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梁老師投資新語
-
2 # 豬豬愛財
基本無花銷?還是沒有收入?這個問題可能我沒有理解。如果說你沒有花銷,那已經是在理財,恭喜你。因為理財第一步永遠是強制儲蓄,我遇到過的大部分人都是想理財,沒錢啊,怎麼辦啊?沒辦法,那就不理了,看來你不存在這個問題。那你就需要做以下幾步了:
1、資金管理。資金管理與時間管理有點像,就是將你手中的錢劃分為幾部分,幾個月要用的化為短期資金、一年之內不用的化為中期資金,兩年之內不用的可以劃為長期資金。估計像你這麼小的年紀應該沒有十年不用的資金,我就不說了。
2、投資,分別將
短期資金投入貨幣型基金,這樣既有收益,又可以做到隨取隨用。
將中期資金投入一年期的銀行理財,這樣就可以享受高的理財收益。
將長期資金定投一隻指數型基金,例如上證50、滬深300這樣風險比較小的指數基金裡,每月投100,200左右,長時間來看,收益還是比較可觀的。
3、投資自己,其實這個世界上回報率最大的就是投資自己。你能問出這樣的問題,你已經有了理財的意識,就這個意識就超越同齡人很多。希望你能繼續保持這樣的狀態。
注意:文中提到的投資方法以及品種,只是個人看法,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後果自負!
-
3 # 基金鬼才
不少人理財都有種誤區,就是覺得自己本金太少,殊不知,本金就是一點一點積累下來的,老一輩人都知道把錢存銀行慢慢積少成多,到我們這一代怎麼就忘了這個道理,理財最重要的是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最明顯的結果就是你財富逐漸自我增加,本金不夠多沒關係,良好的理財習慣養成了對你以後很有幫助,尤其是你工作後。首先你要投資一些精力先進行學習,多看些理財類的書籍或網站等,結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以及期望的收益選擇合適的理財產品。
基礎級別:貨幣基金,銀行活期理財產品
初級:債券基金、轉債基金
風險稍高一點:偏股型基金 可轉債打新
股票
個人力推可轉債打新 指數型基金 5G通訊行業相關基金
-
4 # 東坡居士隨筆
1年以內要用的的活錢,建議不要太糾結收益率。
目前情況下,可以投資到低風險產品,如新型的銀行存款中。具體買產品也可以做期限搭配。比如我的應急準備金是6萬元,我同時買7天週期、1個月週期和3個月週期的產品,各買了2萬,這樣同時兼顧靈活性和收益。
1年內用不上的錢,可以考慮配置一些債券基金,追求4-6%左右的年化收益,還是比較有機會的。
另外,完全不想冒險的朋友,可以考慮更長期限的銀行存款,或者大額存單。
比如工商銀行最近針對20萬起存個人大額存單,三年年利率達到了4.125%;而50萬起存個人大額存單,三年年利率也達到了4.015%。
別看現在可能還跑不贏一些中低風險的銀行理財,但也許2年後,銀行理財跌破4%了,這樣安全的大額存單,依然能夠保持4%+的收益率。
除此之外,貨基的收益降低之後,預計銀行理財子公司、券商資管、基金公司都會針對這塊投資剛需發力。
我注意到一些機構已經開始推出一些債券打底,搭配較低比例的偏股類產品的“固收+”理財概念(+的策略還是很豐富的,可以+股票,+可轉債,甚至+股指期貨等等):
力求在追求穩健的同時,也能博取更高的收益---目前我看到這類產品的年化收益能做到大概6-7%甚至更高,當然風險也會比純債類基金略高。
3年以上不用的長錢,一部分可以考慮透過短期承受更大的波動、多冒一點險,長期賺取更高的收益——投資一些權益類產品,如基金、股票。
另外,求穩的朋友,配一些年金險,目前長期鎖定接近4%的收益率,還是可以做到的。
-
5 # 一起來淘金
我是在大四的時候開始接觸理財的,在大學的前三年時做了一些兼職,拿了一些獎學金,具有一定的積蓄,當時我首先接觸的是招商銀行的網上理財產品,當時一年的收益率能達到5%,遠超過銀行存款收益,這讓我嚐到了理財的甜頭,所以我開始自學理財。下面從我的自身經歷來分享一些經驗:
1.在理財之前先配置好自己的人生保險將風險儘量轉移,將未來的支出儘量可控化,考慮的你的年齡和收入狀況,我建議優先配置百萬醫療險,100多塊錢的保費價效比較高。
2.多讀一些金融理財方面的書籍,觀看網上金融學課程影片,提高自己的財商,並逐步提高風險控制和承受能力。推薦的入門書籍有《小狗錢錢》、《窮爸爸富爸爸》。
3.可以把簡單自己的錢分成3部分,一部分是自己平常的生活花費;一部分是自己近一兩年可能會花到的錢,比如購買手機電腦,出去旅遊,去醫院看小病等費用;第三部分是自己三四年內無特殊情況用不到的錢。第一部分的錢可以在銀行存活期或者購買貨幣基金等流動性高安全性強的產品(年收益率大概2—3%),第二部分可以購買中低風險的純債型基金或者1—6個月的固定收益產品(年收益率4—6%),第三部分可以購買指數型基金(上證指數,深證指數等)或者藍籌銀行股票,由於該部分資金你近期使用的可能性低,所以可以去配置一些風險較高收益較高的產品(年收益率可達6—10%)。
-
6 # 驄耀說外貿
學生本身沒有收入,每月固定生活費,建議“零存整取”,也就是做定投。
首先投資自己的大腦,提升自己的人力資本。
如果投資金融工具,可以選擇普通指數型基金,或者增強型指數型基金。可採用定期定投的方式操作。
每年花幾百元配置商業醫療險,補充社保報銷空缺。減輕父母壓力。
-
7 # 慶哥聊財經
首先,談下我自己的看法,理財首先要有“財”。學生基本無花銷這點本身就難做到,可能題主比較節約,但我覺得還是應該要有適當的消費,年輕的時候應該多提升自己,而不僅僅是把少量的錢拿去賺少量的收益,學生時代應該多積澱自己,提升自己的人力資本。
補充說下,在經濟學上,有儲蓄和消費兩種選擇下,其實應該要用一生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事情,有個理論叫做“生命週期消費理論”,大概意思是要追求自己一生的效用最大化。這裡我想說,如果消費得當,對自己有幫助,我覺得也可以借貸消費,年輕人只要能力提升了,未來收入還是可期的。
其次,還是正面回答下你想要的答案。我覺得如果大學生有閒置的錢多餘,首先得考慮這筆錢能用投資多長時間,打個比方,如果如果3個月後可能用到,那就買點短期的理財或者中短期債券型基金,收益會比貨幣基金高點。如果1年內不會用到,我覺得可以考慮指數ETF,現在市場相對來說還比較低位,下半年行情可能不錯。當然指數ETF風險可能相對來說大點,會有損失本金的風險,這個就審視下自己的承受能力。其次,要考慮投多少的問題,不能說全部投下去,也要留點錢應急。總之,投資要和自己資金能夠佔用的期限相匹配,否則,你急需用錢了,但是錢已經投出去了,這個就出問題了。最後,我覺得理財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你在開始的時候,可能投入的精力很多,但收益卻不一定如自己預期那樣多,這樣如果覺得費時費力的話,我覺得在讀書期間,還是應該多充電,不斷提升自己,不必急於理財,這也是我對所有學生朋友的忠告。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問的好!我的回答是如果是大學之前的學生,每年的壓歲錢和平時爸媽給的零花錢,可以做定投或者購買年金險之類的穩定確定性較高的理財種類。如何是大學生就不要想著理財的事情,要學會投資,首先學會投資自己。這個世界上回報率最高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在人生最好的時候應該學會做為自己增值的事情,利用攢錢或者打工賺的錢讓自己增加一種技能,或者提高表達能力,或者買書,也或者是一次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