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方圓論壇

    很多人都知道蕭何是韓信的伯樂。但事實上真正第一個賞識韓信,並且發掘了韓信這個人才的人是夏侯嬰。當年韓信離開項羽投奔劉邦後,他只是劉邦陣營的一個倉庫管理員。但因為被同僚違法連座,所以韓信也被判死刑。當時處理這件案子點就是夏侯嬰。就在夏侯嬰要殺死韓信的時候,韓信對夏侯嬰說“漢王不打算得天下嗎?為什麼殺掉壯士?”正因為如此,夏侯嬰感覺韓信是個人才,在和他聊過之後,夏侯嬰認為韓信是個人才,所以他不僅沒有殺韓信,反而把韓信推薦給了劉邦。但畢竟夏侯嬰在劉邦那也不是什麼非常關鍵的人物。夏侯嬰推薦了韓信後,劉邦也沒有過多重視,只封韓信一個管理糧餉的官職就罷了。並沒有再多觀察韓信。

    蕭何是在某一次機緣巧合之下才認識了韓信。在雙方接觸過後,蕭何覺得劉邦讓韓信管糧草運輸是屈才了。本身蕭何這個人眼光就非常毒。要知道早年間他還是沛縣小吏的時候,他就看出劉邦並非常人,日後一定是地位崇高之人。所以蕭何才會在劉邦還是一個小混混的時候就折節下交劉邦。甚至還多次偏袒幫助劉邦。從這裡就能看出蕭何的眼光有多毒。他在和韓信認識之後,透過數次的溝通。他認為韓信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因此他數次向劉邦推薦韓信。但劉邦認為韓信並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因此對於蕭何的推薦也沒有過多理會。直到後來韓信跑了,蕭何親自追回韓信後,劉邦才會對韓信委以重任。而且這也是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之下才實現的。

    劉邦為何沒看出韓信的能力呢?而且還對夏侯嬰和蕭何的推薦都絲毫不放在心上呢?要不是後來發生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事情。劉邦也根本不會正視韓信。之所以會發生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因為當時劉邦對於韓信的印象,都是透過夏侯嬰和蕭何的推薦,介紹。具體韓信能力如何劉邦根本不知道。他也沒有和韓信深聊過。這就好像企業面試一樣,老闆度沒有親自最終複試,只是聽人事簡單的介紹一下情況,劉邦自然也就沒有那麼重視韓信了。另一方面,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韓信此前並沒有多麼驚人的經歷。可以說韓信就是一個寂寂無名之人。對於一個寂寂無名之輩,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太過的重視。劉邦自然也不能免俗。

    至於項羽沒有看出韓信的才能,這個問題就更好理解了。項羽雖然是一個英雄人物,但他的缺點也同樣非常明顯。首先項羽就是一個武夫,其次,項羽的等級地位觀念非常的嚴重。在他看來,韓信就是一個平民。平民就是平民,平民是不可能有真才實學的。因此他主觀意識上就看不上韓信。韓信當初在項羽帳下時,他多次給項羽提出了各種建議和策略。結果項羽看都不看就拒絕採納,而且還給韓信一頓冷嘲熱諷。在這種主觀意識上,項羽本能的排斥或者看不上韓信的情況下。韓信的真才實學又怎麼能被發現呢?歷史上韓信的兩個伯樂,不也是在詳細聊過之後才發覺了韓信的能力嘛。

  • 2 # 阿宇的美食日記

    當年,項羽叔侄率軍渡過淮河,開赴韓信家鄉淮陰縣的時候,韓信加入了項羽叔侄的隊伍。項梁在定陶戰死之後,項羽取代項梁,成為項家的核心人物,韓信就從項梁手下計程車兵變成了項羽手下計程車兵。

    項梁的死亡,客觀上成就了項羽。

    如果項梁不死,章邯就不會圍困鉅鹿,如果章邯不去圍困鉅鹿,項羽就不會跟宋義一起北上救趙,如果項羽不跟宋義一起北上救趙,項羽就不會陰殺宋義,如果項羽不陰殺宋義,就不會有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如果沒有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項羽就不會成為諸侯軍的領袖,如果項羽不是諸侯軍的領袖,項羽就不能在咸陽主持分封儀式並自號西楚霸王。

    但項梁的死亡,卻沒有成就韓信。韓信在項梁軍中時,無所知名,到項羽軍中時,也不過是一執戟郎中,雖然韓信曾多次向項羽獻策,但項羽一次也沒采納過,韓信在軍中的職位,也從來都沒有升遷過。

    滅秦戰爭結束後,韓信的熱血未冷,他清楚地知道,分封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於是他背楚投漢,投奔除項羽外軍事實力最強的漢軍,他希望在漢軍中找到一席之地,實現自己出人頭地的夢想。

    韓信加入漢軍後,任連敖,這是一個低階軍官,和執戟郎大體相似,這也是現在的很多白領跳槽後的結局,在原來的公司是一線的業務員,到新公司後依舊是一線業務員,在原公司是個小主管,到新公司依舊是個小主管,對於這樣的結局,韓信並不感到意外。

    不久,韓信犯法,按律當斬。當十三個夥伴的頭顱依次被砍下,韓信抬頭看了看監斬官夏侯嬰,擲地有聲地說了句話,這句話改變了韓信的命運,也改變了劉邦的命運。夏侯嬰聽了韓信的話,又仔細看了看韓信的相貌,覺得韓信可能是個人才,於是跟韓信聊了起來,在基本確定韓信的才能後,夏侯嬰向上舉薦了韓信,韓信被認命為治粟都尉。

    成了治粟都尉,韓信就能跟主管後勤的蕭何攀上關係了。蕭何跟韓信接觸幾次並暢談後,認定韓信很有本事,於是默默地關注起韓信來,漢軍到達南鄭後,韓信猜測蕭何已經多次向漢王舉薦自己,但自己並未受到重用,於是不想在漢軍中浪費時間,趁著夜色,做了逃兵。

    於是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戲碼,這之後,韓信被劉邦登壇拜將,成了大將軍。

    為什麼不懂軍事的蕭何能夠看出韓信的軍事才華並向劉邦舉薦韓信,而懂軍事的項羽在接到韓信多次獻策後依舊看不出韓信的軍事才華呢?照正常情況下,應當是內行更能看出內行的本事來才對呀!

    這就得從項羽的性格上來看了。

    項羽從小就是個眼高於頂不愛學習的少年,項梁安排他學書,他學不好,安排他學劍,他仍舊學不好,學不好還振振有詞,講一堆歪理為自己辯護,於是項梁愛侄心切,又安排他去學兵法,但他學個大概,又不肯繼續學了。

    一個沒有深入鑽研過一項專業的年輕人,很難確切知道同行的本事。項羽就是那個不曾深入鑽研過軍事的年輕人,又運氣爆棚,打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勝仗,自然自信心爆棚,愈發地眼高於頂,不把韓信這樣的小卒放在眼裡了。

    蕭何就不一樣。

    蕭何一向很有親和力,一向善於從暫時不如自己的熟人身上發現閃光點,早在蕭何是沛縣二把手的時候,蕭何就從泗水亭長劉邦身上發現了閃光點,並且善待劉邦。劉邦去咸陽送徭役,別的熟人都給三個錢的紅包,獨獨蕭何給五個錢的紅包,可見蕭何對劉邦的重視。

    同樣地,雖然韓信遇到蕭何的時候,蕭何已經是漢軍的二把手,但蕭何卻沒有像項羽那樣眼高於頂,他依舊能夠保持初心,善待每一位下屬,從每一位下屬身上發現閃光點。

    就是這個原因,蕭何跟韓信長聊過幾次後,便發現了,韓信身負經天緯地之才,稱得上國士無雙,如果劉邦想老死巴蜀漢中,自然用不到韓信,如果劉邦想穩定天下,則少不了要韓信的幫助

    參考資料:《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蕭相國世家》、《史記·項羽本紀》

  • 3 # 許聲科技

    不是劉邦沒有看出來,是根本沒有接觸過,何來看出呀? 在項羽手下那麼久,難道項羽也沒看出來?

    之前韓信與蕭何有過交往的。

  • 4 # 墨白說說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

    早年家貧,常從人寄食。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羽,後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蕭何向劉邦保舉韓信,於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對劉邦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形勢,舉兵東向,三秦可以奪取。劉邦採納了這一建議,立即作了部署,很快佔取了關中。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平定了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於是,劉邦遣張良立韓信為齊王,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漢朝建立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被人告發謀反貶為淮陰侯,後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藉口韓信謀反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 。

    楚漢爭霸,正值此等鬥爭之時,雙方應對人才的招攬都極為重視,那麼雙方為何都沒有重視韓信這個軍事奇才,而是留待蕭何發覺呢?

    項羽並不在乎人才

    項羽自幼研習武藝與兵法,雖兵法不善運用,但武藝精湛,同時期無人能敵。且極為自負,對自己的判斷十分自信,容不得他人質疑,帳下唯一的謀士“亞夫”范增還被他氣走,若是二人合力,這楚漢相爭必然更加精彩。

    韓信最初投奔的並不是劉邦,而是項羽,他多次建言獻策,可項羽並未採納,韓信認為項羽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於是改投劉邦。那麼項羽真的是剛愎自用嗎?

    毫無疑問,是的!!!

    剛愎自用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在沒有絕對實力的情況下仍然如此,項羽雖勇猛,大小戰役七十餘場無敗績,但一人之力怎敵集思廣智,垓下之戰正是因為劉邦手下謀士的計謀才命絕烏江,所以項羽不接受韓信在他看來也是理所應當的。

    可惜劉邦也未曾重視

    在投靠劉邦初期,他並未得到劉邦的賞識,後來他的才華被滕公夏侯嬰發現,並特意舉薦給劉邦,可劉邦依舊沒有重用他,只給了他一個治粟都尉的小官做,韓信極為失望,卻也只能忍氣吞聲,這時的韓信已有了擺脫劉邦的念頭!

    當軍隊到達南鄭時,軍隊中很多人因為想家而逃走,韓信見自己在這裡也不受重用,遂下定決心,決定同眾人一起逃走,這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一段佳話。

    為何只有蕭何識得韓信之才?

    大漢初建,“漢初三傑”(張良、蕭何和韓信)功不可沒,張良一心鑽研兵法,在兵法上的造詣並不次於韓信,可在賞識人才這一方面較之蕭何卻差了許多。

    如果把大漢王朝比作一個大家庭,那麼蕭何絕對是最出色的管家,蕭何不善權謀,不善武藝,那麼是什麼使得蕭何在人才輩出的楚漢相爭時期脫穎而出呢?出色的管理能力使他走向了人生的巔峰!蕭何最為擅長的一是管理,二是識人!在管理方面,蕭何總能找到大漢弊端的要緊之處,且對症下藥,他親手製定的制度直到如今仍有可取之處,蕭規曹隨更是眾人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在識人方面,蕭何更是有著他的獨到之處,在眾人叛逃之際,蕭何不去追其他人,唯獨對韓信的離開十分在意,蕭何識得韓信之才,並鼎立舉薦,對於韓信而言,這個世界上他並不相信任何人,唯獨蕭何是他的朋友,直到他死的時候,這一點也從未變過!

  • 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很簡單,蕭何能看出韓信是個人才,是因為蕭何與韓信經常接觸,而劉邦很少與韓信接觸,項羽則是完全不會發現人才,發現了也不會用,項羽一個范增都用不好,不要說別人了。

    當然了,韓信被髮掘為人才也是有一個過程的,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只是缺少發現人才的眼光。

    韓信之所以投靠在劉邦手下,是因為他在項羽那裡不受重用,當官不過是個郎中,郎中在內是充當侍衛,在外則隨從作戰,其職位類似不過是個執戟衛士,並且韓信多次向項羽提出建議,以獲得重用,但是項羽都不用,韓信覺得沒前途,因此在項羽分封天下結束後,韓信逃出楚軍投降劉邦的漢軍。

    因為沒什麼名聲,也沒有大人物介紹,韓信剛到漢軍時,被負責接待的官員安排了一個“連敖”的官職,負責接待賓客,也就是說韓信初入漢營,也是不受重用的。

    沒多久,韓信因為犯法,按法律應該斬首,與他一起的13個人都被斬首,輪到韓信時,韓信正好看到劉邦的御用車伕夏侯嬰在邊上,於是韓信大叫一聲音:漢王不是想成就統一天下的功業嗎?為什麼要斬壯士!

    夏侯嬰看到韓信出口不凡,又見到韓信相貌堂堂,就與韓信交談,覺得韓信是個人才,於是就推薦給了劉邦。夏侯嬰雖然只是劉邦的車伕,但他可算是劉邦最親近信任的人之一,整天為劉邦駕車,可以有的機會在一起,夏侯嬰跟劉邦一說有個叫韓信的是個人才,劉邦也沒有當回事,就說封個官給他,估計連韓信見都沒有見面,於是韓信被封為治粟都尉。

    夏侯嬰才是韓信人生中的第一貴人,沒有夏侯嬰刀下救韓信,韓信早就被砍了頭,否則中國歷史上也沒有所謂的兵仙了,不得不說夏侯嬰的眼光非常獨到,把韓信給留了下來,而正是因為夏侯嬰的推薦,韓信最終得到蕭何的推薦。

    韓信的官職是治粟都尉,是專門管生產軍糧的,當時蕭何在劉邦手下負責後勤和內政,經常會和治粟都尉打交道,於是蕭何結識了韓信,經過與韓信多次的交流,蕭何覺得韓信不是個一般人。

    為什麼蕭何會覺得韓信是國士無雙呢?

    國士無雙是指一國中獨一無二的人才,蕭何之所以會覺得韓信是國士無雙,就是因為韓信與蕭何說話的內容,從《史記淮陰候列傳》中記載韓信與劉邦的交談來看,韓信很可能在這之前就與蕭何談過同樣的內容。

    韓信與蕭何及劉邦談話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擊敗項羽,項羽的弱點是什麼?如何奪取天下,以及具體的戰略部署。

    想想當時的情況,當時是項羽強,劉邦弱,項羽故意把劉邦封在漢中,劉邦也是敢怒不敢言,為什麼?因為項羽實力太強大了。當時所有人都覺得項羽不可能被打敗,唯有韓信敢這麼想。

    當時劉邦陣營中所有的人,包括蕭何、酈食其、曹參等人,甚至連張良都沒有提出如何反攻項羽,統一天下的計劃,而眼前這個身為治粟都尉的韓信居然能提出這麼宏偉的計劃,而且還分析得頭頭是道,這不是國士無雙又是什麼?

    換句話說,韓信向蕭何提出瞭如何奪取天下的計劃,以及具體的戰略部署,蕭何也不是傻子,當然也能明白韓信的計劃是不是可行?整個劉邦陣營沒有人能提出這樣的計劃,唯有韓信,這不是國士無雙又是什麼?

    所以蕭何信誓旦旦的向劉邦推薦韓信,並且蕭何也說出了這樣的話:

    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蕭何說:那些將領容易得到,而像韓信這樣的傑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個人。大王如果要長期在漢中稱王,自然用不著韓信,如果一定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沒有人可以和您商議大事,就看大王怎麼決策了。

    如果韓信沒有向蕭何全盤托出奪取天下的計劃,蕭何怎麼敢講這種話?尤其是那句:”如果一定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沒有人可以和您商議大事“。

    因為在劉邦陣營這個時候是真的沒有人了,當時張良不在漢中,而在彭城陪著韓王,陳平還沒有投靠劉邦,其它人就沒這個水平了。

    而正因為只有韓信一個人有能力講出這種話,所以蕭何就認定韓信是“國士無雙”,因為其它人根本沒這種水平啊,這不是國士無雙又是什麼呢!

  • 6 # 講古場

    史書上關於這個問題,隻字未提,我們需要從此時劉邦集團所處的情況開始著手分析此事。

    項羽入關後,分封天下。項羽沒有執行懷王之約。當初,楚懷王曾經有個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也就是誰先進入關中,安定了關中百姓,誰就是關中王。按照這個約定,項羽應該封劉邦為關中王。可是項羽並沒有執行這個約定。而是封劉邦為漢王。王巴、蜀以及漢中之地。對於項羽這樣的分封,劉邦集團自然是不滿意的。但是,敢怒而不敢言。為什麼?因為項羽太強。

    秦末大起義,只用了三年,秦朝就滅亡了。秦朝軍隊的戰鬥力是很強的,特別是他們的主力部隊。主要有章邯軍團和長城軍團兩大主力,而這兩大主力都是項羽解決掉的。因此,滅秦的過程中,項羽功勞最大,實力也最強。項羽率領諸侯西入關中的時候,有40萬大軍。劉邦呢?只有10萬,這是軍隊人數的對比。我們再來看看戰鬥力。當時,劉邦派人把守函谷關,阻止諸侯入關。函谷關自古是軍事險關,易守難攻。劉邦的軍隊是防守,應該是很有優勢的。可是呢?項羽派黥布出戰,一戰就攻克了函谷關。這說明雙方軍隊的戰鬥力相差很大。所以,劉邦面對項羽分封的不公是敢怒不敢言的。

    不僅僅是劉邦,當時劉邦集團上上下下都是這樣的想法,都認為劉邦的部隊是不可能和項羽的部隊去對抗的。鴻門宴前夜,張良問了劉邦這個問題,劉幫自己也承認了,自己的部隊打不過項羽的部隊,說明劉邦和張良也都這麼認為。

    那麼,當時的漢軍是什麼狀態呢?那就是所有的人都不想到漢中去,可又不得不去。這樣,就有很多人逃跑了。因為劉邦的很多將士都是江蘇、河南一帶的人。如今眼看著只能長期留在漢中,回家無望,那就只能逃跑了。可是,卻沒有一個人向劉邦建議我們打回老家去,一個都沒有,這些人能想到的辦法就是逃回去。這說明當時的將士想都不敢想打回去的事情。

    劉邦集團的核心成員呢?劉邦集團的核心成員一定是包括蕭何、夏侯嬰等人的。估計這些人總在一起研究,這也不是個辦法啊?怎麼才能回老家呢?不能一輩子就待在漢中啊!可是,誰也沒有好辦法。此時的張良不在劉邦身邊,即使在,估計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因為張良也是堅信打不過項羽的,所以張良讓劉邦燒絕棧道,既然沒有打的想法,就別讓項羽懷疑了。

    正是在劉邦集團上上下下都瀰漫著這樣情緒的時候,夏侯嬰向蕭何推薦了韓信。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背景,韓信才顯得難能可貴。韓信和劉邦說過的話,之前一定是和蕭何說過的。韓信主張還定三秦,東向滅楚,非常大膽的想法。但是韓信不僅僅是有想法,還有辦法,指出了項羽可以打敗、劉邦可以奪取天下的原因。這樣的一份奪取天下的計劃書對於劉邦集團來說,太珍貴了!沒有這個計劃書,劉邦集團就沒有希望;有了這個計劃書,大家就看到了希望。希望,對於一個集團來說,是團結人心、取得勝利最重要的東西。所以,韓信就是希望。重用韓信,是重新建立劉邦集團信心,讓將士看到希望的唯一辦法。

    可是,這件事情的風險太大了。所以劉邦舉棋不定,幾次三番的拒絕重用韓信。這是很好理解的,劉邦是風險的承擔者。如果挑戰項羽失敗,別人還有投降的可能,劉邦是必死無疑的。

    再說蕭何,蕭何肯定希望劉邦奪取天下,水漲船高,蕭何也會跟著收益。如果失敗,蕭何也是還有退路的,畢竟治國的人才誰都需要。特別是統一天下後,就更需要了。不像武將,天下太平了,就可以兔死狗烹了。所以,強烈推薦韓信,豪賭一把對於蕭何來說是一個無本萬利的買賣。更何況,當時齊地的田榮已經叛楚,機不可失,於是蕭何強烈推薦韓信,主張出兵與項羽爭奪天下。

    韓信沒有威望,想成事,就必須劉邦非常重用他。所以蕭何主張拜韓信為大將軍,並且登臺敗將。透過儀式感,透過劉邦的權威來增加韓信的權威,讓他去實現自己的計劃。蕭何推著劉邦作出了人生最重要的決定,把希望豪賭在了一個從敵營投降過來的、沒有任何戰鬥經驗的小夥子身上,玩一把大的。贏了就是皇帝,輸了就是刀下之鬼。

    事實證明,蕭何的豪賭贏了。劉邦在封功臣時說蕭何功勞第一,不知道當時劉邦的心理算沒算上蕭何的這一功勞。

  • 7 # 馬鋼蛋侃歷史

    我是一個扣字眼的人,歷史書上並沒有說劉邦項羽沒看出來了,韓信用兵如神,誰都知道,瞎子也能看出來他的才能,當然往往才華橫溢,國士無雙的人性格都不會異於常人,韓信作為劉邦前期重要的部下,也曾短暫效力過項羽,也立下汗馬功勞,而且他的奇謀也被屢屢採用,提問者應該想表達的是前期的韓信了。

    這就很好理解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韓信曾經在項羽那裡懷才不遇,未發揮作用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項羽沒看出他的能力,而是什麼樣的人到項羽那裡也發揮不出來,畢竟項羽是一個迷之自信的人,引用一句人民名義上的臺詞,”楚國不允許有這麼牛X的人存在“,於是項羽就理所當然的看不出韓信國士無雙。

    說一下劉邦吧,從前期劉邦對於韓信計策的多次採納就能看出來劉邦其實是非常佩服韓信的軍事才能的,按照劉邦的用人標準,韓信身居要職,怎麼能說蕭何看出來了,而劉邦這老謀深算的漢王看不出來呢?難道非要理解成國士無雙這四個字親口從劉邦手裡說出來才算嗎?

    當然後來韓信的下場也是因為他本人立下的戰功讓劉邦已經坐立不安了,只得將其誅殺。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國士無雙又如何?如有來世,料想韓信在胯下之辱時破口大罵,當一老百姓反而時不錯的結局。

  • 8 # 古今通史

    韓信初入漢軍不過是個倉庫管理員,後來升為治粟都尉也還是沒能離開糧食,而蕭何這個稱職的“軍需官”主抓的就是後勤補給,其中重中之重的就是糧食,一來二去都熟絡了,“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蕭何才逐漸瞭解韓信的抱負和能力,當然這也離不開韓信的自我推銷。

    在項羽一方的時候,韓信沒背景,也沒有漂亮的履歷,更不是項羽的嫡系,所以根本不信任韓信的項羽對他的建議種種是絲毫不在意的,他一個打一群,不需要建議,對他有意見的,他一群打一個,也就不再有那麼多意見了。

    項羽表面上對自己人非常仁慈,但是涉及到加官進爵、真金白銀的賞賜方面是非常吝嗇的,這一點不止韓信,所有人都能看得出來,所以即便項羽看出來韓信國士無雙,韓信也很難留在楚營。

    劉邦之所以沒看出來,是因為交集太少,夏侯嬰作為領導的司機,有一定話語權,並且他的推薦應該能引起領導重視的,但“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沒看出韓信有什麼本事,問題是一個人有沒有本事不能只是看看而已,要由下而上的逐步測試人才的各方面能力,這點劉邦自然也知道,但為什麼不這樣去做呢?根本原因就是輕視,沒有真正認真的對待韓信,對諫言和韓信都是這樣的態度。

    輕視到什麼程度呢?不屑於給個機會令其嘗試一下。治粟都尉算機會?我可不這麼覺得,只是給親信個臉罷了,因為這個崗位基本沒有什麼發揮空間,難怪“未之奇”,能有什麼出色的能力體現出來,出產翻倍?那是聚寶盆。

    還是那句話“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劉邦可沒給韓信那機會,用現在的話說:我哪兒來那麼大工夫跟他聊,他算哪根矮矬蔥,讓我跟他聊,嗯?

    其實劉邦自己何嘗不是如此,在當時,劉邦手下相對來說人才並不多,這是他的階級出身造成的,其寒微出身令很多人不屑於投靠效命,號召力一般,這一短板,劉邦心知肚明,但卻沒有將注意力放在人才方面的努力挖掘上。

    機會是別人給的,其實也是韓信自己爭取的,身在漢營,他不遺餘力的把自己的才幹推銷給蕭何,因為幾乎盡人皆知蕭何是很受劉邦信重的,之前,領導的司機說話不好使,還算情有可原,但蕭何也未盡全力來幫助自己達成所願。這就......

    這就不得不令人產生一些不好的猜想,那就是蕭何嫉賢妒能,明明驚歎於自己的才能,卻沒有盡力舉薦自己,那麼這種可能也許就是真實的,這種環境同樣不適於自己生存發展,所以便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千古美談。

    蕭何以實際行動打消了韓信的顧慮,軍官跑掉好幾十個,蕭何根本沒理,不打招呼就直追韓信而去,韓信看到蕭何後,在感動的同時,也知道自此,自己的能力不會再被埋沒,就這份知遇之恩就令其不能再做推辭,所以跟隨蕭何返回漢營。

    報告“蕭何跑了”

    嗯?!

    報告“蕭何迴歸”

    嗯......

    幾十名軍官跑了,蕭何根本不在乎,他只是急著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看到蕭何迴歸,高興之餘也就給個面子,那就給韓信個將軍做吧,蕭何卻認為將軍的職務並不能留住韓信,他的說辭還是未能引起劉邦足夠的重視,所以苦苦規勸,耐心說服,最終,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我覺得當時還在)半信半疑的劉邦將韓信拜為大將。

    然而劉邦真的信服韓信麼,至少在當時來說是不大可能的,戰略論只代表理論充分,思路清晰,在執行中未必能做到操作得體,指揮得當,所以無論是韓信的“漢中對”,還是對韓信本人,劉邦心中還是打著大大的問號,於是便令曹參和灌嬰,嚴密監視韓信。

    剛剛拜將尚且如此,何況從前,國士無雙,未被髮掘(重視)也就不足為奇了。

  • 9 # 我不是易中天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韓信在投奔劉邦後不小心犯了錯誤,按照律法要被殺頭,然後韓信大放厥詞,大王如果想得到天下,就不應該殺掉我這樣的壯士?韓信這個牛吹的不是一般大,直接用天下吹!

    夏侯嬰當時估計被唬住了,心想這個人膽子真肥,不是一般人啊,然後舉薦給劉邦,畢竟那個年代敢拿皇位說事的人沒有幾個,這裡可以看出韓信是非常有個性的一個人,至少膽色很足!然後劉邦就給韓信一個倉庫管理員的職位以待觀察,劉邦的態度為什麼轉變的如此之快?古人非常迷信,什麼彗星出事,什麼反常的話,包括特殊的人,天空出了彩虹等,都覺得是好兆頭,點亮前途的關鍵因素,那麼

    劉邦從殺頭到提拔的轉變並不是認識到韓信有什麼才能

    就是心存僥倖的心思作祟,心存事出反常必有妖的迷信心裡,希望韓信就是他的福星,他的祥瑞,畢竟好話都喜歡聽,劉邦一想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兵盡然看出我有天子之相,自己還是很有潛力麼

    就這樣韓信稀裡糊塗的逃過被殺,我覺得韓信當時樂壞了,劉邦的智商上限也就是這十二個字: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他吹牛的的時候不打草稿,至於吹牛後,別人很快就忽視韓信,也就很普通麼

    那麼蕭何是如何發現韓信的才能?很簡單聊天、談話、說理想!

    大家仔細分析:一個倉庫管理員有什麼值得關注的?大部分人沒有,可是蕭何就關注了!因為蕭何:

    蕭何,沛人也。以文毋害為沛主吏掾。

    獄警出生!這個職業很特殊、很敏感。特殊,指的是一般幹獄警的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上至官員土豪,下至遊街走販,什麼亂七八糟的人都會接觸。敏感,指的是職業特點,善於觀察事物,心思細膩,思維方式獨特。從職業可以看出蕭何善於識人,而且心思縝密

    好了,蕭何就是這麼個人。更關鍵的是蕭何一直從事劉邦的後勤工作,蕭何才是韓信的直接領導。事無鉅細的蕭何很快關注到吹牛的韓信,畢竟這個傢伙真可以,一句話盡然免死不說,還換了個小官職,我的瞭解瞭解: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

    兩人是的邂逅是雷電帶火花激情四射,聊到口乾舌燥,三更半夜!蕭何才發現韓信不是吹牛,這個人是有真本事!韓信也覺得,憋屈了這麼久總算來了個明白人!

    於是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因為有了蕭何和韓信的正面接觸,才發現韓信的軍事才能非同一般,劉邦不懂,蕭何懂啊!為了大漢的江山,蕭何寧願放下身段也要把韓信留住,甚至不怕得罪劉邦,逼迫其封韓信為大將

    此後韓信的人生開始上掛,一直秉承:有戰用我,用我必勝!為大漢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勳,韓信也名震天下,揚眉吐氣!劉邦也終於發現韓信不是吹牛了

    這裡一直沒有提起項羽,並不是因為他和韓信沒有交集,實際上韓信最初投奔的是項羽,項羽這個人很簡單,從他的《垓下歌》就可以看出: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是個嚴重的個人英雄主義者,即使失敗也是抱怨天不助我,從來不會考慮客觀因素,而且從楚漢爭霸的過程來看,項羽的度量從不容人,項梁、范增都受過他的氣,自己人都容不下,何況韓信一個大頭兵?最後在提一下韓信的死,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既然蕭何是韓信的伯樂,又很瞭解韓信,等到韓信功高震主,被猜忌時,蕭何為什麼沒有選擇幫助韓信?

    參考資料:《史記·淮陰侯列傳》、《漢書》

  • 10 # 讀春秋思無忌

    1. 韓信為何被譽為國士無雙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起初,韓信自以為得不到劉邦的賞識,無奈逃走。蕭何得知後,來不及報告劉邦,便親自將韓信追回。這才引起了劉邦的好奇,蕭何則鄭重向劉邦推薦韓信,稱讚其“國士無雙”。

    蕭何更是向劉邦直接指出:“如果只打算稱王漢中,自然用不著韓信,如果要爭奪天下,非韓信不可。”

    劉邦自打看到秦始皇,發出“大丈夫當如此”的感悟後,就立下了王天下的雄心壯志,要不然也不會百折不撓,百摧不垮。此刻,他剛被項羽遠遷巴蜀,何去何從心中一片茫然。

    韓信的及時出現,給他獻上了還定三秦、韓信北略、劉邦正面牽制項羽主力的戰略謀劃,劉邦這才茅塞頓開,開始踏上了滅楚的征程。

    韓信行軍佈陣,出神入化,常以少勝多,令北方諸侯望風披靡,不但不負眾望,很快就完成了北伐的戰略任務,同時減輕劉邦正面戰場的壓力;濰水一役狂殲龍且20萬精銳的更是給項羽致命一擊;垓下之役全殲楚軍,斬殺項羽。韓信助劉邦扭轉劣勢,一舉奪得天下,被譽為“國士無雙”的確實至名歸。

    那麼這一切,當然得歸功於蕭何這位伯樂,如果沒有其慧眼識人才,也不會有千里馬的一馬當先,橫掃天下。

    2. 項羽一介武夫不識將才

    項羽用“力拔山兮氣蓋世”來形容自己,自詡武冠天下,他的成功全仗亞父范增為其謀劃。一介武夫不懂謀略,又如何能識韓信這種將才,他器重的人才也必是武將吧。反觀韓信,他要的是能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將軍之位,區區閒職怎能滿足得了他。

    再者,項羽對已建軍功的將領都扣扣索索,還沒機會建功立業的韓信更是不肯能得到任何賞識。

    3. 劉邦為人粗獷

    劉邦雖有遠大抱負,但為人粗枝大葉,若非當面與其交談,未必可以一眼辯識人才。就如,陳平、酈食其均是與劉邦交談過後,才獲得重用。

    其次,劉邦言語粗鄙,臭名遠揚,如果沒有百分百的把握,誰願意去自取其辱呢?韓信非常清醒,他能忍小人的胯下之辱,卻難忍君主的不待見,這是因為小人無法左右他的命運,而君主則能,所以,如果君主不能重用他,他必然不會再浪費時間,而是重新去尋找自己的伯樂。

    4. 蕭何為人心細,禮賢下士

    蕭何精通律例,說明其邏輯強、為人謹慎。早年就職於大秦有司,處理事情有條有理,也是備受上司的賞識。

    蕭何為人心細,不但能舉薦韓信這匹千里馬,還能識出劉邦的雄才大略。劉邦早年放浪形骸,唯有蕭何始終善待於他,僅僅是因為蕭何的仁厚嗎?恐怕還是他心細如髮的識人之術吧!才能心甘情願追隨劉邦起事於阡陌之中。

    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蕭何高瞻遠矚。劉邦進入關中,其他將士心繫錢財美女,只有蕭何直奔相府,取得戶籍和地圖,為劉邦後來提供源源不斷的後勤支援,才能讓劉邦一次次起死回生。

    蕭何禮賢下士,彌補了劉邦的粗陋,才能為劉邦挽留住韓信,才能讓韓信對劉邦死心塌地,當然才能讓呂后的誘殺成功。

    結語:蕭何博學多才、細心謹慎、慧眼識才且高瞻遠矚,才能一眼便看出尚無建樹的韓信,是能輔助劉邦爭奪天下的無雙國士,當然才能讓劉邦爭天下時無後顧之憂,得天下後亦無國政之患。

    參考資料:史記

  • 11 # 遙望燕園

    經過一場驚心動魄的鴻門宴,劉邦拱手讓出了富饒的關中之地,被項羽打發叫花子似的趕到蜀地去。

    劉邦的臣子和兵丁大多是關中以東的人,他們本以為可以在戰爭結束後在關中享福,沒想到,竟然要去偏遠的蜀地,於是,帶著不滿和思鄉,很多人做了逃兵。

    眼看逃兵越來越多,劉邦卻無計可施,只能任逃兵一茬接一茬地走。

    某一日,劉邦正在辦公,忽然聽得屬下來報,相國蕭何也做了逃兵,這可令劉邦慌了神,像失去左右手一樣無所適從。

    過了幾日,屬下又來向劉邦報告,說相國蕭何又回來了。劉邦大喜,趕緊召見蕭何。蕭何解釋說,自己沒做逃兵,自己是追一個逃兵去了。

    劉邦很是納悶,連日來,逃兵成百上千,也沒見你蕭何派人去追,怎麼這回親自去追一個逃兵了呢?事出反常必有妖。

    蕭何解釋說,他追的這個逃兵可不是一般人,此人稱得上國士無雙。如果劉邦想老死巴蜀,則能不能追回此人,無關緊要,如果劉邦想出巴蜀、漢中,東爭天下,則斷斷少不了此人的幫助。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在夏侯嬰舉薦之下被劉邦封為治粟都尉的韓信。

    劉邦見蕭何如此評價韓信,便提議封韓信為一個將軍,熟料,蕭何認為,區區一個將軍是留不住韓信的,要封,就要封韓信為三軍總司令,要搞大儀式,登壇拜將。

    劉邦素知蕭何識人之能。

    劉邦尚未發跡之時,作為沛縣主吏椽的蕭何就看出劉邦將來必成大器,陳勝、吳廣大澤鄉舉事之後,蕭何成了劉邦的合夥人,並把蕭家男丁送上戰場,鞍前馬後為劉邦效勞。

    在很多人都看不懂劉邦才能之時,蕭何看懂了,如今,在很多人不瞭解韓信的時候,蕭何又向劉邦如此大力地推薦韓信,可見,這個韓信一定非比尋常。

    劉邦召見了韓信,與韓信一番暢談之後,見韓信果如蕭何所言,胸中有大韜略,大有相見恨晚之恨,於是按照之前的約定,封韓信為三軍總司令,並在日後擊敗項羽之後評價韓信“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

    可是,韓信擁有這般的蓋世才華,為何在項羽的楚軍中待了三年,還只是一個小小的執戟郎中呢?是不是項羽看不出韓信有如此過人的才華呢?

    以現存的記載來看,未必能得出項羽看不出韓信才華過人的結論。

    據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韓信做執戟郎中的時候,曾多次向項羽獻計獻策,均不被採納。這是一條很奇怪的記載,以韓信的職級和工作內容來看,韓信是沒資格向項羽獻計獻策的,我們現在已無法知道,韓信是透過什麼樣的渠道向項羽獻計獻策的。

    根據《史記》中的零星記載,我有一個很大膽的想法,韓信是透過項羽帳下大將鍾離眜向項羽獻計獻策的。據記載,身為項羽帳下大將的鐘離眜與小小的執戟郎韓信交好,相信韓信也只能透過鍾離眜這唯一可靠的渠道向項羽獻計獻策並得到所獻計策是否被採納的反饋。也或許正因為鍾離眜三番五次地幫韓信,所以鍾離眜才會在項羽自剄身亡後逃至韓信處尋求庇護。

    為什麼項羽從來都不採納韓信的計策呢?是否從中可以得出項羽不認可韓信才華的結論呢?

    我以為不是。

    司馬遷筆下的項羽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連楚國頭號謀臣被項羽尊為亞父范增的計策,項羽也是經常不用的,但我們卻不能從項羽不用范增計策的事情中推斷出項羽不認可范增才華的觀點,由此,我們也不能想當然地認為,項羽不認可韓信的才華,或許項羽也認為韓信有才華,但項羽並不認為韓信的才華對他項羽有什麼幫助。

    如此而已。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淮陰侯列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拍攝會議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