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因斯坦也是民科二
-
2 # 寒蕭99
首先說出答案,事件視界肯定是球面的。
黑洞的形成和特性,都是源於引力作用,是因為引力的作用,才最終形成了黑洞。而引力的特點是各向一致性,也就是說引力在各個方向上的大小是一樣的,這也是為什麼宇宙間大品質的天體基本都是球形的原因,因為只有球形才符合引力各向一致性的特點。
黑洞是大品質的恆星在演化到晚期時形成的一種天體,一般能形成黑洞的恆星,其品質下限在30個太陽品質。大於這個品質的天體,最終的坍縮會壓垮電子簡併力和中子簡併力,也就是已知的粒子之間的力場無法抵抗其巨大的引力,從而導致物質一直坍塌下去,成為一個奇點。
這時,其表面逃逸速度將大於光速,對比我們地球的逃逸速度只有7.9千米/秒。因此,光線將無法達到外界,從外界看起來,中心是一片漆黑的,因此這才是黑洞名稱的由來。
但是,逃逸速度與到引力中心的距離是有關的,大於一定的距離,其逃逸速度就會降低到光速以下,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發出來的各種電磁波了,當然也包括光波。而這個位置,就是我們說的事件視界。
既然引力是各個方向均勻的,那麼這個逃逸距離自然也是360度且距離一致的了。無論我們從黑洞的哪個方向來看,都會看到同樣大小和範圍的事件視界。
黑洞是依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提出的,是至今為止從未有直接觀察證據的猜想。一個點,它小如中子,品質卻可以與整個星系相互平衡,這邏輯來自於數學無限大小的無底線推導思維,不符合物理有限範圍現實運用結果。即便是有這麼一個體積無限小,品質等同於星系的空間存在,它的核心外層應該是包裹著厚厚中子,這樣的結構我仍然是很懷疑的,因為,大量中子匯聚是不太可能的事,因為中子之間相互碰撞會產生巨大的能量釋放,同時,至少有一箇中子會轉變成質子,這體積與能量的巨大釋放,表明大量中子很難聚整合一團。地球上也沒有找到單純由中子聚集的物質。
愛因斯坦的時空彎曲思想,雖然不同與牛頓的絕對時空觀,但是,他還是在統一時間軸線上的邏輯。這就導致了他解釋不了兩個或兩個以上時間軸線下的運動,比如量子運動,比如萬有引力場是雙時間軸的磁場,沒有這種邏輯他們就無法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