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論縱橫

    說回正題,在北京的很多廣場上,幾乎是沒有任何東西,除了一大堆的缸,正因為如此,這些大缸格外顯眼。

    我還特意去看了一下,雖然缸裡面沒有水,但是去的那幾天,正好有冰雪化的水,當然已經成冰凍狀態,說不結冰是扯淡,要知道北方室外溫度低於零下是很正常的事,在這樣的氣溫下如果不結冰,那就是反物理、反科學。

    故宮裡面的這些大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用來消防,由於故宮宮殿較多,又都以木頭建造為主,所以,火災歷來都是威脅故宮安全的重要隱患之一。

    其實,歷史上故宮也多次著火,在明朝時期就記載了四次大火,規模小的更是不計其數,尤其在萬曆二十萬年,三大殿都發生火災,可見火勢之大。

    嘉靖皇帝曾經告誡大臣:“宮中地狹而屋多,且屋宇相連,所以火災頻發,且每每連燒。我聞南京宮中諸門皆磚砌,不用木。固知聖祖慮深。今所毀者,不須依舊式,未毀者量為規劃,務使道途疏豁,堂舍整簡,勿令相近。門俱如南京制,以免火災。”

    說白了,就是建築物儘量用磚而不用木頭,而且房屋間隔要大一點,也正是在嘉靖年間,對防火有著深刻的認識,所以才在皇宮中配備瞭如此之多的大水缸。

    每一個大缸都可儲水三千多升,小型火災的話,這些水完全能夠起到將火災扼殺在搖籃裡的作用。

    其實,故宮為了防火,除了準備這些大缸,還有一條內河,以及諸多水井,都是為了火災時滅火用的,然而,從嘉靖帝之後,我們看到故宮火災仍然頻發,這又是為何呢?

    其實我們看到歷年來故宮火災的原因就會發現,通常情況下,雷擊引發火災是重要的自然原因,除此之外,大多都是冬季時,在正月放煙花爆竹等易燃易爆物品引起的,就像我們北方的柴火垛,一年當中,也大多數都是冬天著火。

    北方冬天冬季寒冷乾燥,最容易發生火災,而故宮中的大缸雖然儲備水,但是一到冬天也會凍上,無法發揮更大的效用。

    怎麼才能夠讓冬天室外大缸裡面的水不凍上,這就考驗古人的智慧了。

    為了能夠讓大缸裡面的水在冬天不結冰,就在大缸的外面包上一層棉外套,用作保暖。

    當然,在冬季最寒冷的時候,即使包裹的再嚴,也難以抵擋寒冷,最終還是會結冰,這個時候,大缸一般會放到特製的石架上,將大缸放上,然後進行燃燒,這樣就使得大缸內的水,能夠不結冰。

    當然,這些行為也都需要人來管理,只有搞笑的行動力才是杜絕火災的根本,在明朝時期,由於皇帝荒於朝政,宮廷管理絮亂,導致火災頻發,在清朝時期,相對要少一些,其原因就是,清朝在加強中央集權的時候,也加強了皇宮內的管理。

    比如康熙年間,只發生兩次火災,第一次引發火災時由於太監在御膳房用火不當導致,康熙下令處死這六名太監,第二次發生火災時由於巡防官兵疏忽,於是下令:今後各位都統,必須親身巡察守衛官兵的執勤情況,若發現曠誤者,一定嚴懲不貸!尤其是糧倉,須倍加謹慎,倘有疏忽,格殺勿論!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故宮都沒有發生大火,一直到乾隆五十五年,之後,故宮大火又處於頻發期,由此可見,防火依賴的不是技術,還是人!

  • 2 # 冰哥聊史論古今

    故宮在中國的首都北京,大家很多人都熟悉北京,在冬天的時候北京的天氣是相當嚴寒的,有時候溫度會達到零下10度以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再怎樣厲害的缸都會結冰。

    在紫禁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故宮,因為裡面主要都是木建築為主,所以一旦發生了大火,將會不堪設想。在歷史記載中,故宮就發生過多次大火,甚至有一些重要人物都在大火中喪生。例如明朝嘉靖皇帝時代就發生過大火,當時皇后都被燒死。清朝乾隆期間也發生過火災,乾隆的五阿哥永琪在火災中表現神勇,將乾隆救出來,所以得到了乾隆的嘉獎,甚至準備立他為太子,但是永琪命不好,英年早逝。

    所以為了防止大火,故宮在裡面好多地方都放了大缸缸裡面都盛滿了水,這些水就是為了在發生大火的時候做到有備無患。一般說來木建築發生大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雷擊。此外在過年過節的時候燃放煙花爆竹以及廚房用火,也會導致故宮發生火災。但是到了冬天的時候,水一旦結冰可能就很難撲滅火災,而且冬天正好是風乾燥燥的季節,極易發生火災。

    但是故宮也就是紫禁城作為皇帝居住的地方,自然要格外保護,所以就有相關人等在冬天的時候,對水缸進行加熱,防止水缸結冰。在不是很冷的時候,會在缸外邊加一層棉套保護,避免使水過冷結冰,但是更冷的時候,光加套無法起作用了,只能夠人工進行干預了。雖然這耗時耗力,但是對於皇宮的安全卻絕對是有必要的,反正皇帝也出得起這個錢。

  • 3 # 歷史課上的老照片

    去過故宮的朋友都會發現,故宮的每一座大殿外都有幾個鎏金的水缸,這些水缸都有被刮過的痕跡,其實是八國聯軍颳得,當時八國以為是金子做的,沒想到是鎏金,因為故宮的建築都是用木質材料做的,所以故宮的防火工作成為重中之重,殿外的大水缸便是防火用的,在當時也算是一種防火預案。

    《延禧攻略》中富察皇后的兒子就是因為失火而死,當時距離宮殿很近的水缸中的水居然結冰了,所以無法撲滅大火,富察皇后只能眼睜睜看著大火熊熊燃繞。其實這樣的橋段只會在電視劇中出現,在古代宮廷中是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發生的。

    這些大水缸的設定是為了及時撲滅大火,所以到了冬季會有專人負責看守,他們的職責就是讓大水缸中都水一直保持不結冰的狀態。

    為了讓這些大水缸中的水在寒冬中不結冰,宮中的太監們就會在水缸下面點上柴火加熱。這些大水缸的設計方式和普通水缸不同,水缸的底部會和地面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就可以使用柴火給水缸加熱,水缸中的水自然不會冰凍起來。

    在停止燒柴火的時候,也要防止水缸中的水結冰,所以當時會用較大的草苫布將水缸圍起來,這樣做可以讓水缸中的溫度不至於下降的太快。當時宮裡就是用這些方法確保水缸中的水在冬季也不會結冰,實際上實施起來是比較辛苦的。

    其實故宮中為了防止失火不僅會出動大水缸,還會利用水井和池塘中的水來滅火,這些水在關鍵時刻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確保故宮的安全,避免受到火災的影響和破壞,也因為這些有效的措施,讓故宮可以長期屹立不倒。

  • 4 # 段亦明

    現在人們在參觀故宮的時候,都會被這些精美的建築物所吸引,但是偌大的故宮也需要做好防火工作,因為故宮大部分都建築物都是採用木材建造完成的,一旦皇宮中著火了一定會引發嚴重的後果,所以故宮的消防工作至關重要。為了及時滅火,故宮的很多區域都會放置一口大水缸,而且這些水缸在冬季也可以做到不結冰,當然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也需要透過一些方法來實現。

    派專人給水缸加熱

    對故宮有所瞭解人會很清楚,在故宮中一共散落著三百零八口大水缸,這些大水缸並不是觀賞用的,它們的主要作用就是滅火。故宮在建造的過程中,會在宮殿附近放置大水缸,這樣一旦宮殿起火,宮女和太監就可以透過大水缸中的水來滅火。但是為了在進入冬季之後也可以達到消防目的,就會特意安排太監給大水缸加熱。

    那麼如何給水缸加熱自然就成為了一個關鍵性問題。仔細觀察故宮中設定的這些大水缸,會發現在大水缸的底部不是直接接觸地面的,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便於加熱。在進入冬季後,太監們會按照天氣的氣溫變化給水缸加熱,這樣水缸中的水就不會結冰了。如果這項工作做的不到位,一旦宮殿起火無法取水撲火,那太監就要等著接受處罰,所以在古代皇宮裡的下人們很重視這項工作。

    用草苫布保溫

    雖然給大水缸加熱看起來是比較輕鬆的活,但是北方的冬季還是比較漫長的,所以整個冬天每天要給三百多口大水缸加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宮中為了縮減開支,並不會讓水缸一天持續處於加熱狀態,而是在加熱之後再採用其他方法進行保溫。一般情況下宮裡人會選用草苫布對水缸進行保溫,在將草苫布圍在水缸周圍以後,就可以達到保溫目的,熱量也不容易流失,還可以避免水缸中的水結冰,這樣做可以減少很多成本,但是也需要結合天氣狀況來實施,例如在嚴冬季節,水缸的加熱時間就需要延長,否則使用草苫布也無法保證水缸中的水完全不結冰。

    可見故宮為了及時滅火,也確實動了很多腦筋,這種方法雖然對於現代人來說過於笨拙,但是在當時的皇宮裡確實可以解燃眉之急。

  • 5 # 司馬長史

    到了冬天便給水缸穿上“衣服”,並加上蓋子,氣溫極低的時候便在水缸周圍生火升溫。

    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家住所,1406年開始建造,用了14年才將其建成,佔地面積有7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有15萬平方米。故宮的建築都是木質結構,雖然是木質結構,但是故宮600年儲存的非常完整,期間有部分被火災或人為損毀,但之後也被修復,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作為木質結構建築,最怕的就是火了,而且還是這種建築群,一旦發生火災就會導致連鎖反應。在明清兩朝有記載的火災就有五十多起,太和殿在朱棣遷都北京僅僅四個月就因雷擊發生火災,之後在清康熙年間也發生了大火;乾清宮在1514年發生火災,甚至殃及到了坤寧宮,導致兩處建築被燒燬。1597年三大殿都發生大火,大火蔓延到了乾清宮和坤寧宮,最後花了三十多年才修建好。

    能夠對付火便是水,故宮內的水井很少,發生火災後根本無法達到救火的效果。為此統治者便命人在故宮內安防大水缸,這些水缸還有一個很霸氣的名字,叫“門海”,字面意思就是門前的大海。這些水缸在故宮隨處都是,為了就是便於救火。

    這些水缸最先是用鐵做的,後來因為鐵會生鏽,便改成銅缸、甚至鎏金的銅缸。

    北京的冬天十分寒冷,水面都會結冰,冰面非常厚,人都可以在上面玩耍,按理說故宮的水缸也應該結層厚厚的冰,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故宮的水缸並沒有結冰,因為到了冬天它們會穿上厚厚的“衣服”保溫,溫度實在是太低了,還有人專門給它們生火。

    在冬天故宮的水缸是不能結冰的,因為冬天最容易發生火災,水缸的水結冰後,如果突發火災,那麼會耽擱救火時間,導致大火蔓延。

    現在的故宮防火工具更加齊全了,這些水缸的作用大多是供遊客們參觀了,有些到故宮遊玩的人,為了圖好運,還會去摸這些水缸,一些水缸都被摸黑了。

  • 6 # 娑婆凡生

    因為底下有炭火。這個是過冬的時候都會每天燒的。為了防止起火!

    所以百年都不會結冰,每天都會有專門的人負責。炭火的!

  • 7 # 秉燭讀春秋

    親們遊覽過故宮嗎?不知道你發現了沒有,在故宮各大殿前面都放著幾口超大的水缸,這些水缸一年四季蓄滿了水。

    水缸有鐵質、銅質和銅質鍍金的。據故宮講解員說,鐵質的大多是明朝製造的,銅質和銅質鍍金大多是清朝製造的。(如圖)

    講解員說這樣的大缸原來有308口,由於種種原因現存231口。

    其中太和殿門口四口大缸最大最重,每口用了大約兩噸黃銅鑄就,最後在缸的表面用了一百兩黃金鍍金。大遠看去金光閃閃甚是輝煌。

    有人問了,這些大缸是幹什麼用的呢?

    講解員告訴我,這些大缸是古代皇宮用來盛水滅火的專用工具。可以說是皇宮裡的“消防水缸”。

    眾所周知,故宮大殿全是磚木結構建造而成,這就要時刻提防火災的發生。

    在明清兩代,故宮沒有消防栓,也沒有水管和消防車。這些水缸裡的水顯得十分重要。

    這些水缸被人們稱為“太平缸”或“吉祥缸”。水缸的官稱很有意思,叫“門海”,意思是門前有片海,這樣以來火災不容易發生。當然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

    “消防水缸”裡一年四季必須保持水滿狀態,自然蒸發後,太監會及時挑滿水。

    (問題來了)冬天天寒地凍,水缸裡的水難道不上凍嗎?

    即便到冬天,太監也不能讓水結冰,否則一旦發生火災,砸冰取水就耽誤事了,畢竟“水火無情!”

    親們看上圖,圖片裡的“消防水缸”實際是放在一個臺子上,其實這個臺子裡面是空的,旁邊還有一個口。

    冬天天不太冷時,太監會給水缸“穿”上棉衣,到了寒冬臘月,天氣冷的厲害,太監們就在缸下面臺子裡放炭火,有專門負責往裡面填木炭的太監,目的就是保證缸體的溫暖,這樣一來缸裡的水就不會上凍了。

    到了明年春暖花開的時候,太監把大缸身上的棉衣脫下。週而復始迴圈操作。我不得不說,在沒有科學的古代,能想出這種辦法實在令人驚歎。看來古人並不比我們笨。

  • 8 # 遺產君

    故宮裡面的大水缸主要是用來救火的,裡面那麼多的房子都是用木材做成的,極易引發火災,雖說也有很多的水井,但真正有了火災,再從水井裡面取水去撲火,一是從水井裡面取水不方便,另一個是路程有點遠,遠水救不了近火,因此水井只是備用而已。

    故宮裡面的水缸大多數鎏金銅缸,大大小小的有300多口,遍佈整個紫禁城,每個缸都超級大,能夠裝下不少的水,為故宮的安全提供了極大的後勤保障。

    因為是消防用水,因此每天都是滿滿的,但是到了冬天,北京的氣溫特別低,水缸裡的水容易結冰,而冬季又天乾物燥,極易發生火災隱患,一旦水缸裡的水結成了大冰疙瘩了,那就只能眼巴巴的看著房屋被燒燬,也只能乾著急。為了防止水缸裡的水結冰,人們就想出了很多的辦法,有的往水缸裡放入鹽或酒,還有的給水缸蓋上被子、毯子之類的東西來保暖,這些方法在氣溫不是很低的情況下還是可行的。如果氣溫已經非常低了,水缸要結冰了,裡面的宮女太監就會抱來柴火、木炭給水缸生火取暖,以確保水缸裡面的水不結冰。火災無情,要一年365天都防患於未然,水缸裡面不能斷水,尤其在冬天絕不能結冰。
  • 9 # 畫素說

    確切來說,並不是故宮的水缸冬天不結冰,而是因為宮裡的人不允許它結冰。

    在冬天的時候這些水缸,用棉被蓋、用火燒,水的溫度自然就高了,又怎麼會結冰呢?之所以要對這些水缸如此大動周章,讓它冬天不結冰,這點要從它的作用說起,因為故宮沒有多少水井,所以這些水缸承擔防火的主要責任。

    我們都知道,故宮的建築主要以木質為主,木最怕的是什麼?—“火”,就這個偌大的皇家宮殿而言,防火成了第一要務,北方的冬天又特別的乾燥,最容易引發火災。這也造就了故宮裡的水缸冬天不可以結冰。

    每到冬天的時候,每個水缸處都會安排一個小太監,這個小太監負責在水缸底部的臺子上燒水,然後在給這些水缸裹上一層棉被,這樣子保證缸裡的水不會結冰,這一工作也將伴隨這個小太監一個冬天。現今我們還可以看到這些水缸下方的漢白玉底座的那個口便是當初用來燒火用的。

    其次這些水缸,在製作的時候便採用了當時最好的工藝,在水缸的不同部位採用不同的製作工藝,從而保證這些水缸的質量。以達到經年累月火燒的要求,保證數百年冬天不結冰。

    此外,故宮的這些水缸也被稱為“吉祥缸”,畫素猜測,之所以稱為吉祥缸,或許是因為這些水缸裝的是救火、救命用的水,所以才叫做吉祥缸,一點都不為過。

    這些造價不菲的水缸,之所以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風雨雨能儲存到現在,和其本身過硬的質量有關外,還有就是因為這些水缸自身的重量太重,想偷也搬不動哈哈哈。

  • 10 # 珞珈山的貓

    故宮內的水缸常年不結冰的原因實際上是與它的用途有關。

    北京故宮建築群是中國範圍內現存最大的古代建築群,建築風格完全是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樣式修建而成,代表了古代中國建築的最高水平。

    北京故宮建築群主要由木石結構組成。那麼如此規模龐大的木石建築結構群最主要這危險便是走火。因此如何做好防火工作以及出現火情如何及時撲滅大火減少火災引發的損失十分必要。

    因此整個故宮之內除了有發達的水系,有御花園魚池等重要的取水點,有若干水井以外。故宮還設定了308口大缸作為防火備用取水。畢竟大火無情,無論是發達的水系還是池塘還是水井都需要用繩子打水取水。而這些水缸之中的水這可以直接用水桶從此以後快速撲滅大火。

    因此這些水缸裡的水可以說是故宮防火的第一道防線。正是由於這些水缸的特殊作用,因此常年不能夠使其結冰才能夠真正的發揮隨時可取、隨時可用的作用。但是北京畢竟處於中國的北方地區。冬天的溫度可以達到零下10餘度。這樣的低溫下如何使水缸裡的水不結冰,實際上是要費一番周折。

    然而北京故宮畢竟是皇家禁地,皇家必然捨得拿出高昂的費用和人力去維持這些水缸不受季節變化而結冰。因此在明清時期,有專門的太監和工人負責維護故宮裡的這些水缸。以確保這些水缸之中常年水滿並且在冬季不結冰。

    因此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北京故宮內的水缸實際上與外地的水缸有所不同。首先這些水缸實際上是離開地面的。離開地面並非是使其不結冰的原因。離開地面是為了方便,宮裡的太監在寒冷的冬季每日為其生火加熱。也就是說整個大缸就如猶如一個熱水壺一般。

    另外為了防止加熱後的大缸水溫快速散去,在冬天還會為整個大缸穿上一層厚厚的“衣服”。實際上是在大缸的周邊套上一層草苫布。我們知道草苫這種東西具有很好的隔熱性。可以使每天加熱後的水缸降溫速度大大延長。

    正是由於這些默默無聞的水缸、水井和水池伴隨著北京故宮這座宏偉的古典建築一直存在了600多年。也使得北京故宮逃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大火,儘管部分建築有所損失但不至於整座宮殿毀於大火。可以說這些水缸就是北京故宮的守護神。

  • 11 # 考古者說

    古時候沒啥消防車,也沒啥滅火器。中國古代的傳統建築又多是木構建築,十分容易失火,萬一著火只好用水。

    古時候大戶人家家大業大,幾乎家家戶戶都在院子裡放上防火水缸,就防著哪天失火了好滅火。

    但這缸也有講究,都不能叫“防火水缸”,要避諱談“火”,所以都叫“太平水缸”。

    皇帝老爺家可以算是中國最牛的大戶人家了,他老人家的院子裡當然也有水缸 ,而且院子大,缸大,缸也多,用缸還有講究。

    據《大清會典》記載,清代故宮裡最多的時候曾經有308尊大缸,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故宮裡不少“太平水缸”遺失或者被銷燬,所以導致現在只剩下200多尊。

    這些大缸也不止用來滅火,慈禧老佛爺就很有閒情逸致,曾經在大水缸裡養過金魚。而且老佛爺還把這些水缸叫了個好聽的名字——“吉祥缸”。用“吉祥缸”養金魚,那不是吉慶有餘嘛。當然大清王朝也沒吉慶……

    有民間傳言說,這些水缸是神缸啊,大冬天裡面的水都不在結冰的。

    但是我想說,聽信這種傳言的人估計都沒感受過北京的冬天……北京的冬天太冷……

    說現實點,萬一著火,這些缸裡的水可是紫禁城唯一的“救命神水”,所以明清兩代都不敢怠慢,專門派人管理“太平水缸”。

    這些水缸裡的水,一般是小太監們從外邊一擔一擔的打回來的,當然也有利用紫禁城裡的水井裡的水灌滿的。

    夏天水裡容易滋生蚊蟲,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小太監把缸壁擦得乾乾淨淨。

    冬天水會結冰,但是冬天又是天乾物燥最容易失火的時候,結了冰咋滅火呢。所以為了保證水缸裡的水不結冰,幾乎一入冬天氣轉涼,就會給這些大缸裹上一層厚被子,保溫;在冷點,厚被子也不管用了,於是就在水缸下面生火。現在大家參觀故宮可能都會發現,故宮裡的水缸下面都會有一些圍城圓環裝的石頭墊著,下面是空的,那就是當時生火用的。

    所以,故宮裡的缸不結冰,那是人為干預的結果……

  • 12 # 小姐姐講史

    大家都知道,故宮位於北方,在北方的冬天水結冰是很正常的,故宮裡宮殿門前大水缸裡的水為什麼不結冰呢?

    不是不會結冰,是不能結冰。

    水是個神奇的物質,作為生命之源,地球生物都離不開它,水能救人亦能害人,水的用途多種多樣,要看怎麼來運用,而故宮宮殿前的水也是因為其用途所以在寒冬也不結冰。故宮的建築幾乎都是木質建築,一點火苗可能就造成了大火災,成片的宮殿群便會毀於一旦,歷來防火就是一個大難題,從明朝永樂十八年到清朝溥儀離開皇宮之時故宮大大小小發生過四五十起火災,這個時候救火的功臣就是門口的幾口大缸。

    那些水缸稱為“太平缸”,也叫做“吉祥缸”,這些缸最初是用鐵製作的,後來發現鐵容易生鏽,放在宮殿前面也影響美觀,後來就改成了銅質的缸,為了迎合宮殿的富麗堂皇,甚至還在表面鍍上鎏金。現在在故宮也能隨處看到這些缸,現在看到的只是具有觀賞性質的沒有水的太平缸,而在明清時期這些缸裡是有滿滿的水的。水缸中的水就是用來救火的,這是那個時代的消防措施。

    皇室的家業都基於這座宮殿,自然不能出什麼閃失,所以歷代皇帝都有很強烈的消防意識,紫禁城裡還專門設了“消防隊”,失火的時候這些人員便會出動去救火。冬季天乾物燥,是火災多發季節,太平缸作為重要的救火工具自然不能有任何閃失。但是寒冷的冬天對水是很不友好的,結冰是常事,火災發生的時候水結冰了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怎樣讓水不結冰是一個大難題,那麼古人是怎麼做的呢?

    其實也不太複雜,決定水結不結冰的因素就是溫度,只要溫度高了,那麼水自然就不結冰了,所以古人會給這些太平缸進行保溫。比如說將太平缸支起來,在缸底燃燒柴火或者木炭,這樣缸內的水溫會一直高於結冰點,這種做法雖然看起來耗時耗力比較麻煩,但卻是最為有效的辦法,除此之外缸內也會按時新增水,宮殿門前的幾口缸要時刻保證有滿滿的水,所有前期的麻煩都是為了失火時能夠不手忙腳亂,這是古人的未雨綢繆之舉。

    這些水缸在滅火之餘還擔任一些其他的“職務”,比如說魚缸,慈禧老佛爺就很有閒情雅緻的會去擺弄這些水缸,曾在大水缸裡養金魚,金魚寓意著吉祥如意,“吉祥缸”的名字便由此得來。

    古人也是有古人的智慧的,在沒有消防栓和消防車的時代,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進行消防,為後世留下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紫禁城,為世界守住了一個文明瑰寶。

  • 13 # 金兔歷史

    當氣溫低至零攝氏度時,水容易結冰,所以在中國北方的冬天,水結冰是一種很常見的情況。故宮是明清兩朝皇帝居住的宮殿,又稱紫禁城,佔地約72萬平方米。故宮位於北京,地處北方,然而故宮水缸裡的水在冬天卻不會結冰,這又是為什麼呢?

    故宮的水缸也叫太平缸、吉祥缸,在明朝就開始鑄造這些水缸,最初這些水缸是用鐵製作的,後來發現容易生鏽,不僅難以保持水缸的穩定性,放在宮殿還有損美觀。

    於是,故宮的水缸就由鐵質改為銅質,而且為了迎合宮殿的富麗堂皇,在銅質的水缸表面往往會鍍上鎏金。明清時期,故宮裡的水缸主要是用來救火的,因為在故宮中有大量的木質建築物,稍微有一點小火苗就很容易引起大範圍的火災,成片的宮殿很可能因為一場大火而毀於一旦,所以歷來,皇宮的防火就是一個很值得重視的大難題。

    據統計,從永樂十八年到溥儀離開故宮,故宮大大小小發生過四五十場火災,這時候救火最重要的功臣就是故宮裡的水缸。

    為了及時救火,水缸裡的水就不能有任何的閃失,而為了防止水缸裡的水結冰,在每年的十二月至次年二月,需要在水缸的外部套上棉套,水缸上加蓋,如果氣溫特別低,還要在水缸下面燒炭加溫。

    現在我們去故宮,可以看到每一口大水缸下面都有一個帶有方形缺口的石質基座,這個缺口就相當於灶眼,當時宮裡的人就是透過這個缺口來添置柴火、燒炭加溫的。

    據《大清會典》記載,故宮裡消防用的大水缸一共有308口,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原來的308口大水缸,目前只剩下231口了。

  • 14 # 船伕

    故宮大缸來歷不一

    故宮的大缸按照材質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也就是鐵製、銅製及銅鎏金制。現存最早的大缸應該始建於明朝弘治年間,除此之外萬曆年間也殘存下來一批老缸。而今天在故宮最多見的恐怕就是清乾隆年間的水缸了。

    故宮的缸佈局非常的特殊,在缸身底部一般都建有一圈石頭,使得缸身底部空出足夠的空間,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在冬天的時候添柴生火以免水缸結冰。

    故宮水缸為何不能結冰呢?

    說到這兒咱們還得先看看故宮的建築,在外國的紀錄片中開頭就直入主題的提到:故宮,中國最震撼人心的宮殿,它是中世紀最偉大的奇蹟,也是地球上最大的木製建築群。

    當初明成祖朱棣為了興建故宮,不惜動用天下奇珍,據史料記載有10萬多根楠木來自1800公里外的西南,鋪地板的“金磚”來自1000多公里外的南方;8000萬塊石板,每塊都重達24公斤;金箔則來自南京。

    那麼花費如此大代價修建的皇宮,自然要妥善的對其進行保護措施,所以為了保護這些木質建築,防火就成為了當務之急。

    故宮的缸是名副其實的消防設施

    去過故宮的人應該都見過,每一口大缸都放置在一個帶有方形缺口的石質基座上,這個缺口就相當於灶眼,當時的人就是透過這個灶眼來新增柴火的

    為了防止水缸不會結冰,當時的人們就想了一種辦法,在水缸的外側放置一些保暖設施,天氣特別寒冷的時候,在水缸下面生火,以此來保證水缸裡的水不會結冰。

    此外,缸還會在冬季加蓋並加棉套,都是為保暖而用。缸底部有小洞,可定期放水換水。

    而且大缸防火法其實只是宮內防火的一種方法而已。除此之外,宮內有些建築為石質,其實可以充當防火牆的功用。在武英殿南還有唧筒(一作激桶)庫(今存),為儲存滅火用唧筒場所。唧筒一般長而窄,底部有活塞可以抽水噴水。

    故宮習慣民間效仿

    如果大家對古代建築稍有留意的話就不難發現,在中國古代很多現存的古建築當中都會多多少少的存留一些老缸,而這樣做的目的第一是防火,第二就是閒來無事可以養養魚增加生活情趣,由此可見這或許也是古人生活中為數不多的消遣遊戲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厚黑學》流傳千古,而職場綠皮書卻默默無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