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感照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2 # 公職考試資訊釋出網

    “厚德方能載物”的意思是,君子寬廣深厚的好品行能承載萬物、包容萬物、滋養萬物、造福萬物。一個人有很高的德性和很好的人格,就能承載很大的成就和抱負。它告訴我們:君子不但要有與世不同的濟世才能,還要有高尚的品德,具有造福萬眾的奉獻精神。

    “內聖方能外王”,內聖,就是內心以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對家國天下都負有一種責任,放下名利、抵制誘惑,經受考驗,這樣就能擔負起大丈夫的責任,無論是立言、立功、立德,都將於國於民大有裨益,這就是外王。

    厚德方能載物,內聖方能外王。這兩句話放在現在也依然是我們當代人應該遵循的修身之道。修好自己的德性,以寬廣的胸懷去承載、包容身邊那些需要和應該被承受、被包容一切人和事,格物、致知、立長志,修身、齊家、做好分內的工作,就是對這條古訓很好的踐行和繼承。

  • 3 # 風過無痕攝有痕

    我認為這兩句話,是說人生哲學注重養成道德的品行的重要性。厚德載物遵循了天地人和相應之規律。

    一、德是道之用,尊道必須貴德: 順應天地人和之規律

    “道德”一詞起源於先秦時期的《道德經》一書,道是體,是德的本性。道是形成宇宙萬物的最初本源;道是宇宙萬物存在和運動變化依據;道是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道是人類社會所遵循的生活準則。人類把“道”作為應該遵循的最高的生活原則,比如修身之道、齊家之道、治國安邦之道、養生之道、處世之道等等。

    德是道之用,尊道必須貴德。必須惟道是從,不能佔用,不圖報,不干涉,所謂“道之在我之謂德”,“德者得也”。與道相違,違背自然規律,就是無德、失德。

    天地人和,傳承於古而宣揚於今,堅守“中庸”之道,順應社會發展,共建“和諧”與“和平”,更有“天時,地利,人和"之意。曾國藩如是說:“士有三不鬥:毋與君子鬥名,毋與小人鬥利,毋與天地鬥巧。”

    《周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指君子的品德應如大地般厚實可以承載萬物。

    厚德載物,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優良傳統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有道德的人,應當像大地那樣寬廣厚實,像大地那樣承載萬物和生長萬物。

    《莊子·天下》:“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內聖外王,指一方面具有聖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儒學發展了這一思想,認為人只有不斷的修養自己的品德,積累自己的善果才能夠承載住人生所擁有的福報。所謂“內聖”自修,“外王”事功,即“內足以資修養而外足以經世”。簡單說,就是以儒家的標準,做好人,辦大事。道德修養達到極致,即為“內聖”。經濟事功達到極致,即為“外王”。

    被稱為司法始祖皋陶施行的德政就是一個典故。皋陶認為實行德政的關鍵在於提高人的品德修養。強調君主、群臣的修身應由上而下,由己及人。提出為官者要具備三、六、九德。以三德要求於卿大夫,以六德要求於諸侯,以九德要求於天子。以道德處理政務,大臣們就會同德同心,就能使功成業就謀略實現。只有“知人善任”,舉用德才兼備、勤政廉政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家,才能施恩惠於民。

    民心之安,取決於君、臣之德。由於皋陶賣力推行德政,身體力行,使得天下太平,百姓安生,所以民眾賓服他,歸附他,懷念他。從而開創了“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的大好形勢。唐代著名詩人皮日修在《咎繇碑》文中評價皋陶:“德齊於舜、禹,道超乎稷、啟。”“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

    皋陶的思想後來被孔子繼承和發揚光大,創立了儒家理論學說,成為中國整個封建王朝治國基礎理論。治家、治學、治業、治國皆遵循規律,順應民意,不違四時,天人合一。

    二、德行比才能更重要:為人遵循的規律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孔子說:即使有周公那樣的才能和那樣美好的資質,只要驕傲吝嗇,那他其餘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

    德行與才能孰重孰輕?有一個故事或許可以帶給我們借鑑與思考。

    有一位老鎖匠一生修鎖無數,技藝高超,為了不讓自己的技藝失傳,他決定物色一個接班人。在一段時間的挑選和培養過後,老鎖匠決定在兩個年輕人中做出選擇。測試的方法很簡單,兩個保險櫃,兩個徒弟分別開啟。結果,大徒弟花費不到十分鐘,二徒弟卻耗時半個鐘頭,正當眾人都以為大徒弟必勝無疑之時,老鎖匠問兩個人,保險櫃內有什麼,大徒弟雙眼放光,“師傅,裡面全是百元大鈔。”而二徒弟卻支吾半天說,“師傅,我沒看到裡面有什麼,因為您只讓我開啟鎖,我就只打開了鎖。”測試結果是二徒弟勝出。眾人不解,老鎖匠微微一笑,“任何行業都要講求‘信’字,尤其是我們這一行更需要很高的職業操守,他必須做到心中只有鎖而無其他,否則,稍有私念便容易起貪心。每個修鎖的人,心中都應該有一把不能開啟的鎖。”

    在唐代,對官吏的選拔任用以“四善”為原則,“德義”是首要標準。德乃做人之本,毋庸置疑。之所以在當下有“德行”與“才能”的論爭,是因為社會變得功利而浮躁,德才觀失去了方向與準則。為了所謂的“成才”與“成功”,人們變得急功近利和盲目激進。

    德與才是有機的統一體,二者不可分割,不可偏廢。宋代政治家司馬光在總結歷史上用人治國的經驗教訓時指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德靠才來發揮,才靠德來統帥,二者相輔相成,同樣重要。只有德才兼備,才為賢者。

    在很多企業中,一直流傳著這樣的用人準則,“有才有德先用,有德無才慎用,有才無德堅決不用”。

    三、做好人才能辦大事: 處事遵循的規律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論語·先進》

    子張問怎樣才算是一個好人,怎樣做才叫行善?孔子回答意思是:一個真正行善的人是不會讓人感覺到他的痕跡的。

    在孔子看來,真正做好事的人,不是希望別人對他感恩戴德,或者總是希望別人能看見他做了好事的人,而是做好事不留名,在幫助他人時絕不會把自己表現為高高在上的施予者。

    白居易曾經向鳥巢禪師請教:“佛法的大意是什麼?”鳥巢禪師回答:“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白居易迴應:“三歲的小孩也知道這樣說。”鳥巢禪師說:“雖然三歲的小孩也說得出,但八十的老翁未必能夠做到。”白居易心中服膺。是啊,做一次善事容易,但終身行善很難。做人難,做好人更難,做一個從未做過壞事的好人難上加難,做一輩子的好人最難!

    做好人,常常能自律和反省改過。自律是遵循法度,自我約束是減少錯誤最有力量的道德力量。有缺點、有錯誤並不可怕,關鍵是知錯能改,悔過自新。揹負著良心的懲罰會讓你苦惱得寢食不安,而做到坦蕩蕩,唯有讓自己的心充滿正直、誠實。

    曾國藩稱“慎獨”為人生第一自強之道,修身養性的第一件大事。他自己能從一個有著很多缺點的普通人最終成長為一代大儒,也靠的就是反省改過。

    做好人,常常幫助別人。給他人機會是為“大仁”。寬恕他人的過錯,給他人改過自新的機會,往往能夠改變他的一生。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成人之美,換得自身解脫。

    曾國藩認為,人要“心存濟物”,要有一顆願意幫助別人、成就別人的心,懂得幫助他人其實就是幫助自己。君子能扶人之危,賙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誇,則善矣。

    古有范蠡三散千金的故事。據《史記》記載,范蠡在幫助勾踐雪會稽之恥,平滅吳國之後,便辭官引退,遊走各國。范蠡頗具經商才幹。他在行至齊國後,便以鴟夷子皮為化名從事商業買賣。很快,范蠡就積累下千金家財,成了齊國的首富。齊王得知范蠡的才能,便拜他為相。然而,手執相印的范蠡卻想到了更多生活於貧困之中的百姓。於是他將財富全部接濟窮人,辭去了相職,重以布衣之身前往陶地。

    陶地位於齊、宋、衛國的交界處,范蠡認為這裡是天下的中心,與各國交通便利,在此貿易必可致富。於是他又化名陶朱公,再次開始經商。果然,陶朱公不久後便大獲其利,家產第二次累至千金。但是他發現,陶地同樣有許多人貧苦不堪。於是范蠡又一次將千金散盡,資助窮人。

    據說范蠡在十九年的從商經歷中曾“三至千金”。他的才幹使他幾乎每到一地都能富甲一方,然而對天下窮人的悲憫卻又讓范蠡每一次都將千金鉅富傾囊贈出。在佈施財富之餘,范蠡還不忘傳授人們經商獲利的方法,希望藉此為窮人找到致富的門路。

    厚德載物,內聖外王的為人處世內涵豐富也非常靈活,既讓人遠離虛偽奸詐,又不致使人迂腐僵化,其正是我們現代人想要達到的“完人”之境。

    行有道,達天下。“行有道”,體現了北汽人在傳承進取中所遵循的為人、做事、創產品的價值觀:為人之道,要誠實信用,追求善行善德;成事之道,要依法合規,尊重商業倫理和道德;出品之道,要追求完美,苛求品質。“達天下”,則彰顯了北汽集團成就天下的使命。

    培根說: 一個人如能在心中充滿對人類的博愛,行為遵循崇高的道德律,永遠圍繞著真理的樞軸而轉動,那麼他雖在人間也就等於生活在天堂中了。行有道,達天下。做有道義之人,行有道義之事,走到哪裡都會受到尊敬。

  • 4 # 明心真人

    自強不息,沉澱厚德。

    厚德載物,內聖外王。

    王者之道:通天徹地,

    和諧人意,無往不利!

  • 5 # 又見炊煙777

    我來解釋下,說說我的看法。

    “厚德方能載物”就是具有寬厚深廣的品德才能容載萬物。就像肥沃寬廣的大地一樣有了這個基礎,各種動植物才能在這裡生長繁衍。

    “內聖方能外王”內心具有說說我的看法。聖人的才德,才能在外稱王。也就是加強內心的修養,才能安邦治國平天下。

    這句話就是要求做人先修煉自己的品德,加強個人修養,然後才能做對社會有益的事。

    我想,古人看的很明白,人生在世,到最後拼的就是人品,人品好誠實可信,人家願與你共事,對你的發展肯定有好處。一個人是如此一個企業也是如此,有良好口碑的企業,消費者信得過,這個企業效益肯定也好。

  • 6 # 梁69853253

    謝謝邀請!厚德方能載物,指的就是,具有相應的德能才能匹配相當的位次。物指的是事相,形相。有多少德能就選擇相宜的職位。無德無能位居高位,位不保不穩。說起話來,沒人信,沒人聽,眾人不從。內聖才能外王。德高望重,充滿理智,智慧的人發號施令,眾人才聽,才從。

  • 7 # 東哥副業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句話的字面意思

    “厚德方能載物”說的就是一個人只有品德高尚、德行端正才能承載萬物;“內聖方能外王”說的是一個人如果要獲得高官爵位,甚至是稱王,首先自己的內心需要達到聖人的高度。兩句話都可以用我們常說的一句口頭禪來概括,那就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是不是這樣就很好理解了呢。

    淺談個人觀點

    俗話說得好:“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求神求佛不如求自己。”在我們感嘆懷才不遇的時候應該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有機會的時候大展拳腳。有句話不是這樣說嗎:“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那怎樣才算有準備的人呢?就像題主題目裡面的那句話一樣,“厚德”和“內聖”之人就是有準備的人。

    前文說的是“厚德”和“內聖”才能把握機會,現在我們就聊一下基礎。正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不過有的時候,樓蓋的很高,基礎確不牢。這個基礎不牢可能一開始就不牢,也可能剛開始很牢,後面就被腐蝕了。不管怎樣,只要你的基礎不牢,總會有倒塌的一天。

    如今我們都崇尚科學,拒絕迷信。那為什麼還會有人相信迷信呢,歸根結底還是自身不夠硬,自己的德行和能力不夠。還是那句話,內因決定外因。

    小結

    每個人的命運都不同,有的人天生好命,有的人天生苦命。但這都不是絕對的,好命的人需要做好自己,提升內在修養,才能永遠好命;苦命的人更應該修身養性、提升自己的能力,靜待機會的到來,總有一天會改變命運。“厚德方能載物,內聖方能外王”對任何人都適用,無論你現在成功或失敗。

  • 8 # 南風讀史

    “厚德方能載物”的意思是,君子寬廣深厚的好品行能承載萬物、包容萬物、滋養萬物、造福萬物。一個人有很高的德性和很好的人格,就能承載很大的成就和抱負。它告訴我們:君子不但要有與世不同的濟世才能,還要有高尚的品德,具有造福萬眾的奉獻精神。

    “內聖方能外王”,內聖,就是內心以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對家國天下都負有一種責任,放下名利、抵制誘惑,經受考驗,這樣就能擔負起大丈夫的責任,無論是立言、立功、立德,都將於國於民大有裨益,這就是外王。

    厚德方能載物,內聖方能外王。這兩句話放在現在也依然是我們當代人應該遵循的修身之道。修好自己的德性,以寬廣的胸懷去承載、包容身邊那些需要和應該被承受、被包容一切人和事,格物、致知、立長志,修身、齊家、做好分內的工作,就是對這條古訓很好的踐行和繼承。

  • 9 # 靈雲子

    “厚德方能載物,內聖方能外王”。

    想了解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知道什麼是德?其次 得知道德來自於哪裡?再次要了解,如何做到厚德?如果德行不夠時,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況?我們知道了厚德載物的道理,才能懂得內聖外王的意思。

    一 什麼是德呢?

    《道德經》裡講:“形而上的道,落實下來是德。道是體,德是用”。也就是說,德是道的表現形式之一。瞭解了德,我們再看第二個問題。

    二 德來自於哪裡?

    由問題一,我們知道,德來自於道。

    那,什麼是道呢?

    《易經》講:“一陰一陽之謂道”。其中,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變化運動,事物向前運動發展。陰陽平衡,事物和諧。萬事萬物皆如此。

    三 如何做到厚德呢?

    天地之間虛空,萬物於其中。道只是輔助生養萬物,不把持,不佔有,不主宰萬物。萬物並作,迴圈往復,週而復始,生生不息。

    道是這樣對待萬物的,我們人想厚德,必然要遵循天,地,自然的規律,讓人德與天道相合。

    四 如果德性不夠,會出現怎樣的狀況呢?

    厚德載物是其一,後邊還有一句:“德不配位必遭禍殃”。

    好比:大風過後,你會發現有的樹倒了,有的樹折斷了,有的樹連根拔起。有的樹卻好好的。凡是根基穩當的,必然牢固。凡是營養不良的,不夠穩當的,危險來臨時,必然遭殃。

    我們好比是樹,而一次次的大風好比我們生活中的磨難,能否扛得住,就看你的根基有多穩。

    五 根基怎樣才能穩當?

    要內聖,內聖才能外王。

    六 什麼是內聖呢?

    軟實力,也就是抗風險的能力。

    抗風險的能力強,你才是強者,是王。

    #萌新作者進階計劃#!!!

  • 10 # 說道者

    一個生命一定是鮮活生動的,能動因有心靈的指引,無有則稱石塊殭屍。活的靈動,活的呆傻,活的深沉,活的輕浮,皆源於內在的主人公。故有此言爾。

  • 11 # 南山來客34780

    從字面來分析,應該是這麼個意思:

    德行豐厚才能承載世間萬物,內部團結強大自己成就聖人才能在外稱王。

    個人認為,此話非常有理,漢朝只所以能征服匈奴,是因為西漢時期幾位君主都非常賢明,不論對文武百官,還是對平民百姓都非常的好,得到百姓擁護,得到百官愛戴。無內憂才能攘外,漢武大帝知人善用,愛民如子。在他的英明領導下,衛青霍去病才能把匈奴一舉征服,四海臣服,八方來朝

  • 12 # 瓶中無

    德這個字,包含了太多東西,修養文化知識行為方方面面共同堆起了德這個字,有一個方面做的不好,就不算是一個有德的人,所以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只有一個人品行兼優的時候,才能夠去駕馭的了一定的身份地位,一個人只有把自己都能夠治理的非常好的情況下,才能夠去治理身外的東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減肥期間應該多吃什麼?少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