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陸家嘴之羊
-
2 # 一心論資本市場那點事
銀行能夠混業,券商難道就不行?辯證思考一下思路就完全不一樣了,銀行實質上根本瞧不上券商那點蒼蠅肉。券商能夠打通銀行渠道,對於專業做投資的券商而言,實乃大好。
-
3 # 股票股市貓九
前言
端午期間又開始傳要給銀行發券商牌照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這樣的傳聞,之前的幾次傳聞最後都不了了之沒有了後話,不知道這次會不會有點不一樣的事情發生呢。但是無論這次的傳聞最後會不會成為現實,金融混業經營時代終將來臨,而實際上,從專營向混業經營的過渡期已經歷時已久,就差那最後一層壁壘什麼時候打破了。那麼更加現實的問題是,金融業這麼多塊牌照,為什麼讓銀行成就混業之王的地位。
“類混業”經營早已有之
雖然各種法律法規對於混業經營有所限制,但是這一類限制都僅僅是侷限在同一個法人主體不得從事混業經營而已,對於同一實際控制主體之下,透過控股或者實際控制不同的法人主體,取得不同的金融牌照,從而“避開”法律法規的限制,從而形成真正混業經營的局面。即使是金融業估值最貴也是最難取得的所謂“七龍珠”牌照-包括銀行、保險、證券、信託、基金、期貨、租賃,集齊的大型集團也不止一家,而就算沒有完全集齊“七龍珠”,能夠拿到五張牌照以上的大型集團就更加多了。之前就有人專門整理過,已經集齊這些牌照的集團彙總,擷取一下其中已經集齊“七龍珠”的知名大型集團如下:
要取得七龍珠中的任意一塊牌照,不僅僅需要的是錢,更重要的是需要相關的主管部門的審批,當然每塊牌照要求會有所不同,但是總結一下大體就是集團背景強且和監管直接或間接的交情深厚。雖然聽起來是很簡單的兩個點,但是實際上背後蘊含的能量是非常大的,這也是為什麼目前真正能集齊七龍珠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些大型集團的原因。之後,央行在2019年7月釋出了《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徵求意見稿)》,雖然目前正式的規定還沒有出臺,但是既然釋出了徵求意見稿,基本上也就意味著央行實際上是認可透過金融控股公司實現“類混業”經營這樣的方式的。
這種“類混業”經營,雖然從法律意義上來說,每個牌照都是獨立的法律主體,都應該獨立的運作經營,並且遵從獨立的風險審慎原則。但是大家都是聰明人,誰是老闆,誰定經營指標和經營戰略,誰負責發錢,誰決定升遷,這難道還不懂看不出來嗎,在金融控股集團旗下的各個牌照公司工作,哪有什麼真正的“獨立”可言。對於“戰略方向”的決定權,對於核心關鍵重大專案的拍板權,對於集團領導“打招呼”的專案的投票權,還相信各個牌照子公司是獨立的,那是真的太天真,不適合在金融圈混。
那這個道理我們能懂,監管當然也是懂的,之前會批牌照本身也就是一種默許,如果出臺了《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那就是在一定限制範圍內的“明許”,要是進一步加強銀行的混業經營,那就意味著態度直接轉變成一定程度的鼓勵可控範圍內的混業經營。
金融牌照這麼多,為什麼券商牌照要批給銀行,讓銀行當混業之王
銀行混業經營其實也不是這個傳聞出來之後才有的了,只是因為券商業務因為會和很多普通人的股票事項有交集,所以關注的人多一些。早在銀監會和保監會合並之前,銀行就已經可以持有保險經紀牌照,當時保險經紀牌照還是在保監會的監管範圍,這本身就是銀行混業經營的其中一步。從今年不間斷了批了理財子公司的牌照,更是透過理財的方式將銀行可經營的範圍持續擴大到大資管領域。依靠這塊牌照,銀行開始大範圍的侵蝕券商、信託和基金的業務。目前一些大行都已經取得了理財子公司的牌照,而其他一些銀行也還在申請牌照中,具體可以參見下圖。
所以說其實銀行混業早已開始,並且目前還在持續深化,眼見著就要全方面搶奪券商、信託和基金這些同樣是一線牌照的業務了。如果從這個角度看,似乎再發一張券商牌照給銀行,意義並不是很大,實際上並非如此,給銀行增加券商牌照,至少有三方面的意義。
一、減少牌照和監管交叉帶來的資金成本損耗。我們先來看一下下面這張圖對上市券商的收入情況做的拆解。
其中可以看到,證券的經紀業務基本上都只佔比40%左右,相反反而成了小頭。而其他幾類業務,都是資金類業務,凡是資金類業務,最終資金來源總歸是直接或者間接的來源於銀行(不管是直接銀行或者銀行理財購買,還是銀行給到公司或者個人放大槓桿後投資到券商的產品中)。這樣經過不同金融牌照間的監管要求做成產品後,需要經過每一層經手人的“抽成”(畢竟做事了,總要拿點錢吧),最終資金使用人的使用成本,必然是比直接從資金來源端的銀行拿錢貴了一些的。
所以從整理上來看,券商牌照的60%的業務,其實都是經過了抽成的,也就是給資金使用端的成本必然是高於從銀行端資金出去的成本。特別是券商這幾年發展的如火如荼的融資融券業務,本質上就是股票質押貸款,既然都是貸款,自然是直接一手銀行的資金更為便宜了。那麼在整體大環境要求資金利率下行的背景下,直接砍掉中間商,就非常有必要了,也更有利於資金的直接利用。
二、銀行息差躺贏模式即將結束,需要更多業務型別承接。關於這一點在之前的幾篇文章中都有提及,整個金融業的息差業務模式可能都要告一段落了,幾十年來的好日子馬上就要不再了。那麼接下來就面臨著存量資金、存量客戶之間的互相廝殺。作為金融業最根本的銀行業,必然是需要一定的資源傾斜的,不然可能會產生系統性風險。那發券商牌照,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對這個金融業基本盤的一種保護。
三、外資全面開放,需要更強勢的券商做支撐。目前金融業的全面開放已經是大勢所趨,而金融開放的將會是銀行、券商、期貨等等金融牌照的全面開放,到時候外資大軍湧入,其中不乏大量的一線券商,比如高盛之類的一定是蜂擁而至的。這時候作為國內的金融行業,需要有強有力的可以匹配的力量。但是就目前國內的券商行業而言,力量還是太過單薄了,可以拿得出手剛正面的,除了中信等幾個頭部的券商,似乎沒有其他合適的。
而即使是這些頭部的券商,這幾年的業務型別也比較單一,和外資豐富的產品線以及強大的資金實力相比,還是非常弱勢的。在產品線和資金實力之間,產品線其實是比較難達成的,這個需要很多時間、人才的積累,所以外資開放的過程,可能不管是什麼背景的券商都會受到一定的衝擊。但是資金實力則不同,如果是銀行混業經營,資金實力是會強很多的,就有了可以抗衡的資本。
銀行和外資夾擊之下,存量券商怎麼辦
就像前面說的,銀行和外資分別在資金實力和產品線上具有優勢,那存量這些券商,又該何去何從,這是個很大的問題。其實分別比較資金實力和產品線兩邊,資金實力是最大的鴻溝,因為法定無法攬儲,那麼對於券商來說就有一道巨大的鴻溝,那就是資金實力法定受限了。所以要想有所突破,必須直接面對外資的競爭。也就是說券商需要改變目前很大一部分依賴資金型業務的發展模式,而是需要在自身的產品和服務端作出突破。
其實從邏輯上講,本土的券商是有這樣的資本的,畢竟本土的券商已經在市場上存活了這麼多年。應該更加了解本土客戶的需求,也更容易開發出適合本土客戶的產品和服務,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本土的券商還是會有自己的優勢的。只是現在本土券商普遍偏懶,畢竟有躺贏的錢賺,誰不想要呢,幹嘛費那麼多心思甚至冒著更大的風險,賺產品優勢那點辛苦錢。所以大家現在才會看到,基本上券商的產品都是一模一樣的,找誰都一樣。窮則思變,直面外資的競爭,做好為本土客戶服務已經多年的基本功,開發出更好的產品,就是本土券商的出路。
總結
如果真的迎來銀行全面混業經營的一天,那將是金融業作出重大改變的一天,一方面銀行越打越強,可以全方位立體化的服務好頭部的客戶,並且全面迎接金融業對外開放,而券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必須作出改變,變得更加個性化,更具有服務精神,並以此直面外資的競爭。
-
4 # A股迷霧海
銀行有了券商牌照,與其自己開營業部,招聘相關人才,不如直接收購一家中小型券商划算啊,直接買來就能經營,再加上自己的渠道給輸送客戶資源,穩穩的雙贏策略。所以這幾天除了幾個有合併預期的大券商瘋漲,一些資產質量比較高,業務全面的中小型券商也在被收購的預期下大漲,尤其被大型商業銀行收購的話,背靠大樹好乘涼,日子過得更滋潤。
回覆列表
1,最主要業術有專攻,券商這些年來積累下來的專業的行業經驗,人才儲備,客戶基礎,系統搭建等,都不是銀行加了一個牌照就能很快追趕的。具體有:
(1)保薦業務,這個是銀行很長一段時間內根本無法超越。
(2)自營業務,是經過市場殘酷考驗過的。銀行涉足的時間短,也很難有所作為甚至是很不適應出現虧損。
(3)人才儲備,現在券商隨便都有比較豐厚的研發和風控人才儲備,銀行可以透過挖角,但形成團隊運作,形成好的運轉體系,也很難。
2,抗擊打能力券商更強,券商差不多是在純市場競爭的環境下生存下來的,銀行這麼多年一直都受政策的呵護,真進入市場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能否適應還是個問題。而且混業後,券商現有業務也不可能成為銀行的主流業務,在其內部資源支援上也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3,國家打造世界級券商的決心堅定,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合並的訊息一直傳出,頭部券商做大做強是大勢所趨,我們已經出現了宇宙行,為什麼不能出現宇宙券商,這樣,券商的想象空間更大。
其他的比如實現T+0,取消或降低印花稅等,交易量增加,這些導致券商大漲也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