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將西話

    三國時期,諸葛亮輔佐蜀漢,官至丞相;其兄諸葛瑾輔佐東吳,官至大將軍;諸葛瑾的族弟諸葛誕輔佐曹魏,後來官至徵東大將軍。按照《三國志 吳書》的說法:“一門三方為冠蓋,天下容之。”

    在那個大爭之世,能在一國之內身登宰輔已然是人上之人了,諸葛家族竟然能在三個國家都官居高位,這在中國歷史上恐怕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那麼,諸葛三兄弟為什麼要分別輔佐魏蜀吳三家呢?

    眾所周知,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諸葛亮八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當時青徐之地,戰亂頻仍,琅琊郡則被臧霸、孫觀等豪強勢力盤踞,反倒江南相對平靜。

    諸葛亮攜大姐、二姐、幼弟就跟隨著叔父諸葛玄,從東海之濱的琅琊到了江南,有舉家南遷避禍之意,後來輾轉去了荊州。

    就在,諸葛亮一行南下時,諸葛瑾獨獨立門戶,奉養繼母留在陽都。公元194年曹操二次攻打陶謙,“(諸葛瑾)遭本州傾覆,生類殄盡,棄墳墓,攜老弱”。(《三國志 諸葛瑾傳》),才避難江東。

    而諸葛誕,雖然也是琅琊陽都諸葛一脈,但與諸葛瑾、諸葛亮兄弟並非一系,應當是遠支的族兄弟。在那次亂世中,他可能一直留在琅琊郡。而琅琊郡在魏國境內,所以諸葛誕仕途魏國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一、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劉備?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諸葛亮的理想決定的。《三國志 諸葛瑾傳》記載,“(諸葛亮)每自比管仲、樂毅”。諸葛亮的理想,就是像管仲、樂毅那樣輔佐一位主公,助其成就齊桓公、燕昭王那樣的霸業。

    那他為什麼不選擇曹操呢?曹操在漢獻帝那裡就是丞相了,諸葛亮去了後能屈居曹操之下嗎。

    再說,諸葛亮對曹操沒有好印象。在諸葛亮幼小時候,他可能目睹了曹操屠殺徐州的景象。

    既然不願意投奔曹操,那麼,諸葛亮就心中的齊桓公、燕昭王是誰呢?

    自然就是劉備。為什麼?

    早在好友孟攻威去投奔曹操的時候,諸葛亮就說過一句話:“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從這句話可側面反映出了,諸葛亮認為,中原地區士大夫很多,人才濟濟,自己是在曹操手下幹,不會太突出。

    比如,司馬懿剛投奔曹操的時候,職位就是文學掾。估計諸葛亮要是投奔曹操,其地位還很有可能不如當時的司馬懿。

    跟著劉備幹,其手下智謀之士匱乏,諸葛亮覺得,如果得到劉備的重用,就很快獲取到管仲、樂毅那樣的平臺。

    諸葛亮居小國,治危邦,事庸主,其面對的困難與取得成績,復有幾人?

    二、諸葛瑾為什麼選擇孫權?

    諸葛瑾之所以選擇孫權,與一個人有很大的關係。這個人就是孫權的姐夫弘諮。諸葛瑾避亂江東,《三國志 諸葛瑾傳》記載,“值孫策卒,孫權姊婿曲阿弘諮見而異之,薦之於權,與魯肅等並見賓待”。

    在當時的社會,士族的影響很大。孫權的父親孫堅出身縣吏,不屬於士族。與曹操相比,孫權不佔據中原;與自稱漢室宗親的劉備相比,孫權與漢室不沾邊。

    所以,孫權任用士族出身的諸葛瑾,就是藉助諸葛瑾這類的人的影響力,來提高其統治的號召力和江東地位的“合法性”。

    在這樣的背景下,諸葛瑾和魯肅被孫權看中,被引為親信。諸葛瑾不僅僅是個文臣,在討伐關羽的戰鬥中,他就已經自將軍身份參與戰鬥。曾一度成為僅此於大將軍陸遜的軍界二號人物。

    但諸葛瑾對孫權也很忠誠。他曾受孫權派遣出使蜀國,只在公務場合才和弟弟諸葛亮會見,私下裡他們並不見面。

    孫權很看重諸葛瑾的人品。虞翻因為狂直的個性被孫權流放,只有諸葛瑾替他說話。虞翻對他的評價是“敦仁”。

    孫權把諸葛瑾引以為死生不易的身交之友。

    三、諸葛誕為什麼選擇曹魏?

    在魏國,諸葛誕混的得一點不比他在吳國和蜀國的兩位族兄弟差。

    這倒得益於他與上司杜畿的一次落水。《魏氏春秋》裡記載,虎賁浮河救誕,涎曰:“先救杜侯。”誕飄於岸,絕而復甦。

    從此,諸葛誕官運亨通。後來主管吏部,在一次公開選拔公務員中,諸葛誕聲名鵲起。

    累遷至御史中丞、尚書,與夏侯玄、鄧颺等關係很好,是有名的“四聰八達”之一,這說明諸葛誕這個人確實是個人才。

    在司馬懿手下,諸葛誕當過鎮東將軍。後來,他與本家晚輩東吳諸葛恪,也就是諸葛瑾的兒子,在戰場上交手,被其打敗。可見,諸葛誕的軍事才能一般,在三國時期只能算三流選手。

    司馬昭掌權時期,諸葛誕起兵淮南,並聯合東吳。司馬昭親征淮南,諸葛誕兵敗被殺,夷其三族。

  • 2 # 火星傳奇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諸葛亮在離開茅廬之前,也像神一樣存在於三國。他的文學技巧在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他知道天文學和地理學,五元素和八卦。他經常幫助劉備征服所有的戰爭,最終建立了復漢政權。然而,除了諸葛亮,諸葛亮的家族還有兩個獨特的人才。一個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他的文學和軍事策略比諸葛亮略遜一籌,但在東吳也是首屈一指。另一個是諸葛亮的弟弟諸葛誕,他擅長武術和勇敢,在曹魏被任命為將軍。

    其次,諸葛瑾,是三國時期吳的重要大臣,孫權對他的善良、誠實和忠誠表示讚賞。建安二十四年( 219年),諸葛瑾跟隨周瑜攻打荊州的關羽。周瑜死後,諸葛瑾被封為宣城侯,率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黃初三年( 222年),孫權被任命為吳王,諸葛瑾被任命為左將軍和宛陵侯爵。黃初八年,曹丕病逝,孫權大規模北伐,下令諸葛瑾攻打襄陽。後來,諸葛瑾被提升為千千將軍。在赤武四年( 241年),孫權兵以四種方式打敗了魏朝。司馬懿與孫權交戰,孫權被擊敗。同年,諸葛瑾去世。

    最後是諸葛誕,三國時期的曹魏將軍,他從小就擅長武術。他從曹魏一般官員一直做到到東征將領。

    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三者同樣強大,最重要的是這三個人的政治目標和理想不同,這三種觀點也不同,這就是為什麼這三個人不願意在一個國家效力的原因!

  • 3 # 一半秋色

    《太平御覽》有這樣一段記載:

    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這“龍虎狗”三兄弟,指的是諸葛亮、諸葛瑾和諸葛誕,諸葛亮是龍,諸葛瑾是虎,諸葛誕是狗。

    論才名,諸葛亮最高,諸葛瑾次之,諸葛誕最後;論成就,諸葛亮官至丞相,成就最大,諸葛瑾官至大將軍,豫州牧,次之,諸葛誕官至徵東大將軍,最末。

    諸葛三兄弟,關係遠近不同,諸葛亮和諸葛瑾是親兄弟,與諸葛誕是堂兄弟。

    有人說,諸葛三兄弟分屬三國,魏蜀吳一國一個,是諸葛家族為了血脈傳承和延續,分散投資的結果。換句話說,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三個國家不管是誰堅持到了最後,諸葛家族都會是最終的獲利者。

    甚至有人腦洞大開,說諸葛家族是三國幕後的實際操縱者,說諸葛家族是陰謀家族。

    真的是這樣嗎?

    不是的。

    先來看三兄弟關係親疏遠近,諸葛亮和諸葛瑾見過兩次面,而諸葛亮和諸葛誕根本沒見過面,諸葛瑾和諸葛誕也沒見過,可以說是老死不相往來。

    1、諸葛亮和諸葛瑾第一次見面

    諸葛亮出山之後,曾代替劉備出使東吳,勸說孫權聯劉抗曹,到了東吳之後,諸葛亮並沒有先找哥哥敘舊,而是先會見了孫權,公事談完之後,才拜見了哥哥。

    當時,諸葛瑾埋怨諸葛亮不懂禮數,為何不早一點來見他?諸葛亮解釋道:“我現在是劉備的人,我代表的是劉備,當然要先公後私了,望哥哥原諒!”。

    2、諸葛亮和諸葛瑾第二次見面

    第二次見面是在東吳討要荊州之時,魯肅多次討要荊州,但每次都被諸葛亮頂了回去。魯肅說理說不過諸葛亮,於是打了親情牌,讓諸葛瑾前去討要,但諸葛亮動之以理,曉之以情,連諸葛瑾也難以招架。

    除了兩次見面,諸葛亮和諸葛瑾還不時有書信往來,此乃人之常情。但吊軌的是,諸葛亮與諸葛誕沒有見過面,諸葛瑾與諸葛誕也沒見過面,甚至連書信往來都沒有,這如何解釋呢?

    唯一的解釋是無緣再見。

    諸葛家族老家是山東臨沂沂南縣,屬於徐州郡,乃兵家必爭之地。當時北方戰亂頻仍,兵荒馬亂,諸葛家族為了保命,各奔東西,各謀生路。

    諸葛亮3歲喪母,8歲喪父,後來和弟弟諸葛均,追隨叔叔諸葛玄來到了江西南昌。不久之後,諸葛玄投奔荊州劉表,諸葛亮和諸葛均跟著叔叔來到了荊州,在荊州讀書識字,慢慢長大成人。

    諸葛瑾呢?

    諸葛瑾比諸葛亮大7歲,當諸葛亮8歲之時,諸葛瑾已經是15歲大小夥子了,可以照顧自己了,所以當諸葛亮和弟弟跟著叔叔前往江西,諸葛瑾並沒有跟著一起去。

    諸葛瑾博學多才,喜好交友,交了許多好朋友,其中有個重量級好友魯肅。當魯肅在周瑜推薦之下來到了東吳,並受到孫權的禮遇之後,魯肅又推薦了諸葛瑾,就這樣諸葛瑾來到了東吳。

    說完諸葛瑾,再來說諸葛誕。

    諸葛誕,出生年月不詳,死於258年,是被人殺死的。根據史籍推測,諸葛誕極有可能生於200年之後,而諸葛亮生於181年,比諸葛誕大了19歲,諸葛瑾更是比諸葛誕大了26歲,幾乎是一代人。

    當8歲的諸葛亮跟著叔叔到了江西,15歲的諸葛瑾在魯肅的介紹之下來到了東吳,此時諸葛誕還沒有出生呢!

    所以說,諸葛亮、諸葛瑾與諸葛誕雖然有血緣關係,但根本沒有親情可言。

    現在來看,諸葛亮、諸葛瑾與諸葛誕分屬三國國家,不是人為操縱的,更不是什麼陰謀,而是命運使然,是巧合,在那個生靈塗炭、人人自危的時代,能活下來就十分萬幸了!

  • 4 # 南宮外史

    諸葛亮三兄弟,分散在魏蜀吳三國任職,純屬巧合。

    諸葛瑾與諸葛亮是親兄弟,諸葛亮是弟弟。而諸葛誕是堂弟,年齡最小。

    諸葛瑾在吳國任職;諸葛亮在蜀國任職;諸葛誕在魏國任職。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兄弟三人分散在三國,在那亂世時代,純屬巧合:

    一、諸葛瑾的從政經歷:

    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漢族,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諸葛氏是琅邪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謹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諸葛瑾少時曾遊覽洛陽,又博覽《詩經》,《尚書》,《左氏春秋》。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攻伐劉備,後曹操又與袁紹大戰,中原大亂。諸葛瑾因此避亂江東,遊歷吳中各地,逐漸聲名顯赫。孫權的姊婿弘諮遇見諸葛瑾,對其才華感到驚奇,向孫權推薦,與魯肅等一起為孫權賓侍。

    諸葛瑾儀表堂堂,又溫文大方,且敦仁厚義,吳朝廷中官員都佩服其弘雅大度。孫權也對他甚為看重,每有大事就要徵詢他的意見。其後又擔任過海鹽縣長,後為孫權長史,轉中司馬。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遣諸葛瑾使蜀通好劉備,與其弟諸葛亮在公館見面,但拒絕談論私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跟從呂蒙討關羽,封宣城侯,以綏南將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

    黃初三年(222年),孫權受封吳王,封諸葛瑾左將軍、督公安,假節,封宛陵侯。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封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

    嘉禾五年(236年),孫權北征,派右都督陸遜與中司馬諸葛瑾攻襄陽。

    赤烏四年(241年) 四月,孫權分兵四路攻魏:衛將軍全琮率軍數萬出淮南決芍陂(今安徽壽縣南)之水;威北將軍諸葛恪(諸葛瑾之子)攻六安(今安徽六安東北);前將軍朱然攻樊城(今湖北襄陽);大將軍諸葛瑾攻祖中(今湖北南漳蠻河流域)。司馬懿出兵抵擋而退兵。

    同年,諸葛瑾去世,享年68歲,死前囑咐自買棺服,喪事簡約。

    二、諸葛亮從政經歷:

    諸葛亮(公元181--公元234年),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琅邪陽都人。諸葛亮碧哥哥諸葛瑾小7歲。諸葛亮3歲喪母,8歲又喪父,於是就與弟弟諸葛均及兩個姐姐一起跟隨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後來漢朝庭派人取代了其豫章太守的職務,諸葛玄就帶著其侄兒諸葛亮、諸葛均等到襄陽投靠了荊州牧劉表。諸葛亮與弟弟及兩名姐姐則在荊州南陽臥龍崗,197年叔父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兄弟就在南陽(一說襄陽隆中)過起了隱居生活。

    諸葛亮博覽群書,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

    207年,在徐庶推薦下,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遂向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之形勢;又詳述荊、益二州州牧懦弱,有機可乘,且只有擁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之戰略。這篇論說被後世稱為《隆中對》。劉備聽後大加讚賞,力邀諸葛亮相助,於是諸葛亮便加入劉備集團。其後的動人事蹟天下皆知,就不多講了。

    三、諸葛誕的從政經歷:

    諸葛誕(213~258),字公休,琅玡陽都人,諸葛亮和諸葛瑾的堂弟。

    諸葛誕比諸葛亮小32歲,出生時已經是建安十八年,當時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

    諸葛誕初次出來做官時已經屬於曹魏政權,被任命為尚書郎,後又擔任滎陽令,累遷御史中丞尚書。後來因為魏明帝厭惡夏侯玄和諸葛誕等人沽名釣譽,追求浮華而免官。明帝死後,曹芳繼位,並由大將軍曹爽輔政專權,曹爽任用夏侯玄等人,又讓諸葛誕復職,並出任揚州刺史,加昭武將軍。曾從司馬懿伐吳,平王凌之叛;隨司馬師討毋丘儉,是三國時曹魏後期的重要將領,官至徵東大將軍。與夏侯玄、鄧颺、田疇友善,俱有聲名,並稱為四聰。

    甘露元年(256年),司馬昭剛剛執掌朝政,有意篡奪曹魏政權,派賈充到壽春打探諸葛誕的意思,遭到諸葛誕斥責,於是司馬昭有意剝奪其兵權,諸葛誕率兵反叛司馬氏,兵敗被殺。

    由以上事事可知,諸葛三兄弟分仕魏吳蜀三國,並不是有意為之,而是時勢巧合而已。

  • 5 # 文娛逗樂

    熟讀漢末三國曆史,對於諸葛亮,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這個時代的翹楚,傑出的謀臣,為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奉獻了一生,可以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三國時代諸葛亮一家,人才輩出,除了諸葛亮,還有諸葛瑾、族兄弟諸葛誕等傑出人才,在歷史上有著龍虎狗之稱。不過,這三位傑出人才卻同時輔助魏蜀吳,這是為什麼呢?他們的結局又是怎麼樣?

    《太平御覽·人事部·品藻中》記載:“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雅。”三人雖同出一氏,卻分投三國:其中諸葛亮被劉備重用,為蜀漢丞相,是龍;諸葛瑾報效東吳,做了孫權謀士,是虎;諸葛誕投奔了曹丕,拜曹魏大將軍,是狗。其中稱諸葛誕為狗並非諷刺,狗意指“功狗”,為有功的戰將。

    在這個時代要解釋為什麼諸葛亮一家要同時輔助魏蜀吳呢?其實問題還是比較簡單的。因為在漢末三國時代,上承東漢,下啟兩晉,其政治特色就在於世家,諸葛亮一族也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可以說諸葛亮出身一個官吏之家。

    作為一個世家,往往都會分散投資,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尤其是東漢末年這樣的亂世。諸葛亮家族分事三國有著外在因素的偶然性,比如諸葛瑾和諸葛亮雖然是同胞兄弟,但是因為諸葛瑾早年因中原戰亂而避亂江東,而被東吳招攬,而諸葛亮因為年幼,跟隨叔父諸葛玄投奔荊州劉表,而在荊州隱居起來。但是其最根本的因素還是來自於世家分散投資的思想罷了。

    當然,這也是因為當時的政治因素環境所決定了。 東漢是門閥士族開始興起的時代。一方面,當時的社會環境和資源不足以進行廣泛的教育,絕大多數人民處於大字不識的矇昧狀態,而佔有資源優勢計程車族官僚可以將其子弟教育成有文化,有理想的政治人才。諸葛氏門閥大族,人才輩出,必然受到重視和拉攏。亂世中的各個政權為了生存必然竭盡全力吸引人才。 比如荀彧兄弟,也是分別效忠袁紹和曹操。

    那麼他們的結局怎麼樣?我們先來說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即著名的“隆中對策”,劉備的迅速崛起,都是與他的規勸和具體幫助分不開的。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曾五次北伐曹魏,意圖光復中原,無奈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於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享年54歲。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在蜀漢身居高位,在公元263年司馬昭伐蜀的時候,在綿竹之戰被鄧艾擊殺,為國捐軀。與諸葛亮有直系血緣關係的僅存諸葛京一脈,蜀漢滅亡之後,他與諸葛攀之子諸葛顯於鹹熙元年內移河東,初任郿縣令,後任江州刺史。

    諸葛瑾,在東吳也備受孫權器重,在緩和蜀漢與東吳的關係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呂蒙病逝,諸葛瑾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孫權稱帝后,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

    其子諸葛恪卻成為東吳的權臣,孫亮即位後受封太傅。開始掌握吳國軍政大權。執政初期革新政治,率軍抗擊魏國取得東興大捷頗孚民望。並因功加封丞相。後來出兵伐魏,慘遭新城之敗。回朝之後為掩飾過錯更加獨斷專權。遭遇兵變,被誅。最後只留下,曾孫諸葛顯。

    諸葛延則是三國時曹魏後期的重要將領,官至徵東大將軍。與夏侯玄、鄧颺、田疇友善,俱有聲名,並稱為四聰。曾跟隨司馬懿伐吳,平王凌之叛,隨司馬師討毋丘儉,積功升至徵東大將軍、都督揚州。然諸葛誕與夏侯玄、鄧颺交好,又見到王凌與毌丘儉叛亂而家族被誅,深感恐懼,後反對司馬昭,進行叛變,可惜不敵司馬昭,結果被魏將胡奮斬於馬下,人頭被送往京城,滅門三族。

    留下其子諸葛靚逃到了東吳,成為東吳的武將,官至右將軍。其孫子諸葛頤和諸葛恢,都成為東晉官員,官至太常和尚書令,榮耀至極。

  • 6 # 歷史步行街

    首先丟擲觀點,諸葛亮三兄弟分別在魏蜀吳三國任職不是巧合,而是當時的士族家族分散投資、減少風險的策略,從而實現家族利益的最大化。在東漢末的時代背景下,這樣的安排並不是諸葛家族獨有的現象。

    士族子弟分開任職,最為合理

    在諸侯混戰的亂世,世家大族想要保證自己的家族長盛不衰,一方面內部要人才輩出,撐起家族,另一方面外部要尋找有潛力的明主輔佐,一旦押錯了寶,就可能為家族帶來滅頂之災。

    但是當時的形勢錯綜複雜,誰也不能保證自己選擇的主公就一定能夠笑到最後,那麼最保險、最合理的策略,就是將家族中有才能的子弟,選擇不同的諸侯勢力任職,這樣只要有一家諸侯笑到最後,士族家族就能夠保證昌盛。

    比如當時的潁川荀氏,就在袁紹和曹操之間兩邊下注。河內司馬家,在局勢沒有明朗之前,也不肯全力投資曹操。而諸葛亮三兄弟出山時,選擇最有潛力的孫劉曹三家,是在情理之中。

    各為其主是當時的普世價值觀

    世家大族能夠分別下注,有一個客觀條件是“各為其主”是當時的普世價值觀。士族子弟不管出身何處,只要入了諸侯麾下效力,就應當以主公的利益為重,全心全意為主公考慮。這一點其實從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傳統,比如商鞅、張儀都是魏華人,到了秦國之後同樣盡心盡力為秦國謀劃。

    正因為這樣的道德標準,各諸侯君主才可以放心地使用大家族的人才,不用擔心出現“無間道”之類的事情。這就是諸葛三兄弟能夠分別在魏蜀吳當官,而不會受到猜忌的客觀條件。

    諸葛家族有實力如此安排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自己“躬耕於南陽”,並不意味著諸葛亮真的是農民。諸葛亮的爺爺曾擔任司隸校尉,父親曾經是泰山郡丞,算得上一個小士族,後來由於戰亂,家族搬遷至荊州。雖然比不上袁氏、荀氏、司馬氏這些大豪門,但諸葛家族子弟的實力還是不錯的。諸葛亮三兄弟是家族中能力最強的三個人,這是諸葛家族能夠分別下注的自身實力。

    綜上所述,諸葛三兄弟分別任職魏蜀吳三國是家族的策略體現,而三人的實力才華讓他們在各自的國家都闖出一番事業,保證了諸葛家族數十年的昌盛。

  • 7 # 大江侃歷史

    我們中國有句古話: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三國時期的時候,人們普遍有這樣的一個觀念:一個強大的家族最重要的特徵就是血脈能連綿不斷!諸葛家族三兄弟,分散到魏蜀吳三國去任職,即使是另外兩方勢力被打倒,還能儲存一支諸葛血脈繼續繁衍生息,代代傳承!

    大哥諸葛瑾,為人有才華,很優秀但還不到卓越的程度,所以需要孫權這樣的伯樂來讓自己穩定發揮。公元200年諸葛瑾前去江東,東吳的孫權是典型的“守成”之主,氣質上更符合諸葛瑾,加上他也看到了諸葛瑾的才能,所以兩人一拍即合,結果諸葛瑾得到孫權的賞識,成為了東吳的開國元勳。

    弟弟諸葛誕,才華則更加一般,去到一個足夠強大的團隊裡,所可以享受到的待遇更好,需要承當的風險則相對較低。諸葛誕雖然是諸葛亮的族弟,但他是出生在曹魏境內的琅琊陽都,在那裡出生長大,然後又在那裡求學做官,很自然地就成為了曹魏的官員。

    諸葛亮呢?有經天緯地之才,能看清天下的形勢,他不適合錦上添花,這樣反倒會埋沒他的才華,他想要一展胸中所學,成功證明自己,適合跟隨草根一起發家壯大,劉備則完全滿足這一點!

    因此,三兄弟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分別到魏蜀吳三國去任職!

    但命運造化弄人,人算不如天算,諸葛家族最後的計劃全部落空,蜀吳的覆滅,代表諸葛亮和諸葛瑾的消亡。而留在曹魏的諸葛誕也沒能走到最後,在司馬家族篡權時,因起兵反抗,最後被殺滅了三族!

  • 8 # 神龍大師

    這叫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

    不管魏蜀吳,哪個國家稱霸,統一中國,他們的家族都是最後的勝利者,只是他沒有想到,最後的結果是三家歸晉。

    諸葛亮大哥最先去魏國任職,緊接著二哥去吳國任職,而諸葛亮自己一直在四川南陽種田,

    有兩個在地方做官的親戚,諸葛亮的資訊渠道特別通暢,古代又沒有網路。也沒有手機,這就是諸葛亮在種田的同時也能掌握外界最新動態的根本原因。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誰?

    諸葛一家和荊州豪門一向有往來,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大姐嫁給了蒯家蒯良的大兒子蒯祺,二姐嫁給了龐家的龐山民為妻。當時荊州的地方勢力是以龐、習、黃、蒯、蔡為首的家族所把持,龐家以龐德公為首,蒯家則是蒯良、蒯越,黃家則是黃承彥,習家則是習禎、習詢、習竺數人,蔡家則是蔡諷。這些大家族各有聯姻,而龐家的龐林娶了習家的女兒,於是又和習家連上了關係。當時的荊州牧劉表依賴聯姻,娶了蔡瑁的妹妹即蔡諷最小的女兒為妻,蔡諷的大女兒則是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的妻子。

    諸葛亮預測未來會三分天下,所以一直在等待機會。

    諸葛一家真是機關算盡,

    這也是目前投資領域最常見的投資理念。

  • 9 # 林間小憩

    動盪時代,安身立命,保證家族延續是重要的,分別選擇某個諸侯,不僅可以避免兄弟相隙,更能保證家族的延續,智者之選。

  • 10 # 昭烈名臣

    中國古代有很多的千年家族,卻沒有千年家族,尤其是宋代之前,中國屬於典型的門閥貴族社會,社會上主要都是以大家族為主體的社會結構,大的門閥世家把持這國家的所有資源,形成了很多超越時代超越朝廷的家族。

    很多家族為了家族本身的延續,往往會樣家族成員投靠不同的勢力,這樣無論將來哪一方勢力贏了,自己的家族也不會遭遇滅頂之災,小到一國的政治勢力鬥爭也是這個樣子,大家族往往是多頭下注,這也是在殘酷的生存環境中形成了,中國獨有的生存智慧,比如著名的獨孤家族,他的三個女兒就分別作了三個朝代的皇后,他們家那絕對是妥妥的人生大贏家。

    這個家族是三國時代非常神奇的家族,家族主要三人分別投奔了三個主公,而且都是在前期形式不明朗的情況下投奔的,這絕對能夠說明,諸葛家的眼光那是非常不錯的,整個家族那在三國是非常閃耀的。

    諸葛家族的成員卻是在漢末三國各自白手起家,異軍突起,甚至一度控制了整個蜀國(諸葛亮)、整個吳國(諸葛恪)以及部分魏國(諸葛誕)。

    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被稱為諸葛家族的龍、虎、狗。這裡的狗並非貶義,而是用來稱讚殺敵立功的人,典出“功狗”。同樣的例子,還有北洋三傑中的馮國璋就被稱為北洋之狗。諸葛誕名聲不大,卻有好幾個很有名的親戚:諸葛瑾、諸葛亮是他的族兄,司馬懿是他的兒女親家,東晉開國皇帝晉元帝司馬睿是他的曾外孫。

    諸葛家族的這種選擇和最終的成果,都是他們主動選擇的結果,三國時代天下大亂,有識之士都紛紛選擇陣營投奔,他們家族為了家族的延續分別選擇了三個不同的陣營,無論最終的結局如何,諸葛家族都在三國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11 # 雙子座的眼淚

    諸葛兄弟都是絕頂聰明之人,他們都知道事君如伴虎的道理,如果某一位得罪了主子,主子一發怒,輕則“穿小鞋”,“扣帽子”,重則蹲監牢,滿門抄斬。你想,如果三兄弟同朝共事,一人有罪,三人皆斬,豈不是絕了諸葛之後麼? 諸葛三兄弟各為其主,此乃狡兔三窟之計也。 既或主子是聖明的,三個同等才華的人,同事一主,猶如一山藏三虎,必將互相排斥,以致互相殘殺,此乃中國“文人相輕”之傳統也。俗話說,只有好同學,好同鄉,沒有好同事。做朋友、做兄弟當然好,如何容得你同朝共事呢?一個華人比一個日本人強,十個華人就比十個日本人弱。為了不使兄弟反目為仇,三兄弟不得不各奔東西,自保前程。 如果三兄弟精誠團結,抱成一團,合力輔佐,那可能更為危險。試想,三個能力超群的人,本身就會引起同僚的妒嫉,就是最聖明的主子,也會因你德高震主而對你有所防範,如果某一奸臣小人告上一陰狀,說你拉幫結派,試圖謀反,三兄弟豈不是命喪黃泉。 聰明的諸葛三兄弟,儘管有雄才大略,決勝千里;儘管有管晏之才,治國安邦,但左思右想,終不能有萬全齊美之良方,只好各走各路,各為其主。諸葛三兄弟均為人之豪傑,名垂千古,但手足終無團聚之日,豈不悲哉!

    人各有志不一樣的是一家人就效忠一人,每個人都有著自己得見解所以諸葛三兄弟分散到魏蜀吳實屬巧合

  • 12 # 真正鱷魚不哭

    諸葛氏同輩一門三傑:吳大將軍諸葛瑾、蜀丞相諸葛亮、魏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分仕三國皆成大器。

    肯定有人把這看作分散投資降低風險的做法。

    當然也未必不是這種情況,但具體分析起來,還是事出有因的,不能說諸葛家刻意追求這種效果。

    諸葛亮父母早亡,琅琊(今山東省臨沂市)諸葛氏諸葛珪一支家道中落。為重振家業,長兄諸葛瑾外出遊學,後來避禍江東,最後出仕孫權。而諸葛亮諸葛均兄弟隨叔父諸葛玄上任豫章太守,有從豫章郡(相當於今江西省)逃亡襄陽,投靠荊州刺史劉表。諸葛亮兄弟從此定居城郊隆中,當時訊息不通聯絡不便,諸葛亮未必能得知諸葛瑾情況,甚至有可能到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爆發前夕,他去江東聯絡孫權時,兩人才重新建立聯絡。此時諸葛亮已經投效劉備,並以之為明主,當然不會輕易改換門庭。

    諸葛亮可能不太看得上孫權:孫權接手父兄基業,是富二代出身,相對曹劉更看重門第,投奔過去未必能得信重。

    至於諸葛誕,他跟諸葛亮兄弟血緣關係較遠,一直留在琅琊老家,九品中正選官入仕,效力魏國是很自然的。他出仕後幾乎不曾與諸葛亮兄弟有過交集。

    諸葛瑾諸葛亮兄弟分仕兩國,很懂得避嫌“建安二十年,權遣瑾使蜀通好劉備,與其弟亮俱公會相見,退無私面”《三國志·諸葛瑾傳》。

    諸葛兄弟都盡心盡力為自己老闆效力,不管他們是不是想分散投資,這個工作態度還是值得讚賞的。

  • 13 # 我是青鳥

    三國中,諸葛家族非常特別,諸葛三兄弟分別侍奉三個不同的主公,老大諸葛瑾侍奉孫權,老二諸葛亮侍奉劉備,老三諸葛誕侍奉曹魏。

    在《太平御覽》中評價這三兄弟時稱:

    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雅。

    從書中就能夠看出三兄弟中以諸葛亮的才華最出色,三弟諸葛誕雖然被稱為“狗”,不過這裡說的狗是指“功狗”,有武將風色。

    說到這三兄弟,個個都是才華出眾,但是卻不肯共效力一個主公,這是為何呢?其實這是諸葛三兄弟使的一個計謀,叫“狡兔三窟”。為何呢?因為他們都知道伴君如伴虎,如果三兄弟共侍一主,萬一將來某一個人犯了錯誤,那其他人就會受到株連,這樣諸葛家族就等於滅絕了。

    還有就是歷代文人都有相互輕視的舊習,諸葛三兄弟個個才華出眾,難免會招人嫉妒,如果三兄弟自己相互嫉妒那就等於是在毀了自己家族。不過即使不這樣,也有可能招來君主的猜忌,歷史上因為君王猜忌而慘死的大臣不在少數,所以他們兄弟三人苦思冥想決定各自效力不同的主公。

    老大諸葛瑾在東吳也算是受到孫權的重用了,諸葛瑾為東吳的孫劉聯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因為他與諸葛亮是兄弟,所以屢次擔任孫劉聯盟的東吳大使,不過他卻並沒有因公事與諸葛亮私會,兄弟二人見面所談皆是公事,如此表明心跡,也是前所未有了。後來孫權稱帝,諸葛瑾被封為大將軍,領豫州牧。

    老二諸葛亮就不用多說了,號稱有經天緯地之才,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諸葛亮也是對劉備盡心輔助。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更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苦心經營著劉備留下來的蜀漢政權,後來命喪五丈原,死後被劉禪追為忠武侯,東晉時期又追封他為武興王。名流千古,成為萬世敬仰的忠臣楷模。

    老三諸葛誕是曹魏後期重要的將領,曾經跟隨司馬懿伐吳,平定王凌叛亂,又跟隨司馬師討伐毋丘儉,後來被升為徵東大將軍。不過經歷了毋丘儉叛亂之後,諸葛誕在曹魏就開始如履薄冰了。

    在公元256年,諸葛誕因為恐懼朝廷而起兵造反,但是無奈力量懸殊太大,被司馬昭平定了。事後諸葛誕被斬首,人頭送往京城,諸葛家族被滅門三族。

    諸葛三兄弟最後的結局還是很慘的,老大一族在東吳被滿門抄斬,老二的兒子戰死沙場,老三一族在曹魏被誅滅,一個大家族最後只留下了一個男丁諸葛京,不過自諸葛京之後史書再也沒有關於諸葛家族的記載了。

  • 14 # 安定郡小書生

    諸葛亮出自琅琊諸葛家族,在東漢末年至三國亂世期間,諸葛家族竟然在魏、蜀、吳三國都有人出仕,位居高層,被稱為“龍虎狗”。三人分別是:蜀國丞相、武鄉侯諸葛亮,孫吳大將軍、豫州牧諸葛瑾,曹魏徵東大將軍、高平侯諸葛誕。

    諸葛家族弟兄三人分散到魏蜀吳三國任職,可以說及時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在亂世之中,許多世家大族都會讓自家子弟前往不同陣營效力,從而為家族爭取更多利益;另外還有許多小家族,家族子弟在外各奔東西,自謀前程,從而為家族贏得生存空間。

    諸葛家族相比河內司馬、汝南袁氏、弘農楊氏等家族,嫣然屬於那種小家族,在亂世之中,諸葛家族子弟也只能分散外出自謀前程。至於出現弟兄三人分別出仕不同國家,完全是在情理之中,不足為奇。

    意料之外

    面對亂世,許多家族雖然會選擇不同陣營進行效力,但一般只是兼顧敵我雙方勢力,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各方勢力都有自己家族子弟參與其中,並且全部進入陣營核心。

    比如潁川荀氏家族,在亂世之中除了在東漢朝廷任職之外,也僅僅投靠袁紹、曹操兩大勢力,荀彧、荀攸都是曹操重要謀士,荀諶是袁紹部下。如在魏蜀吳三國高層都有家族子弟的諸葛家族,可以說是在意料之外、純屬巧合。

    證據呈現

    首先來說諸葛家族“龍虎狗”的關係。

    諸葛瑾是諸葛亮兄長,其父是曾為青州泰山郡丞諸葛珪。諸葛誕與諸葛亮、諸葛瑾同族同輩,是諸葛亮、諸葛瑾二人族弟。

    再來說三人分侍三國的經歷。

    諸葛瑾早年在外求學遊歷,之後其父諸葛珪病逝,諸葛瑾只好帶著一家人前往荊州投奔叔父諸葛玄。後來諸葛玄被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諸葛玄帶著諸葛亮、諸葛均部分族人前往上任;諸葛瑾帶著部分族人前往江東避難。等到諸葛玄到任後,發現豫章太守被朝廷任命的朱皓代替。諸葛玄只好再次率領族人投奔自己老上司荊州牧劉表,不久後去世,留下諸葛亮、諸葛均兄弟躬耕在南陽。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成為劉備帳下重要謀士。在東吳的諸葛瑾也得到了魯肅推薦,成為孫權重要大臣。諸葛誕作為諸葛家族另外一支族人,也前往曹魏求職,從最初以尚書郎、滎陽令到最後成為曹魏徵東大將軍。

  • 15 # 漩渦鳴人yy

    諸葛亮三兄弟最後的歸處,也說明著當時中小家族以及那些廣大的平民老百姓,面對這種亂世沒有任何辦法可以做到獨善其身而只能隨波逐流!

    這裡我想很多人都說一件事情,就是諸葛家把自己家裡面的三大人才分配到三個不同的勢力手裡面多麼高瞻遠矚的決定,多麼厲害的決定,但事實上你只要是腦子不被驢給踢了,你就不會做出這麼蠢的決定,為什麼三個人才放在三個不同的是,裡面看起來是把雞蛋全部放在了不同的籃子裡面,可事實上每一個家族同氣連枝啊,你就比如說諸葛瑾,他到蜀國去談判,所有事情全部都得公開,不然話回到東吳那邊,孫權還不得把他給弄死,而且各大勢力之間的爭鬥勢必會造成家族與家族之間的人,最後在戰場上面兵戎相見,你打贏了你這是自相殘殺,你打輸了你就是身敗名裂,你這種方法弄下去,你的人才到還沒掌握其他國家的政治回過頭來!自家的那些孩子就該崩潰了,到底該幫誰到底該怎麼做?諸葛家的三兄弟那算是幸運的!為什麼?因為最後他們沒有在戰場上面實際性的兵戎相見!如若真的兵戎相見,我相信這仨兄弟最後的結局沒有那麼平和!

    我再看一下諸葛三兄弟所在的地方出生的地方在哪裡,在金州其實提到這個點,大家都明白了,荊州這塊土地最多的時候,三大勢力各自都有自己的劃分區域,比如說北荊州就握在了曹操的手裡面,而南荊州,南郡,武零,丁零!三個俊掌握在劉備的時候裡面,至於說剩下的的長沙,貴陽和江夏則是word孫權的手,裡面由此可見,一個小小的荊州之地竟然被三大勢力劃分的支離破碎。雖然最後孫權偷襲了關羽,把南邊的金州給統一,但實際上自三國沒有真正統一以前,荊州一直處於分割的狀態!

    諸葛家的三兄弟其實都是有了一定的機會去接觸不同的勢力,你比如說諸葛亮,在劉備來的時候,去接觸了一下劉備,而諸葛瑾呢,早年就已經很早了,去東吳那邊去考察了,至於說諸葛亮的弟弟!也是曹操來了以後才去投靠的曹操,總的來講三個人都因為自己不同的原因,陰差陽錯地投奔了不同的勢力!

    只有掌握了真正的權力和局勢,你才能夠號稱自己是顯赫的家族,所謂的特權家族從來都沒有真正的存在過,大江東去,流不盡的盡是英雄這些而一代又一代的英雄,還有好男兒用自己的努力和奮鬥去創造出來一個舒適安逸的環境留給自己的後代,而這些人所創造出來的那一份基業,我們願意稱之為家族!

    沒有任何一個家族可以保證永久不衰,也沒有任何一個家族保證自己永遠都擁有特權,只有不停的奮鬥,不停的努力才能夠維持住自己家族的生存和家族的臉面。

    三國亂世開啟的不是士兵與士兵之間,老百姓與老百姓之間的悲劇,這些大小的家族也在一波又一波的潮流裡面不停地被洗牌,不停的被重新定義,不停地投奔不同的勢力!如果時間能再重來一次,他們寧願在一個勢力身上從一而終,為什麼投奔來投奔去,留下一個三姓家奴的名字並不好聽!

    你想要能夠在亂世之中掌握自己的生存,那是真的不可能!有的只有妥協和巧合!

  • 16 # 電視劇裡看歷史

    三國時期,這樣的例子不是巧合。

    亂世之中,生命如草芥般渺小,不要說普通百姓,就連那些掌握帝國財富,不可一世的王公貴族,甚至皇帝自己都很難主宰自己的命運。所以少帝被殺,獻帝被挾,而這時候,家族若想延續下去,押對主人很重要。

    亂世總歸會過去,而舊時代的大家族若不想被新的勢力取代,逃過洗牌,那麼跟隨一個強大的軍事集團是很重要的事情,有些家族選擇成為軍事集團,比如孫堅,而有些則分別依附於這些梟雄,比如諸葛亮、司馬懿。這是很好理解,也是很明智的選擇

  • 17 # 嗔痴歷史觀

    這個世界往往是十分有趣的,真正聰明的人,往往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格局不一樣,這些人總會往一個更大的方向去思考,尤其是處於亂世之中,在面對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聰明人的很多做法更是讓人意想不到。

    要說歷史上的那些聰明人,我想諸葛亮的家族絕對是榜上有名的,諸葛亮家族在那個時期做出了很多驚人的成績,尤其是比較出名的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三兄弟,更是在歷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只是有人十分好奇,為何這三兄弟要分別侍奉三個不同的君主呢?背後有什麼更加深刻的意義,還是說這一切實際上就是諸葛家族的一個有準備的預謀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今天一起來深入瞭解一下。

    三兄弟分別為三個國家效力

    在三人當中,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哥哥,至於是否是親兄弟,史料沒有詳細記載,我們也無從得知,不過從史料的記載來看,這兩個兄弟之間的關係似乎並不親密,感覺好像兩人之間存在什麼隔閡一樣。

    諸葛瑾在父親去世之後,就帶著繼母離開,去到東吳的地盤上隱居起來,而諸葛亮等人則投靠了自己的叔叔,在叔叔的培養下逐漸茁壯成長起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誕就是叔叔家的兒子,與諸葛亮算是堂兄弟關係。

    諸葛瑾在東吳的地盤上首先是養活自己,其次再去結交了一些東吳的名流,這些行為似乎都是有意為之的,終於在有一次孫權的姐婿遇到諸葛瑾,兩人相談甚歡,此人覺得諸葛瑾是一個十分聰明的治世之才,就將諸葛瑾引薦給孫權。

    當時孫權正需要人才,也就順理成章接受了諸葛瑾,並且慢慢委以重任,與魯肅等人一起共事,擔任孫權中司馬等職位。229年,孫權稱帝之後,封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至此,諸葛瑾的權力已經達到了頂峰。

    241年,諸葛瑾生病去世,他的後代諸葛恪因為派系鬥爭被孫峻所殺,並且為了斬草除根夷三族,把諸葛瑾一脈直接徹底結束了。

    諸葛亮是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才出來輔佐劉備的,諸葛亮我們都比較熟悉,關於他的事蹟就不多說了,他一生真正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得起劉備的知遇之恩,只是可惜在時代面前,縱使諸葛亮再厲害,也無法用一己之力去改變時代,所以最後經過很多努力之後,依舊沒有實現劉備的願望,最後勞累而死。

    諸葛亮的後人除了被戰死兩個之外,其餘還是得以倖存並且延續下去的,可以說三人之中,諸葛亮這一脈的結局算是最好的了,畢竟諸葛亮付出的也比其餘人要多一些。

    諸葛誕是輔佐曹魏的,在魏國屬於大前鋒,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可是後來因為夏侯玄等人的關係,遭到危險,以至於諸葛誕不得不帶兵造反,後來造反失敗丟了小命,還被夷三族,和自己的哥哥諸葛瑾結局類似。

    為何三人要分別去三個國家呢?

    從三人的結局來看,不管是去到哪一個國家,實際上最後的結局都不算很好,除了諸葛亮還能留住後人性命之外,其餘兩人都是連累了子孫後代的,為何結局這麼悽慘,當初還要選擇分別去三個國家呢?

    實際上這應該與諸葛亮的叔叔有一定關係,當初諸葛瑾、諸葛亮與諸葛誕都還比較年少,主要是靠著叔叔的教導逐漸走向成熟的,也就是因為叔叔的教導,才讓他們做一些聰明的決定,不要把蘋果全部放在一個籃子裡,分別放在不同的籃子裡,對於整個家族的發展而言,才是最佳的。

    當然,後來的很多事實,確實證明了這一點,要是當初三人都去到一個國家,也許就會因為一個人的問題影響到其餘兩個人,導致整個家族被滅,正是因為三人不同的選擇,才最終留下了諸葛亮一脈的部分人員,讓諸葛家族避免滅族。

    或者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當時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後,不管最後是哪一個國家成為霸主,都有諸葛家族的人在其中,這樣一來,諸葛家族成就大業的夢想是妥妥的,肯定不會有什麼閃失,可是為何很好的一盤棋,最後結局卻並不完美呢?

    這一點除了時代的混亂之外,實際上更為主要的原因是諸葛亮三兄弟之間的關係存在很大的問題,我們姑且不說其餘的,這三個人分別侍奉不同的君主實際上並不奇怪,但是三人之間在相互陷害對方,尤其是諸葛瑾,曾經差點把諸葛亮給陷害沒了,這樣的哥哥,真心不知道內心想的是什麼。

    換言之,原本最開始的佈局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在實施的過程中,總是會出現一些問題,而這一切的主要問題就來源於人性深處的嫉妒。也許我們不難發現,不管是歷史上還是現實中,兄弟之間的關係無非兩種,一種是相互幫助,一種是老死不相往來甚至相互嫉妒與陷害。

    在古代有很多家族的兄弟都是相互幫助的,比如曾國藩這個哥哥就是這樣,自己一個人成功之後,一定要帶動一個家族的發展,這樣的兄弟關係是最為和諧的,而諸葛亮家的兄弟關係則是另外一種,也許這與聰明人的高冷有關。

    正是由於諸葛亮三兄弟都各自覺得自己十分了不起,並且已經投靠了不同的君主,更想證明自己才是實力最強的,從而在兵不厭詐的時代背景下各種陷害摧殘手足兄弟,導致最後一盤好棋,因為嫉妒與猜忌,失敗得一塌糊塗。

    實際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原本關係很好的人,只要分別站在對立面為自己的利益著想之後,不需要多長時間,就會變成仇人,哪怕是親兄弟也是一樣的。

    結語

    諸葛亮家族的這盤棋,原本是一個聰明的舉動,可是因為忽略了人性,最後的結局註定不會有多麼好,很多事情就是這樣,走著走著就背離了初衷,因為在想到與得到之間,還有一個做到,而控制做到最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人性,可惜人性經不起考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神白起最後到底是怎麼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