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曲古風
-
2 # 賞心樂史
最近這段時間某女子開大G在故宮週一閉館日遊園拍照,一時間引發全民熱議。那麼作為明清兩代皇城的紫禁城到底可不可以騎馬呢?
大家都知道,故宮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期修建的,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但在明朝時期,百官上朝,是絕對不允許在紫禁城內騎馬的,那可是欺君犯上的大罪,說不定會被殺頭的,所以明朝基本上沒有官員敢在紫禁城騎馬的。
明朝永樂時期奠定了紫禁城的基本格局永樂時期營建紫禁城工程浩大,如“以百萬之眾,終歲在官供役”,為確保施工進度,還採用場外加工辦法設五大廠(即神木廠、 大木廠、臺基廠、墨窯廠和琉璃廠)。至永樂十八年紫禁城牆、左祖右社、中軸線上所有主體建築及與之相關的主要建築( 包括文華殿、武英殿)才建成,此外還有十王府、皇太孫府、五府六部、鐘鼓樓等。“凡廟社、 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從而奠定了明北京紫禁城官殿的基本格局。
萬曆《大明會典》卷一百八十七記載:“皇城起大明門, 長安左右門,歷東安、西安、北安三門。周圍三千二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3225.94 丈約合17.92 裡3225.94 丈x3.180米+572.40米=17.92裡)。乾隆《國朝宮史》卷十一:“皇城外圍牆三千三百四丈三尺九寸,有天安、東安、西安、地安四門。又,天安門外東、西、南三面圍牆四百七十一丈三尺六寸,正南榜曰大清門”。清一丈約合3.2米,因此,大清門,長安左、右門,東安,北安、西安六門間周長為3662丈,約合20.47裡(3304.39 丈- 113.75丈=3190.64丈,加471.36丈為3662丈, 3662 丈,3662 丈x3.2+572.40=20.47裡)。
此外,乾隆《大清會典》卷七十記載:“正陽門內為大清門”,大清門“東接長安左門,西接長安右門”,“兩門之中南向者天安門,為皇城正門。
我們經常可以在清朝相關的影視劇中看到,某某皇帝賞賜某某大臣,賜黃馬褂、賜幾品頂戴花翎、賜紫禁城騎馬等等獎勵或者特權。這些都是皇帝是籠絡大臣人心的手段。(古代的皇帝就像現在集團公司的董事長,是需要鼓勵和獎勵優秀員工的,優秀員工比普通員工享有更多的福利特權。)現在社會上好多公司都會給優秀員工頒發獎盃、獎狀、獎品等等,都是一種收買人心的手段,目的是讓你踏踏實實為公司拼命賺錢。員工拿了獎勵和榮譽,也就會更加努力工作,為公司創造更多的效益。可以說是兩全其美,對公司貢獻大的員工,都是有特權的,比如說不用像普通員工一樣上下班打卡,有自己的獨立辦公室,等等許多一般員工沒有的特權,和古代皇帝賞賜大臣是一個道理。
清朝初年,皇帝考慮到滿族是馬背上的民族,又出於籠絡人心的考慮,便開始賞賜那些戰功赫赫、地位尊貴的親王或郡王等大臣,可以在紫禁城內騎馬的特權。
根據清代禮親王昭槤在《嘯亭雜錄》中的記載,賜紫禁城騎馬之制,開始於立國之初的順治時期。但在那時候,紫禁城騎馬只是王爺貝勒等宗室近親才有的待遇,普通大臣不能享受。
前文有提到明朝、和清朝的紫禁城規模大小,兩者平均算下來去上朝的直線距離大概有七八里路,這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可不是一段很短的距離。乾隆中葉以後,被恩准在紫禁城內騎馬者,若年老有疾,經特准可坐肩輿(也通稱坐轎)或乘車入內。至乾隆末年,大臣乘肩輿入紫禁城者更為普遍,乾隆五十五年(1790) 曾有上諭: ”內外文武大臣,特恩賞在紫禁城騎馬,用資代步。但年老足疾之人,上馬亦覺艱難,如大學士嵇璜就是坐肩輿(也通稱坐轎)。未滿六十而蒙賜紫禁城內騎馬者,是為特例而非制度。鹹、同以後,則軍機大臣及侍郎且在兩書房任差使者,亦可不論年歲而均得賜紫禁城內騎馬。
例如我們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看到的清朝的大貪官和珅,他就是有紫禁城騎馬這個特權的。歷史上的和珅是乾隆皇帝的寵臣,也是大貪官的代名詞。他出身寒微,父親也是朝廷的一個小官僚,但他聰明好學,“於清文、 漢文、蒙古、西番(藏文)頗通大意”,為了迎合乾隆,在佛教經典、詩、仿面也下了不少工夫,並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和珅的書法頗似乾隆,所以乾隆後期的一些詩匾等都讓和珅代筆。後來,乾隆四十一年,和珅官至戶部侍郎,不出三個月,被任命為軍機大臣,再授內務府總管大臣。至同年底,又出任國史館副Quattroporte,賞戴一品朝冠;總管內務院三旗官兵事務,賜紫禁城騎馬。
總結:清朝官員是可以在紫禁城騎馬的,立國之初的順治時期紫禁城騎馬只是王爺貝勒等宗室近親才有的待遇,普通大臣不能享受。乾隆中葉以後,被恩准在紫禁城內騎馬者(普通出生的大臣也可以享有這個特權),而且年老患病的,經特准還可也坐肩輿(俗稱坐轎)入宮。鹹、同以後,則軍機大臣及侍郎且在兩書房任差使者,都可以不論年紀大小得皇帝賞賜紫禁城內騎馬的特權。對於朝廷有重大貢獻,得到皇帝賞賜紫禁城騎馬的大臣,不論年齡大小都可以享有紫禁城騎馬的特權。皇帝賜予大臣紫禁城騎馬,剛開始是因為清朝時馬背上的民族,後來漸漸演變成了皇帝籠絡大臣人心的一種手段。縱觀歷朝歷代皇帝只不過是賞賜的方式和方法不同,從古至今這種類似的習慣一直流傳下來,形成了一種特定的文化。清朝皇帝賞賜大臣紫禁城騎馬這種方式,只是這種文化的一種表現。參考資料:《大明會典》、《大清會典》、《清史稿》、乾隆《國朝宮史》、王昭槤《嘯亭雜錄》孟凡人《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形制佈局》。
-
3 # 小聰歷史客棧
紫禁城,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一座座殿堂樓閣至今依然金碧輝煌,耀眼奪目,很多人好奇,紫禁城佔地面積廣,官員們是否可以上朝的時候騎馬呢?在封建社會,封建時期的皇帝自稱自己是真龍天子,因此把自己居住的地方比喻為天上的紫宮,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和尊嚴,皇宮就變成了外人不可逾越的禁地。
因此官員輕易是不能在紫禁城騎馬的,到了紫禁城裡,無論富貴貧寒、高尊卑賤,乘轎者下轎,騎馬者下馬,這是規矩,也是禮制,否則就會受到懲罰。
清朝的時候,在《北平懷舊》中提到,清朝皇帝召集官員上朝王公大臣皇親國戚由神武門進宮,其他各官員由東華門進宮。雖然這些文武百官進宮上朝,但是在神武門、東華門外各立有“下馬碑”,上面刻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字樣。到了這個地方,官員們必須下馬,然後步行走著去上朝,不論嚴寒酷暑還是颳風下雨。
這個規矩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今天,如果去過故宮的朋友還可以看到,“下馬碑”在故宮博物院東華門處還可以看到。
雖然紫禁城為宮禁之地,嚴禁騎馬入內,可是在清朝,既然有不準騎馬的規矩,也就有網開一面的特例,有些有功績的官員,得到皇帝的特許後,還是可以開綠色通道的。
清朝阮葵生《茶餘客話》記載,大臣年六十五歲以上,可騎馬入紫禁城者,先列名俱奏。準騎者由東華門至箭亭、由西華門至武英殿北內務府下馬。清朝把王公大臣被允許在紫禁城騎馬稱之為“賞朝馬”,康熙年間,如果有年老不方便行走的高階官員經過皇帝批准可以在紫禁城騎馬。
大臣們被皇帝賞賜在紫禁城騎馬,是皇帝對大臣天大的恩典和榮耀。凡是有資格在紫禁城騎馬的官員,吏部每年年終都會開列出名單奏請皇帝批准。
一品以上的大官元老級別的不看年齡,但是侍郎則必須在六十以上身體不方便的時候才有資格奏請。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曾有上諭:“內外文武大臣,特恩賞在紫禁城騎馬,用資代步。”乾隆年間,禁止在紫禁城內乘轎的規定稍微有了鬆弛。如果被允許騎馬者年齡太大或者身體不適,經特准可乘以轎或乘車。
和珅是乾隆年間紅得發紫的寵臣和高官,在和珅被任命軍機大臣和內務府總管大臣以後,乾隆曾經賜和珅紫禁城騎馬。
和珅當時年僅26歲就有被賞賜紫禁城騎馬的高階恩典,令其他大臣羨慕不已。
咸豐同治皇帝以後,得到皇帝批准後,軍機大臣可以在紫禁城內騎馬。在紫禁城騎馬是官員夢寐以求的榮耀,因此到了清朝末期,賞賜官員在紫禁城裡面騎馬,成為皇帝籠絡官員的手段。
在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皇宮之前,溥儀仍然用賞賜騎馬的手段拉攏“有功之臣”。
清朝末期,在紫禁城騎馬的規矩放寬了很多,很多人得到這個恩典也更容易,光緒年間,禮部右侍郎剛毅因護送慈禧西逃,惠徵因為是慈禧的父親,也都允許在紫禁城裡面騎馬。
但是如果未經皇帝賞賜和恩典,擅自騎馬入紫禁城的官員,不論官職大小,將會得到嚴厲的懲罰,都會交到刑部議處。綜上所述,在封建皇權社會,偌大的紫禁城,禁止官員私自隨意騎馬,維護了皇帝的權威,也維持了皇宮的秩序。
紫禁城是皇帝住所和朝廷的辦公場所,因此一般沒有人隨隨便便在裡面騎馬溜達,一旦能夠有騎馬的賞賜那就是天大的恩典和榮耀。
-
4 # 場主大叔
清朝開國之初,僅有少數近支王公貴族(親王,郡王)特准騎馬進入紫禁城,康熙年間,始準蒙、漢功臣在紫禁城內騎馬。乾隆初,準貝子以上可在紫禁城內騎馬,但也是隻能進入外城部分,然後下馬徒步入朝。“國朝定製,王、貝勒、貝子皆乘馬入禁門,至景運門下騎”,在各門寫有下馬的警示碑,如東華門、西華門旁和左闕門、右闕門外的石碑寫有“至此下馬”和“官員人等至此下馬”。
一般而言,除滿清貴族外,漢族大臣一品以上不論年歲,侍郎須在六十歲以上,個別侍郎未滿六十,但特賜紫禁城內騎馬,而且每年年終由吏部開列名單奏請皇帝批准,其他的情況就
多屬特例了。清朝皇宮廣大,步行困難,偶遇雨雪天氣,即便騎馬,稍有年紀的官員也多有不便,於是便又滋生了坐轎入宮的行為,以優待年長、有病功臣,亦有相應的年歲限制。
皇恩浩蕩,聖光燭照,恩賜你的歸恩賜,但如未經恩賜,私自騎馬或坐轎入禁城者,那就是僭越,即便功高親貴,亦須交刑部或理藩院議處。嘉慶年間,就有蒙古部御前大臣鄂勒哲依圖等人,自恃位尊,不顧禁令,擅自坐轎入禁門,結果就遭嚴厲處置。皇室奕經也因同樣緣故遭到褫奪兼職的處罰。
到了晚清被賜禁城騎馬的的官員越來越多,成為清室籠絡功臣的手段。即便辛亥革命後溥儀退位,但在宮禁之內,小皇帝也時常恩賜功臣騎馬特權,如賜復闢軍閥張勳紫禁城騎馬。作為皇帝特權,這項制度也直到1924年溥儀被趕出皇宮而完全廢止。
-
5 # 清水隱士
在紫禁城的東華門、西華門、神武門等處,均有下馬碑,上面刻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字樣。文武百官到了這個地方,無論你是皇親國戚,還是軍機中樞,都必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統統步行去上朝,覲見皇帝。
當然,得到皇帝的特別賞賜的官員可以在紫禁城騎馬,大臣們只要讓皇帝高興了,隨時可能在紫禁城騎馬,以和珅為例!1772年,22歲的和珅以三等侍衛的身份進入皇宮,在乾隆皇帝身邊工作。由於辦事精幹、善解人意,和珅深得乾隆皇帝寵幸,4年之內連升數級,歷任軍機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鑲黃旗滿洲副都統、國史館副Quattroporte、總管內務府三旗官兵事務等重要職務。1776年底,和珅被賜紫禁城騎馬。
無獨有偶,晚清時期,醇親王載灃得到慈禧太后寵幸,24歲時就被慈禧太后破例恩准在西苑門內騎馬。
皇恩浩蕩,聖光燭照,恩賜你的歸恩賜,但如未經恩賜,私自騎馬或坐轎入禁城者,那就是僭越,即便功高親貴,亦須交刑部或理藩院議處。嘉慶年間,就有蒙古部御前大臣鄂勒哲依圖等人,自恃位尊,不顧禁令,擅自坐轎入禁門,結果就遭嚴厲處置。皇室奕經也因同樣緣故遭到褫奪兼職的處罰。到了晚清被賜禁城騎馬的的官員越來越多,成為清室籠絡功臣的手段。即便辛亥革命後溥儀退位,但在宮禁之內,小皇帝也時常恩賜功臣騎馬特權,如賜復闢軍閥張勳紫禁城騎馬。
-
6 # 勇戰王聊歷史
“賜紫禁城內騎馬”,相當於現在的“賜故宮內開大奔”。
我們現在所說的故宮,在1925年之前,是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地方,舊稱“紫禁城”。其規模宏大、莊嚴肅穆,將皇家威嚴展現的淋漓盡致。任官員在其轄區內再怎麼猖狂,到了紫禁城,都要卑躬屈膝、謹言慎行,更不敢大聲喧譁。
自朱棣修建紫禁城開始,縱觀整個明朝,大臣們無論多受寵,到紫禁城內都要步行。每次進紫禁城前,大臣們可以乘坐車馬或轎子到東華門/西華門外。然後,就要在門外的下馬碑前下馬落轎,再步行進入紫禁城。而且,在紫禁城內走路的時候要注意為官儀態,徐徐而行。
等到清朝時,郡王以上的皇親貴胄可以騎馬進入紫禁城。康熙時,部分受寵的老臣,也被准許騎馬進入紫禁城。後來,一品以上官員、以及軍機大臣及侍郎等人,都可騎馬。
當然,可以騎馬的區域也是有限的,而且,只能由人牽著馬走,不得狂奔。從東華門入紫禁城者,可騎馬至景運門外之箭亭下馬。從西華門而入者,可騎馬至隆宗門外以南之內務府前下馬。其他區域,不得騎馬。而且,有這項特權的人,每年都要經過皇帝核准以後,才能享受這個待遇。
至於在紫禁城內坐轎,一開始是不被允許的,怕裡面藏人不安全。後來,皇帝特許年老有疾的可以坐用兩根棍子抬的“肩輿”。就是《雍正王朝》中,老十三做過的那種轎子。
回覆列表
在清朝,紫禁城作為皇家宮殿,軍機重地,自然是守備森嚴,並非任何人都能進入,在紫禁城的東華門、西華門、神武門以及隆慶門、景運門等處,均設有下馬碑,刻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文武百官到了這個地方,都必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步行去上朝,覲見皇帝。
在現下流行的清朝宮廷劇裡常常可以見到御賜“紫禁城騎馬”,歷史上也叫“賞朝馬”顧名思義,就是可以騎著馬上朝,這其實是一種很高的政治待遇。
對於滿清統治者這個崇尚騎馬射獵的民族,在那個年代馬是一個比較常用的交通工具。有明一代,是不允許在紫禁城騎馬的,清朝初期也只是允許親王貝勒等可以騎馬進入紫禁城,一直到康熙年間才逐漸對文物大臣開放了這種特權。
那什麼樣的人才能有資格在紫禁城騎馬呢?能在紫禁城騎馬的一般都是受到皇帝恩賞的朝中大臣以及皇親國戚。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必須年滿60歲,二是品位必須在二品以上。但也也有不到60歲被御賜紫禁城騎馬的官員,這就是特例了。
比如乾隆時間的大貪官和珅,他就是個特例。和珅很會察言觀色,知道如何看準時機拍乾隆爺的馬屁,乾隆爺一高興就賞了和珅騎馬。 乾隆三十一年(1772年),時年22歲的和珅以三等侍衛的小鮮肉身份進入皇宮,開始在乾隆皇帝身邊工作。和珅聰明能幹,時不時拍乾隆的馬屁,所以很受乾隆爺寵信,4年之內連升數級,官運亨通,歷任軍機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鑲黃旗滿洲副都統等要職。乾隆三十五年(1776年)底,和珅被乾隆爺御賜紫禁城騎馬。 這一年,和珅才僅僅26歲。一個26歲的大小夥子,正是身強力壯的時候,他需要用騎馬去上朝嗎?不需要!這重恩賜只不過是一種極高的“政治待遇”而已。
能在紫禁城騎馬的人大致分為三種 經過皇帝特許的皇室宗親。清朝對皇室宗親分封沒有屬地,這些王爵依然留在北京,他們和文武百官一樣也要上朝,退朝後留在值房,以等候皇帝的召見。史料記載,“國朝定製,王、貝勒、貝子皆乘馬入禁門,至景運門下騎,諸大臣一仍明制”。去過故宮的人都知道,景運門位於乾清門前廣場東側,在當時被稱作為禁門,而乾清宮是清朝皇帝進行朝會的地方,由此可見,清朝的皇室貴族在清初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於才能享受如此極高的待遇。而那些一般的大臣就就沒有這個殊榮了不,只能依照明朝的舊制,在景運門或者西邊隆慶門下馬,步行前往乾清宮。 勞苦功高的重臣。清朝對於那些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臣,也會授予“紫禁城騎馬”的殊榮。比如康熙年間的年羹堯,因為平底西北羅布桑丹增有功,被賜“紫禁城騎馬”;無獨有偶,乾隆年間,嶽鍾琪在平定大小金川得勝還朝後,乾隆爺就賜嶽鍾琪“紫禁城內騎馬”,以及平定西北迴亂的兆惠,也是一樣享受次殊榮。 到晚清時期的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盛宣懷,都曾經被授予“紫禁城內騎馬”的權利。 比較年長的老臣。乾隆年間開始,針對一些年邁體弱的老臣,由於他們步行上朝十分困難,而北方冬季比較寒冷,特別是逢雨下雪的天氣,老臣們上朝就更辛苦了。於是乾隆爺親自下詔,“特許諸閣臣乘馬入內,以示榮寵”。到了嘉慶年間,朝廷裡面老臣很多,嘉慶帝對他們也很不錯,“賜肩輿入直,尤為曠典雲”。不過,一般人就算獲得了“紫禁城騎馬”的特權,也很少真的騎馬去上朝,但是其中就有一麼一位還就真的騎著在紫禁城溜達了一圈,還特意拍照留作紀念,這個人就是光緒年間的盛宣懷。
無特權者在紫禁城騎馬會受重罰對於那些沒有得到“紫禁城騎馬”特權的官員,如果無視大清律,肆意在紫禁城騎馬或者坐轎子,那就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即便是皇親貴戚,也是要交宗人府、刑部或理藩院按罪懲處。
嘉慶年間,有一位來自蒙古部的御前大臣鄂勒哲依圖,自恃爵高位重,不顧朝廷禁令,擅自坐轎入禁門,結果就遭嚴厲處置。道光年間,道光的侄子宗室大臣奕經,也因為同樣的緣故遭到剝奪職務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