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切隨緣174301900
-
2 # 免孑4
這個算是以色列經典,用了埃及的骨頭,熬了埃及的油,最後埃及還欠了以色列一個情似的,以色列瓦解一個敵人,而以色列一點領土沒損失。
-
3 # 方塊十頁
這主要歸功於埃及前總統薩達特。
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1918.12.25—1981.10.06)1936年,薩達特考入了埃及皇家軍事學院,參加了“青年埃及黨”。
1956年,薩達特支援納賽爾當選總統。並在1964年至1966年和1969年至1970年任副總統。
1970年9月28日,當納賽爾總統逝世後,薩達特擔任了埃及總統。
其執政前期主張對以色列戰爭,並領導人民對以色列發起了第四次中東戰爭,併成功收復失地(西奈半島),也因此威望大漲。但在其執政後期,卻主張對以和平,不僅民望大跌,且被其他阿拉伯國家稱為叛徒,內外交困,1981年10月6日,薩達特出席在埃及開羅舉行的十月戰爭8週年閱兵典禮時,被宗教極端主義分子刺殺,享年63歲。
薩達特的一生可謂傳奇,既在年輕時參加了轟轟烈烈的革命,又在戰場上指揮三軍,當過民族英雄,也為和平踏出第一步。時間證明薩達特是對的……
要問為什麼薩達特執政後期對以態度大轉,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在十月戰爭期間,薩達特發現,儘管戰爭前期,埃及和敘利亞用欺詐和閃擊的方式佔得上風,但隨著時間的拖延,薩達特發現埃及連教練機都動員了,但即使被埃敘空軍在戰爭前期摧毀了以色列大部分機場和飛機,但透過美國的幫助,以色列的戰機至今不減反曾,薩達特終於明白,蘇聯的支援極其有限,自己是在與美國拼消耗,趁埃及尚佔優勢,薩達特急忙下令停止進攻並開始與以和談。
第二、據說在十月戰爭後,薩達特駕車來到西奈半島,一天,一位老人突然攔下薩達特的車隊,見到薩達特後,老人深深的鞠了一躬:“謝謝您,讓我回到了自己的家。”說完,老人瘦弱的身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不論此事真實性如何,但類似的事情多少影響了薩達特,他開始意識到,他的人民急需和平。
有人說薩達特知道10月6日將發生的事情,但他還是毅然而然的去了……
-
4 # 使用者56985139966
埃及對以色列為什麼較之前的臨戰狀態平和許多且不明顯作對?原因有三。一是多次中東戰爭均為以色列獲勝,特別是最後一次埃及主動渡河進攻,取得了首次對以的先勝,然而隨著進軍深入還是被以反包囲而耍求談判。二是美對埃,以均有軍售,也想拉攏這主要阿拉伯古國,所以促以埃和談。三是以為破中東伊斯蘭國家團結而分化這主要對手,故返還原佔的西奈半島給埃及,大大弱化了與其的矛盾,加之埃國內政局有變,軍人奪權需安撫國內,故此與以相向緩和很多,無太多敵對。以上因素使然也。
-
5 # 精英出鞘
埃及和以色列和解的直接原因是他們可以收回西奈半島,同時長期的對抗並不符合埃及的利益訴求。
自從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境內建國之後,可以說是遭到了所有阿拉伯國家的一致反對。為此,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前後總共進行了5次的大規模戰爭,然而歷次戰爭的結果,都以阿拉伯聯軍的戰敗而告終,這更加深了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的仇恨程度。
而埃及在前四次中東戰爭中,都是阿拉伯國家對抗以色列的主力,尤其是在第二次中東戰爭中(蘇伊士運河危機),埃及確立了自己“抗以先鋒”的地位,並由此開始主導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的攻勢,但這依舊不影響阿拉伯聯軍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的失敗。所以之後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在埃及的“精心策劃”之下,阿拉伯聯軍在戰爭前期給以色列造成了重大的打擊,算上贏回了一點面子,不過他們還是沒能將以色列徹底擊敗。
所以第四次中東戰爭,在埃及避免了“慘敗”的結局之後,他們選擇了同以色列和解。據悉,時任埃及總統薩達特於1977年首次訪問以色列,並在美國的協調下,達成了埃以雙方的和平協定。因此,在第五次中東戰爭中,由於沒有埃及的參與,再加上一些其他戰爭因素,以色列取得了對敘作戰的壓倒性勝利。
而埃及同以色列和解,對於埃及來講,最大的好處就是他們重新收回了西奈半島的控制權,因為按照埃以雙方停火協定規定,以色列必須要全面撤出西奈半島。不過遺憾的是,當時達成埃以《戴維營合約》的埃及總統薩達特,正是因為選擇了同以色列和解,所以引發了埃及國內激進派的不滿,繼而被刺殺。
而以色列同埃及和解之後,除了能瓦解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同盟關係之外,還減輕了自身的國防壓力。這樣一來,以色列就基本可以不再顧忌埃及的壓力,從而專心對付敘利亞以及其他阿拉伯國家,時至今日,阿拉伯內部已經難以組成一個堅實的抗以聯盟,各國都為自己的利益打著小算盤,這更為以色列日漸強大奠定了基礎。
-
6 # 人間戲
埃及和以色列的關係就像南韓和日本的關係,有歷史積怨,又在共同盟友的制約下,以及面對共同敵人的情況下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從而放下成見,但二者的關係遠未到正常狀態,只能說是面和心不合。
眾所周知,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也稱六月戰爭或六日戰爭)爆發之前,埃及是中東第一強國,埃及原本信心滿滿,打算憑藉約旦的同盟關係和敘利亞遙相呼應,在半日之內肢解以色列,可沒想到以色列先發制人,在美國的支援下,三下五除二,把整個埃及軍隊打成殘疾,並且佔領了整個西奈半島。
(▲第三次中東戰爭戰場示意圖)
這場戰爭對埃及的打擊是致命的。第三任埃及總統薩達特曾在在回憶錄這樣描述時任埃及總統納賽爾:
“他最寶貴的資產——自尊,已受到前所未有的傷害。只不過在幾天前,全世界都緊張在等待著他在記者會上所說的每一句話。現在人民到處在嘲笑他,把他當作了一個笑柄。六月五日的事件,給他一個致命的打擊。那些事件簡直可以致他於死地。瞭解他的人體會到:他並非在1970年9月28日死去,而是在1967年6月5日,在戰爭爆發後一個小時,他就已經死去了。”“這就是那時候甚至在後來漫長一段時間——他的樣子簡直變成一具活殭屍的原因。雖然他仍能活動、行走、傾聽、和說話,可是他臉上和手上,顯然已現出了死亡的蒼白。”(▲埃及總統納賽爾會見赫魯曉夫,曾經意氣風發的埃及英雄最後鬱鬱而終)
幾場戰爭下來,埃及死了10多萬人,損失了400多億美元,經濟開始嚴重下滑,中東第一強國位置不保,人心開始厭戰思和。納賽爾總統鬱鬱而終後,繼任者薩達特意識到為阿拉伯世界堅持的擊潰以色列人的戰略至少在目前是不現實的, 因為以色列有美國的支援。如果與其繼續進行長期的戰爭, 又是埃及國力所負擔不了的。
至此,埃及開始準備和以色列講和,但是為了和談創造有利的政治局面,薩達特認為需要顯示一下阿拉伯人的力量。
他認為”軍事行動是打破中東僵局的唯一道路“,於是和敘利亞秘密籌備一下場戰爭。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也稱贖罪日戰爭或十月戰爭)爆發,前兩日埃敘聯軍進展順利,但之後被以色列逆轉。
但這就夠了,因為前兩日的”優異“表現,阿拉伯國家感到了安慰,即便最後什麼便宜都沒討到。
(▲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軍渡過蘇伊士運河)
這種安慰和滿足的心態支撐著埃及推進和以色列的關係正常化。1979年,埃及總統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在美國總統卡特的撮合下,在戴維營簽訂了《以色列-埃及和平條約》,埃及成為第一個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雖然之後被阿拉伯聯盟開除,但也得以完全擺脫蘇聯的勢力範圍,而且薩達特總統還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雖然埃以政府之間名義上已經實現了關係正常化,但兩國民間卻依然勢如水火,政府之間也關係冷淡,矛盾不斷,驅逐大使之事也時有發生。可以說,這種關係正常化是建立在無可奈何的情緒之上的,是一種迫不得以的妥協。
(▲以色列總理貝京、美國總統卡特、埃及總統薩達特在戴維營合影)
2006年調查機構曾在埃及進行一項調查,結果有92%的埃及民眾認為以色列是他們的”敵國“,認為是朋友的僅為2%。而直到現在,仍有56%的人認為應該取消1979年3月簽訂的《埃以和平條約》。
鑑於中東地區出現了一個新的地區大國——伊朗,出於面對共同敵人的考慮,事實上所有阿拉伯國家都已經預設埃及的合法存在(除了伊朗),除了激進的反猶主義者,已經沒有人願意透過戰爭的手段來摧毀以色列,接下來他們要面對的是如何應對以色列咄咄逼人的擴張政策,確保自身主權安全。
不過世事難料,埃及和以色列相處冷淡,歷史的傷口始終難以癒合,伊朗常常口出狂言,要將以色列抹去,而另一個地區大國土耳其,也越來越仇視以色列,也許在某種機緣巧合下,埃及覺得有必要在他人的協助下一雪前恥也不一定。 -
7 # 養生知識薈
加沙地帶。1948年埃及佔領,1967年被以色列奪回。
2005,以色列和巴基斯坦和平協議生效,以色列,撤出加沙,法塔赫接管。
2007年6月,哈馬斯用武力從法塔赫手中奪得該地的控制權。
隨後不斷髮射火箭襲擊以色列居民區和城鎮。造成以色列平民不斷傷亡。
為了使城鎮不再遭受火箭襲擊,以色列與09年和今年,出兵進入加沙地帶,掃蕩哈馬斯
這事,是以色列佔理,所以,埃及是不會幫哈馬斯打以色列的
但是因為是同胞,所以埃及積極出面調停
-
8 # 閒看秋風999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看似不可能匪夷所思的事兒,但是確確實實又發生了。
與以色列有正式外交關係的中東地區阿拉伯國家只有約旦和埃及;這兩個國家又偏偏是以色列的鄰居,而那些沒有還以色列又領土爭議的阿拉伯國家反倒是和以色列沒有外交關係,這是為什麼呢?
一言以蔽之,不打不相識。
埃及對以色列態度的轉變源於第四次中東戰爭。
第四次中東戰爭(學者們和軍事專家又將它稱為“贖罪日戰爭”、齋月戰爭、十月戰爭)發生於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
當時的埃及和敘利亞為了奪回各自在六年前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率先向以色列發動了攻擊;
而且這個埃及和敘利亞聯盟在戰爭的頭一兩天甚至還打敗了以色列,明顯佔了上風;不過接下來的形勢急轉直下;戰鬥進行到第二週,敘利亞退出了戈蘭高地;
而在西奈半島,以色列勇猛頑強,越過了蘇伊士運河(原來雙方的停火線);並且乘勝追擊,消滅了大量埃及有生力量,直到聯合國停火令生效為止;
這場戰爭對中東地區形勢有著深遠的影響——雖然在戰爭頭一兩天埃及和敘利亞佔了上風,讓阿拉伯世界歡欣雀躍;但是隨之而來的慘敗,使阿拉伯人認識到了未來和平的路應該怎麼走;
另外還有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蘇聯徹底放棄了對埃及的軍事援助和支援;蘇聯的撤出,美國當然要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
這場戰爭使阿拉伯國家認識到他們無法在軍事上擊敗以色列,而《戴維營協議》的簽訂,也是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自1948年以來的首次對話。
接下來又發生了一系列“土地換和平”的事件,不過這已經跑題了,打住。
-
9 # 珊珊歡樂姐
中東局勢可以說從二戰以來就沒有消停過。從幾次阿以中東戰爭到伊拉克戰爭再到今天的敘利亞、伊拉克內戰,似乎這一地區的人民從來都是遭受苦難而鮮有和平的幸福。不過我們不要忘了,中東除了這些倒黴的阿拉伯國家,反倒是有一個國家越活越滋潤、越打越強大,這就是以色列。
從1948年到現在69年,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爆發數次戰爭,就是打不贏小小的以色列,甚至連贖罪日偷襲都用上了,還是一敗塗地。這其中除了以色列受到美國支援外,實際跟阿拉伯國家的作戰意志有很大關係。尤其是幾次中東戰爭,埃及都是主力並處於對以作戰第一線。在中國看來,埃及為了一雪前恥還不會拼命嗎?然而向埃及大量出售武器的蘇聯人,卻已經看透了埃及人的“成色”。在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中,埃及雖然先佔了一些便宜,但是後來形勢卻急轉直下,以色列反倒攻入了埃及的領土,並對首都開羅形成了威脅。而且在美國支援的F-4戰機以及地面軍隊的攻擊下,埃及的防空系統遭到了嚴重的損失。蘇聯作為埃及防空系統的最大提供方,專門派出了專家代表團,到埃及研究應對策略。
可是在飛機飛抵開羅的時候,卻讓這些蘇聯人大吃一驚。因為當時以色列軍隊佔領下的埃及西奈半島到首都開羅,總共只有60公里,以軍戰機幾分鐘就能到。然而這樣的戰爭前線,卻沒有進行燈火管制。蘇聯人印象中的二戰衛國戰爭,莫斯科晚上一片漆黑,街頭有巡邏計程車兵,空中有保護城市免受空襲的氣球。可是蘇聯人在飛機上看到的開羅確實燈火通明,就像一個巨大的、閃閃發光的章魚,正在舞動著數百隻觸手。
而當時以色列F-4戰機,不但已經摧毀了埃軍在西奈半島的薩姆-2,而且充分摸清了該導彈的效能特點,往往以低於1500米的高度滲透,就可以直接抵達開羅上空。但是以色列並沒有攻擊沒有什麼價值的開羅,而是轟炸軍事目標和巴勒斯坦游擊隊的營地。無論從軍事還是綜合國力,埃及跟以色列作對,沒有任何好處!
-
10 # ruixuezhaofeng
打不過他就加入他!埃及與以色列化敵為友(還不是真朋友,非敵非友吧),道理就這麼簡單,由薩達特做出決策,至今已歷40年。
經歷1948年至1973年的四次中東戰爭,至少一個人――薩達特得出這樣的結論:
一、阿拉伯陣營靠不住。第一次中東戰爭時阿拉伯國傢俱有人數、裝備與戰備的優勢,卻敗給剛剛建國的以色列,美國援助固然重要,關鍵是阿拉伯自身團結協調與能力太差,此後戰事一再證明該結論。
二、蘇聯支援靠不住。納賽爾和薩達特關鍵時刻都吃了蘇聯援助不繼的大虧,而美國就能一如既往鼎力支援以色列,兩廂對比,薩達特更嫉恨蘇聯,一怒趕走全部顧問,收回軍事基地。
三、阿拉伯、埃及的尊嚴不能建立在沙漠之中。納賽爾視尊嚴高於生命,結果是生命尊嚴雙失。薩達特是實用主義者,寧要生命和安寧,也不死抓虛幻的尊嚴。
這就是他與以色列苟合的原因。不作對是認可現實,向命運低頭。結果是犧牲一個人,換來40年的和平。
歷史就是這樣有趣而不堪,“投降派”為人詬病卻給國家民族以安寧,主戰派彪炳史冊,卻走不出屢敗屢戰的窠臼。
-
11 # 小薇熱點
不長篇大論了,我直接了當點說,透過三次中東戰爭印證了,中東穆斯林世界就是一盤散沙,屢戰屢敗,根本打不過團結的以色列。而且以色列有歐美等西方國家提供武器支援和輿論支援。以色列用的都是美國提供的最先進的武器。埃及也明白和以色列打不僅僅是隻和他一個國家打,其實和以色列開戰就是和歐美等西方時間開戰,埃及無論在軍事技術還是國際支援上都是寡不敵眾,處於弱勢的,所以不和以色列打了。
-
12 # 太興真人
打了四次中東戰爭,沒有一次勝利,不僅丟了西奈半島,還差點讓以色列人攻入開羅,這就是埃及人,納賽爾含恨而去。沒辦法,薩達特終於向以色列投降了,條件是以色列交還西奈半島,埃及承認以色列,這樣在阿拉伯國家聯盟中開闢了一條道路。為此薩達特在開羅閱兵飲彈身亡。埃及為了在阿拉伯國家當領袖,消滅以色列,犧牲了兩個總統,而阿拉伯世界那些酋長們則毫髮無損。因此繼任的總統穆巴拉克學聰明瞭,來了個一百八十度轉彎,和以色列和解,搞親美外交,走西方道路。所以他安然無恙的當了三十年總統。
-
13 # 浴火
打服了!打怕了!
埃及曾經自譽為阿拉伯國家當中絕對老大,並且這個老大的地位絕對不可以被挑戰,因為埃及擁有強大的人口,軍事實力遠遠超過中東各個國家,特別是受到了蘇聯大力支援後,埃及認為已經是中東地區老大,那麼必須要消滅以色列,所以對以色列發動全面戰爭:第一次張東戰爭,但是戰爭結果以阿拉伯國家全面失敗告終。
這就給以色列方面警醒:心裡十分清楚埃及不是啥好東西,所以以色列軍隊連續發動了第二次中東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並牢牢佔據了埃及領土西奈半島,將埃及的軍事威脅推進到了蘇伊士運河對面。而埃及還是不服輸,所以發動了第四中東戰爭,雖然在第四中東戰爭初期,渡過運河戰役打得還算不錯,但是後期就完蛋了,讓以色列裝甲部隊暴打,甚至讓以色列裝甲部隊架橋,攻入到蘇伊士運河的另一面,埃及腹地,以色列最近的裝甲部隊距離首都開羅僅僅80公里,金字塔就在以色列軍官的望遠鏡下,在這種情況下,埃及被迫和談。
而經歷了20年戰爭,埃及沒有一場戰爭打贏以色列的,以色列方面徹底將埃及打服了!特別是西奈半島,埃及發現根本透過戰爭收回不了,不僅收不回來,每一次戰爭埃及失去的土地更多,簡直慘不忍睹了。那麼戰爭上解決不了的事,那麼就需要在談判桌上實現,於是當時的埃及總統薩達特,主動邀請了美國、以色列在戴維營舉行和談,埃及和以色列宣佈永遠放棄敵對,以色列也歸還了西奈半島,最終這樣的和平也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回覆列表
埃及是識時務了,在納塞爾時期被以色列打的暈頭轉向,整個空軍都被催毀了,整個西奈半島被以色列佔領,如果不締結和平協議則以色列絕不會交還,可以說是被揍怕了,也就是被打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