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相見不如相忘於江湖
-
2 # 太極陶人
太極拳的實用性當然很好啦,簡單地說可以養身健體,自衛保安。
本人在此強調:要想做到養身健體,練太極操太極舞是肯定沒用的,要想學到真東西,也就是正確的太極拳打法,必須在明師的悉心指導下,自己入迷痴心的鍛鍊個三五年,才有可能進入狀態。然後再進行十年八年的提高,那個時候才能做到養身健體,自衛保安。我們學習太極拳有句話:太極十年不出門,出門打死人!也就是這個意思:要想真正撐握太極拳的技擊必須有十年以上的正確鍛鍊!
說到陳氏太極拳實用拳法不得不提到洪均生先生,他穎悟過人,博覽強記,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文武兼優,以深淵的學識和武學修養,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研究陳式太極拳理法。他結合生產勞動習慣動作,生動形象的分析太極拳,並著書《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 此書遵照陳發科先生講解的實戰技法,以陳鑫先生的“纏法”即螺旋運動力學原理為依據,對每一個動作均作了詳細解說,因為每一個動作都有規範,“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必須做到“無過不及”。是以將每一動作在公轉上的正旋、反旋,自轉上的順逆,腳的步法,手的位置,手心手指的方向都一一說明,使學者真正理解陳式太極拳之真諦。特別對陳式太極拳的核心--纏絲勁進行了全面深刻的研究,並創造性地論述和實踐了眼、身、步、手武學理論,以及纏絲勁螺旋運動的公轉與自轉的運動關係,強調眼身步手方向角度的密切配合,做到了“無過不及”,以此在拳法中更進一步地體現柔化剛發,精拿巧運。如運斤大匠,解牛庖丁;妙造自然,不著痕跡。 洪均生先生秉承師訓,拳架在嚴格遵守陳式太極拳纏法的原則下,以技擊實用為本,與眾有別,行拳縝密、端嚴、輕靈、沉著、超逸、含蓄、雍容、雋永、自然,纏綿之處見雄渾大氣,可謂無心成化,不著痕跡,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此心法耐人尋味無窮。 洪師精通詩詞,從美學的角度闡釋太極拳視覺的真諦,以詩的開工對太極拳法、技擊美學做了高度統一的描述,創造了用詩的語言評論“武藝高低亦人品為準”的武學思想,開導了太極拳美學崇德的先河,前無古人,後啟來者。 從我個人習拳的多年的體會和感悟,可以用三個字加以概括,那就是“度、勢、息”。所謂度就是法度,尤其是初學者,不要急於求成,力求每個動作規範完整,法度嚴謹。在完成每一動作過程中細心體會纏絲勁的運轉變化,“水滴石穿、鐵杵磨針”,長此堅持才會由招熟而後懂勁,進一步的走到拳法的下一階段“勢”,何為勢,就是在懂勁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技擊應用,慢慢把握起勢、借勢、順勢等拳法運轉的精妙之處,細微處行拳縝密端嚴,大節時又輕靈飄逸;練拳時無人似有人,對練時有人若無人。一套拳法打下來,行雲流水,飄若驚鴻。息,就我本人而言,也是剛有所體會,簡單說就是“節奏”,作為內家拳種,必有心法相配,意氣相合,雖說作為實用拳法不刻意強調意、氣,但在實際應用中也要慢慢結合體會,將“度”與“勢”發揮的淋漓盡致,所謂“曼秒之法存乎一心”,起心動念皆是拳。 陳式太極拳的實用拳法源於生活,同時在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其他拳種的長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並付諸實踐,並在層出不窮的一代代太極宗師的持續昇華下,與中國傳統文化諸多元素的互相給養中,不斷進步,最終又歸於生活之中,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群體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