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鄉下春曉
-
2 # 皖北小農民
青枯病多發生於離乳期,即秧苗二葉一心期以後。主要發病原因為生理性失水。進入離乳期,水稻種子胚乳養分耗盡,秧苗生長由胚乳營養轉向根系營養,若根系生長情況不佳,遇到以下幾種情況,就會表現出生理性失水的症狀,即青枯病。
1、苗床通風不好,長期處於高溫條件。水稻胚根和節根在15-40℃能正常生長,在溫度低於15℃或高於40℃時,就會發生生長停滯。當育苗的時候,苗床溫度長期高於40℃,就會出現根系生長不好,根量明顯不足,此時通風不暢,葉片蒸騰作用不強,秧苗表現不出青枯現象,但隨著通風量增大或突然大開棚,就會導致蒸騰水比根系吸收的水分多,而產生青枯。
2、苗床過溼或澆水過於頻繁,土壤溫度低長期處於水漬狀態下的秧苗,根系由於缺乏氧氣,生長不好,胚根和節根生長受阻嚴重,當出現溫度低於15℃時,根系功能喪失,而此時葉片蒸騰作用並沒有停止,部分秧苗會出現青枯,此時的青枯會夾雜著病理性黃枯病。
3、床土過於鬆散,大孔隙過多我們正常育苗,床土大小孔隙比為1:4,這樣的床土即可以保證水分充足,又可以保證氧氣供應,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水氣協調。如果床土大孔隙多,就易出現乾旱導致秧苗失水。
4、做床質量差,置床高低不平,毯式秧盤盤底與置床結合不嚴,也就是“吊死苗”現象。在二葉一心後,蒸騰的水分大,根系吸收不到置床土壤中水分,導致水分供應不足而出現青枯。這種青枯往往是連片出現,一般出現在上午10時至下午3時之間,澆透水後可以暫時恢復。
5、風害插秧前,揭棚膜,出現連片乾枯,先從葉尖開始,輕微的症狀只是葉乾枯,嚴重的整株枯死,而且在苗床上連成片。葉片和地上部生長過於旺盛,根系發育不夠充分,插秧時如果出現4-5級以上大風,秧苗地上部的水分壓嚴重下降,體內的水分蒸發來填充秧苗層空氣中的水分壓,沒有蓋膜的情況下就會出現大面積的乾枯死苗。
回覆列表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水稻苗床青枯病
水稻旱育秧田苗期生理性病害,因根尖被阻斷導致水稻無法從土壤中汲取水分和養分所致。氣溫過低、溫差過大、土壤偏鹼、光照不足秧苗細弱、種量過大等因素,苗床症狀主要表現為出苗後秧苗枯萎。
疾病症狀
症狀多發生於旱育秧水稻幼苗2.5葉期前後,病苗葉尖不吐水,葉色灰綠、萎蔫,苗床成穴,秧苗基部與根部極易拉斷,葉片打綹。在天氣驟晴時,幼苗迅速表現青枯,心葉及上部葉片"打綹"。幼苗葉色青綠,最後整株萎蔫。苗床水稻秧苗出現成片青綠枯死。
發病機理
低溫、陰雨、光照不足是誘發青枯枯病的重要條件,其中以低溫影響最大。在低溫條件下幼苗但對幼苗生長不利,根系發育不良,吸收營養能力下降,更有助於病害發展。如天氣持續低溫或陰雨後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調,症狀加重。
防治方法
要從根本上防治立枯病,就要從發病機理上入手,實現真正的旱育壯秧,從出芽開始就創造培育壯秧的條件,秧苗素質好,病菌就不能寄生,根系吸水能力就會大大增強,病害發生的機率就會降低。
1、降低播種密度
播種密度不要過大,秧苗群體密度過大,秧苗易徒長,造成素質下降。
2、調溫控水
溫度控制:控制苗床溫度在各時期適宜溫度的下限執行,早上6點就要通風放寒,保持棚內外溫度不劇烈變化。尤其在連續低溫過後開始晴天時,要提早開口通風。
水分控制:結合“三看”澆水,一看床面是否發白和根系生長情況,二看早晚葉尖是否吐水及水珠大小,三看午間高溫時心葉是否捲曲。如床土發白、根系發育良好、早晚心葉葉尖不吐水或水珠變小,午間心葉捲曲,則在早晨或晚上澆水,一次澆足,保證旱育。不要在午間高溫時段澆水,涼水碰熱苗,你懂的!
3、調酸消毒,創造良好生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