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爾雅休養札記

    輔導作業,被氣到心梗;責罵孩子,被氣到血壓飆升;孩子叛逆,被氣到頭懵。

    很多家長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會到處尋求教育孩子的方法,認為只有方法才能解決一切問題。

    但是,你是否問過自己:“你的教育情緒健康嗎?”

    這大概是絕大多數家庭教育的現狀——急躁、焦慮、情緒化。

    教育的情緒雷區獅子吼

    教育基本靠吼,溝通幾乎沒有。

    想一下,你什麼時候會說出令孩子特別難以接受的話?應該都是在生氣的時候。

    那你為什麼會生氣呢?是工作不順?是家庭矛盾?是生活壓力?還是心中的執念?

    你想用情緒告訴孩子:我很生氣,這都是因為你造成的。只有你改變了,我才不會這麼生氣,才會對你有好臉色。

    孩子也許確實變得聽話了,但暫時的聽話只是因為恐懼,以後孩子可能會變本加厲。

    當你把心裡積壓的淤泥傾倒在孩子身上的時候,你的心情就很好嗎?然而並沒有因此輕鬆,反而還多了一份內疚和自責。

    情緒化的表達是把雙刃劍,傷害的不僅是孩子,還有父母。你辛苦維繫的親子關係,就是在這一聲聲吼叫中分崩離析的。

    雙標化

    聽到沒有?不要再玩手機了!

    作業寫完了嗎?還看電視!

    這麼晚了,還不去睡覺!

    你怎麼這麼笨!

    ……

    你這樣要求孩子的時候,你是不是正在玩手機、看電視、熬夜或者做不好事情?

    你可能會說:“我是大人,我可以這麼做,但孩子不能這麼做。”連大人都無法自制的事情,你認為孩子會比你做的更好?

    父母最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恐怕就是:“我們是不行了,就看你的了。”這恐怕也是孩子們最討厭的一句話。你自己都不行,憑什麼孩子就一定要行?

    這句話表達的並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信任和鼓勵,更多的是將自己完成不了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你自己得過且過,不想努力,喪失了自我,卻對孩子如此苛刻。

    這就是我們的家庭教育,父母總拿著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孩子,還那麼理直氣壯。

    焦慮感

    每當孩子的表現達不到父母預期的時候,父母的負面情緒就像火山爆發一樣,瞬間噴薄而出。

    不分青紅皂白,揪著孩子一頓數落:父母為了你才買那麼貴的學區房、為了你花那麼多錢報培訓班、為了你失去了很多發展機會……父母為你犧牲那麼多,你還這麼差勁,你太對不起父母的付出,太給父母丟人。

    這麼用情感綁架孩子,會讓他們感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都是伴隨著父母的焦慮而發生的,這些都是父母想要的東西,不是我自己想要的。

    父母的這種焦慮感主要源於愛的自私,認為對孩子付出就要得到相應的回報。因此,你付出的越多,期望值就越高,要求的回報就越多。

    這種過分有條件的愛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壓力,讓孩子對學習感到可怕,對父母的教育感到可怕,從而導致孩子的焦慮、抑鬱或者叛逆。

    控制教育的情緒學會表達情緒

    動畫片《獅子王》的開頭有一段父子的互動:辛巴因為好勝而惹了很大的麻煩,險些喪命,但父親卻沒有批評他,只是說:“我很害怕,我害怕失去你。”接下來他又告訴辛巴該怎麼做:“只有在必要時、在別無選擇時,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就是冒險。”

    將情緒化表達,變為表達情緒。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你應該先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然後再面對問題。平靜地與孩子坦誠交流,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期待,相信孩子也能以坦誠相待。

    “只有平靜的內心,才有可能沉澱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父母們只有將內心平靜下來,對孩子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成為身教的巨人

    你知道嗎,現在的孩子送給父母們一個“教主”的封號,意思就是“說教的最厲害”。

    所有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權威的形象,成為孩子眼中的超人。但是中國父母往往是“言傳的巨人,身教的矮子”,教育的大道理說了一籮筐,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

    父母們只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秀,卻忽視了這些優秀孩子的背後,始終有以身作則的父母,為自己的孩子樹立了優秀的榜樣。

    你想讓孩子專注地寫作業,可你自己在寫一份方案時還要時不時地刷手機;你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可你自己每天抱的不是書本而是手機;你想讓孩子堅持練習舞蹈、繪畫、鋼琴,可你自己卻連每天半個小時的健身都堅持不了……

    希望不在下一代身上,而在你自己身上。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人,首先你必須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要記住,你的行為舉止都會成為孩子的標杆。

    平衡自己的內心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所有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包括父母對孩子的愛。

    你愛自己的孩子,因為他能給你帶來快樂,因為他能陪伴你的老年生活,因為他能給你帶來希望和驕傲。

    有條件的愛,並不可恥,這才符合一個人真實的心理。但是,如果你不願承認自己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一直感覺心理很不平衡,就會產生強烈的焦慮感。

    坦然承認有條件的愛,想想你為孩子而變形的身材、錯失的升遷機會、耗費的大把時間……這些能換來的是孩子的陪伴,是孩子的健全人格,是孩子的幸福快樂等等。

    如果把教育變成焦慮,那麼教育就成了一種負能量。承認愛的自私,平衡自己的內心,大家都會更好過一些。

    愛是有條件的,但教育不需要犧牲。

  • 2 # 68伴我成長

    你好,我是一名新手爸爸,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經驗。

    我家孩子今年4歲半了,在孩子三歲之前,我是一個很糟糕的父親,陪孩子的時間很少,那時因為自己工作原因,心情也特別糟糕,每當孩子跟我撒嬌耍賴時,我都會很不耐煩,孩子奶奶又特別寵愛孩子,每當孩子哭鬧時也不問緣由,一直哄孩子,只要孩子不哭,怎麼都行。久而久之,孩子的情緒變得反覆無常,容易暴躁。

    我發現孩子這個情況以後,到處查資料,問一些做教育,做老師的朋友,大家口徑基本統一。孩子情緒反覆,容易暴躁,多半是家長自己情緒不穩定導致的。

    我意識到問題出在我身上以後,開始增加陪伴孩子的時間,控制自己的情緒,跟孩子奶奶商量,在孩子犯錯時不要一味的哄他,得讓他自己意識到錯誤在哪,得讓他明白哭鬧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有不滿,不舒服,慢慢引導他說出來,不要只知道哭鬧,發脾氣!

    現在孩子4歲半了,情況跟之前已經大不相同了,孩子還是會哭,會鬧,但是不會很過分,哭鬧的原因他會好好跟你說,告訴你,他為什麼哭。現在我和孩子之間溝通好了很多,幼兒園發生的事情願意主動跟我說,情緒相比之前穩定多了,不會亂髮脾氣了。

    很多家庭父母都是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負責批評教育的,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沒有任何徵兆的對孩子發脾氣,甚至打罵。負責哄孩子的,只要孩子哭鬧不問緣由,只要不哭不鬧什麼都依著孩子。這樣很容易導致孩子情緒反覆,容易暴躁。

  • 3 # 曉說育兒那些事

    孩子暴躁一部分是基因遺傳,一部分原因是後天環境造成的。

    孩子眼中成人之間如何的相處,以及父母和孩子如何解決矛盾的衝突,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父母的引導很關鍵。

    如果已經是性格暴躁那麼可以注意記錄引發孩子暴躁的關鍵點是什麼?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破解。

    第一、出現問題時接受他的情緒。

    第二、引導他進行思考,為什麼要會這樣。

    第三、想出解決的方案,期待別人怎麼做或者自己要如何做。

    第四、給予描述事實樣的鼓勵。情緒從暴躁到慢慢思考問題的平靜。

    每次暴躁的時候讓孩子從情緒腦慢慢呼叫理性腦。孩子的理性腦還沒有成熟要到25歲左右才可以完全長成,父母要給予孩子時間成長。自己也要做好榜樣。

  • 4 # 蓉嬤嬤有文化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狀態的鏡子,孩子情緒不穩定,你可以想想在家中是否有某位大人會有這種情況。所以,更多的是改變自己,孩子就會模仿,然後改變自己的。面對孩子的情緒,多點理解,不要認為他還小什麼都不懂之類的,其實很多東西他都明白,只是無法用完整的語言表述出來。你的一舉一動,他有可能都在模仿學習,運用到生活之中的。(希望對你有用謝謝)

  • 5 # 禾沐全息心理

    謝謝#悟空小秘書#邀請回復。孩子情緒反覆無常,容易暴躁,可是家長卻又無計可施。在我的諮詢工作當中,常常會有家長吐槽類似的情況。網路上有句流行語,叫做“招不在新,有用則靈”孩子可以將這樣的行為的模式當成生活的常態,必然是他可以從中獲取收益,或者說是周圍的人吃他這一套。所以當他遇到問題的時候,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選擇這種衝突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當然有些家長朋友會說,我怎麼可能會縱容他這樣呢?我都是喊回去,讓他不能這樣對待父母。但是如果簡單的以暴制暴就有效果的話,這個問題不早就解決了嗎?而且如果是這樣的話,最後其實比的就是誰的嗓門大、拳頭硬。孩子從中無法得到更加積極有效的收益。其實不管我們選擇怎樣的處理模式,其背後動力就是我們想要獲取的收益。換句話說,孩子情緒反覆無常脾氣暴躁,他也是想透過這種方式獲取預期的收益的。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換一個思路去思考這個問題了。既然你也有目標,你也想透過這種方式獲取一定的收益。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用一種更加積極有效的方式來獲取這種收益,從而形成雙贏。而不是一方贏一方輸,或者是雙輸的狀態呢?比如當孩子處於情緒激烈波動大喊大叫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跟孩子進行如下溝通:我看你現在情緒挺激動的,說話聲音也非常大。我想你應該有些東西需要表達,希望我們聽到並理解你的想法。但是你現在說話的聲音太大了,而且聽起來邏輯好像有點兒亂。以至於我都有點聽不清楚你在說什麼了,更別說理解你想表達的內容了。或許如果你聲音小一點,說話慢一些。這樣我就可以聽清你想表達什麼了,我才知道如何才能幫到你。剛才溝通我們做到來三點:首先、我們明確的指出了孩子現在的情緒狀態比較激動;其次、既然你想表達自己的觀點,那就應該選擇一個更加有效的方式去表達,反正你現在的方式是不行。還別說表達什麼來,連最基本的溝通都做不到;最後、給孩子一個建議,或許你聲音小一點兒,語速慢一點兒,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知道如何才能幫到你。教育需要智慧,溝通需要技巧,歡迎交流心理有關話題!沒有複製貼上,禾沐只有原創!

  • 6 # 巧妙媽育兒

    【孩子的情緒反覆無常,容易暴躁,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個人有以下幾點看法。

    1.理解孩子的情緒。

    日常生活中,孩子們經常會出現一些情緒上的困擾,反覆無常,是正常的,想想我們自己不也一樣會出現情緒反覆無常嗎?不同之處在於,成人能自我調節和控制,孩子卻不知道正確的表達,無法自己化解自己的情緒,當一種情緒沒有化解,後面肯定會反覆出現。

    2.教給孩子正確表達情緒的方法。

    當孩子在生氣、憤怒時,他們會有深深的無助感,不知道怎麼辦?如果家長此時介入,教孩子正確表達方式,下一次孩子就不會只是暴燥了。如,孩子喜歡的玩具被他人損壞了,感到非常生氣。這時候,家長可以抱著孩子或者與孩子坐下來,問他:心愛的玩具壞了,心裡是不是升起一種強烈的、熱血沸騰的憤怒感,想要大聲吼叫,或者打人,不過“想”和“做”是不一樣的,想想不會傷害任何人,真做了,就會傷害別人,自己也會受傷,玩具也不會變好。來我們一起深呼吸三次,或者一起出去踢球、騎車,反正孩子喜歡的運動都行。這時候可以讓孩子把他心裡的想法傾訴出來,家長傾聽,孩子的情緒會慢慢平靜下來。

    每一次,孩子有情緒時,我們不批評、不指責、不阻止他的發洩,就這樣引導。當孩子學會了正確表達情緒的時候,暴燥會逐漸減少。

    3.從自身做起,給孩子榜樣。

    孩子對情緒的處理,有時候是從身邊學習到的。當孩子暴燥時。家長先冷靜幾分鐘,回觀家庭成員在處理情緒時,是否有過這樣的處理,沒有更好,如果有,那麼家長也要改變自己處理負面情緒的方式。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解釋自身遇到的各種問題,孩子就會從父母身上習得這些樂觀的解釋風格。

    4.培養孩子留意周圍的美好事物。

    每晚睡前十分鐘,可以與孩子一起列好事、壞事清單。問問孩子:“今天有哪些事是你喜歡做的?”今天有沒有什麼壞事發生呢?”一邊聽孩子描述,一邊共情孩子描述的事情。這樣可以給孩子製造美夢,還可以為孩子提供積極心理生活的基礎。

    5.閱讀。

    如果孩子還小,可以與孩子閱讀情緒繪本,讓他們從故事中模仿、學習。推薦《我的感覺系列》這套書,對孩子各種情緒的感覺、表達以及處理方式。

    總之,孩子出現不良情緒時,我們要教他正確的處理方式,運動、唱歌、繪畫、閱讀、接觸大自然,利用生活中的積極元素,幫他們理解情緒,處理情緒。祝冬安!

  • 7 # 我是獨一無二20200206

    謝邀!這個情況要看孩子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身體健康問題還是家裡寵壞的。如果是身體原因,家長就要多關心他,多陪他聊天多陪他玩,注意飲食健康,讓孩子健康成長。如果是家裡太寵了造成的,就要改變教育方式,對孩子不能不停遷就,該批評就不要心軟,讓他知道發脾氣是沒有的,要慢慢矯正他的不良行為

  • 8 # 海福學宮福道

    孩子情緒不穩定,脾氣不好,對很多家長來說,是個很麻煩的事情。

    我們中心經常接到家長的致電,收到很多家長說孩子情緒不好、脾氣不好的問題,小到2歲的寶寶,大到30歲的青年。

    特別是年齡小的孩子發脾氣時,歇斯底里情緒就像地震一樣沒有根據,不可預測。我們一起看看脾氣不好的的常見表現。

    1、搞破壞

    破壞性撕書、摔東西、扔東西、砸玩具、亂寫亂畫等。

    2、倔強,情緒反應大

    頂撞父母、一言不合就撒潑,什麼事情都要跟父母對著幹。

    3、挑戰規則

    破壞原來定好的規矩,層出不窮的提出新要求,跟大人討價還價,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4、喜歡說髒話、壞話

    覺得說出一些讓大人反應激烈的話很有趣。

    5、脾氣急躁、人際關係緊張

    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喜歡爭搶同一件玩具,不願和人分享,嚴重時甚至打人!

    大人在面對這些狀況時候,有時候很難處理。

    我記得有一年夏天,有一位復旦大學的老師和我們形容一起帶孩子的過程,他的形容非常貼切,他說:“小孩子是金剛鑽,我們老師才是瓷器活,能量稍微弱一點的就會被鑽漏的。因為他是一門心思鬧情緒,大人很多時候的心力完全跟不上。”

    因此,在面對孩子發脾氣這件事情上,家長需要的是耐心、意志力、智慧和自身情緒穩定綜合調節。

    如何戰勝孩子脾氣?家長又該如何保持冷靜,而不是任憑孩子擺佈?我們今天就一起向《大學》學幾招。

    一:要學會“止”

    《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孩子會陷入脾氣情緒當中,就是不會止,他們情緒關注點,沒有從衝突中轉移開,或者沒有從情緒本身當中轉移開。

    人要停下一件慣性的事情,或者說放下情緒,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即便是超級智慧的佛陀, 給我們很多放下的方法,都不是放下,是替代。

    所以我們要學會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另一個活動或事物上。給他們看一些視覺衝擊感比較強的東西,美麗、平和、溫暖、祥和的東西。

    另外,你可以讓他們參與一個有趣的遊戲,或者是他感興趣的問答。

    二:向《大學》學習心量大

    我們知道脾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我保護意識,我們家長也要特別注意這一點,小孩子發脾氣,只是想保護自己而已。

    你比方說動物界裡邊的,獅子、老虎、狗等動物,嘶聲揭底地怒吼,很多時候只是它們自己覺得,自己受到危險的威脅了。

    所以,其實孩子也是一樣,他的脾氣很多情況就是告知外界,他在保護自己了,或者要達到自己的某些目的吧。當然,很多情況他們所認知的威脅,根本就不是威脅。

    所以我們要在安全的範圍內,引導孩子心量格局放大。

    因為自私自利是我們發脾氣的關鍵,如果正有一個人能做到無私,那他一定是無畏的,那情緒一定是很平和的。

    教孩子擴大心量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看見大心量,大格局的好處和功德。

    我要撿起地上的一顆無價的摩尼寶珠,一定會放棄手裡的玉米棒子。

    所以多讚歎他們無私的行為,多用口頭禪:“我不喜歡你這樣自私的行為!”“能戰勝自己自私心的孩子是英雄!”。

    三: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感

    《大學》裡講: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這些情緒的的存在是不好的一件事情,首先我們很痛苦,其次它會影響我們的認知和判斷,為我們後邊的人生種下痛苦的種子。

    孩子們常常不能理解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他們有很多模糊的感覺和情緒狀態。

    有很多時候,成年人也不能很好地認知思想和情感,就更別說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了。

    比如說,我在面對同事的過失時,我以為我發脾氣就能解決問題,但是我們哪裡知道,解決問題只是表象,潛在的是種下一顆定時炸彈,不知道哪一天就把自己給炸了。

    所以在面對孩子時,我們告訴他們,消極的情緒是有害和無意義的。一旦孩子學會管理感情,接受並認識到這一現實,他們就會變得更加含蓄和溫和。

    比方說,孩子在向父母索要一件東西而得不到以後,就開始發脾氣了,那我們父母就要在他情緒平和以後,對他講:“在現實世界當中,我們想要的東西,是不可能都能得到的,這就是現實,你要認知到!”

    四:善於利用孩子的脾氣

    《大學》講,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我們要看見孩子脾氣不好的另一面,就是他能量,不管是負能量,還是正能量,都是很高的,只要把負能量引導好了,就是很強的正能量了。

    我們也要善於利用孩子身上的一股氣,孩子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他們可以整天跑,跳,尖叫和胡鬧。

    找到合適的活動,並且讓孩子儘可能多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忙碌的孩子沒有時間和慾望進入歇斯底里,因為他們很快就會感到疲倦和睏倦。

    當然這些辦法都是暫時,最好的辦法是孩子長大以後多學經典,要開智慧,要不然我們所有的教育都只是片面的。

  • 9 # 有書教育

    都說孩子是一個家庭的鏡子,他的言談舉止、習慣動作,處處透露著一個父母的性格,也微妙地反映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

    面對孩子情緒反覆無常,容易暴躁的情況,家長首先是反思下自己,觀察下家人,在孩子面前是不是有這樣的表現?

    如果有的話,請從自己做起,從家裡的大人做起,改變自己,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如果孩子出現這些表現與家人的情況不太相符時,家長可以試試以下方法,培養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

    一、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感覺,是一個人對周遭事物的主觀感受,因此沒有對錯之分。它是一種能量,一旦湧現了,絕不會憑空消失,需要有效疏解的管道。

    在孩子出現負面的情緒時,大人不要輕忽,更不能壓抑它,而是給孩子提供處理負向情緒的機會,在不影響大局的情況下,先讓ta儘量發洩。

    用同理心和傾聽的技巧,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知道你願意理解他的感受,讓ta的心情慢慢地靜下來。

    當然,理解孩子的情緒,並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為,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緒表現當成工具,對父母予取予求。

    必須讓ta明白:所有的感覺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但是不當的行為一定要被阻止和被規範。

    二、協助孩子覺察、表達情緒

    父母應該用柔和的語言,引導孩子找出真實的感受,協助ta覺察和認清自己的情緒,例如:“哭得這麼傷心,一定很難過吧?來,有什麼委屈跟媽媽/爸爸說說?”

    然後用巧妙的語言走進孩子的心靈,掌握ta的心理需求,找出問題的根源,才能對症下藥,協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三、引導孩子調整認知,找出解決方案

    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後,引導他ta調整認知,從另一種角度看待引起ta困擾的事情,例如:“弟弟弄丟了你的玩具,你可以生氣。可是你打他罵他,玩具就能出來了嗎?”“你是老大,讓著點他。我們一起想想辦法看能不能找回來,不是更好嗎?”

    希望孩子成為怎麼樣的人,家長不能只是動動嘴皮指手劃腳,而是要身體力行,做出好的樣板讓孩子模仿。更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覺,讓他願意和你做朋友,分享他的情緒,聆聽你的建議。

    文 / 花好月圓

  • 10 # 親子成長手冊

    有句老話說的好,孩子的臉六月的天說變就變,孩子成長過程中要處理很多的問題和事情,有的時候超出他們的範疇,所以有的孩子外顯出來的就是情緒反覆無常,動不動就發脾氣,我家的孩子有一段時間也是這樣的,我採用瞭如下的小方法,現在孩子的情緒比較的穩定和平和!

    1、觀察孩子發脾氣之前發生了什麼事情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無緣無故的發脾氣,自己的心情也會莫名的變得不好,從而就想盡快控制住孩子的情緒,但是忘記了思考,看看是什麼事情引發了孩子的情緒,並且做好記錄,是不是總是這類事情讓孩子的情緒失控,先是觀察不去判斷和給出結論!

    2、孩子發脾氣的中間先釋放情緒然後再講道理

    孩子發脾氣的過程種家長一般有兩種表現,第一不要哭了,不要鬧了,再不聽話我就打屁股了。-恐嚇型家長,還有一種就是,好你說的什麼都滿足你,你要買的什麼都給你買,不要哭鬧了!-討好型家長,但是這兩種形式都不能讓孩子從根本上有所改變。

    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宣洩自己的情緒,保持共情和接納,等孩子發洩完之後再給孩子講道理幫助孩子分析和理清事情發生的過程!

    3、和孩子一起製作一個情緒的晴雨表,讓發脾氣的次數可量化

    和孩子一起製作一個情緒的晴雨表,一般是以周為單位,孩子表現好沒有出現鬧脾氣的想象就是晴天,出來了就是陰天或者雨天,根據發脾氣的大小和程度來衡量,然後以周為單位,讓孩子統計自己的晴天、陰天和雨天的個數,之前和孩子商定好,達到多少數量的晴天可以奪得什麼樣的獎勵,這個辦法積極的發揮孩子的主動性,很奏效的,孩子慢慢會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 11 # 聽說吧心理諮詢

     1.年齡原因

      一般來說,2歲、7歲、青春期這三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脾氣會比較差。

      兩週歲左右的寶寶,其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有什麼不順心的事就發脾氣、摔玩具,和小朋友鬧彆扭就揮起小拳頭。

      俗話說“七八歲討狗嫌”,七八歲的孩子,壞脾氣是因為好奇心作祟。父母會發現小孩子到處拆卸破壞,近乎偏執地刨根問底,經常還和父母抬抬槓,只是源於他內心強烈的求知慾。

      青春期的孩子愛發脾氣,經常和父母吵架。他們身體發育快速,一年長高就可以達到十幾二十公分,彷彿與成年人並肩,但心理的成熟卻需要慢慢經受體驗,顯然與身體的發育不同步。一方面,凡事不喜歡家長干預,要自己作主,另一方面內心卻依然幼稚,多數時候無法去駕馭和實行自己決定的事情,離不開父母的協助。開始發現自己的意願經常和父母衝突,有些父母會被青春期孩子出爾反爾的特性激怒,也會在這段時期變得比較苛刻,因此給孩子造成較大的壓抑感,讓孩子更加容易發脾氣。

      2.缺少理性的愛

      被過分溺愛的孩子,往往比較任性,對情緒的管控欠佳,我行我素,不太顧慮他人想法,自我為中心;在情感上比較匱乏的孩子,往往因為內心敏感而比較容易被激怒,有時因為尋求關注而做出一些出格的行為;家教過於嚴厲的孩子,性格容易偏執或有些怪癖;攻擊性顯得比較強的孩子常常是內心缺乏安全感、十分脆弱;容易生悶氣的孩子,比較壓抑,情緒表達零存整取,容易在多次積累之後出現比較極端的爆發。

      3.成長環境

      孩子脾氣的好與壞,與其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和睦溫暖的家庭環境、家庭成員之間採取溫和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孩子在良好的教養下耳濡目染,可以形成理性、平和的好脾氣。

      另外,如果父母的性格較暴躁、易怒,經常發生家庭戰爭,這些會給孩子的心靈上造成傷害,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像父母一樣在遇到困難、處理問題時採用簡單暴力的方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裝機記憶體問題,頻率對遊戲到底有沒有較大的影響,雙8G對比單16G有沒有區別或者哪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