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潛艇解碼
-
2 # 都君電站
緊急上浮,正常科目訓練,但大日本帝國的漁船就怕這個,誰要美國佬是佔領軍,只是活個太監樣,有錢沒勢,能怪誰。
-
3 # 威吶解析
潛艇以大仰角從水下躍出海面的情形非常壯觀,尤其是噸位大、航速高的核潛艇,當其高速從水下躍起時會將大量海水帶出海面,然後艇體又重重的拍在海面上,形成巨大的浪花,這也是作為“水下殺手”的潛艇為數不多的“高光”時刻。我們能看到的潛艇做出這種動作的圖片,肯定都是正常的,但是也有潛艇“不正常”的時候需要做做這樣的動作,不過普通人很難了解罷了。美國“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高速躍出海面的景象座頭鯨躍出海面的驚喜與核潛艇差遠了
潛艇進行高速、大仰角躍出海面的行,一方面是為了滿足軍方宣傳或者顯示優越效能,另外,在正常執行任務或者戰時,特殊情況下也可能會需要做出這樣的動作。總的來說潛艇躍出水面的情況下大致分為以下幾種型別:
1)展示效能、滿足對外宣傳需求:不論是世界上海軍實力最強的美國,還是海軍實力一般的中東國家,都需要進行對外軍事宣傳,潛艇作為執行水下作戰的“暗器”,很難有機會展示自身效能的機會,高速躍出海面本身就是對潛艇動力系統、結構強度、操控系統等的考驗,透過這樣的方式也能夠展現潛艇本身的效能水平。日本海上自衛隊“夕潮級”常規潛艇躍出海面、展示效能
2)水下發生故障、浮力不足:眾所周知,潛艇主要是透過壓縮空氣排出水箱內的水體獲得上浮的浮力,另外也可以在航行時利用潛艇尾舵及潛艇艇艏或指揮圍塔上的升降舵產生浮力,而速度越快的話產生的浮力就越大。如果潛艇在水下發生故障導致無法獲得足夠的浮力,也可以透過高速航行合理操控尾舵和升降舵浮出海面,這種情況下尾舵和升降舵會盡可能的使潛艇處於最大仰角狀態,以儘快使潛艇浮出水面,也就會出現潛艇躍出水面的情況。“洛杉磯級”核潛艇高速躍出海面海水密度躍層(也稱作“海底斷崖”),需要潛艇快速排水、高速大仰角上浮進行規避,否則“九死一生”!
3)戰時規避敵方打擊:現代潛艇在遭受對方魚雷打擊時,可以透過釋放聲吶誘餌甚至發生攔截魚雷進行自衛,也可以透過高速機動規避敵方魚雷的跟蹤,以大仰角快速浮出水面也是一種較為有效的規避動作,同時躍出水面產生的噪音及尾流亂波也可以對敵方聲吶、魚雷造成一定的干擾。不過現代魚雷的速度普遍在50節以上、且制導系統具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潛艇一般的機動規避動作很難逃脫現代重型魚雷的跟蹤。被現代魚雷追蹤雖然很難逃脫,但也需要進行大角度機動規避
武器裝備在普通人看來十分“炫酷”的動作,絕不是為了簡單的炫耀,而是具有一定的實戰價值的,比如戰鬥機的“普加喬夫眼鏡蛇”動作、坦克的原地360度轉向以及本文中所說的潛艇大仰角躍出水面等,這些動作在關鍵時刻可能是“救命”的本領,實際中不到必要時也沒誰去把它當作炫耀的資本去隨便展示。裝備向量發動機的殲-10B 做“眼鏡蛇”機動展示高速航行的“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
-
4 # 星輝650
這是潛艇的“緊急上浮"動作,
是一種緊急自救行為,
潛水艇上浮下沉,一般是利用浮箱充氣充水來調整,一旦浮箱充氣,全艇重力小於排水量就會受到一個向上的力差,加速上浮,而浮箱水量調節相對遲鈍,這就造成力差調整反應遲鈍,過力上浮。
而一流.發達國家潛艇,採用胸鰭向量噴水口等比重上浮,就是浮箱調到與海水比重一致,重力=浮力,再外加胸鰭向量助力上浮,這樣就更靈活,也更平穩了。
面對水下斷崖那種密度(溫度,鹽度)突變,浮箱應對難以及時,而胸鰭助力向量可以輕鬆應付,在比重基本平衡或略重於海水時,補充一對胸鰭向量助力就可以自由浮沉。還有利於水下轉小急彎,躲開魚雷,深水炸彈,和航向追蹤。
無軸泵推,無軸,在胸鰭部位貼一對無軸泵推,就可以實現胸鰭向量助力
俄羅斯鯨鯊級,就有類似設計。
相信美國也有,
-
5 # 軍器戰位
潛艇一下子突然躍出水面,而不是正常的慢慢浮出水面這一現象,極少會有發生。造成很多人心中潛艇躍出水面這一畫面的原因,就是因為很多電影中為了展現其國家海軍潛艇的威武,往往都採用這一出水方式。不過在現實中生活中,很多軍用潛艇在水下遇到事故、火災、或是艇上軍用設施出現重大狀況時,就會用這種方式緊急躍出水面等待救援。
這是為了避免潛艇在遭遇重大事故時,如果潛艇整體還處於水下,一旦艇上某些系統損壞,潛艇將無法浮出水面,甚至直接沉沒。這也只有在潛艇遇到重大事故,或者在冰封地區需要強力衝出撞破冰層時,才會像電影中那樣一下子躍出水面。否則潛艇不會以這樣的危險的方式一躍而出,而是會平穩的慢慢浮出到達水面。當然,這種方式也是極度危險的,在潛艇突然以極快的速度衝出水面時,艇上的軍用設施、甚至導彈魚雷如果保管不當將會受到互相撞擊,極有可能會發生爆炸的危險。而以這種方式操作潛艇,艇體也會受到強大的衝擊,甚至會受到關鍵部位的損傷而沉沒!
所以,正常情況下潛艇都不會以這樣的危險的方式一躍而出。除非是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以經驗豐富的水手在確保萬無一失的情況下操作潛艇衝出水面。否則將受到的是“艇毀人亡”的危險。
釋出:牧小明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
6 # 夢醒時分1476929
潛艇上浮速度快,就一個道理,比方人下潛海底,是努力想在海底多一秒鐘都是好的,等到極限時,上衝海面的速度絕不低於潛艇!
-
7 # 國際風暴
核潛艇作為水下殺手,如果見它從海底下緊急上浮的話,都是有大事要發生的了,這是暴風雨的前奏,在潛艇緊急浮出水面,是以一個大仰角上浮起來,和我們看到鯊魚跳躍起來一樣,但是潛艇更加的壯觀,因為潛艇的高度和速度都更加強。
第一、如果潛艇緊急上浮,可能是因為潛艇出現了破損,美國海軍SS-524因為破損問題,進行了接近垂直的跳躍到到水面,在潛艇破損面積接近潛艇所可以承受的面積時候,需要快速出到水面上,然後進行補修。
潛艇緊急上浮,是透過壓力,快速排除潛艇裡的水,讓空氣進來,浮力就會變大,在潛艇開了上潛擋之後,潛艇就會快速爬出水面。第二、潛艇在水下遇見水下斷崖,如果是地震引起的海嘯,水下斷層就會容易出現,海水的密度有很大的差距,只要遇見就會特別的危險,所以潛艇緊急上潛是因為遇見“水下懸崖”,潛艇在自救。
第三、潛艇訓練和軍事需要。只要有潛艇,這個動作都會去做,因為這是考驗到技術員操作,還有潛艇的系統在這個高壓的情況下,出現什麼樣的問題,潛艇在緊急上浮過程中,出水量是否正常,也都是需要演習。而如果軍事需要或者被敵人鎖定的情況下,都是需要進行緊急上浮,或許時間差一點,就是沉眠在水下了。
第四、為了展示的軍事實力,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潛艇作為海上的實力,如果沒有參加過戰鬥的話,別人都不知道對方潛艇的效能和實力,而這個動作可以起到一定震懾力,陸兵和空軍在閱兵的時候,有很大部分展示出來,而潛艇和艦艇都無法展示出來,而潛艇這個跳躍是展示實力的時候。跳躍這個動作十分酷炫,但是這背後可能是潛艇的最後掙扎,可能是躲避敵人的攻擊,還有就是水下狀況讓潛艇無法下潛,只能上潛。
-
8 # 軍武小咖
假如是在軍事演習期間,或者潛艇效能測試的時候,潛艇忽然從水下躍出水面,那麼潛艇做出這個動作屬於正常。潛艇在演習和測試期間,都會進行一些應急性的訓練,以保證潛艇在真正遇到危險的時候能夠快速反應。而在執行正式任務期間,除非潛艇遇到緊急情況,否則絕不會採用這種突然的方式進行上浮。
潛艇採用這種方式進行上浮,有可能會對潛艇艦體造成一定的損害,導致突發性的故障。在軍演的時候,潛艇周圍都有大量的軍艦跟隨,出現故障能夠及時的排除,而在執行任務期間,一旦出現故障,很有可能會發生艇毀人亡的事故。因此在執行任務期間,潛艇不會輕易躍出水面,一旦忽然躍出水面,就說明潛艇遇到了緊急情況。
潛艇可能會在三種情況下進行快速上浮,第一種情況是潛艇自身出現了故障,潛艇潛伏在水下的時候無法同外界聯絡,如果出現了緊急故障不能快速排除的話,潛艇應該迅速上浮,以便於向外界發放求救訊號。第二種情況是,潛艇遭到了敵方軍艦的包圍,這種情況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敵方僅僅是以包圍的方式驅離潛艇,威脅潛艇上浮,在這種情況下潛艇緩緩上浮即可。另一類情況是潛艇遭到對方的試探性攻擊,情況十分的危機,這時候潛艇就要儘快完成上浮,以避免引發不必要衝突。
第三種情況是潛艇遭遇到了水下斷崖,水下斷崖是海洋中潛艇最大的殺手。世界上很多失蹤的潛艇,在被找到之後都被證實遇到了水下斷崖。水下斷崖是一種非常奇特的自然現象,水下斷崖的海水躍層上層的密度要比下層大得多,越往下海水浮力越低。當潛艇遇到水下斷崖的時候,會急劇下沉一直跌入海底。在這種情況下,潛艇需要快速的增加自身的浮力,以便於能夠躍出水面保證安全。
大部分國家的潛艇,在平常演習和訓練的時候,都會進行快速上浮的訓練。從上面三種情況來看,潛艇在平常進行快速上浮的訓練,是一種十分必要的自救手段。中國海軍的372潛艇在2014年航行的時候遇到了水中斷崖,潛艇士兵快速反應上浮,從斷崖中逃脫出來。372潛艇能夠在危機時刻反應迅速,同平常的時候進行的快速上浮訓練是分不開的。
-
9 # 和風漫談
大型武器裝備總給人雄壯威武的感覺,每當看到戰列艦主炮齊射、彈道導彈群飛起就讓人血脈賁張。同樣精彩的還有“蛟龍出水”,潛艇如鯨魚般躍出水面的剎那,讓人震撼。
不過好看歸好看,它卻不是潛艇上浮的常規操作。這種出水方式叫“緊急上浮”,是一種面對危機的應急反應。
▲“洛杉磯”級核潛艇緊急上浮
各國潛艇都會定期進行緊急上浮訓練,比如美國海軍每個季度進行一次。訓練的目的當然是未雨綢繆,一旦出現真正的危機,緊急上浮就成了最後的保命手段。
“艇動三分險”,在漆黑的海底,與敵人戰鬥、碰撞、海底山脈以及海中斷崖,都隨時讓潛艇處於危險中。
面對艇身破裂,海水湧入,電路短路,火災爆炸等故障,潛艇首先要限制密封,然後再滅火堵漏。當破損超過一定程度時,潛艇就必須緊急上浮,這是挽救生命、保住潛艇的唯一方法。
▲一般緊急上浮,水從主壓載水艙中流出
▲特殊緊急上浮,水已經呈“爆炸”狀噴湧了
緊急上浮就像地震救災,需要平時大量訓練認真部署,才能在危機來臨時力挽狂瀾。
潛艇上浮下潛與壓載水艙有關,水艙充滿水,潛艇重力大於浮力便潛入水中。但在水下浮潛,就不能完全靠壓載水艙了。因為它響應速度慢,也不夠精確,而軍用潛艇無論潛伏偵查,發射魚雷導彈都需要一個穩定精確的姿態和深度。所以潛艇在水下機動更依靠水平舵面與螺旋槳配合,像飛機那樣“飛行”。
正常上浮時,潛艇先調整舵面角度,從深海航行到水面附近。再排空艇艏、艇艉壓載水艙,指揮圍殼、潛望鏡、排氣管等裝置就露出水面了。然後啟動柴油發動機,用發動機廢氣吹除、排空主壓載水艙,潛艇浮出水面。
壓縮空氣儲存在氣瓶中,也能吹除水艙,但它是極其珍貴的救命物質,要節省使用不能浪費。
▲美國“小鯊魚”級潛艇的壓載液體艙分佈
當潛艇遇到危機,需要以最快的響應和速度上浮時,就需要所有上浮方式一起使用了。
首先,將壓縮空氣泵入全部水櫃,在最短時間裡獲得最大正浮力。
其次,調整艇艏、艇艉水平舵面縱傾角,螺旋槳以最大動力輸出。
整個潛艇在浮力、升力共同作用下,以最快速度衝出水面。
美國潛艇出水方式就很猛,二戰時美國“梭魚”號潛艇緊急上浮,以近乎垂直的角度竄出水面,讓人震驚。其他國家潛艇沒這麼張狂,一般上浮角度小於30度。角度過大,蓄電池電解液有可能漏出,引發事故。
▲“梭魚”號潛艇緊急上浮
緊急上浮時,艇員們的感受也很不爽:
大家站都站不直,還要在指揮下向艇尾移動,加大上升角度。艇內沒固定的小東西四處亂飛;
高壓氣體透過管道,發出刺耳響聲,甚至會損傷聽力;氣體在管道內迅速膨脹降溫,管道變得很冷,表面結著厚厚的一層冰霜。
▲水兵們傾斜站立
緊急上浮系統故障曾經造成過悲慘事故。1963年4月10號,美國“長尾鯊”級核潛艇在水下實驗時遭遇“海中斷崖”,因緊急吹除系統設計缺陷,潛艇沉入800米深海底,129人遇難。
所以為了在危機時刻挽救生命,各國海軍都會苦練“緊急上浮”科目。從這點來說,訓練中的緊急上浮也屬正常。
我們的潛艇也曾遭遇到“海中斷崖”,多虧全艇官兵沉著勇敢、臨危不亂,在3分鐘內關閉了數十個閥門,排空了全部水櫃。才創造奇蹟,成為有史以來唯一一艘從“海中斷崖”中逃生的潛艇,真了不起!
▲海中斷崖
為了能儘快排空水櫃,各國海軍想盡了辦法,蘇聯甚至試驗過炸藥吹除,符合其一貫的粗獷豪放。
▲緊急吹除壓載水艙
如今,各種新型浮潛裝置還在不斷研發中,它們以更快的響應、更大的浮力,為潛艇官兵保駕護航。雖然“蛟龍出水”很壯觀,但我們寧願看100次正常上浮,也不願潛艇兵兄弟們遇到一次危機!
-
10 # 藝術151651118
一種情況是演練遇到緊急情況緊急上浮,一種情況是確實遇到緊急情況了,必須緊急上浮。
不管是演練還是真的,都與緊急情況有關。
回覆列表
突然躍出水面,是由於潛艇航速高、艉傾姿態出水造成的。
躍出水面,存在安全風險,是一種非正常的上浮方式,有可能造成艇體受損、人員受傷。
躍出水面,採用了動力抗沉和應急吹除相結合的方式全力抗沉,是最危險和緊急的操作。
正常上浮,一般先航行至潛望深度或接近水面的深度,採用壓縮空氣吹除壓載水艙,使潛艇浮出水面。上浮時艇基本保持水平,縱傾和橫傾角度控制在很小的範圍內。
(剛露出部分圍殼結構、半潛狀態)
容易忽略的細節和混淆的概念潛艇上浮,是要上浮到水面狀態才算成功。
水面狀態不是潛艇漏出水面就可以了,潛艇的圍殼剛露出水面,艇身還在水下,此時為半潛狀態;當圍殼和艦橋完全漏出水面,才是水面狀態。
潛艇在設計時,當壓載水艙完全吹乾時,潛艇就可以達到水面狀態;當潛艇的壓載水艙裝滿海水時,潛艇正好可以完全處於水下狀態。
潛艇的姿態對潛艇的安全性至關重要,正常情況下浮心和重心同時在中垂面上,潛艇如果發生橫傾、縱傾,浮力和重力會自動產生一個扶正力矩將潛艇扶正,其原理跟不倒翁類似。
如果潛艇的姿態變化過大,有可能造成傾覆。當潛艇發生了傾覆,無法靠自身挽回,只有棄艇逃生了。
為了保證上浮的安全性,起浮的深度、吹除壓力、吹除時間、吹除順序都需要根據潛艇的設計原理和使用經驗確定。
(水面狀態)
躍出水面的原理潛艇躍出水面,有兩個必要條件:高航速、大艉傾。艉傾的含義就是潛艇艉部向下傾斜,或者說艏部向上傾斜。
如果潛艇的速度不夠快,潛艇不會躍出水面,只會慢慢露出水面。同樣如果潛艇沒有艉傾,只會突然露出水面。
只有潛艇艏朝上,大角度、高航速衝出水面,才會形成躍出水面的現象。
躍出水面的危險性躍出水面的潛艇,在慣性的作用下會騰空,然後拍在水面上。潛艇拍在水面上,所受的衝擊損害艇體結構。液艙、舷間及上層甲板建築等一些非耐壓結構可能會直接變形或破壞。
潛艇內部的艇員,在大角度衝出水面的時候,需要抓緊扶手防止摔倒;在潛艇拍向水面的時候,更是要做好防衝擊保護,但潛艇上沒有安全帶,周圍都是鋼鐵結構,只能靠雙手固定自己,受傷是在所難免的。
躍出水面以後,潛艇在慣性作用下,還有發生傾覆的危險。
正常上浮潛艇在水下,透過打上升舵可以機動到水下任何深度(工作深度範圍內)。在需要上浮時,為了保證上浮的安全性,一般先機動到潛望深度或者靠近水面的深度。然後透過壓縮空氣吹除壓載水艙中的水,獲得額外的浮力開始上浮,當壓載水艙的水完全被吹乾時,潛艇剛好可以處於水面狀態。
當潛艇吹乾壓載水艙時,潛艇還有上浮的慣性的,此時潛艇應該還沒到水面狀態,在慣性的作用下慢慢達到水面狀態,這樣的吹除最安全。對於俄羅斯和中國的潛艇,一般先吹除部分壓載水艙,使潛艇達到半潛狀態,然後再吹除剩餘水艙,使潛艇達到水面狀態。
正常吹除壓載水艙時,壓縮空氣透過潛艇內部的空氣管路透過分配閥門,進入各個壓載水艙,透過空氣的壓力將海水排出艇外。當發生緊急情況,潛艇的壓縮空氣可以不經過內部分配閥門和管路,直接吹除相對應的壓載水艙,以節省時間。
(壓載水艙結構示意圖)
需要躍出水面的緊急情況潛艇需要躍出水面的情況必然是十分緊急,普通方法已經無法進行挽回。比如艉部破損進水無法修復、航行中突然遇到掉深。
這些緊急情況的共同點,就是需要迅速上浮,在逃生關鍵深度之前,挽回下潛態勢,轉為上浮。如果短時間不能扭轉下潛趨勢,潛艇就會一步步下沉,最終被拖入海底深淵再也無法上浮、被海水壓力撕碎。
此時,需要打上升舵,艉傾姿態,採用高航速,以透過升降舵最大限度地獲得上升力,這種方法稱為動力抗沉;同時使用壓縮空氣吹除所有壓載水艙,也不用機動到合適深度吹除,直接與動力抗沉同時使用。必要時還可以吹除抗沉水艙、燃油艙(常規艇)以及浮力調整水艙,以獲得最大的浮力。
可以說這是潛艇為了逃生所能使用的全部手段了,是以潛艇、人員受損為代價的最後手段,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是不會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