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醫有奧妙
-
2 # 岐黃醫者
脾陽虛證是脾陽虛衰、溫運失職所表現的證候,多因脾氣虛進一步發展,或過食生冷、外寒直中、過用苦寒、損傷脾陽,或命門火衰,火不生土而致。脾陽虛者主要表現為陽的不足一面。臨床症狀常有脘腹冷、精神倦怠、腹瀉、腹脹、大便稀塘等症狀。
對於脾陰者,首次明確提出當為明代繆希雍,其《神農本草經疏》曰:“胃主納,脾主消。脾陰虧則不能消,胃氣弱則不能納。飲食少則後天元氣無自而生,精血坐是日益不足也。經曰:損其脾者,調其飲食,節其起居,適其寒溫,此至論也。不如是則不足以復其脾陰”。對於治法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雲:“慎柔和尚治陰虛勞熱專用次煎,取次煎味淡,善能養脾陰也。而在清代,吳澄又針對脾陰不足創立理脾陰的觀念,並據此設立九個理脾陰之方。
對於脾陰虛,側重於陰的不足,臨床症狀主要有:不思飲食,食後腹脹,大便乾燥,口乾咽燥,舌紅少苔或光剝苔。次要症狀為形體消瘦,面色無華,手足心煩熱,或見少量出血癥狀(如吐血、衄血、紫癜等),脈細無力。
-
3 # 金匱真言
1、脾陽虛
脾陽虛有什麼症狀呢?其實在《傷寒論·辨太陰病脈證並治》中有過一段論述,相當精闢,基本涵蓋了脾陽虛的症候。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
什麼意思呢?脾陽不足的病人,會出現很多消化系統的症候表現。腹部脹滿,用熱敷的方法後,患者明顯覺得很舒服,如果用手按著肚子,醫生體會不到抵抗感,病人沒有覺得不舒服,這就是陽虛的表現。病人胃口不好,時不時的還出現嘔吐,而且腹瀉也會逐漸加重。
腹部冷痛,痛不是一直都痛,而是時不時發作一下,遇到溫暖的東西就會緩解。如果醫生看到病人腹脹、腹痛以為是陽明腹實證,用瀉藥通大便,就會使脾陽更加虧虛,這個時候仲景出示了方子——甘草瀉心湯。
2、脾陰虛脾陰虛會有什麼症狀呢?關於脾,醫家多從陽虛、氣虛論治,很少關注脾陰虛,不是因為脾不會陰虛,而是脾陰虛過於隱蔽。蒲輔周老先生將脾陰虛概括為“脾陰虛,手足煩熱,口乾不欲飲,煩滿,不思食。”
手足為脾所掌管,中醫稱之為“脾主四肢”,因此脾陰不足,不能滋養四肢,四肢的火就會比較旺,進而出現四肢煩熱;同樣,口也是歸脾主管,脾陰虛,虛火上炎之口腔,導致口乾,但是因為脾虛水的代謝又出現了紊亂,所以即使口乾,也不願意多喝水。
-
4 # 珍塔時光
當前網際網路時代的優勢要當應用在普及祖國醫藥這一寶貴的知識上,讓華人身體強健,身心健康,少去理一些虛假廣告,害了自己,少去陽羽些不現實的娛樂遊戲記。
-
5 # 健康之初百科
脾虛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脾虛對於人身體會有很多的危害,脾虛有脾陰虛和脾陽虛兩種症狀,那麼脾陰虛和脾陽虛的區別是什麼?脾陰虛的患者主要是陰虛發熱的症狀,脾陽虛的患者則主要表現出陽虛怕冷的症狀,如果發現這兩種情況要及時地調理治療。
脾陽虛和脾陰虛的區別脾陰虛和陽虛是兩種完全相反的疾病,是完全對立的。脾陰虛表現在臨床表現方面主要是患者陰虛的患者,一般會容易出現發熱就像感冒一樣。而脾陽虛的患者會出現受寒的現象,患者一般會容易發冷。對於脾虛的患者,可以採用中藥的療法進行調理,同時還可以採用按摩穴位法。
一般來說脾陽虛主要是脾氣陽虛,最主要的表現是患者,會容易出現怕冷的症狀。主要是由於患者體內的涼氣過重,最主要的臨床表現是患者經常容易出現四至的冰冷現象,而且會出現,腹脹,腹瀉,白帶增多。
體虛的患者,一般主要表現的是發熱現象,主要是由於內傷所導致的氣血不調。當患者出現拼音學的時候一般主要表現就是患者容易出現面板的乾燥,而且容易出現乏力瘦弱,有的時候還會出現,肌肉萎縮的現象,而且患者會出現手足發熱。
脾陰虛和脾陽虛的表現是兩種對立的臨床症狀。一個是怕冷,而另一個是發熱,脾陰虛和脾陽虛兩者的臨床表現不一樣,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不管是每一種,都要好好地調理,平常的生活中也要注意,要好好休息,飲食方面也要注意。
食補治療脾虛脾陽虛,病症名,又稱脾胃虛寒,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勞倦過度、或久病或憂思傷脾等所致。症見食慾減退、腹脹、胃痛而喜溫喜按、四肢不溫、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腫、畏寒喜暖、小便清長或不利、婦女白帶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潤,脈沉遲等。
1.山藥菟絲子粥
山藥30克,菟絲子10克,粳米100克。菟絲子搗碎,煎水取汁,山藥研成細末;與粳米共煮粥,粥熟加白糖,一次吃完,本方以菟絲子補腎益精,山藥補脾腎。
2.羊肉羹
煮熟的瘦羊肉八十克,用刀背砍成泥狀,置碗中,注入六十毫升羊肉湯,放少許鮮薑汁、蒜泥、料酒、味精、鹽、澱粉,拌勻後置籠上蒸四十五分鐘,熱食。
美好生活源於健康之初,健康之初,健康科普專業媒體! -
6 # 孟捷談脾胃
脾陽虛又叫脾陽不振,這是臨床中多見的一種現象,它的臨床表現是怕冷、四肢冰涼、脘腹冷痛,喜歡吃熱的,喜溫喜按,洩瀉、清谷,有的時候消化不了的米能以完整的形式在大便中體現,說明沒有消化機能或者出現了泛於肌膚的水腫,這都是脾陽虛的症狀。脾陰虛在臨床很少提及,也就是脾陰的失調,是指脾的陰液失調,有很多的徵象,比如可以出現食慾減退、唇乾、口燥、大便秘結、胃脘觸痛、身體消瘦、舌紅少苔 ,這就是脾陰受損的一些主要徵象。
-
7 # 孟捷談脾胃
脾陽虛又叫脾陽不振,這是臨床中多見的一種現象,它的臨床表現是怕冷、四肢冰涼、脘腹冷痛,喜歡吃熱的,喜溫喜按,洩瀉、清谷,有的時候消化不了的米能以完整的形式在大便中體現,說明沒有消化機能或者出現了泛於肌膚的水腫,這都是脾陽虛的症狀。脾陰虛在臨床很少提及,也就是脾陰的失調,是指脾的陰液失調,有很多的徵象,比如可以出現食慾減退、唇乾、口燥、大便秘結、胃脘觸痛、身體消瘦、舌紅少苔 ,這就是脾陰受損的一些主要徵象。
回覆列表
脾主運化,輸布飲食物精微,升清降濁,為生化之源,具有益氣、統血、主肌肉與四肢等生理機能。脾胃氣虛表現為食少、便溏、腹脹、胃痛喜按、面色萎黃、四肢消瘦、月經過多、便血、內臟下垂、小便淋漓等證候。脾陽虛和脾陰虛都是脾病的證候。
脾陽虛是在脾氣虛的基礎上出現的。陽虛生外寒,所以形寒肢冷;陽虛運化失司會出現浮腫或白帶清稀;陽虛寒凝,會出現胃腹隱痛、喜暖喜按;寒飲上逆會口泛清水;陽虛氣少則舌質淡,脈沉弱無力。
脾陰虛,氣化源泉枯竭,所以倦乏無力;陰虛陰液傷,所以口乾;胃失脾之助,不能和降,所以食少或乾嘔;脾失轉輸,所以便秘;脾陰虧虛所以舌幹,脈弱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