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機是中醫理論和臨床意蘊不同的核心術語。不過,在實際應用時不難發現,病因六淫風寒暑溼燥火與《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風火熱溼寒並無本質區別,而痰飲和瘀血也同樣具有病因、病機兩種屬性。出現這種情況,原因何在?是兩個術語的界限不清,需要重新界定,還是兩者沒有本質區別,應合為一體?諸君有何高見?
回覆列表
-
1 # 周醫生v深度解中醫
關於病因與病機的關係,是一個比較好的問題,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二者具有三重關係!
首先,有果必有因,治病重視因果。人體出現的病理變化,必定有始動的因素,以及連鎖的反應因素,如人體受寒後膀胱經功能失常,進而聯動肺經,甚至腎經的功能異常。中醫把疾病因素分為了三大類,即外因的風寒暑溼燥火,內因的七情,以及飲食勞倦等不內外因。治療疾病,必須先要祛除病因,杜絕疾病繼續發生的因素,治療才能有效,所以重視病因,瞭解病機,是中醫診療中的重要環節,也是第一步。
其次,因去果在,病機尋主因。臨床中,會出現很多病人的發病因素雖然祛除了,但是臟腑經絡已經受損,不能自我恢復,或者發病因素難以確定,此時,就需要把握準病機用藥。這裡面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應用合適的辨病辨證方法,如六經診療體系、八綱診療體系、三焦診療體系、或者臟腑診療體系,分析把握病機;二是透過人體的寒熱虛實等趨向,把握內在風寒暑溼燥火偏性,確定內在主因,適當加減用藥,不失氣宜。
第三,正氣得養,病因不存。病人與醫生,都是為了患者的康復,因此在診療中,要透過病機分析,明確患者臟腑功能的精準偏性,有針對性的調補,恢復人體臟腑功能平衡,從而可以抵禦病因侵襲,使病因不存於身。當然,這裡的療法,是一個綜合療法,除了藥物,包括運動、心理等療法!
疾病診療是人類的思維實踐活動,所以病因與病機關係的核心,是如何分析病機,使用什麼樣的理論體系認識病機?由此也衍化除了經方派和時方派,這也是中醫不斷爭議所在,也是中醫未來出路所在!大家在中醫臨床中,使用的是什麼辨病辨證體系?可以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