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三國時人,但更像一個戰華人。
實際上,本來之前在徐州投效劉備的糜竺、孫乾也可被歸入“謀士”行列。
畢竟《三國演義》的世界裡,處在主君和小兵之間的,只有四種人,能打的武將、不能打的武將、能出好主意的謀士、出不了什麼好主意的謀士。
糜竺和孫乾再不濟也是屬於第四種。
但碰到毒舌的水鏡先生,卻連這個資格都不肯給他們。
他倆被水鏡先生司馬徽譏諷為不能經綸濟世的白面書生。
糜竺、孫乾不行,那麼徐庶行不行?
《三國演義》裡的徐庶果然不負觀眾所望,一出山,便破了兩路來犯的曹軍,襲取了樊城。
這個戰果對於依附於劉表,並且被劉表麾下荊襄集團排擠的劉備來說,是天大的驚喜,可以說是一筆能與陶謙讓出的徐州相提並論的橫財。
司馬徽和徐庶也都是潁川人。潁川在三國時代的重要性,之前文章裡略有提及,他們大部分選擇為曹操服務。
東漢之後的魏、晉兩朝政權,都具有潁川士人與曹氏、司馬氏合夥的性質。
而選擇流浪在荊州的潁川人,則選擇了劉備。
這看起來很像是外來者跟外來者的抱團。
徐庶從潁川來到荊襄之地,據程昱所說,乃是因報仇殺人而披髮塗面,不得不背井離鄉。
這類舉動,即使是在同樣以血勇著稱的漢魏時代,也已少見。而他的“披髮塗面”,讓人很容易想起《史記》裡所寫的戰國刺客豫讓、聶政諸輩。
“漆身為厲,吞炭為啞”“自皮面決眼”之類。
而他路遇劉備時,先唱歌(“山谷有賢兮,欲投明主”)的舉動,則會讓人想起《史記·孟嘗君列傳》裡動不動就彈劍而歌的門客馮諼(馮驩)。
徐庶在此所展露出來的“佯狂”姿態,是一種帶有目的性的高姿態,可以說是繼承了戰國士人慾效力君王而又自負於君王的精神衣缽。
而後,徐庶又開始以“的盧”馬來做文章,以“妨主”的名義,建議劉備將其賜給仇人。
這種建議當然立刻被仁德的劉玄德拒絕。徐庶也遭到冷臉怒斥。
徐庶忙說剛才是“試探”——原著裡的說法是“向聞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試耳。”
這與戰國名人商鞅先以“帝道”“王道”試探秦孝公,最後以“霸道”正中孝公小心臟的行為,又是何其相似乃耳。
是三國時人,但更像一個戰華人。
實際上,本來之前在徐州投效劉備的糜竺、孫乾也可被歸入“謀士”行列。
畢竟《三國演義》的世界裡,處在主君和小兵之間的,只有四種人,能打的武將、不能打的武將、能出好主意的謀士、出不了什麼好主意的謀士。
糜竺和孫乾再不濟也是屬於第四種。
但碰到毒舌的水鏡先生,卻連這個資格都不肯給他們。
他倆被水鏡先生司馬徽譏諷為不能經綸濟世的白面書生。
糜竺、孫乾不行,那麼徐庶行不行?
《三國演義》裡的徐庶果然不負觀眾所望,一出山,便破了兩路來犯的曹軍,襲取了樊城。
這個戰果對於依附於劉表,並且被劉表麾下荊襄集團排擠的劉備來說,是天大的驚喜,可以說是一筆能與陶謙讓出的徐州相提並論的橫財。
司馬徽和徐庶也都是潁川人。潁川在三國時代的重要性,之前文章裡略有提及,他們大部分選擇為曹操服務。
東漢之後的魏、晉兩朝政權,都具有潁川士人與曹氏、司馬氏合夥的性質。
而選擇流浪在荊州的潁川人,則選擇了劉備。
這看起來很像是外來者跟外來者的抱團。
徐庶從潁川來到荊襄之地,據程昱所說,乃是因報仇殺人而披髮塗面,不得不背井離鄉。
這類舉動,即使是在同樣以血勇著稱的漢魏時代,也已少見。而他的“披髮塗面”,讓人很容易想起《史記》裡所寫的戰國刺客豫讓、聶政諸輩。
“漆身為厲,吞炭為啞”“自皮面決眼”之類。
而他路遇劉備時,先唱歌(“山谷有賢兮,欲投明主”)的舉動,則會讓人想起《史記·孟嘗君列傳》裡動不動就彈劍而歌的門客馮諼(馮驩)。
徐庶在此所展露出來的“佯狂”姿態,是一種帶有目的性的高姿態,可以說是繼承了戰國士人慾效力君王而又自負於君王的精神衣缽。
而後,徐庶又開始以“的盧”馬來做文章,以“妨主”的名義,建議劉備將其賜給仇人。
這種建議當然立刻被仁德的劉玄德拒絕。徐庶也遭到冷臉怒斥。
徐庶忙說剛才是“試探”——原著裡的說法是“向聞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試耳。”
這與戰國名人商鞅先以“帝道”“王道”試探秦孝公,最後以“霸道”正中孝公小心臟的行為,又是何其相似乃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