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雨風
-
2 # 嘗古研今
郭嘉不早逝,我認為赤壁之戰結果怎樣,難以預料,曹操肯定不會出現那個被火燒的低階錯誤,沒有赤壁之戰的失敗,難說有三分天下的成立。但歷史無法改變,郭嘉已經按排好了早逝,不早逝也可能出現別的問題,阻止不了這個結局。
-
3 # 公子靈均
感謝悟空問答,看了三國志之後,有這樣一個問題需要研究,那就是郭嘉不死,赤壁之戰結果會不會發生改變? 還會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嗎?如果郭嘉不死我認為有這樣兩個可能性出現:
1,郭嘉能夠勸阻曹操攻打江東,當時曹操另一個謀士賈詡也提出了這樣的提議,先治理好荊州,等到水戰實力成熟後,再圖江東.可惜曹操沒聽,不過在當時情形來看,這確實是最合理的戰略.以曹操之英明之所以不聽,我想應該是,第一,曹操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第二,賈詡不敢過於直言堅持.而且曹操對賈詡的信任,遠不如對郭嘉的信任.所以.賈詡提議曹操不聽,郭嘉提議曹操未必不聽.
2,即便是曹操也不聽郭嘉的提議或者郭嘉也不會提議不打江東,還有一個問題,以郭嘉的軍事才能,會敗給周諭嗎?單純看兩個人所參加的大小戰役所用的軍事策略來看,應該不會.周諭確實是一個難得的帥才,但郭嘉卻是一個軍事天才,所以我想,周諭絕對不是郭嘉對手. 如果以上兩點假設有一點成為現實,那麼諸葛還有必要出山嗎?他一生中最為著名的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只能成為一篇空話.所以,我認為諸葛是在等郭嘉的死,如果郭嘉不死,別說是三請,就是百請,千請,他也不會出山.
總結,郭嘉不死,會幫助曹操改變赤壁之戰的走向,從而改變三國鼎立的格局。 -
4 # 披堅執銳K
郭嘉不早逝,天下依然分為三國。儘管郭嘉是頂級謀士,也有部分誇張的成分在內。也不能改變大的政治格局和歷史走向。
首先我們得遵循歷史大趨勢,三國的形成不是單個參謀人士可以決定的,是眾多因素形成的。
曹操麾下最厲害的謀士是荀彧,他是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稱為“王佐之才”。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他位列五大謀士之首,這一點沒有一點爭議的 郭嘉屬於軍事計謀型人才。出謀劃策、分析敵情、善於利用敵軍內部矛盾引敵自亂,不戰而屈人之兵。經典謀略有預言孫策之死、預判劉表軍動向、十勝十敗論、水淹下邳、遺計定遼東等等。荀彧是政治型人才,統籌規劃、制定方針,為曹操集團設計政治走向、軍事走向,籌謀糧草、軍械,制定法度、稅賦等等。郭嘉是最得曹操信任的謀士,但不是最厲害的,最厲害的是荀彧,但是荀彧忠於漢室,和曹操類似於合作型的夥伴。赤壁之戰中,曹操麾下五大謀士之一也是被譽為三國第一“大毒士”的賈詡,就曾經勸過他先不要徵孫權劉備,經營好荊州再圖之,曹操未聽。 郭嘉在就不發動赤壁之戰了?難說啊,當時曹操兵強馬壯的,軍事勢力遠超孫劉聯軍的,郭嘉出言不征討,孫劉就有了發展壯大的可能,曹操採不採納兩說啊。
赤壁大戰曹操之敗,主要因素並不在於火攻,是有其他因素的,敗不在於軍事層面上(當代很多專家學者研究認為的)。郭嘉在不在影響不大的。郭嘉活著,三國鼎立局面可能出現的晚一些罷了。
-
5 # 新奇角度看歷史
這個問題,可以簡化為一句話:“如果郭嘉仍在,曹操在赤壁之戰會不會失利?”
我的答案是:赤壁之戰不會敗得那麼難看,但三國鼎立的大趨勢仍不可避免。
一、郭嘉和曹操的關係非比尋常“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曹操在戰敗後發出的這一句感嘆,至今仍在被後人不斷解讀。有的人認為曹操是藉此嘲諷麾下眾謀士沒能力,導致自己戰敗;有的人認為是曹操在推卸責任,是一種流氓表現;也有的人認為是曹操見識到了周瑜的厲害之處後,慶幸當初郭嘉有先見之明,暗殺了孫策,防止孫策周瑜強強聯合;
眾說紛紜,但這些推斷,其實都證明了一點:曹操對郭嘉真的非常信任。在赤壁之戰這個大節點,曹操身邊的謀士按其倚重程度排序主要有五位: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
荀彧,大家都知道的,道不同不相為謀,一個要篡漢,一個要擁漢,註定得不到曹操的信任,而且荀彧性格過於正直,跟曹操終究只能是君子之交,甚至留下了被曹操賜空食器後自殺的悲劇故事。
荀攸。說實話,荀攸是赤壁之戰前後當之無愧的首席謀士,絕對是個大佬級別的人物,用兵風格與曹操極為相似。但是荀攸個性上也有缺點,就是太內斂了,過於孤僻不善社交。
賈詡。賈詡大曹操將近十歲,城府極深,再加上身為降將,這是一輩子的汙點,曹操再信任也不可能引為心腹。
程昱。賈詡都已經是老頭子了,程昱還要比賈詡大上六歲。歲數的差異,再加上程昱脾氣火爆,動不動就發火,還是難以和曹操建立真正的友誼。
而郭嘉就不同了。我們都知道,每天按部就班,出色地完成工作,或許能得到領導的賞識(比如荀攸),但要想更進一步,成為某位領導的心腹,就一定要先建立起比較親密的個人關係。
親密,就是你在他面前不需要再裝腔作勢,不用偽裝自己,而是能夠卸下心防,以一種非常放鬆的姿態去面對他。
《請追增郭嘉封邑表》是曹操在郭嘉病逝後,給漢獻帝討封的一篇散文。出自《魏志·郭嘉傳》注引《魏書》。他在裡面記載了自己和郭嘉是“行同騎乘,坐共幄席”,恨不得能穿同一條褲子。兩人從見面之初便開始了相互的欣賞,而曹操在一次次決策過程中,郭嘉也充分發揮自己“善斷”的本領,不僅質量極高,而且敢於堅持自己的判斷,幫曹操下定決心。
敢於堅持己見,是一個謀士的基本修養。但是,能夠說服主公改變心意,這可不是件簡單的事,尤其面對生性多疑的曹操。但是郭嘉做到了,憑的就是他和曹操非同尋常的關係。
二、若郭嘉在,是否能說服曹操撤兵東吳要說郭嘉的才能,比他厲害的人比比皆是。郭嘉是個純粹的謀士,但是荀彧、荀攸,其他陣營的諸葛亮、周瑜都是響噹噹的軍事家、政治家,是真正意義上的“王佐之才”。
但我仍然認為,郭嘉能夠在曹操被勝利衝昏頭腦的那一刻,迅速給曹操降溫,幫曹操理清這一戰到底能不能繼續打下去。他或許阻止不了曹操心裡想乘勢一統天下的大宏願,但在很多細節上,絕對能夠令曹操的決斷更加準確和迅速,不至於敗得那麼難看。
這一點,賈詡也很明白,但是他勸不住曹操。程昱也明白,他讓曹操小心黃蓋的詐降,但他也勸不住曹操。
這些頂尖謀士相比郭嘉,還是少了那點能夠觸動曹操心底那根弦的手段。
三、為什麼說三國鼎立是大趨勢我們先看正史上,曹操戰敗後都做了什麼。
休養生息的同時,曹操更多的是在處理和漢獻帝的關係,雖然最終仍沒跨出那一步,但所有的準備工作可以說都做好了。
同一時間,劉備得荊南,奪蜀。孫權派步騭入交州。至此,三足鼎立。
較大的戰役,只有和馬超的潼關之戰,延續了曹操一貫的用兵風格。再加上鎮守關中的能人猛將極多,光是一個鐘繇就能頂住了,完全不需要郭嘉。
至於漢中之戰,夏侯淵的失守是神仙也難以料到的,曹操根本來不及救援,那就更沒郭嘉什麼事了。
所以說,哪怕郭嘉幫曹操最大限度地在赤壁之戰的失利中儲存實力後,對劉備和孫權的發展終究是鞭長莫及。三國鼎立仍是不可避免的大趨勢所在。
-
6 # 冷風洛雨
郭嘉不英年早逝,也同樣會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因為歷史格局不會是一個人能夠扭轉的。
郭嘉,作為曹操早期謀士第一人,文韜武略自不必說,更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先後助曹操消滅了中原很多勁敵。但是說他如果不英年早逝,三國鼎立的局面會改變,這確實有些不現實。
首先我們看一下當時的大環境,東漢末年,各地群雄並起亂世造英雄,謀臣武將也是紛紛施展自己的本事,準備在這樣的亂世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都說赤壁之戰是曹操統一天下的關鍵之戰,那麼如果郭嘉在,局面會不會改變呢?會不會識破鳳雛龐統的獻計,會不會識破黃蓋的苦肉計,會不會看透諸葛和公瑾的火攻呢。答案是,或許會,但是也沒啥用。或許他看破了這些,但是孫劉聯合,謀臣武將也不在少數,如果孫劉聯軍拼死一戰,曹操最後就算是贏了,損失估計要比被火攻戰敗後的結果還要慘(畢竟赤壁之戰只是把曹操的軍隊切斷了,傷了筋骨卻沒動真氣)。如果雙方拼死一戰後,其他勢力看準機會,直逼中原,曹操將無力還擊,一統天下恐怕會更早的為他人做嫁衣(比如益州劉璋),所以如果郭嘉在,或許不會發生赤壁之戰慘敗,但也改變不了三國鼎立之勢,最多是曹操退兵儲存實力,在後續蜀漢和東吳大戰,勢力減弱時可以一舉拿下江東和蜀。
所以如果郭嘉不英年早逝,三國鼎立的局面也會發生。但是在曹操的晚年或許會有天下一統的可能,再或許司馬懿不會輕易的盜取曹魏勞動成果。但是最後的大勢還是沒有辦法改變,畢竟郭嘉也是一個凡人,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諸葛亮上方谷上尚有此嘆息,一個凡人在歷史的長河中何其渺小,憑一己之力改變歷史,更是沒可能的存在。縱然“天生我材必有用”,終究也只是“滄海之一粟”。
-
7 # 賢君無德
我覺得還是會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在歷史車輪的重壓下,謀士們即使是能看透全域性,能改變的也是寥寥。就好像一個股民,研究了許久,終於買了那支股,結果虧了。他肯定會想,如果當初有人阻止我就好了。但即便事先你便是和他說了,他虧的機率還是很大。因為他幾乎不會聽,而且就算聽了,一樣也會改買另一支。大勢之下,另一支基本也是虧損的。就像是夷陵之戰,諸葛趙雲尚存於世,最後一樣慘敗,只能說,假如法正還活著,不至於此。但是法正真的能改變嗎?伐吳也是經過慎重考慮的,籌謀了幾年。所以也並非意氣用事。既然如此,又哪是能被輕易改變的。
-
8 # 草叢中仁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那我們讓時光穿梭到207年,這一年,郭嘉死了,年僅38歲。
時光倒退,看看郭嘉的人生履歷。207年,春,袁紹兩個兒子逃到烏桓(今遼寧錦州地區),曹操和整個文武班子都覺得現在打不合時宜,畢竟南邊還有劉備、劉表等。郭嘉力排眾議,說了一堆道理,並出了一份可行性方案。結果:透過閃電戰術大勝,徹底解決了後顧之憂,可以安心南征了。
205年,郭嘉35歲,建議曹操多招募重用青、冀、幽、並四州名士,這裡原來是袁紹的地方,用這個方法收附民心和鞏固控制抵禦。202年,郭嘉32歲,袁紹死了,病死的。曹操就跑去北征袁譚、袁尚,這兩個一路跑一路被打。曹操想繼續追,郭嘉說別打了,並詳細分析了袁譚、袁尚兩個的矛盾。結果:袁軍生變,曹操贏的很輕鬆。
200年,郭嘉31歲,曹操想消滅徐州的劉備,一群文武大臣怕北邊的袁紹會偷襲,不建議打。郭嘉建議打,並分析說:袁紹優柔寡斷,不會這麼快做出決定;劉備立足未穩,民心也沒有,速戰速決。結果:劉備敗走,關羽投降。
198年,郭嘉29歲,劉備投曹操。謀士程昱向曹操建議殺死劉備,曹操猶豫不決。郭嘉就幫曹操分析,說殺了劉備就意味著喪失了聲譽,以後就沒人投靠你了,不如軟禁。可見郭嘉有大局觀。
190年,郭嘉21歲,面見袁紹,一眼就看出袁紹的人格特徵,雖禮賢下士,但不是稱王稱霸的料,因為袁紹考慮多,不能決斷。可見郭嘉年少有為,能識人。
189年,郭嘉20歲,開始隱居生活,並結交趣味相投的人。
少年,預見天下大亂。
可以說,郭嘉在軍事方面遠見、有膽識、有成套的理論;政治方面,會識人,有大局觀,會拉攏人心,知道如何安邦守國。
郭嘉的計謀,曹操基本上聽的,有郭嘉跟隨的戰役裡,曹操沒有輸過。所以郭嘉不死,赤壁之戰幾乎不可能會有的。
-
9 # 治病救人的黑山老妖
史料記載:郭嘉:字奉孝,穎川陽翟人(今河南省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在曹操徵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史稱其:“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前言:
我們以從上面資料簡單的瞭解了郭嘉生平,而郭嘉是否真的那麼有軍事才華,我們來從他獻計獻策於曹操的幾個戰爭案例分析他的才華:
1建安二年(197年)這一年曹操征討張繡失敗,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喪命此役,正是曹操事業低谷時期,袁紹偏偏又來信羞辱曹操。曹操有心討伐袁紹,但擔心自己實力不足以抗衡袁紹,正在猶豫不決之時,已經投身曹操一年多的郭嘉,馬上提岀了:著名的“十勝十敗”理論,來陳述曹操必勝理由:
1.道勝:紹,世族軍閥,禮繁而雜亂,為式所羈,公;體任自然,因時因事而宜,勝其道矣。此一勝。2.義勝:公;以奉順率天下,討逆反賊,合乎道義,此二勝。3.治勝;紹雖有四州之地,然政失以寬,無以御下,公;糾之以猛濟之以寬,得人心屬,此三勝。4.度勝:紹面寬而實心多猜疑,唯親任用,公;用人不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氣度勝紹數倍,此四勝。5.謀勝:紹;臨事無策,優柔寡斷,公;機警果敢,深得韜略,此五勝。6.德勝:紹;沽名好譽,喜受吹捧,士多奸佞之臣,公;以誠待士,不為虛美,形賞必諾,士皆願所用,此六勝。7.仁勝:紹;徒有其表,行婦人之仁,偏一城之地,而忘天下之苦,公;雖失小慮,然憂天下之苦,慮之所周,恩德施於四海,此七勝。8.明勝:紹;每每惑於讒言,而不能自明,公;則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八勝。9.文勝:紹;文淺德薄,是非不分,公;則進之以禮,正之以法,勝紹多矣,此九勝。10.武勝:紹;用兵好為虛勢,不知變通,公;則用兵如神,卒有所恃,敵聞耳畏之,此十勝。開掛人生第一謀略的郭奉孝
從郭嘉建安元年投曹操以來,從未給顯露出一計一謀,而在曹操事業最低谷時期,獻策獻計給予曹操全力支援,正是在郭嘉的鼓勵與支援下,曹操經過周密策劃擬定作戰目標,終於擊敗袁紹,而郭嘉正是在這此戰役中用其敏銳的目光看到了袁紹終將敗亡,而曹操勢必有一統天下的雄心出其奇謀,一舉確定了在曹操心裡核心地位。
郭嘉對於劉備的態度
2.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呂布奇襲下邳,走頭無路的劉備前來投奮曹操,聞得劉備來降,曹操非常高興,廣開城門迎接劉備,當時謀士程昱建議殺掉劉備,以絕後患。猶豫不決的曹操於是找來郭嘉,問問他的意見,而郭嘉則認為:
謬、公今方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是為不智,然可宜於恰當之位,不可一日放縱,成數世之患。有些讀者大約還沒明白郭嘉這番話的意思,用今天的話來翻譯就是:錯,曹公您現在正是廣收招攬賢才的時候,劉備是個英才,您如果現在殺了他就會寒了投奔您人才的心,這是不理智的行為。象劉備這類人您可以給他個恰當的職位,留住他,千萬不能讓他走了,如果讓他逃脫會對您和您的子孫都帶來麻煩。
這諸君看到了郭嘉這段話有沒有什麼想法?做為現代讀者,每次看到三國志郭嘉這段話,都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總感覺背後有一雙深遂的目光會看到你內心的想法。郭嘉你是怎樣一個人才!真的大智近妖嗎?如果你擁有郭嘉這麼一位敵人,會不會象我一樣再睡夢中看著郭嘉漸行漸遠去的背影汗岀如漿。對於人性的把握、事物軌跡的發展,郭嘉目光跨越了劉備整個的人生,其準確率高達100%這是相當可怕的。
郭嘉對袁紹人性的判斷
3.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為了避免即將到來的袁紹大戰,決定先消滅先前逃脫的劉備以免腹背受敵,在此次計劃中有多位謀士將領都來提醒曹操,如果全方面攻擊劉備,那麼袁紹會不會乘機前來偷襲許昌?如果失去根據地我們怎麼辦?正是在這樣討論討論環境下郭嘉又給曹操拿出他的方案;
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對於郭嘉的預測,我真的不想再解釋!由於
如他親眼所見,曹操再聽從郭嘉意見之後,立即東征攻擊徐州擊敗劉備,逼得劉備拋妻棄子,正如郭嘉所料,袁紹謀士田豐得知曹操東征劉備,急忙來見袁紹:趁曹操東征劉備,我們馬上攻擊許昌,將大有作用!那知袁紹以我兒子有病沒心情拒絕了。田豐大恨,千載良機竟為豎子之疾而誤。
袁紹的低能政治眼光又一次擊碎了我對他的認知。我的老天啊!袁紹你真的好可愛!對於郭嘉的眼光做為一個現代人我真的無話可說,我的腦海裡忽然冒出一個想法;郭嘉難道你是個心理學家?怎麼如此準確的把握到別人的思想?歷史沒有給我答案!我將帶大家更進一步來解剖郭嘉的行為思想。
隨後而來的官渡戰役,面對強大的袁紹軍團,曹操軍心的混亂壓力山大的曹操內心是不安的,郭嘉再一次給於曹操強大的信心;
紹悉眾聚官渡,欲與公決勝負;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且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輔以大順,何向而不濟!好你個郭嘉又一次一針見血刺在脈門之上。讓人痛不欲生。正是郭嘉的堅持,在這場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曹操威名大震。對於北方的統一有著深遠的影響。而郭嘉的謀略在曹操整個智囊團中無出其右。
慧星般的郭嘉,曹操心中永久的傷痛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一心想統一北方的曹操,對於逃入烏桓的袁尚、袁熙兄弟準備最後的殲滅。在行軍過程中,對於輜重過多、行軍緩慢、延誤軍機郭嘉立即介意曹操,要做到:出奇制勝、兵貴神速;的戰略方針。曹操再權衡利弊之下再次接受郭嘉的建議,暗中親率精兵,在嚮導帶領下突然出現在烏桓背後,措手不及的烏恆首領與袁尚兄弟只能倉促應戰,先鋒大將張遼帶來的精兵在這次戰役中所向披靡,大破烏桓,降敵二十餘萬。正是這次白狼山之戰,曹操徹底平定統一了北方。
就在曹操志得意滿,準備修整軍隊再次南下討伐孫權,噩耗傳來郭嘉因病逝去…
因水土不服、氣候惡劣,多年積勞成疾的郭嘉終於支援不了。帶著無盡的遺憾,帶著未完成的理想,僅僅三十八歲的時候,就離開了人間,象一顆耀眼的流星劃過了漢末整個天空。郭嘉死了,一個志同道合、性情相近、行則同車、坐則同席的幫手就此離開了曹操,這對於曹操的打擊巨大,在郭嘉的葬禮上,曹操不顧形象,親自伏身在郭嘉棺槨上失聲痛哭,目有餘血,誰都無法勸解!可見郭嘉在曹操心目中地位!
班師回朝的曹操親奠郭嘉: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郭奉孝年不滿四十,相與周旋十一年,阻險艱難,皆共罹之。又以其通達,見世事無所疑滯,欲以後事屬之。何意卒爾失之,悲痛傷心。今表增其子滿千戶,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總結:曹操的一生所未有過如此難過,郭嘉的離去,使其後來戰爭失敗都會說:奉孝如果活著,的話,怎麼會失敗啊!縱觀三國鼎立,如果郭嘉活著,曹操對於郭嘉的認可,在劉備與孫權都未做大做強之際,以曹操統一北方擁有六州之地,人才眾多的情況下,對討伐孫、劉兩家,雖然會有所周折,但用不了十年必統全國!
-
10 # 四川達州人
問題顯然應該是,郭嘉不死,赤壁之戰曹操能否獲得勝利?
因為赤壁之戰是形成三國的標誌事件,有了赤壁的勝利,江東穩固內部,孫權基本控制政權。也因為赤壁之戰,劉備獲得向西發展的機會,鯨吞益州成為鼎立之角。
一、物質實力接近
可以說,赤壁之戰是當時南北方實力最接近平衡的時刻。207年,曹操平定殘袁,第二年南下。此時曹操的北方九州擁有大約130萬人口(不包涵奴隸、徒附、隱戶、逃戶)。江東擁有大約六七十萬,荊州不願投降曹操者,二者合計起來大約八十萬,而荊州投降者屬於無法全力對抗孫劉的。
這就是赤壁之戰的物質原因。
二、軍事力量接近
曹操南征極限兵力10萬,加上荊州投降者大約22萬。周瑜前鋒3萬,孫權後隊2萬,劉備劉琦不足2萬。
看起來曹操是22萬對陣6萬多,但實際因為地理因素,雙方主戰場是水軍,也就是荊州水軍5萬多對周瑜劉備4萬多,顯然,曹操十萬精銳的步兵騎兵,只能在長江北岸,一邊吹風生病,一邊看荊州水軍不斷被虐。
而江東軍隊與劉備軍隊,陸地戰鬥力是遠差距曹操的,所以後面曹操撤退,周瑜打曹仁一年才逼迫其自江陵退至襄樊。
三、軍糧缺乏疫病流行
208年5月曹操南征,隨後劉琮投降。然後曹操22萬大軍,上萬軍馬、荊州數萬官員差役家屬吃光了荊州倉庫,到209年1月就已難以再堅持,不撤退必然發生譁變。
同樣,長居水邊,北方人為主的曹操軍隊難以堅持下去,傷害、血吸蟲等疫病發作,曹操也很難再堅持。而本就是本地人的江東方面毫無問題。
相對來說,江東利用水軍運輸糧草,方便快捷,而曹操卻不敢用水軍運輸。自北方運輸糧食更是不可能。
四、郭嘉能做什麼
變出5萬超越江東的水軍精銳?還是變出200萬石糧食送到荊州軍中,最終拖垮江東的後勤補給?
結論是,當然不可能。
-
11 # 月夜luck
郭嘉就算不英年早逝,曹操統一天下依然沒太大戲。當然,偶然性是有的。郭嘉死於207年,倒在曹操完全掃平河北的前夕。就在郭嘉死後一年,發生了赤壁之戰,初步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赤壁之戰後11年(219年),曹操丟失漢中,徹底確立了三分天下。又過了一年,曹操去世。
赤壁之戰曹操之所以敗退,與其說是曹操變弱了,不如說是對手變強了。有諸葛亮輔佐的劉備,和有周瑜、魯肅輔佐的孫權,遠不是之前呂布、袁術、袁譚、袁尚這樣的草包。他們迅速制定了聯合抗曹的規劃,使得曹操最終敗於疫病、火攻和長江天險之下。即使多一個郭嘉,也不能變沒長江,消滅血吸蟲,或者出什麼奇謀打破孫劉聯合。除非他想安排人刺殺孫策一樣刺殺諸葛亮。
而在這以後,很顯然,曹操醉心於不斷提升自己的地位,而在對外擴張方面勁頭弱了許多。馬超造反被擊敗後,他還拖延了好幾年,直到馬超屢次在關西掀起腥風血雨,才由夏侯淵將其剿滅。對付張魯,竟然一度差點收兵回去。相反,魏公,九錫,魏王,這些待遇卻不斷地攫取。這一階段,曹操並非沒有好的謀臣,只是他不聽而已。荀彧荀攸是死了,賈詡不發一言,程昱也在日漸淡出。多一個郭嘉,並不能因此激發起曹操的雄心。
所以,即使有郭嘉在,曹操要統一難度也是很大的。我們當然不能絕對否認這種可能性,畢竟郭嘉這種出色謀士的加強,或許帶來蝴蝶效應,使得曹操影響原本輸了的關鍵戰役,比如說服曹操在拿下漢中後加緊進攻益州,或者加強夏侯淵的防備。但整體來說,確實希望不會比正史中增大多少。
-
12 # 月曉YB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但是,即便是郭嘉仍活在世上,三足鼎立的局面也依舊會出現。一個人的力量終歸沒有辦法去逆歷史潮流而動,而當時的歷史潮流則是:北方的經濟實力在長期戰亂之後,並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作保障,去征服江東地區。
實際上,曹操在出兵荊州的時候,他並沒有平定江東的打算,他只是想平定劉表、劉備。劉表此人,平庸但不無能,雖算不上豪傑,但在荊州的建設上,也有一番作為。在北方割據勢力混戰時期,只有荊州沒有遭到破壞。
後劉表去世,劉琮即位。曹操大軍將至,劉琮沒有做抵抗便投降曹操,矇在鼓裡的劉備被曹操在當陽擊敗。後與一眾將領與劉表長子劉琦會和於夏口,準備聯合孫權對抗曹操。
實際上在整個的赤壁之戰前,曹操的軍隊並沒有過大規模的戰爭,只是在劉備身上花了些功夫。因此,曹操此時也動了心,想一鼓作氣把江東也給平定了。此刻,曹操有些驕兵的意思了。
孫權聽從周瑜、魯速的建議,聯合劉備對抗曹操。此時,曹軍號稱八十萬,但是實際算下來僅有大概二十餘萬之眾,這其中還有大概七八萬的荊州降兵。而且,曹操自己的十萬多軍隊也是常年作戰,疲憊不堪。反觀孫劉聯盟,江東派周瑜率精兵三萬與劉軍會和,加起來大概五萬眾,但最大的優勢則在於江東的這三萬餘人,皆熟悉水戰。佔據了天時地利之便。
可以說,在戰前的各方因素的對比上,曹操除了佔據人數多之外,其他的沒有任何優勢。這才有了赤壁大火,曹操大敗而歸。
當然,我們無法去判斷郭嘉在世,會怎樣判斷戰爭的走向,能否去阻止曹操發起這場大規模的戰爭。但是,我們需要看到,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經濟基礎又決定了上層建築。
曹操之所以會打敗,這固然有軍事上的失誤,更重要的一方面則是,東漢末年時期,北方地區由於常年的戰亂使得經濟受到了非常大的損失,依靠中原地區的經濟實力,不能夠為統一全國的軍事行動提供全面的經濟保障,這樣也就無力消滅南方的勢力。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當然,赤壁之戰的最大受益者是劉備,劉備在此後一路轉運,成為三足鼎立中的一足。不過我們可以設想,如果郭嘉說服曹操沒有發動赤壁之戰,三國鼎立依然會出現,只不過蜀漢的那一足,大機率就不是劉備在那立著了。您覺得呢?
-
13 # 塘北閒人
不會,郭嘉只是一個謀士,曹操此人,主見還是比較強,不會因為郭嘉而改變大方向。曹操只所以說那句話,只是有些緬懷郭嘉
-
14 # 小女天天好
孫劉聯合戰略如堅持到底,其滅亡的速度會慢好些。如孔明早亡,晉的統一會推遲。如不用司馬氏,三國走勢前景難測。
-
15 # 小鴻哥
我認為郭嘉不早逝,依然會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造成三國鼎立局面,在於赤壁之戰的失敗。這一點,諸葛亮勸孫權聯劉抗曹時就預料到了。只要兩家聯合,曹操一旦戰敗,必然退回北方,這樣劉孫兩家勢強,三家鼎足就成了。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戰的勝負是形成三國鼎立的關鍵原因。很多人認為郭嘉不死,曹操也許就不會兵敗於赤壁。赤壁之戰後曹操嘆息道:“郭嘉在的話,肯定不會讓我遭此大敗”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很多人認為曹操這句話的意思是講郭嘉要是還在世,赤壁之戰肯定不會失敗。我的看法不完全是這樣的。曹操除了郭嘉之外還有很多謀士,並非他們才能不行,而是曹操更聽郭嘉的意見。曹操曾說過郭嘉跟了自已十一年,每當碰到大事,曹操猶豫不決時,郭嘉就力促其建議。郭嘉也是最瞭解曹操的人。太祖曰:"唯奉孝為能知孤意。"正如劉備兵夷陵之戰後,諸葛亮講如果法正跟著東征,至少不會全軍覆沒。當時黃權就曾建議劉備讓他率領一支軍隊試探吳軍,而劉備在後方坐鎮。後來黃權投降魏國,劉備講是我負了黃權。如果黃權的建議是由法正來講,劉備肯定就聽了。
郭嘉死於公元207年九月後。郭嘉生前跟曹操討論天下大勢,認為首先要拿下荊州。然與共論計,雲當先定荊。郭嘉認為統一天下首要在於拿下荊州,在於其戰略地步。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到荊州: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也就是說只要拿下荊州,東可順江而下攻江東、南可進軍交州、西可攻益州。郭嘉還常對曹操講南方多疫,我要是隨軍到南方就回不來了。曹操認為郭嘉是想在有生之年幫助他建功立業,而不顧自已的安危。這也是曹操哭郭嘉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郭嘉勝在年輕,在曹操眾謀士中是最年輕的。曹操對荀攸等人講:“你們跟我是同齡人,只有郭嘉最年輕。天下戰事完畢,我還要把身後的事務託附給他,而他卻中年早逝,真是天命啊!”郭嘉要是不早世,絕對是顧命大臣。郭嘉要是不早世,能扭轉赤壁之敗嗎?我認為是不能的。原因在於曹操的失敗更多的是外在原因,非人力所能左右。下面列下曹操兵敗的原因。
第一北方人不習水戰:
這個問題曹操也意識到了。公元208年正月作玄武池訓練水軍,但北方人再怎麼訓練也是不如士生土長的南方人。曹軍的這個弱點,周瑜諸葛亮都跟孫權說明了。自赤壁之戰後曹操只是在公元209年訓練過一次水師,後來也沒有再訓練過。曹操也再沒有兵臨長江作戰。曹丕當皇帝后三次大舉伐吳,也意識到在長江魏國的軍隊根本發揮不出戰力。魏氏春秋:帝嘆曰:"魏雖有武騎千群,無所用也。"曹操在世時傅幹、劉廙等人就勸諫講: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固。我們的軍隊根本無人發揮戰力。
第二北方人不習水土:
這個弱點郭嘉生前就多次講過。周瑜也向孫權提出來了。赤壁之戰時曹軍確實暴發大規模疫情,很多曹軍因此病死。即使沒死,也身染重疫。而孫劉聯軍皆是南方人,不存在水土不服。時又疾疫,北軍多死。
第三兵疲糧乏:
曹操的軍隊雖然久經戰陣,戰鬥經驗是豐富。自公元192年曹操就任兗州牧,連年征戰不息。士卒疲憊不堪,百姓苦於徭役。赤壁之戰時曹軍因疫病和飢餓而死的佔了曹軍一半。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第四曹操自大:
公元208年七月曹操集人馬徵荊州,八月劉表病逝。九月曹軍進軍至新野,劉琮投降。曹操得知劉備已經跑了,立馬親率五千騎追擊。在南方當陽縣追上。然後曹操又馬上佔據南郡江陵。劉備則逃到江夏跟劉琦匯合,派諸葛亮跟魯肅去柴桑見孫權。曹操則在安撫荊州人心。
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曹操為何沒有繼續追擊劉備。要知道曹操始終把劉備視為大敵。公元199年十二月曹操從官渡前線返回,公元200年正月親征徐州。公元200年十月曹操擊敗袁紹又立馬率軍攻打盤居在汝南郡的劉備。但這時曹操卻在荊州停了兩個多月,直到公元208年十二月才率軍征討劉備。
當時益州劉璋因為曹操拿下荊州,派張松去討好曹操。而曹操因為沉醉於拿下荊州的喜悅中,加上又趕跑了劉備,因為並不怎麼待見張松。曹公時已定荊州,走先主,不復存錄松,松以此怨。從這件事來看,當時的曹操非常自大。曹操拿下荊州後又立馬想順江而下拿下江東。必競荊州沒有打就投了。但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劉琮等人雖然投降,但曹操實際上控制的只有南陽郡和南郡,荊州南部零陵、武陵、桂陽、長沙四郡並沒有直接控制。曹操兵敗退回北方前才派人去招降,但已經兵敗去招降,已經是不管用。曹操在沒有消化荊州就急於征討孫權。謀士賈詡勸諫曹操講:您以前滅掉袁氏,現在又拿下荊州,威名遠播,軍勢浩大,如果以荊州的物資,來招攬賢才良士,安撫百姓,讓他們安居樂業,那就可以不興師動眾而使江東地區俯首稱臣。”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曹操沒有接受。
曹操還給孫權寫了一封威脅信。曹公與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潛意是告訴孫權如果識時務就應該像劉琮一樣投降,不然我就打過去了。當時江東上下都懼而勸孫權投降。也許在曹操看來孫權不過是一個依仗父兄的富二代而已,嚇一嚇就會投降了。當時曹操手下都認為孫權肯定會殺了劉備。只有程昱認為孫權雖然年輕,但肯定會借劉備以抗衡我們。結果真如程昱所預料的那樣。
曹操的失敗更多的是外部原因。還有就是孫劉聯軍,團結一致抗曹操。郭嘉如果在世,最多使曹操敗的沒有那麼慘。曹操準備退回北方之前。劉巴勸諫講這樣會讓劉備得到荊州。曹操只是說不用擔心,到時我帶領軍隊打過去。
赤壁之戰後曹操於東西兩線用兵征伐。丞相參軍傅幹勸講:治理天下有兩種方法,文和武。用武就先威,用文就先德,聲威德行足以相濟,然後王道完備了。以前天下大亂,明公用武力平定,天下十平其九。現在還未平定的只剩下蜀吳。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固,難以用武力平定。我認為可以暫時按兵不動,讓軍隊養士,分土定封,論功行賞,這樣內外的人心就穩定,有成功的鼓勵,而天下人都知道了。然後逐漸興學校,以引導他們善良的本性而長其義節。明公神武震撼四海,如果修文德相濟,則天下無人不服......何況我們的軍隊在這些地方難以發揮戰力。希望明公效法大舜,修養無為而治的德性,以正義取勝。(公神武震於四海,若脩文以濟之,則普天之下,無思不服矣......若賊負固深藏,則士馬不能逞其能,奇變無所用其權,則大威有屈而敵心未能服矣。唯明公思虞舜舞干鏚之義,全威養德,以道制勝。)曹操並沒有接受傅乾的勸諫。
曹操在長安時,打算親自帶兵徵蜀,劉廙講:“聖人不以己之睿智而輕視普通人。王者不因身份的高低決定是否採納其意見。因此,能夠建功立業者,必能以近察遠,比專橫之人考慮周詳......自從您起兵以來,三十餘年,沒有打不敗的對手,沒有制服不了的強敵,如今,以精銳的兵馬,常勝的軍威,面對著倚仗天險的吳國孫權和拒不服從的蜀國劉備........並非是我們力量不如從前,只是因為自強者和自潰者的形勢地位轉換了。故此,當年周文王伐崇侯虎,三次沒攻下來,於是就退歸原地,修生養性,最後終於把崇侯虎制服了......臣下擔心吳、蜀邊寇的力量雖比不上先前六國,但卻不乏出類拔萃之才。征伐他們會不會重蹈秦國的覆轍,這是不能不認真思考的.......當今之計,不如研究周圍的險阻,選擇要害之地據而守之,再挑選天下甲士,而不斷更換駐守。這樣,您就可以高枕在大廈之內,潛心謀劃安邦治國之大計。鼓勵農桑,勵行節約,這樣整治十年之後,就一定會國泰民安。”曹操聽罷走到劉廙面前說:“不但當君主的應瞭解臣子,作臣子的也應瞭解君主。如今你想要讓我坐在這兒空行周文王的德政,恐怕是看錯人了!”太祖遂進前而報廙曰:“非但君當知臣,臣亦當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
從傅乾和劉廙的話來看,曹操的失敗在於吳蜀依仗天險和兩國之主能用人。
郭嘉是曹操帳下最厲害的謀士,民間對他的評價比較高: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他協助曹操打敗張繡、呂布、袁紹,後來征討烏桓大勝而歸,由於水土不服,郭嘉英年早逝。
郭嘉去世一年後,曹操與孫權、劉備與赤壁交戰,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黃蓋用火攻戰術重創曹軍,曹操大敗。這一戰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礎。
不過我有疑問:如果郭嘉沒有英年早逝,孫劉聯盟能否打敗曹操,會不會出現三國鼎立呢?為什麼呢?
回覆列表
合久必分丶分久必合。這是秦漢以後中國歷史經常會出現的狀況。
三國鼎足是第一次大分化。東漢末,朝廷昏庸,宦官當道,外戚幹權,大將何進丶董卓丶袁紹等先後把持朝廷,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民不聊生,黃巾軍等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北方曹操崛起,挾天子以令諸侯。東南孫氏兩代人經略,雄據一方。荊州丶巴蜀等地還在王室勢力手中。
在此狀況下,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的"三分圖“,是符合當時社會狀況的走勢。
不管郭嘉有無早逝,都不影響曹操統一北方和孫氏經略東南的現狀。而巴蜀大量王室勢力仍然會進行抗衡曹孫的鬥爭。只不過劉皇叔找到了諸葛亮搶得了先機,佔據為王。沒有劉備,也必然會有其他劉氏取而代之。因為諸葛亮忠於漢室在等待劉氏英雄,所以巴蜀"三分下“的大計仍然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