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唐憲宗李純也是唐朝中後期一位有振興大唐之心、有一定治國才能的有為之君,如果他沒死,有可能大唐會再次出現第四個太平盛世。

  • 2 # 濤說精彩歷史

    不能。唐憲宗雖開創“元和中興”,有力地進行了削藩,但是對於宦官這一大痼疾,沒啥好辦法。

    1、中晚唐三大問題——藩鎮,宦官,黨爭。

    首先是藩鎮,憲宗削藩有功。

    藩鎮是中晚唐超越於州(類似於今天的市)的軍事區劃,同時掌握一定的軍政財權。不過唐幾十個藩鎮,最大的刺頭是河朔三鎮——魏博、承德、范陽,偶爾會有其藩鎮鬧事,大部分挺聽話。

    (河朔三鎮,最大的刺頭)

    保守地說,唐中樞只要能處理好刺頭藩鎮,能自主任命藩鎮節度使,我們就算削藩成功。

    唐憲宗在位期間,平定了四川節使度劉闢、鎮海節度使李琦,消滅了淮西節度使吳元濟、淄青節度使李師道,還招降了最大頭的河朔三鎮,其他各大藩鎮莫不聽從,是安史之亂後局面最好的皇帝了(畢竟有唐德宗的兩稅法鋪墊,財政充裕)。

    這種情況下,唐中樞能任命藩鎮節度使;鑑於當時各藩鎮兵力旺盛,進一步削藩需要削兵,這點是16年在位憲宗難做到的,我們算他削番成功。

    其次是黨爭,憲宗時期被壓制。

    唐朝的黨爭同樣與安史之亂有關。李林甫擔任玄宗宰相19年,口蜜腹劍,打壓異己,埋下了黨爭的種子。德宗時期,同樣是支援新經濟法的楊炎、劉晏,鬥得你死我活,純粹是打擊報復,非常不光彩。

    (李林甫被認為是中唐黨爭的代表)

    到了憲宗時,黨爭被暫時壓制。雖然牛李黨爭的源頭,牛僧孺、李宗閔、李吉甫(李德裕的父親)已經出現,但起碼李德裕、牛僧孺這兩黨首未進入朝廷供職,所以派系鬥爭色彩尚不濃厚。

    最後是宦官,也是憲宗沒做好的地方。

    安史之亂造成了唐中後期的宦官問題。如果說玄宗任用高力士,有一丁丁提拔宦官的意思;那麼此後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是毫無疑問的重用,是依賴;他們不相信武將、不相信文官,認為最可靠的人是家奴宦官,又走上了東漢的老路。

    強漢盛唐,宦官問題都那麼相似。

    宦官本質是皇權的延伸。唐憲宗在位期間,曾任命宦官吐突承璀為左右神策將軍、兼河中、河陽、浙西、宣歙等道行營兵馬使等要職,還派遣宦官使至鳳翔迎接佛骨,於是有了韓愈的名篇《論佛骨表》……

    到了最重要的即位上,憲宗的宦官們同樣干預,還分成了兩派!吐突承璀一派策劃立李惲為太子,梁守謙、王守澄一派擁護李恆為太子。

    我們並非全然否定宦官。但作為皇帝,讓沒受過良好教育的、身體不健全的家奴,參與國家的繼立大事,是不是太越界了呢?

    你能想象李世民讓太監幹這些嗎?

    憲宗以後的宦官問題愈演愈烈,最後到了費立太子,謀殺皇帝的地步。從權利延伸到控制傀儡,這是皇帝為政不利的權利反噬!

    這一點,是憲宗的大遺憾。

  • 3 # 腦指揮眼

    只有就憲宗不死還不能。如果李愬也不死那既使無法再次出現盛世,至少能將統一局面維持下去。其實,當時能壓住藩鎮的並非憲宗,而是李愬。因而要維持持住統一局面需要兩個條件,第一,李塑不死,第二朝廷支援他。

  • 4 # 風雲雷火電

    唐朝有元和中興。元和就是唐憲宗 的年號。怎麼沒有讓唐朝實現中興? 只能說唐憲宗英年 早逝,讓他的偉業沒能繼續。他的兒子唐穆宗又是個庸主,使實現的偉業沒能延續而已。另,唐憲宗在後期,也有些居功自傲,不如以前簡樸等。不過這也是古代傑出皇帝的通病!

    唐朝後期,憲宗和宣宗都想中興,但都失敗了,為什麼?

    王朝興衰都是必然的,不以個吧人的意志為轉移……唐朝的根子都爛了,除非破而後立(比如東漢)否則修修補補都沒用,崇禎皇帝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一樣改變不了明朝滅亡的命運。

    安史之亂後,三次中興的唐朝,為何終究走向滅亡?

    安史之亂後出現了三次中興,但由於唐朝中後期的皇帝,都不是特別有作為的帝王,當時這些君王也就是限制了宦官和藩鎮的權利,當時依然有宦官掌控朝廷權力,地方割據的局面。當時雖然在唐朝前期,唐玄宗唐武宗唐宣宗這些帝王都有一方作為,但也熬不過後期的各種磨損,這就是為什麼出現三次中心之後,唐朝依然會走向滅亡的原因。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由盛轉衰,這一場紛爭,使得唐朝國力衰退,但是之後也出現了幾名有作為的君主。唐玄宗,唐武宗,唐宣宗他們分別開創了三次中心,使得唐朝也恢復了一定的國力。元和中興期間,唐玄宗就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帝王,它將太宗、玄宗的很多做法都當成了榜樣。會昌中興期間唐舞中採取了削弱宦官,削弱潘政勢力這些措施,大中之治,還收復了大片失地。

    這三位帝王,他們用自己的才智,用自己的政治遠見,使得唐朝恢復了國力,達到一方盛世。可惜好景不長,在他們之後並沒有出現好的君王,中後期的君王最多,也就是限制了宦官的權利,削弱了潘政的勢力,這些條條例例並沒有消除當時宦官執政的局面,當時藩鎮還在地方進行的割據,也沒有出現好的措施改變這一些局面,這就使得唐朝陷入一片內憂外患的局面,最終只能走向滅亡。

    在唐朝中後期,雖然已經經過三次中興,這三次中心幾位帝王,都用自己的仁見,將國家慢慢地推向原來的軌道。可無奈的是,有遠見的帝王並不是一直都存在的,唐後期除了三位帝王之後,並沒有有能力的君王出現,沒有可行的措施來治理朝政,當時宦官一直掌握著朝廷政權,而潘鎮又一直在地方進行割據這些局面。使得唐朝一直衰落下去,並最終滅亡。

  • 5 # 風光藝境

    唐憲宗前期英明,整肅法度,革弊削藩,中興唐室;晚期昏頹,遠賢近佞,迷信方術,重用宦官,“元和中興”尚且有不保之虞,又何談開創盛世!

    唐憲宗李純(778~820)為中唐皇帝,805年~820年在位。唐憲宗是一位銳意改革、頗思振興的有為君主,開創“元和中興”,被譽為唐代中興之主。

    大唐自“安史之亂”、尤其是唐德宗以來,中央政府權威日削,皇權打折;而藩鎮權力益重,各自為政,驕橫跋扈,儼然地方軍閥,獨立王國,全然未拿朝廷當回事。

    唐憲宗即位之初,便“慨然發憤,志平僭叛”,力圖削平藩鎮割據,恢復大唐統一,重振朝廷權威。其政績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二是暫時削平藩鎮割據,大唐喜現中興氣象。

    政治改革上:憲宗首先整肅法度,朝政盡歸之於宰相,於是以賢相杜黃裳、李吉甫、裴度等人執政,修訂律令,整頓科舉,加強財政管理,蠲租稅,絕貢奉,禁止南方掠賣奴婢,並在北邊開營田和並省各級官員。其中營田方面成效甚大,四年間開田四千八百頃,收谷四十餘萬斛,每年節省度支錢二十餘萬緡。政治改革先行,並取得理想成效,為裁抑藩鎮奠定了基礎。

    裁抑藩鎮上:唐憲宗採納杜黃裳之議,以法度制裁藩鎮,果斷平定叛反的四川節度使劉闢、江東的鎮海節度使李錡,對各藩鎮起到威懾效果;魏博節度使田弘正率先歸順朝廷。817年,宰相裴度和唐隨鄧節度使李愬平定淮西強藩吳元濟的叛亂,朝廷權威大振,致使平盧、成德、橫海、幽州諸藩鎮相繼歸附朝廷。唐憲宗分割強鎮之州縣,以弱其力;詔諸道節度使、都團練使、都防禦使及經略使所屬支郡兵馬皆歸刺史統領,以分方鎮之兵權;朝廷任命節度使,以革除藩鎮自專之舊弊。經過裁抑藩鎮,藩鎮勢力暫時有所削弱,代宗廣德以來五十餘年河南、北藩鎮跋扈之局至此告一段落。

    唐憲宗的心血終於澆灌出滿園碩果,出現了闊別已久的可喜的唐室中興局面。大唐機器若照此良性運轉的話,“庶幾於理矣!”再次出現盛世也是有可能的。

    魏徵曾告誡唐太宗“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惜乎“睿謀英段,近古罕儔”的唐憲宗也未能跳出這個怪圈。中興局面的出現,可能使唐憲宗產生了不世之功告成的自得心理,一掃早期勵精圖治、銳意進取的良好的為政作風,開始有些驕盈昏頹了。

    唐憲宗晚期致命失誤至少有三:一近佞臣,遠賢臣,任巧媚貪腐之戶部侍郎皇甫鎛為相,罷賢相裴度,外放為河東節度使;黜直臣崔群為湖南觀察使。二重用宦官,使宦官勢力大大增長。三迷信方士求長生不老,皇甫鎛引薦方士柳泌妄稱有長生藥,以討聖上歡心。憲宗遂服長生金丹,性情變得暴躁易怒,經常斥責或誅殺左右宦官,鬧得人人自危。

    820年正月,唐憲宗暴崩,為宦官陳弘志等弒殺,年四十三歲;諡曰聖神章武孝皇帝,廟號憲宗。

    綜上,觀唐憲宗晚期之所為,即便其不英年早逝,能繼續保持辛苦創下的“元和中興”成果就不錯了;至於再創盛世,恐怕只能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奢望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跪求情聖們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