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自從長大後,家鄉只有冬夏,再無春秋。明明心裡寫滿對故鄉的眷戀,但是卻又在外面不捨得回來。那麼,拋開一切外部因素,你喜歡留在家鄉奮鬥?還是喜歡在大城市打拼?
回覆列表
-
1 # 西沽釣翁
-
2 # 十梅庵人SH
家鄉即故土,是生我養我的地方,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故土難離”,童年少年時光在家鄉長大,自然對家鄉充滿情感。
六、七十年代國家發展緩慢,城市就業自身都難以解決,廣大農村基本上就是小農經濟自給自足,每年除了生產點糧食夠自己吃的,公糧上交,自己也沒有多少錢。生活清貧,人心安穩。
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就業機會大增,城裡人不夠用,農村青壯年的人看到了掙錢的門路,看到了希望,紛紛湧入城市,掙錢養家,幹一些非技術性的基礎工作,家裡留守老人孩子維持耕種一畝三分地。
隨著社會進一步發展,各行業技木進步對人員要求越來越高,原來那種粗放型經濟越來越沒出路。外來務工人員難以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需求,進退兩難,回家斷了收入,留城前景渺芒。
家鄉留不住肉身,那是因為有理想的人要實現遠大的抱負,生活貧困的人要掙錢養家。一畝三分地解決不了上述問題。
人都有戀鄉情結,中央臺不也是經常播放“記住鄉愁”嗎?根在哪裡魂就在哪裡,就是這個道理。
家鄉留不住肉身,遠方留不住靈魂。是一個時期社會大環境的因素,關鍵是學習進步。有作為的人大學畢業回鄉創業同樣大有作為,勤奮上進的年輕人努力拼博一樣能在城市紮下根基,事在人為。
長大後,你仔細觀查,家鄉有許多養活自己的道,只要你撲下身子還是很有奔頭。你象種地吧,需要人,需要農具,種子,化肥,有頭腦何愁不發財?
退一步講,家鄉面窄,要向外發展,給人打工或闖蕩,同樣能站穩腳跟。如果家鄉沒能留住你的人,但家鄉有牽絆,你的心會被隨時收回,不管你走多遠。也許時間久了你會疲憊,但你的根永遠是你魂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