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的由來
評書,也叫評詞,流行於華北、東北、西北一帶。在江南則稱為評話。它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說書。它是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口頭文學。
戰國時,諸子百家遊說諸侯,經常旁徵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後來形成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象“怒髮衝冠”、“刻舟求劍”、“濫竽充數”等,實際上這就是早期的評書。
在北京流行的評書,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後改說評書,並於雍正十 三年(1735)在掌儀司立案授徒,流傳到現在的。
評書已有十代演員。其中最負盛名的有:“評書大王”雙厚坪(第六代),“淨街王”王傑魁(第八代),評書藝術家連闊如(第九代),評書演員劉蘭芳(第十代)。
他們都擅說冠笏袍服、金戈鐵馬的歷史演義。解放以來,在編演新書方面有成就的演員有袁闊成、田連元、李慶良、田佔義等。
評書的特色
現在流傳下來的傳統評書,都具有民間口頭文學的特徵。它彙集了人民群眾的智慧,既是歷代評書藝人的心血結晶,也是群眾性的藝術創作成果。它透過“冊子”(一部書的詳細提綱,也稱“ 樑子”)和口傳心授方法流傳下來。
不同流派、不同演員對一部書的人物塑造、情節安排等,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尤其在“評議”方面,因人而異,具有很大的可變性。評書藝人既是演員又是作者,他們的表演過程,往往就是 精心構思和不斷創作的過程。這正是口頭文學的特點。
傳統評書的種類
傳統評書書目共分四類,二十九部書。
(1)長槍袍帶書(十三部):
封神榜、西漢演義、東漢演義、三國演義、列國演義、 隋唐傳、薛家將、五代殘唐、楊家將、十粒金丹、精忠說岳、明英烈、明清演義
(2)短打公案書(十三部):
粉妝樓、大宋八義、宏碧緣、明清八義、永慶昇平、三俠劍、彭公案、施公案、於公案、包公案、小五義、水滸傳、兒女英雄傳
(3)神怪書(二部):
濟公傳、西遊記
(4)狐鬼書(一部):
聊齋
這二十九部書大多是金戈鐵馬,英雄俠士的戰鬥故事。除《聊齋》外,很少有講愛情故事的。無“淑女才子之相逢,春花秋月之柔情”,也是傳統評書的一大特色。
評書的言語
評書的指令碼必須案頭能閱讀,場上能表演,語言口語化,既生動又形象。這樣,說起來才能娓娓動聽,引入入勝。語言上要避免訛音、錯覺或含混不清。
例如,小說中常稱貪吃的饞人是“饕餮客”,評書中也照這樣說,很多人會聽不懂。如果說這個人是“饞鬼”,又不夠形象。其實傳統評書裡早已有了示範。
像《野豬林》中描寫兩個公差貪吃的醜態是這樣的:他倆舉起了迎風的膀子,旋風的筷子,托住了大牙,墊住了底氣,抽開了肚子頭兒,甩開了腮幫子,吃的雞犬傷心,貓狗落淚。這段描寫 形象生動,使人發笑。用演員們的話說,這是“立起來的語言”。
評書的人物
評書刻畫人物講究“開臉兒”。在編寫新書時,得根據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思想面貌,勾畫出他們的相貌特徵和氣質風度,再給他們配上符合身份的服飾。這樣,聽眾聽了就會在頭腦中樹立起 有聲有色的人物形象。
綜上所述,傳統評書的價值就不必再有異議了吧?
評書的由來
評書,也叫評詞,流行於華北、東北、西北一帶。在江南則稱為評話。它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說書。它是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口頭文學。
戰國時,諸子百家遊說諸侯,經常旁徵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後來形成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象“怒髮衝冠”、“刻舟求劍”、“濫竽充數”等,實際上這就是早期的評書。
在北京流行的評書,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後改說評書,並於雍正十 三年(1735)在掌儀司立案授徒,流傳到現在的。
評書已有十代演員。其中最負盛名的有:“評書大王”雙厚坪(第六代),“淨街王”王傑魁(第八代),評書藝術家連闊如(第九代),評書演員劉蘭芳(第十代)。
他們都擅說冠笏袍服、金戈鐵馬的歷史演義。解放以來,在編演新書方面有成就的演員有袁闊成、田連元、李慶良、田佔義等。
評書的特色
現在流傳下來的傳統評書,都具有民間口頭文學的特徵。它彙集了人民群眾的智慧,既是歷代評書藝人的心血結晶,也是群眾性的藝術創作成果。它透過“冊子”(一部書的詳細提綱,也稱“ 樑子”)和口傳心授方法流傳下來。
不同流派、不同演員對一部書的人物塑造、情節安排等,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尤其在“評議”方面,因人而異,具有很大的可變性。評書藝人既是演員又是作者,他們的表演過程,往往就是 精心構思和不斷創作的過程。這正是口頭文學的特點。
傳統評書的種類
傳統評書書目共分四類,二十九部書。
(1)長槍袍帶書(十三部):
封神榜、西漢演義、東漢演義、三國演義、列國演義、 隋唐傳、薛家將、五代殘唐、楊家將、十粒金丹、精忠說岳、明英烈、明清演義
(2)短打公案書(十三部):
粉妝樓、大宋八義、宏碧緣、明清八義、永慶昇平、三俠劍、彭公案、施公案、於公案、包公案、小五義、水滸傳、兒女英雄傳
(3)神怪書(二部):
濟公傳、西遊記
(4)狐鬼書(一部):
聊齋
這二十九部書大多是金戈鐵馬,英雄俠士的戰鬥故事。除《聊齋》外,很少有講愛情故事的。無“淑女才子之相逢,春花秋月之柔情”,也是傳統評書的一大特色。
評書的言語
評書的指令碼必須案頭能閱讀,場上能表演,語言口語化,既生動又形象。這樣,說起來才能娓娓動聽,引入入勝。語言上要避免訛音、錯覺或含混不清。
例如,小說中常稱貪吃的饞人是“饕餮客”,評書中也照這樣說,很多人會聽不懂。如果說這個人是“饞鬼”,又不夠形象。其實傳統評書裡早已有了示範。
像《野豬林》中描寫兩個公差貪吃的醜態是這樣的:他倆舉起了迎風的膀子,旋風的筷子,托住了大牙,墊住了底氣,抽開了肚子頭兒,甩開了腮幫子,吃的雞犬傷心,貓狗落淚。這段描寫 形象生動,使人發笑。用演員們的話說,這是“立起來的語言”。
評書的人物
評書刻畫人物講究“開臉兒”。在編寫新書時,得根據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思想面貌,勾畫出他們的相貌特徵和氣質風度,再給他們配上符合身份的服飾。這樣,聽眾聽了就會在頭腦中樹立起 有聲有色的人物形象。
綜上所述,傳統評書的價值就不必再有異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