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左壯漢
-
2 # 天空飛豬790
天主教認為凡人不能直接與上帝溝通,必須透過神職人員轉達。神職人員必須以全身心奉獻上帝,不能與凡人婚配。新教認為凡人可以直接與上帝溝通無須透過神職人員。神職人員起到帶領教眾,為神牧養羊群的作用,可以婚配。
-
3 # 溫永春1971
經文上,天主教把非正典的經文加進去了!在天主教把聖徒像看得很重要,並加以推崇有加!天主教的神父與修女,都是不成家的!天主教聚集,叫彌撒!基督教,正典66卷經文。不拜聖徒像。服侍的牧師,長老都是可以成家的!基督教聚會,叫主日敬拜!當然這些只是簡單的不同的幾項,如果從歷史上根本來說分歧還是蠻大的!
-
4 # 問鼎齊魯
基督教分兩大類。
以耶穌為天主唯一崇拜的,和耶穌與其祂天人共同崇拜的。以耶穌為唯一崇拜的為正教,也叫耶穌教,主要是人人都可以與耶穌溝通,有異象異夢驅鬼醫病等神蹟。
天主教分兩大類。
以耶穌和瑪利亞聖母(觀世音菩薩化身)崇拜的為正教。以某教廷(自封的)和政治團體指導的模仿儀式做做“信仰”,是非正教。
-
5 # 杜哥說法
基督教有三個分支:天主教、東正教、新教。
天主教最老牌,產生於羅馬帝國時期
東正教是羅馬帝國分裂後在東羅馬帝中國產生的。
新教是小字輩,歐洲宗教改革後產生的基督教分支。
-
6 # TonyDeng
基督教是總稱,有若干流派,一般是三大派,西方羅馬天主教、東羅馬東正教、新教。羅馬帝國分裂後,分開東西兩部分,就是天主教和東正教,兩派主體思想差不多,但也有衝突,甚至互不相容,西歐和中東歐(包括俄羅斯等)的對立,就有宗教相關因素。新教是文藝復興時新興的另類教派,與天主教嚴重牴觸,是資本主義的精神基礎,布魯諾被天主教廷處以火刑,其實是他發瘋地宣揚新教教義思想,並非因為他鼓吹日心說(雖然日心說也是背叛天主教地球為宇宙中心論的,但危害不及新教所主張的人人皆可解釋神意)。
12月25日的耶穌誕生節,是西部基督教的,東部基督教的耶穌誕生節是1月7日。不光耶誕節不同,諸如“主顯節”、“耶穌受難日”、“復活節”等節日也是東西不同日期的。
-
7 # 魯南打鬼人
天主教產生最早,甚督教是從中分劃出的一個派別,並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超過天主教佔領歐亞大陸,直至普及全世界任何有人的地方。基督教產生於一次不成功的武裝起義,耶穌被叛徒出賣,身死十字架。信徒堅信,耶穌是上帝的化身,三天後復活。耶穌基督由此成為信仰。基督教,意謂救世主信仰。天主教當然不承認,但為了不引出來流血衝突,承認耶穌是一個偉大的先覺,是上帝的使者,他向罪惡的人間傳達的是真正的上帝的福音。
從此,天主教與基督教一分為二。天主教只信上帝。基督教認為上帝耶和華與耶穌為一,不可分。上帝是靈,耶穌是靈之形。靈形不可分。
-
8 # 周伯剛
我個人的理解是:
天主教信仰是天道信仰,信仰上帝的大能。
基督教信仰耶穌,由聖靈到世俗中的人,最後成神的過程,屬於人道信仰。
基督教源於天主教,是天主教的分支。
在天地人三才之中,雖佔有天道和人道優勢,但缺乏地道,且天、人並不合一,是人道必須順從於天道,人道不能脫離天道的制約。
-
9 # 光明啟
題目不準確,天主教也是基督教之一。題目應該是基督新教與天主教的區別在哪?
簡述:
天主教信奉聖母,稱神職人員為神父或修女,不許結婚,代表神對信者說話。
基督新教信奉耶穌,稱神職人員為牧師,可以結婚,讓信者直接與神溝通。
天主教有教皇,有總部(梵蒂岡)有CROWN,有權杖(柺杖),將耶穌十字受難標誌繼續掛在杖上~永死。任命各國和地區紅衣主教。做彌撒。
基督新教沒有教皇,沒有總部,不任命牧師(教會自己產生,有派系的則會指定或認可)。不做彌撒,只在教會洗禮。
天主教發於猶太,卻只能輝煌於羅馬,最終萎縮於梵蒂岡(義大利國中之城~一槍就打出國的芝麻地)。
基督新教、東正教(俄羅斯)都從天主教裂變出來,信仰天主教的拉丁美洲南美洲落後,東正教的地方也落後,還淪落到給飛機試飛灑水做道場。
天主教大貢獻有二個:
一是逼使哲學的問世。由於天主教干涉朝政,賣贖罪券,神父們名聲狼籍,遭歐洲人唾棄,棄神興起哲學,也就是著名的中世紀啟蒙。
二是產生了一個新國家~美國!由於基督新教悖逆它,天主教迫害基督新教,新教徒逃亡,其中一艘叫五月花的輪船帶著聖經逃到北美,建立了美國,而五月花船上的基督新教人就成了美國的祖先。
【美建國後拒與教皇來往,卻被奧黑打破(資訊量巨大),川普後來見到教皇時趁機戲謔了一番……】
-
10 # 望江一亭
最大的區別是,新教認為,世人可以自己和上帝進行交流並祈禱。而羅馬天主教認為只有羅馬主教才有這個資格,人們只有透過主教這個渠道向上帝交流祈禱。
而東正教會直接受制於皇帝,完全依附於世俗政權,從來沒有起過象羅馬天主教會在西方所起過的那種獨立於皇權的作用。東羅馬皇帝實行獨裁統治,有權任免教會牧首,召開主教會議,批准宗教會議決定,解釋教義。教會與國家相結合,同時皇權高於教權。東正教生活與世俗生活相結合。
當然,在運用經典,對天主、聖母、耶穌的看法,宗教儀式上,三大派也有所區別。
總結,天主教需要透過教皇、耶穌、主教才能與上帝溝通。基督教覺得人人可以拜上帝,不需要誰就可以跟上帝溝通。東正教受制於政權,為政權服務,參與世俗社會生活
-
11 # 天水農人
基督教和天主教原本是一家,基督教的教堂裡都掛十字架或不掛,而天主教教堂裡掛十字架也掛聖母瑪利亞像及其他聖人像。基督教的十字架上沒有耶穌受難像,而天主教十字架上有耶穌受難像,基督教的祟拜活動叫禮拜,天主教叫做彌撒。教堂是基督教的有牧師,修道院是天主教的有修士和修女,而且不能結婚。天主教只有一個,到那裡都一樣。基督教有很多派,各自對聖經的認知和理解不一樣。
-
12 # 徐使君
應該是天主教和東正教有什麼區別。因為天主教和新教聖經是新舊約全書,而東正教要加上一部後典。天主教和新教都是基督教,即信奉聖父,也信奉聖子和聖母,唯一不同的是信奉天主教儀式比較複雜,要經過洗禮,做彌撒,聖餐......而新教就沒那麼複雜,只要你說我是基督徒,那你就是了,國內大部份信徒信奉的是新教
-
13 # 道法自然之致良知
基督教講上帝耶和華,聖母瑪利亞,,基督是救世主的意思,上帝是基督,創造了世界,並救贖人民。天主教由基督教發展而來,耶穌基督是耶和華和聖母瑪利亞的兒子,他和聖父聖母三位一體,救贖人民。由基督教衍生了多種宗教,主要有天主教和東正教,天主教又分化出了路德教派和卡爾文教派。中國佛教,道教,儒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並存。互相尊重,愛國愛教是中國的一貫主張,希望各教派能健康有序的發展。團結友愛,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想教派興,互贊第一功。
-
14 # 南山毅
基督教和天主教廣義上來說都屬於基督教,都來自於亞伯拉罕一神教,以聖經作為宗教經典,以上帝作為崇拜物件。
但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基督教往往是指狹義上的基督教新教。歐洲傳統上一直是天主教的天下,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中產生了新教。新教發展到現在,和天主教有很多不同。
聖經不同。天主教和新教都以聖經作為宗教經典,但是在具體內容上卻有略微差異。天主教聖經共有73卷,包括舊約46卷,新約27卷。基督教新教聖經共有66卷,包括舊約39卷,新約27卷。可以看到,天主教聖經舊約比新教多了7卷。
天主教除了崇拜耶穌外,同樣崇拜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認為她是信徒和耶穌之間的中保,因此經常向她禱告。但是新教只崇拜耶穌,瑪利亞只是作為凡人來看待。
在教義上,無論新教還是天主教都認為世人有罪,死後要下地獄,只有依靠耶穌才能得救上天堂。但是基督教新教強調因信稱義,一個人只要信仰耶穌,信心堅定就能得救進天堂。天主教則強調因行稱義,不僅要信,還要在行動上做善事,有積德行善的味道。
天主教教會組織非常嚴密,有一個從上至下的等級組織,有最高宗教領袖教皇,全世界所有天主教會都要聽梵蒂岡指揮。普通訊徒不能隨意解讀聖經,必須聽神職人員的解釋。
新教教會組織非常鬆散,沒有統一組織,沒有唯一領袖,宗教派別五花八門,多的數不過來。普通訊徒可以自己解讀聖經,無需透過神職人員作為中介。
天主教教堂通常高大宏偉富麗堂皇,內部裝飾有大量精美壁畫和雕像。新教教堂一般比較樸素,新教徒認為壁畫和雕像是拜物偶像,所以教堂內部除了十字架,啥也沒有,顯得有點簡陋。
天主教的基層神職人員叫神父,新教神職人員叫牧師。神父不能結婚,牧師可以。
天主教宗教儀式複雜繁瑣。新教比較簡單隨意。
新教熱衷於向外傳教,很喜歡上街拉人頭。天主教這種情況比較少。
-
15 # 一用書生76267237
猶太女人,未婚產子,由奴隸主變成了奴隸。但由於猶太女人相對於其它奴隸有文化,故成為奴隸們崇拜的偶像:奴隸們分三派,一派認為那個兒子很厲害(天主教),另一派認為那個猶太女人很厲害(東正教),最後,一些奴隸認為這個觀點(上帝救人)很厲害(新教)。由於奴隸是這個社會的主體,所以基督教徒很多。
-
16 # 減水書生
很多厚重的概念,往往套了太多的硬殼。直接地切入認識,往往撞得頭破血流,卻仍舊浮於表面。即便“知道了”,也僅是感覺到了,卻不夠豐富。
硬殼,是歷史的疤痕。所以,與其直面而切入,不如溯本而追源。因此,我們最好從其歷史的脈絡中,去探究是什麼、分類成什麼以及變成了什麼。
天主教和基督教,首先是一箇中西不同文化的名詞硬殼。
在中國,區分為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名詞概念。在西方,則區分為基督教(即天主教)和新教(即基督教)。所以,只需要知道:在西方,我們所說的天主教就是基督教,我們所說的基督教應該是新教。
天主教和基督教,都要溯源到猶太教。這又是一個必須要砸掉的硬殼。所以,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猶太教和簡單的宗教知識。
宗教是一套意義生產系統。意義的作用,主要是幫助人們在不確定的世界中獲得確定性。
那麼,什麼是不確定性?
磁鐵指向南方,這很神奇,但它是確定的。做一百次實驗,它都指向南方。這跟從高處跳下來會摔死,是一個道理。神奇是神奇,但不奇怪,所以很確定。
打雷和閃電,就充滿了不確定性。而被雷劈死,那就更是天大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產生恐懼。恐懼就要杞人憂天。但杞人憂天地活著,太痛苦。所以,你必須給打雷和閃電這種不確定性做出確定性的解釋。而解釋的過程,就是一個賦予意義、生產意義的過程。
雷公也罷、電母也罷,都是解釋。但還只是迷信。因為你生產的確定性或賦予的意義太零散、不繫統。而宗教,則是一套意義生產系統,它能夠系統性地給出解釋、輸出意義,進而提供更為全面、穩定的確定性。
這是關於宗教最樸素的解釋版本了。其他還有超餘的解釋、博弈的解釋以及超越性的解釋,等等,但都脫離不開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宗教可以分為多神論宗教和一神論宗教。而一般認為,先有多神論,再有一神論。
夏皮羅的《歷史的正確一側》認為,多神論是一種落後的世界觀。大仙說你這事能成,然後你就各種“孝敬”大仙,進而“賄賂”神。但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神成了飄忽不定的東西。所以,要擁有一個穩定的意義輸出系統,就必須要玩一神論。
於是,猶太人橫空出世了,他們創立了一神論的宗教,即猶太教。
按照本•夏皮羅《歷史的正確一側》中的說法,猶太教與後來的天主教、基督教,大體可以歸納為一脈相傳的四條信念:一是有且只有一個神,即上帝;二是人要有行為規範,即按照神的意志去生活;三是歷史不斷前進,人類最終完成最終救贖;四是每個人都有自由意志,上帝把選擇權交給人類自己。
但是,我們肯定要問:從最初開始,猶太教和基督教,便是如此的高階大氣上檔次嗎?
實際上,這就是西方人的自負。自己吹自家祖宗,肯定怎麼大氣怎麼吹。而邏輯上則是一種倒果為因。真實的情況應該是:猶太教和基督教好來發展出了這幾條信念,而不是最初按照這幾條信念去設計。所以,這是演化發展的結果,而不是頂層設計的初衷。
同時,我們也還會問:一神論,真比多神論高階嗎?
也未必。多神論更為靈活、更為包容,一神論更為僵化、更為偏狹。由一神論引發的各種宗教戰爭,不知道死了多少人。
既然是這樣,那麼一神論的猶太教到底高階在哪裡?
與其說一神論本就高階,不如說它源自低階。一神論,肯定更為複雜一點兒。因為它需要足夠的抽象。你照著山川日月和各色英雄想象出一個神,這多容易、這多簡單、這多形象。
但是,沒有山川日月、沒有各色英雄,只有神,或者說只有神這麼一個概念符號呢?如《十誡》中的規定:不可有偶像崇拜。沒有偶像,只有神。然後,你這個神怎麼造?
沒辦法,只能死命抽象。所以,一神論的猶太教,必須完成從形象到抽象的升級。
那麼,這就是說:猶太人本就聰明,人家最早完成了認知上的抽象升級,進而創造了一神論的猶太教。真是這樣嗎?
與其說他們聰明,不如說他們不得已。以下是我給的“黑解釋”,是否採納,見仁見智:
古希伯來語沒有母音字母,只有22個子音字母,沒有母音字母。如果漢語拼音只有b、p、m、f而沒有a、o、e,你怎麼發音表意?可以,卻非常困難。但是,你把古希伯來語書寫成文字,這就沒有問題了。於是,猶太人可以更高效率地從現實世界進入到符號世界。所謂更高效率,完全是因為不得已,這是逼出來的。因為沒有母音,所以口語交流有障礙,於是側重於符號世界自由馳騁。而在符號世界自由馳騁,你就必須足夠抽象。抽象一旦夠了,也就會湧現出更為抽象的信仰。“我是阿爾法,我是歐米伽,我是全能者……”,猶太人的神只能出現在文字的符號中。於是,猶太人創造了一神論的猶太教。
上述論證的邏輯,未必是充分,卻是必要:語言上的先天缺陷,導致必須在文字元號世界裡死命抽象;抽象思維和抽象知識積累夠了,也就能夠玩出只能出現在文字、符號以及概念中的神;於是,一神論宗教才能誕生。
那麼,我們怎麼理解一神論宗教和多神論宗教呢?
做一個簡單類比:一神論就是一個ios系統,死活也不跟別人相容合作,要買app(意義)必須買我家的;多神論則是一個安卓系統,佛祖也能跟玉皇大帝一起喝茶,什麼app(意義)都可以買、誰(造神)也都可以賣。
猶太教的特點以及它的發生溯源,就講到這裡。接下來,我們開始講猶太教到天主教、基督教的“光輝歷史”:
公元前1450年前後,猶太人的領袖摩西,帶領族人前往應許之地、迦南。在路上,摩西這個大祭司,制定了《十誡》。這算是上帝和猶太人立約了,也就是聖經上的《舊約》。而這時候,上帝只是跟猶太人立約了,跟其他族群沒啥關係。
猶太人與上帝的立約,不能類比於現在的合同。合同起碼要求主體間平等,但這裡肯定不是平等了。那立約是為了啥?主要是透過確定人神關係來解決信仰問題。
如果人神關係理解起來費勁,那就類比中國的天人關係。而對於這層關係,華人比較超脫,“敬鬼神而遠之”。於是,到天人之際或死生之際也就行了,再往上,華人不想了。
華人可以超脫,但猶太人不行。他們必須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牢固地跟神捆在一起,否則就無法獲得確定性。於是,猶太人的天人關係,不僅要超越到人間之外、超越到天外上帝,而且還要建立足夠強的關係,於是就採用了立約的方式。
透過《十誡》,神會獲得猶太人的全部忠誠,猶太人只能敬拜一個神,即耶和華;而猶太人當然也會從神哪裡獲得好處,即上帝只揀選猶太人。
啥叫揀選?現在說揀選,是死後上天堂;而當時的理解,就是猶太人打仗能開外掛。有神的保佑,猶太人自可所向披靡,拿下迦南美地、打遍阿拉伯半島。
但弔詭了:猶太人這個仗是怎麼打怎麼輸。甚至,連耶路撒冷都被反覆佔領好多次。於是,猶太人開始懷疑神了,認為耶和華這個神不靠譜、淨忽悠人。接下來,想都不用想,肯定是信仰危機。
所謂信仰危機,就是原有的意義生產系統出問題了、不行了。不行就不行,無所謂,咱們再找一套不就行了。但是,沒那麼簡單:
一個是不好找。所謂找,就是形成某種新形式、新內涵的族群共識。而這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一個是出問題。有共同的神,大家才能凝聚起來。突然沒了,猶太人還怎麼凝聚起來,精神上凝聚不起來,族群自然會煙消雲散。
於是,解決的辦法只能是重新解釋。IOS系統不好用了,咱就打補丁、做更新,能將就著用,就不能隨便重做一套,更不能輕易換成安卓系統。打補丁、做更新,就是所謂的重新解釋。
猶太人是這樣重新解釋的:上帝的應許之地不是迦南,而是天上。信上帝不是打仗開外掛,而是將來得永生。
這就相當於公司業績不好了,於是老總宣佈:咱不給工資了,但給大家股份,然後同志們好好幹,等熬到上市再吃肉。
如果是華人,你這麼忽悠肯定不行。因為華人對天的理解只到天人之際這個層面,再往上,他不想了。所以,什麼天國、什麼永生,都是扯淡。禮崩樂壞之後,不是克己復禮,而是變法圖強。等法也變了、強也圖了,然後再“霸王道雜之”,開始思考天了;然而,也絕不會更上一層樓而“純任德教”,而是仍舊停留在天人之際。
但是,西方人是要尋求超越性的。所以,你這麼忽悠,他就能信。想想十字軍東征就行了,教會代表上帝說給我打,然後就死命打,死多少人也要打。拋開宗教意義,十字軍東征能有啥意義?你根本找不到。
信仰很豐滿,現實很殘酷。上帝許諾了天國和永生,而羅馬卻帶來了枷鎖與統治。於是,逆火效應出現了:越是現實殘酷,則越是肯定執著。而且,猶太教還在各種超越性的解釋中,發展到了基督教階段。
簡單說,猶太教等級提高了,從猶太人的宗教,發展到全人類的宗教,產生了普適性。
這個過程是怎麼發生的?
《聖經》版本的解釋是:上帝把兒子派到人間,來拯救墮落的猶太人。但這是神話故事。
真實的歷史過程應該是:為了解決信仰危機,猶太人出現了“新先知”,“新先知”重新解釋猶太人和上帝的約定。
這個重新解釋就是把迦南換成了天國、把打仗開外掛變成了死後上天堂。這個“新先知”呢?就是耶穌基督。
程朱理學一統天下的時候,突然殺出來一個王陽明,然後扯起大旗、搞顛覆,那程朱理學的弟子精英肯定不幹。因為你動了人家的乳酪。而基督的這個重新解釋,也是一樣的邏輯,相當於動了猶太祭祀階層的乳酪。於是,必然是“可忍孰不可忍”了。猶太祭司們勾結羅馬總督彼拉多,就把基督定在了十字架上。
但是,思想的傳播,根本不是殺一個人就能解決的事情。你就是把人家領袖殺了也沒用。在基督死後不到四十天的時間裡,新的宗教組織出現了。因為新的宗教組織是奉基督為主,於是就叫基督教,即現在歐洲的天主教。
一切都是故事,因為萌萌大眾只認故事、不認理論。所以,基督教必須講自己的核心故事。這個故事就一個簡單敘述: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上帝用兒子的鮮血洗滌了猶太人的背叛和罪惡,於是再一次給了猶太人與神立約的機會,即《新約》。
西方人的特性,是一定要玩到超越性層面的。本來自己只是魚缸裡的魚,但這條魚非要思考魚缸外邊的“天上世界”。然後,不僅要找到這個天外世界以及可能到來的天外來客,而且還要跟人家立約。你只有做到這種程度,這條魚的確定性才能獲得,否則就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華人呢?還是那句話“敬鬼神而遠之”:我承認魚缸外面有一個超越性的天上世界和天外主宰,但思考到天人之際、死生邊緣也就行了。再往上,跟我沒關係,因為我的主要精力是人間煙火,“未知生焉知死”。後面也肯定會遭遇問題,但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打補丁、做更新就成了程朱理學。
先是猶太教;但信仰危機了;再是基督教,是為了解決信仰危機。但這個演進過程中,基督教還是停留在猶太人的小圈子裡。它只是猶太人的部族宗教,而不是全人類的普世宗教。
但是,羅馬帝國是一個普世帝國。
在這個普世帝國中,聖保羅主張大家都可以信奉基督教,而不一定必須是猶太人。這麼一來,部族的基督教,就升級為普世的基督教了。
帝國是尊重差異性的。所以,羅馬人不僅自己有很多神,而且也尊重其他部族的神。簡單說,你只要服從羅馬帝國的統治,至於信什麼神、帝國都尊重。甚至,羅馬人還修了一座萬神殿,把其他部族的神也給請了進來。神佑你們的部族,但萬神佑咱們的羅馬。
所以,羅馬帝國是一個安卓系統。然而,這個安卓系統的帝國,卻兼併了一夥非要用蘋果系統的人,即猶太人和基督教。因為基督教只信一個神。所以,這就沒法玩了。
最初,羅馬帝國非常排斥基督教,認為這傢伙就是個異類搗蛋鬼,不幹掉他,帝國就不能安生。
但是,基督教發展太快。
到了公元313年的時候,羅馬帝國已經控制不住基督教了。因為軍隊中有多一半計程車兵皈依了基督教。於是,皇帝君士坦丁只好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這麼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換取基督徒對自己這個皇帝的忠誠。
雖說“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但知易行難,現實中很難分開操作。即便是今天,你能說美國的福音派信徒對美國大選沒有影響嗎?這跟基督教與羅馬帝國的關係一樣。
羅馬帝國不是隻有你們基督教,還有很多其他部族的神和宗教,而多神才是帝國的傳統。如果一神的基督教是極端左派,那麼,多神的其他宗教就是保守右派。所以,兩夥人肯定要死磕。皇帝公開站了左派基督教,那右派多神教必定要跟皇帝掀桌子。於是,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遷都了,在東邊新建了君士坦丁堡。
皇帝拉攏新生力量,肯定會招致保守力量的不滿。而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遷都。這跟咱們的孝文帝遷都洛陽、隋煬帝新建東京是一個道理。空間範圍上,歷史真得很相似。
東邊的君士坦丁堡清爽了許多,而西邊的羅馬則陷入了一神教與多神教的混亂紛爭。但是,基督教還是以位於羅馬的羅馬教會為教宗。
公元381年,君士坦丁堡大公會,將君士坦丁堡教區升級為牧首區,排名僅次於羅馬教宗。
公元395年,由於繼承原因,羅馬分裂,形成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羅馬帝國、以羅馬為中心的西羅馬帝國。
隨著羅馬分裂,東西教會之間的矛盾,也就只能日益尖銳了。
公元451年,卡爾西頓大公會議,將君士坦丁堡牧首提升至與羅馬教宗並列的首席地位。
西邊的羅馬教宗肯定不服,但不服也沒用。
公元476年,西羅馬爆發了西方版的“安史之亂”。但人家的“安祿山”成功了。蠻族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皇帝。西羅馬帝國就此覆滅。
羅馬帝國的羅馬教會,對於蠻族是一百個瞧不起。所以,雖然身在蠻族淪陷之地,卻一直忠於僅剩的東羅馬帝國。這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羅馬教會盼望著君士坦丁堡趕緊出兵,收復羅馬的大好河山。
就這麼盼望著、盼望著,一直盼望到公元800年,羅馬教會還是沒熬住,於是“委身”蠻族了,為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加冕,承認查理曼大帝是羅馬人的皇帝。
到了公元11世紀,發生了東西教會大分裂。公元1054年,東西教會互相開除彼此教籍,分裂成為天主教和東正教。
東正教,在東羅馬滅亡後,逐漸轉移到了俄羅斯。因為不是主線,所以不多說了,繼續說羅馬的天主教會。
天主教“委身”蠻族,這就相當於知識精英與政治精英、精神領袖與世俗王權合謀了。而兩夥精英一旦合謀,那統治必然會越來越穩定。比如,隋唐科舉制就實現了知識精英與政治精英的合謀,大一統的中華帝國從此賡續不斷。
但是,在西方,卻不是這麼回事。因為教權與王權開始相互鬥爭了。而鬥爭的原因,主要是錢和權。
國王和教會都要任命主教。誰任命了主教,那麼主教的第一年薪水和當地的十一稅就差不多歸誰了。所以,這既是權的問題,也是錢的問題。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但硬幣總共這麼多,到底哪一枚歸上帝、哪一枚歸凱撒,總不能二一添作五吧?最後一定是實力說了算。
開始是教權全面壓制王權,教會敲骨吸髓,賺得盆滿缽滿。所以,國王的日子肯定不好過,因為錢都被教會收走了。同時,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過,錢都花費到了宗教事業,那還怎麼發展經濟。
後來是王權徹底壓制教權,王權要多囂張有多囂張,教權要多卑微有多卑微。甚至,羅馬教廷硬是被法國國王抓到阿維尼翁,羅馬教皇當了70年的兒皇帝。
為了挽回這個頹勢,在結束阿維尼翁之囚後,教會準備搞點兒大事情,來重振權威。這個大事情就是文藝復興,教會試圖透過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以重獲權威。
當時的羅馬天主教會,有兩重身份:一重是知識精英,知識掌握在教會手中,國王和貴族都是文盲;一重是精神領袖,君權神授,這個神要由教會代言。
但是,教會被折騰成那副慘德性,精神領袖的架子肯定端不住了。於是,教會只能從知識和文化上尋找突破口,來重建權威。而這就是文藝復興的原因。
搞復興是要花錢的。翻譯幾部經典、出版幾部詩集,你就是全用羊皮紙也花不了多少錢。但是,重建因教會衰敗而殘破的上千座教堂,那就要花大錢了。這筆錢,讓誰出?教會不出、國王更不出,所以只能讓老百姓出。隨後,教會開始各種不要臉:又是拼命榨取十一稅、又是瘋狂兜售贖罪券。
教會成了公司、信仰成了買賣。羅馬教會斯文敗類,新的權威不僅沒建起來,反而瓦解了舊有權威。
公元1517年,一個叫路德“天主教原教旨主義者”,在德國維滕貝格諸聖堂的大門上,貼了《九十五條論綱》,宗教改革拉開序幕。
這之後,基督教新教粉末登場。
那麼,宗教改革後的這個基督新教,與羅馬的天主教,到底有啥區別呢?在教義上,主要集中以下四個問題的回答:
第一個是靠什麼得救的問題。天主教認為要靠上帝的恩典和人的善功;而新教認為只能靠上帝的恩典,它否定了善功。
你可以把善功理解為做好事、積功德。這不挺好嗎?人要按照神的意志去生活,而按照神的意志去生活,就應該做好事、積功德。同時,這麼做,也可以放大宗教促進人類合作的意義。那麼,新教為什麼廢要給否定掉呢?
硬殼都是歷史的疤痕。天主教不是賣過贖罪券嗎?這就說明善功是可以被教會利用起來搞腐敗的。所以,這就不能要。同時,救贖靠善功,就等於上帝是可以賄賂的、信仰是可以交易的,只不過把金錢換成了善功。但信仰就是信仰,信仰是不能交易的。所以,索性就別整用不著的,否定善功,一切都靠神的恩典。
對於靠什麼得救問題的回答,應該是天主教與基督教最為本源的區別,其他全是以此為基礎的放大推理。
第二個是宗教權威的標準問題。天主教認為權威來自教皇誥令,基督教認為只有聖經。
所謂宗教改革,實際上是一場革命,革了羅馬教會和教皇的命。這夥人腐敗透頂,甚至導致了信仰危機。所以,基督新教,就不可能繼續認可教皇權威。革命就是要顛覆舊權威、重建新權威。
你羅馬教會不是靠給人計善功撈好處嗎?行!我們否定善功,你也就別費勁了。但還不夠,為了防止你再玩其他概念、再搞其他考核,我們把宗教權威和法律權威也給你徹底否定掉,以後你連嘚瑟的資本都不允許有。
那宗教權威靠什麼?《聖經》就夠了,《聖經》是上帝說的話。其他人再怎麼說,能有神說的更為正確、能有《聖經》更有權威嗎?
善功是考核的內容,權威是考核的權力,新教一氣全給廢了。但是,還有考核的主體呢,即羅馬教會和教皇。所以,革命尚未成功、新教仍需努力。
第三個是教會是什麼的問題。天主教認為教會是具有強制力的信仰和道德管理機構;而基督教卻認為人人都是祭祀,每個人都可以和上帝直接聯絡。
所以,什麼神父、主教、紅衣主教、教皇等考核主體,也全要廢掉。善功給你否定掉、權威給你否定掉,這還不夠,連實現這些的權力機構和人,也要給你否定掉。
基督教認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而教會只是基督徒的團契,即基督徒的聚會組織。但是,新教團契組織就沒有紀律和懲罰嗎?當然有。但最嚴厲的處罰也就是把你趕出去,犯了罪,然後你別來了,我們也不跟你一起聚會了。而如果真心懺悔、痛苦悔改,甚至都把同工和牧師給感動了,那還能讓你恢復聚會和交通。
第四個是生活意義的問題。天主教認為是在服從教會的前提下,獲得拯救;基督教認為生活的意義就是侍奉上帝、榮耀上帝。
直接跟神建立聯絡,那怎麼才能建立,普通人該怎麼生活呢?千年中世紀,說是大家都活在上帝之下,實際上都是活在教會之下。所以,新教必須為普通人重新確定生活的意義。記住:輸出意義才是宗教的本職。
在天主教的生活觀中,只有神職才有意義、才是值得榮耀的。而其他職業則全是蠅營狗苟的紅塵俗世。於是,成不了神職的萌萌大眾,必須服從教會。早請示、晚彙報,是少不了的功課。教會不僅要監督你,而且要教育你,八小時之外也要對你嚴格管理。
基督教則認為這是狹隘的生活觀,認為每一個職業,無論是種地的農民、工廠的工人,還是企業的老闆,甚至也包括科學家,等等這些職業,無一不是神的安排,也無一不是榮耀神的。大家好好工作就是在榮耀神,而這就是新教的新生活觀。
歷史脈絡清楚了、教義內容清晰了,關於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區別也就相對了然了。至於誰家教堂更奢華樸素、誰家管理更鬆散嚴格、誰家誡命更僵化靈活,都不是重要問題。
猶太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發展過程,完全就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
信仰危機了,這是曲折;重新解釋了,這是前進。我們儘可能豐富地觀察其發展歷程,這樣才能在豐富認識中看懂它們的區別。但是,這也僅是儘可能的豐富。就像多麼聰明的偵探都無法還原現場一樣,我們再怎麼豐富也不可能復原歷史場景。
比如,實際的歷史過程,一定要有物質的作用。
沒有印刷機,就不會有大批次的《聖經》,而沒有足夠數量的《聖經》,信徒就無法脫離天主教的控制。你可以透過《聖經》直接與上帝建立聯絡,但你連本《聖經》都沒有,這個聯絡還怎麼建立?這就是物質。
再比如,也少不了權力鬥爭的推波助瀾。
死磕羅馬教會的主力擔當,不在新教氾濫的歐洲大陸,而在英倫三島。導火索是英國國王亨利八世非要跟王后離婚。但羅馬教會死活不同意。於是,英國開始了教會的國有化。英國國王徹底跟羅馬教會掀了桌子,連一點兒臉都不給留。而Continental的德法國王更是把羅馬教皇欺負成了喪家犬。教會的權力只能逐步退出世俗世界。
同時,更少不了經濟、社會和文化的作用。
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新的生活方式和生產關係。這些都要顛覆教會確定的生活方式和人際關係。而人類在思想上的不斷反思以及人文精神迴歸,也都對天主教會的統治產生了瓦解和顛覆的作用。
而這些豐富的細節,都促成了基督教與天主教分裂與彼此的區別。
-
17 # 福垊
基督教與天主教的區別既複雜又有趣。地球人都知道,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我發現,世界三大人種有了一個有趣的對比,穆斯林大多是黑人——亞非,佛教徒大多是黃色人種——亞洲,基督徒大多是白色人種——歐美。
三大宗教資料
有趣的是,三大宗教的排名並非僅僅按照信徒人數來排名,更重要的是按照信徒分佈來排名的。根據相關資料,印度教徒是佛教徒的三倍,就中國傳統信仰也比佛教徒多800萬人。當然信徒最多的還是基督徒,全球基督徒人數佔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之多,有22億人。基督徒數量是穆斯林加兩倍的佛教徒數量,穆斯林是佛教徒的五倍之多,而基督徒是佛教徒的七倍之多。
從上面的表述來看,您會認為基督教是包括天主教的。您的感覺沒有錯,但如果僅僅認為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部分,而實際在國內來看,很明顯基督教反而又是天主教的一部分。這是這麼回事呢?這一切還要從歷史說起,說起歷史,不僅基督教和天主教是一家,就是伊斯蘭教也跟基督教是一家呢!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他們同出一源,信仰的是同樣一個上帝,都源自於古猶太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不僅認同同一個上帝,而且都把亞伯拉罕(不是林肯)當成共同的先知,故而這三個宗教,又被稱為亞伯拉罕諸神教。
我曾說過,當今文明由歐美來引領,但當今宗教甚至包括哲學卻源自我們亞洲。我們都知道,巴以衝突中的耶路撒冷是猶太人和穆斯林認為共同的聖地。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問題,我們還是從猶太人的那些光輝歷史說起吧。
四千多年前,在伊拉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有名亞伯蘭的族長,帶著族人遷徙到迦南,迦南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祖孫三代,背井離鄉地遷徙,也是被逼的。鄉親們都把日月星辰和君主當成神,而亞伯蘭卻堅持己見認為只有造物主是神。鄉親們告發了他,他被君主抄家流放,而他把在流放地又改名亞伯拉罕逃亡到迦南,他們自稱為希伯來人,意思是渡河而來的人。
亞伯拉罕一家
巴以衝突那麼厲害,可您知道嗎?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他們同出一源,亞伯拉罕與侍妾生的庶長子以實瑪利是阿拉伯人的祖先,亞伯拉罕與妻子生的嫡幼子以撒是猶太人的祖先。猶太就是猶大的意思,我們都知道猶大出賣了耶穌,後來就引出了猶太是與神角力的意思。而與神角力有一個專門的詞語——以色列。
在迦南沒多久,就遭遇饑荒,他們又搬家了,全部搬到了埃及。雅各的子子孫孫在埃及生活了四百多年,受盡了欺辱,其後裔摩西宣稱受了神的啟示,又帶著族人回到了迦南。摩西的後人又建立了以色列聯合王國,創立了(古)猶太教。
在以色列聯合王國分裂成以色列王國又被一輪又一輪消滅後,在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發生了一件不是大事的大事。有一天,一個猶太徒的小木匠,不斷傳播福音,說自己是彌賽亞,吸引了一些人。什麼是彌賽亞,彌賽亞就是上帝派來的人。這就讓猶太教忠實信徒,尤其是大祭司非常不爽,自己都不敢說是上帝派來的人,他們認為耶穌是異端。在猶太人的心中,彌賽亞是那種救主復國的人,而耶穌主張的卻是救世主,猶太人又比較狹隘,主張只有猶太人才是上帝的選民,而所有信他的人。後來,耶穌又自稱是上帝的兒子,要建立王國。大祭司直接向總督告發了,他還擔心總督不會處理耶穌,還表示要向羅馬總部報告。就這樣,總督被迫把耶穌給釘在十字架上。
耶穌死了,他的信徒無比痛心,無比感動,他們為了傳播福音竭盡全力,耶穌的影響越來越大,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宗教——基督教。為此恩格斯曾說:“基督教是猶太教的私生子。”基督教與猶太教的關係就典型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羅馬帝國看到基督教影響力很強大,也就由原來的剿變成了撫,基督教就被招安了。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於393年,宣佈基督教為國教,這裡的基督教是尼西亞派基督教。
狄奧多西一世很像趙武靈王,很才幹,不過他卻實現了趙武靈王沒有實現的夢想。趙武靈王想把趙國一分為二,分給兩個兒子,結果自己卻餓死了。狄奧多西一世下令把羅馬分成東西兩國,老大是東國,老二是西國。老二很開心,至少在宗教方面,老大得聽老二的,因為教會在西羅馬帝國。老大不服,自己也弄得了教會。
從老大和老二相爭,爭到老大的後代和老二的後代相爭,到了十一世紀雙方都號稱正統。老大的後代本來不是正統的教會,但缺什麼吆喝什麼,就宣稱自己是正統的教會,因為地處東方,故而又被稱為東方正統的教會,簡稱東正教。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行為,讓老二的後代很鄙視,他們本來就是正統的教會,於是他們不再強調正統而強調強大——我們的主是天下所有人的主,簡稱天主教。
馬丁路德
後人對天主教正統是認可的,要不然怕是有一個西天教的簡稱吧?西天教的全稱,就是西方天主教嘛!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興起,資產階級興起,德華人馬丁路德先向天主教發難。當時的教會問題一大堆,為了生存和發展,教會只能妥協加以改革,也就形成了路德宗的基督教。文藝復興風靡歐洲,教會改革同樣遍及歐洲,法華人加爾文和馬丁路德是好友,也促進了宗教改革,形成了基督教加爾文宗。英國是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對天主教進行改革,形成了安立甘宗(盎格魯宗),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聖公會。資本主義時期對天主教的改革,為了區分與舊基督教的區別,這些帶宗的帶會的改革教會,統稱為新基督教。
伊麗莎白一世
前邊我說了,在國內我們所說的基督教又是天主教的一部分,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上面統稱的新基督教,在國內我們會簡稱為基督教。如此一來基督教就有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天主教也包括基督教,至於基督教是包括還是被包括完全取決了基督教的廣義還是狹義。那麼如何區分基督教的廣義和狹義呢?華人華僑的辦法是,廣義的基督教稱之為基督教會,狹義的基督教就是新教。
不過,就我個人來看,基督教應該作為廣義來看,至於狹義為了防止歧義,直接稱其為新基教(新基督教)、新天教(新天主教),對此您怎麼看呢?您也可以這樣理解,天主教和基督教(狹義)的區別,其實就是舊天主教(舊天教)和新天主教(新天教)的區別!那麼兩者具體又有什麼區別呢?
舊天主教,其實就是羅馬天主教會,又稱羅馬公教,簡稱公教。新舊之別在名稱上來看,一個是公教一個是新教。
公教信徒在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這些西歐國家居多,公教建築最突出的特徵頂部有高高三角形,上面聳立著十字架。其內部裝修精美,並樹立一群人的雕像。這群雕像是天使、信徒眾星拱月地圍繞在耶穌身旁。公教的十字架,邊緣處理得較為美觀,還有耶穌的雕像。
新教教徒在北歐、澳洲、美國和中國居多,新教的建築頂部三角形較低,一般上面沒有十字架。新教教堂內部就單調多了,只有一個大大的十字架。而基督教的十字架只是一個樸素簡單的十字架。
方濟各教宗
公教權威最高的人是教宗,教宗實際就是大祭司,就是我們常說的教皇。我們之所以稱梵蒂岡的元首方濟各為教皇,是因為梵蒂岡是政教合一的國家,一國之主不是皇嗎?如果因為梵蒂岡太小而稱他公教教公,似乎有點不夠大氣。 再說梵蒂岡國是城國,似乎可以成為城主。
新教權威最高的人物不是“外國”的方濟各,要麼是沒有什麼最高機構,要麼自己的君主就是祭祀,典型的像英國,英國國王就是聖公會“會長”。
這些就是基督教和天主教所有的區別還有聯絡,您明白了吧。
回覆列表
廣義的基督教包括:東正教、天主教和新教
狹義的基督教專指新教。
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的區別是:
天主教誕生時間比新教早,
有個宗教領袖教皇(教宗),
天主教的十字架上有聖像(耶穌像)
新教的誕生時間晚,其誕生時間可以認為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時期,約公元1517年《九十五條論綱》釋出時期 。
沒有教皇或者類似教皇的宗教領袖。
十字架是沒有苦像(耶穌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