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王彩霞

    大多數想出名唄,有的是,對方要求必須留名的!比如說,福利院捐贈!這個圖片挺有教育意義的!希望,大家非常時期沒事小出門!

  • 2 # 使用者言午澤群

    做好事,首先肯定這是良善和美好的行為,但做了好事不留名,這就體現了高潔無私,心境豁達的品格。做好事的目的是給別人於摯誠溫暖,歡樂和幸福,不求回報,自己開心。雷鋒日記有一句話;“自已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活得更美好。”

    在奉獻爰心,回報社會,無私的去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內心得到了昇華,也收穫了幸福與快樂。“送人玫瑰,手有餘香”。

  • 3 # 精神心理衛生

    在華人的心目中,做好事是一件頗為糾結的事情。做了好事而不留名,自然是美德。做了好事而留名,大抵就可疑。這其實是一貫的傳統文化心理。從古至今,在教人立身處世的“家訓”之類的書籍裡,往往可以看到“存為善之心,不必邀為善之名”、“善欲人見,不是真善”之類的警句和格言。這種對動機的質問和追求,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固然使得一些假借好事而沽名釣譽之徒為之躊躇,但另一面也讓一些真心想做好事的人為之卻步。

      如是之社會心理下,陳游標的出現,可算是一個異數。陳游標者,江蘇泗洪人也,幼貧,後白手起家而至鉅富,為人樂善好施,有 “中國首善”之譽。與一般富豪講究韜光養晦不同,陳游標做起事情來大張旗鼓,在善事方面尤為高調而張揚。“5·12”汶川地震,他親自率領由60輛挖掘機、吊車等大型工程機械組成的救災隊伍,浩浩蕩蕩開往四川抗震救災;2010年春節前夕,陳游標募集了四千多萬元善款裝入近十萬個紅包,和眾多企業家一起將這些錢帶到新疆、西藏、雲南、貴州和四川,和那裡的貧困家庭一起過年。驚動社會的是,在裝入紅包之前,他將這四千多萬元人民幣以10萬元捆為一塊“牆磚”,堆成一面牆;而最新的一個訊息是,他在多家網站公佈其2010年上半年總額近1.5億元的捐贈清單,並向全國企業家發出倡議回報人民。他公開宣稱,“做善事就是該宣揚,宣揚自己做的善事,不管是被理解、效仿還是受到非議,我都是在傳播慈善理念,等於又做了一件善事。”

      從心底裡欽佩陳游標的慷慨。捫心自問,倘若有陳游標這樣的財富,能否如是慷慨?答案是做不到;即使是能做得到如此慷慨,是否做起來能如此充滿激情?答案依然是做不到。毫無疑問,如此高調的行為,顯然與傳統的文化心理相悖,引發爭議自在情理之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角度看問題當然會有不同的意見。那麼,經濟學如何看陳游標的這種行為呢?以我之見,從經濟學的角度觀察,一個最大可能的解釋是,對陳游標而言,做善事是一種消費。

      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經濟學有一個基礎性的假設,即經濟學裡的人是一個經濟人,這是說每一個人都自私自利,沒有例外。這個自私的假設,經濟學處理為“在侷限下每個人都要爭取自己利益的極大化”。從經濟學來對照做善事這個行為,當然也不能脫離這個假設。自然,從日常生活經驗的層面來看,一面說一個人慷慨地捐錢幫助他人,一面又說這個人自私,顯然自相矛盾於理不通。不過在經濟學的視野下,沒有好人壞人,只有經濟人,這是科學的邏輯使然。更何況,一般化地看,“在侷限下每個人都要爭取自己利益的極大化”中所指的利益,不僅包括金錢物品,也包括名譽、愉悅、友誼、愛情、自由等非金錢物品。這樣看,捐錢或賑濟這樣的善行與自私並沒有矛盾。

      從經濟分析的角度看,一個人做善事尋求的“自身利益最大化”,粗略而言,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求金錢的回報。譬如說在許多國家,捐助行為可以減稅;又譬如說為了在當地投資獲得更大利益,捐助行為有助於和諧當地政府和民眾的關係。諸如此類的動機,是許多善行的出發點。第二類是為了獲得名譽。很多捐助者喜歡將名字掛在捐贈物上,譬如說,國內的大學裡,大抵有“逸夫樓”這樣的建築,這是以捐助者的名字命名的,即屬此類。第三類是為了一種消費的享受。像影迷看電影、球迷看球賽一樣,捐錢給需要幫助的人,捐助者感覺快樂,能獲得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那麼,陳游標的行為事屬何類,為利乎?為名乎?為享受乎?

      很明顯,為利的可能性很小,其言行可以看出“志不在此”。言者,“捐助也不能帶有任何目的,有目的的捐助不是善舉,而是生意。”“一個人在鉅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行動呢,據新華社的報道說,截至目前,陳游標累計捐款超過12億元,而且在捐助地區甚少投資,顯示著不為金錢利益而行善。

      為名乎?這是當然的。眾多關於陳游標的報道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件往事。小學四年級時,陳游標利用暑假挑井水到鎮上去賣,一個假期賺到了4元多錢,不僅交上了自己1.8元的學費,還幫助一個小夥伴交上了學費,老師因此獎勵了他一顆小紅星。“這讓我第一次體會到了做好事的快樂,我將小紅星貼在臉上,滿學校跑、滿村跑,告訴別人自己做好事了。”陳游標說,“做好事就是要到處宣揚,做了好事不讓我宣揚,我心裡憋得難受,我做了好事,就是應該得到掌聲。”而在最新的捐贈清單上,陳游標也一一羅列了所獲得的各種榮譽。個人之見,名譽是陳游標行善之舉的最初動力。

      問題是,根據報道,迄今為止陳游標已經獲得榮譽證書一千五百多本,少數民族敬獻的哈達四千多條,錦旗兩千多面,而且囊括了包括“中國首善”在內的所有國家級慈善獎項,實現了慈善事業國家級獎項的“大滿貫”。按照邊際效用遞減的原理,其從名譽中獲得滿足感將逐步降低。然則何以其捐助熱情不減?以我之見,如今的陳游標已經將行善作為一種消費行為,從中獲取著快樂的享受。不同於物質享受容易有飽和點,精神的愉悅有更為持久的激勵。因此,可以想見,其行善之舉會持續下去。可以印證的,是他的一番感言:“慈善不是一時一地的"陣地戰",慈善是長征,而且永遠沒有終點。但慈善不是苦難的長征,而是快樂的長征。慈善不分民族,不分國界,不分信仰。捐贈者快樂,受捐贈者也快樂,在慈善長征的路上,一路都是歡聲笑語。”

      順便一提的是,經濟學不看動機,看行為和結果。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我以為,行善的三大類起源,無論是為利、為名還是為享受,沒有高下之分。明白這一點,對道路坎坷的中國慈善事業非常重要。從經濟分析的角度來說,慈善事業的進展不順,與做善事的高成本有關。捐款流向的不透明導致的民眾不信任,顯示著高昂的資訊費用的存在;捐贈稅收優惠政策操作複雜,表明企業捐助行為的成本高企……諸如此類的現象,無疑會讓眾多企業和個人為之卻步。因此,要促進慈善事業的發展,降低做善事的成本是必經之路。需求定律說得明白,代價下降,需求量上升。行善亦不例外。

      以名譽和消費來解釋陳游標的高調行善,似乎有些煞風景,也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這無損於陳游標的價值。那證據,就是他真金白銀地拿出了那麼多的錢,幫助了那麼多的人。這是不容易做到的。倘若有人因此認為其價值跌落,那麼,那反駁也簡單而直接,就是以其人之道反致其身:你倒來試試看!

  • 4 # hi小恐龍

    看是什麼情況下做了什麼樣的好事了。如果是企業做公益,捐款也是可以要發票報稅的,企業的錢也是經營來的,留名屬於正常。如果個人,這個界限要看被幫助者與幫助者之間的關係了,留名不代表一定要有所回報,即使抱著想要出名被人感謝地心理,個人認為也沒什麼,助人者無論出於哪種心理,至少受助者得到了應該的幫助。

  • 5 # 靈芝醉的晚年生活

    1、做好事留名沒有錯,

    2、做好事留名是一種下意識或無意識的一種心態;就像他做好事的時候也沒有提前想好再去做一樣,很自然的,可以理解的。

    3、做好事留名也有一種情況就是特意留下名字讓人知道他是誰,在意一種名聲的回報,不圖利;也有人是圖MISTRA利的;好事必定做了,可以理解這樣的心理。

    4、做好事留名,可能是為了更多人知道,就像陳游標,喜歡張揚,喜歡高調,是為了更多人都來做好事,就算大家去噴,他做事就是事實,值得尊敬

    總之,做好事是否留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好事,更多的人做好事才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狀態

    做好事,有的是為了自己,日行一善,積德福報都是正常的,做好事的同時也是為了別人,既然利益相向,沒有衝突,留不留名的又有什麼...如果是你。估計也不會留名吧?就看個人的心態如何?有的人心態就是遇到了就幫。沒遇到希望有其他人能夠去做好事,這就是正常的心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名爵6在同級別車中是否具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