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支菸換半支菸

    千古“武安君”啊,他的死因,在歷史上一直都是令人扼腕嘆息的。

    長平之戰後,武安君對趙國的打擊是痛入骨髓的,而信陵君竊符救趙後,趙國用重金賄賂秦相范雎,使其忌憚白起滅國之功過大,導致其地位下降,從此秦國將相失和。而白起也因此失去了秦王的信任下野。

    沒成想,後續的戰事,秦軍在五大夫王陵的帶領下一路崩盤,秦王不得已欲起復白起,而白起因為之前秦王的不信任而心懷怨憤,拒絕出戰,此後,秦軍再敗。

    白起聽聞後說:“秦王不聽我言,結果如何?”

    秦昭王因此遷怒白起,急令白起帶病出徵,行至杜郵,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他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自殺。時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千古武安君,唯有一嘆啊!

  • 2 # 最強大的我們

    但自古以來功高蓋主。這件事還要從長平之戰說起。我們都知道著名的長平之戰,白起坑殺了趙國40多萬將士。趙國慌忙向秦國求和承諾了好多的厚禮。我白起不贊同。他堅持要進攻趙國,直到把它滅亡。這時候丞相給秦昭襄王出主意。

    提出要休養生息。其實也是因為趙國給了他好處。還有是怕白起如果真的打下了趙國,對他的地位也是威脅。所以他也是極力反對白起趁勝追擊滅掉趙國的。而且這裡小編要說一下當時那種情況,確實是最好攻下趙國的時機。當時趙華人心慌慌。根本無法組織起強有力的抵抗。但秦昭襄王採納了丞相的意見。

    拒絕了白起。堅持讓白起回到京城。白起帶的一臉的疑問跟無奈。他不斷地向秦昭襄王解釋自己為什麼要進攻趙國。可是秦昭襄以已經決定堅持沒有采納白起的意見。白起跟秦昭襄王的不和,從這開始,白起跟秦昭襄王的矛盾開始結下。然而等趙國緩過勁來。他們拒絕了當時對秦朝的承諾。而且趙國宜聯合其他國家共同防禦秦國。

    秦昭襄王勃然大怒。派人去請白起進攻趙國。這時候白起已經知道無力迴天。他明白這場戰爭無法取得勝利。他拒絕了秦昭襄王的一次一次的請求。秦昭襄王甚至說如果你不去我會恨你。可是白起知道如果他接下了這個重擔,

    那他這一輩子的勝利就會因為這一次失敗而全部灰飛煙滅。他也在乎自己的名譽跟聲望。所以他堅決的拒絕了這門差事。果然秦國慘敗。秦昭襄王那我如果不是白起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白起被貶到邊境去了。然而在去邊境的路上,白起又被丞相算計。丞相跟秦昭襄王說,白起肯定很不服氣。 秦昭襄王大怒派人賜一把劍給白起讓他自刎,白起只得上天長嘆一聲。在江邊自刎。結束了她戰神的一生。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啦,希望大家都點贊,關注評論轉發,謝謝大家。

  • 3 # 指揮使吳鐵錘

    白起是被逼著自殺的,他一開始是不想的,但不自殺就得被人殺掉,所以他選擇了主動的死法。

    以下是我的分析

    第一點:他違抗秦王命令,秦王想讓他死

    白起是一個太有主見的人了,而這種主見使得他不太聽話,秦王讓他聽話,他老是不聽,甚至還唱反調。當前線戰事不利,秦王要他上戰場,白起竟然違背秦王意願,堅持不上去。這一點秦王很憤怒,一個不聽話的將軍,還留著幹什麼?所以秦王想讓他死,白起不得不自殺。

    第二點:秦王懼怕他的能力,怕他逃到別的國家,所以要清除後患

    歷史上有很多例子,如吳起,長期在魏國為將,後來跑到了楚王。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好比現在的職業經理人四處求職,今天在A公司,明天可能就跑到競爭對手的B公司了。而白起不聽秦王的命令,秦王一時不知道白起什麼心思,臣子們給秦王的建議就是白起很可能會跑到別的國家,如果跑到別的國家,那麼這樣一個有才能的人就會成為秦國的隱患,所以本著清除隱患的目的,秦王決定除掉白起,那就是派出使者,親眼看著白起死掉。

    第三點:如果白起不自殺,秦王也會殺掉他

    白起是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自殺的,他根本就沒有自殺的準備,也沒有跑到別的國家的心思,但是秦王的使者到來了。所以白起不得不死,如果不死,那就會死得很難看。自殺還能保住一點名聲,不死殺的話秦王只能給他羅織幾條罪名,然後族滅他的家人了。所以白起才拿起了劍,反思自己坑殺了太多降卒,然後自認為是有罪的。反思過後白起就自殺了,秦王派的使者看著白起死掉後回去覆命了。

    白起很自覺的死掉了。

  • 4 # 歷史代的方剛視角

    秦國白起在長平之戰時,因40萬趙國降兵無法處置,與丞相範睢和秦王嬴稷產生隔閡。白起不想殺降兵,卻被逼迫坑殺40萬降兵。(實際歷史20萬左右,另25萬為戰死)另外,白起請示王上,想一鼓作氣攻下趙國邯鄲,而範睢小人內有私心,怕白起功大於他,於是與嬴稷決定停止進攻,讓白起返回國內。

    回來後,白起悶悶不樂。一段時間以後,範睢覲見嬴稷派白起攻打邯鄲,白起說,戰機已失,戰不能勝,故白起不能去。嬴稷非常生氣,委派白起副將起兵20萬,兵敗。範睢挑唆秦王再次召見白起,白起因病謝客,嬴稷惱怒。然考慮大局,幾年後,嬴稷前往探望又提起兵一事,白起說,昔日丞相範睢因擔心我之功勞大過於他,我帶領大軍在長平,直取邯鄲,機會難得。如今,戰機確實已經無勝算把握,我白起永為秦人,不能做對不起秦國之事,不能參戰,且今年事已高,身體更是不能去了。

    嬴稷大怒,免去白起武安君之職,讓其離開咸陽去陰密,範睢挑唆秦王,為防範白起離開秦國,當白起走到咸陽十里外的都郵,賜白起自刎。

    自此,世間再無戰神白起。一代英雄悲壯落幕。

  • 5 # 歷史是杯酒

    提起白起,人們往往想到的是他的赫赫戰功,想到他坑殺四十萬降卒的殘忍!但是即使他是一個大殺神,他也是一個大臣,他的上面也有自己的君王!俗話說“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白起就是被秦王逼去自殺的!

    赫赫戰功

    白起,也稱公孫起,楚國白公勝後裔。公元前294年,白起為秦國的左庶長,將而擊南韓的新城。公元前293年,白起為左更,大敗南韓和魏國的聯軍,斬首24萬,俘虜魏國大將公孫喜,奪取五座城池。白起因此戰而得以升遷為國尉。公元前280年,白起率兵攻打趙國,奪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公元前279年,白起率領秦軍向楚國進軍,奪取了楚國的鄢、鄧、西陵等地。公元前278年,白起乘勝繼續攻楚,直接攻下了楚國的都城,使得楚國倉皇遷都於陳。白起因此被封為武安君。

    長平之戰

    惹怒秦王,慘被逼死

    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45萬人,趙國岌岌可危,急於求得喘息的時間,於是以割六個城池的代價向秦國求和。白起認為,趙國已經非常弱勢,不如抓住良機,一舉滅趙。但是秦王和秦相范雎認為這一戰秦國損失也比較大,不如答應趙國的求和。而且范雎對白起的功勞也充滿嫉妒,怕他威脅到自己的政治地位,也不願意白起拿到滅趙的大功。於是在范雎的建議下,秦王最終答應與趙、韓停戰言和,各自撤兵。

    八個月後,秦國再次進攻趙國,秦王決心滅趙。但是白起卻持反對意見,他說:“今王法軍雖信其前,臣料趙國守備,亦以十倍矣。趙自長平以來,君臣憂懼,早朝晏退;卑辭重幣,四面出嫁,結親趙魏,連好齊楚,機慮並心,備秦為務。當今之時,趙未可伐也。”白起分析的很是中肯,但秦王卻聽不進他的勸告,仍派王陵率領大軍攻趙。趙國堅守,使得秦軍受到不少挫折。秦王又想到了白起,要讓他出任主帥去攻打趙國。白起卻稱病不去。秦王就拍范雎去責問白起,白起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建議秦王撤兵再另待時機。但是秦王仍然不聽,結果王陵再次失利,白起還是託病不出。秦王不甘心,又派長平之戰的副帥王齕接替王陵,結果仍然攻不下趙國都城邯鄲,而秦國卻死傷甚眾。後來,信陵君又率魏國軍隊來支援趙國,楚國也配合作戰,秦國開始陷入被動,“多失亡”。

    秦王要白起帶兵去前線指揮秦軍,白起又拒絕了,表示自己寧死也不作“辱軍之將”。秦王大怒之下,撤了白起的職,還要他去西部戍邊。白起因生病又拖了三個月。而這三個月中,秦軍也是屢吃敗仗,於是秦王就把這些算到了白起的頭上,終於逼白起自殺了。一帶名將,就這樣死於君王的手中,可悲可嘆啊!

  • 6 # 風停霧染在人間

    大秦帝國著名將領白起,看似被秦昭王的賜死。實際上是被右丞相範睢的饞言害死的。

    白起與右丞相範睢一向不和,這個情況秦昭王是知道的。在白起領兵攻打邯鄲正在關鍵時刻,秦昭王聽信了範睢的進言,令白起撤兵,而白起知道,失去了這次難得的機會,再次攻打邯鄲就難了,因此,白起是不願撤兵的,但王命難違,只得照辦。撤回後,白起便託病不出,其實是心裡有怨氣。

    而秦昭王此次撤兵,也是上了當了。趙國眼看白起攻打邯鄲正急,恐邯鄲不保,於是讓人收買範睢。範睢這才向秦昭王進言說秦軍多日苦戰,兵士需要修養,趙國已經答應割地求和。

    範睢之所以願意替趙國辦事,也是有私心的。自長平之戰後,白起聲名大震,如果白起再攻下邯鄲,範睢丞相的地位恐不保,範睢害怕白起一旦取代他之後,因二人長期不和,會加害於他,這才提前下了手。

    後來,邯鄲之圍被解後,趙國食言,不再割地給秦國,秦昭王大怒,再次發兵攻打,卻久攻不下。無奈之下,請白起出戰,白起依然稱病不出,秦昭王親自來請,白起也不為所動,而且有些責怪秦昭王不聽他的進言,而聽信於範睢。

    秦昭王一怒之下,貶白起為普通士兵,且發配邊關,這時範睢又進饞言,說白起已心生怨恨,若被別國利用,投敵叛國,對大秦國將不利。這些話非常有份量,於是秦昭王便賜白起自殺。

    白起的死,一方面是由於將相不和,白起政治觀念淡薄。另一方面是白起自身性格原因造成的。古之君王,即便有錯,你也不該不依不饒啊,再說秦昭王親自出面,已經是一種表示了,但白起的固執,讓秦昭王寒了心。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白起還是沒有悟透。

  • 7 # 史無止境

    白起之所以會死,恰恰是沒有對秦王盡心盡力,且抗拒秦王的命令。這就是他做錯的事情。

    白起會死,無非是秦王可以無條件殺他。罪該萬死才會死,那是不存在的。

    古代的國家就好像今天的私人企業。

    我很少聽說,私人企業的老闆是要聽員工指揮,員工可以隨意選擇是不是做老闆安排的工作。

    我很少聽說,員工會因為在公司幹了十幾年,老闆就不能開除他。

    這種企業或許有,但是多少呢?

    事實上在公司幹活盡心盡力,卻因為不會討好老闆領導,結果被開除。什麼都不會幹只會忽悠,卻被老闆重用,這才是常態。

    老闆不喜歡你了,頂多開除你,而君王不喜歡你,那麼直接就殺了。所謂敬酒不吃吃罰酒。如此而已

    秦王再三號令,白起不肯,那不死才怪。

    換做今天,老闆讓你加班,你不加班,那麼開除是必然的, 哪怕你扯什麼保護法,老闆也會找各種油頭。

    歷史上因為被君王不喜,最後被殺的多了去了,不管他做沒做什麼,在我們看來是不是錯,對國家貢獻多大,甚至有些被殺的,之前對君王來說,可簡直就是再生父母了。

    然而權力就是這麼霸道。

    歷史也從來沒說,為君王者,明理是非。

    而作為一個軍事將領,白起也是很不合格的,很多人因為白起的戰功卓著,就似乎白起有了不遵守號令的理由,估計是亮劍看多了,覺得李雲龍是普遍現象,要麼是把那些凌駕君王的人認作了事實。秦國能夠統一,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完善的軍隊制度。事實上不光秦國,各國都是如此,歷朝歷代也是如此,一個好的國家和軍隊,必然是令行禁止的。將領嚴格執行君王的號令,士兵嚴格執行將領的指揮。所以信陵君拿到兵符,就可以指揮大軍。到了現代,哪怕紀律不如我軍的國軍,老蔣的手令,杜聿明在不情願,還是要執行。

    秦國嚴格執行軍功制度,白起也沒有被虧待,結果功勞大到一定程度,竟然開始不接受指揮,整個秦國曆史上不聽君王號令的能有幾人?這不但是挑戰君王權威,更是向軍隊傳達一種,只要你功勞大,你就可以不聽話。那士兵為什麼還要聽將領的話?是不是殺了幾個敵人就可以休息了,回家了,對自己的領導說,去你的?

    而站在秦國的角度,秦國能夠統一,從來不是某個將領能打仗的緣故,更多是君王和謀臣指定的策略正確,而正確的策略必然是伴隨著互有勝負的戰爭。歷史上將領能征善戰,但是君王不善用而敗的很多。

    光是長平一戰,很多人以為完全是白起能打,所以才打贏,如果只要有白起就能打贏,也就不會出現後面邯鄲保衛戰白起死活不去了。恰恰是邯鄲保衛戰條件不足,哪怕戰神去了也無濟於事。而長平一戰能贏,除了白起指揮得當,秦王在後方進行後勤兵員準備,以及政治上的各種謀劃,這些保證最終打出優勝戰績的重要原因。事實上在白起去長平之前,秦國已經打得趙國被動防禦,白起只是把勝利戰果打出了最大化。

    這種情況下有些人竟然認為白起說什麼,秦王就應該聽什麼。簡直就是笑話。

    夷陵之戰,吳國將領在不認同陸遜的指揮,該執行還是執行,反而是蜀國的馬謖,和很多人一樣,覺得這樣子才行,結果慘敗。三國裡多的是明明覺得不應該如此還是要如此的存在。哪怕是亮劍,李雲龍再亂來,旅長來了,說什麼就是什麼,頂多跟你討價還價,但是李雲龍幾時敢說不?

    有些人倒好,直接把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當做是,將不受軍令。

    在有些人,站在自己的視角,用自己的想法,以歷史結果為基礎,去看待歷史。

    認為白起百戰百勝,那麼說打不贏,秦王就因為乖乖的順服,連質疑的聲音都不會有。更認為哪怕當時沒明白,後面真的打敗了,必然是應該跪下來像白起認錯保證以後再也不敢了。

    本身長平之戰後能和談就是趙國也用的反間計,讓秦王認為再打下去,白起的功勞就會越來越大,甚至所有人都認為長平之戰是白起的功勞。

    白起後面一系列抗拒行為不恰恰坐實了,自己會不聽號令,會威脅皇權。

    更別說很多人認為的白起認為打不贏所以秦王必然也知道打不贏。

    在秦王看來,白起百戰百勝,這邊自己不讓讓他停止進攻,他不高興,後面讓他打他不願意,甚至在邯鄲打敗了嘲諷。

    這妥妥的因為長平沒有拿到更多功勞而不開心,後面故意不去讓秦王吃癟。

    哪怕秦王本來只是有些許,邊上還有個範睢。

    白起不死才怪。

    光是白起沒事惹範睢,就足夠白起倒黴了,白起自己還幫忙,他不是誰死。對於秦王來說,白起是盡心盡力了,但是該給白起的獎賞一樣不少,自己不欠白起,更別說君王給你獎賞是對你的恩賜,哪怕不給你也不能說什麼。

    ↓小孩子都懂的道理,很多大人反而不懂。

    於是甘羅見張卿曰:“卿之功孰與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彊楚,北威燕、趙,戰勝攻取,破城墮邑,不知其數,臣之功不如也。”甘羅曰:“應侯之用於秦也,孰與文信侯專?”張卿曰:“應侯不如文信侯專。”甘羅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專與?”曰:“知之。”甘羅曰:“應侯欲攻趙,武安君難之,去咸陽七里而立死於杜郵。今文信侯自請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處矣。”張唐曰:“請因孺子行。”令裝治行。

    如果你是老闆,你讓員工去幹活,員工說這件事一定幹不好,我不去,你喊了幾遍都不去,你留不留?

    恰恰是白起沒有盡心盡力,所以才要死。

    對於一個國家,尤其秦國這種法度嚴明的國家,如果再多幾個白起這種因為會打仗就不聽命令的將領,下面有樣學樣,還搞毛線統一啊。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你員工做的再好,只要不服從老闆安排就是沒有盡心盡力,統治者也是。不服從君王號令,那就是對君王權威的挑戰,古來功高蓋主者,往往就是沒有注意這一點,白起打仗厲害,但是不懂這些,結果連自己為什麼要死都沒搞清楚。

    秦王既然無法讓白起去打仗,這種喊不動的人就只能開除了,只是老闆只能開除不聽話的員工,而君王卻可以讓其死。

    雖然說白起會死一個是秦王丟了面子,一個是範睢搞事,但是其本身觸碰禁忌才是最關鍵的。

    至於有些人說白起是怕輸才不願意去,要知道秦國經過商鞅改革最重法度,白起這種行為算什麼呢?更別說別人可以打敗仗,白起為什麼不可以?因為功勞多貢獻大?於是自己給自己加了特權?

    古代敢挑戰君王權威且不謀反還安然無恙的,可不多。

    秦國是秦王的國,白起沒有對秦王盡心盡力,那麼就該死。

    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再者白起要慶幸他活在古代,要是在現代,除非是李雲龍,否則一再抗命早就死了。

    我軍不說了,當年老蔣手下的人明知道老蔣微操害人,但是該執行還是要執行。

    這就是軍人的天責。

    白起與其說是怕打敗仗,不如說是怪秦王不聽自己話慪氣,問題是他慪氣,秦王更惱。

    站在秦王的角度,秦國又不是離不開白起。歷史也證明哪怕沒有白起,秦國也是會統一六國的,只是多些事情而已。

    白起以為是自己殺人多,上天的報應,其實就是不會做人。

    反觀王翦就各種小心翼翼,後世那些功高不震主的哪個不是如此,哪怕和你講條件也給足面子,該幹啥幹啥。

    君王要殺人無非是要證明自己是君王罷了。白起的抗拒恰恰是否定,這就是妥妥的自尋死路。

    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應侯請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

    如果白起盡心盡力,那麼秦王讓他去打趙國,他就不應該唧唧歪歪。

    作為一個將軍,馬革裹屍戰死沙場才是正確態度,而不是君王讓你去,不去。

    你既然不去,君王要你何用?

    還稱病,這是君王,不是女朋友。

    再看看王翦呢?人家也沒說君王讓你去就去,也是不想去,但是人家好歹給了君王選擇餘地,不把話說死,不像白起,死活不去。

    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將二十萬南伐荊。王翦言不用,因謝病,歸老於頻陽。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大破荊軍。

    始皇聞之,大怒,自馳如頻陽,見謝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曰:“老臣罷病悖亂,唯大王更擇賢將。”始皇謝曰:“已矣,將軍勿復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為聽將軍計耳。”

  • 8 # 秉燭讀春秋

    在歷史上,能稱得起“戰神”和“殺神”的,只有戰國時期的秦國名將白起。

    (白起)

    白起出生於郿邑(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一貧困之家(屬於“白丁”之家),窮小子白起又是怎樣“封神”的呢?

    講真一個人窮不怕,怕的是沒機會。

    所幸白起生在戰國紛亂年代,這給了他施展拳腳的空間;有幸生在胸才大略的秦昭襄王當政期間,(秦昭襄王就是歷史上的嬴稷,他的母親是羋月),這就給了他建功立業的機會。

    羋月就是歷史上的第1位太后——秦宣太后,她是個了不起的女人。

    (羋月和兒子)

    嬴稷有個好母親,好母親造就了好兒子,好君王造就了白起這個“戰神”和“殺神”,因此拓展了秦國的疆域,所有的一切又為以後的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歷史就是這樣一步步推進的。

    贏稷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王之一,長達56年,他推行商鞅的軍功辦法:不管出身,只看戰功,這就是著名的以“人頭記功”。

    這種辦法給了平民出頭的機會,白起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崛起的。

    (嬴稷)

    當然了,白起的成名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是戰功逐漸積累的結果,戰功使白起獲得了“戰神”和“殺神”的稱號。

    “戰神”是由戰爭砥礪出來的,白起封神經歷了戰役無數,主要有六大戰役:伊闕之戰、鄢郢(yan,ying)之戰、長平之戰、華陽之戰、黔中之戰、陘城之戰。(具體過程不展開,自己去查閱)

    有道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白起因戰功被秦昭襄王封為武安君。

    白起的戰功建立在殺人之上,最殘忍的是長平之戰,一次就坑殺了趙國士卒45萬,加上其他的戰役,白起殺了不下百萬人。

    有史學家考證,整個戰國時期戰死了兩百萬人,白起一個人就殺了一百萬,佔據了一半,白起因此被人稱之為“人屠”或“鐵血屠夫”。

    俗語云:“磨刀恨不利,刀利傷人”,到後來軍功反噬白起。

    (長平之戰)

    常說“沒有底線的殺人會折陽壽”,白起最終因坑殺40萬趙國士兵得到了報應。白起因殺人而起,也因殺人而亡,最終他沒落下一個好結果。

    事情是這樣的:白起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坑殺了四十萬趙軍,他乘勝追擊打算滅了趙國。

    趙王得的訊息後驚慌失措,此時一謀士為趙王獻了一條妙計,那就是用重金賄賂當時的秦國丞相范雎。

    趙王派去的使者帶著重金見到了范雎。特使對范雎說:“丞相,你是想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官之首,還是讓一個人壓在你的頭頂呢?”。

    顯然范雎選擇前者,誰願意讓別人騎在自己頭上呢?

    趙國特使接著說,如果白起滅了南韓和趙國,那麼秦昭襄王就會稱帝,白起有滅韓、趙之功,功勞比丞相大,官職勢必在丞相你之上,到時候……

    聰明人不用說透,范雎明白了,收下重金打發趙國特使走了。

    范雎就向秦昭襄王上奏說:“現在秦國軍隊疲乏,有道是‘窮寇莫追’,兔子逼急了還能蹬死鷹!再說韓、趙兩國願意割地賠款,我們不如見好就收”。秦昭襄王一想也是這麼個理兒,於是就著令白起收兵。

    (范雎)

    白起正打得興頭,接到收兵的指令,知道是丞相范雎在背後搞的鬼,從此就和范雎產生了矛盾。

    這就是所謂的“將相失和”。

    過了幾年後,秦昭襄王和范雎覺得滅趙時間到了,於是想讓白起率軍滅趙。

    白起心想:“前幾年滅趙機會錯過了,現在讓我滅趙,我不去”。

    當然白起不敢明說我不去,他就勸說秦昭王不要滅趙,說滅趙不是時候。

    丞相范雎知道白起這是針對自己。范雎心想:“離了你白起我照樣打仗”,於是范雎就向秦昭襄王說,“別派白起去滅趙了,白起坑殺了40萬趙軍,他要是率軍去滅趙,趙軍會奮起反抗,趙國最恨白起。秦昭襄王點頭同意。

    范雎改派了其他將領率軍攻趙,結果這些將領都被趙軍打敗了。

    “看來滅趙離了白起還真不行”,萬般無奈之下,秦昭襄王和范雎再請白起,白起依然拒絕,說自己病了,不能帶兵,你派別人去吧,白起拿起了架子。

    此時秦昭襄王真急了,下旨白起帶病出徵,意思是不去也得去。

    沒辦法,白起只好帶兵出征,走到半路上,由於身體確實不舒服,部隊行進很慢。秦昭襄王和范雎認為白起故意 拖延時間,秦王一怒之下派使者持上方寶劍讓白起自盡。

    白起被逼無奈,拿起劍來自刎前終於想起了“殺降不祥”這句話,突然幡然醒悟:自己坑殺40萬趙軍是不對的,是罪過,罪無可恕,想明白了,白起含笑揮劍自刎。

  • 9 # 歷史經略

    這一年是公元前257年,十一月,寒風簌簌。

    他拖著疲憊的病體緩慢行走在杜郵的官道,似被風沙迷了眼睛,他停了下來,抹去臉上的風塵後,似乎顯得不是那麼的憔悴了。

    他抬起頭,看著蕭肅的天空,嘆了口氣:“蒼天啊,我究竟做錯了什麼,竟然落得如此下場。”他緩緩拔出寶劍,看著寶劍上散發出來的殺氣,他似乎看到了數十萬趙軍無助的眼神,他自言自語起來,“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一戰,趙國降者數十萬,我竟然把他們全部騙來活埋了,死罪足矣......”。

    想著想著,他彷彿回到了公元前260年,那一年他依然是戰功赫赫,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常勝將軍白起。

    聽聞廉頗被“離間計”成功削去了兵權,敵方主將換成了一個乳臭未乾的毛頭小子趙括,白起露出了不屑的神情。

    在趙括來攻時,白起假裝不敵,趙括果然中了白起的計策,他貪功冒進,追擊秦軍,被秦軍前後夾擊,斷了糧草,趙括此時已是甕中之鱉,徒勞支撐而已。

    在被困四十六天後,趙括決定孤注一擲,帶兵突圍,被秦軍亂箭射死,趙軍此時已鬥志全無,紛紛投降。

    看著投降的數十萬趙軍,他下了一個令人震驚也殘忍至極的命令:全部活埋!

    長平一戰,白起坑殺趙軍45萬餘人。

    他是魔鬼,他是噩夢,他是殺人機器“人屠”!

    刺骨的寒風把他拉回了現實,突然,他提起寶劍向頸中刎了下去,閉上眼睛的那一刻,他依然在想:我究竟做錯了什麼,為何要這樣對我?

    番外篇:

    白起被賜死原因:長平之戰後,白起欲一鼓作氣殲滅趙國,秦國丞相范雎聽信小人之言,怕白起滅趙後地位在自己之上,於是阻止白起,說服秦王接受議和。後秦國再攻趙國時,白起稱病不出並反對攻趙,王陵、王齕相繼敗於趙國後,白起還數落秦王不聽自己之言。秦昭襄王此時已經十分惱怒,命令白起出徵,白起拖延數月才帶病而去,秦昭襄王認為白起“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便派使者賜劍給白起,白起自刎於杜郵。

    白起成就:戰國時期,共戰死200餘萬人,白起一人殺敵100餘萬,攻城70餘座,無一敗績。白起擅長於打殲滅戰,且通曉兵法,毛澤東曾評價白起:“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 10 # 歷史經略

    這一年是公元前257年,十一月,寒風簌簌。

    他拖著疲憊的病體緩慢行走在杜郵的官道,似被風沙迷了眼睛,他停了下來,抹去臉上的風塵後,似乎顯得不是那麼的憔悴了。

    他抬起頭,看著蕭肅的天空,嘆了口氣:“蒼天啊,我究竟做錯了什麼,竟然落得如此下場。”他緩緩拔出寶劍,看著寶劍上散發出來的殺氣,他似乎看到了數十萬趙軍無助的眼神,他自言自語起來,“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一戰,趙國降者數十萬,我竟然把他們全部騙來活埋了,死罪足矣......”。

    想著想著,他彷彿回到了公元前260年,那一年他依然是戰功赫赫,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常勝將軍白起。

    聽聞廉頗被“離間計”成功削去了兵權,敵方主將換成了一個乳臭未乾的毛頭小子趙括,白起露出了不屑的神情。

    在趙括來攻時,白起假裝不敵,趙括果然中了白起的計策,他貪功冒進,追擊秦軍,被秦軍前後夾擊,斷了糧草,趙括此時已是甕中之鱉,徒勞支撐而已。

    在被困四十六天後,趙括決定孤注一擲,帶兵突圍,被秦軍亂箭射死,趙軍此時已鬥志全無,紛紛投降。

    看著投降的數十萬趙軍,他下了一個令人震驚也殘忍至極的命令:全部活埋!

    長平一戰,白起坑殺趙軍45萬餘人。

    他是魔鬼,他是噩夢,他是殺人機器“人屠”!

    刺骨的寒風把他拉回了現實,突然,他提起寶劍向頸中刎了下去,閉上眼睛的那一刻,他依然在想:我究竟做錯了什麼,為何要這樣對我?

    番外篇:

    白起被賜死原因:長平之戰後,白起欲一鼓作氣殲滅趙國,秦國丞相范雎聽信小人之言,怕白起滅趙後地位在自己之上,於是阻止白起,說服秦王接受議和。後秦國再攻趙國時,白起稱病不出並反對攻趙,王陵、王齕相繼敗於趙國後,白起還數落秦王不聽自己之言。秦昭襄王此時已經十分惱怒,命令白起出徵,白起拖延數月才帶病而去,秦昭襄王認為白起“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便派使者賜劍給白起,白起自刎於杜郵。

    白起成就:戰國時期,共戰死200餘萬人,白起一人殺敵100餘萬,攻城70餘座,無一敗績。白起擅長於打殲滅戰,且通曉兵法,毛澤東曾評價白起:“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 11 # 文藏

    (網路配圖)

    白起一生經歷大小七十多場戰役,為秦國攻城略地無數,從無敗績。史書上記載的白起殲敵數量,每次都是以萬、十萬為單位,伊闕之戰、鄢郢(yānyǐng)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等,都殲滅了各國規模龐大的有生力量,韓、楚、魏、趙從此一蹶不振。

    可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毫無意外有人眼紅了。眼紅白起的不是別人,而是秦國相國范雎。

    (網路配圖)

    長平之戰的第二年,秦國兵分兩路繼續攻打趙國。韓、趙兩國十分害怕,就派縱橫家蘇代(縱橫家蘇秦的弟弟)到秦國去遊說。蘇代用重禮賄賂范雎,說:“趙國如果滅亡,秦王就要君臨天下了,武安君白起因功應該能封為三公……古代周公、召公和姜子牙的功勞也超不過白起。到時候,您能屈居他的下位嗎……不如趁機讓秦王答應南韓、趙國割地求和,別白白把建功立業的機會留給武安君。”

    其實,按理說白起封為武安君,范雎封為應侯,一個是在外征戰的大將,一個是在內主政的相國,他們的地位不相上下。可正如蘇代分析的,如果白起再繼續為秦國開疆拓土,他的地位就遠在范雎之上了。

    (網路配圖)

    范雎跟秦王進言:“秦國士兵太勞累了,請您應允南韓、趙國割地講和,暫且讓士兵們休整一下。”秦王聽從范雎的建議,答應韓趙兩國割地,雙方停戰。白起知道是范雎從中作梗,與范雎開始不和。

    可是,半年多之後秦國再度發兵攻打趙國邯鄲,白起因病無法出征。被秦國派出去的主將王陵能力有限,敗給趙國。秦王想讓白起去,白起不願出征,就用了范雎那套說辭:“邯鄲不易攻下。而且諸侯的救兵每天趕往趙國,他們對秦國積怨已久。現在秦國國內兵力空虛,卻派兵遠行千里攻打趙國,趙軍與諸侯軍裡應外合,一定能打敗秦軍。這場仗不能打。”

    (網路配圖)

    秦王非要讓白起去,白起稱病在家,不肯赴任。秦王只好改派王齕代替王陵,可秦軍仍舊傷亡甚多。白起抱怨秦王不聽他的意見,結果秦王大怒,免去他的官爵,把他貶出咸陽。但白起確實身體不好,就一直沒有啟程離開。

    (網路配圖)

    之後三個月,秦軍一直連連敗退,秦王只好再請白起出徵。白起勉強上路,剛離開咸陽十里路,就有使者追來。原來,秦王已經厭煩他多次拒絕出征,再加上范雎離間,秦王徹底惱怒了他,派使者賜給他一把劍,勒令他自殺。

    白起自殺時,仰天發問,而後嘆息長平之戰坑殺幾十萬趙軍是不義之舉,理應以死謝罪,故自刎而死。

  • 12 # 至死方休的小執著457

    白起是中國歷史上的名將,以善於用兵而聞名。白起年輕時就表現出超人的軍事才能,攻城掠地,屢戰屢勝。《史記》記載,白起率軍攻打南韓和魏國,殺敵二十四萬,俘虜了魏將公孫喜,佔領了五個城邑。又進攻魏國,奪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一個。在以後的幾年中,白起多次進攻趙國、楚國,佔領了數十個城邑,還攻下了楚國的都城,改為南郡。後以再次進攻魏國,俘虜了魏國三員大將,殺敵十三萬。又與趙將賈偃交戰,把賈偃計程車兵二萬餘人淹死在黃河裡,慘不忍睹。昭王四十三年,又進攻南韓,佔領了五個城,殺敵五萬人。從以上戰役粗略統計,白起的指揮軍隊殺死敵人四十餘萬人,不難想象當時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情景。 兵書上說兵不厭詐,在軍事上使用欺詐手段是一種本事。歷史上,像宋襄公那樣在敵我作戰時講求公平較量的人被人們嘲笑為傻瓜笨蛋。使詐的高手往往能夠成為軍事家、將軍,白起贏得了戰爭,戰爭也改變了白起,長平之戰是白起命運的一個轉折點。在這場戰役中,白起勝得太容易了。白起固然指揮有方,但更重要的是對方指揮無能,把戰爭的主動權白白送給了白起。當時,趙國和秦國交戰,趙國派老將廉頗帶兵,廉頗老謀深算,修築了堅固的壁壘,固守不戰,使秦國沒有機會打敗趙軍。於是,秦國使用了反間計,說什麼秦華人不怕廉頗,就怕趙括。這個糊弄小孩子的伎倆竟然令趙王信以為真。事實上,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根本不擅長在戰場上用兵,就連他父母都不相信他,說他領軍必敗。可趙王求勝心切,認為廉頗沒有進取精神,要換人。趙括沒有指揮軍隊的經驗,就拿四十多萬士兵的生命當作試驗品。一試果然悲慘,大軍被人家裝進了設計好的口袋裡。趙括突圍不成,自己中箭身亡。主帥沒了,趙軍亂了套。白起趁機採取了勸降之計,說什麼你們投降吧,保證給你們一條生路。結果,趙軍四十萬軍隊信以為真,果真放下武器投降了。可是白起欺騙了他們。這些降卒像捆麥杆一樣被捆了起來,眼睜睜看著秦兵挖好一個個坑,然後一個個被推進坑裡活埋了。 戰爭往往使人性發生畸變。古代很多所謂將軍最後都成了殺人不眨眼的惡魔。對於一個嗜殺成性的人來講,他最為得意的事情就是殺人。白起戰勝了趙國的軍隊,應該說是大獲全勝。對方計程車兵放下了武器,說明他們已不是士兵,變成了老百姓。對於這些降卒,可以放他們回家當老百姓,也可以把他們吸納到軍隊中使其變為自己計程車兵,也可以用來當苦工。總之沒有理由再將他們殺掉。但白起顯然是覺得這場戰爭還不過癮,死的人還不夠多,於是,他下令將四十萬降卒全部活埋。白起這樣殘忍,不能說是正常的軍事行為,而是一種個人的變態行為。這時白起已經變成了一個殺人的機器,在他的眼裡,人的生命就和那地上的野草沒有什麼分別。殺人是他最大的快樂之源。 白起的這次行動使趙國極為震驚。為求自保,趙國和南韓聯合起來,派蘇代去秦國使反間計,拉攏了秦國的應侯。這次,倒黴就輪到白起了。一次秦王攻打邯鄲,白起沒有聽秦王的命令。在秦王令其帶兵的時候,他對秦王使詐,謊稱有病不肯帶兵。這次使詐,他看錯了物件。秦王不是沒有反抗能力的降兵,他可是白起的主子,你白起再有本事只是人家的奴才而已。當主子的可以欺詐奴才,可奴才決不可欺詐主子,所以白起在劫難逃。加之秦國的應侯的算計,白起自然是必死無疑了。很快白起接到了秦王賜的自殺寶劍,白起這隻手殺人無數了,這次,這隻手用來殺了自己,這的確是一種有趣的輪迴。 應該說,白起之死是死在自己手中的。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很多人一旦有了權力,就不把人當人看,殺人如草芥。事情往往造成惡性迴圈,你殺我,那麼我就想辦法殺你,你不仁,我就不義,你惡毒,我比你更惡毒。這使社會陷於血腥的殺戮之中,無止無休。在整個社會中,好像誰都不是安全的人,白起身經百戰,戰功卓著,但也難以自保。他臨死時說:"我做了什麼傷天害理之事,蒼天要這樣懲罰我。"似心中不平,過了一會兒,他又說:"我的確該死,長平一戰,趙軍投降的有幾十萬人,我騙了他們,把他們全都活埋了,這就足夠讓我千刀萬剮!"白起罪該萬死,值得肯定的是,他臨死時說了一句真話。公元227年秦昭王命白起帥兵20萬大軍攻打趙國,白起託病拒絕,秦昭王親帥大軍征討,結果慘敗!被白起嘲諷,秦昭王怒,賜白起自盡!

  • 13 # 跳舞的土豆

    戰神白起,是戰國時期最傑出的軍事天才,戎馬一生,征戰無數,從無敗績,為秦國開疆闊土,立下了赫赫功勳!

    從史料記載上看,白起是當之無愧的戰神,是秦國統一天下的實際奠基者之一。

    然而,就是這麼一位對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最後卻是被自己的君王賜死,抹劍於荒郊。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說到白起的死,其實,功高震主只是一個方面。另外,還和他的性格也有很大關係,白起囂張跋扈,自以為是,這也是導致他死亡的一大因素。最後,不服從君主命令,是壓死白起這個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秦軍在外征戰不利,秦王令白起出戰,然白起卻斷然不去,試想,既為秦將,卻不領命,留之何用。最終,白起被秦王賜死。

  • 14 # 百花爭豔只為你

    武安君白起最後是被秦昭襄王賜自刎。

    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戰國攻城略地第一人,整個戰國死亡200百萬多士兵,白起一個人就斬殺100百來萬。可謂是秦國戰國大半的對外戰績都是白起一個人所為,秦國第一名將。

    白起打贏了長平之戰之後,建議直達邯鄲,滅趙國。但是秦襄王拒絕了這個請求,幾個月後,打算派白起攻趙,白起因病推遲,秦昭襄王另外派人攻趙,結果六國一起抗秦,秦軍大敗而歸。

    秦昭襄王不甘失敗,再請白起領兵。白起說已經錯過了最佳滅趙的是時機,現在是誰都打不贏的。秦昭襄王大怒,把白起驅逐出咸陽。後來范雎說白起怎麼厲害要是跑到了別的國家將會是秦國的大敵,秦昭襄王遂派人賜白起自刎。

    一代名將武安君白起就這樣在郊野結束了自己殺戮的一身。

  • 15 # 林城—布衣

    白起(?-公元前257年),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白起善於用兵,在秦昭襄王時征戰六國,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軍降卒四十萬。白起因功被秦昭襄王封為武安君。

    長平之戰後,白起意圖滅趙,南韓和趙國驚恐滅國,派使臣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以求阻止秦繼續用兵。而秦相範睢也恐白起功勞過高,影響自己在秦國的地位,勸說秦昭襄王與韓、趙議和。由此,秦國將相失和,結下仇怨。白起對秦昭襄王也有不滿情緒。

    其後不久,秦昭襄王再次對趙用兵,恰逢白起身體有病,秦昭襄王改派其它將領出徵,秦兵勞師無功,秦軍傷亡慘重。前257年11月秦昭襄王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行至杜郵(今陝西省咸陽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 16 # 我是一個存在483

    秦昭王五十年:武安君白起有罪,免為士伍,遷之陰密。罪名是:不尊昭王之命,率師攻邯鄲。

    應侯范雎告發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恐將作亂,於是便賜死與杜亭。

    白起死因一是政治水平低下,與丞相范雎不合,二是長平之戰後有居功自傲之意“王不聽吾計,今何如誒”。

    估計還有更深層次意思,上位者考慮的是自由心證,白起是否要作亂造反,不重要,重要的是確有能力反,號召大軍作亂,且能掀翻大秦半壁江山,這才重要。

    為人臣者,全軍上下皆其朋黨舊部;三軍將士只知道將軍,不知王上;將軍一言,勝過大王號令、兵符制書。有這三點,他不是誰死

  • 17 # 泰和道安

    戰神白起之死,乃功高而矜,至於速亡,誠千古悲歌也。

    詩曰:

    夜深觀乎史,心潮久難平;

    釋卷憑欄坐,靜聽風雨聲。

    夜讀《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觀秦武安君白起功高而自裁,扼腕嘆息,至於淚垂。

    白起善用兵,歷任秦國左庶長、國尉、大良造,先後大敗韓、魏、趙、楚等國軍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先後斬殺敵軍不下百萬,僅秦趙長平一戰,即坑殺趙軍四十餘萬,戰功卓著,曠古罕見,可謂“戰神”。

    掃六國 殺百萬 拒王命 乃自裁 垂千古 至痛惜

    白起之死,始於韓趙蘇代離間,根源在於得罪應侯。長平之戰後,秦軍佔領上黨,兵分兩路,進攻韓、趙。於是韓、趙派遣蘇代,遊說秦相應侯范雎,使得范雎擔心白起功勞過大,地位遲早超過自己,於是勸說秦王罷兵。白起聽聞,開始與應侯不和。“人心惟危”,如此之謂也。白起一介武將,統兵在外,如何能與智多居內、睚眥必報的應侯范雎作對?種下惡因,定結惡果,這便為白起之死埋下了種子。

    秦軍攻打趙國都城邯鄲,久攻不下,而作為趙國援軍的楚國春申君黃歇和魏國信陵君無忌,則將兵數十萬攻秦,秦軍多失亡,形勢危急,武安君不但未赴國難,卻多言速禍。

    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強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應侯請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諸侯攻秦軍急,秦君數卻,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陽城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秦昭王與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殺。

    白起自殺,歸罪於自己詐坑降卒,殺戮過重,招致天譴,獲罪於天,然為將者,征戰攻伐,悉尊君王之命,是由不得自己選擇的,白起不殺,秦王自會派他將去殺,這也是怪不得白起的。事實上,白起之死,在於不諳修身之道,不諳處世之道,不諳人臣之道,太史公借鄙語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亦有道理,卻令人不禁扼腕嘆息。

    歷艱辛 為秦相 定長策 安秦國 雖睚眥 必報之

    應侯來請,此時化干戈為玉帛,與應侯范雎將相和睦,則秦國內部精誠團結,上下一心,則無往而不勝,君王大悅,此為上上策。秦國危機,此時就坡下驢,遵從秦王旨意,披掛上陣,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秦國危難大可緩解,轉危為安,功在秦國,萬民欽敬,則秦王依重,應侯也就無機可乘,此為中策。白起不言,悄然隱退,則秦王不怒,應侯難詬,亦可終老,此為下策。而白起竟然發言,“秦不聽我言,今如何矣”,則自恃己能,自矜己功,視天下將相如糞土,也是不把秦王放在眼裡,這便是授人以柄,睚眥必報的應侯媾隙在前,受拒在後,於今有機可乘,自然是不會放過了,因此,白起之死,在情理之中。

    悲夫武安君,一錯再錯,一代戰神,竟至於斯:武夫在外,何釁文吏?禍福由之,何拒君王?功高招忌,何必多言?迷途知返,何歸於天?武安君雖則知兵,卻不修身;既不知己,也不之人,亦不知君;不知修身之道,不知處世之道,不知人臣之道,以此敗亡。

    秦明王 有昭襄 蠶六國 拓宇疆 基業固 傳始皇

    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老子告訴孔子:“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道德經》有云:“自示者不章,自見者不明,自發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誰不討厭成天不幹正事,自吹自擂之人呢?真正有志於天下的,忙於正事尚且無暇,誰會幹這些捨本逐末的無聊之事呢?“多言數窮”,其武安君之謂歟?詩曰:

    老秦戰神武安君,戰國縱橫勇無倫;

    鄢郢巫黔楚將滅,長平坑降趙喪魂。

    功成遭間應侯怨,卻拒王命忘艱危;

    杜郵怏怏自裁罷,千古遺恨空淚垂。

  • 18 # 蝦寫一一給你好看

    絞刑死的

    《戰國策》:“應侯欲伐趙,武安君難之,去咸陽七里,絞而殺之。今文信侯自請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處矣?”這段文字出自《戰國策·秦策·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間》,是甘羅的一句話。當時,秦國丞相文信侯呂不韋想派張唐到燕國去,但張唐不想去。於是甘羅就去說服張唐,他先問張唐,他的功勞和白起的功勞是的更大,張唐說,當然是白起了。甘羅接著又問呂不韋和應侯範睢誰更獨裁,張唐說呂不韋,於是甘羅說了上面那句話。從這段文字看白起是“絞而殺之”,是受絞刑而死。

    長平戰後,白起啥也沒撈到,因為他爵位已經是按斬首集體功計算最高的大庶長(武安君)了,升無可升,只有透過滅國之戰才能封侯,此時他手上有二十來萬秦軍,趙軍主力被殲滅,在邯鄲的守軍最多五萬,從長平迅速攻打邯鄲攻破邯鄲是大機率事件。

    但是秦王內心是忌憚白起的,不願意他封侯,就拖延時間,藉口傷亡太大,但秦王滅趙之心比白起大多了,不久後就派王陵王紇攻打邯鄲,攻打不下才又請白起將軍,那時最好的時機已經過去,給了趙國喘息時間,白起很是憤憤不平,就稱病,後來秦軍被魏楚聯軍大敗,白起發牢騷被人告發,惹的秦王大怒,賜死白起。

    白起不滿是可以理解的,他到秦王派別人攻打邯鄲才發現秦王不是不想滅趙,只是不想白起滅趙,但是他的做法加劇了和秦王的衝突,魏冉下臺後,白起是內無強援的,當年甘茂和秦武王關係多麼親密,伐韓前還特意和秦武王約定伐韓艱難,讓秦武王別聽信讒言,可是一旦甘茂久攻宜陽不下,打甘茂小報告的一多,秦武王內心不也開始懷疑甘茂了嗎。白起和秦昭王本來也不是關係好的君臣,白起自己還要逆反秦昭王,朝廷也沒什麼強臣替白起說話,白起是很難不悲劇的。

    再一個,白起那些罪真的不算什麼,主要就是得罪了秦王,要論罪,范雎的罪比他大多了,范雎的兩個恩人,一個偏將鄭安平率兩萬秦軍投降趙國,一個河東郡守王稽因為交通諸侯被誅殺,按秦律,被保舉人犯罪,保舉人同罪,范雎也得被誅殺,雖然很多大臣要求誅殺范雎,因為秦王保護,范雎才得以平安。

    白起就是得罪了秦王,使得秦王惱羞成怒,怒火中燒,殺白起以威脅眾人,不得私下議論秦王的過失。

  • 19 # 野豬佩奇灬

    白起(?-公元前257年),《戰國策》作公孫起, 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至於他的出身家境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了。白起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李牧,王翦,廉頗),白起一生大小戰爭無數,未嘗一敗,封神之戰長平之戰坑殺四十萬趙軍,人們稱他為“人屠”、“殺神”,白起一生比較孤傲,但是死得很憋屈,空留(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的悲嘆,關於白起之死大概有如下原因:

    其一君臣不睦,將相不和,這是最主要原因。另外像白起這樣不可一世的人性格孤傲,不懂的變通。不僅威脅朝中大臣的地位,也使其他國家對白起恨之入骨。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黨,後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齙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佔太原,而白起自將圍攻邯鄲。南韓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昭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當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參見邯鄲之戰)。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五名校尉。

    白起病癒,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昭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昭王親自下命令列不通,又派范雎去請,白起始終拒絕,稱病不起。

    昭王改派王齙替王陵為大將,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現在如何?”昭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

    於是昭王免去白起官職,降為士兵,遷居陰密(今甘肅靈臺縣西)。由於白起生病,未能成行。在咸陽住了三個月,這期間諸侯不斷向秦軍發起進攻,秦軍節節退卻,告急者接踵而至。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咸陽。

    白起離開咸陽,到杜郵,昭王與范雎等群臣謀議,白起被貶遷出咸陽,心中怏怏不服,有怨言,不如處死。於是昭王派使者拿了寶劍,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劍自刎時說:“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於是自殺。

    白起死時,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憐惜他,鄉邑地方都祭祀他。然善始者未必善終,白起功高遭忌,最終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

  • 20 # 冷知識分享

    經過長平一戰之後,趙國元氣大傷,而秦國威勢大震,同時也讓白起聲名遠揚。但是最終白起卻被下旨賜死了,這是為什麼呢?

    這個一個人有很大的關係,他就是范雎。

    范雎是一個辯士出身,靠遊說起家,雖然幹練、有謀略,但是卻心胸狹窄,容不得別人與他爭鋒。而白起在長平一戰更使他如日中天。范雎惟恐在這個崇尚武功的國度,因白起的功高,使自己身價跌落,從而不能獨攬大權。

    長平大戰後,形勢對秦非常有利。白起準備一鼓作氣,乘勢滅趙攻韓。公元前259年10月,秦軍再度攻佔上黨,然後兵分兩路,一路由王齙率領,攻下南韓的皮牢(今山西翼城東);另一路由司馬梗率領,佔領了趙國的太原。白起自己則統率主力留在上黨,等待昭王發出向邯鄲進攻的命令。可是,等了兩個月,得到的卻是“罷兵”的命令。

    原來,昭王聽從了范雎的話,認為秦兵在外日久,應讓士卒休息,並準允韓、趙割地求和。白起只好奉命,班師回國。乘勝滅趙的計劃成了泡影,快到手的戰功落了空,白起不免心生怨恨。從此,范雎與白起之間的矛盾趨於尖銳。

    後來,情況發生了變化。趙國、南韓本來說好賠地,可秦兵退後,只有南韓獻出了土地,而趙國卻變了臉,拒不割地,並且派人去齊國,準備聯合抗秦。昭王見趙國違約,還要聯絡別國一起反秦,就又命令白起率兵伐趙,這回輪到白起說:“不可。”

    白起之所以反對伐趙,既有對范雎不滿的因素在內,也是出於對形勢的分析、考慮。他指出:“趙國自長平之戰以後,君臣發憤圖強,努力耕作,對外又與燕、魏結親,與齊、楚連好,處心積慮,備戰抗秦。所以,趙國現在是國內實、交外成,秦國不可以攻伐啊。”白起的話顯然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昭王和范雎主意已定,就另派王陵率兵攻趙。

    公元前258年,王陵在進攻邯鄲時受挫,秦軍傷亡不少。昭王又想起了白起,想請他出馬。白起稱病不出。

    然而,前線不斷失利,訊息傳來,令昭王十分焦急,就令范雎親自去勸說白起。范雎無奈,就裝模作樣地去請白起就職。白起依然推託有病,不肯出戰,並進一步分析形勢,指出此次出兵,不可能得勝。他說:“現在趙國軍民同心協力,誓死保衛國家。山東各國也都對秦國懷有怨恨,秦若攻趙,它們必然相救。秦國遠離自己的國土攻打邯鄲,趙國堅守,諸侯外援,秦軍必受夾攻。”

    范雎早就有意讓自己的親信鄭安平替代白起,所以白起的拒絕,正合他意。范雎回到朝廷,向昭王稟報,同時也免不了對白起數落一番。昭王聽了,大發雷霆:“不要你白起,我也能滅趙。”於是昭王讓王齙代替王陵,並增加軍隊,繼續圍攻邯鄲。

    不幸的是,事態的發展恰如白起所預言的。趙國軍民拼死抵抗,秦軍久攻不下。同時魏國、楚國的援軍又趕來攻擊秦軍,秦軍大批逃亡,處境危險。

    昭王不得不再去求助於白起。這次,昭王本人親抵白起府邸,命令白起帶兵伐趙,但白起還是以生病為由予以拒絕。昭王火冒三丈,對白起說:“你雖有病,但還是要為寡人出征。哪怕你是躺在床上指揮。”生性孤傲的白起,心裡有氣,拒不從命,並繼續向昭王陳述不可出兵的理由。他對昭王說:“願大王接受臣之見,這回就放了趙國,讓他們休養生息,同時伺機等待東方國家的變故。這樣可以安撫東方國家的恐懼,攻伐、誅滅其中驕橫和無道的。用道義的力量來命令諸侯,天下就可以定矣。何必一定要先對趙國開刀呢?”

    昭王根本聽不進去,談話徹底崩裂。昭王當即削去封予白起的武安君爵位,並將他逐出咸陽,遷至陰密(今甘肅靈臺縣西)。由於有病,白起沒有馬上動身。

    3個月後,秦軍在前線失敗的訊息傳來,昭王又遷怒於白起,令他立即起行,不得滯留咸陽。白起只得起程。

    這時,范雎又在昭王面前煽動對白起的不滿情緒,說白起心中不服,“其意怏快”,恐怕日後有變。昭王聽范雎這麼一說,也感到留著這位能攻善戰又生性刻薄的人,很可能是一個禍根,就立即派出使者追趕白起。在距咸陽以西10公里一個叫杜郵的地方,使者攔住了白起。使者按照昭王的吩咐,令白起自殺。白起引劍自剄而死。

    可惜一代名將,最終卻死於小人和自己的生性孤傲上面,令人可悲可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光子沒有質量,請問光子有體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