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旅途迷路人

    如果在當今社會下,肯定會選擇股權換技術的方式合作,無非就是持股比例的問題。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改革開放剛起步,大家還在對左和右的判斷中,要時刻關注中央的政策非常重要,還要突破大部分人的對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觀念束縛,的確需要很大的魄力,當時只有抱著把自己的仕途押上,才敢於走出這一步。

  • 2 # 邵8125

    說實話股權換先進的裝置現在看來是理所當然的最佳選擇,既解決中國化工裝置資金短缺,又招商引資增強與發達國家技術合作,難道這不是天作之合最美滿的姻緣嗎?可是在九十年代的歷史與政治環境下這麼做真的很冒險,甚至有可能身敗名裂,下場岌岌可危。一是有出賣國家利益國企經濟情報以及國家資源的巨大嫌疑。二是有賣企求榮,缺乏自立自強,自力更生的精神罪過。三是一旦合作出現糾紛,倡導者會因此背上政治與經濟上的黑鍋而永世不得洗清罪名。因此一般領導者是不會輕易提出並健行這項建廠主張的,也只有象宋運輝這類草根出身,無私無畏,不怕丟官,一心只為事業夢想而忠誠奮鬥的人才會堅持這種冒天下之大韙的大膽主張。

  • 3 # 驛城素人

    改革開放初期,這個是快速引進先進技術的最好方法。問題是,後來這個方法用的有點過,使一些自有優勢的技術被竊取了或讓利太多了。

  • 4 # 仲野之良

    改革之初,資金不足,技術落後,我們都是需要這樣,花小錢辦大事兒。

    只是當時還是對姓資姓社,擔心過度,造成曾經的一邊倒的輿論勢頭。

    在就是,華人的思想保守,不願意接受外華人的管理理念,也是一個因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中後期的統治實質還是異族統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