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研學旅行與遊學的目的根本相似,都講究學中游,遊中學,到底研學旅行與遊學區別在哪呢?大家解釋一下~
6
回覆列表
  • 1 # 古都漠客

    研學旅行是2012年提出來的,2013年2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國民旅遊休閒綱要(2013—2020年)的通知,綱要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設想。此後國務院、教育部等相關部門陸續出臺了涉及研學旅行的多項檔案,研學旅行也成了有國家優勢政策扶持的重要旅行方式之一。利用正常教學時段開展的綜合教育活動!

    遊學古以有之,春秋始!二者區別很大!

    我們倡導全科遊學,是我們在“體驗-思考-行動-創造”的課程哲學,“前置課程+現場課程+拓展課程”的課程模式,PEBL(基於場地、問題和專案的體驗式學習)的學習方式,《博物館課程》、《跟著詩歌去遊學》、《跟著課本去研學》、《帶著繪本去遊學》系列課程之後生髮出來的新概念。

    遊學時間來之不易,在學生緊張的學校學習和繁忙的課餘興趣班和補習班裡,能擠出一天或者半天的時間去博物館、大自然或者其他學生有必要去探索的地方,對家長和學生來說,都是困難的事情。怎麼在最短的時間內為學生創造最多的學習機會,一直是我們的要達到的最高目標。

    如何讓這一半天的時間既讓學生“放風“,又能高效”學習“?翼起來的策略是:學科整合、突出重點的”全科遊學“。

    如何操作呢?網師研學旅行課程的一位學員做了這樣一份研學計劃(部分經過修改):

    主題:從一到無窮

    場地:歷史博物館

    內容:分析陶器、瓷器、紡織品等文物上的圖案,學習:

    一、整理與分類(PEBL基於場地的學習)

    1、圖案的變換方式(整合課本知識):全等變換和不全等變換

    2、變換所得圖案的特點(整合課本知識):對稱、相似、位似

    二、跨學科整合(PEBL基於問題的學習)

    1、各種圖案的文化含義

    2、圖案的藝術審美

    3、自然界中的圖案

    4、心理旋轉與空間能力訓練

    三、課本知識的延伸與創造:從一到無窮(PEBL基於專案的學習)

    1、整合課本知識,利用幾種變換方式發展創造各種新圖案

    2、圖形的密鋪,涉及面積計算、圖形設計、色彩搭配等能力。

    3、設計一套二維螺旋線圖案滿鋪的茶具,包括茶壺、茶杯、茶盤,要求色彩搭配協調,圖案美觀,佈局合理,圖案無縫銜接。

    從這個研學方案來看好像是結合了翼起來PEBL博物館課程和《跟著課本去研學》課程,仔細分析,有學科整合,但是明顯可以看出,這是一個以數學為主的研學課程,在這個課程裡,整合了歷史、藝術、生物、心理空間能力訓練等,但是最終的指向是數學概念的獲取、數學計算和數學應用。

    這個學員是一位數學老師,選擇數學主題是理所應當,難能可貴的是,他有機地整合了其他學科可以整合的內容,並最終又落到數學學習之中。

    培養數學思維,一是要提出問題,二是要嚴謹精密,三是要邏輯推理,四是要得出結論或者解答問題。

    在博物館,可能看到了一些原始人的陶器和古代瓷器上的花紋,從圖形聯絡自己所教授的學科,這個主題本身就是一個延展性很強的主題。

    原始人的數學能力體現在陶器上就是器型和花紋。器型是立體幾何,花紋是平面幾何。至於製造陶器的過程中有沒有計算的成分,不好推測。最早的花紋是模擬自然中的形象,比如魚、蛇、青蛙等,畫得很像,表現了原始人的萬物崇拜精神,後來慢慢地,這些形象產生簡化變形,變成類似於符號的幾何圖案。下面的圖片就是半坡遺址博物館的陶器上魚圖案的變形過程,原始幾何就是這樣產生的。

    因為圖案簡化了,模式化了,所以本來只能畫兩條魚,最後變成了一串相同的、連續的圖案,計算就能產生了:一圈畫幾個圖案能不多不少把周長畫完?如果要把整個器皿畫滿呢?青銅器上的饕餮紋、雷紋、雲紋、唐代地磚和銅鏡上的蔓草紋、絲綢上的聯珠紋,元代和明代青花瓷上的牡丹紋等等,都是這樣的圖案,都需要精確的計算和幾何圖形的繪製。

    數學不光是計算和幾何,還是繪畫藝術,還是音樂的節奏感,這些結合在一起,才變成我們博物館看到的那些美麗的圖案。這些圖案不光中國青銅器、陶瓷器、絲綢、地磚上有,世界各個地方的原始人陶器上都有,世界各個國家的藝術家都要做數學和幾何。比如該學員方案裡畫家埃舍爾的雙歧連續圖形。

    從圖形一個點延伸出去,只要想探索,這方面的知識可以是無窮盡的。這正是全科遊學的魅力。

  • 2 # 使用者110799889560

    研學是指研究性學習,遊學是旅遊學習。研學一般是由師生共同組成團體,讓學生主動去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去學習。研學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的創新發展。這種模式的成功使得20世紀90年代歐洲的國家開始效仿美國,引入法國後被認為是在動手的過程中學習。這種模式大概在2000年前後引入到國內,簡單的理解就是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問題,然後再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也就是說,把學習融入到實踐的過程中。其區別主要是與傳統的課堂學習不同。因為這些實踐活動可能會涉及到社會調查等,所以大家看到的形式可能不僅僅侷限於課堂本身。不過總的來說,與遊學還是有蠻大的差別的。如果到了大學周圍或者是特點的目的地(實踐所需要的環境),那麼研學的過程有可能會與旅遊結合起來。所以在這個時候可能會看到研學與遊學有一些類似。不過,總的來看研究學習,更多的是重在研究,旅行只是一種形式。遊學則不一樣,這個過程中旅遊是一個核心的主題,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匹配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巴黎購物買些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