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羅廖夫
-
2 # 洗耳翁
早期的ME-262噴氣式戰鬥機因為速度過快,多次發生空中解體
米格-15不能進行超音速飛行這一點是確鑿無疑的。雖然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一些德國飛行員就曾經聲稱駕駛ME-262噴氣式戰鬥機進行俯衝時達到過音速,但那些都是“偽音速”。實際上,當時很多ME-262空中解體的事故都和速度過快有關。而相對於ME-262更先進的米格-15雖然速度更快,但是還達不到超音速。
米格-15戰鬥機不能達到超音速
而作為米格-15下一代戰鬥機的米格-17,雖然很多人都認為它和米格-15一樣都是高亞音速戰鬥機。但是坦率的講,米格-17的某些型號在某些情況下確實是能夠勉強達到超音速的,俯衝時極限速度甚至能到達1.15倍音速。不過這種超音速不具有實際意義,只能說是在極個別條件下實現的。所以大家還是普遍將米格-17視作高亞音速戰鬥機。
米格-17雖然能夠達到超音速,但是還被是做高亞音速戰鬥機
其實,一種戰鬥機能否實現超音速飛行,並不是簡單的將油門拉桿推到底就能實現的,這裡邊涉及到很多專業問題。如果蠻幹,前邊提到的ME-262戰鬥機空中解體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歷史上真正實現超音速飛行的戰鬥機都是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超音速飛行的問題。而蘇聯第一種真正的超音速戰鬥機是米格-19,雖然略晚於美國的F-100,但是卻比後者更加成熟。
不能,米格-15和米格-17都是高亞音速戰鬥機,飛行速度只是接近音速。在二戰後的幾年,航空工業發展異常迅速。新型噴氣式飛機的速度和載重能力一直在不斷提高。因此,許多在20世紀40年代末製造的戰鬥機型號到50年代後半期就過時了。但於1948年開始研製的米格-17(北約稱號:壁畫)戰鬥機卻迸發出令人驚歎的“生命力”,它在今天仍然仍在一些國家服役,還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米格-17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世界上最好的亞音速殲擊機之一,擁有強大的武器裝備和優良的飛行效能,再加上驚人的可靠性和易操作性,在空中戰鬥中屢屢脫穎而出。儘管米高揚設計局將其聞名天下歸功於在半島戰爭中的米格-15戰鬥機,但繼任者米格-17才是該設計局真正的傑作。
儘管米格-15的效能優良,但還需要改進其速度,飛機的空氣動力學仍有待改進。米格-15的機翼後掠角是35°,米格設計局認為還可以繼續加大後掠角,研製45°後掠角的米格-17戰鬥機,機身加長了近一米,採用機頭進氣的後掠式中單翼氣動佈局。飛機全金屬結構。翼刀和減速翼片的尺寸和形狀也增加。米格-15發動機噴口不外露,米格-17外露。米格-17的座艙頂部帶有一個後視鏡,米格-15則沒有這個裝置。米格-17原型機於1949年夏天完成,1950年2月1日首次升空。新戰機的測試和改進僅歷時約一年,從1951年開始批次生產。
此時,克里莫夫發動機設計局為VK-1噴氣發動機安裝了一個加力燃燒室,讓米格-17升級為米格-17F截擊機。儘管推力明顯增加,但速度沒有增加太多,所以依然為亞音速戰鬥機。但在機動空戰中,米格-17大幅提高了加速度,獲得了出色的垂直機動性。
米格-17F算是米格-15的真正完善型號,更換了大推力發動機,第一次使用了加力式發動機,高速效能明顯改善,後機身加長,改善了操控特性。米格-17和米格-15戰鬥機在外觀上很相似,最明顯的區別是看翼刀,米格-17有三對翼刀,米格-15則有兩對,而且內翼刀上帶有缺口。米格-17的高空效能非常好,爬升率高,尤其在5000~10000米高度的發動機推力和操縱效能仍很好,可以吊打當時美軍的主力戰鬥機F-86F佩刀。
由於米格-17屬於白天型戰鬥機,只能在白天作戰,能見度一旦變差,戰鬥機就無能為力了。蘇聯防空軍面臨的主要威脅是敵人的戰略轟炸機,,需要裝備一架配備雷達的夜間戰鬥機,於是米高揚設計局開始探索在米格-17上安裝雷達測距器。 不同型號的米格-17截擊機在戰術技術性能上略有不同,最常見的型號是米格-17P和米格-17F。米格-17F配備一臺VK-1F發動機,推力為22.5千牛(加力為33.8千牛)。機長11.2米、翼展9.6米、機高3.8米,最大起飛重量為6100公斤。最高時速為1140公里/小時,升限14.7公里,航程為1733公里。
最初米格-17武器裝備一門37毫米H-37D機炮和兩門23毫米HR-23機炮,隨後米格-17P截擊機上拆除了37毫米H-37D炮,安裝了三門23毫米HR-23機炮。
最不尋常的是米格-17PFU截擊機,配備四枚RS-2US空空導彈以及一個RP-1“綠寶石”截擊雷達。米格-17P截擊機裝備RP-1“綠寶石”雷達,可以在夜間行動,但必須近距離攻擊目標。
蘇聯空軍的米格-17直到在20世紀60年代才退役,然後一直在航校使用。而在波蘭,最後一架米格-17(波蘭編號 Lim-6bis )在1992年退役。亞洲和非洲的許多國家米格-17在20世紀90年代繼續服役。
米格-17戰鬥機衍生了許多型號,不僅在蘇聯生產,波蘭和中國也有生產。在50年代初,蘇聯授權的中國瀋陽飛機制造廠生產了767架單座型米格-17殲擊機(中國命名為殲-5戰鬥機),以及1061架雙座米格-17殲擊教練機(殲教-5)。波蘭的PZL飛機制造廠共生產了540架米格-17戰鬥機。全世界各國總共生產了各種型別及衍生型號的10367架米格-17系列戰鬥機。
殲-5殲擊機從1954年10月開始研製,1956年9月8日,瀋陽飛機制造廠試製成功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殲-5,隨後批次生產,這標誌著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能夠成批生產噴氣戰鬥機的國家之一。殲-5曾經被稱為56式戰機,米格-17F戰鬥機為基礎仿製,該機配備的渦噴-5發動機由瀋陽黎明航空發動機廠生產。殲-5系列戰機總共生產1994 架,到1969年停產時,殲-5先後生產了760架,後來又在該機基礎上研製了雷達夜戰型的殲-5甲戰鬥機,以及雙座型的殲教-5殲擊教練機,包括殲-5甲124架,殲教-5教練機1087架,殲偵-5戰術偵察機16架。
中國殲-5戰鬥機使用時間最長的型號是殲-5甲夜間戰鬥機,它是在殲-5基礎上改進的的全天候型戰鬥機,前機身加粗,機頭上端有突出進氣口前緣313毫米的鯊魚嘴狀雷達罩,進氣口內加裝了半球型天線中錐,裝有光學半自動瞄準具。在1959年5月29日,空軍第18師截擊機大隊隊長蔣哲倫成功駕駛殲-5甲戰鬥機在夜間擊落了敵人的B-17G重型轟炸機。
同一時期的其他噴氣式戰鬥機相比,米格-17在速度、火力、機動性等各方面均佔有一定優勢,甚至在面對攜帶“麻雀”雷達制導空空導彈、2倍聲速的美製F-4“鬼怪”式戰鬥機也多有斬獲。米格-17在古稀之年仍能打,“壁畫”也算是經典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