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衛思想

    戰爭之初,德國確實士氣如虹,所向披靡,就當時大環境來看,德國的佔領區並未徹底擺平,當時的情形,德國因為制空權的原因,只能無限期終止“海獅計劃”,這是一個巨大的隱患,而進攻蘇聯,又重蹈一戰時期德國所犯的錯誤。而英國、蘇聯又有號稱“世界工廠”——美華人的強大後援。蘇聯擁有全套工業體系和廠闊的縱深,英國使得德國沒有制海權,——看起來光鮮的形勢,其實是德華人的一付毒藥,做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羅斯福看的很明白。

  • 2 # 江淮聖手

    因為這時候德軍已經開始了巴巴羅薩行動,德軍是在沒有打下英國的情況下,同時進行了巴巴羅薩計劃,也就是在1941年6月22號這一天開始,德國就正式面臨兩線作戰的巨大危機。德國陸軍最高統帥部當時是極力反對希特勒的這一行為,因為任何一個有常識的陸軍統帥部都不會允許自己的國家處於兩線作戰中。而且還是面臨著兩大世界強國,英國和蘇聯,但是當時真實的歷史是,德國和蘇聯都有進攻對方的計劃,蘇聯已經準備好了進攻德國,而德國方面也知道蘇聯會發起進攻,巴巴羅薩的唯一差別就是德國率先向蘇聯開戰。

    這並不是德國方面做出的一次魯莽行動,而是兩個大國之間相互威脅的結果,這種情況類似於美蘇冷戰,美國和蘇聯處在不同的大洲上,所以相對來說保持平和,但是當兩個大國同時處在歐洲大陸上的時候必然會發生戰爭。英國和法國也不例外,因此德國攻打蘇聯前期蘇聯只是進行了戰略性後撤,除了基輔戰役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以外,其他的戰役基本上都是戰略性後撤。

    當時的戰爭已經是一種消耗戰爭,蘇聯的戰略是非常正確的,就是利用廣闊的蘇聯國土把德國的戰線拉得非常長,讓德軍的後勤補給跟不上,然後再在後方騷擾德軍的後勤補給線。這和日本侵略中國的道理是一樣的,這樣德軍的閃電戰就變成了無效戰爭,從而戰爭變成了一種漫長的消耗戰和城市戰。蘇聯方面正是靠著廣闊的國土,消耗德軍的後勤補給能源,同時在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等地利用德軍不擅長的城市戰最後活生生的把德軍拖垮了。

    當然這個時候美國已經開始大力度的支援蘇聯,同時美國也向英國提供了太多的物質,要知道這個時候美國的生產力已經遠遠超過了德國和蘇聯的總和,也就是美國支援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必定會獲勝,因為得按照當時的國力來分析德國和蘇聯加起來也是打不過美國的,因此羅斯福做出這個結論是沒有錯誤的。

  • 3 # 天地經緯402

    是嗎?羅斯福啥時候變成了諸葛亮了,能夠料事如神了阿,應該說當時徳國進攻蘇聯,氣勢洶洶的,而且取得了開戰之初的勝利,形勢也朝著徳國有利,在這個時候就預言徳國會敗,真的是神人了,最後徳國的失敗,是因為正義戰勝了邪惡。

  • 4 # 海星601yj

    困為德國開群了東西兩個戰場,而德國的資源有限,不足以支撐其東西兩線長期的大規模戰爭,從戰略上看這就是其必敗的源由。

  • 5 # 渺渺小子

    從歷史上看,德國強大,歐美列強必不樂見。德國國土面積並不大,人力物力資源有限,雖工業基礎雄厚,然兩線作戰,所到之處又無善行,必致各國強烈反對抵抗陷於戰爭泥潭,若有一線潰敗,既不能及時收攏合併戰線,又乏後備力量,縱橫行一時,難以持久,危殆可知。

  • 6 # 鬼影問道化真身

    1941年8月德軍攻勢如虹,而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卻認為德國必敗。其原因就是德軍雖然連戰連勝,但是德軍並沒有清除制約德國擴張的有關力量。

    ①,蘇聯國大人多,實力雄厚。德國沒有消滅蘇聯的有生力量。

    ②,英法聯軍從孰克爾克撤致英國,已成為一支人數眾多,訓練有素的哀兵。這使得德國不可能輕鬆渡過英吉利海峽,去攻下英國。

    從這個角度上看,英蘇緩過神後,反攻德國只是時間問題,而蘇聯與英國的戰爭實力不可小看,蘇聯的戰爭潛力還要遠強於德國。一旦蘇德陷入長期鏖戰,德國必敗無疑。小國與大國長期鏖戰,小國能勝的案例,自古未有。德國是一個小國,因此德國渴望一鼓作氣,速戰速決,儘快的解決戰鬥。當德國沒能一鼓作氣消滅英蘇,甚至沒傷及英蘇的根本時,德國就已經輸了!德國戰敗就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看清戰局的走勢後,就決定要下注了!美國將會在英蘇身上下注,會與英蘇一起打擊德國。當羅斯福總統判定德國必敗時,美國已下決心要介入二戰了,因此德國必敗。

  • 7 # 西餐劉顯琨

    1941年8月,德國已經展開了巴巴羅薩計劃。這也正式使得納粹德國陷入到東西兩線作戰當中。

    雖然此時看似局勢非常有利於希特勒,但是羅斯福不愧為優秀的政治家,看問題非常有遠見也非常精準。

    從經濟層面來看

    由於世界經濟危機,納粹德國走上了這樣一個依靠對外戰爭擴大需求的時代。

    對蘇作戰正式希特勒面對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登陸作戰無望之際,執行的第二作戰方向。

    德國戰車是不可能停下來的,國內經濟需要戰爭大量的消耗來刺激生產,帶動經濟。

    簡單來說就是法西斯經濟的不可持續性,這是飲鴆止渴的愚蠢行為!

    從政治層面來看

    希特勒很明顯不清楚英國的底牌,或者說他知而不語。

    希特勒曾經認為,面對自己在Continental的叱吒風雲,以及對不列顛群島的大肆轟炸,不等執行“海獅計劃”那些英國佬就會嚇得屁滾尿流,繼續綏靖政策。

    而英國在丘吉爾的帶領下,戰鬥意志力高昂,完全可以抵禦納粹德國好一陣。而且希特勒更低估了斯大林帶領蘇聯抵抗的決心。

    此時美國也開始慢慢的對軸心國的石油資源與戰略物資進行適當的封鎖,制裁。

    最後便是文化層面

    二戰中,德軍信仰的閃電戰雖然戰術效果很好,但是也只能算是對土地的佔領,根本沒有完全籠絡人心,民心。

    無數的流亡政府與地下抵抗組織,有效的宣誓了民主的存在,宣告了人民面對法西斯暴政的不屈服。

    所以總結來說

    法西斯主義在這場世界大戰中,註定失敗。而發動對外戰爭盤活國內經濟也無異於飲鴆止渴,渴止而身斃也

    這也是社會發展規律所決定的必然結局。

  • 8 # 歷史的重負

    這還要研究嗎?當丘吉爾拉攏羅斯福援助蘇聯時,德國就必將戰敗,納粹德國再怎麼強大,1v3,怎麼可能是英美蘇三大聯合起來的工業強國的對手?而且,二戰模式已經完全不同於一戰,根本不可能簽約停戰,非要打到對方毀滅為止……

  • 9 # 歷史扒糞機

    羅斯福和丘吉爾世界地緣政治的信奉者,也是偉大的國際主義政治家、戰略家。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極端反共的丘吉爾當即在晚上公開的廣播中宣揚“在過去的25年中,沒有人像我那樣始終在堅持反對共產主義……但這一切與現在發生的事情相比,變得不重要了……我們只有一個目標、一個不可改變的目標。我們決心摧毀希特勒和納粹政權。……因此,蘇聯人的危險就是我們的危險,就是美華人的危險。”6月24日白宮記者會上,羅斯福宣佈《租借法案》適用於蘇聯。7月12日英、蘇簽訂協議對德採取共同行動,保證不單獨對德停戰或媾和。丘吉爾、羅斯福和斯大林清晰明白一戰的歷史,更透徹世故於以納粹德國的資源、人口、地理位置,在英、美、蘇三強聯合下,希特勒縱然猖狂一時,但最終絕無勝算可言。什麼是廟勝?此之謂也!

    到41年8月底,德軍的攻勢並非後世的我們想象中的氣勢如虹!不難哈爾德也不會一時吹噓2個星期結束對蘇戰爭一時頭疼蘇軍預備力量充足、不知如何擊敗他們。布勞希奇情緒低迷近乎崩潰,而希特勒更憂慮操心到身患痢疾、茶飯不思。7月19日北方集團軍群被於阻距列寧格勒110公里的盧加河一線,被迫轉入防禦,到8月8日才發動向列寧格勒的第二次攻擊,最終受困於列寧格勒城下。中央集團軍群雖於7月16日攻佔斯摩稜斯克,20日佔領葉利尼亞,幷包圍蘇第16、19、20集團軍,但到8月6日肅清包圍圈前,遭到蘇中央、西、預備隊方面軍持續的反攻,德軍不得不一邊對付包圍圈內的蘇軍,一邊強打精神應付蘇軍的反攻和側翼反擊,整個中央集團軍群在7-8月疲憊不堪,再次前進淪為奢望。南方集團軍群則受阻於基輔築壘地域前,迫使希特勒與德陸軍總司令部放棄大規模的合圍戰略,採取小規模戰術性的合圍行動,才有突破性的烏曼合圍戰,進而8月底德軍推進到第聶伯河前。

    7月30—31日羅斯福的私人代表哈里·霍普金斯訪問莫斯科,在與斯大林交談中,霍普金斯曾提到10月1日前蘇軍的戰線將穩定在哪裡,斯大林回答在列寧格勒、莫斯科、基輔前,隨後蘇軍將投入大反攻。斯大林對戰爭形勢近乎樂觀的估計不可避免的透過霍普金斯傳染到羅斯福那,這就有8月間他對霍普金斯和記者愛華德·馬羅私下所言德國必敗的言辭,他知道蘇聯堅持抵抗將讓美國贏得關鍵性的東西—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斯柯達明銳車內異味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