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亢龍有悔44

    曾有諾幹位皇帝建好陵墓後去參觀順便驗收,在放棺材的地方擺上小酒喝上幾杯,然後下命令封閉,靜等那一天到來。沒有什麼不吉利,當皇帝就是最大的大吉大利。

  • 2 # 小黑134653561

    帝陵即便修的再早,只要皇帝尚在,就沒有竣工之說,只能是一直修下去。竣工有困難要一直修,竣工沒困難,創造困難繼續修!難不成你還跑皇帝面前報告說:墓已修妥,你可享用了?秒秒鐘滿門活膩的節奏

  • 3 # 敏敏的歷史枕邊書

    在中國古代,一直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傳統:絕大多數皇帝,在登基的那天開始,就會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給自己修造陵墓,而且力爭在自己生前完成,自己還得親自去驗收一下。

    除了少部分在位較短的皇帝,或者經歷比較特殊的皇帝之外,大多數皇帝,都是生前早早建完了自己的陵墓。很多皇帝建好了陵墓之後,還會顯得十分高興,就好像新房子建好了一樣。

    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生前給自己建造陵墓,肯定是一件很晦氣的事情。那麼,古代的皇帝們,為什麼就要生前建造陵墓呢?他們難道就不會覺得晦氣嗎?

    其實,這是一個時代觀念差距的問題。

    古代的皇帝們,非但不會對此感到晦氣,反倒會對此十分興奮。

    帝王對自己的身後事都很重視。生前,他們有著無上的權力和奢華享受,死後也同樣希望享受如生前一樣的權力和奢華,所以陵寢就成為了最為關鍵的一件大事。古代人相信死後世界的存在,所以對於死後的佈置,也是十分用心的,而且恨不得比對待活著的時候還要用心。

    而且,皇帝對陵寢的地形、風水,也都都必須極其地講究。他們相信好的風水能夠福澤綿延子孫,保障江山永固。例如雍正皇帝,原本他的陵址是在清東陵的九鳳朝陽山上。當時雍正派大臣去勘測 ,大臣勘測回來報告說雖然是吉地,但是做陵寢不適合。於是雍正只好廢掉了原來選的陵址另選其他址。

    雍正當時派自己的弟弟允祥和懂風水的大臣高其倬去考察適合的陵址,剛開始一無所獲,在走遍了京城附近所有地方,終於在泰寧山找到了。於是上報雍正說泰寧山這裡,山青水秀,龍穴砂石,是建陵的萬吉之地,雍正在看完以後回覆到雖然泰寧山是萬吉之地,但是離東陵相距百里,恐怕不符合祖制和禮法。大臣知曉雍正的顧慮,跟雍正說,雖然相距百里但是同屬一個地方,而且分陵,歷史也早有先例 ,雍正聽完很是滿意,便開始下令在泰寧山修建陵墓。從1730年開始修建,歷經八年後在1737年竣工,取名泰陵。

    說到底,這其實就是一個迷信的原因。在皇帝們看來,自己的陵寢並不只是什麼晦氣的地方,而是自己死後的居所。而且,這個居所選好了,還能福澤子孫,有諸多好處。

    除此之外,皇帝們不光對建造自己的陵寢十分熱衷。陵寢建造完以後,皇帝們往往還要親自去看看自己死後的住處。

    陵墓竣工早,皇帝沒有去世,他們會去參觀驗收自己的陵墓。因為陵墓的質量決定自己死後在這裡是否舒適和體面問題,發現有什麼不妥的問題,可以立即派人修改或重新擇陵址修建。

    例如清朝的道光皇帝在參觀早逝的皇后墓時,發現地宮積了很多水,皇后的棺槨下半部分就泡在水中,道光大怒,大罵修陵大臣,下旨嚴辦。當初選陵址和施工的大臣全部入獄,拆除原有陵墓,又派別的大臣重新選擇陵址,進行重新修建。

    而之前他的太爺爺雍正皇帝,於1735年去世,1737年陵墓才竣工,自然沒有辦法參觀自己的陵墓,那他們會覺得的晦氣嗎?答案是不會,因為不管君主大小,剛登基就為修陵做準備,他們已經司空見慣,沒有晦氣的,陵墓都是大臣給自己選的風水寶地,是帶來祥瑞的,不會感到不吉利。在古代皇帝們的眼裡,這其實是一個很神聖的事情。

  • 4 # 腦洞歷史觀

    當然會去參觀啊,著名的宅男皇帝萬曆皇帝就去參觀過自己的陵墓。

    萬曆皇帝的陵修得很早,在他二十歲時就開始修了,總共花了八百萬兩銀子。而萬曆皇帝在位時間極長,所以有大把的機會去看自己的陵墓。

    在《萬曆十五年》這本書裡,對這個場景就有生動的描寫。去之前,先由禮部擬定順序,因為萬曆的定陵跟其它陵在一塊,那都是列祖列宗,而且萬曆也不是打著看去看自己陵墓的旗幟,那樣說起來確實不吉利。所以,他號稱是謁祭。就是給列祖列宗上香,順便看一下自己的陵墓。那一路上就要做好安排,哪些陵要皇帝自己去祭,哪些是附馬們代為祭祀。

    出行那天,全北京城就要戒嚴,城門除了武將,還要有特派文官一同把守。

    出門的除了皇帝還有皇后皇妃以及文武百官。沿路還有休息站,一般就在佛寺裡。這不比現在,要去定陵開個車兩小時就到了,當年可是大任務。

    去的時候,地方上的官員還要出來迎接,萬曆皇帝照例要免他們一年的賦稅,見了皇帝紅包總是要封一個的。

    萬曆皇帝生平不出北京城,但就是這個陵墓,他喜歡去,隔三差五就想出去玩。文官還不讓他去。

    那麼,去看自己的陵墓吉不吉利呢?

    這個不好說,反正這個定陵當時定的時候就鬧過風水的問題。

    當時欽天監定了三個地方,分別是:形龍山、小峪山、石門溝。

    先是石門溝就被排除了,因為這個地方“坐離朝坎,方向不宜、堂局稍隘。”

    剩下的兩個地方都不錯,形龍山“形如出水蓮花,案似龍樓鳳閣,內外明堂開亮,左右輔弼森嚴,且龍虎重重包裹,水口曲曲關闌,諸山皆拱,眾水來朝,誠為至尊至貴之地”

    而小峪山是“主勢尊嚴,重重起伏,水星行龍,金星結穴,左右四鋪,拱顧周旋,雲秀朝宗,明堂端正,砂水有情,取坐辛山乙向,兼戊辰一分。”

    最終是定了小峪山,也就是現在的定陵,還把名字給改了,叫大峪山。

    動工之後卻發現了一個大問題,在施工地挖出了一個大石頭。這個石頭的位置正好是設計時放棺槨的地方。華人講厚土,土越厚越好,結果寶床這個位置無土,而是大石頭,這當然是風水大忌。

    這個事情出來後,言官紛紛彈劾主管部門領導禮部尚書徐學謨。逼得徐學謨直接下崗了。而大家趁勝追擊,彈劾內閣大學士申時行,因為徐學謨是申時行的親家,又是他提拔上來的。這時候,萬曆皇帝說了一句公道話:閣臣是佐助政務的,又不是風水先生,大家就別鬧了。

    萬曆不但幫了申時行,還決定就是這個位置不動了。

    後面,定陵已經修好了,還有人認為選錯了。比如劉伯溫的十一世孫劉世廷就上書說這個地方不是真龍穴。但萬曆也不聽啊。

    現在,這個定陵也被認為是最不吉利的帝陵。原因大家也知道,定陵在郭沫苦的主持下被髮掘了,這是十三陵中唯一被髮掘的。那個挖出過大石頭的龍床上面的大棺材也被扔下山,萬曆皇帝的屍骨也被毀了。

    難道真是風水問題?這應該不是哈。這都是亂力怪神,大家不要信。

  • 5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修帝陵對於皇帝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雖然古代皇帝天天被人叫萬歲,可是誰都知道萬歲基本是不可能的,當然,他們心裡還是有那個希望的,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皇帝花費巨資求仙訪藥煉丹了。

    中國古代厚葬之風盛行,身為一個皇帝,其陵墓也必然要配得上他尊貴的身份,所以當然是越奢華越氣派越好,但是這樣的陵墓要是等皇帝死了再修,以古代的生產力,估計第二任皇帝死了都不見得能修成。所以必須要提前,而且古代人都相信身後事,陵墓是他死後的居所,怎麼能不重視呢?

    秦漢唐的陵墓一般規模都非常龐大,裡面非常奢華,以秦皇漢武的陵墓為例,秦始皇陵光外圍的兵馬俑坑就把地球震驚了,那陵墓裡的東西還不得震驚太陽系呀。漢武帝的陵墓被赤眉軍給挖開,數萬人運了幾十天,裡面的陪葬品尚不能減半《後漢書》。

    宋朝的陵墓皇帝也沒法去驗收,宋朝皇帝都比較節儉(除了徽宗),他們反對鋪張浪費,對於死後陵寢那也是必須得皇帝死了之後才能開始修,半個月之內修好,薄葬。

    而明清時候一般上會規定陵墓的規格,制式,修好了就停工,皇帝偶爾也會去看一看,萬曆,慈禧等都去看過自己的陵墓。

  • 6 # 小小嬴政

    我在以前的問答中,也提到過古代墓葬的問題,因此,對於這個問題,我更願意換一個角度來說明一下,古代皇帝究竟會不會參觀他的墓,果真去了又會不會覺得晦氣呢?

    古代往往把身後之事看的十分重要,因此,對於自己的墓葬,非常重視,因為重視,所以自然要關注自己墓室的進度,甚至還會參與到墓室設計之中。

    這其實對於很多皇帝而言,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並沒有太多忌諱,而且,也沒覺得晦氣。

    為什麼不覺得晦氣,我覺得,原因應該包含了以下幾點:

    第一、是皇帝自己想要建設墓地,而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皇帝既然重視,就會持續的關注這些墓室的進度,晦氣這東西,屬於是一種心理暗示,皇帝並不覺得這是一種晦氣。

    而且,反而認為,自己能夠建設自己的墓室,讓百年之後,能夠依然享受榮華富貴,這是一種成就感,更是一種榮耀,當然不會感覺到晦氣。

    既然皇帝都不覺得晦氣,要是有哪些不長眼的大臣說了一些晦氣話,那就是自己給自己找晦氣。

    第二、從風水學以及中國長久以來的陰陽學說看,凡是被選定為墓地的,尤其是被選定為皇家墓地的,必然都是獨一無二的風水寶地。

    在風水學中,很講究風水寶地,認為這樣的風水寶地,不但可以養人,而且可以帶來祥瑞,也就是說,在這樣的地方參觀,非但不會產生晦氣,反而會得到來自上天的眷顧。

    而從陰陽學角度來說,也可以得到相似的結論。古人最講究陰陽調和,所以,在選擇陰宅墓地時,都會選擇一些陽地作為選擇,而陽地的判斷,一個最直觀的標準,就是山南,水北,這些地方就是陽地。

    所以,買房子的時候,坐北朝南,就會賣的好,因為這樣的宅子,通風采光都很好。遊覽過十三陵的都知道,十三陵是很少見的風水寶地,這個地方北東西三面環山,就像是一把龍椅,而十三陵在其中,恰恰應了山南水北這樣的要求。

    為什麼要把陵墓修建在陽地呢,這就是陰陽調和的學說。墓地,是陰宅,陰宅要是放在了陰地,那就是陰上加陰,至陰之地,不是風水寶地,而是養煞之地,沒有人會願意把自己陵墓,或者自己祖先陵墓放在那裡,用一些封建迷信的觀點來看,把墳地放在這樣的至陰之地,是要倒黴幾代人的。

    第三,是對建造者的一種監督。

    皇帝最怕死後被盜了墓,事實上,中國的皇帝,包括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皇帝,沒被盜墓的少之又少,所以,被盜是正常,不被盜那是非正常。所以,如果沒法掩蓋墓地的位置,好歹掩蓋墓室的位置,讓盜墓賊進不了墓室,也是好的。

    而這些秘密,都在那些設計者和進入墓室的工匠身上,按照簡單粗暴的手段,那一定是在墓室幹完以後,解決了一些核心人物。

    但問題是,這樣大的墓地,絕對不是隨便誰能設計製造的,如果把這些人都殺了,以後誰還敢幫自己的兒孫建造墓穴。

    所以,倒不如拿錢堵住他們的嘴,讓他們老老實實,別多事。這種工作,肯定不能讓別人來,只好親力親為。

    所以說,古代皇帝會參觀自己的墓地,不會覺得晦氣,相反,還會覺得很得意,很有成就感。

  • 7 # 圓哥說史

    古代皇帝基本上在自己登基之後都會開始叫人去準備自己的“身後事”。這在民間來說確實不吉利,一個人還健在,就著急為他準備“身後事”,這肯定是不吉利的。但是這對於皇家來說,卻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當然了,這也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

    為什麼呢?

    因為皇陵的選擇關乎到國家的命運走向,這也就是所謂的“龍脈”。當然了在,這顯然是一件迷信的事情,但是皇帝們就是這樣思考的。

    在清朝的時候,皇帝們登基之後,就要開始著手於皇陵的選址已經建造,畢竟皇陵規模浩大,所以只有提前建造好。當然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龍脈。新皇帝登基之後,意味著龍脈就傳到他這兒了,所以他必須延續下去。

    而皇陵最終的選定位置,也被稱為“萬年吉地”。一般來說,宮裡面都有負責這方面的工作的官員,但是有時候皇帝們也不太放心官員們做事,所以都會選擇去實地考察一下。但畢竟直接去的話不方便,於是便都會藉著去拜謁祖陵之機,順便去參詳一下自己的萬年吉地。嘉慶、咸豐、慈禧就是這樣的。

    當地址確定下來以後,便要開始動土建造了。建成之後,皇帝們基本上也和考察時是一樣的,都是借拜謁祖陵之機,去參詳一下。

    其實這對於皇帝們來說本身也沒什麼,老祖宗是這樣做的,自己也是見怪不怪的。再說皇陵不僅是皇帝的墓穴,還是這個國家的龍脈。甚至可以說,他們的生死已經和國家的興衰連在了一起。

    但是這些所謂的皇帝為自己建造氣勢磅礴的皇陵,最後苦的還是老百姓!

  • 8 # 國史春秋

    皇帝們修陵寢,好比蓋另一個世界的房子,非常的重視,小到用料考究,大到佈局設計,皇帝都要親自過問,甚至參與其中,臨竣工自少不了參觀驗收。不過皇帝一般從登上寶座起就開始修建陵寢,一直修到死才算完工,因此在皇帝活著的時候,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建好。古人有視死如生的觀念,生不過是短短几十年的事情,而死是永遠的長眠,自然馬虎不得。

    以秦始皇為例,13歲即秦王位,隨後就開始了陵寢的修建,到他去世時,已經修了37年之久。如此長的時間跨度,要說秦始皇沒有參觀過自己的陵寢是不可能的,畢竟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陵寢修的好與否,只有自己親眼見了才算。既然是為自己將來另一個世界的生活質量而把關,所以就不存在吉利一說,萬一被人糊弄了怎麼辦?

    歷史上,除了秦始皇陵就屬慈禧的轟動了,秦始皇陵因神秘莫測而讓人無可奈何,慈禧陵寢是因陪葬品的奢華而驚豔世人。史書上雖沒有秦始皇參觀自己陵寢的記載,但這肯定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歷史上確有慈禧參觀自己陵寢的記錄。

    在慈禧的棺槨底下,專門有一個存放寶物的“金井”,據說放的東西越是珍貴,就越能得到上天的庇佑,而不被盜。當然這些寶物有專人陸續的存放,但是為了表示對上天的敬意與信任,一般墓主人需要請手放置一件自己最喜歡的寶貝。於是在陵寢將要大功告成的時候,慈禧就親自光顧了自己的陵寢,並將最心愛的一串手鍊放入金井之中。

    不過,後來慈禧後悔了,因為手鍊是從三江流域挑選的上好珍珠製成,不僅個大,而且晶瑩圓潤、光彩奪目。慈禧從得到這件寶貝起,就愛不釋手,如今放了墓裡總覺得心裡空落落的,甚至產生了失落和惆悵的情緒。

    後來的某一天,慈禧專門為外國政要的夫人舉辦了一場宴會,為了搶風頭,慈禧就派人將手鍊取了回來。但後來她那件心愛的寶貝並沒有隨她下葬,而且消失的無影無蹤。至於流落何方,無人得知。不知道陵墓的被盜與取回手鍊有沒有關係。

    記得很小的時候,父親在閒暇之餘總喜歡帶上我去串門兒,一些老人家往往會在堂屋放置一口碩大的棺材。從棺材蓋及側面的橫面上看,厚度足半尺有餘,一種厚重感讓人備感壓抑,然而這也許才是老人心裡最舒適的尺度。那時候,年幼的自己就相當疑惑,棺材不是放死人的東西麼?放在家裡吉利麼?其實現在想想,正是有那口棺材放在家裡,老人的心裡才踏實。

    話題雖然扯的有點遠,但道理是一樣的,切身利益的東西,就沒有吉利與否一說。如果從唯物主義的角度看問題,更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講究了。

  • 9 # 蟈蟈的文史原創

    修建皇帝陵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不僅僅是皇帝本人的事情,更是事關整個封建王朝的大事,所以在皇帝繼位後,就開始著手謀劃修建自己的陵墓,之所以為什麼這麼早就啟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明十三陵

    【一】帝王陵墓規模之大,要求必須提前謀劃。古代帝王的陵墓可不像我們普通老百姓的墳墓那麼簡單,而是一項複雜的工程。陵墓整體分兩大部分,地面之上和地面之下,地面上要建有神道、正殿、配殿等等一系列建築,陵墓越大地面上的建築就越多。地面之下要建有地宮,一般都要向下挖幾十米,在地下建造地宮,而地宮的規模也不小,再說古代那個時候工具也不行,這些都決定了皇陵必須要提前修好,而且不只是提前幾年,甚至是幾十年。

    清東陵

    【二】陵墓的選址風水工作。皇陵位置的選擇是有很大的學問的,這就要以風水學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因為帝王陵墓的風水直接決定了子孫後代能不能穩坐江山,能不能永久保持富貴榮華,當然這是他們自我迷信的看法,所以,在決定建造陵墓的時候,皇帝都會委派自己非常信任的大臣和出名的風水大師一起,到首都附近尋找風水寶地作為陵墓修建的位置,而這項工作是非常漫長的,短的有幾年,長的甚至是三四年,咸豐帝打算建陵墓的時候,地址選擇就花了四年的時間,這也是提前修建陵墓的一個重要原因。

    唐乾陵

    【三】資金的問題。王朝處於繁榮的時候還可以,但是大多數封建王朝的財政都不是十分充裕,而皇陵的修建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一般都是幾百萬兩銀子的支出,而如此龐大的支出短時間是難以籌集的,一年國庫的收入才能有多少,所以,早啟動,整個建設工程持續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可以緩解國庫的壓力,確保皇陵的建設。

    實際上,在從打算建設皇陵伊始,一直到建設完成,皇帝一直都參與其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選址。大臣選好建造皇陵地址後,皇帝要親自到現場查勘,如果皇帝看中那就萬事大吉,如果看不中還得繼續尋找風水寶地。

    2. 規劃。皇陵規劃圖要最終經過皇帝的批准才能實施。

    3. 建造監督。建造過程中,皇帝經常到施工現場進行視察,而且建造完成後,皇帝也會來到現場查勘,如乾隆的裕陵自乾隆八年開始修建,一直到乾隆十七年建設完成,乾隆非常高興,親自去限產驗收,打算將自己心愛孝賢純皇后、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葬進地宮,但是當乾隆進入地宮後,卻發現地宮滲水嚴重,地宮裡全是水,這讓乾隆勃然大怒,下令徹查和整改。

    4. 會親自到地宮中放置陪葬品。畢竟地宮就是自己死後的安息之地,所以,對於地宮中的一些陪葬品和如何擺佈雖然有一整套的固定格式要求,但是皇帝自己還是會去地宮來指導檢查提出自己的意見。別的不說,就說晚晴的慈禧太后,一生極度奢華的女人,她對自己的陵墓修建就煞費苦心,每年一到清明節就要到陵墓建設現場查勘,尤其是要往地宮的金井中投放寶物,在慈禧的授意下一共向地宮的金井裡先後六次投放寶物,而其中四次是她親自來投放的。

    所以說,皇帝雖然都忌諱說死,但實際上他們自己也清楚,從生命角度來看,他們和普通老百姓沒什麼區別,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所以到自己的皇陵,或者地宮之中去視察根本也不存在什麼忌諱,畢竟他們認為自己死進駐地宮,是到另外一個世界享受榮華富貴而已。

  • 10 # 一鑑觀

    當然回去提前看一下的,不然怎麼知道修建的合不合自己心意,風水是不是足夠完美。

    尤其是明清皇陵,皇帝們更喜歡去實地看一看。

    明成祖朱棣在修建長陵的時候,提前到十三陵地區親自檢視過,並且改黃土山為天壽山,寓意為“與天同壽”。

    就這樣,十三陵才確定下來。

    後來,好多皇帝都以拜謁皇陵的藉口前去檢視自己的陵寢。

    比如明朝著名的萬曆皇帝,28年都不上朝,但是在觀看自己的陵寢這一塊,可是相當有精神,勁頭很足,三番五次都想要去看看。

    這個陵址就是他親自確定的,並且改小峪山大峪山。後來,在寶床之下挖出了大石頭,即使有人認為此地風水不好,萬曆皇帝也沒有在重新選址,可見他對自己選擇的陵址多麼滿意。

    清朝時期,順治的孝陵也是自己選好的地方。

    滿清入關以後,有一次順治皇帝和眾人出門打獵,來到了遵化地區。

    順治看到此地王氣蔥鬱,邊說此地可為朕之壽宮,後來拋下玉扳指,扳指停落至處便是正穴,後來隨行人員趕緊在扳指中間插入記號。

    後來此處就是順治的金井之處。

    皇帝去看一看自己的萬年吉地是在平常的事情。

  • 11 # 孤竹公子

    古代皇帝一般登基之後就開始選擇陵址建陵,而且是當時全國的第一號工程,所用人力物力均耗費巨大。我的家鄉就在遵化東陵,清代皇家陵寢地之一,我就以清代的皇帝陵寢為例給大家聊聊清代皇帝陵寢從選址到建設陵寢的過程。▲清代地宮結構圖

    具體咱們以乾隆皇帝的裕陵為例,乾隆皇帝登基後不久就開始準備選擇萬年吉地,之前由於雍正皇帝另在保定易縣建陵,導致乾隆皇帝選擇陵址頗費了一番腦筋,最後定下昭穆制度,決定在東陵陵區內選擇陵址建陵。然後就選派精通堪輿之術的官員在東陵範圍內選擇陵址,風水官員們經過詳細的勘察後向乾隆推薦了順治孝陵西側的勝水峪作為萬年吉地。風水官員是這樣說的:“檢視勝水峪。地傍祖陵。土色細潤。自屬吉壤。請俟謁陵時閱視。”乾隆收到風水官員的奏摺後決定陵寢就選址在勝水峪,並且要在去東陵祭拜先祖時親自看看這塊萬年吉地。而同時也開始準備建陵所需的各種物料,如磚石木等等。

    ▲孝賢皇后像

    乾隆七年命工部尚書哈達哈和屬下兩工部侍郎、左副都御史德爾敏總理監修萬年吉地工程。乾隆八年正式開工經過長達九年的建造於乾隆十七年竣工,共耗費達白銀203萬兩。而陵寢竣工後即馬上將已經停靈近四年的孝賢皇后葬入裕陵地宮,而且乾隆皇帝對孝賢皇后感情極深,親自送皇后梓宮入葬地宮,清實錄裡是這樣記述的:“上臨享殿,奉移孝賢皇后梓宮。安地宮。上親奠酒。”這裡說的“上”就是皇帝。

    ▲乾隆皇帝裕陵圖

    以上就是乾隆裕陵的建造過程,可見陵寢選址是皇帝親自定奪的,而且還會親自去檢視地形,包括之後的咸豐也曾親自檢視風水官員舉薦的幾處萬年吉地。定下陵址後,選派監修大臣開始施工,建造完畢後清代皇帝都會借謁陵之機親自檢視一番,這其實算不上驗收,說參觀更合適一些。而且從乾隆親自送皇后梓宮安放地宮來看,清代皇家並沒有題主所說的這個忌諱,道光皇帝也曾到自己陵寢地宮檢視進水情況,而慈安慈禧太后也曾閱示過自己已經建造完工的陵寢。

    另外再說一下陵寢工期,並不是有的人說的那樣皇帝不死工程不能完工,至少清代時期沒有這個規定,清代有的皇帝死時陵寢還未建造或者未完工如同治、光緒,而有的死時陵寢早已完工很久如康熙、乾隆等。

  • 12 # 路之意

    導讀:說到古代的皇帝想必很多人都會知道他們只要上位就會開始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會給自己修陵墓了,既然一上位就開始修陵墓。

    古代帝王對自己的陵墓非常的重視,因為他們覺得陵墓不僅僅是自己死後居住的地方,更加關乎著自己的體面尊嚴以及整個國家的興衰。

    他們會選擇自己最信任的人去建造,還是常常去檢視檢驗,他們並不會覺得不吉利,反而覺得這是龍脈所在,是吉地。

    一般建好了皇帝都會去參觀驗收,驗收的原因有兩點:

    1.對於陵墓的重視

    中國的皇家陵墓,不僅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各個歷史時代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結晶,更是皇帝的極權主義與生死觀念相結合的必然產物。它表明了帝王們對死亡的敬畏以及對靈魂得以永生的想像,所以帝王們尤其重視陵墓的建造,不僅造好了會前去驗收,就連陵墓的選址、風格構造;墓室的佈局擺設、葬品選擇,他們都會有所參與。

    2、對於陵墓工程的監督

    既然帝王們如此重視建陵之事,必然不允許它出任何差錯。時常去陵墓視察一番就成了最有效的監督手段。一般而言,同一朝代的歷任皇帝所葬之地十分接近。

    於是一些皇帝就會利用祭祖或看望早逝皇后的機會前往自己的陵墓視察,若發現不妥之處,便立即派人修理,甚至拆除重建。

    皇帝去了會不會不吉利嗎?

    他們覺得這是龍脈所在,而且是吉地。

    古代皇上的墓地從選址到設計再到開工,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他們的陵墓往往非常華麗,是他們尊貴身份的象徵,裡面機關重重,是一項非常浩大複雜是工程。

    其中陵墓的選址最為重要,一般都是選在龍脈處,選的都是極好的地方,關乎著國家的興衰,誰敢說這個地方不吉利,很多皇上對於自己的陵墓可是斥巨資打造的,花費時間長久,而且死後要一直睡在這裡,肯定對自己的陵墓修建的好壞非常重視,畢竟眼見為實。

    很多皇帝也會去看看自己的陵墓修建的如何,是否過關,這是對以後生活質量的把關,所以也沒有吉不吉利一說。

    總之,帝王的陵寢修建算是朝堂大事,非常神聖,陵墓修建的傳統也流傳已久,去檢視驗收也已經習以為常了,所以他們並不會感覺到晦氣。

  • 13 # Longsuixinyuan

    這跟現在的人的想法不一樣,似乎看這些東西有點晦氣,其實不然,就像現在的農村一樣,還有些老人有些老的講究的,他們講究,之前準備好這一切,活著的時候看一看,就是能“得到福”了。

    我以前小時候生活在農村,就親眼看到過這些現象。

    有個爺爺,早早就自己準備好了壽材,就把自己的壽材放在了院子裡的小偏屋裡,沒事就過去摸摸 ,並滿臉笑意;

    有個年紀很大的大娘,人家也早早準備了壽衣,有時候還穿在照鏡子,無比滿意的模樣;

    而像他們這樣的舉止,在村裡一些老人那裡是經常看到的。

    如果你沒見過,突然看見這些人的舉止會大吃一驚,可是他們都習以為常,並經常性地穿穿看看,對他們來說,其實就是一種習慣,想象著自己老死之時的模樣,他們對待死亡已經是非常淡然,看得開了。

    用老話來說就是:看過了,才得到了,得到了,才能享上福。並不像現在人感覺這麼的忌諱。看淡生死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健康險都有哪些?健康險哪種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