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笑嘗歷史百態
-
2 # 小刀三國
任何一個朝廷,當牛掰的執政者去世後,國內必然不太穩定,國外其他勢力也會蠢蠢欲動。對於蜀漢,劉備去世後,國內就有黃元叛亂以及南中地區造反,諸葛亮去世後,孫權在吳蜀邊界增兵威脅,可見,蜀漢僅靠一州之地,其生存是挺不容易的。
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公元263年蜀漢滅亡,諸葛亮死後,蜀國竟還堅持了近30年,它是怎麼做到的呢?
諸葛亮去世
究其原因,可以簡單歸為三點。
其一,外部因素。我們來看看這三十年,曹魏在幹嗎?東吳又在幹嗎?怎麼不趁著蜀漢虛弱的時候,伺機入侵呢?
諸葛亮死後約5年,魏明帝曹叡去世了,曹叡是機智的,他在位時很好的限制了司馬懿的權力。曹叡死後,託孤大臣曹爽攬朝政攬了近二十年,其中曹爽曾有一次率軍攻打蜀漢,不過沒能成功,假設成功的話,天下可能是另一個模樣了。隨後便發生了高平陵事變,司馬家做掉曹爽,把持了曹魏的大權,不久後司馬懿就死了,之後長子司馬師也死了,於是到了公元255年,司馬昭專權,再過了7年多,司馬昭決定伐蜀了。
回顧曹魏這三十年,忙不忙?真滴忙!曹叡死完,曹爽死,曹爽死完,司馬懿死,司馬懿死完,司馬師死,終於到了司馬昭時期,基本消滅了曹家忠臣,有時間經營國家,然後起兵伐蜀了。
這三十年東吳在忙啥?忙著和曹魏小規模交戰,忙著內部鬥爭,孫權的兩個兒子孫和、孫霸在爭奪儲君之位,公元252年,孫權掛了,孫亮繼位,之後又和司馬家交戰了。
故曹魏、東吳都很忙,都得處理國內事務,幾乎沒時間攻打蜀漢,蜀漢雖然比較弱,但要完全侵吞下也得做好充分的準備。
魏蜀吳三國
其二,諸葛亮死後,蜀漢的執政者都盡職盡責。
據《資治通鑑》記載,諸葛亮死之前,後主劉禪曾派李福去詢問誰可繼任並主持國家大事,諸葛亮回覆說蔣琬,李福繼續問,蔣琬之後呢,諸葛亮再回答,費禕可以接任。這段記載被羅貫中老師編寫,在《三國演義》中有這一幕。
蔣琬和費禕,兩人雖說能力不及諸葛亮,但也算中規中矩,對劉禪忠心耿耿。兩人經常在漢中前線和成都兩頭奔走,曹爽的那一次伐蜀,正是費禕率軍前去擊退了魏軍。這兩人死後,蜀漢基本就到了黃皓干政時期,朝中變得烏煙瘴氣了。
諸葛亮指定的兩位接班人可保蜀漢二三十年,之後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軍事聯盟劉禪劇照
其三,文臣武將的配置還不錯的。
丞相諸葛亮雖然走了,但一些優秀的文臣武將還在。比如說董允,董允是劉禪的老師,他基本都在朝中匡正劉禪的行為,如果沒有他,劉禪估計早就放肆起來了;比如說鄧芝、宗預,完成了聯合東吳的任務,並保護著吳蜀邊界地區;比如說馬忠,此人治理南中地區很有一手,使南中地區的經濟不斷髮展;再比如王平,若沒有他在漢中冷靜應對曹爽大軍的入侵,蜀漢估計要早滅亡十多年呢。
當然還有軍事統帥姜維,將領廖化,吳懿,張翼等人,文臣呂乂、向朗、郭攸之等人,這些都是能幹事的臣下,劉禪的得力助手。
馬忠
由於諸葛亮作戰的謹慎,他北伐期間兵力並沒有大損,蜀漢的軍隊算是維持住了。而且諸葛亮奠定的治國方針,也讓蜀漢的經濟能保持穩定發展,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那麼,有沒有劉禪的功勞呢?估摸著也是有的吧...小夥伴們怎麼看?
-
3 # 每日趣評
諸葛亮生前輔佐蜀漢,死後仍然庇佑蜀漢,因此,諸葛亮死後,蜀漢仍然能夠苟延殘喘30年,與他有很大關係。準確的說,諸葛亮留下的策略及人才使蜀漢延命了這麼多年,這又從何說起呢?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軍北伐,駐軍五丈原。這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當時諸葛亮的身體狀況已經開始變差。劉禪不放心,於是派尚書僕射李福前來勞軍,李福當面詢問了諸葛亮身後之事。諸葛亮沒有避諱,直言:我之後蔣琬接任,蔣琬之後費禕接任。再往下,諸葛亮沒有回答。
福謝:“前實失不諮請,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亮曰:“文偉可以繼之。”又問其次,亮不答。這就是諸葛亮的安排,應該說,諸葛亮的眼光是非常準的。諸葛亮死後,蜀漢大臣及軍民都處於驚恐之中,生怕魏軍前來進犯。而蔣琬被任命為尚書令,後升為大將軍,錄尚書事,位於百官之上。蔣琬臉上既無喜色,也無憂慮之色,一切猶如諸葛亮未死之時,眾人遂服。
在這時,其實有一個人也很重要,他就是皇帝劉禪。劉禪是否是個明君,眾說紛紜。但是有一點是無可爭議的,那就是劉禪很聽話,尤其是諸葛亮的話。
諸葛亮遺命:我死之後蔣琬接任。於是劉禪便火箭般的速度拔蔣琬,迅速扶持蔣琬成為眾臣之首。諸葛亮還有一個遺志:北伐中原,以攻為守,劉禪也執行不誤。
在蔣琬被提拔為大將軍錄尚書事後,劉禪下昭:蔣琬應該繼承諸葛丞相遺志,領兵駐軍漢中,伺機北伐中原,統一天下。
今有此變,斯乃天時。君其治嚴,總帥諸軍屯住漢中,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為了讓蔣琬處理政務方便,劉禪令蔣琬開府,加升大司馬,總督內外一切軍事。在蔣琬駐紮漢中的六年間,曹魏始終不敢來犯。
蔣琬主政時期,基本延續了諸葛亮時期的政策,那就是以攻為守。令王平鎮守漢中,姜維為涼州刺史,率領一隻偏師進兵西涼。不同的是,諸葛亮時期動輒起兵十萬有餘,則蔣琬時期,兵力要少的多。
後期,蔣琬以涪縣水陸皆便,於是率兵駐紮涪縣,將鎮守漢中和北伐曹魏的事情徹底交給王平和姜維,同時蔣琬開始提拔費禕為副手,實現權力逐漸轉移。
終蔣琬治理蜀國期間,曹魏忙於平定遼東公孫淵叛亂,無暇四顧,因此蜀漢安保太平,等到費禕接任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費禕接管漢中後,當時的魏國皇帝曹叡託孤於大將軍曹爽和司馬懿,而司馬懿被曹爽所架空,曹爽為了取得關中地區的軍權,策劃了襲擊蜀漢的軍事行動。
這時費禕很鎮定,指揮蜀漢諸將抄曹軍後路,欲將曹爽大軍就地消滅於漢中棧道之間。後曹爽經過參軍楊偉和夏侯玄的力勸,率軍撤退。即使這樣,魏軍也被蜀軍拖住,經過苦苦掙扎方才脫身,損失了大量的輜重。
因此,費禕雖然才能不如蔣琬,但是確保漢中無事還是能夠做到的。費禕執政期間,重用董允,而董允最大的功勞就是遏制了宦官黃皓不能上位,始終進入不了權利中心。董允早亡,沒等到費禕死去,董允便早逝了。
公元253年,費禕遇刺身亡,之後陳祗和大將軍姜維共同執事。這時蜀漢的朝局很複雜,姜維長期領兵在外,因此朝內陳祗的威望很重。而陳祗這個人又和董允不一樣,陳祗既支援姜維北伐,又不排斥宦官黃皓,於是在陳祗接替董允擔任尚書令後,黃皓也逐漸從幕後走向臺前,慢慢的開始形成自己的勢力。
所以,準確的說,黃皓干政,陳祗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最後蜀漢在堅持三十年之後,敗於鍾會伐蜀,也是因為黃皓和姜維兩人的鬥爭。
在陳祗主政時期,反對北伐的聲音已經很強烈了。以譙周為首的文臣在朝堂上和陳祗辯論,是否應該繼續伐蜀。陳祗堅決的支援繼續北伐,所幸的是,當時的皇帝劉禪還沒有忘記諸葛亮的教誨,也義無反顧的支援北伐,這才有了姜維的繼續出兵隴右。
陳祗死後,宮中大權及勢力都被黃皓所霸佔,黃皓開始在劉禪面前進讒言,說姜維數年伐魏未果,有過無功,應該罷黜他的大將軍之職,虛領益州刺史之職回成都養老。姜維則強烈的要求劉禪斬了黃皓,以防他妖言惑眾。
維惡黃皓恣擅,啟後主欲殺之。後主曰:“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劉禪心裡很清楚,伐魏還要繼續,但是黃皓也不能殺,於是從中間和稀泥,讓黃皓親自登門向姜維道歉。最後姜維怕回去遭到黃皓陷害,於是領兵滯留沓中種麥。這給了司馬昭機會,司馬昭隨後制定三路伐蜀計劃,由鍾會統領二十萬大軍兵分三路伐蜀,最後鄧艾偷渡陰平,迫降成都,蜀漢滅亡。
因此,諸葛亮死後,蜀漢之所以能夠堅持了30年,跟兩個人有某大的關係,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劉禪。諸葛亮死後有遺命,任命蔣琬和費禕接任,這兩個人沒有辜負諸葛亮的重託,在任期間確保了蜀漢的安全。而劉禪是是個非常聽話的君主,時刻不忘諸葛亮的遺志:北伐曹魏,不管是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姜維、陳祗哪一個當政,劉禪都義無反顧的支援他們北伐,這也是蜀漢能夠一直保持戰鬥力,確保不被曹魏所滅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蜀漢之滅,始於陳祗當政期間,這時黃皓趁勢崛起,陳祗死後,在朝中在也沒有人能夠壓制黃皓。最終黃皓和姜維內外失和,給了曹魏機會,蜀漢隨之滅亡,結局令人可悲可嘆!
-
4 # 三國逐鹿諸葛亮死後,為何蜀國還能存在三十年之久?
蜀國多風雨,臨危不亂數十載。蜀國後其,內憂外患,加上諸葛亮多次北伐,國力已消耗殆盡,民困而國乏。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又進行了艱難的九次北伐中原,雖然勝多敗少,但也是勞民傷財。在加上劉禪聽信讒言,寵信宦官黃皓,導致朝政頹廢,大臣不能進言,就連姜維也不得不去沓中屯田,以避黃皓的鋒芒,蜀漢可謂已經搖搖欲墜。然而從諸葛亮234年病逝五丈原,到263年司馬昭三路大軍伐蜀,鄧艾偷渡陰平,劉禪不戰而降,蜀國存在了三十年左右,搖搖欲墜的蜀國為何能存在如此之長的時間,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蜀國雖然內憂外患,但還有很多忠志之士盡職盡責。諸葛亮死後,蔣琬被委以重任,任命其為尚書令、將軍,被封為安陽侯。蔣琬一生為蜀漢恪盡職守,司馬懿征討遼東的時候,蔣琬奉命駐守漢中,與東吳一起夾擊曹魏,六秒中,曹魏不敢來犯。後來身患重病,但堅持作戰,後來因沒有實質性進獻,退守涪縣,因病情加重,不幸離世。
後來費禕繼任丞相的重任,他非常注重人才的任用,又善於權衡利弊,據說還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曾成功擊退夏侯玄等人的進攻,為蜀漢也是操勞一生。費禕死後董允繼承費禕的遺志,曾多次告誡劉禪親賢遠佞,多次打壓黃皓,並告誡黃皓不要進獻讒言,必自食其果,於是又董允在時,黃皓不敢放肆。
姜維自不必說,也是為蜀漢操勞一生,屢次北伐中原,繼承諸葛亮遺志,雖然受到朝廷很多大臣的反對,但依然堅持,即使受到黃皓的排擠陷害,也沒有忘記盡忠盡責,後來劉禪投降,姜維還想著復國,最後被殺又被破腹取膽,對蜀漢可謂耿耿忠心。蜀漢正是有這一批忠臣,才會衰而不倒。
其次諸葛亮聯吳抗曹的策略,讓曹魏不敢輕易來犯。劉備夷陵之敗後,諸葛亮再次堅持聯吳抗曹,孫劉再成一家,諸葛亮六次北伐期間,孫吳還多次攻打曹魏作為策應,如孫權進攻合肥,陸遜攻樊城等,這樣即使諸葛亮死後,曹魏也不敢輕易來犯,即使來犯也要估計東吳是否會偷襲曹魏大本營,因此孫劉聯盟也是蜀漢能夠長治久安的一個重要原因。再者說,孫劉聯盟也解決東吳大患,因為沒有孫劉聯盟,東吳也很有可能攻擊蜀漢,乘人之危,蜀漢一但受到夾擊,必不能長久。可見諸葛亮也是有著長遠的發展戰略眼光的。
最後諸葛亮死後曹魏動盪不安,無暇功伐蜀國。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就即可被削除兵權,被曹魏宗親們嚴加看管。後來遼東公孫淵又起兵謀反,曹睿再次起用司馬懿平叛亂,司馬懿斬殺公孫淵後,曹睿已經病重,岌岌可危,命人快馬加鞭召回司馬懿,司馬懿一夜便奔會洛陽,接受託孤,這樣年幼的曹芳繼位,曹魏更加動盪不安。後來曹爽為了排擠司馬懿,獨攬大權,升任司馬懿為太傅,曹爽有聯絡百官,誅殺異己,意圖謀反,並想著找藉口除去司馬懿。
司馬懿忍無可忍,於正史十年(249年)年發動高平陵政變,佔領洛陽,拘捕曹爽,並以謀反之罪,夷其三族,攻擊七千餘人,曹魏宗親基本被斬殺殆盡,從此司馬懿便控制了曹魏大權。顯而易見,曹魏內部動盪不安,曹睿病逝,曹芳年幼,司馬懿曹爽政權,曹魏基本上沒有機會和能力功伐蜀國,這樣蜀國也就相對的有了一段時間的太平。故而在諸葛亮死後,蜀國還能存在三十年之久。
你是如何看待蜀國存在三十年的?
-
5 # 歷史這樣說
從輔佐劉備艱難創業,到託孤支援後主劉禪,諸葛亮確實是蜀漢王朝的靈魂人物,以至很多人覺得他死了,蜀漢好像就結束了一樣。
事實上,蜀漢還是繼續堅持了30年,箇中緣由,悅史君給大家分析一番。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在北伐途中去世,臨終前,他把丞相長史蔣琬推薦給了後主劉禪。
此時的劉禪,已經不是剛剛繼位的小年輕,他有了真正親政的機會,沒有再任命新丞相,而是任命蔣琬為尚書令、大將軍等職務處理政務。
同時,劉禪還一方面派鄧芝繼續保持與東吳的合作,一方面派李恢、張翼等人鎮撫南蠻,保證後方平安。
局面穩定之後,劉禪決定派蔣琬在漢中駐守,找機會北伐,蔣琬依從諸葛亮的舊規治國,幾次派姜維出征,但效果一般。
蜀漢延熙九年(246年),蔣琬去世,劉禪用大將軍費禕處理職務,南中方面繼續派閻宇等人鎮撫。
費禕為人謹慎,選擇處理好國內事務,對北伐非常消極,蜀漢延熙十六年(253年)不幸遇刺身亡。
之後,劉禪起用衛將軍姜維負責軍事,尚書令陳祗處理職務,派宗預繼續跟東吳維持關係,巴東則由閻宇等人鎮撫。
姜維一直在外統兵北伐,陳祗主要負責日常政務,但此時太監黃皓得到劉禪信任,陳祗和黃皓關係不錯,後者對朝政的影響越來越大。
蜀漢景耀元年(258年),陳祗去世,黃皓對姜維的非議更加肆無忌憚,由於北伐損耗太大,很多人都反對,姜維只能留在沓中。
蜀漢景耀六年(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等人攻打蜀漢,雖然姜維攔住了鍾會,但鄧艾卻奇襲殺死了諸葛瞻,在譙周的規勸下,劉禪出城投降。
悅史君認為,蜀漢能夠在諸葛亮之後維持30年,雖然有蔣琬、費禕、姜維等人的輔弼之功,但最根本的是後主劉禪,他的知人善用還是重點,不過最終劉禪還是走上了寵信宦官的老路,貽誤戰機之後不得不選擇投降,是遺憾也是一種必然。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
6 # 靈魂的感觸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在北伐途中去世。此後蜀國雖渡過了一段休養生息的和平歲月,然到姜維掌權時,因繼諸葛遺志,又進行了艱難的11次北伐,雖然勝多敗少,但也是勞民傷財,使得蜀國國力損耗巨大,加之劉禪又寵信宦官黃皓,導致朝政頹廢,蜀漢政權可謂是搖搖欲墜。然而從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到263年鄧艾偷渡陰平,劉禪不戰而降,蜀國仍存在了近三十年之久,那麼風雨飄搖的蜀漢政權為何還能存在這麼長時間呢?在我看來主要有三點:
忠臣盡責第一,很多蜀漢忠臣盡職盡責。據《資治通鑑》記載,諸葛亮死之前,後主劉禪曾派李福去詢問誰可繼任主持國家大事,諸葛亮推薦了蔣琬,費禕二人。雖說這兩人能力比不上諸葛亮,但也是恪盡職守,對蜀漢忠心耿耿。兩人常往返於漢中和成都,為蜀漢操勞一生。曹爽曾征討蜀漢,正是費禕率軍前去擊退了魏軍。繼蔣琬,費禕之後,蜀漢又出現了一位賢相董允,董允為人恪守正直,禮賢下士。
此三人與諸葛亮便是後人所說的“蜀漢四相”,賢相時期亦有賢將,時吳懿,王平,馬忠,鄧芝等人皆忠義之士。後來雖有黃皓亂政,但黃皓也並非一手遮天,時內有忠臣諸葛瞻,外有姜維掌控兵權,更有諸多忠心蜀漢的將領,像廖化,羅憲等等。
聯吳抗曹第二便是秉承了聯吳抗曹的外交國策。劉備夷陵兵敗後,諸葛亮再次堅持聯吳抗曹,孫劉聯盟也是蜀漢能夠長治久安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樣諸葛亮死後,曹魏也不敢輕易來犯。
魏國內部矛盾激烈第三,當時魏國內部權力鬥爭非常激烈,無暇他顧。首先是遼東公孫淵叛亂;曹叡去世後又出現了司馬懿和曹爽的鬥爭,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奪取了大權;公元251年到公元257年,又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淮南三叛”。這些曹魏內部的動亂自然給蜀國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條件。
劉禪也並非我們所想的昏庸第四,劉禪做的還算不錯。劉禪沒有改變劉備和諸葛亮留下來的既定方針,在外交上堅持連吳抗曹,在用人方面便是堅持“荊州第一,東州第二,益州第三”這樣大方針,但也有所改進,在大規則不變的情況下,劉禪還是做了不少改變,像封舅舅吳懿為車騎將軍,統領漢中,諸葛亮最忠實的四位手下:蔣琬,費禕,董允,姜維,依舊把朝政和軍事交給他們,但卻是分開掉,不讓一家獨大。重用益州人,比如馬忠,句扶等,但都是軍事方面,政治方面依舊是荊州人。這各方面的平衡也令三大派系都比較滿意,所以劉禪治理蜀漢還是比較出色的!之所以寵信黃皓,實則是一種帝王權術罷了。
-
7 # 繁華萬里
在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以後,蜀漢的國力是最差的,曹魏的人口是蜀漢人口的4倍,兵力是蜀漢的3倍以上。諸葛亮知道兩國之間的差距,如果給了曹魏休養生息的機會,那蜀漢的偏安局面不會維持太久。因此在諸葛亮時期,蜀漢六次主動進攻曹魏,屬於以攻為守。
曹魏的國力雖然強,但是也有自己的問題。曹魏需要防禦北方草原的烏桓、鮮卑等部落,同時還要面對蜀漢和東吳,北方地區經過連年戰爭,出現了人煙稀少的情況。因此,曹魏也沒有實力迅速消滅東吳和蜀漢。
在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以後,蜀漢開始了休養生息,曹魏的情況也差不多。直到姜維上臺以後,蜀漢才開始新一輪的北伐。但此時的曹魏經過休養生息以後,國力已經明顯增強。蜀漢內部則出現了宦官專權的問題,姜維在軍事防禦上出現了失誤。最後,魏國兩路軍隊夾擊蜀漢,鄧艾利用迂迴穿插的戰術,兵臨成都城下,劉禪最終選擇了投降。
-
8 # 亭殿閣
公元223年,劉備抱憾而終,三國的舞臺卻未因為他的離場而落下帷幕,權力的鬥爭依舊在繼續,曹魏虎視眈眈,東吳伺機而動,而蜀漢,劉備臨終前將身後事託付給諸葛亮,將實現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夙願寄託在他身上,史稱白帝城託孤。自此,諸葛亮輔佐劉禪,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只為不辜負先主之恩,而他和劉備這段君臣之誼也成為了千古美談,不過,這都是後話了。在當時,諸葛亮首先要解決的難題面對強大的魏國,他該如何北伐成功,不過很可惜,歷史告訴我們,縱然諸葛亮足智多謀,最終還是無力迴天,直到他的生命在五丈原走到盡頭時,也沒能看到蜀漢一統天下。
雖然諸葛亮的北伐以悲劇告終,但是這出悲劇也有令人深思的地方,即諸葛亮與魏國交鋒多年,在實力懸殊較大的情況下,魏國明明可以速戰速決,為何前前後後拖了43年才讓蜀漢投降?對於這個問題,一直以來眾說紛紜,筆者認為,一方面受制於兵力,另一方面是魏國忙於整頓內部。
時光倒流回千年前,彼時的曹操與孫劉聯軍對峙於赤壁,在小說演義和民間傳說裡,赤壁之戰規模空前,頗具傳奇色彩,孔明開壇做法借來東風,火燒曹軍連營,孫劉聯軍反敗為勝,曹操敗走華容道,從此與帝位絕緣。然而,這與真實歷史上的赤壁之戰相差甚遠,事實上,曹操雖然在赤壁之戰中落敗,原因卻不是所謂的孔明借東風,而是因為當時曹軍大量士兵感染疫病,在醫療條件較差的古代,還未開戰曹軍就已經失去了作戰士兵,最終敗北。而這次失敗影響深遠,曹操當時為了攻打東吳,發兵至少二十萬人,結果因為疫病損失慘重,這一點從曹操當時江陵都未能保住,以及此後一生再未出兵東吳可見一斑;待到魏國養兵恢復元氣,曹丕登位後,為了一統天下,也為了一雪前恥,再次揮兵東吳,他一如父親當年般自信,認為東吳不過是囊中之物,然而宿命卻再次輪迴,大軍行至堅城江陵之下,軍隊感染疫病,大多數人死亡,於是不得不班師回朝。兩次發兵東吳讓魏國的兵力過度損耗,不復從前。
想要重振旗鼓也不是不可能,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兵力不濟的情況下,魏國還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即徵兵飽和。連年征戰,百姓食不果腹,人口大量減少,根據史書記載,當時十州人口數量不及漢時一大郡。亂世之中,群雄逐鹿,好男兒都想建功立業,可一將功成萬骨枯,受苦的是無辜百姓。與此同時,魏國的徵兵,不僅僅是以備蜀,吳交戰,還要有一部分兵力分散去防諸胡,如此一來,昔日強大的魏軍在後來遇到北伐的諸葛亮也只能守而不能攻,只能無限拖延而不能速戰速決。
除了兵力問題,筆者認為,魏國花費多年才將伐蜀成功的另外一方面原因在於比起開疆擴土,魏國內部矛盾日益暴露,當務之急是抑制日益膨脹的世家大族,尤其是明帝時期在複雜的政治局勢之下掌握政治主動權是首要任務,雖然外戰令人頭疼,但是內政卻在迫在眉睫,孰輕孰重,魏國很清楚。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非成敗轉頭空,三國已經遠去,那段金戈鐵馬的時光終究如一場夢,不過幸運的是,關於那段歷史,我們還能有許多遐想……
回覆列表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公元263年,經過譙周的勸說,蜀漢後主劉禪選擇向鄧艾投降。此間相距差不多三十年的時間,三國後期,其實相對來說,蜀漢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後,實力開始下滑。但是是什麼原因促使蜀漢挺了三十年勒?
說到為什麼,咱們從外部跟內部原因來分析下
外部原因:
1、經過關羽戰死之後,蜀吳一度走上了對立面,但是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在修復與東吳的關係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諸葛亮北伐,東吳派諸葛瑾領兵同時伐魏就是很好的證明。
在諸葛亮死後,這種關係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蜀漢被滅的下場。
2、魏國內部矛盾升級。
諸葛亮去世後4年,曹睿病逝,曹爽與司馬懿陷入了內部爭權鬥爭之中,對於伐蜀的行動暫時減緩。
公元249年,司馬懿趁著曹爽陪皇帝曹芳離開洛陽之際,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從而掌握了曹魏的軍政大權,魏國內部出現統一。
但是!但是!
在高平陵之變後,魏國又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淮南三叛”。也即自公元251年到公元257年,淮南地區出現了三次反對司馬氏的叛亂,史稱淮南三叛,分別為王凌之叛、毋丘儉文欽之叛及諸葛誕之叛。
為了穩固後方,司馬懿不得已先安內。
內部原因:
1、諸葛亮對蜀漢周邊少數民族的安撫,也為蜀漢後期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
2、諸葛亮過後,雖然進攻不足,但是還是有留下一些著名將領,
比如:和諸葛亮並稱蜀漢四英傑的蔣琬、董允、費禕。按照諸葛亮的遺願,劉嬋還是重用這些忠臣,很大程度上穩固了內部,促進了蜀漢的經濟發展。
而號稱諸葛亮傳人的姜維,多次出兵北伐的姜維,雖然在影響力上很難和諸葛亮相比較,不過,多次的攻勢防禦,還是間接延遲了魏國對蜀漢的兵力部署。
這些內外因素加起來,讓蜀漢殘喘了將近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