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收藏家雜誌

    倪瓚的詩、書、畫向來有“三絕”之譽,他的畫被譽為“逸品”,置於神品之上。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列為“元四家”。明代董其昌、徐渭等書畫大家,皆對倪瓚畫作之“逸”有極高的評價。但殊不知他在書法方面的成就也是非常突出的,尤其是他的小楷,以隸入楷,獨具特色,後世評價頗高。清笪重光雲:“雲林書法得筆於分隸,而所書《內景黃庭經卷》宛然楊、許遺意,可想見六朝風度,非宋元諸公所能彷彿,元鎮真翰墨第一流人,不食煙火而登仙者矣。”清梁同書曰:“迂翁不獨畫入逸品,即書法亦天然古澹,神韻獨絕。”由於受到詩、畫成就的掩蓋,所以他的書法並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元 倪瓚 琪樹秋風圖 43.4cm×62cm 上海博物館藏

    倪瓚的書法作品主要見於題畫、詩稿、跋文和書札中,傳世小楷作品主要有《靜寄軒詩文》《自書詩稿卷》《致慎獨有道詩札》等,書畫跋文類小楷有題《秋林野興圖》、題《水竹居圖》、題《六君子圖》、題《江渚風林圖》、跋《蘇軾烏雲天際帖》、跋《張雨自書詩帖》、題《修竹圖》等。根據歷代著錄記載,倪瓚的作品還有很多,如明李日華《六研齋筆記》記載還有《三印帖》《月初發舟帖》《醉歌行》《客居詩帖》等,但現皆已無處可尋了。詩文方面著有《清閟閣集》等。

    元 倪瓚 秋亭嘉樹圖軸 134x34.3cm 故宮博物院藏

    倪瓚(1301~1374),初名珽,字泰宇,後字元鎮,號雲林,別署朱陽館主、滄浪漫士、淨名居士等,自稱“倪迂”,江蘇無錫人。工詩、善書畫。據《明史·隱逸傳》記載:“幽回絕塵,藏書數千卷,皆手自勘定。古鼎法書,名琴奇畫,陳列左右。”他的這種喜好收藏法書的癖好為他今後書法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其祖先倪寬是漢朝御史。祖父倪椿、父親倪炳,勤於治生,從小家庭經濟富裕,且前幾代多為隱士,為他從小書法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元 倪瓚 容膝齋圖 74.7cm×35.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倪雲林很小的時候,父親便去世了,其兄倪昭奎對他很是關心,為他請當時有名的學者王仁輔教其讀書寫字。23歲之前,倪雲林一直過著這樣富裕子弟的生活,從他的詩作《述懷》中也有體現:“勵志務為學,守義思居貞。閉戶讀書史,出門求友生。放筆作詞賦,鑑時多評論。白眼視俗物,清言屈時英。貴富焉足道,所思垂令名。”這為他今後事業的奮發向前提供了思想基礎。

    元 倪瓚 江亭山色圖

    28歲時,長兄倪昭奎和嫡母邵氏相繼去世,這對他打擊很大。據《明史》載:“忽散其資給親故,人鹹怪之。未幾兵興,富家悉被禍。”倪雲林雖家產雄厚,但他性格孤僻,不擅治家,不久官府逼租以及各種收租問題接踵而來,再加上當時紅巾起義等農民戰爭,錢財不斷散盡,導致家道中落。後來,倪瓚攜妻遊走江湖,但出身富貴的他仍然和達官顯貴交往,後被元朝廷封為太尉。由於元末社會各種黑暗和混亂,所以決定過隱士生活。他與黃公望、王蒙、楊維楨等人來往甚密,還與和尚、道士相交往,並參悟禪道,這些都對其小楷風格帶來很大影響,最終形成了其閒淡簡約、清逸蕭散的書法風貌。

    元 倪瓚 梧竹秀石圖 36.5cm×95.8cm 故宮博物院藏

    倪瓚的小楷別具一格,既顯示了他對前人的繼承,又體現了他獨具創新的一面。“據《清河書畫舫》記載,倪瓚曾藏有以下歷代法書:鍾繇的《薦季直表》、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智永的《月儀帖》、褚遂良的《楷書千字文》、鍾紹京的《遁甲神經》、張旭的《秋深帖》、薛紹彭四帖、趙孟頫的《小楷過秦論》。”可以想象,這些字帖都成為倪瓚取法學習的物件,對他小楷書風的形成起到良好的藝術薰陶作用。尤其是鍾繇、二王及唐代楷書書家對倪瓚小楷影響頗深,如鍾繇的《薦季直表》,倪瓚早期的書法作品與此作在風格上的那種用筆、結體稍扁以及字的神態如出一轍。

    三國 鍾繇 薦季直表

  • 2 # 金戈商

    倪瓚,元末明初人,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一起被後人稱為“元四家”。但其詩在當時頗負盛名,後畫名超越其上,乃至其詩盡為畫名所掩,更有甚者其詩全然不為世人知。在倪瓚的著作中,較為著名的是他的《清悶閣全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倪瓚的詩文的評價為“詩文不屑屑苦吟,而神思散朗,意格自高,不可限以繩墨”。倪瓚詩歌藝術風格的形成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他自身所受的教育,及其性格對他詩歌風格的形成影響巨大。

    時代背景:元代是一個造就矛盾和創造新意的特殊朝代。漢族知識分子面對外族建立的大統一政權,他們內心深處遭受的打擊無疑是巨大和沉痛的。當時元朝的統治者施行特殊的民族政策,並且輕視科舉取士制度,打破了原有的人才選拔機制。元時興起的夷夏之辨激化了民族矛盾。這種背景之下,大批文人採取不與元政府合作的態度,其中部分文人甚至不屑於以吏仕進,這種民族意識的作用下,元代大多數文人選擇了歸隱這條道路。

    元代呈現出千奇百怪的隱逸方式,並且隱逸良莠不齊。元代隱逸文化的哲學境界可以分為兩種,即孔子顏回之樂的境界和莊子之樂的境界,其中第一種境界在元代表現得極為突出。元代的隱逸文化有隱逸的功利性退減、隱逸的世俗化增強、隱逸與藝術的並行三個特點。元朝晚期的時候政權極為動盪,爭奪皇權,陰謀傾軋,以及仇殺這些舉動在史書上的記載是不勝列舉的,這一度使得一些文人視仕途為畏途,相對於官宦生活而言他們更傾向於過安貧樂道的隱居生活,這間接使元代隱逸文化中的功利性有了減退。元代的隱士們不僅僅侷限在身體上的隱逸,他們對生活精神上的隱逸追求更是渴望,他們在鄉野過著有滋有味的俗世隱逸生活。同時,元代的隱士們立於人與外世的和諧統一,他們寄情于山水的同時,也將更多的精力投向了書畫的創作中,客觀上推動了元代藝術的發展。

    個人成長

    儒、釋、道三教的濡染

    “據於儒,依於老,逃於禪”是倪瓚說過的很有意思的一句話,這正好可以用來概括他一生的思想。這與他在《立庵像贊》中所說“逃於禪,遊於老,而據於儒”又有所不同,因為後者是以禪為先、為主導的。我們從倪瓚的詩詞中可以十分明顯地看出,他是儒、釋、道三家思想兼具,其中又以儒家思想為主導。

    倪瓚自幼即篤志於儒學,論詩秉承儒家思想,推崇儒家以仁義為本的“詩教”,但在他所處的那個動亂艱難的時代,這又只能是他仍然堅持著的一種理想,在實際上是極難實現的。正因為這樣,他一方面不放棄儒家“詩教”,讚美有功教化的詩,另一方面又推崇“沖淡蕭散”,又習道參禪,但終其一生均堅持儒家思想,沒有成為道士或僧人。但是在其思想深處,儒、釋、道三家對其個人性格及畫風、詩風的影響是巨大的。

    倪瓚中年憂傷多病,因此他的思想日漸趨向消極,他既信仰了道教,也信仰了佛教。讀他的詩集,看到有很多的詩,都是為和尚道土們寫的。如杜真人、元初真士、呂尊師、章鍊師、錢羽士等,都是道士;希遠首座、禮上人、清上人、簡上人等,都是和尚。他同和尚道士們往來很密,研求道學和佛學,這更養成他孤僻狷介的性格,超脫世逃避現實的思想。“結果他在50歲以後,竟棄家隱遁於太湖之中,成為封建社會中的所謂高士”。

    “名士”身份的影響

    倪瓚自幼家境富裕,其家庭與沈萬三、顧德輝等並稱之江南首富。良好的家境使他從小就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因此他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並且具有很好的文化修養。倪瓚自幼飽讀儒家經典和道家書籍,並且還精於繪畫、書法,對於音律方面也頗有造詣。倪瓚諸多方面的才能,後人亦稱讚其為 “倪高士”。

    倪瓚作為這一時期的文人,是當時的“名士”,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他是元代江南地區文人的代表人物之一,心中有著一腔熱血,但卻不受重視,內心極度孤獨,最後和當時大多數文人一樣,選擇了隱逸山林這條路。倪瓚也有過憂國之心,“忠名”“難收”只能“帶憤”“灑淚”。倪瓚心性高傲,不肯從俗,而元朝的制度又不准他一步登天,科舉制度的廢止基本上斷絕了晉階,他又不願卑屈做小吏,所以他選擇了隱逸終生的生活道路,這必然對倪瓚的詩歌創作產生深刻的影響。

    遺民心態與思鄉情結

    倪瓚一生從未入仕元朝,如果將此當作是他高尚民族氣節的體現那就錯了。元朝滅亡後,新建的明王朝更加不能讓倪瓚接收。明朝建立後,倪瓚在明代生活了七年,但是在這七年時間裡,他的所有詩畫落款無一不是用甲子落款,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洪武年號沒有一次用到。倪瓚身上這種遺民的心態使他成為了身上充滿灑脫氣質,內心充滿矛盾的畫家兼文人,同時他以明哲觀望的氣對時代氣息保持著敏感的態度,也保持著他的那種清高,那種超逸。

    倪瓚在30歲以前過的是莊園地主的閒適生活,30歲以後,由於撫養他的嫡兄去世,加上元末社會的動盪,政局變換,改朝換代,迫使倪瓚不得不毀業棄家,隱逸於五湖三泖間,開始其漫遊于山水,寄情於書畫的生活。透過倪瓚的詩詞,我們不難看出其隱逸態度,他曾多次寫詩給王蒙,規勸其山林歸隱、安貧樂道,不要再混跡於官場。倪瓚逃名與天地之間,寧願過漂泊的動盪生活,就為爭取那人格的真正獨立。他要消去世俗的價值觀念,拋棄倫理的道德自律,而要達到一種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境界,不論是從他的詩詞還是他的實際行動來看,他表達的就是真正的隱逸和歸隱。

    倪瓚詩歌中除了隱逸情結的表達流露外,還充滿著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比如《風雨》一詩:“風雨蕭條歌慨慷,忽思往事已微茫。山人勸酒花間月,秦女箏彈《陌上桑》。 燈影半窗千里夢,泥途一日九迴腸。此生傳舍無非寓, 謾認他鄉是故鄉。”在這首詩中,倪瓚將他鄉認作自己的故鄉,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是他的孤寂、超脫之情。 還有他的《江城子?感舊》:“窗前翠影溼芭蕉。雨瀟瀟。思無聊。夢入故園,山水碧迢迢。依舊當年行樂地,香徑杳,綠苔饒。沈香火底坐吹簫。憶妖嬈。想風標。同步芙蓉,花畔赤闌橋。漁唱一聲驚夢覺,無覓處,不堪招。”在這首詩中他思念著曾被他遺棄的故鄉和世俗生活,在夢中他彷彿又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園,重溫著往日與家人在花亭廊榭下同步行走和燈下吹簫的那份溫馨,那份快樂。然而在現實中的他,卻是過著坐聽雨打芭蕉葉,漁唱三更晚的隱居生活,或許他內心深處的那種無聊寂寞和難奈之情只有他自己才能體會得到。

    淡淡的入世思想

    身形未脫名利場

    倪瓚一生交友甚多,有畫家,詩人,僧侶,但也不乏政客,就其結交人物中,官場身份的還是比較多的。在清代顧嗣立的《元詩選》中,所選的倪瓚162首倪瓚詩詞中,有九十多首詩是贈答詩,幾乎佔了所選倪瓚詩詞的十分之六,由此可見倪瓚一生交往的廣泛。而且在他的酬贈物件中,有許多是當時朝廷的官員,這些人中有參謀,有總管也有秘監、外史、僉事等人,對於與這些人的交往倪瓚都樂於寫詩相贈可見他還是把政治和政客進行了區分。

    曾與多位達官貴人密切交往的倪瓚,在他的《送杭州謝總管》詩中便帶有明顯的諂媚意味,有時他還樂此不疲。倪瓚73歲高齡的時候,仍然“漫浪之跡胥於江湖之上,時往還苕?,出入城府,遨遊?|紳。”這使我們對倪瓚所謂的高士形象產生了懷疑。事實上,當時倪瓚與這些人的交往並不僅侷限於神交,有時豐厚的物質利益也是他們交往的基礎。

    關心百姓疾苦

    倪瓚品性高潔,平時輕財好施,喜歡賙人之急,接收他的恩施的人裡面有他的老師、鄰居、故交,還有許多宦遊客死他鄉不能歸葬故里的人。即便是他買賣田產所得的收入,他也全數相贈與他的知己。同樣,對於處在水深火熱中的廣大黎庶,倪瓚對他們也是滿懷著關愛和同情之心。

    倪瓚十分關心和同情勞動人民,在他所寫的《素衣》、《苦雨行》等詩中就深刻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的關心同情之情。倪瓚生逢亂世,又值封建王朝更替之際。元末明初之際,他所生活的三吳地區先後經歷了:蒙元政權、張士誠政權和大明朝。政權的頻繁更替客觀上造成了他所生活的三吳地區文人生存環境的惡化。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為了懲罰曾今支援過張士誠政權的三吳百姓,下令浙江西部地區每畝稅額徵收田賦額二三石,倪瓚生活、漂泊的蘇州、松江地區尤為嚴重。作為一名詩畫家,倪瓚除了儘自己所能幫助這些困苦百姓外,他所能做的就是透過寫作詩詞,繪畫來表達對貧苦百姓的同情、關心之情。

    總結:倪瓚詩歌風格在元代後期眾多詩歌風格特點中中別具一格。元代中期以來,“元四家”提倡“溫柔敦厚”的儒家詩風,而到元代末年,楊鐵崖創鐵崖體,詩歌崇尚李賀詩風,一改元中期的詩風。倪瓚則堅持自己的沖淡蕭散的詩風,在元代末年獨佔一尊。張端《雲林倪先生墓表》說:“所作詩畫,自成一家,瀟灑穎脫,若非出於人為者。”在倪瓚身上,體現了儒、道、禪思想的交融,既有超凡出世的道、禪心境,又有儒家真摯仁愛之心。表現在詩畫中,則成為蕭瑟孤寂的意緒,其底蘊乃是倪瓚對人生意義的深刻體驗和憂患感,透露出倪瓚內心深處的入世意識,這或許就是倪瓚所謂的“逸氣”。倪瓚的題畫詩表現內容豐富,與畫作相得益彰。同時代的很多畫家尋倪瓚作詩題畫,而且倪瓚追求的“逸氣”對後代影響深遠。

  • 3 # 寫字的常江

    歷史上將他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四家。明清時代受到董其昌等人推崇,常將他置於其他三人之上。明何良俊雲:“雲林書師大令,無-點塵土。”倪雲林書法之所以有自己的魅力,一方面取決於他的個人經歷積澱,另一方面,他寫小楷從隸書入手,在技法上有突破,以隸入楷,在小楷的清秀裡又融入了隸書的古拙,所以獨具魅力!和他有相似之處的另一位書家是明朝的王寵。

  • 4 # 晉風

    倪瓚,字元鎮,號雲林。是元代有傳奇色彩的大書畫家。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四家。曾散盡家財給予親友,然後浪跡五湖,漂泊於三泖間,為書畫終其一生。

    倪瓚雖與趙孟頫同屬一朝,但他的書法卻能衝破其樊籬而獨闢溪徑。傳世作品以小楷和行楷小字為主。其特點是結體平扁,力避圓熟。用筆古拙多波磔,分隸意味濃厚。雖追冷逸古淡,實又靈秀虛和。

    那麼倪瓚這種書風是怎樣形成的呢?且看後世兩位大家的分析後,便可窺其端倪、明其軌跡。

    明代書畫家徐渭在《徐文長遺稿》中說:“瓚書從隸入,輒在鍾繇《薦季直表》中奪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

    清代書論家笪重光在書論中稱:“雲林書法得筆於分隸,而所書《內景黃庭經卷》宛然楊、許遺意,可想見六朝風度,非宋元諸公所能彷彿,元鎮真翰墨第一流人,不食煙火而登仙者矣。”

    倪瓚的書法風格,雖然不是有元一代的主流,但能自出新抒,成為元代書苑的奇葩,在中國書法史上也算可圈可點的人物。

    我是晉風。願與大家在書法藝術,詩詞楹聯及人文知識等方面,同學習,互交流,共進步!

  • 5 # 翰墨今香

    倪瓚的小楷清新俊逸、古樸典雅,在當時元代復古的大潮中,始終擁有自己獨立的性格,與張雨、楊維楨一樣屬於隱士書法。但是因為他的畫名太大,蓋過了他的書名,今人一提到倪瓚,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山水畫,他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為“元四家”。

    倪瓚的背景身世

    要了解倪瓚的書風形成,就要了解一下倪瓚的身世背景。倪瓚生於一個富豪家庭,一個典型的富二代,他的哥哥還是當時元代朝廷賜封的道教真人,可惜二十多歲的時候兄長與母親相繼亡故,倪瓚又不善於持家,再加上當時的貪官汙吏的迫害,於是家道敗落。

    這時的倪瓚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就是決定浪跡江湖,尋找心中的“詩與遠方”。在尋找“詩與遠方”的過程中,結識了一幫志同道合者:張雨、黃公望、王蒙、楊維楨等隱逸文人。因為受其兄長的影響,他還喜歡和道士、和尚交往,並且深受影響,經常參禪悟道,曾寫詩云:

    “野飯魚羮何處無,不將身作系官奴。陶朱范蠡逃名姓,那似煙波一釣徒。”

    晚年的倪瓚家庭生活並不順利,經常感到內心的孤苦,時常感嘆:“人間何物為真實,身世悠悠泡影中。”最後於愴然的漂泊中了此一生。

    倪瓚書風的形成

    倪瓚的書法因為被他的畫和詩所掩蓋,在當世並不出名,書法也主要見於題畫、詩稿、跋文和少數獨立作品中等。

    倪瓚因為有著嚴重的潔癖,表現在書畫作品中,用筆明淨清淡、用墨十分講究。前期的書風給人感覺逸氣勁拔,後來由於家庭變故、人生境遇的變化,慢慢地沉著了好多。

    特別是他的題畫小楷,越老越見蒼潤。後世對其評價很高,明何良俊雲:“雲林書師大令,無一點俗塵。”明徐渭雲:“瓚書從隸入,輒在鍾繇《薦季直表》中奪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

    關於他的書風的形成,清代的笪重光雲:

    雲林書法得筆於分隸,而所書《內景黃庭經卷》宛然楊、許(東晉的楊羲、許邁)遺意,可想見六朝風度,非宋元諸公所能彷彿,元鎮真翰墨第一流人,不食煙火而登仙者矣。

    倪瓚的書法從隸書入手,後來又師法魏晉,東晉道人楊羲和許邁都是他的學習物件,楊羲對於今人可能不是很熟悉,趙孟頫也曾經學習他的小楷。估計這也可能跟倪瓚從小就接觸道教有關係,畢竟他的哥哥就是道教真人,對他肯定會有影響的。

    倪瓚小楷用筆爽勁而潤妍,結體較扁,多出波磔,富有隸意,他許多的題跋上都能見到這樣的小楷。倪瓚的小楷筆意輕鬆,節奏明快,徐徐舒展,蒼潤中見姿媚,和他的詩畫中隱逸的思想相輔相成,深得古淡天然之神韻。

    在元代當時的環境中,這種一點時俗都沾染的作品確實少見。近代書家李瑞清認為:

    “倪迂書冷逸荒率,不失晉人矩 ,有林下風, 如詩中之有淵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

    倪瓚的詩、書、畫的風格與他的個性十分相符,是當時隱士文化中高逸派的代表人物,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然而他的一生是孤獨孑然的一生,他有一首散曲《折桂令》說:

    “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

    他浪跡江湖,別人都不瞭解他,他也不想被人瞭解。就這樣一個人望山、望水、望江湖。

  • 6 # 千年蘭亭

    倪瓚的書法是元代隱士文人書法中高逸一派的代表,後世很多畫家如石濤等人,多效仿他簡淡幽遠風格的題跋。

    他的書法為其詩、畫所掩,在當時並不十分出名,其書法作品主要見於題畫丶詩稿丶跋文和少數獨幅作品。

    他中年以前書風挺拔,中年以後轉而滲入柔潤。但就其題款所用小楷而言,大體風格一脈相承,另外,他楷中見行的小字,則越老越見蒼潤。

    後世對他的書法評價很高,認為他的小楷出自鍾繇的《薦季直表》。他的用筆爽勁而妍潤,結體較扁,多出波磔,饒有隸意。

    《自書詩稿》是其代表作,筆致輕鬆,節奏明快,徐徐展舒,蒼潤中見姿媚,與詩中所含隱逸思想相吻合,天然有古韻,文質兩相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青椒肉絲到底是青椒為主還是肉絲為主?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