦,當時的南軍統帥南海尉趙佗,乾脆就盡誅各郡秦吏,據險自守,不但眼瞅著帝國滅亡不管,反而擁兵自重,自立為南越王了!

    圖:廣東省博物館巨幅油畫 《和輯百越》,形象記錄了公元前204年,趙佗建立南越國的史實。

    我們可以想想,如果帝國平添上這五十萬精銳大軍,還會那麼快滅亡嗎?無限遐想空間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災區怎麼泡泡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