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胡惟庸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真的像歷史上那樣寫的貪贓枉法想要架空朱元璋謀朝串位嗎?
5
回覆列表
  • 1 # 大宋藝祖趙匡胤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戰後,元蒙的統治者基本上統一了中國的南北國土。有個叫天可汗太宗威武的網友對我說元蒙皇帝繼承了趙宋的制度(那人根本不懂歷史),在中央設立了“中書省”、“尚書省”和“御使臺”。我對他說叫他買一本《元史》看看,因為元蒙的中書省的丞相是掌握大權的,而尚書省與御使臺根本連人都沒有的。“胡虜無百年之運”,所以1368年蒙古人回草原放羊去了,而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不高,他趕走元蒙皇帝后,充分繼承了元蒙皇帝的統治制度,而對同為漢族的趙宋制度充分摒棄。漢族王朝的丞相制度在元蒙統治階級的異化下也變異了!明朝的洪武皇帝(半文盲)任性的廢除了中國的丞相制度(已經被異化的丞相制度)。所以誣陷胡惟庸謀反,胡惟庸要是真想謀反在朱半文盲元璋早期根基不牢固時不可以嘛!為什麼要在明朝如日中天時找死呢?(胡惟庸炸油餅吃多了吧)

  • 2 # 歷史大學堂

    胡惟庸,安徽定遠人。早在朱元璋起兵時就投奔朱元璋,歷任元帥府奏差、寧國縣知縣、吉安通判、湖廣僉事、中書省參知政事、左丞等職。由於他精明幹練,很得朱元璋賞識。洪武六年七月拜右丞相,不久又升為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胡惟庸上任初期,工作兢兢業業,處事謹慎細微,加之他具有較高的素質和較強的能力,各項工作都幹得有聲有色,因此,朱元璋對他“寵遇日盛”。如果他能保持這麼一種平常心態,做到慎言、慎行、慎微,必然高枕無憂。可是胡惟庸和多數的明代開國功臣一樣,在天下太平以後,自然滋生了享樂主義、專權主義,常常居功自傲。

    戰爭時期的艱苦奮鬥已忘得一乾二淨,加強學習、修身養性的事也拋到九宵雲外去了。特別是任左丞相幾年之後,胡惟庸日益驕橫跋扈,要知道,他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呀。“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中央各部門和地方報送上來的檔案、材料,胡惟庸必先取閱,如果有對自己不利的,就隱匿起來不上報。對自己有意見的,就加以打擊、報復。他還任意提拔、處罰官員,一手遮天。於是,各地喜好鑽營、熱衷仕進之徒、功臣武夫失意者,都奔走於他的門下,送給他的金帛、名馬、玩好,不計其數。胡惟庸一時間權傾朝野,文武百官敢怒不敢言,許多人還得看他臉色行事。

    出身貧寒的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十分重視吏治的整頓,嚴禁各級官吏翫忽職守,蠹政害民。當時,他也已察覺出胡惟庸的擅權亂政,對他的這些做法非常不滿,懷恨在心。胡惟庸其時的地位已笈笈可危。更嚴重的是,胡惟庸還在朝廷內外拉幫結派,結黨營私,淮籍功臣宿將大多集中其門下。為了聯絡太師李善長,他將自己的侄女嫁給了李善長弟弟李存義的兒子李佑,結成姻親。吉安侯陸仲亨和平涼侯費聚經常幹違法亂紀的事,受到朱元璋多次責備,兩人很害怕,胡惟庸乘機拉攏他們。相權與皇權的衝突日益加劇,使朱元璋感到大權旁落,除了剪除別無選擇。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謀不軌”的罪名殺左丞相胡惟庸,並宣佈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制度,獨攬大權,中國歷史上延續了近二千年的丞相制度從此取消。胡惟庸並無謀反之實,“謀不軌”純屬“莫須有”。雖然戰功顯赫,業績突出,但其不自警、自醒、自律,最終也成為朱元璋整肅功臣、加強皇權的藉口,成為封建國家帝治的又一個犧牲品。胡惟庸被殺,咎由自取。胡惟庸被殺,亦是必然。

  • 3 # 清風明月話歷史

    我個人認為胡惟庸可以說是冤死的,也可以說不是冤死的。

    一,為什麼說胡惟庸是冤死的?

    直到五月初二(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決定去胡惟庸家中看看這祥瑞到底怎麼回事。在路上,忽然,衝出一人攔住御駕車馬,卻不說話。朱元璋見他衝撞自己御駕,又不說話,十分生氣。這時,身邊的侍衛見他冒犯聖駕,不由分說地迎了上來,噼裡啪啦就是一頓拳打腳踢。原來這個攔駕之人叫作雲奇,乃是西華門的一個宦官。頃刻間,雲奇已經被打倒在地,但是他還兩眼望著朱元璋,拼命指著胡惟庸的家,像是在告訴朱元璋什麼。

    這時,朱元璋似乎察覺到了什麼,暗自尋思道:“莫不是胡惟庸家中發生了什麼大事?雲奇才敢於拼死闖駕。”想到此處,朱元璋立即調轉方向,登上西華門城樓眺望胡惟庸的家。

    只見胡惟庸家裡聚集了好多壯士,皆是全身甲冑,手握刀槍,埋伏於屏壁間。朱元璋不由地一驚,尋思道:“難不成胡惟庸今日想要造反,設計擒殺朕?因為西華門與胡惟庸家比較近,宦官雲奇發現胡惟庸逆謀後,所以才冒死闖駕,向朱元璋報告。”朱元璋想到此處,十分惶恐,立即發兵團團圍住胡惟庸的家,當場擒拿住胡惟庸,並將其處死。

    朱元璋大發雷霆,要求肅清逆黨,後株連竟達十多年之久,誅殺了三萬餘人,還涉及了死而追奪爵位的開國功臣有李善長、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寧侯等一公二十一侯,成為明初一大案。

    有些學者認為胡惟庸案疑點重重,懷疑他是被朱元璋冤殺的。例如晚明學者錢謙益曾經說過:“雲奇之事,國史野史,一無可考。”還有史學家認為雲奇之事為“鑿空說鬼,有識者所不道”。我個人認為,此案疑點重重,肯定是個冤案,理由有兩點。

    第一,如果胡惟庸真要謀反,在家裡真埋伏了刀兵,外人站在城牆上豈能輕易看見?

    第二, 《明太祖實錄》裡面有記載,正月甲午,也就是胡惟庸出事四天前,中丞塗節已經告胡惟庸謀反了,大家素來知道明太祖朱元璋的性格一向多疑,猜忌功臣,那麼他怎麼可能還會去胡惟庸家中作者看祥瑞呢?

    朱元璋宰殺胡惟庸後,還株連十多年,誅殺三萬多人,很多是開國功臣。他還廢除了上千年的宰相制度,我們有理由相信此案是朱元璋為了徹底解決君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而刻意製造的冤案。

    二,為什麼又說胡惟庸不是冤死的呢?

    雲奇告變”雖然是子無虛有的,是朱元璋故意製造捏造的。可是胡惟庸在朝中十分專權跋扈,確實是死有餘辜,所以也可以說他並不是被冤殺的。

    第一,胡惟庸貪得無厭。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國向大明朝進貢,胡惟庸等人膽大包天,竟敢不報告朱元璋,私吞了這些貢品。後來有宦官進宮將此事奏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令責備中書省臣。哪隻胡惟庸和汪廣洋表面上叩頭謝罪,其實暗地裡將罪過推給了禮部。可是禮部的官員也不吃這套,又歸責任推回給了中書省。朱元璋見底下部門相互推諉,更加憤怒,下令將全部官員關押起來,嚴查此事。不久,朱元璋賜汪廣洋死罪,汪廣洋的一個妾陳氏為他陪死。這陳氏乃是陳知縣的女兒,陳知縣犯了罪,女人也被沒入官。朱元璋得知後,大怒說:“被沒入官的婦女,只給功臣家,他一個文臣怎麼得到呢?”當即讓法司部門調查此事。調查後發現胡惟庸濫用私權,應當被判罪。

    第二,胡惟庸目中無人。史書上記載,胡惟庸當宰相期間,專行獨斷,全權掌握生殺大權,很多事情從不報告朱元璋,便下令執行了。各部門送上來的奏章,他都私下先拿來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從不上呈。朝中百官懼怕他,紛紛向他賄送金帛、名馬、玩好之物,不計其數。大將軍徐達最恨胡惟庸的奸惡,幾次三番告訴朱元璋,可惜朱元璋不聽。胡惟庸得知後,對徐達懷恨在心。他誘惑徐達的守門人福壽,想要拉攏他一起圖謀害徐達,哪知福壽忠心,向徐達揭發了此事。

    終上所述,我個人認為胡惟庸是被冤殺的,他是朱元璋為了穩固子孫後代的江山,大肆誅殺開國功臣,為了廢除宰相職位,徹底解決君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而刻意製造的冤案。但是從另外一方面來講,胡惟庸不僅貪得無厭,而且專行獨斷,目中無人,殺他是一點也不冤枉啊!

  • 4 # 澳古說歷史

    胡惟庸的死倒真是不冤。

    張廷玉曾言:“然小人世所恆有,不容概被以奸名。必其竊弄威柄、構結禍亂、動搖宗祏、屠害忠良、心跡俱惡、終身陰賊者,始加以惡名而不敢辭。有明一代,鉅奸大惡,多出於寺人內豎,求之外廷諸臣,蓋亦鮮矣。當太祖開國之初,胡惟庸兇狡自肆,竟坐叛逆誅死”,胡惟庸為相7年是壞事做盡,挾勢弄權、貪汙受賄、屠害忠良、禍亂朝政等奸臣所具備的特性,胡惟庸都具備,他就是一個奸臣。

    “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自楊憲被誅殺後,朱元璋認為胡惟庸有相才,因此朝中大權悉數交由胡惟庸一人做主。但胡惟庸這人私慾太重,有了權力不是先想著為國家辦事,而是先為自己做事,他藉著獨攬朝政的便利,將內外諸司送達朱元璋的奏章全部先行扣留,對自己不利的奏章就扣下不上呈。“四方躁進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遺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因他獨攬朝政,所以很多熱衷於功名的,以及失去了職位的罪臣,是競相奔走於其門,賄送不可勝計的金帛、名馬,以及古玩,而胡惟庸是一一照收,並也同時將這些本來就是貪官汙吏的人員給一一安排進朝廷的各個崗位。單單看這兩件事,胡惟庸的死就不冤。矇蔽聖聽,企圖架空朱元璋,讓朱元璋只知與他有利的事情,不知與他無利的事情,這般作為與秦時之趙高有何區別?與此同時,胡惟庸還將那些賄賂他的人員一一安排進明廷的各個角落。想想看,這些靠賄賂上位的官員,他們要想繼續升官,得靠誰?當然是胡惟庸,由此他們自然而然的就成為胡黨一員,而歷朝歷代的皇帝,最忌諱的就是官員結黨營私,一旦朝堂上有黨派出現,則皇權勢必就會受到威脅,因此歷代結黨營私的權臣都不會有啥好下場。如此,在那皇權至高無上的時代,胡惟庸必死。

    當然,胡惟庸雖死的的確是不算冤枉。但朱元璋為了殺胡惟庸,給他安上的那些罪名,卻多多少少是有些冤枉他了。

    以“胡惟庸通倭”為例。

    《明史.胡惟庸列傳》載:“十九年十月,林賢獄成,惟庸通倭事始著”。洪武十九年(1386年),寧波衛指揮使林賢供出已被處死七年的胡惟庸曾經欲聯合日本一起暗殺朱元璋。據他所說:“在他因打劫明廷賞賜給日本的貢品,被朱元璋免官罷職,流放日本之時,胡惟庸曾暗中買通他,讓他在流放日本期間,結交日本君臣,圖謀造反。數年後,胡惟庸認為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於是就上奏朱元璋,替他求情,讓他回國,之後又派遣自己的心腹中書宣書李旺前往日本聯絡他,並暗中致信日本國王,請求借兵相助。而後,日本國王答應了胡惟庸的請求,他就與日本國王制定了一項刺殺朱元璋計劃。

    不久,如瑤奉南朝徵西將軍懷良親王之命,組團來南京朝貢,向朱元璋進獻日本特產,即一種特別巨大的蠟燭。此刻,日本朝貢使團的400位隨從全為日本士兵假扮,他們將兵器全部藏在要進貢給朱元璋的大蜡燭中,想著等朱元璋接見他們之時,就突然發難,殺死朱元璋。不過,因日本使團到來時,胡惟庸謀反的計劃早已敗露,胡惟庸也早就被朱元璋所殺,再加上日本國的進貢要求也被朱元璋拒絕,所以這項計劃最終無疾而終,並未實施。”

    以上就是林賢在被告發後,所揭露的胡惟庸通倭事件的全部經過。而這件有關胡惟庸通倭之事以及刺殺計劃的事件,也被明明白白的記載在官方史書中,似乎是一件鐵證如山,讓人不容置疑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去詳加探查的話,就會發生,這件事情是處處透露著詭異之處,可謂是疑點重重:

    第一、林賢通倭時間模糊不清。無論是《大誥三編》,還是《明實錄》、《明史》等史書,都未曾明確的給出林賢通倭事件中一些重要事件的時間,甚至是連年份都沒有,林賢到底是何時打劫日本使節歸廷用的,是何時被貶日本的,又是何時被胡惟庸透過上奏朱元璋將其召回的?胡惟庸又是何時讓心腹前往日本聯絡林賢的?這些重要事件的時間,史書從未有過任何的記載,不說具體的時間,就連年份都沒有,這不免讓人有些懷疑。

    第二、林賢為何要被貶日本?明初,明廷卻有將本國的一些罪人流放到與自己關係親密的藩屬國中,如洪武五年,朱元璋就曾將陳友諒之子陳理、明玉珍之子明升流放到高麗。但是,我們要知道被流放到藩屬國的罪人皆是早年間與朱元璋爭奪天下的起義軍首領的子嗣,朱元璋之所以會將他們流放到藩屬國,是因為害怕這些人的舊部會利用故主的兒子行造反之事,因此才將他們流放到異國。

    可是,林賢根本就不是什麼早年間爭奪天下的起義軍首領的兒子,他只是朱元璋麾下的將領,試問朱元璋有何必要將他流放日本?再者,朱元璋在位期間可是反覆下詔禁止臣民與海外交通,如此,他怎會自己打自己的臉,將自己的將領流放到孤懸海外的日本呢?

    同時,要知道明初的中日關係,絕非明朝與高麗的關係可比的,就在日本使節歸廷用回國所持的詔書中,朱元璋還在斥責倭寇,警告日本政府:“今方吾與日本,止隔滄溟,順風揚帆,止五日夜耳。王務修仁政,以格天心,以免國中之內禍”。由此,可以看出,在洪武朝中日兩國的關係是不和睦的,日本不但沒有臣服於明朝,更是時常侵擾明朝沿海地區。如此,試問就是這樣對明朝不臣服的日本,朱元璋會將自己的臣子流放到日本嗎?

    而且,要知道林賢可是海防將領,他的主要職責就是防範倭寇,試問朱元璋是糊塗了,還是發瘋了?把自己防範倭寇的海防將領給流放到日本,這不是在說“我朱元璋認輸了,這對你們不敬的防倭將領,我交給你們處理了”?這置大明威嚴於何地呢?置朱元璋臉面於何在?

    第三、如瑤率使團入南京朝貢,欲行刺之事本身就是問題重重。首先,據《明實錄》所載:“洪武十四年七月戊戌,日本國王懷良遣僧如瑤等貢方物及馬十匹,上命卻其貢,仍命禮部移書責其國王”,由此可知如瑤是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入南京朝貢的(這是如瑤唯一一次出使明朝)。若真按《大誥》所說,如瑤使團入南京朝貢,是因與胡惟庸密謀好的要一起刺殺朱元璋的,那為何要在胡惟庸死後才入京行刺呢?想想看,胡惟庸都死了,日本使團又何必冒著被滅國的風險去刺殺朱元璋呢?

    當然,有人會說,當時資訊閉塞,所以日本使團在入京後才知道胡惟庸已死,也才放棄了刺殺的機會。但是,實際上,就算當時資訊如何的閉塞,日本方面在入南京朝貢前,也的絕對不可能不知道胡惟庸已死的訊息,因為在洪武十三年,日本國王懷良還曾派僧慶有來明朝貢,而依據洪武二年,明廷所定的朝貢禮儀,當時來京朝貢的外國使節,他們除要拜見皇帝外,還要去朝拜皇太子、中書省丞相以及其他部門長官,因此良懷的使臣慶有肯定知道胡惟庸已死的訊息。如此,在明知盟友胡惟庸已死的情況下,日本又有什麼必要再去冒險刺殺朱元璋呢?這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的好處。

    當然,即使日本為了自己,想讓中國內亂,從而在胡惟庸死後,還在準備刺殺朱元璋,他也不會那麼傻的將兵器藏在大蜡燭中啊!要知道先不說在面見朱元璋時,日本使團的貢品並不直接呈給朱元璋,而是由禮部的官員負責接收,因此這些兵器到最後,日本使團的成員根本就接觸不到,而且更別說,明廷在接受這些貢品前,都會對其進行嚴格的檢查,這點對於經常來朝貢的日本來說,他們絕對是知道的。如此,試問他們會犯這種低階的錯誤嗎?

    第四、日本國王懷良根本就沒有幫助胡惟庸刺殺朱元璋的必要。400兵士對於我們中國來說,實在不算什麼,但對於懷良來說,卻是保命的存在。因為在1381年前後,懷良自己都朝不保夕,被北朝打的四處逃竄,他怎可能派400兵士去明朝幫助胡惟庸刺殺朱元璋?

    再者,即使懷良忍痛派遣400兵士去,但這對懷良有何好處?根本就沒有任何好處,想讓明朝內亂?但明朝內亂跟日本沒啥關係,日本得不到任何好處,且一旦讓明朝知道刺殺朱元璋與懷良有關,明朝必定大怒,一定會發兵攻打南朝,即使不攻打,也會扶持北朝,這樣南朝只會加速滅亡,這絕對是懷良所不能承受的。

    綜上所述,可以說,從種種跡象表明,胡惟庸通倭一事絕對是朱元璋強加給胡惟庸的罪名,根本就是莫須有的事情。

    那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何朱元璋要給胡惟庸安上通倭的罪名,而且所選的倭寇物件是懷良和如瑤呢?

    首先,朱元璋給胡惟庸安上通倭的罪名,其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讓自己殺胡惟庸更加的名正言順,更是想讓他遺臭萬年。眾所周知,明初,明朝面臨的外患無非就是北元和倭寇,因此當時朱元璋不但給胡惟庸安上通倭的罪名,還有通北元的罪名,而朱元璋這麼做,不言而喻,就是要讓天下百姓知道,胡惟庸不但有罪於君,而且還裡通外國,也有罪於民,有罪於國家,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罪不可赦的賣國賊。

    再者,朱元璋為何會選擇懷良來作為胡惟庸聯絡的物件,這個原因更簡單,因為當時日本都是以“日本國王懷良”前來明朝朝貢的。而朱元璋為何要選擇如瑤所率領的這個使團來作為“刺殺”的執行者呢?究其原因就在於如瑤曾經惹怒過朱元璋。

    洪武十四年(1381年),如瑤入京朝貢,此時朱元璋質問他,為何倭寇還始終侵襲大明疆土,而後日本徵夷將軍又對大明出言不遜,可這時如瑤不但沒有向大明道歉,反而是為本國極力開脫,如此,朱元璋對這位極其不上道的如瑤自然是恨之入骨。因此,這也就不難理解,朱元璋為何要選擇如瑤所率領的朝貢使團來作為“行刺”的執行者啦,純屬洩恨而已。

    總得說,胡惟庸死的不冤枉,但朱元璋給他安的多數罪名都是莫須有的事情,這對於胡惟庸來說,卻是有些冤枉的。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胡惟庸案件,是“洪武四大案”中的第一大案,也是朱元璋開啟誅殺功臣先河的案件。可以說,正是因為有胡惟庸謀反這件事,才使得朱元璋對功臣們極度不相信,從而開啟了殘殺模式。(胡惟庸)那麼,朱元璋殺胡惟庸,究竟過不過分呢?胡惟庸被朱元璋殺,冤不冤枉呢?胡惟庸之所以被朱元璋抓起來,緣於一起“雲奇事件”。當時胡惟庸告訴朱元璋,他家舊宅井裡,湧出了醴泉,讓朱元璋去看。朱元璋在前去的過程中,半道上突然衝出一個叫雲奇的太監。雲奇拉住朱元璋的馬,死活不讓朱元璋走。隨行的衛士大怒,把雲奇打得半死。但就算打得半死,雲奇也不讓朱元璋走。最後,朱元璋才搞清楚,原來雲奇是想對朱元璋說,胡惟庸要造反。於是朱元璋登上城頭,果然看見胡惟庸家老宅裡的牆修了夾牆。夾牆中間,都是一些全副武裝的甲士。由此,胡惟庸造反的證據也就坐實了,朱元璋把胡惟庸抓起來,開始審理。這個案子,加上後來多年後,他又對胡惟庸案件進行追加審理,前後殺掉了三萬多人。那麼,“雲奇事件”是不是真實的呢?(朱元璋)其實,就這件事而言,其中是有很多漏洞的。哪些漏洞呢?其一,胡惟庸會不會讓朱元璋去看醴泉?“醴泉”是什麼?是一個帶有酒味的泉水,或者是帶有甜味的泉水,也叫做甘泉。醴泉的出現,是一種異兆,尤其是一個人的老家、老宅、祖墳這樣一些地方出現這樣的異兆,意味著這個人很可能有“天子命”。既然這代表胡惟庸有“天子命”,胡惟庸怎麼可能還讓朱元璋去看呢?那不是自尋死路嗎?其二,雲奇是一個什麼樣的太監?雲奇是太監,自然是宮中的人。如果是宮中的人,就應該在宮中,可為什麼他卻跑到胡惟庸府上去了呢?而且,別人無法發現夾牆裡面藏有人,雲奇卻發現了,他為什麼比別人厲害那麼多呢?如果說這個雲奇是朱元璋派胡惟庸家裡的臥底,那麼朱元璋應該是知道他是誰的。但為什麼朱元璋卻不認識他呢?就算朱元璋不認識,朱元璋身邊的人應該認識啊。可他們為什麼還把這個雲奇打得半死呢?其三,朱元璋怎麼會在城牆上發現秘密?史書上說,朱元璋聽雲奇說胡惟庸想造反的時候,他親自跑到城牆上去看,從城牆上果然看見胡惟庸家裡的夾牆裡,藏著很多甲士。朱元璋怎麼會跑到城牆上去看?難道胡惟庸的老宅很靠近城牆嗎?如果朱元璋都能在城牆上發現秘密。那麼,鎮守城牆的那些衛士,為什麼就沒有人發現呢?(古代太監像)其四,胡惟庸為什麼沒有配套工程?如果胡惟庸是設計把朱元璋引誘到他的老宅中抓起來,那麼,抓起來難道就能夠實現篡位嗎?軍隊沒在他手中,輿論也不在他身上,他怎麼可能就透過抓個皇帝,就能實現篡位的目的呢?顯然,這完全不是一個政治家的作為,倒像是一個小孩子在過家家玩兒。其五,朱元璋為什麼會去胡惟庸家?按照史料記載,前幾天已經不斷有人告訴朱元璋,胡惟庸有造反的跡象了。既然已經有預警,朱元璋怎麼還會去胡惟庸家,他不擔心嗎?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以“雲奇事件”來證明胡惟庸造反,其實是非常不靠譜的。很可能胡惟庸並沒有造反的行動,這是朱元璋“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不過,就算胡惟庸並沒有造反的具體行動,他被殺,其實也一點兒也不冤枉。為什麼這麼說呢?《明史》上記載了非常多胡惟庸想造反的事情,以及他在朝廷裡獨斷專行、排斥異己、收受賄賂等事情。這些事情中還有一項更重要的,就是他在朝廷中自行做主。大臣們遞上來的很多奏摺,他都要先過目。如果這些奏摺於他不利,他就會把這些奏摺捏住,不上報給朱元璋。《明史》所記載的這些事,也許並不完全真實,可能有捏造的成分。但是這至少說明,胡惟庸確實沒有擺正自己的角色,並不是事事都向朱元璋報告。而這一點,是讓朱元璋十分忌憚的。胡惟庸明知道朱元璋會忌憚這一點,他還要那樣做,至少說明,胡惟庸是不夠聰明的。當然了,胡惟庸確實不夠聰明,但如果就因為他不夠聰明,就殺掉他,而且還因此殺掉了三萬多人,由此也看出,朱元璋還真是殘暴至極。(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 6 # 袁載譽

    高中學習歷史的時候,看到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將這來之不易的皇權握在自己的手裡,想法設法把這個延續了很多年的輔政宰相職位給廢了。自此,朱元璋在皇位上那可是相當的“自由”。

    朱元璋廢宰相,那這最後一個宰相肯定在明太祖時期了。而這個人大家還都很熟悉,他就是胡惟庸。作為明朝廷的左丞相,一級大員,胡惟庸的權利可謂是相當的大啊!

    可權勢越大,野心也就越大,野心藏不住了,統治者就留不得你了。胡惟庸在官場上囂張跋扈了大半生,最終還是沒逃過被皇上處死的悲慘結局。

    那麼,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宰相胡惟庸,他究竟為何突然被皇上處死,他犯了何罪,他死的到底冤不冤?

    胡惟庸之死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宰相,朱元璋時期的左丞相,能夠坐到這個位子,胡惟庸的功勳肯定不會少,經歷也不會淺薄,影響力也不會弱。這樣一個人,死的時候也真的可以說是轟動了整個天下,因為他的案子牽連了30000多個人。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就是個草根和尚,他能夠當上一國之主,完全靠的是身邊那些追隨他的兄弟們,可以說,沒有這些人,朱元璋咋可能會當上皇帝嘛。朱元璋是在公元1368年建立明朝的,而胡惟庸早在1355年就已經投靠了朱元璋,在朱元璋的眾多功臣裡,胡惟庸絕對可以排上號,可能位置還不低。

    正因為這個原因,胡惟庸深得朱元璋的賞識和信任,在統治者的默許之下,胡惟庸在官場上平步青雲,一直升任到了左丞相的位子上,可謂是一時間風頭無二,引得朝中群臣豔羨不已。這樣看來,朱元璋如此信任胡惟庸,按理說不會殺他呀,咋個胡惟庸突然就被處死了,他到底犯了啥事?

    據《明史》記載,事情是這樣的:當時權傾朝野的胡惟庸,進宮稟告朱元璋,說自己府邸院子裡面那口乾枯了很多年的老井,突然間冒出了水來,喝一口泉水,只覺得甘甜無比。枯井醴泉,這可是朝廷的吉兆啊,所以想著皇帝一定要去看一下,於是特意趕進宮來邀請皇帝。朱元璋覺得很驚奇,爽快地答應了。第二天,稍事準備了下,朱元璋就要去胡惟庸府上看枯井醴泉。

    沒想到,還沒有走出宮門,一個太監冒死衝出來攔住了他,並且驚慌地說,皇上,您不能去那左丞相府上啊,他是想要害皇上啊!朱元璋聽了,這還得了,不過不能僅憑這太監的一面之詞就定了左丞相的罪,待我去城牆上看看情況。於是,朱元璋登上城牆,當真就看到胡惟庸府邸中隱匿著有許多穿鎧甲計程車兵,朱元璋很生氣,立即下令,將胡惟庸按謀反忤逆罪處死。在皇位面前,兄弟功臣什麼的都是浮雲。

    胡惟庸一案,朱元璋一共處死了30000多人,這在當時,在京城掀起了一股腥風血雨,血腥味,叫屈聲盤旋於京城上空,久久未曾散去。

    胡惟庸死的冤?

    按照《明史》的記載來看,謀反,胡惟庸死的是一點都不冤。可是其中又有許多疑點,這個太監咋知道胡惟庸家裡有埋伏呢?朱元璋登上城樓就看見了胡惟庸家裡的士兵,這怎麼可能呢?胡惟庸又不是傻子。這樣細細分析下來,胡惟庸謀反是否屬實,他死得冤不冤,在世人眼中還有待商榷。不過在皇上朱元璋眼裡,胡惟庸死的可一點都不冤。

    在朱元璋看來,胡惟庸的所作所為已經完全惹到他了。作為與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胡惟庸這麼多年來享受著自己對他的信任,卻結黨營私,私相授受,做盡了觸犯大明律法的事,完全辜負了自己對他的信任。這樣看來,胡惟庸簡直在作死的邊緣瘋狂試探啊。

    其次,作為左丞相,胡惟庸的存在讓朱元璋這個皇帝做得相當不自在,處處受到束縛。有時候,宰相還可以回絕皇帝的請求,對於朱元璋這種草根皇帝,權力多重要,他可清楚得很,所以,宰相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經過多年的謀劃,朱元璋終於將胡惟庸一黨連根拔起,廢除了宰相制度。

    胡惟庸其人

    胡惟庸到底死得冤不冤,小編認為要從兩個反面看:作為奸臣,胡惟庸結黨營私,“獨相數歲,生殺黜陟,或不奏行徑”。可以這樣說,仗著皇帝的信任,胡惟庸把觸犯大明律法的事做了個遍,他死的可是一點都不冤;但作為左丞相,胡惟庸擋了皇帝掌握皇權的路,這並不是他的過錯,這樣看,胡惟庸真的死的挺冤的。

    不過,到底,胡惟庸身為朝廷一級大員,做出那些犯法的事兒來,想來也不是什麼好人,不然也不會被寫成《昭示奸黨錄》,將他的罪行佈告天下。

    參考資料:百科詞條“胡惟庸”

    胡惟庸一案,朱元璋前後殺了30000多人,到底胡惟庸究竟冤不冤——谷城淺說歷史

  • 7 # 歷史畫中人

    胡惟庸是明朝的開國功臣,是明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宰相,”胡惟庸案“牽連甚廣,共有三萬餘人被處死,胡惟庸本人也是有一定的爭議,有人說他的死只不過是朱元璋為了集大權於一身想的一個辦法,也有人說胡惟庸死有餘辜。帶著這個爭議,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明朝建國後與胡惟庸有關的一些事情。

    胡惟庸到底死的冤不冤?

    胡惟庸貪得無厭

    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國向大明朝進貢,胡惟庸等人膽大包天,竟敢不報告朱元璋,私吞了這些貢品。後來有宦官進宮將此事奏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令責備中書省臣。哪隻胡惟庸和汪廣洋表面上叩頭謝罪,其實暗地裡將罪過推給了禮部。可是禮部的官員也不吃這套,又歸責任推回給了中書省。朱元璋見底下部門相互推諉,更加憤怒,下令將全部官員關押起來,嚴查此事。不久,朱元璋賜汪廣洋死罪,汪廣洋的一個妾陳氏為他陪死。這陳氏乃是陳知縣的女兒,陳知縣犯了罪,女人也被沒入官。朱元璋得知後,大怒說:“被沒入官的婦女,只給功臣家,他一個文臣怎麼得到呢?”當即讓法司部門調查此事。調查後發現胡惟庸濫用私權,應當被判罪。

    胡惟庸目中無人

    史書上記載,胡惟庸當宰相期間,專行獨斷,全權掌握生殺大權,很多事情從不報告朱元璋,便下令執行了。各部門送上來的奏章,他都私下先拿來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從不上呈。朝中百官懼怕他,紛紛向他賄送金帛、名馬、玩好之物,不計其數。大將軍徐達最恨胡惟庸的奸惡,幾次三番告訴朱元璋,可惜朱元璋不聽。胡惟庸得知後,對徐達懷恨在心。他誘惑徐達的守門人福壽,想要拉攏他一起圖謀害徐達,哪知福壽忠心,向徐達揭發了此事。

    為什麼說胡惟庸是冤死的?

    直到五月初二(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決定去胡惟庸家中看看這祥瑞到底怎麼回事。在路上,忽然,衝出一人攔住御駕車馬,卻不說話。朱元璋見他衝撞自己御駕,又不說話,十分生氣。這時,身邊的侍衛見他冒犯聖駕,不由分說地迎了上來,噼裡啪啦就是一頓拳打腳踢。原來這個攔駕之人叫作雲奇,乃是西華門的一個宦官。頃刻間,雲奇已經被打倒在地,但是他還兩眼望著朱元璋,拼命指著胡惟庸的家,像是在告訴朱元璋什麼。

    這時,朱元璋似乎察覺到了什麼,暗自尋思道:“莫不是胡惟庸家中發生了什麼大事?雲奇才敢於拼死闖駕。”想到此處,朱元璋立即調轉方向,登上西華門城樓眺望胡惟庸的家。

    只見胡惟庸家裡聚集了好多壯士,皆是全身甲冑,手握刀槍,埋伏於屏壁間。朱元璋不由地一驚,尋思道:“難不成胡惟庸今日想要造反,設計擒殺朕?因為西華門與胡惟庸家比較近,宦官雲奇發現胡惟庸逆謀後,所以才冒死闖駕,向朱元璋報告。”朱元璋想到此處,十分惶恐,立即發兵團團圍住胡惟庸的家,當場擒拿住胡惟庸,並將其處死。

    朱元璋大發雷霆,要求肅清逆黨,後株連竟達十多年之久,誅殺了三萬餘人,還涉及了死而追奪爵位的開國功臣有李善長、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寧侯等一公二十一侯,成為明初一大案。

    此案疑點重重,肯定是個冤案,理由有兩點。

    第一,如果胡惟庸真要謀反,在家裡真埋伏了刀兵,外人站在城牆上豈能輕易看見?

    第二, 《明太祖實錄》裡面有記載,正月甲午,也就是胡惟庸出事四天前,中丞塗節已經告胡惟庸謀反了,大家素來知道明太祖朱元璋的性格一向多疑,猜忌功臣,那麼他怎麼可能還會去胡惟庸家中作者看祥瑞呢?

    朱元璋宰殺胡惟庸後,還株連十多年,誅殺三萬多人,很多是開國功臣。他還廢除了上千年的宰相制度,我們有理由相信此案是朱元璋為了徹底解決君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而刻意製造的冤案。

    總結:朱元璋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作為明朝始皇帝,站在自己的立場,最好的辦法就是,只要是權力過大,對自己構成威脅,不能夠是很好收編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不管你是否正確,有沒有奸佞之道,就該被誅殺,這只不過是朱元璋主導的一場政治鬧劇而已,生殺大權掌握在朱元璋手中,只要站錯隊,就意味著死亡!

  • 8 # 我是一個鳥籠子

    胡惟庸到底死的冤不冤?這個問題讓人唏噓、胡惟庸到底死的冤不冤?這有歷史記載、雖然證據不是那麼確鑿、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制度下、為臣者又能如何、在朱皇帝的淫威和猜忌下、藍玉.李善長等開國功臣們、有幾個需要在確鑿證據下.才被正法的、事情都怪太子朱標的猝死、皇太孫朱允炆的弱小.年富力強的驕兵悍將們、又豈是朱允炆可以壓服的、在此原因下、朱皇帝只有痛下殺手、自以為給皇太孫留下了清平的世界、豈不知朝廷將能徵善的將領誅殺殆盡、讓燕王的反叛、沒有可抵擋之人、朱皇上活過來會怎麼想、而胡惟庸只是他的宰相權力過大和君權產生了競爭、讓朱皇上感受到了相權過大、己經危害到了皇上的統治地位、這是朱皇上不能容忍的、所以胡惟庸必須死、冤不冤己經不重要了!

  • 9 # 城鄉小事

    胡惟庸是朱元璋時期的當朝丞相,地位顯貴至極,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是這樣的紅人,卻在洪武十三年,被皇帝朱元璋斬首示眾,並且被株連三族。

    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什麼要這樣對待曾經隨他出生入死的功臣胡惟庸呢?胡惟庸案是不是一起人為製造的冤案?

    為了解開這個謎,我們先從朱元璋說起。

    朱元璋從小過著很窮很落魄的生活,幾乎每天每時每刻都會遭受譏諷和白眼。這一方面激發了他自尊自重自強不息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讓他的性格中充滿了敏感多疑的一面。

    傳說有一次朱元璋微服出行,聽到老百姓在議論他,他們提到朱元璋的時候說“這個老頭”怎樣怎樣,朱元璋聽了以後很不爽,他跑到徐達家,很煩躁地走來走去。徐達夫人問他:“是不是我們家徐達做了什麼事情惹皇上您生氣啦?”

    朱元璋說:“你看,張士誠這小子才做了幾天的王,可是老百姓至今都叫他東王,我如今做了皇帝了,老百姓卻叫我老頭,這像話嗎?難道我長得很醜嗎?”

    於是朱元璋馬上命令五城兵馬司調來軍隊,把附近的很多家老百姓抄了家,還斬了一部分人。

    這件事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朱元璋並不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他很在意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威信和地位。

    洪武十三年五月初二,朱元璋準備到丞相胡惟庸家走訪。因為胡惟庸家發生了奇蹟,一口井裡冒出的水是甜的,被人們稱為“醴泉”。

    誰曾想朱元璋的鑾駕剛出西華門,就衝出來一位壯士攔駕,沒有人知道這位壯士的名字,只是有人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堅強哥”,因為他被御前侍衛們一通拳打腳踢,胳膊都斷了,照樣執著的,一直用手指著丞相胡惟庸家的方向。

    朱元璋感覺事有蹊蹺,就登上西華門城樓向胡惟庸家觀望,不看不要緊,一看嚇的出了一身冷汗,原來朱元璋發現胡惟庸家周圍然埋伏著許多身穿盔甲手持武器計程車兵,這不是明擺著是要造反的節奏嗎!

    是可忍孰不可忍!朱元璋馬上下令查抄胡惟庸家,把三族的人全抓來殺掉,前前後後牽連到幾萬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

    這件事被後世的很多人質疑,都覺得胡惟庸要是真心想造反,心思縝密的他,怎麼可能這麼明目張膽,讓你登上城樓就能發現呢?

    《明史》中有記載說,胡惟庸被處死的時候“反跡尚未暴露”,那後來又查出什麼樣的謀反證據了呢?

    一種說法是胡惟庸私通蒙古,這個罪證是他死後十年才發現的;另一種說法是胡惟庸勾結倭寇,這個罪證在他死後六年被發現的。

    所以胡惟庸造反的全部證據都是在他被處死好幾年之後才被發現的,而這些所謂的證據可信度到底有幾分,誰也說不清楚。

    胡惟庸被處死以後,朱元璋下令取消了丞相這個官職,由他本人直接統管六部。

    從洪武十三年開始,歷史上就再也沒有丞相這個官職了,這是一個很重大的政治制度的變革,透過這個變革,皇帝的權力變得更加至高無上了。

    所以結論是胡惟庸案基本上是一個冤案,因為胡惟庸沒有謀反的證據,但是卻被認定了謀反的罪名。朱元璋這樣做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加強皇帝的權力。

    也有人說,難道胡惟庸案就一點真實性也沒有嗎?胡惟庸是百分之百地被朱元璋冤枉了嗎?

    也不能完全這樣講,因為以謀反的罪名殺掉胡惟庸,他是冤枉的,但是如果以專權的罪名殺掉他就不能算是冤枉。

    胡惟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他本身就有很強的權力慾,做人也不夠低調,為了壯大和鞏固自己的勢力,他多次收受賄賂,隨意提升、罷免地方官員,很多人為了和他拉關係天天往他家跑,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因為胡惟庸做的那些見不得光的舉動,朱元璋殺掉他也是遲早的事情。

    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自己後世子孫的帝位更加牢固,用胡惟庸的血祭了自的刀,這位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丞相也就成了政治權力的犧性品。

  • 10 # 歷史密探

    胡惟庸是冤死的,但死的不冤。胡惟庸是歷史上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本來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沒想到最後還是被朱元璋給誅殺了。不僅胡惟庸被殺,株連同黨多達三萬餘人,可謂是聲勢浩大。

    走到半路,朱元璋忽然被一個人騎著馬衝撞。此人乃是一個宦官,當即就被侍衛撲倒,此宦官被撲倒的時候說了一些胡話,大概是別去胡惟庸家,有埋伏之類的,說完指著胡惟庸的家。朱元璋從馬上向胡惟庸家裡望去,發現有許多士兵,身穿堅甲,朱元璋一看情況不妙,調頭離去。

    回去之後,朱元璋就判了胡惟庸全家死刑,同黨皆被株連。但是,這場誤會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朱元璋又是如何看到胡惟庸家的呢?胡惟庸要想造反何必把士兵明目張膽的放在院子裡列隊呢?答案很明確,有人想讓他死,這只是為了給他一個理由罷了。

    胡惟庸當宰相期間,十分囂張跋扈,目中無人,作惡多端,可以說,他的死大快人心。所以,胡惟庸是怨死的,但死的並不冤枉。

  • 11 # 我是申由甲

    胡惟庸說起來有點冤,也有點不冤。說他冤,是因為他成了朱元璋取消宰相這一位子的藉口、靶子,所以說老朱殺他真正的目的是消弱相權,增強皇權,加大中央集權,真正實現皇上說了算。說他不冤,是因為他自己掂不來份量,不但囂張跋扈,貪汙受賄,還結黨營私,暗地裡打算造反,從這個層面上說,人家老朱要殺他,他也無話可說。不過,就是老朱殺胡惟庸,涉及的人太多,最後簡直到了濫殺的地步,搞得人人自危。

    話說明朝天下初定,這些文官們就開始明爭暗鬥。李善長最為宰相,已經位居高位,手握大權,但是他心眼小,愛記仇。所以,硬是把劉伯溫從朝中排擠出去。後來,他也被迫辭去宰相一職。按照先人總結的經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應該激流勇退,頤養天年才是。可是他卻舉薦胡惟庸擔任宰相一職。其實,胡惟庸就是靠拍馬溜鬚上來的,沒有真材實料,但是這人是李善長的親信呀。胡惟庸當了宰相後,毒死劉伯溫,這應該是朱元璋授權的,諒他沒有這麼大的膽。

    其實,朱元璋是何等聰明的一個人,大風大浪都見過,閱人無數,怎麼會不知道胡惟庸是個什麼貨色。只是讓他自己去表演而已,就像放風箏一樣,線還是在人家老朱手裡攥著。權力使人膨脹,利令智昏,像胡惟庸這樣的人,一旦高高在上就忘乎所以。他兒子縱馬本行,摔下來被路過馬車壓死。胡惟庸不但沒有稟告,還私自把肇事的馬車車伕殺死,老朱得知後,把胡惟庸的兒子殺人抵命。加上後面死扣使節、而且還陰謀叛亂,明顯的就是自己作死。

    但是這些都是最後收拾胡惟庸的藉口。真正的原因是老朱要削弱相權。封建中央集權制實際上是皇權和相權的互相博弈,別看相權屈於皇權,但是卻有實權。有時丞相牛了,皇上就慫了,像曹操這樣的人,說是丞相其實就是一個沒有名份的皇上,最後還是篡了漢室江山;像司馬懿這樣的,熬死曹魏三代君主,盡將江山收入囊中。有的宰相正直,以天下社稷和蒼生為念,不斷鞭策君主言行端正,像魏徵這樣的,李世民想殺都不敢殺。所以,相權有時就是對皇權的一個監督和制約。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古代君王都是費了心思。從漢武帝劉徹的內朝制建立,到東漢光武帝劉秀的事歸臺閣,再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這些帝王都是變著法的削弱相權,達到增強皇權的目的。

    為什麼說朱元璋很聰明,他就是讓一個不足為懼的胡惟庸跟汪廣洋鬥,讓他剔除掉徐達、李善長、劉伯溫等人,然後自己做那隻“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的黃雀,然後一把把胡惟庸連根拔起,順理成章的廢了宰相一職,並定下規矩,以後都不能再立宰相。這一招太狠了,徹底加強了中央集權制。也因此導致皇帝權力非常大,很任性。為何明朝的奇葩皇帝多,就是無人監督鞭策,為何明朝太監牛叉,但都會被皇帝秒殺。

  • 12 # 了不迪

    也冤也不冤。

    說他冤,是因為誰處在那個位置上,都可能已經是朱元璋大權獨攬,或者說皇權專制的棋子。那個位置上的官員,進可以用其才幹,退可以幹掉祭旗 ,胡惟庸是局中人,既然進了遊戲,在皇帝面前身不由己是肯定的。

    說他不冤,是因為遊戲中的人各自都有算盤。只有面對皇帝的時候,他才是絕對的弱者。其他時候,他也有自己的鑽營。從這個角度來看,他一步步走到官場頂峰,也不是善茬。

    楊憲死後,胡惟庸得到朱元璋專寵,當了多年的獨相。日子久了,皇帝的威嚴和自己的許可權恐怕很難分清了,很長時間裡,奏章都是胡惟庸先看的,對自己不利的,直接就扣下了。期間有些涉及生殺的大事,他都敢不經過朱元璋同意自己做主。為朝廷辦事,何為自己攫取利益,在專制體制下,更是難以分清了。

    這種權力在手,自然有很多人送禮請託。期間有多少貪贓枉法,想想也能知道。

    徐達把這些情況密報告給了朱元璋。胡惟庸就想幹掉開國元老徐達。劉基生病,胡惟庸更是想趁機毒死劉基。有人說他家祖墳有光,胡惟庸真因此有了二心。

    歷史總是很弔詭。胡惟庸的兒子招搖過市,從馬車上墜下而死。胡惟庸行私刑,殺了駕車人。朱元璋讓胡惟庸償命。胡惟庸說我出錢賠償,朱元璋不準。於是胡惟庸就想造反了。

    1379年,胡惟庸截下了外藩貢品。這件事被宦官看見,報告給朱元璋。朱元璋震怒,一來二去,賜死了汪廣洋。汪廣洋有個妾陳氏要陪死。但這陳氏是被沒入官的人,按規只能給功臣家,文臣不可能得到。這裡面的事兒讓朱元璋越想越不對勁,下令徹查。其間,有人為自保,告發了胡惟庸。最終,朱元璋誅殺胡惟庸,並滅了他三族。

    事情大體就是這樣。可以看出,胡惟庸肯定有作死的成分。但是整個過程是君臣博弈,核心在君,在專制本身。

  • 13 # ReaderX

    說起胡惟庸,大夥很快會想到一個詞———“宰相終結者”,從他之後,中國古代王朝皇權與相權的微妙關係再也沒有了。

    我覺得朱元璋不是不知道胡惟庸的驕橫跋扈,老朱是在利用胡惟庸。他先讓胡惟庸與前宰相相鬥,透過胡惟庸之手鏟除一切對自己皇位有威脅的舊臣。

    所以呀,對老朱老說,胡惟庸只是個打工的。

    關於胡惟庸的死因,後人口口相傳的“雲奇事變”中是這樣說的:

    洪武十三年,也就是1380年,左丞相胡惟庸告訴朱元璋一個好訊息,宣稱他的舊宅院裡的一口井驀地湧出來香甜的醴泉。

    他說這是大明的祥瑞徵兆,想請老朱過去觀賞。老朱非常高興,便攜眾人前去觀賞。

    不料,當車隊到了西華門的時候,忽然從路旁躥出一個人,攔在車前,阻止通行。於是,護衛人員衝上前去,對他拳打腳踢。

    可是此人依然非常執著地攔在車前。朱元璋看出此人定有事相稟, 於是詢問。 原來,此人是西華門的內史宦官雲奇,可是說明身份後他便不再吭聲了,只是一個勁兒地指著胡惟庸舊宅的方向。

    老朱疑心了,率眾人登上高臺,向胡惟庸家的方向眺望,隨即大驚失色。原來,胡惟庸家的亭臺間都隱藏著身披鎧甲、手持刀劍計程車兵。朱元璋當即下令逮捕胡惟庸,並立即處死。

    看看這野史,此事稍微帶點理性即知真假,朱元璋怎麼會不知道這大明的祥瑞豈會在大臣家裡出現。

    其實民間想象的特點就是不能夠自圓其說,也就是在邏輯上站不住腳。

    胡惟庸活在了人們的唾沫星裡,你說人家冤不冤?

  • 14 # 煮酒君

    胡惟庸,今濠州定遠人,明朝開國功臣,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因被疑叛亂,爆發了胡惟庸案,後被朱元璋處死。

    胡惟庸死後,他造反的陰謀還沒有全部暴露,到洪武十八年(1385),李存義被人告發,隨後自首認罪,才得以免死,被安置在崇明。洪武十九年(1386)十月,林賢獄案辦成,惟庸通倭的事才暴露出來。朱元璋大發雷霆之怒,肅清逆黨,被誅殺者達三萬餘人,後做《昭示奸黨錄》,佈告天下。此案株連蔓引,直到數年之後,還沒有清除乾淨。

    既然被疑叛亂,也就是說還沒有充分的證據能夠定一箇中書省丞相的叛亂罪。為何胡惟庸如此草率地被朱元璋殺掉了,真的是因為謀反嗎?

    答案顯然不是。我們先來理一理當時發生了什麼。《明史·胡惟庸傳》記載: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軍馬。……惟庸益以為事可就,乃遣明州衛指揮林賢下海招倭,與期會。又遣元故臣封績致書稱臣於元嗣君,請兵為外應。事皆未發。會惟庸子馳馬於市,墜死車下,惟庸殺挽車者。帝怒,命償其死。惟庸請以金帛給其家,不許。惟庸懼,乃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謀起事,陰告四方及武臣從己者。

    那是洪武十二年(1379)九月,占城國來進貢,胡惟庸等人不報告朱元璋。宦官出來見到了,便進宮奏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敕令責備中書省臣。惟庸和汪廣洋叩頭謝罪,但暗暗地將罪過歸咎於禮部,禮部大臣又歸咎於中書。這樣踢皮球的行為讓朱元璋更加憤怒,於是朱元璋將各臣僚全部關押起來,究問為首主持的人。

    不久,朱元璋便對汪廣洋施加死刑。第二年正月,塗節便將禍變上報,告發胡惟庸。御史中丞商皓當時被貶為中書省吏,也告發了惟庸的陰謀。

    朱元璋大怒,下令廷臣輪番訊問,順帶連及陳寧、塗節。廷臣說:"塗節本來參與到這場陰謀中,見事情不成,這才將變亂上告,不可不殺。"於是誅殺胡惟庸、陳寧和塗節。

    這樣看來胡惟庸反叛有賊心沒賊膽,他雖然官居宰相,能號令群臣。但是他手裡沒有武裝部隊,拿什麼造反呢?洪武十三年(1380),因塗節的告發,朱元璋讓有司立即逮捕還沒有來得及實施計劃的胡惟庸及其同黨。

    嚴格意義來講,胡惟庸並沒有真的舉兵謀反。他的死只能說:疑似反叛,但朱元璋想讓他死!

    "胡黨"而受株連至死或已死而追奪爵位的開國功臣有李善長、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寧侯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殺後,我們可以看到朱元璋罷丞相,革中書省,導致六部官員直接由皇帝親自管理,並嚴格規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說立者,處以重刑。

    胡惟庸的死,與廢除丞相制度直接掛鉤了。朱元璋這樣做,意圖很明顯,就是要把丞相這個百官之首的職位抹掉,完成皇權的巔峰模式。丞相廢除後,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雖然後來有內閣制,但真正的權力最終還是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的。

    最後胡惟庸的死只能歸結於運氣不好,他在朱元璋想要廢除丞相制度的時候坐上了丞相這個位置。

    一場胡惟庸案,前前後後風波數年,殺掉了3萬餘人,不得不說朱元璋是個心狠手辣的開國皇帝。胡惟庸的死,歸結起來:丞相分權,成了皇帝集權的阻礙。

    說胡惟庸造反,也就是一個噱頭罷了,君要臣死,也許要一個名頭的。

  • 15 # 北極星1001

    大概看了一下明史,覺得朱元璋殺的每一個開國功臣都是冤殺的,他們是有一些過錯,但都罪不至死。有人說明朝是最殘暴最無能的一個朝代,我認同。朱元璋為什麼不學一下東漢的劉秀?

  • 16 # 暢享明亮1706

    朱元璋能夠從一個小小的乞丐,一步一步的爬升,最終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大明王朝,自然有他的能力和小心機,而且朱元璋無疑是一個狠人,從他將替他開疆拓土,歷下汗馬功勞的功臣殘殺殆盡,就能看的出來。從當時的形勢來看,胡惟庸基本上是沒有謀反能力的,但是他的確權利慾太過旺盛,眼裡容不得外人,結黨營私,貪汙腐敗,結果觸碰了朱元璋的底線,最終被控謀反處死,其實就算不是真正的謀反,就胡惟庸的所作所為而言,他的死也並不冤枉。

    胡惟庸出身於書香門第,自認有一身才華,在和州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對他很是喜愛,但是一直到明朝初期,胡惟庸都沒有得到重用,一直在李善長手下擔任文職,屬於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明朝初期,朝廷大臣內部主要分為兩派:李善長的淮西派和劉伯溫的浙東派,後來劉伯溫被誣陷後辭官,朱元璋雖又扶持了楊憲,但是楊憲因為冒進,被李善長彈劾,辜負了朱元璋的期望,最終被朱元璋所殺,從楊憲被誅後,朱元璋認為胡惟庸很有才幹,非常寵信他,進而胡惟庸靠著自己的能力和李善長的推薦一步步扶搖直上,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任右丞相,到洪武十年(1377年)時升為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登上了他權利的頂峰。

    獨斷囂張,結黨營私,貪汙腐敗

    胡惟庸人最終官拜左丞相,自然是大權在握,而且自認為深得朱元璋的寵信,便被權利慾衝昏了頭腦,沒有認清自己的位置。胡惟庸當丞相後,對於一些生殺廢黜大事,經常被上報朱元璋便自行處理,甚至膽敢幫朱元璋批所有奏摺,各部門的奏章均要經過他的篩選才能上報朱元璋,他趁機將對自己不利的奏章都會扣留下來。

    另外他想盡一切辦法排除異己,對自己不利的人他都會除掉,所以因為他的結黨營私,排除異己,使得淮西朋黨集團的勢力不斷膨脹,相權危及皇權。另外,胡惟庸私自任免官員,所以很多官員偷偷賄賂胡惟庸,胡惟庸都欣然接受。獨斷囂張,結黨營私,貪汙腐敗這些都是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所以胡惟庸的結局註定是悲慘的。

    府內藏兵

    明洪武十三年,胡惟庸發現他舊宅枯井中竟然湧出甘泉,並興致勃勃的以此為藉口邀請朱元璋前來觀賞,朱元璋自然十分高興的欣然前往,但是在朱元璋走至西華門時,太監雲奇忽然緊拉皇帝鑾駕韁繩,雖氣喘吁吁說不出話來,但他指向胡惟庸府宅,朱元璋見狀不妙,他便登上宮城檢視情況,看到此時胡惟庸府上塵土飛揚,殺兵四伏,朱元璋大怒,當即派兵捉拿了胡惟庸,並以謀反叛亂罪名將胡惟庸誅殺,隨後,朱元璋大開殺戒,與胡惟庸案有關係牽連的竟然多達三萬餘人。

  • 17 # 文史磚家

    胡惟庸是中國最後一位丞相,元末濠州定遠人,跟明朝開國元勳李善長是同鄉,並在他的推薦下,得以進入朱元璋的幕府。元順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胡惟庸正式加入朱元璋的陣營,從元帥府奏差、寧國主簿這類小官做起,由於精明幹練、善於迎諧主意,僅用了12年時間便晉升為西吳的太常卿(明朝建立前,朱元璋自稱吳王,史稱西吳)。

    明朝建立後,胡惟庸的權位得到進一步提升,僅用了6年時間,便取代徐達擔任右丞相,4年後又晉升為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胡惟庸很晚才加入朱元璋的陣營,在建立明朝的過程中似乎也沒有立下耀眼的功績,而他之所以能一再被超拔,最終當上丞相,緣於朱元璋認為他資歷淺、易控制,遠比那些功臣宿將讓他放心。

    胡惟庸拜相之初,朱元璋對他很是寵信,除軍國重事外,其他政務均交由他全權處理。而胡惟庸感激於朱元璋的器重,也自覺勤奮進取,由此深得後者歡心。但隨著權勢和地位的攀升,胡惟庸開始膨脹起來,不僅侵奪了右丞相汪廣洋的職權,而且擅自處置生殺賞罰大事,再不肯對皇帝事事彙報、請示意見。

    不僅如此,胡惟庸還利用職務之便,將彈劾自己的奏章全部扣押,以防止朱元璋看到不利於自己的言論。由於胡惟庸位極人臣、一手遮天,熱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職位的功臣武將,便競相巴結、討好他,以求得到高官厚祿。正因如此,胡惟庸得到大量的金帛、名馬、玩好等物,價值難以估量,一時間富擬王侯。

    對於胡惟庸專權跋扈、培植黨羽的行為,忠直的大臣們看在眼裡、憂上心頭,為此,魏國公徐達、誠意伯劉基等人紛紛向朱元璋揭發胡惟庸,希望皇帝能約束他,以免釀成不可收拾的局面。然而對於徐達、劉基的諫言,朱元璋卻沉默以對,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受此鼓舞,胡惟庸便大肆誣陷揭發他的大臣,甚至還命人暗中毒死了劉基。

    然而胡惟庸跟朱元璋相處多年,深知此君是個雄猜陰刻的主兒,他之所以遲遲不肯收拾自己,必然是在佈設一張“大網”,準備將他及黨羽一網打盡。考慮至此,胡惟庸便勾結屢受朱元璋斥責的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令他們在外面召集兵馬,準備共圖大事。與此同時,胡惟庸命人出海招引倭寇,並派密使聯絡北元,請求兩方出兵做外應。

    就在胡惟庸及其黨羽秘密籌劃這些事情時,一個突發事件打亂了他謀反的節奏。原來就在此時,胡惟庸之子乘車經過鬧市時,因為馬匹受驚而墜死於車下,胡惟庸哀痛暴怒之餘,竟將駕車的人殺死。朱元璋聞訊後,一改昔日對胡惟庸的縱容態度,堅持要求他以命抵命。看著態度決絕的朱元璋,胡惟庸知道“攤牌”的時刻已經到了。

    為了保住性命,胡惟庸便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人圖謀起事,並密告依附於他的武將和各地長官,要求他們及時響應。然而胡惟庸的陰謀尚未得以實施,因害怕事敗後被滅族的塗節,便上書告變,由此導致政變計劃破產。朱元璋聞訊後暴怒,下令捕殺胡惟庸、陳寧和塗節等人,時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

    惟庸懼,乃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謀起事,陰告四方及武臣從己者...明年正月,塗節遂上變,告惟庸...帝大怒,下廷臣更訊,詞連寧、節...乃誅惟庸、寧並及節。見《明史·卷三百十八》。

    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下詔廢除中書省,並且規定此後不得再設立丞相職務,臣下敢有奏請復設此職者,當處以滅族的重刑。就此,從秦朝開始持續千餘年的丞相制度,就此被徹底廢除,皇帝一身兼任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角色,權力得到空前提高。

    胡惟庸被殺時,所牽連的黨羽並不多,直到十年後,朱元璋才借題發揮,將包括李善長、費聚、陸仲亨等人在內的功臣宿將,以“逆黨”的名義處死、滅族,人數多達3萬餘人。此後數年間,“胡惟庸案”株連蔓引,又導致大批文武官員被殺(“帝發怒,肅清逆黨,詞所連及坐誅者三萬餘人...株連蔓引,迄數年未靖雲。”引文同上)。

    縱觀“胡惟庸案”的前因後果,其中的疑點與不合常理之處非常多,以至於後世很多史學家認為,胡惟庸其實並沒有謀反的心思與舉動(明史專家吳晗在《胡惟庸黨案考》,便堅持認為“胡惟庸案”是徹頭徹尾的冤案)。他之所以被殺,究其原因在於君權與相權之爭,是朱元璋透過捏造謀反案誅殺胡惟庸,來結束長達兩千餘年的丞相制度。從胡惟庸被殺後的政局來看,此說未嘗沒有道理。

  • 18 # AL世界觀

    關於明朝胡惟庸案件的真相,或許有點超乎您的想象,皇帝終究是一個人,決定他人生死,很大程度上有主觀成分,但有一定感情色彩,最合理的解釋莫過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只要選擇從政,選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皇帝面前,臣言輕微

    永遠不要試圖說服皇帝,在古代,帝王之言就等同於天道,關於胡惟庸的案件,有很多人提出質疑,關於當時朱元璋促成這一案件的發生,也是一場君臣權利之間的較量。

    由於朱元璋離奇曲折的經歷,讓他在當上皇帝之後,生性多疑的特點也讓許多人為此遭殃,倒黴,在那個年代,讓別人認同自己的觀點,無非就是權力壓制,每個人立場不同,也有最終的歷史導向的差異,太堅定自己的立場,反而不是一件好事,適當苟同別人,也不失君子風度。

    胡惟庸案件,也極大的體現了宰相宰相制度存在的弊端

    宰相權力過大,勢必影響帝王安危,宰相作為一個極其特殊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君主專制,朱元璋數次削弱相權,也證明他對於宰相的擔憂和不信任,但是即使再怎樣削弱,宰相的歷史地位以及在人民心中的共識,這個是無法打破的,僅能從表面,對相權進行打壓,終究治表不治根。

    不是朱元璋和胡惟庸槓上了,而是朱元璋內心還是抵制宰相體制的

    畢竟朱元璋不是世代帝王之家,對於向全的作用和地位,瞭解並不是客觀公正的,朱元璋的皇位可不是繼承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朱元璋對待相權的態度:江山是我辛辛苦苦打的,為什麼還要受宰相的制約,當時的朱元璋也可能只看到了宰相的弊端,對於宰相與君主之間的關係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瞭解與認識。

    朱元璋一生共有4位宰相,無一例外,全都是被朱元璋懷疑誅殺致死

    這樣的情況就不難讓人懷疑,一個宰相有問題,兩個宰相也有問題,那麼接連四任都有問題,最大的問題就出在朱元璋身上,他本身對於宰相是極其不認可的,朱元璋作為明朝的建立者,朝中的勢力,未免過於單薄,當時很多的開國功勳,朱元璋還是忌憚的,作為異姓,就決定了很難和朱元璋達成利益共識。

    據說當時胡惟庸的死,是因為胡惟庸家中發現一口泉眼

    受當時封建思想的影響,胡惟庸認為這是大祥之兆,就帶朱元璋前去檢視,心底裡並沒有謀反造反的意圖,但是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卻在胡惟庸家中發現大量藏匿計程車兵,這件事本來就存在諸多疑點,最終胡惟庸也因為這件事落馬被誅殺,當然這只是起因,想找足夠的證據來證明胡惟庸有謀反的嫌疑,只不過是時間問題,並不涉及公平公正。

    關於明朝正史,對胡惟庸案件描寫也是含糊其詞,並沒有明確表明

    究竟是因為怎樣的證據?證明胡惟庸有謀反的嫌疑,疑點重重,甚至連胡惟庸死的時候,他可能自己都不明白,畢竟有些事自己根本就沒有做過,朱元璋想讓他死,僅此而已!

    朱元璋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作為明朝始皇帝,站在自己的立場,最好的辦法就是,只要是權力過大,對自己構成威脅,不能夠是很好收編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不管你是否正確,有沒有奸佞之道,就該被誅殺,這只不過是朱元璋主導的一場政治鬧劇而已,生殺大權掌握在朱元璋手中,只要站錯隊,就意味著死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親征信不好,兒子可以委託父親辦按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