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紫砂壺藝人劉浩

    紫砂界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寧做三把壺,不配一個蓋。足可見配蓋是一件多麼令制壺人為難的事兒!那麼,紫砂壺配蓋子到底難在哪兒呢?

    1. 難在配色,很多壺友拿著自家的壺來配蓋,而這把壺根本就不是出自他找的制壺人的手。因此,制壺人也無從知道這把壺的燒製的溫度。我們都知道窯溫燒的高低直接影響一把壺的色澤。如果不知道這把壺本身的燒製溫度,你怎麼去保證壺蓋燒出來色澤就和壺身一樣呢?

    2. 難在口蓋合一,其實,如果僅僅是要求制壺人簡單做個蓋子,這是非常簡單的,但是生胚在進行燒製的時候都會有一定的收縮,我們制壺人自己在做一套壺的時候都不能保證口蓋紋絲吻合,更何況是為一把已經燒製好的壺重新配蓋子了。特別是朱泥的紫砂壺,那高達25%的收縮率,更是難上加難!

    3. 難在壺體不壞,在把蓋子放入要內燒製時,壺體也是要整體放入的,這也是為了提高口蓋的吻合程度。但是,我們都知道,壺體回爐重燒風險是很大的,如果不夠乾燥很容易就壺體不保,到時候是真的得不償失了!

    當然,不是說就沒有配蓋成功的事例了。我們熟知的這幾件經典的紫砂作品就是由顧景舟大師後期配蓋而成的:

    1. 申錫子冶石瓢

    2. 大亨德鍾

    3. 圓腹壺

    既然有配蓋成功的先例,為什麼如今沒有制壺人願意配蓋呢?顧景舟大師的配蓋作品均為歷史上的名品,他是出於對經典的熱愛與紫砂技藝的專研,所以,他所花的功夫與心血去配蓋,是他的追求所在。世間能有幾個顧景舟呢?

    不僅如此,除了前面提到的技術難度,壺友的要求也是層出不窮,如果你為他配蓋,你要按他的要求去做,但是有些壺友對於紫砂根本就是外行,這樣要求,那樣要求,搞的像是自己在配蓋一樣!你說,心累不心累?

    最後,配蓋,其實還是個費用比較高的活,一旦你辛辛苦苦配出來了,可能壺友一句:怎麼這麼貴?還不如買吧新壺了!好吧,你的辛苦轉眼就是那麼得不值錢了~吃力不討好的活,誰還願意幹呢?

  • 2 # 勝利坤

    紫砂壺在使用過程中,壺蓋常因失手打碎。

    紫砂壺打碎了,多少人會重做,壺蓋打碎了,多少人不想重配。 但是壺藝人往往只想重做不想重配,玩壺者不免會有些怨氣和想法。

    部分壺友抱怨,說:我買的壺,不小心把蓋摔了,去找做壺的藝人,誰知道竟然不願意給我配壺蓋!我花錢買你的壺,你憑什麼連個小小壺蓋都不幫我補?

    如果壺商輕易就給你配了一個壺蓋,這時你反而要當心,為什麼這麼容易就配了個一模一樣的蓋子。

    在紫砂行業裡有句話:寧做三把壺,不配一個蓋。為什麼呢?

    只要瞭解了紫砂泥的特性和紫砂壺的製作特點,玩壺者就能夠理解了。

    收縮問題

    紫砂壺從製作到完工的過程當中會經過很多次的乾溼、收縮。

    我們在做這個蓋的時候是跟壺同期做的,同期收縮,所以這個蓋整進去正好,包括後期燒成之後的整理,都是正好的。

    如果壺完成了之後再單獨從泥做的話,這中間的收縮程度跟身筒的收縮程度是不一樣的,沒辦法掌控。

    即使知道泥料的收縮率,假如說用卡尺來量,如這個泥性(紫泥)收縮是12%,那麼在量這個坯體的片子的時候,放大12%。

    你認為你放大這個12%是精準的嗎?如果你覺得已經精準了,但是在拍打泥片的過程,在製作的過程當中,還有一絲一線的來去。

    這個“來去”就決定你這中間是否晃盪,是否大小偏差,這個就很難掌握了!所以有一句話:寧做三把壺,不做一個蓋。

    顏色問題

    同一塊泥,在不同的溫度下,燒成的顏色也會不一樣。

    做的時候,蓋子和身筒是套在一起收縮的,溫度剛剛好,窯的氣氛也剛剛好,它顏色是一樣的。

    如果說下次重新用這個泥,做這個蓋子。

    剛好放的窯的位置不一樣了,壺放的位置高低也有不同,裡外也有不同,它進入窯的氣氛就不一樣了,出來的蓋子也會顏色不一樣。

    紫砂泥是純原礦天然生成的,每一塊都有一些細微的差別,燒結的時候體現的雜色不一樣。

    所以即使配上去正好了,千載難逢地正好了,出來的顏色不一樣還是不舒服。

    質感

    壺體顆粒質感取決於泥料種類、泥料加工方法、生坯乾溼度等因素。

    目前,紫砂壺的製作完全是憑經驗的手工操作,對於泥料的把握程度也只能限於經驗可控的範圍之內,如泥料中類、生坯乾溼度等。

    但泥料的具體加工方法卻不是壺藝人能知道的,選同種泥料容易,選與原來加工方法(磨碎、煉製、陳腐)一樣的泥料難。

    此外,現在很多紫砂壺,都是藉助石膏模具的半手工製作,配壺蓋,就必須找到當初的石膏模具。

    對於一些作品款式比較多、變化比較快的壺藝人來說,也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

  • 3 # 雨默天邊

    我試著回答這個問題,大家不要見笑。傳統各行各業都有禁忌,一脈相承。古語有云:壺不配蓋,醫不改方,伶不冒頭。這三句話是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來的經驗,一是對同行的尊重,二是敝帚自珍。同行之間,最忌諱對別人說三道四。從醫的從不改同行的藥方,只要對方不犯低階錯誤。如有不妥,只能隱晦說明。壺不配蓋,並不是不能配。一把好壺講究的是意境,比如王羲之酒醉後在地上寫了他最滿意的字,酒醒後再也寫不出來。心境不同意境也不同,後配的永遠比不上原配。伶不冒頭,是指登臺之前臺下觀眾倒好上來了,無論你多大的角也不能挑簾上場救火,這是一個兩頭不落好的事。紫砂壺是傳統手藝,做壺難做蓋。如果我給你配了蓋,你拿出原蓋和新配的蓋品頭論足,我就要貽笑大方了,傷不起。所以我寧願做三把壺,也不給你配蓋!這是行內的規矩,任何行內人都應該遵守。

  • 4 # 觀砂堂紫砂

    也經常有壺友問我,紫砂壺的蓋子打爛了能否幫配一個。

    是很難配的,這需要從泥料的一致性說起。你買的壺可能是幾年前買的,而且每家做壺的泥料都有差異,哪怕用的都是紫泥,每家紫泥的顏色也會存在差異。這是因為不同的紫砂礦源、不同的燒製溫度造成的。一旦某批泥料用完了就再也找不到完全一樣的泥料,用其他泥料來配蓋就會和原來的壺身產生色差。另外由於紫砂泥料在燒製過程具有一定的收縮比率,不同的泥料收縮比率就沒辦法掌握,這就會導致配出的蓋子可能蓋不上,或者和壺身間隙太大。即使能找到完全一樣的泥料,也很難保證一次能把蓋子配的剛好合適。可能需要多次常識,所花費的精力實在太大。花這樣的精力對於制壺的來說,完全可以再做一把新的壺了。而對於消費者來說,又願意花多少代價請人配壺蓋,除非是非常名貴的壺可以考慮花一定的代價請人配蓋,如果是一般的壺,出不起價格是沒人願意配的,配蓋子不如重新買個新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狗狗是比較聽話,服從主人命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