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驢品歷史
-
2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近代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被稱之為大陸政策——其具體方案為:第一步佔據琉球、臺灣;第二步佔據北韓半島;第三步佔據中國東北;第四步侵吞中國;第五步征服東南亞及印度。用日本人自己的話總結就是: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東亞,欲征服東亞必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事實上這一大陸政策早在相當於中國晚明時期的16世紀就已誕生。
公元1592年豐臣秀吉發動萬曆北韓戰爭——叫囂以北韓為跳板,滅掉明國。此時豐臣秀吉剛完成日本國內的統一就馬不停蹄準備挑戰比自己龐大得多的大明王朝,事實上此時在日本內部也有不少人反對豐臣秀吉對明朝用兵的計劃:老謀深算的德川家康就巧妙地躲避這場戰爭以儲存自身實力。
除了德川家康外,當時另一位地方實力派人物——坐擁擁有百萬石糧食產量的封地的伊達政宗也極力避免捲入這場戰爭。事實上早在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的最後一戰——征伐小田原北條家時就要求伊達政宗出兵協助,伊達政宗儘管口頭承諾出兵,但卻是陽奉陰違——遲遲按兵不動。惱羞成怒的豐臣秀吉打算在平定北條後出兵剿滅伊達政宗,不知怎麼伊達政宗竟知曉了秀吉的不快,於是趕緊率部出兵配合秀吉的小田原征伐戰。戰後豐臣秀吉以伊達政宗出兵太晚為由將其封地削減近一半。公元1592年豐臣秀吉命伊達政宗率兵三千出征北韓,伊達政宗在百般推諉後心不甘情不願地去了北韓。
既然日本國內的地方諸侯大名中依然有對秀吉陽奉陰違者,既然日本內部還有反對出征北韓的巨大呼聲,那麼為什麼豐臣秀吉仍執意對大明和北韓用兵呢?其實這和豐臣秀吉面臨的現實處境密切相關:戰國大名由於處於群雄逐鹿的競爭氛圍,往往比較重視本藩本地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發展——這其實很容易理解:身處戰亂年代手中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就沒有一切(即使偶然擁有的東西也會被他人奪去),而打造一支戰無不勝的鐵軍無疑是需要花費重金的。放眼古今中外儘管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並不完全成正比,然而卻從沒任何一個軍事強國是窮國。那麼戰國大名養兵練兵的錢從那兒來呢?甚至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進一步細化為豐臣秀吉得以統一日本的資金是由誰提供的呢?
事實上在豐臣秀吉四處擴張的背後是京都富商的大力支援——他們依靠雄厚的財力為秀吉的統一戰爭提供軍費和後勤物資補給,可問題是商人從來都是逐利的——天下從來就沒有白吃的午餐,豐臣秀吉是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短。雖然統一日本後的豐臣秀吉身份地位早已不同往昔,借商人們N個膽也不敢公然向秀吉索要好處,但他們內心的逐利意識卻是無法泯滅的,秀吉自己也十分清楚地瞭解這點:如果自己過河拆橋,商人雖拿自己沒法,但卻可以暗中給自己搗亂使絆子,再說自己的軍事和行政系統還必須依靠這些商人提供資金,真要把人家得罪狠了,大家面上都不好看。有鑑於此豐臣秀吉必須給自己的投資人一定的回報。日本是一個資源相對匱乏的彈丸島國,物資和市場都相對有限,更糟糕的是因為倭寇問題的存在而令大明王朝終止對日勘合貿易已有多年,在這樣的局面下有什麼回報能比送給這些商人一個龐大的中國市場更有誘惑力呢?
不過這僅僅只是豐臣秀吉對大明和北韓用兵的原因之一,畢竟古代日本和中國一樣是一個官僚階層專制的國家,從來都沒有西方人的那種重商意識,僅僅為了滿足日本商人的逐利慾望就擅自挑釁大明王朝還真不是豐臣秀吉能做得出來的。其實豐臣秀吉用兵大明和北韓還有更為深層的原因:
古代日本雖然有上千年學習中國的歷史,但其實中、日兩國的社會形態並不完全一樣:中國古代是皇權獨尊,一個人無論出身高貴與否,如果受寵於皇權就有可能像韋小寶那樣平步青雲,事實上中國的科舉制本身就是中國皇帝提拔寒門士子打擊貴族勢力鞏固中央集權的方式之一,所以在中國雖然存在貧富分化現象,但自古以來就有一句老話“英雄不問出處”;日本在這方面和中國截然相反——古代日本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不存在像中國的科舉制這這種供寒門子弟晉升的渠道,當時的日本說白了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生來會打洞,偏偏豐臣秀吉是一個例外——以一介布衣平民躍升眾多的諸侯貴族之上,他幾乎就是日本版的朱元璋,考慮到日本森嚴的等級制他的成功上位其實比朱元璋還難。
正因為如此,豐臣秀吉在早年打天下的過程中內心其實一直潛藏著深深的自卑感,當他成功上位後這種自卑感依然存在,只不過更多的是以一種盲目自大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正是在這種自卑感驅使下豐臣秀吉認定自己必須做出一番前無古人的豐功偉業才能真正壓服那些表面上歸順自己其實內心對自己鄙視不已的諸侯貴族們,況且豐臣秀吉的天下是自己打下來的,而不是像諸侯貴族一樣繼承自祖先,這固然說明其能力過人,當秀吉故去後沒有貴族血統的豐臣家族又憑什麼繼承秀吉打下的江山呢?恐怕要在日本這樣等級森嚴的國家立足都難。在秀吉看來:雖然自己以一介布衣平民統一日本執掌大權已是一番偉業,但畢竟之前也有人做過,算不得曠古爍今前無古人的豐功偉業,憑自己統一日本的功業足以在自己有生之年壓服諸侯貴族,但自己死後他們不會聽命於豐臣家族。
豐臣秀吉身處的日本戰國時代正趕上世界範圍內的大航海時代,秀吉自己獨立打天下之前的舊主公織田信長和西洋傳教士多有來往,也許就是這時秀吉知道了在日本之外原來還有著廣袤的世界,於是一個充滿野心的計劃在他的心中漸漸醞釀:征服北韓並以之為跳板入侵中國,然後南下征服南洋、印度,這個計劃奠定了日本之後兩百餘年侵略東亞大陸的整體基調。在秀吉看來:憑藉如此前無古人的豐功偉業別說壓服諸侯貴族,就算是改變日本等級森嚴的貴族分封體制,構建以豐臣家族為核心的中央集權也未嘗不可。
當然秀吉能以一介布衣平民的身份統一日本必有其過人之處,在發動戰爭前他也並非沒衡量過雙方的實力對比,不過此時秀吉對自己統一日本的功業沾沾自喜已到了狂妄自大的地步,於是他把自身的優勢和對方的劣勢無限放大,而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劣勢和對方的優勢。在他眼中看來:日本無論疆域、人口都比北韓大上幾乎一倍,況且北韓承平兩百餘年,一向是個文弱國家,而日本剛從戰國亂世走出,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當然一旦開戰,明朝有可能會支援北韓,這點豐臣秀吉也估計到了,但在他看來:明朝只是外強中乾——為應對北方的蒙古、女真部落和東南沿海的倭寇勢力已經疲於奔命,此時寧夏和貴州播州的土司勢力也正密謀反叛,緬甸也屢屢騷擾雲南邊境,這些問題確實都客觀存在,但在豐臣秀吉眼中都被無限放大,因此他認為:明朝無力干預北韓戰事。
最後豐臣秀吉其實是做了幾手準備的:如果能順利征服北韓並以之為跳板征服明朝最好不過;如果不行,退而求其次與明朝議和瓜分北韓也不是不行;如果連北韓都拿不下也沒事,畢竟豐臣秀吉只是透過對諸侯貴族的強勢壓服從形式上完成了日本的統一,各路諸侯貴族都有自家的軍隊,如今正好調他們去北韓戰場當炮灰,打贏了就乘勝追擊一鼓作氣征服北韓、明朝;打敗了就趁機削弱國內諸侯貴族的勢力,鞏固豐臣家族的統治。這樣看來對豐臣家族而言怎麼著都不虧。
當秀吉還沒自己獨立打天下時就在舊主公織田信長手下和西洋傳教士有過交往,也許就是這時秀吉知道了在日本之外原來還有著廣袤的世界,於是一個充滿野心的計劃在他的心中漸漸醞釀:征服北韓並以之為跳板入侵中國,然後南下征服南洋、印度,這個計劃奠定了日本之後兩百餘年侵略東亞大陸的整體基調。
事實上早在公元1577年秀吉就曾對信長建議:臣借君之威武迅速平定中國(此處指日本本州西部的中國地區),而君家的宿將老臣未得領土者極多,益將中國分予之。臣更拜命征伐九州,親平該地並率軍進入北韓,席捲明朝四百餘州,以為皇國之版圖。等到他征伐九州即將一統日本之際更是誇口道:“日本國之事自不待言,尚欲號令唐國。在吾有生之年誓將唐國(儘管此時的中國是明朝,但日本一直有稱中國為唐國的習慣)納入吾之版圖。”
在初步壓制了日本列島各路諸侯大名之後豐臣秀吉在全國各地進行“檢地”,從而把島內的土地、人口數統計得一清二楚。接著他還推出了了幾項措施——比如推行“樂市樂座”發展商業、頒佈“刀狩令”收繳私人武器維持治安、推行“兵農分離”建立戰力更強的職業軍隊。這些措施大大增強了豐臣秀吉的專制能力。
在征服九州后豐臣秀吉命對馬藩主赴北韓向北韓國王傳達遣使赴日朝貢的要求。對馬藩儘管是日本領土,但處於日本列島和北韓半島之間的海域上,此前對馬一直向北韓進貢,幾乎等同於李氏北韓王朝的外藩。如今夾在豐臣秀吉和李氏北韓之間的對馬藩為完成任務只向北韓國王通報了豐臣秀吉希望北韓遣使赴日之事,卻並未提及是以稱臣朝貢的名義赴日。於是北韓國王派遣使節赴日祝賀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並表達了希望兩國睦鄰友好的意願。可真當北韓使者到了日本卻得到一個令他們無比震驚的訊息——豐臣秀吉表示自己有意在次年(1592年)借道北韓進攻明國並要求北韓協助。感到事態嚴重的北韓趕緊向作為宗主國的大明王朝通報了這一情況,不過這種通報不過是嚮明朝表明自己絕無二心而已,事實上北韓壓根不相信日本會發動戰爭,這一戰略預判令北韓付出了慘重 的代價。
-
3 # 不願透露姓氏的於先森
不算正經的說法:
日本人到達琉球后發現琉球國王超級有錢,財富大把,後來得知其每年大明朝納貢(一點土特產)換來的,至此其便產生了自己也去納貢換點賞賜的想法;後來豐臣秀吉得到可靠情報(來自去過明朝的倭寇),大明朝軍力弱雞。給了豐臣秀吉打家劫舍的良好藉口:一個有錢又弱雞的主何不據為己有?
於是乎,豐臣秀吉大腿一拍就出兵了
實際上
由於日本的國土面積有限,風塵秀吉統一日本後碰到了兩個問題
1、統一了要分享勝利果實,各路諸侯對分封不滿情緒激增(他們都是有槍桿子的)
2、統一後,全國有50萬剛剛經過各種戰爭存活下來的軍隊,這些人一身戾氣,不給他們找點事做,後果不堪設想
基於以上兩個國內的矛盾,以及中日貿易中得知的很多關於明朝防禦、管理的訊息認為如果進攻北韓,明朝不一定會出兵。而且如果速戰速決,等到明朝出兵他可以以逸待勞了。
故豐臣秀吉決定出兵北韓,這樣既可以削弱各路諸侯的兵馬,擴大個人勢力(獨!@裁者利用戰爭凝聚個人向心力是慣用手段),一旦勝利還能擴大地盤,一個利大於弊的決定值得他冒險
-
4 # 耿伯昭
猴子基本上在形式上統一了全日本,兵鋒正勁,自視天下無敵,再加上傳教士和遠洋商人對明朝、印度等海外國家富庶的描述,猴子漸漸產生了吞併天下的野心。
從國內形式來看,猴子連年的統一征戰,普通老百姓生活困難,不算徳川、毛利等大諸侯,光豐臣一家的譜代大名就有三十多萬常備兵力。國內的土地基本上都分封完了,國內的資源負擔不了這麼龐大的武備。把大部隊拉出去征戰,即是搶奪資源需要,也是轉移國內矛盾需要。
北韓半島是日本距亞歐大陸最近的地方,作為跳板和戰備基地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再加上李氏北韓腐敗羸弱的情報,猴子早就收集到了,這個軟柿子的命運也就是註定了的。
-
5 # 火器工坊
一直以來,大家總是說豐臣秀吉打北韓是為了個人的威望和利益,發動了一場侵略性十足的戰爭,但是看問題凡事要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就是不管豐臣秀吉為了誰,這場戰爭都是必然要發生的。
為啥呢?原因很簡單。在漫長的戰國史中,誕生了一批新的武士,還有一批失去了土地的武士,因為日本是封建社會,武士的地位就等於歐洲的騎士,沒有土地,武士就成了武裝暴動的不安因素,國家就不能正常運轉。
那怎麼辦才好呢?就是發動戰爭,贏了武士就獲得了封地;輸了武士戰死了,這個問題就不用解決了。但是國內的戰爭已經結束了,要打仗,只能打出去,去哪呢?琉球表示已經認日本為宗主國了,不能打,離得最近的就只有北韓了,但是誰都知道北韓是大明的附屬國,要打北韓,就必須瞭解明帝國的情況。
因為站在中韓的角度,我們想當然的認為豐臣秀吉是個野心家,貪婪的野心家,妄想撼動明帝國的野心家,然後只此而已。但其實,這個野心的初衷,更多的是為了解決國內矛盾而已。不過回來發家致富的倭寇和中國商人表示,大明很弱,不堪一擊,見了日本人就跑。然而這些成功的倭寇並沒有見過戚繼光將軍是如何蕩平他們的後輩的。也不知道北方的邊軍的實力是他們望塵莫及的。然而第一印象如此,豐臣秀吉的野心由此開始膨脹了。
因為開始對朝戰爭的勝利,讓豐臣秀吉非常膨脹,他認為武士沒有土地的問題解決了,而自己也將走上歷史的光榮榜。然而明軍的到來打破了他的美夢,在經過了沈大忽悠欺騙之後,為了保證面子,他表示願意和大明議和。然而大明給他的詔書卻又一次扇了自己的臉,如果說第一次是緩解土地矛盾,那第二次則是為了自己面子了。這也就是為啥豐臣秀吉一死,日本馬上撤軍,因為武士消耗的差不多了,而且第二次戰爭的目的並不是說為了給日本人謀土地,自然也就沒人支援了。
回覆列表
1582年織田信長死於本能寺之變,豐臣秀吉逐步架空織田家,控制織田秀信繼承家督的位置。經過一系列操作豐臣秀吉成為實際掌控者。這時候日本戰國時代基本結束,緊接著豐臣秀吉又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對外戰爭。明朝謂之萬曆東征,日本謂之文祿慶長之役,北韓謂之壬辰戰爭。
那麼剛經歷戰爭的日本國力空虛,老老實實休養生息不好嗎?為什麼還要發動對外戰爭,最後豐臣秀吉落得個病死於伏見城的下場?
《北韓征伐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天正五年(1577)豐臣秀吉隨織田信長征伐播磨時對織田信長說道:臣平定中國(本州島西部)和九州地區之後更要征服北韓並且揮師席捲大明。”
我們可以看出豐臣秀吉在天正五年的時候就有了征服海外的意圖。這時候織田信長還沒有死,也就是說豐臣秀吉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對外征伐的想法。
天正十四年(1586)春天豐臣秀吉在大阪城會見基督教傳教士的時候,透過傳教士深入瞭解了大明的富饒,更加堅定了他入侵大明的決心,於是向葡萄牙購買兩艘軍艦用於戰爭。
《組屋文書》一書,還提到讓北韓國王移居日本,豐臣秀吉自己先前往北京,之後將定居日明的貿易港寧波;日本的軍隊將從明朝繼續進攻印度等等。
這個時候的豐臣秀吉,征服目標已不止北韓和明朝,連印度都包含在內,他準備以明朝為中心,遷都北京,然後把領地分封給各個貴族和大名。
從戰國時代成長起來的大名個個能征善戰,對於豐臣秀吉來說有利也有威脅,就像是一把雙刃劍。所以豐臣秀吉需要透過海外戰爭來削減大名的實力。
對於豐臣秀吉來說,剛剛實現全國統一,各個大名為了穩固自己政權,需要不斷向海外擴張,同時將國內矛盾轉移到國外。如果不妥善處理好內部矛盾,很有可能導致各個大名之間爆發戰亂。
這時候正是大明和北韓由盛轉衰的時候,北韓距離日本較近,北韓又是大明忠實附屬國。豐臣秀吉認為這是蠶食大明的好機會,最終實行了征伐海外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