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沂蒙說史
-
2 # 讀懂史書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理解,一言以蔽之:琅琊王氏拳頭不夠硬。
為了更好地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下春秋戰國的歷史。
春秋戰國與東晉春秋戰國大家相對比較熟悉,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彼時的局面和東晉其實有許多共通之處:
其一,明面上都有天下共主;其二,天下共主說話都不好使;其三,下面的人都有點別的想法但又不敢真正實施。
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都承認周天子的存在,而不是把周天子趕下王位。這是為什麼呢?
是諸侯們良心發現,下不去手?
說穿了拳頭不夠硬,不敢幹這事。要是那個諸侯腦袋一熱,真把周天子弄下去了,那立馬就會成為眾矢之的,被大家按在地上毒打,而且是往死裡打。
為什麼後來的秦國敢把周天子弄下去呢?
秦國滅周的時間節點,是秦昭襄王晚年。這個時候秦國足夠強,能抵擋六國的圍攻。
回到問題本身,琅琊王氏為什麼不篡位自立?
因為此時的琅琊王氏只是眾強之一。
如果以春秋戰國時期類比的話,此時的琅琊王氏大抵相當於齊桓公。當年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確實很厲害,很牛。
但是要想自立,就差點意思了。與天下為敵,這本錢不是誰都有的。
琅琊王氏也是這樣,當時號稱“王與馬,共天下”。琅琊王氏夠強,但是沒強到可以對抗天下世家的地步。
終東晉一朝,世家之間基本處於相互制衡的狀態,沒有出現可以橫掃天下的世家。在這種狀態下,沒有任何一家敢自立。
-
3 # 秣陵校尉
王敦嘗試過篡位自立,但是失敗了!
東晉初年是琅琊王氏的巔峰時期。晉元帝司馬睿正是在琅琊王氏的協助下才得以在江南站穩腳跟的,王導擔任侍中,在內總樞機要,王敦出鎮長江中游,在外執掌兵權,朝野四分之三的官員是王氏子弟或與王氏有關的人,當時的人有說,“王與馬,共天下”,可見其勢力!
晉元帝司馬睿對這樣的狀況極為不滿,他重用另一批士族,劉隗,刁協,戴淵,試圖排擠王氏,引起了王氏家族的不滿。
公元322年正月,王敦在武昌起兵,以清君側、誅劉隗為名,攻打建康,史稱“王敦之亂”。
王敦進兵很順利,當年三月就攻佔了建康,刁協、戴淵被殺,劉隗北逃後趙。
司馬睿無奈之下只能妥協,大赦天下,拜王敦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江州牧,封武昌郡公,朝政大權盡歸王敦,司馬睿被徹底架空。
可以說,這時的王敦離登頂只差一步之遙!
但是就是這一步之遙,卻使王敦望而興嘆。
王敦擔心太子司馬紹“威武長大”,有勇有謀,要廢之另立,百官不從,其中王導竟然帶頭反對!另立太子之事不了了之。
當時外臣入京,須入宮城朝見。王敦駐兵石頭城,既不敢發兵攻打宮城與司馬睿撕破臉皮,又擔心入宮時發生變故,始終不敢朝見,首鼠兩端,逡巡不前,無所作為。最後竟然不朝而別,退回武昌,在武昌遙控朝政!
晉明帝司馬紹即位後,224年下旨討伐王敦。王導與二十餘位在京王氏子弟竟公開為王敦發喪,稱王敦已死,令朝廷軍隊士氣大振。眾叛親離之下,王敦身死軍敗!
石頭城
當時中原塗炭,八王之亂慘劇歷歷在目,南渡衣冠都是死裡逃生,江左初定,士族閥門都不想再開釁端,甚至琅琊王氏內部很多人都不支援王敦。
人心思定,是王敦功敗垂成的主要原因。
及至晉成帝期間,皇室母族庾亮庾氏興起,抑制並超過琅琊王氏,東晉朝野局勢開始稍有改變。
-
4 # 臥牛說歷史
王氏究竟怎麼想的,也只有當事人清楚了,但我不妨猜一猜。
王載兒子六個,孫子更多,其中有名便是王導和王敦。王導、王敦是堂兄弟,晉元帝司馬睿就是依靠王氏的支援坐穩了皇帝寶座。
王氏的顯赫發生在司馬睿當皇帝后,西晉的王氏雖然尊貴,卻不是拔尖的那一撥,畢竟西晉的時候琅邪王氏就靠王祥、王載倆人撐著。
古代家族是否發達,除了人才外,還得有足夠的成員幫襯才行。
司馬睿雖然有王氏支援,但也不是想當皇帝就能當上的。初到江東的時候,江左世家根本不鳥他,在王氏拉下臉遊說當地世家後,司馬睿才得到江左的一部分人支援。
司馬睿稱帝后,王氏地位越來越尊崇,尤其是司馬睿說“王與馬共天下”之後。哪怕如此,王氏也沒辦法成為董卓、曹操一類的人物。
東晉可以看成諸多世家組成的聯合政府,皇帝是名義上的元首,諸多世家共同參政。東晉四大家族——王、庾、桓、謝,王、庾兩家沒有自己的軍事力量,說話的底氣是不足的。
王敦雖然佔著荊州,一來時間短,二來王氏中王導那一系不支援他,遠遠同桓溫沒法比。
王敦第一次之所以能打到建康,因為諸多世家也想教訓教訓司馬睿(司馬睿任用劉隗、刁協來打擊世家),大多出工不出力。
當司馬睿驅逐了刁協、劉隗後,王敦便再難以前進一步,第二次攻打建康完全達不到第一次取得的成績。
王氏不一定沒想過篡位,奈何實力不允許啊。不依靠軍事實力而篡位成功的僅有王莽一人罷了。
庾氏屬於外戚,雖然佔著荊州,大體上偏於皇帝(庾翼想北伐,庾冰不願意,大家族就這毛病)。
桓氏不用說了,桓溫一人獨霸荊州,還收復蜀地,最後稱王加九錫,哪怕如此,桓溫還是硬生生被謝安耗死。
謝氏也有自己的武裝,最初的北府兵就是謝氏的武裝,只不過謝氏不同於桓氏,不喜歡爭權奪利。
謝安擊敗苻堅後便主動交權,沒多久就死了,謝玄也是。劉裕出身北府兵,他總喜歡同謝氏聯姻,你說這倆人間沒貓膩?
不過謝氏是成於劉裕,也敗於劉裕。劉氏諸子多內亂,謝氏也被牽連進去。若非如此,南朝第一大族絕對是謝氏。
回覆列表
作為琅琊王氏老家臨沂人,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西方有個諺語,叫做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培養。琅琊王氏從西漢王吉搬到臨沂開始發展,歷經東漢、曹魏、西晉,家族逐步興盛,出了一批歷史上知名的人,比如王吉自己因妻子摘鄰居牆頭伸過來棗樹枝上的棗子而將妻子趕出家門,就被歷史美譽;至於臥冰求鯉的王祥,則被列為二十四孝之一;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曾祖王覽也曾名冠一時,後來還出了個成語叫做“王覽爭鴆”。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西晉政權倒臺,北方呆不下去了,琅琊王氏於是拋下美宅良田,舉家追隨琅琊王司馬睿一同跑到了江南,據考證當時王羲之才六、七歲。
儘管琅琊王氏在北方是大族,但到了江南才發現,江南的那些地頭蛇、那些土著豪強,連司馬睿都不放在眼裡,何況自己這個外來戶。這種情況下,琅琊王氏家族就只能與司馬睿擰成一股繩。
據說剛來的這年三月三,王導拉來做揚州刺史的堂兄王敦,讓司馬睿坐著超級豪華的轎子走在前面,他們騎著高頭大馬畢恭畢敬跟在後邊,來到舉行祈福儀式的江邊,引發在場官民的圍觀,特別是那些江南士族,看到有名的琅琊王氏家族對司馬睿都如此尊重,也開始收起驕色。此後又經王導和司馬睿一番操作,江南士族才被徹底震懾住。
這樣,司馬睿當皇帝時,就非得要拉著王導一同坐在皇位上,於是就有了“王與馬共天下”的美談。
但是,王導畢竟是個聰明人,他沒有暈頭,他知道如果自己真坐上去,那問題就大了:首先司馬睿會產生警覺,將會把王氏家族當成心腹大患;其次江南豪強也會心生嫉妒,你王導能坐我們也能坐啊,如此一來,很可能馬上引發動亂,那麼司馬睿和王氏家族都將萬劫不復。
也正是因為王導是個有數的人,靠著一心一意抱定司馬氏皇帝的大腿,又擺正位置,琅琊王氏家族在東晉達到鼎盛時期,王氏子弟“成龍成鳳成虎”者眾多。
但是,也不能說琅琊王氏中沒有不想做皇帝的人,比如上面說的那個王導的堂兄王敦,後來就發動叛亂,明智的王導關鍵時刻看清方向,深知晉才是正統,南北士族因為有晉的旗號才聚在一起,否則將四分五裂,於是毅然率領眾子侄參加平叛,最終重新贏得皇帝信任,免於災禍。
再到後來,江南謝氏等家族崛起,王謝並稱,相互制衡,琅琊王氏就更不能有篡位自立的想法了。
請問對我的回答滿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