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當時四爺沒有按照鄔先生的建議請旨查刑部案的事,是誰走漏了風聲?
7
回覆列表
  • 1 # 愛酷影視02

    大多數人都認為是李衛和高bai福,但是其實鄔思道要走du跟誰走漏風聲沒有什麼關聯zhi的。鄔思道是dao一位師爺也就是謀士,他剛開始是雍正的謀士,助雍正登基,電視劇中他可是神鬼莫測,無所不知,堪比三國的諸葛孔明。在他輔佐了雍正皇帝上位後,其實自知這個時候不宜在去輔佐雍正了,畢竟伴君如伴虎便跟雍正說想要頤養天年。雍正也同意了。但是其實是他參與了奪嫡大事之中。當時鄔思道被四爺請入府中便是想讓他輔佐四爺。

    但是呢四爺這位人物,喜歡搞事情,動不動就得罪什麼人,而且在鄔思道要走的時候便說了,言不聽,計不行,不走如何?就是說四爺這個人和他已經有隔閡,自己說的話他也不聽,出的謀略也不採用,覺得他並不是個明主,當時鄔思道是想讓四爺審理刑部冤案的,但是四爺自己卻推掉了它。於是鄔思道才有了這想法。本來鄔思道也是全力輔佐四爺的,但是奈何豬隊友帶不動也沒有辦法了。

    說來鄔思道在劇中與諸葛亮的才華一樣,都是神人。而且他們兩輔佐的人好像都是有點問題的。諸葛亮後期輔佐劉禪,也是個坑貨啊,完全就帶不動的。當時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是有多猛,智近乎於妖啊,什麼都知道,奈何最後呢還是葬身五丈原。也許鄔思道也是有這種想法在裡面,別是我輔佐你,你自己作死,然後把我也捲進去了。而且當時的鄔思道其實也是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知道君王只能同苦,同甘是很難的。

    鄔思道那麼聰明的人,要走的話是留不住的,也不是什麼誰走漏了風聲。走漏風聲的可以是張三李四,任何人都可以的。

  • 2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是雍正府中之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在雍正順利登基稱帝之後,十三爺允祥前來送鄔思道離開,不僅向鄔思道道歉,還送了一個女人給他,看著允祥一臉的歉疚,心裡不忍的鄔先生說出了他本不想說給十三爺的話:那個鐵帽子一定要力辭,才能保一輩子平安。十三爺很詫異,說道皇帝四哥肯定不會幹這種鳥盡弓藏的事,下面鄔先生說的話至為重要,他說:府裡那些專一為四爺辦理秘密差事的人,恐怕!

    這些辦秘密事情的人直到鄔先生為了驚醒十三爺說出口,一直在劇中也沒有出現過,剛從鄔先生口裡說完,我估計也不用出現了,因為當晚就像坎兒那樣被滅口了。

    但這些人中肯定有和宮中各房太監暗通款曲之人,四爺只要平時多留意一點,挖掘幾個這樣的人養在府裡並不難,所以雍正和康熙在房間裡的對話,這些人能第一時間知道,並告訴了鄔先生。

    有人會問,這樣的情報攥在府中那些機密之人之手,怎麼能讓鄔先生那麼快就預聞呢?這隻要細想一下就不是問題了,以鄔先生的本事,康熙帝包括他的朝廷都能看得那麼透徹,指點雍正做事如同教授孩童般簡單,這等心機本事稍微拿出來一點,指點下府中那些專一辦理秘密事情的人,他們乃至他們的家庭就可受用終身了,那麼鄔先生想獲得他們在宮中的情報可以說是信手捏來,易如反掌!

    只是這等事情並不是電視劇想表達的主要意思,所以就不會花費鏡頭來描述,畢竟,這部電視叫雍正王朝,不叫鄔思道謀士不是?

  • 3 # shasha271

    劇組缺錢,拍不下去了,遣散演員省錢。你仔細看看《雍正王朝》是虎頭蛇尾片,越往後場景越小。一集中就兩三屋內景、十幾個人演。當時真缺錢,後來大熱才翻身。試想一下,鄔老師這有血有肉的人物怎麼可能被裁掉?

  • 4 #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鄔思道是《雍正王朝》裡面第一等聰明的人,鄔思道熟讀經史,所以能夠洞察帝王心術,他看透了歷來的帝王與功臣之間的關係:

    1、“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這是范蠡評價勾踐的,歷來帝王其實也都是這樣,患難的時候是他最需要人的支援的時候,追隨他的人越多越好,而真正發達了他考慮你是不是會因為患難時候幫助過他居功自傲難以控制?是不是知道太多不應該知道的事情,帝王上位肯定有一些非常手段嘛。

    2、伴君如伴虎、朝登天子堂,暮到菜市場。漢景帝時期的晁錯不就是這樣嗎?權力中樞最近接皇帝的無上權威,這樣的地方如不小心錯一步萬劫不復。

    而鄔思道在雍王府是雍正當時最為心腹的人,像是年羹堯、李衛這樣日後做到大將軍、一省督撫的人都畢恭畢敬,可見當時鄔思道在雍王府多受重視。康熙時期有十三衙門雍正有粘竿處,這些秘屬於皇帝統帥的特務機構恐怕也在諸皇子中效仿,外面打聽做事的看做“武”,而在幕後供參謀的則是“文”,文武並屬一個系統,鄔思道自然知道誰負責這些,言談之中便能套出話來,或者鄔思道憑藉自己在雍王府的身份曾經施恩於他們,自然有人會告訴鄔思道。歡迎大家批評交流指正!

  • 5 # 歷史茶坊

    鄔思道決心要走跟誰走漏風聲沒有半毛錢關係。他是《雍正王朝》劇中最神秘莫測的人物,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洞悉人情世故,深黯帝王心術。相信無論誰當皇帝,都不願留下這樣一個人精在身邊。雍正皇帝自然也不例外,在登上皇位的過程中,雍正辦的秘密差使,鄔思道不僅瞭如指掌而且還全程參與謀劃,因而在雍正繼位之後,鄔思道清楚的意識到自已應該激流勇退,以安天年。於是他向返回潛邸的雍正皇帝密談,表達自己退隱避世的想法,得到了雍正的同意,令他半隱於市,到心腹家奴李衛府中去做師爺。臨別之時,十三爺允祥前來送行,鄔思道讓允祥拼死力辭鐵帽子王,以保一世平安,四爺豺聲狼顧,鷹視猿聽,乃是一世陰鷙梟雄之主!鄔思道又說:“與平常人交,共享樂易,共患難難。與天子交,共患難易,共享樂難。”其實就是對伴君如伴虎的一種解釋。鄔思道明白,以雍正刻薄寡恩的性格,留下來一定是兔死狗烹的下場,因此他決心離開。可天真的允祥並不相信,反而信誓旦旦地表示不相信四哥會做出鳥盡弓藏之事。鄔思道告訴允祥,只要收斂鋒芒,雍正不會拿他怎樣!當然,這只是電視劇中被誇大了的劇情,真實歷史上的鄔思道並沒有如此神通廣大的才能,僅僅只是田文鏡聘請的一位性情古怪的師爺,他最出彩的舉動是替田文鏡寫密摺參劾國舅爺隆科多,並且每天要有一個五十兩重的銀元寶放在桌上,才肯動筆。後來連雍正都知道了鄔先生的大名,有一次田文鏡向雍正上了一道請安摺子,雍正批道:“朕安,鄔先生安否?”

  • 6 # 唐俊龍55398571

    “平三藩,滅葛爾丹,收臺灣,跟俄國老毛子幹”康熙皇帝志得意滿,把北國和江南都收拾了一遍,這樣的豐功偉績可以漢人政權唐宗宋祖相提並論,並且自己三日翰林院廷講,七日天下名士大講,可以說文治武功了。

    開了掛的人生從8開始,14歲親政掌控乾坤,轉眼之間已經過了五十年了,他與自己親信魏東亭說過:自己這個冬天太長了,擋住了很多人的春天。太子胤礽已經做了很多年的儲君了,他培育自己的勢力範圍,主要在兵部和戶部及吏部,地方上涵蓋了大半個江南官場。與太子胤礽抗衡的是八王爺胤祀,八爺黨中央控制刑部和工部及御史臺,地方上控制另外半個江南官場。沒有多少根基的冷麵王四王爺胤禛,只能苦幹實幹獲取聖心,他的左右手不是自己親弟弟大將軍王十四阿哥胤禵,而是十三阿哥胤祥。

    康熙皇帝感覺到了壓力,這麼複雜的朝堂格局,自己該如何確立帝國的接班人呢?鄔思道被田文鏡舉薦給四爺後,一直以雍王府家庭教師身份為胤禛提供智囊服務,鄔思道熟讀二十四史和陰陽家術數,他考慮到康熙老爺子的心思,在處理九王奪嫡局面下該作出何種決斷呢?

    鄔思道為胤禛提供的建議是,心中只存天子而不要世故,於是從追討國庫欠款案件開始,胤禛把國家大事做最高利益準則而拋棄個人的榮辱,他得罪了所有兄弟和三公九卿,成為了冷麵王。康熙心中這位敢於實施雷霆手段的兒子,可以繼承自己的政治遺產,把自己留下吏治改革和帝國經濟改革繼續完成,這樣才不辜負祖宗的江山。這種策略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政治需要考驗深層次的人性和靈魂,太子胤礽在江南所作所為由於江夏鎮的貪腐案件幾乎顯露無遺,這對於八爺黨是一個巨大機會,對於四爺胤禛也是,面對如此政治誘惑該怎麼辦呢?康熙皇帝命令胤禛嚴查刑部,江夏鎮任伯年如何讓平民張五哥替罪到菜市口殺頭,背後到底是怎麼陰謀。

    胤禛接下來了皇命回到了府邸,將朝堂上的事情講給鄔思道,鄔思道馬上想到此事與太子胤礽有關,涉及到儲君的事情都需要謹慎,胤禛涉入其中就會成為太子黨和八爺黨及百官的敵人,江夏鎮的任伯年和任伯安兄弟手頭上掌握了百官受賄的證據,這些賬冊被李衛和年羹堯弄到手,而李衛的兄弟李狗兒把這件事告訴了鄔思道。鄔思道想到胤禛並沒有按照自己建議,不去涉入刑部案件之中,說明四爺心中有自己的想法,對於皇權的慾望,讓四爺可以拋棄兄弟骨肉之情,可以把控百官於股掌之中。

    鄔思道何等的聰明,坎兒成為替死鬼,為了百官受賄賬冊陪葬,鄔思道預測到自己在輔佐胤禛上大位後會不測,於是堅決告別。

  • 7 # 張賜宏

    鄔思道是一個奧秘莫測的人物,上知地輿,下通地輿,洞悉人之常情,深黯帝王心術的人。鄔思道的岀走,並不是有人走漏了風聲,而是鄔思道深知自己為雍正岀了大多的壞點子,害死了很多人,害怕雍正會缷磨殺驢,對自己不利,決定離開走了。

  • 8 # 歷史簡單說

    鄔思道之前勸四爺要接來追查戶部欠款的差事,原因也很簡單,這是一件對大清,對康熙都十分重要的事情,清朝的戶部都讓大清的官員給借光了,所以在黃河發大水的時候,整個戶部竟然只剩下幾十萬兩。

    所以,四爺和十三爺只能去揚州籌借銀兩用來救災,就像康熙對那些前去哭訴的老臣說的那樣,戶部沒有銀兩,連一次黃河發大水都無法應付,而以前造反的原因正是如此。

    這個明顯是個很難的差事,就像十四爺說的那樣,這個差事,牽涉的人實在是太多,要完成這個差事,那就基本把大部份的人都給得罪了,那麼即使完成了差事,得到了親王,那也是得不償失的。

    但是鄔思道為什麼要讓四爺去接這個差事,原因也正是如此,正是因為沒有人去接,那麼此時四爺出來接這個差事,這個就說明四爺是真正的不計較個人得失,真心的為大清,為康熙的。

    就像四爺向康熙推薦的田文鏡,也正是這樣的一個人。但是此次,刑部案件,鄔思道是力阻四爺接這個差事的,因為這個刑部的案件牽涉到刑部,太子還有幾個皇子,比如九爺,最為重要的自然就是太子。

    這個刑部案件很有可能的結果,那就是太子被廢,那麼如果接下這個差事的是四爺,而四爺原來是太子的人,四爺就得承擔廢太子的責任。四爺其實也知道,但他卻在康熙面前主動攬這個差事。

    鄔思道就十分不滿四爺這種,言不聽計不從的樣子,所以就決心要走,而四爺十分的納悶,到底是誰走漏了風聲呢?

    很多人看到這一段,其實是百思不得其解,按道理,這個事情只有幾個人知道,為什麼在四爺府上的鄔思道會知道呢?個人覺得有一種可能,走漏訊息的是八爺,他故意將這個訊息散出去,那麼四爺到時候想要推辭就很難了。

    可是四爺也想到了辦法來對付,那就是冷熱之法,讓自己得上重感冒。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編劇故意為之的,就像後來鄔思道就是知道叛軍的主力位置那樣,這個情節設計是想要表達一個意思,那就四爺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並不是完全聽鄔思道的。

  • 9 # 一貳一橙

    其實不管誰走漏了風聲,鄔思道最終還是會知道的,這個人可以是十三爺,可以是去接四爺回府的高福、李衛,也可以是朝廷派來府裡通報的太監。

    所以這個人是誰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鄔思道為什麼要走,他冒著生命危險參與進了奪嫡大事,卻想在這時候一走了之不是很奇怪嗎?

    鄔思道要走其實是要給四爺一個下馬威

    鄔思道在收拾行裝的時候,對年秋月說過:“言不聽,計不行,不走何如?”這是在說四爺沒按照自己的計劃,辭掉“審理刑部冤案”一事,兩人之間開始有隱瞞了。

    自從四爺把鄔思道從江南請回府裡後,不但拜為西席,更是奉鄔思道為“謀主”。而四爺以國士待鄔思道,鄔思道也必將以全力輔佐四爺。可現在四爺正在冒尖的勁頭上,卻要做對奪嫡不利的事,沒有聽從鄔思道的建議。

    如今太子失寵,八爺黨虎視眈眈,如果四爺和鄔思道君臣之間不能敞開心扉,暢所欲言的話,最後只能以失敗告終。這是鄔思道最不想看到的局面。可是這次的事,四爺不但沒有聽他的話,反而隱瞞著實情不說,這就難免會給鄔思道一種所輔非人的感覺。更可怕的是四爺這位陰鷙的主子想法太多又容易得罪人,萬一再出個么蛾子,別說能不能做皇帝,就連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未必保得住。所以他才要走,用“離職”來給四爺一個下馬威。

    鄔思道提出罷職以後,四爺算是領教了這位鄔先生的脾氣,尤其是後面老八辦理“刑部冤獄案”果然開始失寵於康熙,這才不得不讓四爺對鄔思道心服口服,從此言聽計從了。

    走漏風聲的人到底是誰?

    回到問題的開頭,我更偏向於走漏風聲的人是高福和李衛。他們是接送四爺回府和宮裡的司機,“刑部冤獄案”也不是什麼不能說的秘密,相反還是一件很長臉的事,那他們接送時聽到四爺和八爺討論案件的處理事宜是自然而然的。

    他們兩人當時還只是家奴,涉世未深,不懂政治。而且四爺和鄔思道密謀這件事的時候,他們都沒有旁聽,自然也不知道這事不能隨便說出來了。

    他們只知道自己的主子又得了一個好差事,能好好整頓那些為非作歹的貪官汙吏了,對他們而言這只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而已。那把這件事告訴一向很照顧他們的鄔先生,讓鄔先生也高興高興才是正常的做法,哪會想到這裡面的水這麼深呢!

  • 10 # 風雪夢不逝

    這段劇情始於刑部大案的爆發,江蘇巡鹽道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犯下強姦殺人的命案,張五哥被逼頂包任季安,康熙親自到刑場救下張五哥,並下令嚴查此案。太子掌管刑部多年,其中盤根錯節。查刑部大案勢必會揪出太子的諸多把柄,動太子就是動搖國本,也就表露出此人的奪嫡之心了。誰查此案都沒有好下場,所以鄔思道建議四爺不要接這個燙手的山芋。誰知四爺第二天就進宮,向康熙請命接手此案,而八爺胤禩也有心接手。兩人同時請命,康熙並沒有當機立斷。

    等到胤禛回府,鄔思道正在打包行李,四爺也感到極為詫異,是誰走漏了風聲呢。鄔思道足不出戶,他是怎麼知道胤禛請旨查案的事呢。

    這個事情最大的可能是康熙讓人放風出去的。康熙皇帝最喜歡乾的事就是投石問路。追比國庫欠款,還有推舉新太子,這其中都有“投石問路”的意思,也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審查刑部大案的結果和意義,鄔思道能看出,康熙也一定能看出。康熙沒有當機立斷決定主審人選,這其中就暗藏深意。想要主審該案,有可能是為了國家,為了朝廷的法度。也有可能為了奪嫡,為了扳倒太子。康熙不立刻決定,因為倉促之間,並不能看出一個人的人品,也許這兩人都只是為了查案呢。康熙給四爺、八爺時間,就是要讓他們體察其中的深意,最後留下來查案並處心積慮扳倒太子的人,也是將來最慘的人。康熙隨便叫個人選,透露下風聲,八爺府,雍王府就能人盡皆知。而這樣一來,皇子們就可以深思熟慮,不至於盲目決定,而中康熙下懷。八爺到底看出其中深意沒呢,劇情沒有交代。只知道胤禩接手案件後,先是撇清了老九和任季安,劉八女的關係,後來連夜誘供肖國興,連夜進宮陳奏康熙。康熙後來送了八個字給胤禩其心可誅,其心可誅。胤禩應該是懂得該案的深意的,他將肖國興的的供狀秘密送給康熙,以體現對太子的寬仁,以博得皇帝的讚譽。可惜後來,他誘供肖國興的行為,被康熙察覺了,胤禩處事不秘,從這裡開始就要走下坡路了。

  • 11 # 雍親王府

    雍正並沒有採納鄔思道的建議,鄔思道準備憤而離去,其實並沒有誰走漏了風聲,而是雍正直接告訴他的。

    《雍正王朝》中,雍正府上的籬笆牢是出了名的,這個籬笆牢實際上就是嘴牢心齊懂規矩,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知道的事情不去打聽,這樣才能在王府中保命存活下來。

    況且鄔思道在府上的真實身份是世子們的教書先生,對這樣一個教書先生,在沒有雍正的授意下眾人能對他說什麼,說了什麼被雍正知道後,能有好的結果麼。而從後面的劇情中,我們也能看到,鄔思道一直在雍正的府上,獲取外界的訊息的方式也只能透過雍正和十三爺的轉述,而自己對於朝局和康熙心思的瞭解,一方面是透過雍正等人的介紹,另一方面就是從康熙的書籍文章中慢慢體會出來的。

    因而鄔思道得知這個訊息,並不是誰向他透漏了什麼風聲,而是雍正直接告訴他的。

    雍正告訴鄔思道自己接下了清理刑部冤案的差事,卻沒有說出自己的後招,這實際上也是對於鄔思道的一種試探。

    讓雍正不要接清理刑部冤案的差事,是鄔思道與雍正的第一次長談接觸與獻計獻策。

    雍正江南籌款回京,到了府上,先是帶著兒子們拜了鄔思道做老師,隨後便與鄔思道有了一番長談,內容就是要不要接刑部冤案的差事,鄔思道說出了自己的理由,並且告訴雍正,這件事會牽扯到太子,誰接了這個差事,查出了結果,太子受到了牽連,但是辦差的人也會受到康熙的厭惡。聽完鄔思道的分析後,雍正並沒有給出自己直接回答,只是說了“夜深了,先歇息吧”,隨即終止了這次的長談,而第二天,又告訴了鄔思道自己接下了刑部冤案的差事。

    雍正之所以這樣做也是有著自己的考量:

    一來,這是鄔思道第一次向雍正貢獻計策,如果雍正馬上答應並且言聽計從,必然有失主僕之間的尊卑之道,這樣做多少有點給鄔思道“下馬威”的意思;

    二來,也是讓鄔思道明白這層關係,在處理當前和日後兩人關係的時候,能夠加以注意,決不可喧賓奪主。

    同時,這也是雍正對於鄔思道的一種試探,試探的是鄔思道的品行和性格。

    向雍正貢獻計策,雍正卻不肯言聽計從,而且也沒有提前進行溝通,如果鄔思道單純的想保住這個差事,保住自己的飯碗,大可不必如此興師動眾的要離開王府,請求辭職。而這也正是雍正所要試探和考驗鄔思道的。

    如果鄔思道在這種情況下還是留了下來,那就說明鄔思道對於自己的定位就是個教書先生和普通的幕僚門客,絕對不是雍正所希望鄔思道成為的力挽狂瀾的人,這樣的人也就不值得深交與予以重託,遲早會被趕出府上去。

    相反,鄔思道的行為正是雍正所希望看到的。鄔思道義憤填膺的表現讓雍正看到了鄔思道輔佐自己的真誠,同時,雍正對於鄔思道的品行有了新的認識,當年鄔思道寫的那篇文章慷慨激昂,雍正正是因為這篇文章而找到了鄔思道,希望鄔思道為自己所用,而鄔思道此舉也讓雍正看到了他與自己所寫的文章一樣,有著錚錚的傲骨,以及胸懷天下的志向,這一點讓雍正非常滿意。

    雍正的一出“苦肉計”,打消了主僕之間的芥蒂,也讓雍正遠離了刑部冤案的漩渦。

    雍正透過一出“苦肉計”,把自己搞成了風寒,高燒不退,進而不去參與刑部冤案的審理,而急於扳倒太子的把阿哥胤禩深夜誘審肖國興,告發太子,讓康熙對太子非常的失望,但是,八阿哥的行為也被康熙所厭惡,並稱其是“其心可誅。”而此時的雍正不僅是遠離了刑部冤案的政治漩渦,並且太子胤礽與八阿哥胤禩的這次鬥爭中兩敗俱傷,雍正則是坐收了漁翁之利。

    當鄔思道看到了病床上的雍正,兩人也是“一笑免恩仇”,鄔思道也明白了雍正的用意,安心輔佐雍正,幫助雍正成為了“九子奪嫡”的最終贏家,登上了皇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6歲娃積食腹瀉,哪4種食物,孩子空腹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