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蘭州易道王

    過客止一句,先秦本是過格止。兩相比較,過格止一句,較為確切,指物質享受不可無限制,應該到了一定限格就停止,即知足常樂之義。

  • 2 # 枕月拾星

    出自道德經,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無味

    執大象[1],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2]。

    樂與餌[3],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4]

    註釋:[1]大象:大道之形象,法象。

    [2]太:同泰,平和、安寧。

    [3]樂與餌:音樂和美食。

    [4]不足既:沒有窮盡。既:盡。

    譯文:執道而行的人,天下都來歸附。

    都來歸附互不加害,於是國泰民安。

    音樂和美食,讓路過的人駐足。

    但大道的本身,是淡而無味的。

    看不見,聽不見,然而用它,卻用不完。

    過客就是過路的人。

  • 3 # 我是水ya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太平,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是視知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出現在《道德經》的第35章解釋如下: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太平

    秉持大道之象者,普天下都前往歸向他,也不會互相傷害,反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知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老子說:樂與餌,過客止。

    ’樂‘’意指美妙的音樂,‘餌’’就是食物,美食。不管是悅耳的音樂,還是爽口的美食,只要是使人執與感官刺激而去強烈追求的事物,都會引發人的貪慾和妄念,能是行路人為之止步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知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道‘’一旦說出來’就平淡的沒有味道,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到,而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無限制的。

  • 4 # 鄧府山

    道法自然、無為而為,不刻意為之。就象路人碰到好聽的、好吃的甚至好看的,不由自主的駐足...這就是“道”,玄而又玄、妙之又妙

  • 5 # 海棠花開春雨來

    “樂與餌,過客止。”這句話裡的“過客”一詞理解應該先聯絡上下文的意思一起來理解。

    樂指的是讓人感覺輕鬆愉悅的娛樂,並不單指音樂。餌是讓人感覺喜歡的美食。這裡為何會有定語讓人喜歡的,因為餌有以此做為被引誘的意思。否則以食就可以表達美食的概念。所以用餌比食更加符合作者的本意。

    理解了上文意思,過客一詞就容易理解了。過,指的是不作節制。客,指的是這一類人。所以過客總體的意思是:被娛樂和美食的誘惑所被引誘而不知節制的這些人。

    現代科學發現,人的大腦中樞神經對應的某些物質刺激,能釋放出令人愉悅的多巴胺傳導物質,能調節人體情緒的低落。當喜歡的娛樂和美食成為其對應物質,長此以往,勢必會降低人體本身的耐受性,需要更多更強烈的刺激才能維持這種水平,進入成癮狀態。所以這個過客止的止,就是要停止這種行為的出現,拿捏好所謂過猶不及的尺度。

  • 6 # 有德司契

    即只要“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地以道無為法治的模式治天下,不僅無害處,反會帶來太平安樂(即“安平泰”)的幸福生活。這就如悅耳的音樂與精美的食物,能使遊客止步一樣。

    總之,就是其“大道行,天下歸心”的哲理。

  • 7 # 言下之

    這一句要結合上下文來理解,闡述的是聖人用人治人之道。樂,好聽的話;餌,好吃的東西。用這些東西為主待人,用利益來趨勢,等利益沒有了人也就會離開。只有給人 安,給人 泰,讓他們自由的發揮自己的價值和才能,如天地給予萬物一樣,才能長長久久,才是治人用人之道!

  • 8 # 老子道德經愛好者

    樂與餌,過客止:就是有好聽的音樂、還有好吃的食品招待客人,使過路的人,看到這樣殷勤好客都不想離開了。

    因為你這個國家,你這個地方,國家治理的好,國家富裕,社會安定團結,百姓都很純樸善良,都不爭不鬥,熱情好客,使過往的賓客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都不想走了,都想住在這裡。

    這裡的“過客”就是過路的人,出差到此的人。

  • 9 # 梧棲鳳悅

    《道德經》“樂與餌”是以音樂和食物為代表的感官刺激,“過客止”有多種解釋,其一為使“過客"止步不前,此“過客"為路過的人。其二為“過格”而止,就是知足常樂,此“過客”為超過限度,《道德經》認為知止不迨,知足不辱,不可沉湎於感官刺激而無限制。其三為止於“過客",此“過客"為不能深入大道的人。聯絡全章及以及《道德經》語境,我傾向於將“過客"理解為受感官刺激誘惑就止步不能深入大道的人。《道德經》教我們作減法,對世俗誘惑保持警惕,否則只能止步於“過客”而無法得“道",實在是極高的智慧。

  • 10 # 張成東闡師

    《道德經》講的是中國天地人合一的世界觀,要用二千多年前的語境解讀,過客是指人只是地球的客人,你不是主人,要知道自已的身份,守規矩。現在人類把地球環境破壞了,最終受害的是人類自已。

  • 11 # 草帽麥客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三十五章“樂與餌,過客止”

    樂與餌指音樂和美食,過客止是過路的人停步。

    翻譯過來就是音樂和美食,能使過路的人停步。

    直譯過來是這個意思,但是《道德經》作為一部思想鉅著,它肯定想要表達的不僅僅於此。

    樂與餌代指仁義禮法之治,老子覺得,這樣的治,不如行守自然無為的大道,用音樂和美食讓人停下腳步,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這裡的過客止,可引申為暫時解決問題,但不是根本,因為是過客。

  • 12 # D東哥

    “樂與餌,過客止”的意思是音樂和美味的食物,使過路的人停下了腳步。音樂與美食。後來用以比喻吸引人的美好事物。

    “樂與餌,過客止”這句話出自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上面這段話的意思是:誰掌握了大的“道”,天下的人都會投奔他,投奔他而不互相傷害,於是大家就能平安、寧靜。音樂和美食,使過路的人停下了腳步,如果大道用言語來表達,那會是平淡無味兒的,你看也看不見它,聽它,聽也聽不見它,而它的作用,卻是無限制的。

    這一段話向我們闡釋了“道”的作用及影響,“道”的作用和影響不可低估,它可以使天下的人們都向它投靠而不相妨害,過上和平安寧的生活。

    那麼什麼是老子認為的“道”呢?老子認為“道”是形成天地萬物的本源。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是從“道”那裡化生出來的,“道”就是最初的本源。因此,老子所說的這個“道”其實就是一個形而上的虛無體,它孕育天地萬事萬物,但它無形無相,無色無聲,若有若無,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到,但它卻有著無窮的力量和作用。

    再來看段落中“樂與餌,過客止”這句話到底表達什麼含義,這裡“過客”主要是指基層的執政者,老子用這句話警示這些“過客”執政的官員們不要每天沉湎於聲色美食之中,要回歸於自然樸實的天地之大道,實行禮義仁之治,只有這樣才能使社會的安定人們生活寧靜。

    老子為什要講這樣的話呢?這是因為到春秋末年,諸侯之間連年混戰,各國百姓陷入到嚴重的傷痛之中,生存、生活都無法得到保障。而上層統治者荒於朝政,不理政事,已經成了一種普遍現象,他們對廣大百姓漠不關心,整天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

    對於這種狀況,老子是很清楚的,他焦急萬分,憂國憂民。他這裡所說的這一些話,充分表達他為天下百姓的生存安危和生活擔憂的社會責任感。

    可以說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他看不慣諸侯國之間動不動就發起戰爭。更看不得這些國君,他們為了長生不老,不惜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看到這一切,老子憤怒了,為了警醒這些執政者,他才提出,執政者應該將自己的精力放在為百姓謀幸福上,要有愛民之心,懷民之心,只有把民放心上、一心為民,才可能使讓天下人臣服前來歸附。

    由此可以看出“樂於餌,過客止”,正是老子對天下,對國家執政者發出的警示和勸導。

  • 13 # 霧中聞鶴鳴

    “樂與餌”指流行的仁義禮法之治,“過客”指一般的執政者,但還不是指最高統治者。老子在本章裡警誡那些執政的官員們不要沉湎於聲色美食之中,應該歸附於自然質樸的大道,才能保持社會的安定與發展。統治集團縱情聲色,不理政事,這是在春秋末年帶有普遍性的現象。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使人民群眾遭受嚴重的痛苦。而在日常生活中,統治者荒於朝政,根本不關心人民群眾的死活。老子對於當時這種狀況極為清楚,他這章裡所說的話,表明他為老百姓的安危生存而憂慮的歷史責任感。

  • 14 # 瑾名軒起名大師程中華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三十五章,原文是: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瑾名軒譯文:執行了大道,天下萬物都會歸服。天下萬物歸服並且互不相害,就會安享太平。聲色和美食,路過的人都會拒絕他。道的出口,淡淡的沒有什麼味道,看他不能夠看見,聽他不能夠聽到,用他不能夠用盡。

    這一章,老子仍然是講什麼是道,以及怎麼按道行事,老子說:道,是無味無色無聲的,是甘於平淡的,人們如果按道行事,就要不沉迷於燈紅酒綠,不留戀於荒淫美色,不享受于山珍海味。“樂”就是娛樂美色;“餌”就是奢華生活;“過客”就是路過的人;“止”就是拒絕,絕對不是停下來,更不是留戀。聲色和美食,路過的人都會拒絕他,要過無味無色無聲的生活,這樣天下萬物都會歸服道,互不相害,萬世太平。

    原華融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賴小民貪汙17. 88億,有情婦100多,他就是沒有做到“樂與餌,過客止”,他是最有應得。

  • 15 # 蘭瑟陽光

    樂,音樂或者快樂

    餌,誘餌,食物

    與,一般做和,給與

    樂與餌 這裡要想明白他的具體意思

    可以先看後文過客止,路過的人停下。

    所以樂應該能確定是音樂,餌作為食物

    所以可以有兩種說法

    音樂和食物會讓來往的人停下

    音樂做誘餌,可以讓來往的人停下

    因為古文中各個字都有很多含義,所以把字放一塊,可以有很多說法說得通,私以為是第二種為優

    不過這裡能明白就好,不必拘泥於此。

    老子(應該用此書,這書好像是被改過的從改完後的來說是表達這個意思)此意只是說用大道做誘餌,天下人俱往,用音樂做誘餌,只有路過的行人停止。一般都能理解後者,所以用後者來襯托前者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

    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格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談呵,其無味

    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

    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這個好像是原版,嘗試理解一下,

    掌握道,天下人俱往,因為通道所以不會互相傷害,和平相處,就不會痴迷於音樂和食物的追求,不會出格,

    明白大道後不會沉迷於物,色,樂,食。

    後面一段不好理解。暫時這麼理解的

  • 16 # 隨便閣

    老子曰:“人之敗也,恆於其且成也敗之。”,此“過客”之義也。

    凡以好惡之心為導向的主觀意志作為萬物的唯一標準,“樂與餌”之稱也。

    執“樂與餌”者,凡事必恆於其幾成也敗之,故曰“過客止”,止於敗而無成也。

    “執大象”,故“天下往”;

    “執樂與餌”,故“過客止”。

  • 17 # 述爾君

    不明心地皆過客,

    六道輪迴轉麼麼。

    何止樂餌能止步,

    鼻舌身意都黏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智慧紅外線耳溫計有什麼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