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羅桂田心理諮詢

    抑鬱症患者自殺的原因很多很多很多的,不能就一個原因說事。

    有些藥物吃了真的可以讓人很不舒服,而這些不舒服不會讓人一定去走上自殺的道路。

    在這裡再重複一下:抑鬱症是思想問題、是心理問題、是思維邏輯習慣問題、是智慧水平低的問題、(自殺的結果很多是社會支援問題)。現階段所有治療抑鬱症的藥物沒有一種藥物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智慧水平,只靠吃藥是不能徹底解決問題的,吃藥只是可以改變症狀。

    抑鬱症可以透過學習成長改變、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而得到徹底解決。

    最佳途徑就是尋求正規醫院高水平的心理醫生以心理指導為主,藥物為輔治療。或者專業心理諮詢服務機構,高水平的心理諮詢師幫助指導訓練,學習成長改變提高,提高智慧水平,徹底解決問題。

  • 2 # 我說精神

    感謝邀請,我是精神科醫生,你的問題很尖銳,我來回答。服用將抑鬱藥物產生的副作用是否與抑鬱症患者自殺的原因有關,這個問題在醫學界也曾經引起巨大的爭論,甚至在美國幾乎所有的抗抑鬱藥物說明書上都有這樣的警告:在初始治療期間(通常在頭一到兩個月內),其與18至24歲成年人的自殺傾向風險增加相關。

    抗抑鬱藥物究竟是不是真的會增加抑鬱症患者自殺風險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抑鬱症患者,尤其是存在悲觀厭世的抑鬱症患者,是很容易產生自殺意念的,而這一類患者的自殺風險會非常高,所以抗抑鬱藥物治療是最好的選擇, 因為可以快速緩解患者自殺的想法。所以,抑鬱症患者服用抗抑鬱藥的收益是顯而易見的。

    而關於抗抑鬱藥物產生的副作用增加的抑鬱症患者的自殺風險來說,美國在這方面的研究比較多。但這種風險一般存在於18-24歲的青年人群,同樣的也適用於未成年人。具體的自殺風險主要是抗抑鬱藥可能會在治療的最初幾周內增加18至24歲患者自殺未遂(非致命性自我傷害)或準備行為的風險。但實際上這個年齡的青年人群本身自殘或者自殺的風險本身就很高,尤其是出現自殘的人群排行中,很顯然青少年是最容易產生自殘行為的抑鬱症人群,無關乎是否服用抗抑鬱藥物。

    這樣的爭論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最初是人們對於氟西汀的藥物副反應而提出的。但實際上在之後的十多年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醫學界做了很多大樣本的研究,一般的樣本規模都在幾萬人左右,而所有的結果都不支援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帶來的自殺風險的提升會高於安慰劑。

    比如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一項涉及48277人,關於SSRI藥物和非SSRI藥物增加自殺風險的研究表明,接受SSRI,非SSRI抗抑鬱藥或安慰劑治療的患者的自殺死亡率無顯著差異(0.15%對0.20%對0.10%)。

    給抑鬱症患者的一些建議

    不管如何,抑鬱症患者出現自殺意念的時候,是需要儘快緩解自殺意念的,而緩解自殺意念的主要方法就是抗抑鬱藥物治療,不管藥物不良反應如何,緩解自殺意念,減少自殺風險都是最重要的。

    不管是抑鬱症患者,還是抑鬱症患者家屬,都要知道持續存在的自殺意念的危害有多大,而且有些時候,自殺的想法會突然躍然紙上,甚至很多抑鬱症自殺成功者的自殺行為都是出現在抑鬱症狀表現有所緩解的時候。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自殺不見得是需要長時間準備的,更多的是突如其來的。所以,抗抑鬱藥物必須吃,而且治療的最初階段是最好有家人陪伴的,對患者負責,也對患者給與情感上的支援,這對抑鬱症患者的治療非常重要。

    希望抑鬱症患者都能接受規範的藥物治療,不要相信非醫學人士的所謂經驗和建議,他們是不會對自己所說的話負責任的。

  • 3 # 種了棵春芽樹

    得這病非常同情,和吃藥應該沒關係,有病一定要吃藥,這病還應該配合心理醫生治療,抑鬱症自殺現象有過,還不少,現代科學進步了,它需要身邊環境保護好,精神狀態要持續穩定好轉,身邊有人陪伴他們,需要送溫暖,生活質量要好!這病有依賴性非常強,少了這些,病肯定好不了!

  • 4 # 霍體清

    抑鬱症患者自殺的原因,是否與服用抗抑鬱的藥物產生的副作用有關?

    不可否認,任何藥物都會對人體有副作用,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尤其是精神類的藥物,副作用更多一些。但藥物的副作用都是對身體的傷害,尤其是對肝腎等器官的傷害。

    精神類的藥物,雖然對肝腎有傷害,但是能起到鎮靜的作用,所以很多患者吃藥以後感覺情緒好點,舒服點,但藥物是有時效的,過段時間就不起作用了,所以要長期吃,造成對肝腎傷害大。自殺是因為看不到希望,認為自己沒有任何希望,這是對自己、對將來的評價問題,和藥物本身沒有關係,如果有點關係,就是覺得自己吃藥很長時間了,還沒有好,甚至感覺越來越重,認為自己無可救藥了,更加絕望。

    藥物能起到減輕症狀的作用,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認知思維,改變自我評價,改變消極的自動化思維,改變敏感多疑沒有擔當的性格,所以吃藥是治標不治本的。

    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找到科學高效的調整方法是最重要的,只有對自己的評價理性了,對問題的評價客觀了,內心強大了,才能真正徹底的康復。

  • 5 # 這個主持人是醫生

    儘管有極個別藥物在服用的前一週內有加強自殺傾向,但是多數人多數藥物都沒有這樣的副作用,而且我肯定的告訴你抑鬱症自殺念頭是抑鬱症的最標準症狀,否則就不是抑鬱症了。抑鬱症病人自己都弄不清楚自己為啥會無故出現這樣強烈的自殺願望,奮力抗爭著,如果不及時治療,我相信所有的抑鬱症病人最後都會自殺。所以說抑鬱症是世界上最難琢磨最可怕的疾病。

  • 6 # 汐煒醫生

    抑鬱症病人,嚴重者會有自殺企圖

    抑鬱症是一種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以情緒低落、思維遲鈍和言語動作減少為主要症狀的情感障礙性疾病, 嚴重患者甚至出現自殺觀念或自殺行 為(包括自殺企圖和自殺死亡)。

    抑鬱症的治療方式有多種,目前主要以綜合治療為主,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等。其中抗抑鬱藥是當前治療各種抑鬱症的主要藥物,抗抑鬱藥物中,很多在改善抑鬱情緒的同時,對焦慮症、強迫症、驚恐障礙等精神障礙也有療效。

    抗抑鬱藥的種類很多,如選擇性 5- 羥 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類(SSRIs)、選擇性 5- 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 類(SNRIs)、三環類(TCAs)、單胺氧化酶抑制劑類(MAOIs)等。其中 SSRIs 多 數不用於兒童和青少年。

    可能比較意外:國外研究表明,抗抑鬱藥可能增加兒童、 青少年及 25 歲以下成年人自殺(包括 自殺觀念、自殺行為)的風險,尤其是 在治療的頭幾個月。

    有相關研究結果表明,抗抑鬱藥引起的自殺風險在不同年齡段存在差異:18~24 歲人群抗抑鬱藥組自殺風險更高,65 歲以上人群抗抑鬱藥組自殺風險相對較低。

    追蹤其發生機制,考慮可能與抗抑鬱藥的擬5-HT能有關:

    一、擬5-HT1A受體:藥物激動該受體,會抑制患者快動眼睡眠,增加患者失眠風險

    二、擬5-HT2A受體:患者可出現多巴胺的間接減少,進而出現情感遲鈍、健忘、高催乳素血癥等風險,所以在治療抑鬱的同時,可能給個體帶來相應的副作用。這其中,尤其某些抗抑鬱藥物的半衰期較短,故難以維持患者的持續的情緒穩定狀態,所以,對於不配合服藥的青少年來說,某些藥物導致其自殺風險較高。

    三、有些個體症狀好轉之後驟然停藥,使患者出現了撤藥反應,加重了原有的抑鬱症狀或使疾病復發。

    儘管如此,大家也無需恐慌,畢竟出現的都是個例,而且如果做到以下這些,該風險將會被大大降低

    一、對所有使用抗抑鬱藥的患者進行密切監測,觀察是否出現臨床症狀惡化。我們可以觀察這些內容:行為異常改變(如出現新的症狀)、是否出現自殺觀念,尤其自殺企圖。

    二、在藥物治療的前期,或者在改變劑量、治療方案時應加強監測。 直到患者臨床症狀明顯改善為止,包括醫生和家屬。都不可以放鬆警惕。

    三、如果發現異常(包括情緒異常、思維和行為的異常),應及時諮詢醫生,由醫生決定是否改變治療方案。

    四、抗抑鬱藥物的停藥可能出現撤藥反應,驟然停藥可能引起一些軀體和精神症狀,如頭痛、頭暈、失眠、多夢、焦慮、煩躁、無力、靜坐不能等。 所以藥物應該逐漸減量,

    五、嚴格遵從醫囑服藥:如一些抗抑鬱藥不用於治療兒童和青少年的抑鬱症,應禁止服用。

  • 7 # 莫亟WHangYTeng

    幾乎所有抗抑鬱藥物說明書都提及了治療期間發生的自殺行為,所以有關係。抗抑鬱藥品說明書都附有黑框警告。

    且年齡呈現年輕化,也就是臨床實驗表明青少年服用抗抑鬱藥發生自殺風險是比老年人來的大。所以青少年服藥期間要加強監視特別是嚴重抑鬱症患者。特別是年齡在10-24歲嚴重抑鬱症患者要特別注意安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精油可以直接護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