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馬遷老師講歷史
-
2 # 煤球菌
一提到宦官,大部分人都會想到九千歲魏忠賢,指鹿為馬的趙高,對太監的偏見也是由於歷史上的這些太監禍亂朝政,再加上太監們的自身會遭受一些歧視,所以有偏見也是正常的。但是蔡倫,鄭和這些人都不同,他們都為世界文明的文化發展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歷史上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首先講一下蔡倫蔡倫是東漢宦官,要知道他並沒有發明造紙術,只是改進了,但是後世被稱為四大發明的造紙術就是蔡倫改進後的造紙術,並且改進後的造紙術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蔡倫也因此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在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程序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 。鄭和下西洋鄭和,明朝太監,原名姓馬,小名三寶,又三保。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 ,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二者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
3 # 秦老胖
說到太監這個變態的職業,我們一聽,首先從心裡就感覺一種不舒服,這是封建社會的特有產物,古時候一些活不下去的窮苦百姓為了尋找出路,很小的時候便閹割進宮做了太監,那也是迫不得已,很多太監因為自身缺了一物,心裡變得十分扭曲,便透過其他方法來滿足自己的變態心裡,他們或者娶妻,或者不擇手段獲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利,比如明末的魏忠賢,但是呢也有為人類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太監,比如七下西洋的鄭和,發明紙張的蔡倫,他倆永遠在為太監這個職業代言,太監也有優秀的人!下面咱就來說說他倆。
鄭和原名叫馬和,是雲南人,大將藍玉在打仗的時候把他擄至南京,閹割後做了太監後一直跟隨燕王朱棣,在跟隨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中表現出了突出的才能,不僅善於帶兵還通曉軍事,為朱棣呢也立下了赫赫戰功,深的朱棣的賞識。在朱棣登基後論功行賞,賜馬和鄭姓,官至四品內官監太監,從此歷史上便稱鄭和,事實證明跟對人重要,自己的能力突出更重要!
1405年(明永樂三年)朱棣命鄭和開始下西洋,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間共七次之多,有人說是為了尋找失蹤的建文帝,反正朱棣真正的目的也無從考究了。鄭和下西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加深了大明帝國和南海(今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擴大了大明的視野,極大地宣揚了大明朝的國威,這次壯舉,比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的航行早了87年,比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行早了92年,比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早了114年。顯示出了中國封建時代優秀航海技術,是我古代國航海業的頂峰。
鄭和下西洋促進了大明和世界國家的友好交流,擴充套件了海外貿易,促進了大明和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極大地宣揚了中華文明。這是中國第一次向海洋伸出觸手,並且獲得了極大地成功,體現了中國人民不畏艱險,開拓創新的的高貴品質,如果沒有清朝,中國或許就是現在的美國。呵呵,這是個人臆想。
蔡倫呢他是東漢人,也是出身於普通家庭,不過呢從小聰明伶俐,識文斷字,15歲被選入宮,不過呢做了太監,如果不是這種機遇,估計紙或許晚許多年才能被髮明出來。
蔡倫初入宮地位低下,也是牽連的後宮爭鬥,不過人家察言觀色,跟對了竇太后,提拔為中常侍,侍奉幼小的皇帝劉肇,因此得以參與朝政,位同九卿,是歷史上第一位宦官干政的人。永平九年(97年),竇太后去世,和帝正式親政。永元十四年(102年),和帝立鄧綏為皇后。蔡倫立即投靠鄧皇后。為了巴結皇后,蔡倫為投其所好,甘心屈尊兼任尚方令,就是主管宮內御用器物和宮廷御用手工作坊。
在這個職位,他的聰明才智更加體現了出來,鄧皇后這人喜歡文史及紙墨,以前的紙呢又都是麻紙,就是用廢舊麻繩頭和破布為原料製成的麻類植物纖維紙,很不利於作畫書寫,蔡倫為了討皇后喜歡,認真總結經驗,利用碎布、麻頭、魚網等為原料,將西漢時的石灰水製漿改用草木灰水製漿,反覆試驗改進出了精品紙張,之後把紙獻給了漢和帝,得以流變全國,此後便更加受重用。同年和帝去世,鄧太后再立13歲皇侄劉祜嗣位,史稱安帝,鄧太后依舊把持朝堂,蔡倫呢被封為龍亭侯,從此踏入了貴族行列。後來人們把他改進的紙就叫蔡侯紙。
咱們現不管蔡倫發明紙,最初的目的,但是呢人家發明的造紙術成為了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對中華民族,甚至世界做出了突出貢獻,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影響世界歷史程序的重要人物。
歷史上太監數不勝數,出名的也不在少數,但是像鄭和,蔡倫這樣做出突出貢獻,影響歷史程序的屈指可數,現在我們作為後人評價歷史人物,更應該客觀,從實際出發。他們的實際啟發我們不應身處沉淪而自棄,始終為了目標而努力,那樣我們會過的更好!
-
4 # 博士科普
謝邀,我是文史並蒂,我的觀點是:歷史本來就不接受“非黑即白”的觀點,太監並非都是壞人,書生亦未必都是好人。明朝雖然是宦官之禍最嚴重的朝代之一,但是明朝的宦官亦是輔政效果最明顯的朝代之一,事實上,在明朝多數皇帝眼中,宦官是更值得信賴的一個群體,尤其是為宦官專門設立“內書堂”以後,宦官的整體素質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更是為皇帝所信任。
鄭和的祖上其實是官宦人家,只因在明軍攻打雲南的過程中,他的家族兵敗被俘,按照明朝的規定,俘虜的兒童是要閹割的(估計怕留下後人抱負),所以鄭和的素質並不弱,跟隨在朱棣身邊頗得朱棣喜愛,尤其是在“靖難之役”中表現非常突出,當然最出色的還是他的七次下西洋活動,所以對鄭和而言太監只是一種生理現狀,但是就個人而言,他的才能與貢獻比當時很多讀書人都要強。
至於蔡倫,他走的是後宮路線——因有功於太后而升為中常侍,後來又位列九卿,不過真正成就他的還是造紙術,雖然算不上原創,但是能夠總結前人經驗並加以改良,也算是做到了能人不能之事,只可惜沒有在自己的擅長領域深耕,再次陷入權力漩渦,並最終被迫自殺身亡,可惜可嘆!
-
5 # 月夜luck
明朝雖然是宦官之禍最嚴重的朝代之一,但是明朝的宦官亦是輔政效果最明顯的朝代之一,事實上,在明朝多數皇帝眼中,宦官是更值得信賴的一個群體,尤其是為宦官專門設立“內書堂”以後,宦官的整體素質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更是為皇帝所信任。
鄭和的祖上其實是官宦人家,只因在明軍攻打雲南的過程中,他的家族兵敗被俘,按照明朝的規定,俘虜的兒童是要閹割的(估計怕留下後人抱負),所以鄭和的素質並不弱,跟隨在朱棣身邊頗得朱棣喜愛,尤其是在“靖難之役”中表現非常突出,當然最出色的還是他的七次下西洋活動,所以對鄭和而言太監只是一種生理現狀,但是就個人而言,他的才能與貢獻比當時很多讀書人都要強。
至於蔡倫,他走的是後宮路線——因有功於太后而升為中常侍,後來又位列九卿,不過真正成就他的還是造紙術,雖然算不上原創,但是能夠總結前人經驗並加以改良,也算是做到了能人不能之事,只可惜沒有在自己的擅長領域深耕,再次陷入權力漩渦,並最終被迫自殺身亡,可惜可嘆!
鄭和下西洋開闢了亞非的洲際航線,還蒐集了很多海洋學資料,對世界海洋學具有里程碑意義。可惜這樣偉大的人病逝在印度古裡,享年62歲。
蔡倫原本只是個宦官,他的主要任務就是伺候主子。為了方便主子的日常生活,蔡倫挑選樹皮、麻頭、敝布、漁網等,讓工匠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裡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下來。蔡倫讓工匠把浸泡過的材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後用竹篾把黏糊糊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劉變成了紙。
公元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將造紙的方法寫成奏摺,皇帝看了後大為讚賞,遂詔令天下推廣。
兩人對歷史的貢獻都很大,所以不可一概而論,重要的是有所作為,而不是身份。
-
6 # 歷史是杯酒在中國歷史上,宦官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有著“天子腳下無品官”的稱謂。
“天子腳下”說明宦官是依靠皇帝的,這一方面使得他們能夠依靠這特殊地位而狐假虎威,另一方面又說明他們只不過是在天子的“腳下”,是天子的奴才而已。康熙帝曾這樣評價宦官:“太監最為下賤,蟲蟻一般之人”。但是,即使是這樣的“蟲蟻一般之人”在有的時候卻能影響到王朝的盛衰,皇帝的廢立。所以說他們是“無品官”一點也不為過,實際上宦官是有品級的,而且有的時候他們的權勢地位遠遠超過他們的品級,就想《康熙微服私訪記》裡的三德子,已經做到了宦官的最高的品級,康熙想再給他升官都沒法升了。而魏忠賢更是有著“九千歲”的稱號。
當然了,提到宦官,尤其是比較有名氣的,被寫進“權閹”之流的,往往是一些壞事做絕,讓人生厭的。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宦官中也有很多“好人”。蔡倫和鄭和應該在“好人”之列吧!下面就來說說這兩個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宦官。
蔡倫蔡倫,字敬中,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做了太監,只是一個小角色。永平十八年(75),漢明帝駕崩後,漢章帝即位。這一時期,蔡倫深得竇皇后喜愛,很快就升官為小黃門。小黃門是一個什麼官職呢,據《後漢書·酷吏傳》記載:“漢有小黃門,秩六百石,由宦者任職,掌侍皇帝左右,受尚書事,上在內宮,為關通中外及中宮已下眾事。諸公主及王太妃有病時,使問之。”可見,這已經是一個不小的官職了!章和二年(88),章帝駕崩,和帝駕崩,而竇皇后也變成了竇太后。蔡倫因有功於太湖,又一次升官,變成了中常侍。中常侍在東漢屬於地位較高的宦官,負責傳達皇帝詔令和掌管文書。
蔡倫和別的太監不一樣,他為人忠直,敢於犯顏直諫。而且他很有才學,還勤奮好學,經常去秘書監翻閱書籍,在元初元年(117)國家組織人員校勘古書的時候,蔡倫還被任命為主持這項工作的總監。後來,蔡倫又擔任主管制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永元九年(97年)他負責監製秘劍和各種器械,都能做到“精工堅密,為後世法”。
蔡倫對後世最大的貢獻是改進了造紙術。他總結了西漢以來的造紙經驗,改進了造紙術,“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為原料,造出了更便於書寫的紙。他把這種技術與元興元年(105年)奏報朝廷,得到了皇帝的稱讚,“自是莫不從用”,從此,他改進的紙便推廣運用了,當時稱之為“蔡侯紙”。
鄭和鄭和本姓馬,原名文和,雲南昆陽人。因在家裡排行老三,因而家裡人都叫他三保。當明朝大將傅古德、藍玉率領大軍攻略雲南的時候,三保被擄到軍中,並被施以宮刑。後來不知怎麼的輾轉進入了燕王府中,成為了燕王手下的一個小太監。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奪了自己侄子的皇位,成為了皇帝。而在爭奪皇位的過程中,三保隨其左右,出入戰陣,屢建奇功,深得燕王喜愛。因此當燕王成為皇帝后,三保也因有功被升為內功監太監。永樂二年(1404)明成祖賜三保姓“鄭”,從此馬文和就改名為鄭和,因其小字三保,因而有人也稱其“三保太監”。
鄭和被大家所熟知是和他的“下西洋”分不開的。所謂的“西洋”,是明朝人的地理概念,以婆羅洲為中心,以東的叫東洋,以西的叫西洋。鄭和先後七次率領船隊出海,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這 是世界歷史上空前規模的遠洋航行,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大大領先於半個多世紀之後的歐洲遠洋Nautilus的航行。結束第七次遠洋航行不久,鄭和就因病去世了。
回覆列表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太監的地位一般不高,今天我們說的這兩位太監不見得位高權重,卻是中國古代貢獻最大的兩位太監。
鄭和11歲時被明軍俘虜,被迫做了宦官,但他為人聰明,很快收到朱棣的賞識。他最大的貢獻是七下西洋,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去過的國家居然有36個: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裡、蘇門答臘、小葛蘭、蘇祿等國走了遍,最遠到了東非海岸。鄭和一生忙於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最後客死他鄉。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規模龐大,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制,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機動編隊。英國世界級歷史學家李約瑟說: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超過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至於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都不足以同明代海軍匹敵!
鄭和下西洋開闢了亞非的洲際航線,還蒐集了很多海洋學資料,對世界海洋學具有里程碑意義。可惜這樣偉大的人病逝在印度古裡,享年62歲。
另一位要說的是蔡倫
蔡倫原本只是個宦官,他的主要任務就是伺候主子。為了方便主子的日常生活,蔡倫挑選樹皮、麻頭、敝布、漁網等,讓工匠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裡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下來。蔡倫讓工匠把浸泡過的材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後用竹篾把黏糊糊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劉變成了紙。
公元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將造紙的方法寫成奏摺,皇帝看了後大為讚賞,遂詔令天下推廣。
兩人對歷史的貢獻都很大,所以不可一概而論,重要的是有所作為,而不是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