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執著的礦工

    1、產生原因:生產過剩和流通管道不暢

    2、具體表現:大範圍的商品積壓

    3、產生後果:a、大量積壓的產品和食物被銷燬或傾倒,大量房屋、建築物空置爛尾。b、企業生產大幅度下降,銀行銀根緊缺,社會信用制度造島嚴重破壞,失業率劇增,出現金融危機。c、結構性通貨膨脹,推動貨幣貶值。d、大量持有股票、房產和生產資料的中產階級資產縮水。e、道德滑坡,大量犯罪行為出現。f、國內外矛盾激化。

    4、應對辦法:擴大需求和產業結構調整。

  • 2 # 吳映明

    大蕭條與次貸危機雖然在表象上都源起於美國的股市,並波及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以及社會各行各業,但兩者的傳導路徑、爆發原因與應對措施卻有著本質的區別,其根本原因在於發達國家經濟結構的轉變。大蕭條是西方發達國家普通完成工業化、出現產業結構同化的條件下,由以農業為核心的生存型向工業為核心的生產型經濟結構轉化之後,出現的一次產能過剩與全球市場容量萎縮之間的危機;而次貸危機則是西方發達國家經過一般製造業的國外轉移,由生產型向以服務業為核心的財富型經濟結構轉化以來,出現的一次財富性收入與實體性收入之間不對稱條件引發的長期透支消費崩潰的危機。

    由於兩次危機所處經濟結構上的差異,自然在危機爆發後,深受危機危害的國家在對待危機的對策上也完全不同。大蕭條時期,各國各自為戰,消極對待,由此加重了危機的破壞程度。之後,儘管美、英、法、德、日、意等車都採取了應對危機的措施,但效果並不明顯,本次危機尚未恢復,到1936年又爆發了新危機;而次貸危機之後,各國聯合應對,共同採取促進經濟復甦的財政、貨幣擴張政策,並連續召開國際性金融峰會以 應對危機的發展。這次危機的應對措施雖然也存在一定的“綜合悖論”特徵,增加了治理危機的成本,但對於克服危機、恢復經濟發展無疑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效果。

    當然,正如熊彼特所言“沒有一種療法能夠永久地阻止大規模的經濟和社會過程,在此過程中,工商企業、各個人的地位、生活方式、文化的價值和理想等等,將以整個社會的規模下沉,並最終消失。這一過程是對新的經濟和社會形態的不斷出世的必要補充,也是對所有社會階層的不斷增高的實際收入的必要補充”。在經濟發展與提升的過程中,我們雖然無法消除危機,但我們可以透過對危機的研究,提升對經濟未來發展過程的預測能力,進而達到降低危機的損失。透過對歷史上最大兩次危機的比較,目的就是要從中吸取教訓,就是要適應經濟結構的變化而採取相應的措施,以保證經濟平穩快速的發展,克服不必要的危機損失。

  • 3 # 愛玩期貨的小鱷魚

    借用恆大研究院任澤平經濟學家的分析邏輯講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的表現與傳導以及當前應對策略為為:流動性危機顯現,這通常是金融危機的前兆,金融槓桿的遊戲已經結束,投資者拋售資產 股價暴跌,盈利惡化、估值大跌、戴維斯雙殺,槓桿資金與同質化交易相互踩踏,股票拋售與股價大跌相互強化;股債雙殺,國債收益率快速上升;企業部門債務槓桿高,評級下調、信用利差擴大、違約風險上升;黃金價格大跌,避險資產不避險;現金為王,美元指數快速上升,流動性危機若繼續蔓延和深化,將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貨幣超發、金融自由化、監管放鬆、過度投機是金融危機的土壤,高槓杆是風險之源和火藥桶。銀行業危機和資產負債表衰退,是金融危機向經濟危機蔓延的機制。全球化背景下,很難獨善其身,透過貿易、外需、產業鏈、資本流動、金融市場、外匯、房地產等傳導。

    應對措施:以新基建和減稅為主的財政政策,擴大開放,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改善收入分配和社會治理。這一次應對要以財政政策為主、貨幣政策為輔。以工代賑,比貨幣放水和發消費券好。從價值觀上鼓勵勞動,從效果上有助於帶動就業。

    最根本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最簡單有效的辦法是新基建。新時代需要新基建,“新基建”有助於惠民生、穩增長、補短板、調結構、促創新,將點亮中國經濟的未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朋友喜歡香奈兒口紅,送什麼色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