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檔案館

    咸豐同治年間,照相機還太早都沒引進,不然為什麼就慈禧太后這種性子會不留住自己青春的照片?不過光緒皇帝和珍妃有很多照片,全都被慈禧太后毀了 .前不久我看到一張光緒唯一存世的頭頂照,是一個外國記者抓拍的就目前所知,清代十二代帝王中僅有宣統帝有存世相片

    光緒皇帝照片

    照相機雖然在19世紀40年代就傳入中國了,但咸豐同治時期絕大部分人對拍照極為抗拒排斥,認為拍照能夠攝魂,所以鹹同兩帝沒有照片存世很正常。到了光緒時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接受並喜歡拍照,比如慈禧太后和珍妃就非常喜歡拍照,據傳珍妃給光緒帝拍了不少照片,但都被慈禧太后銷燬了。目前在網上看到的所謂光緒帝正面相片,都是假的或者無法證實真實性的。

    光緒帝的長相可以參考他的三個異母弟:載灃,載洵和載濤;醇王這家人容貌相似度還是挺高的。

  • 2 # 炒米視角

    道光、咸豐、同治三帝在位時,正是清朝被西方列強扣開大門的時期,也正是照相機進入中國的時期,但是那時的攝影技術仍然被矇昧的清王室地認為是“攝取魂魄”的邪術。

    在道光、咸豐、同治三朝,拍過照的王室成員,都是負責辦理洋務的,並且都沒有好下場。

    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在大清海關供職的法華人儒勒把當時法國最先進的照相機帶到了廣州。這距離法國科學院和美術學會召開一個盛大的會議向世界宣佈畫家L·達蓋爾發明攝影技術不過7年。

    但是在照相機進入中國前2年,就已經有清王室成員拍過照了,而且極有可能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拍照片的人。

    他就是道光皇帝起初最信任的欽差大臣、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大臣愛新覺羅·耆英。

    他就是在《中法黃埔條約》談判間隙,在法國使團的官員于勒·埃爾的建議下,拍了用於當作國際交流名片使用的肖像照片,後來洗了很多張,分別贈送給了英、美、意、葡四國官員。

    耆英後來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清王室中一線接觸洋人的,但洋人的訴求和道光給他的任務,他是無論如何也無法達成一致的。最終因為欺瞞被彈劾,道光令其自盡,可謂下場慘矣。

    雖然照相機進入中國後,用了5年左右的時間,在香港、廣東,繼之是上海、寧波、杭州等東南沿海城市流行起來,香港、上海等地接連出現了照相館。

    但是基本上也是與洋商接觸的富人買辦階層圈子裡流行。而當時的清王室還是相當保守的,對西洋人的“怪力亂神”的技術,還是非常抗拒的。由於兩次鴉片戰爭,道光、咸豐兩帝可以說對洋人恨之入骨。

    第二個拍照的清王室成員是恭親王奕訢。

    二次鴉片戰爭後,恭親王奕訢留京議和。法國攝影師費利斯·比託扛著笨重的照相機給恭親王拍照,從奕訢那“面如死灰”的驚恐表情,就可以看出當時其他人的態度。此刻已經距離耆英第一次拍照16年之久了,而奕訢總理洋務,人稱“鬼子六”,還是屬於清王室中比較開化的人。但是鬼子六最終也被慈禧打壓,失去權力,鬱鬱而終。

    “鬼子六”的這張照片,距離後來慈禧的照片,又隔了40多年之久。慈禧太后的第一張照片還是1902年,德齡公主進宮後給拍的。而那個時候,香港、上海這些大城市早已經照相館林立。

    而在這半個多世紀裡,照相技術在大清底層民眾的眼裡,那是洋人攝取人魂魄的盒子。

    凡是被拍照了,三魂七魄便不附體了,人的精氣神也自然就沒有了,過不多久就會奄奄一息,莫名其妙生病而死。但是這種矇昧,民眾逐漸地隨著義和團的失敗,而有了清醒的認識。

    所以其實不單單是道光、咸豐、同治三帝,就連光緒皇帝其實也沒有一張可以被完全確認的真實的照片。

    到了後期,雖然光緒皇帝主觀不抗拒拍肖像照了,但是慈禧為了把控權力,刻意弱化光緒,所以基本上找不到光緒皇帝的照片。

  • 3 # 老豬的碎碎念

    誠然,照相術確實在19世紀就被髮明出來了,但是中國的皇帝們是絕對不會對這種新鮮事物以身試法的,道理很簡單,我們大清國的皇帝,是具有最高的權力,身份也是極高的,御容豈是你能隨便照的?退一萬步講,你這種奇怪的物件兒,萬一把我的魂魄勾了去那還了得?

    其實當時的皇帝們不敢照相也事出有因,因為最開始的照相機並不是我們現在這種小巧方便,最初發明出來的照相機極為粗大笨重,就像一個巨大的大盒子,而且還得蒙上一塊大黑布,和變戲法似的,其鏡頭也變態般的超大,活活像一挺小炮,需要照相的人,需要端坐在這個小炮的正前方,保證一動不動的待上幾分鐘才行。

    有時候為了得到更充足的曝光,還要用炮仗似的閃光“炮”輔助,這對於根本無法瞭解照相原理的皇帝來說,是萬萬使不得的。所以在大清能接受拍照的人幾乎寥寥可數,據記載,大清第一個同意照相的官員,是當時擔任兩廣總督的耆英,他由於長期擔任對外事務,故而對這些新鮮事物有所瞭解,比較開明,他於1844年讓來自法國的攝影師拍攝了第一張中國大清朝官員標準照,見下圖。從此開始,慢慢的那些開明一些的王公大臣開始接受這種新鮮事物,但大清皇帝拍照的唯有宣統帝溥儀一人。

  • 4 # 伊耆角木

    不止道光、咸豐、同治,其實連光緒皇帝也基本沒有照片存世。只有一張相當遠的地方偷拍的,其他都是誤傳,照片中人為載灃、溥儁等人。如果說道光到同治還可以用先進的照相技術沒有進入國內來解釋的話就,為什麼到光緒都幾乎沒有照片流傳下來,大體三個方面原因:禮法、安全、形象。

    (光緒皇帝唯一真實的照片)

    (慈禧太后有許多照片傳世)

    而與光緒幾乎同時死的慈禧太后卻有許多照片留下來。以及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甚至李鴻章、張之洞等大臣也有無數照片。唯獨皇帝沒有。理由如下:

    第一,禮法。中國古代禮法森嚴,皇帝的相貌叫做龍顏,龍顏不能輕易目睹。一般大臣如果跟皇帝對視都是重罪,何況在皇帝面前擺弄一臺儀器,並且會照相的基本都是外華人。況且,早期照相不是現在按一下快門就搞定的。而是要堅持很長時間不動才能完成整個攝影過程。如果是宮廷畫師畫像,雖說皇帝也是坐著不動,但稍微動一下還不要緊。照相動一下可是全完了。

    第二,安全。早期的照相機可不是現在的小巧玲瓏,那是個巨大的儀器。用這麼個儀器對著皇帝好久,誰知道里面會不會彈出什麼機關暗器?如果事先把照相機拆開檢查,那機器也基本報廢了。何況我們看過影視劇中早期拍照場景,那個鎂光燈一閃,強烈光照、濃煙滾滾,即使皇帝自己不害怕,大臣太監們也要高呼護駕了。甚至早期由於中國物理知識的缺乏,對照相的原理無法解釋,甚至有說法這是把魂魄吸進去才能留下影像。慈禧和大臣們可以嚐個鮮,別人攔不住,皇帝不能冒這個險。

    (康熙畫像絕對不能畫出臉上的麻子)

    第三,最重要的,形象。中國古代,皇帝的相貌很有講究,必須是標準的、無瑕疵的。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說皇帝的畫像都是一個樣子,因為有瑕疵不能畫出來,不完美的要修飾。我們舉個例子。康熙皇帝早年生過天花,臉上有麻子,但是任何一張畫像都沒有把麻子畫出來,畫師不敢的。但是照片不一樣,照片拍出來的東西,什麼瑕疵都留下了,而且那時沒有PS技術,皇帝不完美的形象怎麼可以留下來?

    (溥儀復辟時已沒有那麼多規矩了)

    所以,綜合以上三點,皇帝只能畫像,不能照相。只有清朝滅亡後,沒那麼多規矩了,溥儀才留下了畫像,哪怕張勳復辟時也不在乎這麼多了。

  • 5 # 詩云歷史

    很簡單,早期的相機有著嚴重的缺陷,根本不是後來你以為的相機。

    準確的來說,這種技術應該稱之為照相術更合適。

    1826年,法國畫家尼埃普斯發明了照相術。

    他使用一種光學裝置,將影響成像在錫鉛合金板的白蠟片上。

    片上塗有感光後能夠變硬的瀝青。

    此處,瀝青即為感光劑。

    曝光8小時之後,將這塊合金板放入薰衣草油中沖洗。

    沒有受到光照的地方,很容易被薰衣草油溶解

    而受到光照變硬的地方,則很難洗掉。

    所以,這樣,就留下了第一張可以永久儲存的照片。

    世界上第一張照片

    好吧,8小時曝光的傑作!克

    但是也是劃時代的發明,不是嗎?

    照片中,左邊是鴿子籠,中間是倉庫頂,右邊是另一物的一角。

    對了,發明者應該上個圖。他長這個樣子。

    照相術發明人尼埃普斯

    然後,大家發現問題了嗎?

    最早的照相術,成像清晰度很模糊。就是幾個陰影,有點對比灰度。

    而且,要想照出這個照片,需要8小時!

    問一問你們大家,誰能坐在那裡8小時不動,然後給你一張模糊的黑白照片?

    而且,此時還沒有現代相紙這種載體,用的是錫鉛合金板!

    試想一下,道光爺,咸豐爺,同治爺,你讓這三位皇上坐在那裡8小時一動不動,皇上不得難受的憋尿尿一褲子?

    所以此時的照相術,只能用於靜物攝影。然後,慢慢進化,尋找更好的感光材料,以及發明正片負片這些東西,才有了後來方方正正一個木箱那種相機,捏一下開關照一張,那已經很先進了!

    木殼相機

    至於現在的手機照相,幾千萬攝像頭高畫質照,各種美顏,你帶個這玩意穿越大唐大宋大明大清,獻給皇上,估計會賜給你個王爺噹噹啊!最後,穿越的時候,別忘了帶上太陽能電池板啊,不然你手機怎麼充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對目前校外的培訓機構有哪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