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肖穎50
-
2 # 使用者8452948277824
活人和死人能量有差異,活人身體熱的熱量也是能量,能量也是質量。
如果就死亡的一瞬間來說,就跟睡著或者昏迷一樣,只是大腦一部分不運作了,整個肌體不跟以前一樣順利運行了,就跟宕機的電腦一樣
-
3 # 不自然的大自然
應該就是靈魂了吧?一旦靈魂走了就真的死了,這靈魂就是腦電波,一股電流吧?大腦電流停止了,人就真的死了吧?就好像一部電話有沒有訊號的區別,然而電話只不過是訊號的載體。
-
4 # sniper19870118
電腦開機和關機狀態下的重量是一樣的,人也只不過是自帶能源轉化系統的生命體,你可以理解為自帶發電機的血肉之軀的電腦。死了就是永久性故障報廢,停止能量轉化,質量不變。
-
5 # 安漢縣嘉陵江撿石人
首先,損失的是斷氣的時候吐出的那口氣。然後心臟停止,心臟失去動能,同時流動的血液也失去動能,擴張的血管兒失去勢能。蠕動的消化道、擴張的胸部肌肉和肺臟還有橫膈膜都失去動能和勢能。膀胱失去能量。其他的內臟組織都失去運轉的能量。肌肉中蘊藏的勢能消失,肌肉僵硬,然後徹底鬆弛。存在於大腦和神經組織中的生物電,以及其他部位帶的電,逐漸消失,腦電波停止。隨著時間的延長,身體的水分逐漸向空氣中散失。身體的熱量向四周傳遞,逐漸消失,這些就是在物理上失去的質量和能量。
從精神和文化上來說。此人可能是社會中的任何一個人。可能是一個影響力巨大卓越的領袖,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或者科學家。也有可能是一個反人類的惡貫滿盈的罪犯。可能是一個父親,一個妻子,一個兒子或者女兒。不管他(她)是誰,都會對與他(她)相關的人產生影響力,他們之間存在一種因果。在這個人的生前和身後,這種影響力肯定是不一樣的。這是一種精神和文化上的能量。具體差異因人而異。所謂的“靈魂”說,往往也就是因此而產生。不過是人們畏懼死亡,寄託對逝者哀思的一種念想而已。
也就是說,死人和活人之間,在質量和能量方面,存在物理和精神文化上面的差異。
-
6 # 北京中高檔裝飾改翻新
成長資訊收集.回到宇宙遞交資訊.沒有正能量的靈魂釋放到宇宙.垃圾的資訊就好像病毒一樣的小小的沒用。休息一個週期(宇宙裡不只是你)清除記憶後返回。你就是一個收集資訊的裝置,不斷地往返於宇宙。
-
7 # 宇通古今
相差了能夠吸收和貯存人與空間資訊交換的能量或者說是場和某種物質酌衰老和失去而人類目前對死亡的界定還不算完全的正確一個是腦意思也是腦死亡(但身體各個器官也基本正常)一個是心臟停止跳動而造成的全身血液所帶的能量(或者說是物質和營養)無法參與迴圈和供給而造成的一切話動的停止。而這兩種說法也都不是很正確,。因說明這個問題太複雜太長只能說到這裡吧
-
8 # 菌類寶每日闢謠
生物學中有一個學說叫“端粒學說”,端粒是指真核生物線裝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體。染色體中儲存著細胞的遺傳物質,細胞每複製一次,端粒就會縮短一點。當端粒消耗殆盡的時候,細胞就無法再複製,走向衰老死亡。當身體的很多細胞的都無法繼續複製,以至於人體無法維持自身生命活動的時候,人就會死亡。這可能是死人與活人在物質組成上的差別所在。
當然,早在七十多年前,偉大的物理學家薛定諤在《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的物理面貌》一書中提出了他的觀點,從熱力學的角度來看生命。
從組成方面看,無生命的物體確實具備特定的能量,特定的分子堆砌方式等等,這些物理量有可能和某個有生命的個體一樣,但生命與非生命之間有一個重要的差別,就是是否具有“熵減”的能力。
在沒有外界干預的情況下,自然界中的分子總是朝著無序性增大的方向進行,就像曾經構成樹葉的那些分子,本來組成了葉子細胞的不同部分各司其職,但落葉歸根後,這些分子最終會分散到自然界的各個角落。我們把這個無序性程度稱之為“熵”。“熵”越大,代表分子無序性越大,越混亂。
那為什麼活的葉子不會這樣呢?這就是生命的獨特之處。生命具有維持“熵減”的能力。比如我們吃飯是為了什麼,從生物學的角度看,是為了維持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但從熱力學角度看,吃飯其實是提供了一種能量,讓生命得以去阻礙我們的“熵”增大的過程。這個能量就是剛才提到的“外界干預”。但是非生命不具備這種能力。所以生命能讓自身的熵增長地很慢,非生命不行。
-
9 # 簡如空來
個人理解,活是微生物合成基因的範圍能量激發的增值,也是帶動吸引物質運動的增量。死是構架序列的區域性變異量變的衰退,形成能量消散成被取諦功能的阻障,造成序列失衡或組織異變失衡。
-
10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死人與活人之間相差了什麼能量或質量?
很多朋友都應該知道一個著名的靈魂21克傳說,說的是美國醫生鄧肯在1907年測量後發現死去的人會立馬輕21克左右的質量,因此很快就被引用為靈魂的重量,所以21克也成了一個梗,但現代科學表明,活人和死人在重量上沒有區別!
到底是活人重還是死人重?肯定不會有朋友說是活人重,因為在網上找到一個案例,大意是消防隊某退伍戰士在樓房坍塌現場背下犧牲的戰友,160斤、背了60米歇了兩次!後來參與救援,背受傷活人,170斤,200米上坡路,一口氣直達!
這個案例中看起來死人的重量要比活人高得多,但事實上兩者並無區別,筆者有過背運隔壁昏迷老人的經歷,大概120斤左右,從二樓到樓下車上送醫院,那個感覺就像背了一團爛泥,無處著手,還要防止他向後和兩邊倒,30米不到的路,背出一身冷汗。背完感覺力氣被抽空了一樣,那個無力感只有某次騎行中暑後爬坡的感覺一樣!
為什麼無意識的人會那麼難背?這是因為大活人在你背上雙手會摟著你的脖子,身體會自然彎曲貼合你的背,還有雙腿自然分開有力量,只要用少許的力量扶著就可以背下來,但無意識的人沒有這個動作,全身的重量全部集中在雙臂上,你的雙臂很快就會超過負荷累了,但理智告訴你不能丟下,必須繼續堅持,那個力氣消耗比正常狀態下高數倍,所以你的肌肉很快就崩潰告警了!
為什麼靈魂實驗會有21克的說法?
那個實驗是在1907年發生的,當時大概有6個樣本資料,鄧肯從他們瀕死開始觀察到死後總共有3-4個小時,在這個過程中體重逐漸下降,主要是汗液蒸發所致,不過到最後觀察,這些樣本中減少的重量從幾十克到數克甚至有增重的都不等,而21克是否是鄧肯醫生修正後的資料,已經無從查起了,因為也沒有人能夠重複他的實驗。
既然兩者一樣重,那麼活人和死人到底區別在哪裡?估計這是大家的疑問,人活著和死去質量都一樣,那麼兩者之間到底是什麼有區別了呢?當然從生理狀態上來看差異非常大,因為人體機能停止後各個狀態都會發生變化,比如:
死亡後的細胞膜鈉鉀泵在死亡前就停止了工作,大量的鈉內流,細胞膜內外的離子平衡已經被打破,無法保持細胞膜電位,因此細胞失去了活性,宏觀表現就是神經纖維不再傳導衝動、肌肉不再收縮、心臟不再跳動、不再對外界刺激產生反應......
這個過程是無法逆轉的,當然這最關鍵的是大腦,因為大腦也是有細胞構成的,同樣需要維持離子平衡,維持細胞膜電位,保持細胞活性,但這些條件都失去後,那麼構成大腦的神經元細胞將會逐漸“離線”,大腦皮層死亡,腦幹死亡,最終整個大腦死亡,腦電圖將顯示腦電波消失,呈一條直線!腦死亡是現代醫學界定生死的主要判定標準。
靈魂或者意識在哪裡?前面的21克說的就是靈魂,但現代科學無法告訴我們靈魂或者意識位於大腦的某個位置,它是隨著人體死亡而隨之消失的,它不是實體的物質,更不可以分離,是一個大量神經元細胞集合後自然反映出來的集體性行為,比如將一臺複雜的超級計算機分解,它也不過是一堆三極體和二極體以及電容電阻和電感等的集合,但它們按現代微電子技術排列組合後就成了能解決很多問題的計算機
相信各位會問一頭大象或者一隻猩猩,他們的大腦也超級複雜,為什麼就沒達到人類那個水準呢?生物學上的解釋很簡單,因為他們的大腦皮層神經節不夠多,跟人類相比還處在粗放式管理的那種狀態,就像第一臺計算機ENIAC一樣,它非常複雜,結構非常龐大,同樣具有現代計算機輸入和輸出系統,中間則是運算控制與儲存,這是馮諾依曼當年為其確定的經典結構,即使現代超級計算機仍然無法脫離這個框架。所以這人的大腦就像和量子計算機一樣,猩猩則到了現代電子計算機,而大象還處在ENIAC時代。
靈魂或者意識是怎麼來的?當然這樣解釋似乎還簡單粗暴了一點,因為我們光比拼硬體卻忘記了軟體,人類大腦的軟體是在1000多萬年前開始發展的,突破實在人類直立行走之後,因為從那時候開始,人類的雙手解放出來後被賦予了更為重要的任務,手眼與大腦配合製作複雜的工具,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雙手得到了鍛鍊,更重要的是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大腦的發展更是處在了一個黃金時間段。
和人類相比,其他物種缺少了這個過程,比和人類最為接近的猩猩,仍然沒有真正解放出雙手,儘管它們也會製作簡單的工具,但僅此而已,最關鍵的是猩猩不需要這樣的條件,它們的祖先在600多萬年前和南方古猿分道揚鑣時,南方古猿是被迫到地面上生活的,而猩猩的祖先仍然在叢林,有人認為是東非大裂谷一邊有森林,一邊沒有的原因,也有人認為是南方古猿的瞬間記憶裡不足無法應對叢林中複雜的情況。
所以人類意識形成用了數百萬年的時間,這是一個漸進式過程,對於意識來說,自身的肉體是它的載體,或者更準確的說兩者無法分離。當肉體死亡時,他的那些複雜的結構表現出來的意識被各個逐漸缺失的元件所破壞,最終徹底消失。
根據能量守恆定律,
一個人(或生物)死後變成屍體+什麼?
如果生死前後質量沒變化,沒任何能量變化,那那個肉身除了生死的籠統區別,具體有什麼性狀變化?
回覆列表
人從生下的那一刻起,至成長到思維的全過程,都是在嚴格的執行著能量守恆下的衰變!這個能量守恆下的衰變適合宇宙天地間所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