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理有意思

    從全世界角度來看,也從歷史角度來看,地理位置的確是城市發展的先決條件,即便不同時期的地理條件塑造不同,但當前世界上的大型城市,無一例外都佔據了絕佳的地理位置。

    從歷史方面說起,我們的祖先逐水而居,河流沿岸便是有利地形,所以世界上大部分城鎮文明都是發源於河流兩岸,比如中國的黃河文明,以及國外的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恆河等。因為河流存在,既保障了生活用水,也保障了農業發展用水,所以河流兩岸聚集的人口越來越多,久而久之便誕生了大型城鎮。

    從交通方面說起,處在交通要道位置也能促進城市發展,特別是古代處在貿易交通要道的地區,不管是陸上交通,還是水上交通,城鎮發展顯然更快,比如中國的重慶、武漢、南京、長海,皆是處在長江黃金交通位置,依託水路城市發展便越來越大,再比如國外處在航海要道的新加坡、伊斯坦布林等。

    很多人可能會說,內陸城市在不處在交通要道的情況下也能崛起,比如中國的北京。其實北京的地理位置也是絕佳的,歷史上這裡是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交融地帶,向北越過燕山便是關外,向南輻射整個華北平原,向東透過天津可通江達海,這樣的地理位置,絕對是大型城市的基礎地形。

    當然,地理位置有時候是先天的,有時候也是後天的,像上面所說的城市基本都是先天地理位置絕佳,但舉一個近代非常典型的後天案例。河南鄭州,歷史上河南境內大型城市主要是洛陽、開封,洛陽曆史上作為大型都城,城市底蘊明顯,而建國後開封還是河南省會,但隨著京漢鐵路從鄭州穿過,鄭州馬上崛起。

    最後,世界普遍現象,但凡是沿海國家,基本上沿海地區的城市發展都要優於內陸,因為當代沿海更加方便與世界溝通,除非這個國家的沿海地區沒有適合建設港口的位置。像中國沿海深圳、青島、大連、寧波等,都是典型沿海黃金節點,所以這些城市的發展也相對要好。

  • 2 # 靜夜史

    這個問題說來話長。

    在人類數千年的文明發展中,城市作為聚落的高階發展形態,一直都是地理學家非常關心的問題。

    因為城市相比於農村及其他聚落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有更多的人口,所以如果按照自然的發展規律,城市一定首先出現在人群密集的地方。

    而大江大河中下游的沖積平原往往是人口最密集的區域,因為:

    首先,面積廣闊的平原意味著有更多可適宜耕種的土地。在生產力水平很不發達的古代,農業是安身立命的最重要產業。而農業的健康發展,最需要面積廣闊且土壤肥沃的耕地。衝擊平原不僅提供了大面積的平原,沖積的泥沙也帶來了大量的養分。

    除此之外,平原地形也能夠為城市發展提供更多的建設用地,這種情況從古至今概莫能免。

    其次,大江大河的存在也是天然的運輸通道。水運雖然速度緩慢,但貴在運量巨大,成本較低,如果能夠形成水路網或者碼頭等節點,城市的形成則更加迅速。

    最後,水是生命之源,大江大河的存在也能夠滿足城市發展的用水所需。

    因為農業發展對自然環境尤其是氣候條件的要求相對苛刻,所以古代城市興起的區域主要集中在中低緯度,尤其是北緯30度左右,這也是四大文明古國出現的區域。

    可以說,古代城市的最突出特點就是高度依賴農業,這也註定了城市的數量不夠多,規模也不會太大,城市的區域中心作用也不會太強,對周邊區域的輻射作用更是難以體現。不過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尤其是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模式的革新,城市對農業的依賴迅速減小。

    而因為工業發展對交通條件的要求不斷提高,所以城市除了出現在大江大河的沿岸,更開始不可避免地向沿海地區轉移。時至今日,全球70多億人,超過60%的人口生活在距離海岸線100公里的範圍內。

    而除了水運條件的升級,陸地和空中交通的發展也影響到了城市出現的節奏。尤其是陸運,因為鐵路交通發展的日新月異,所以但凡鐵路經過的區域,尤其是鐵路交叉的區域往往能形成城市甚至是區域中心城市,典型如石家莊和鄭州。

    可以說,在工業化時代形成的城市,因為對交通條件更為依賴,所以城市的出現和發展也表現出了更多的交通指向性。不過即便如此,近代以來形成的城市也多受到地形條件的限制,除了河岸海岸,包括鐵路公路的延伸甚至交匯也基本出現在平坦的區域,而這基本上也是人口密集的區域。

    那麼,地理位置真的是決定城市發展的根本要素嗎?當然不是,因為這個世界上除了農業指向型、交通指向型甚至資源指向型城市外,至少還有一種其他形態的城市型別,特別是政策指向型城市,典型如古代的北京和現代的深圳。

    如果說石家莊和鄭州是火車拉來的城市,那麼深圳就是用政策扶起來的城市。在深圳成為經濟特區前,這裡只是一個落後的小漁村。因為靠近香港的地理區位,深圳作為廣東經濟的視窗開始受到廣東乃至全國的政策傾斜,這使得深圳發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恐怖動力。

    未來像雄安這樣的城市也將成為政策指向型城市的新標杆,不過作為全新起點的城市,雄安新區必然能夠探索出更加成熟和前衛的城市發展模式。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3 # 坐看雲起於此時

    1、地理位置,真的是城市發展的先決條件嗎?有沒有例外?我的回答是,絕對是的;地理位置真的就是城市發展的先決條件;例外有,但是極少極少;

    2、一個城市,如果地理位置不好,交通不便、進出艱難,就集聚不了人口和貨物;沒有人員和貨物的流動和集聚,城市就發展不起來,就會枯萎、枯竭、衰敗下去的;之所以說有特例呢,那就大多就是那種資源型的城市了,一個城市可能因為礦藏資源豐富,可能可以興盛一段時間,但礦藏資源開發完了,城市集聚財富的吸引力就沒有了,就會衰敗下去的;

    3、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呢,我們得了解兩個命題:一是什麼叫做城市?二是什麼叫做人類的擇水而居?搞清楚這兩個問題了,而且知曉了支撐這兩個命題的關鍵要素了,就可以完全理解地理位置是決定城市發展的先決條件了;

    4、所謂城市,就是有一個地方,專門是給人做產品、做交易的地方;就是聚集了有各種需要的人群、進行各種商品交易、服務交易,並且還有生產和輸出產品的功能,能夠透過生產、輸出和交易來產生利潤、產生剩餘價值;再用產生的利潤來供養人群的生存和擴大再生產的場所,這個場所,就叫做城市了;

    5、所謂人類的擇水而居,就是說人類的生存跟萬物的生長一樣的,是離不開水的,沒有水的供養,人身上的各種生存細胞就會飢渴而死的;所以,自有人類以來,人類對生存和居住地的選擇,都是離水源越近越好的;都是水源的供應越充沛、越清潔,周邊居住的人就越多的;擇水而居,沿著有水的岸邊生活、紮根、繁衍,是人類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的亙古不變的法則;

    6、那麼,問題就基本明瞭了。為什麼說地理位置是城市發展的先決條件呢?因為首選得有良好的水源,有了良好的水源人才可以活下去;其次,還得有有利於流通、流動的通道,有了良好的流通通道,城市的交易才能夠正常、順暢地進行下去;而在陸、海、空等各種流通通道中,水運渠道無疑是最好的;

    7、水運貨物呢,一個是運載的量可以特別的大,從理論上說,一個封閉的容器,能夠在水裡面承受多少壓力,就能夠承載多少重量的貨物的;世界上最先進的貨輪,應該是有無窮盡的承載能力的,只要有足夠深、足夠寬的港口、航道,足夠大的動力,就可以有同樣大的貨輪出現的;

    8、水運還有一個優勢,就是造價相對成本是最低的,而且,輪船在航行的時候,還可以藉助水流的勢能、風吹的動力來節省能源的;水上運輸的量可以是陸地、空中運輸的千倍、萬倍;而單位運輸成本的則可以是其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萬分之一;

    9、那麼,就是有大江大河的地方,地理位置沿江沿河的城市自然就具有最好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的空間了;包括我們中國在內,世界上很多的內陸國家其實都是走的一條由沿河的農耕社會邁向沿江、沿海的工業社會的發展道路的;

    10、北宋以後,中國的經濟中心不斷的南移,其實就是由黃河流域單純灌溉的需要向水運優勢更好的運輸貨物的長江流域轉移的;明清以來,海洋運輸興起,全球一體化貿易的概念更加清晰起來了,海上絲綢之路更多地開始逾越傳統的茶馬古道和陸地絲綢之路,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了;海上運輸條件更好的東南沿海地區也就逐漸成了最繁華、經濟最活躍的地帶了;

    11、城市的發展也是這樣的,城市的發展歷史,其實一直也就是擇水而居、迎水而行、乘水而興的歷史;在中國,最先是黃河流域兩岸的城市為最發達的,比如西安、南陽、洛陽、開封這些城市;然後,經濟的重心逐漸向長江流域的武漢、南京、杭州、上海過度;現在,就是向沿海的香港、寧波、青島、大連、深圳、上海這些沿海城市轉移了;

    12、上海是既沿江又沿海的、深圳也是既沿江又沿海的;彙集了內地沿江運輸過來的貨物,再換乘海輪出海,或者直接就是通江達海的貨輪出海;人們生產、加工的貨物就可以由原材料變成可使用、附帶了價值的商品了;貨物出海交易了,為之勞作的人們,其勞動的價值就可以實現了;有了價值實現的渠道,人們就有了收入,就可以安居樂業、繁衍後代、快樂生活了。這樣的城市,就是最好的城市;如此,城市的地理位置決定城市發展的好壞的道理,是不是就不辨自明瞭呢?

  • 4 # 全城探秘

    地理位置當然是城市發展的先決條件了,這沒有什麼可質疑的。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產物,也是人類聚叢集居的高階形態,它最初的誕生,就是地理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結果。

    一、從城市的起源來看

    最初的人類雖然擁有發達的大腦,也能只製造與使用工具,但相比兇猛的野獸,人類的身體卻過於孱弱,不佔優勢。因此,為了捕獵和自身安全,人類學會了合作,並且群居。

    這就是人類最初的聚集地,也是城市的雛形。這些聚集地或靠近水源易於捕魚,或土地肥沃易於種植,或地勢險要利於防守。

    等到人類文明繼續發展,取得對其他猛獸的絕對優勢後,人類物質生活有了改善,開始利用多餘的物品與其他人交換所需品,於是在那些相對富饒的地區,承擔商貿交易功能的城市誕生了。

    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以及相互之間聯絡的密切程度提升,在交通要道的交匯處,一些承擔交通樞紐功能的城市誕生了。

    隨著人類社會組織的完善,國家出現了,統治者把統治機構建在一些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且利於統御國土的地方,於是承擔政治功能的城市(首都、省會以及其他政府駐地)誕生了。

    (明代九邊是典型的承擔軍事功能的城市)

    隨著國家數量越來越多,國家之間逐漸有了進攻和防禦的需求,於是在一些靠近邊境的險要之地,承擔軍事功能的城市誕生了。

    商貿、政治、交通、軍事,這應該是最基本的四種城市型別,而地理位置,則是決定一座城市屬於哪種型別的先天性條件。

    二、從目前情況看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今天,城市承擔的功能也逐漸綜合化、複雜化,不再像以前那樣單一,影響城市發展的因素也越來越多。

    但地理位置,依舊對城市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最典型的就是鄭州。

    作為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很多人都覺得鄭州的崛起離不開鐵路,但卻忽略了,為什麼當初的京漢鐵路恰好從鄭州經過,而不是當時的省會開封,或者知名古都洛陽,歸根結底,正是因為鄭州的地理位置,不僅居於天下之中,更居於洛陽、開封兩大古都中間,同時能夠容納京漢、隴海兩條交通大動脈透過。

    而重慶、武漢、南京、上海等城市的崛起,也離不開長江這條橫貫東西的黃金水道。

    另外,城市的地理位置,也決定了其經濟腹地的大小,而經濟腹地對城市的發展至關重要。

    比如上海,有富饒的江浙地區作為腹地,才能夠發展成為今天的國際化大都市。

    而西安由於地處西北,關中平原作為腹地體量太小,導致哪怕在最為巔峰的隋唐時期,西安也不以經濟見長,隋唐以後更是失去了都城身份,至今經濟方面都沒有太亮眼的表現。

    三、國家政策和資源的投向也取決於地理位置

    也許有的朋友會說深圳和雄安新區的崛起,更依賴於國家政策而非地理位置。

    大量政策和資源支援,確實能憑空造出一座繁華之城,但問題是,為什麼要選擇這個地方?投到這個地方能有什麼收穫?

    國家的政策和資源,肯定不會隨隨便便就找個地方投下去,所謂因地制宜,就是這個道理。

    而收穫到什麼,收穫多少,實質上都取決於城市的地理位置有什麼獨特的優勢。

    改革開放初期,國家之所以選擇深圳為經濟特區,並投入大量的政策和資源,不正是因為深圳緊挨著香港這個地理優勢嗎?

    而國家之所以選擇雄安新區,也是因為它與北京、天津的距離差不多,三座城市組成了一個等邊三角形,同時挨著白洋淀,不缺乏水資源,還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利於新區未來的發展。

  • 5 # 鍾銘聊科學

    城市的地理位置

    距今7000萬年前,蘇美爾人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

    之所以這裡能夠形成城市,和當地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從這裡流過離不開關係。我們知道淡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所以在河流周圍會誕生各種城市與文明。最典型的就是四大文明古國中,都有一條大河。

    比如:中國的長江與黃河;古印度的恆河;古埃及的尼羅河;古巴比倫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在文明發展的過程中,當地能夠生產的能量也決定了城市的所在地。具體而言就是一些重要的城市周圍,要有適宜耕種的土地。在一些比較重要的城市周圍,甚至還要求周圍有能夠抵禦外族入侵的天險。

    除此之外,海拔與氣候也決定了當地是否能夠發展為城市。在氣候適宜的地方,人口增長速度較快,人類越容易聚集形成城市;反之氣候條件惡劣的地方,人口越少,越難形成城市。

    水文、耕地、海拔高度以及當地氣候等地理條件因素,決定了哪些地方能夠發展成為城市,而城市的交通便利程度,又決定了哪些城市能夠發展成為大城市。

    城市之間的通勤

    在城市中買房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需要考慮,那就是“交通是否便利”,同樣的距離,在交通便利的情況下,通勤時間可能只需要10分鐘,但在交通不便利的情況下,通勤時間可能需要30分鐘,甚至更久。

    不僅是人們出行考慮通勤成本,就連城市之間也會考慮連線另外一個城市的時間成本。

    在中國古代時期,我們的經濟大多屬於小農經濟,也就是自給自足,從食物到衣服大多是自己生產,偶爾會和周圍農民交換一些生活物資,但這種生產方式有一個弊端,無法將經濟利益最大化。

    比如:A城市氣候特點適合種植小麥,B城市氣候特點適合種蔬菜。如果這兩個城市交通不便,那麼A城市只能既種小麥又要種蔬菜,反過來B城市也一樣,這樣導致兩個城市都無法發揮應有的優勢。但如果這兩個城市交通方便,那麼A、B城市之間就可以生產適宜的農作物,然後再交換,這樣一來儘管有交通成本,但總體算下來依然比較划算。

    最典型的就是大豆的生產,中國氣候、土壤不適合大規模種植大豆,但是美國的土壤氣候以及管理方式非常適合大規模生產大豆,這使得即使我們大量進口大豆,而進口大豆的價格依然比國內生產大豆價格的要便宜,所以中國更傾向於進口大豆,而不是自己生產大豆。

    學過高中地理的都知道,物資的運輸方式主要有三種:漕運、空運以及陸運,其中漕運運輸量大,且價格便宜;陸運運輸量次之,價格也中等,而空運最貴,運輸量也最低。所以一般大規模運輸物資時,會更傾向於選擇漕運。因此中國東部港口城市發展較早、經濟較為發達;除此之外,依託大江大河的城市也更容易發展起來。

    除了農業之外,產業鏈也依託於城市的交通便利程度。

    中國製造業非常發達,而製造業的發展離不開城市叢集,比如:A城市生產一件衣服,那麼B城市可能會生產面料,C城市會做釦子,D城市可能會生產縫紉機等。曾經有一個故事,講述的是:地球上沒有一個人完整知道如何製造一支鉛筆,原因就是製作鉛筆的木材、斧子、石墨、石蠟、油漆等技術分別來自不同的工廠,由此可以看出城市交通便利的重要性。

    正是因為現如今的社會早已不是小國寡民,而是需要城市之間的相互協作,因此交通越是便利的城市,經濟越發達;交通越閉塞,經濟越難起飛。

    總結

    城市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是城市在發展過程中,也會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比如:海拔的高低,氣候溫度以及交通是否便利。

    而現如今,城市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便利的交通,所以在一些重要的港口、碼頭城市等,越能夠發展成為大城市。

  • 6 # 渦輪鎖螺絲

    地理位置不重要,行政級別才重要。當今中國,行政話語權決定了獲取資源的能力,有行政話語權,荒漠也能變都市,沒有話語權的地階城市,只能默默地滑落。

  • 7 # 二小姐有點呆

    地理位置是影響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專業說法叫區位。地理領域的區位優勢包含交通區位、資源稟賦(含水資源、土地資源等自然要素),因為這些是吸引人口的顯著優勢。

    城市發展初期,影響人口集聚的重要因素就是地理位置,比如說四大文明就是發源於沿河平原,在農業文明時期和生產力水平不高時,地理位置一度是決定城鎮發展的關鍵因素。

    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是一個漸進和資源累積的過程,現在的城市發展依然跟各地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但是經過數千年的文明沉澱,地理位置的影響已經弱化了很多,社會因素如國家政策、功能定位、城市活力、人口整體素質等都會影響,比如雄安就是典型的得益於國家政策支援脫穎而出的,而且隨著中國人口紅利消失,未來城市的發展跟人口數量、質量的正相關性將會越來越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出你心目中的“國家隊”歌手有誰?五男五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