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外國人學漢語仍然困難,不利於漢語推廣。如果有更好的簡式漢語可推廣中國文化,不用一年功夫就能學會的那種!
11
回覆列表
  • 1 # 疊翠聽風

    已經簡化過了。

    在中國歷史上多次簡化漢字,就是為了文化的普及。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央政府也曾兩次大規模開展漢字簡化運動,第一次是1955年開始的,運動效果不錯,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簡化漢字大多數都是那個時候開始推廣的。當時的中國面臨著一個重大歷史任務,那就是掃盲。簡化漢字運動有力的配合了掃盲運動。使得運動成效顯著。第二次是1977年開始的,這一次簡化運動,是在1955年簡化的基礎上再次簡化,很多字確實簡化了很多,筆畫變得很少。但是很快發現了問題,那就是這次簡化後的漢字沒有充分研究古代漢字華文發展歷史與文字部件,隨意簡化造成違背漢字道法規律,缺乏文字傳承性,而且在地方上引起了群眾的很多意見。所以最後中央決定廢止了這次簡化方案。雖然作為一個方案被廢止了,並不代表漢字簡化就不進行了,只是沒有那麼大的規模了而已。最後附上幾張二次簡化漢字的圖片,感受一下。

  • 2 # 五月南風天

    對於簡化字,我認為大多數應該遵循古禮,就生僻,繁冗之字改之。漢字乃先人血汗,猶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也。

  • 3 # 永珍乾貨資源

    有的,被廢除了。二簡字和拉丁化漢字。因為掃盲已經初見成效,再簡下去,民心不附,說到底也是人民拋棄了更簡的漢字。

    要知道簡化字只是漢字拉丁化的過渡,最終目的是消滅漢字,全盤使用拉丁文來表達漢字,這樣漢字就完完全全成了表音文字。

    中國的語言文字系統最大的優勢就是把語和文分開。哪怕你嘴上說的方言千奇百怪,寫出來的字都是一樣的。這就是全華人民能夠無障礙交流,團結一致的基礎。書同文是國家統一強盛的標誌。

    歐洲為啥四分五裂,很少有統一的時候?從語言文字方面來說,他們使用的都是表音文字,雖然用的是拉丁字母,但是寫出來各不相同。他們彼此之間的文化認同感很低,自然各自為政。

    你的說法非常不負責任,極其淺薄,展現了許多文化不自信,對中國文化沒有認同感,歸屬感,妄自菲薄的華人的心理。

    為什麼外華人覺得中文難學,就要中文更簡?為什麼不能是他們更加努力地學習中文呢?你的想法真是奇怪。

    其實中文並不難學。漢字是一整個彼此聯絡的系統,並不是孤立的,掌握了方法並不是非常晦澀難懂。漢字作為表意文字,邏輯性是極強的。一般來說掌握常用的3500個漢字就能讀懂大部分的書籍了。

    對比下英文,不同專業有不同的專業詞彙,且邏輯性很弱。舉個例子,物理專業的專家若是不明白化學領域的專業詞彙,看化學類論文就像看天書,是絕對看不懂的。

    而且要推廣一門語言,決定性因素並不在其難易程度,而在使用這門語言的國家的國力以及文化輸出能力。為了推廣漢語而精簡漢字,不過是捨本逐末,甚至可以說連逐末都算不上。

  • 4 # 精衛填

    漢字一般也叫“方塊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變成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總的體系仍屬表意文字。所以,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漢字具有五個方面的巨大優勢和特點。

    優美

    它已成為一種藝術——書法藝術。漢字的書法藝術是任何其它文字所無法相比的。 下列的古代書法作品已經成為無價之寶。著名的有蘭亭序、神策軍紀聖功德碑、玄秘塔碑、祭侄稿等無數作品。

    辨識度高

    人類的眼睛視野總是一個面,而不是一條線,所以線性排列不易辨認;排成方塊一目瞭然。拼音文字=線形文字;漢字=方塊文字。漢字比拼音文字有更高的閱讀效率。

    易懂,具有關聯性

    例如,“被”是一個形聲字兼會意字。如果從形聲字的角度來看,“被”字左邊的“衣”字旁表示意義,說明被子是屬於衣物一類,右邊的“皮”字在造字的時代和“被”的讀音相似,表示這個字的讀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皮”和“被”的讀音變得不一樣了,逐漸失去了它表讀音的功能。如果從會意字的角度來看,用皮做的衣物就是“被”。被的最初意義指的是一種小被子,到了後代,在被的本義基礎上又引申出“蒙受”等意義。

    請比較下面一組中英文的詞:

    漢字詞

    英文詞

    cattle

    calf

    公牛

    bull

    母牛

    cow

    牛奶

    milk

    牛肉

    beef

    牛角

    horn

    形象,直觀達意

    漢字是象形文字,其顯著的特點是字形和字義的聯絡非常密切,具有明顯的直觀性和表意性。漢字的表意性使漢字成為世界上單位字元資訊量最大的文字,因此容易辨識, 利於聯想,這也為加快閱讀速度帶來極大的便利。

    漢字有著區別於世界其他各種語言的根本特點,這就是漢語語法自身的特殊性即意合。無論是詞組合成句子,還是單句組合成複句,首先考慮的因素往往是語意的配合,而不是語法形式的使用,只要幾個負載著重要資訊的關鍵詞語在意義上大致搭配得攏,就能言簡意賅地達到交際目的,這幾個詞就可以組合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意合”。漢語語法的這一特點,使它結構獨特,靈活多變,頗多隱含,著重意念,其意合性、靈活性和簡約性是其它語言所不能比擬的。漢語語法的上述特點,有利於我們在閱讀中運用意會的方式來進行感知和理解,這對於加快閱讀速度就有極大的便利。

    資訊量大

    研究表明:漢字作為一個複雜的文字元號系統,其資訊熵很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逐漸擴大漢字容量,隨著漢字容量增大,資訊熵的增加趨緩;漢字增加到12370以後,不再使資訊熵有明顯的增加。中國科學家指出:漢字的容量極限是12366個漢字,漢字靜態平均資訊熵的值(平均資訊量)是9.65位元。透過數理語言學中著名的齊普夫定律(ZIPF’SLAW)核算,這是當今世界上資訊量最大的文字元號系統。聯合國五種工作語言文字的資訊熵的比較如下:

    法文:3.98位元

    西班牙文:4.01位元

    英文:4.03位元

    俄文:4.35位元

    中文:9.65位元

    可以看出,拼音文字的資訊熵小,差別不大。漢字的資訊量最大。

    漢字對拼音文字的這種資訊熵優勢是什麼概念?簡單的比喻就是十進位制數與二進位制數的差別。十進位制數字系統需要人記憶0-9,10個符號,二進位制只需要記憶0和1兩個符號。十進位制乘除要記憶9X9表,二進位制只需要學會與、或、非的簡單邏輯。但是,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為什麼不使用二進位制數字系統呢?因為那樣很浪費,一個數字“7”表示成二進位制就成了“111”,記個大數不把人累死?反過來,人類為什麼不用十六進位制,或更高的進位制呢?一方面是人腦智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十六進位制也未必能大幅度提高資訊熵。這種資訊熵反映在文字上,就是聯合國檔案中,中文版本一定是最薄的。這就是漢字字符集資訊熵高的優勢。

    漢字的以上五個方面的特點,無疑會使其在閱讀心理方面較拼音文字具有相當大的優勢,使漢字的書面語在感知、理解的各個方面都有較高的速度和效率,能夠實現閱讀速度、理解速度、記憶速度的協調發展,快速閱讀,也是中國為何能崛起的天然因素,漢語不失,華夏永存。

    https://www.toutiao.com/a6668597966657290764/

    從繁體到簡體,有進步也有遺憾,如果漢字進一步向簡單方向演化終將失去漢字以上的五個方面的特點和優勢,那麼距離漢字的消亡也就不會遠了。

  • 5 # 仕欽

    已經很簡化了,再簡化可能就會失去漢字的意義。中國漢字不僅僅是一個符號,每一個漢字的構成都有他本身的意義。還有就是我也覺得英語難學,為啥英語就不改變英語本身來適應我們?還有就是,為啥會有人那麼腦殘,居然想外國佬一年就學會一門外國語言?提出這問題,我越想就覺得腦殘。漢字一點都不難,其實外國佬也不用寫漢字寫的那麼好,很多漢字呀記得大概,寫出來我也知道。

  • 6 # 二師

    漢字不但不太可能繼續簡化,還有可能會迴歸“複雜”,無論是語文的改革,還是民間的學風,我們都慢慢看到了一點變化!

    首先,我們要明白,無論是從簡到繁、或者是從繁到簡,都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才能夠觸發的。

    秦代之前,從最早、最簡單的象形符號,逐漸加入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等造字法,創造出了更多、也更復雜的擴充套件性漢字,就像是把小房子改造成大房子,因為不夠用,添磚蓋瓦式的複雜化就是大勢所趨。甚至是到秦始皇統一文字後的小篆,後來為了補充小篆而生的前期隸書,可以說都還是在從簡到繁的程序中。

    隨著漢字書寫作用的不斷放大,人們開始意識到書寫效率的重要性,從後期的隸書逐漸代替小篆,又發展到更重視筆畫規律的楷書,還有很多民間自創流行的簡化字,直到清末太平天國實施了一次較大規模的簡化字改革,才算是進入了化繁為簡的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民國時期的簡化字改革也是多次幾乎實施了的,主要還是無法很好的將漢字文化的內涵跟漢字簡化的需要相結合,才屢次耽擱下來,隨著解放後中國大陸大力推進簡體字改革,處處要跟大陸唱反調的臺灣才最終作罷,反過來以文化傳承為立場貶低漢字簡化改革。

    新中國建國之後,就沒有停止過漢字簡化的推動工作,始終還是一個文化內涵必須傳承下去的難題,到後來是由董必武帶領著郭沫若、老舍這些文化大咖們才完成了這個艱鉅的任務,就這樣的班底,還沿用了80%太平天國那次改革的簡化字方案,難度可見一斑。

    簡體字的從繁到簡,是大力發展國家力量的資訊化效率的大勢所趨,我們都不能把寶貴的時間消耗在更多的筆畫上。

    那麼接下來的大勢所趨是什麼呢?數字化時代,我們已經不需要很多的書寫。人工智慧翻譯的時代,語言相通也不再是問題。

    挽回文化的丟失,才是現在,大勢所趨的最強音!

    我們不希望,我們的孩子所學的“國”字,還是一個口裡麵包著一塊玉,而不是一個“國”,是人民拿起金戈放哨,保衛國土的完整,保護人民的安全。

    我們不希望,我們孩子所學的“愛”字,還是沒有“愛心”的愛,我們更不希望,孩子不懂得愛字就是:親手開啟蓋子,雙手把真心捧出來!

    我們不希望,我們的孩子所學的“人”字,就是一撇一捺站起來活著就是人,“人”本來描述的是一種彎腰鞠躬、謙和禮讓的人品。

    ……

  • 7 # 思文解憂光頭哥

    我認為是不能再簡化下去了,否則就沒味了。

    中國漢字源遠流長,主要是由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四種造字法而形成。

    象形字是獨體字,如:日 月 牛 羊 馬等,再簡化還能象“形”嗎?

    指事字是一種抽象的造字方法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新增筆畫而成。《說文解字》“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現意,上下是也。”例如 刃 寸 小 千 勺 上 下等。如果再簡化就視而不識,察而沒意了。

    會意字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根據意義之間的關係合成一個字,綜合表示這些構字成分合成的意義。如林 尖 地 炎等。這字怎麼簡化都表示不出它本來的含義了。

    形聲字是由形旁和聲旁組成,如桃 他 她 銅 錢等。如果簡掉形旁或聲旁,這個字還有意義嗎?

    漢字是獨特的,每個字的邊旁部首,甚至是每一個筆畫在那個字中都有其獨特的含義。再簡化漢字的話,就連書法和對聯都會失去其韻味和美感。有見過用其它文字來寫書法和對聯的嗎?

  • 8 # 若憶閣

    比漢字還簡化的文字,在歷史中不是沒有出現過。元朝是蒙古人的統治,他們本來就是遊牧民族,自然對傳統漢族文化沒有什麼感情,但是既然要在中原進行統治,自然就要學習漢字。以前的漢字還是繁體字,自然很繁雜難寫,所以他們就把漢字簡化了。到最後,十筆才能寫完的一個字,他們只用三四筆就寫完了,不過好在他們統治的時間不是很長,而且在中原有漢族對於所謂的簡化字的抵抗,才使得這種簡化字沒有流傳後世。

    在今天,我覺得是不可能,也不能創造出一種比現在的的簡體字還要簡的字型。我的看法如下:

    第一,越來越多的外華人學習漢語是中國文化輸出的一個表現,這是好事。但是我們現在不是百年前的清朝,我們做什麼事不需要去徵求外華人的看法。在對於漢語學習這方面,不是我們主動改變自己的文字,去迎合,去被動地使外華人接受它,而是讓外華人去主動學習,主動了解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字。這才是中國應有的骨氣,才能贏得更多人的尊重。

    第二,我們國家的文字從新石器的符號開始,至今已經有七八千年的歷史了,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和歷史沉澱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麼現在只有中國還在延續?就是因為這是華人的信仰,是流淌在骨子裡的對傳統文化深深的敬畏,是對傳統的深深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如果單純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學習漢字而丟了幾千年的傳承,那麼,那個人就是歷史的罪人,是受後世唾罵的人!

    第三,已有的漢字在全華人的心裡已經是根深蒂固了,是得到了所有人認同的,如果再去改動,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會反對,沒必要引起麻煩。舉一個很好的例子,前段時間國家向國民徵求外華人永久居住條例的規定,就引起了全民的反對,有些人的情緒還是特別的高亢,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再簡化漢字並且向華人、向外華人推廣是行不通的。

    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能有自己傳承千年的文化,是一件多麼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委屈的時候,是如何熬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