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孩子學爸

    定好規矩,必要時採取技術手段!

    電子裝置(如手機、電腦、iPad等)和電視看多了,對孩子視力(還有心理健康)有影響這個已是共識——絕大多數的遊戲,現在大多數的動畫片和網上的不良資訊,對於好奇心很強的孩子來說,就像“毒品”,怕就怕孩子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如果是用手機來學習,這個尚可理解,家長告誡孩子別用眼太久了,注意保護眼睛;但是如果是拿來玩的話,就要特別注意了!

    我也知道,防是防不了,只有正確的引導。

    1)把玩手機(遊戲等)作為一種獎勵,告訴孩子你必須要做到什麼才能玩,而且一次只能玩多久。

    2)為了不讓兒子沉迷遊戲,我也告訴他,“網路遊戲,在英文裡面有個名字叫‘mud‘。那什麼是mud?mud就是泥潭的意思,意為你一旦迷上了遊戲,就會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我還給他講述了當年爸爸因為迷上了遊戲,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的案例!

    3)作為家長,更要以身作則,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玩遊戲——正所謂耳濡目染、言傳身教!

    4)如果有必要,可以開啟電子裝置的家長控制(Parental Controls)功能(見下圖)。現在大多數的手機、平板、電腦都有家長控制,以保護孩子的上網安全與健康,這個也是有用的。

    5)在滿足孩子好奇心的同時還要告訴他,現在管著你是為你好,等你以後長大了,你自己去把握。不要因為聽到其他同學談論遊戲或抖音就覺得他們有很厲害,這些東西,不代表他就比你優秀!

    總之,要正確引導,合理疏導,防微杜漸。

  • 2 # 心語說親子

    要讓孩子放下手機,需要先了解孩子為什麼要玩手機。

    根據諮詢經驗,大致有這麼幾種原因:

    第一,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原因,就是孩子因為打遊戲,把爸爸媽媽可以連線在一起了。因為爸爸媽媽要一起商量辦法,解決問題,所以爸爸媽媽就有了共同的話題,就會不再吵架,甚至不會分開了。孩子內心深處有一個害怕爸爸媽媽關係不好,害怕會分開這樣一個深層的動力。

    第二,打遊戲,他就可以得到更多的關注,他要看一看,為了他不打遊戲,爸爸媽媽做了多少多少事情。一個缺少關注的孩子,往往就會用不停地打遊戲換來父母更多的關注。

    第三,孩子在打遊戲的過程中享受那份刺激,那份開心,可以忘卻很多現實中的煩惱,包括學習上的不愉快,在學校裡的挫敗,被忽略,被否定的感覺。

    第四,孩子在家裡需要承擔的責任非常少。

    那麼知道原因了,如何引導孩子放下手機遊戲呢?

    第一,父母投入一些精力經營好感情和婚姻,讓孩子體會到家的溫暖。

    第二,父母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做得好的事情上,肯定他,關注他。

    第三,具體瞭解孩子在玩什麼遊戲,在這個遊戲中,孩子得到了哪些價值?比如受尊重,領導能力的體現,得到別人認同。然後家長在現實生活中給到孩子這些價值。比如在家裡多尊重孩子,給他作主的機會,多認同他。也可以多帶孩子參加一些真實的遊戲,讓他在真實的遊戲或者體育運動中得到這些價值。

    第四,在家庭中讓孩子承擔一些家務,讓他有主人的感覺,而不只是被照顧著的孩子。

  • 3 # 親子故事蓮子說

    這個問題是幾乎所有爸爸媽媽都頭大的問題,問得非常有代表性

    1.爸爸媽媽覺得:孩子能杜絕手機遊戲嗎?

    爸爸媽媽下班了之後,自己在家裡會幹什麼?會打遊戲嗎?孩子身邊的孩子會打遊戲嗎?孩子身邊的環境裡比如公交車上,地鐵裡有沒有人在打遊戲?

    你有沒有發現,在現代人的生活裡,打遊戲跟曾經的看電視一樣正常。我們家的老人經常說一句:孩子都是跟著時代來的。我們小時候不打遊戲,是因為那時候電子產品本來就不流行,而現在網際網路基本上成為人生活的一部分,孩子能完全杜絕遊戲嗎?所以,個人認為,孩子可以打一會兒電子遊戲,但怎麼玩是需要協商和立規矩的,你說呢?

    2.我們家爸爸就打遊戲,兒子跟他關係特別好,因為他們有共同語言,有時候我不在家,他們就一起打遊戲,變成了屬於他們兩個的交流。

    這其實不是挺好的嗎?還是想起的遊戲,不僅僅是遊戲,還有父親的愛,還有和父親共同戰鬥的情誼。所以,如果孩子一定要打遊戲,作為家長,不妨和他一起玩兒,把遊戲時間變成親子時光。當然打多久,是要有規則的。

    3.在我們家裡邊,還是打遊戲的時間不超過30分鐘,兒子打完遊戲之後,每次都還是覺得不夠盡興,這時我們就陪他一起玩,過一會兒,他就發現生活裡有趣的事兒也挺多,就轉移過來了。

    我跟一些有網癮的孩子交流,有一個大孩子,已經上了高中,他跟我說,只有在遊戲裡邊,他感覺自己有價值,自己不孤單。那時候他一個人在天津讀高中,為升學做準備,就是靠遊戲,讓他覺得有伴兒的。

    另一個案例,是一個名校女生,他的父親是一個重點小學的校長,要求非常嚴厲,後來她的妹妹有很重的自殺傾向,去看心理諮詢師,她也去找這個心理諮詢師聊天兒,說如果自己不打遊戲,就會跟妹妹一樣,因為在他們家,活著真的太無聊了。

    很多有網癮的人,之所以無法擺脫,是因為擺脫了網路,他的生活會很可怕,所以他寧願沉溺其中。

    而想讓孩子遠離網路遊戲,其實最靠譜的方法,就是讓孩子的生活豐富和好玩兒起來,如果現實生活比遊戲更有意思,孩子又怎麼會沉溺遊戲中呢?

  • 4 # 豐富多彩的飛哥

    隨著網路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的推廣,很多家長給我來信或者在金戰網留言,孩子沉迷於手機、網遊。我之前發過一篇文章“沉迷手機網遊的真相”,向大家介紹過真正讓孩子沉迷於網遊和手機的大腦機制,其實,那不過是一種慾望,孩子從中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快樂,那不過是逃避現實沉迷於虛幻的一種方式。 ? 我曾經接待過一個家長,家長說她快被孩子折磨得崩潰了。孩子沉迷於網路,家長用盡了一切辦法也不能讓他回頭。在辦公室裡,我見到了這個孩子。過去,無論學生,還是家長,見到我都是很激動的。但這孩子不同,他表現出一種敵對的態度,兩眼發直,一看就知道陷得很深了。 要想改變這孩子,必須先融化他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冷漠。 我問他:“我不懂遊戲,但我看到很多人對此著迷,你能不能告訴我,它到底好玩在何處?” 孩子沒想到我竟然這樣開場,自然是滔滔不絕。談及決鬥的快感,升級的喜悅,拼殺的刺激,眼裡放射著興奮的光芒。 我問他:“你在享受這些的同時,有沒有過負罪感和空虛感?” 孩子沉默良久,點了點頭。 我感覺教育的契機到了,就說:“你是個懂事的好孩子。能不能把你怎樣進入網路的經過回憶一遍?” 孩子說:“之前我學習還算好,常聽同學們議論網路遊戲,感覺好奇,就試著玩了幾次,沒想到一點點陷了進去,發展到不顧一切的程度。每次玩得昏天黑地之後,又感到內疚。特別是看到爸爸媽媽哭紅的眼睛,也一次次想回頭。但學習上落下的功課太多,一遇到困難,腦子裡就會浮現出遊戲的情節,就又被牽著進了網咖。” 我安慰他:“從現在開始,別去網咖啦。實在想玩,讓家長在家裡裝一套,他們同意了,你再玩一會。這樣逐步淡忘,可以嗎?” 孩子回答:“只要爸媽願意,當然可以。” 我又跟家長做工作:“你們放心,照我說的辦!第一步就是把孩子從網咖里拉出來,還要允許他有反覆。只要耐心、冷靜,全過程在你們的監控下,讓孩子戒除網癮不是問題!”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一個月後,家長打電話給我說,回去之後的頭一個星期,孩子一心撲在學習上,問他要不要玩遊戲放鬆一下,都不理不睬的。到了第二週,有一次媽媽回家,竟然發現孩子關在屋裡,偷偷玩著遊戲。媽媽頓時怒火中燒。但想起我的勸告,硬是面帶微笑,站在孩子身後,靜靜看著他玩到通關。孩子興高采烈地一回頭,又內疚又害怕,等著媽媽發落。 誰知媽媽說:“孩子,你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媽媽知道你不可能一下子全改掉。過去看到你玩遊戲,媽媽不是打就是罵,現在感覺你的心理壓力也很大,是媽媽對不起你。今後咱們一起渡過難關,好嗎?” 孩子讀懂了父母的苦心,難過得哭了。再後來,看到慢慢走上正軌的孩子,父母深深感到,孩子之所以染上網癮,自己也有很大的責任。 科學研究顯示,好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同樣,壞習慣的戒除也需要21天。這孩子從痛下決心、到病去抽絲、再到反覆,最後鞏固,前前後後正好是三個多星期。

  • 5 # 科學教育法

    看下文:

    大家要認清一個基本事實,孩子的自殺,主因是孩子玩手機網路遊戲導致。其它因素幾乎是藉口。因為,中國有5000萬網癮的孩子,網癮就是腦殘,而且,腦殘就是精神病。一個孩子神經不正常才去自殺、才去殺人,所以,惡性事件頻頻,特別是孩子自殺的多,多,是腦殘孩子多。2012年10月社會科學院上海研究所已經報告,網路遊戲可使青少年致腦殘。2018年6月1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網癮是精神病,這是人民日報報道的。實際,6年前,華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的衛生部已經定義網癮是精神病了,同樣,只是國內媒體沒有報道而已。我是一個研究家庭教育的老師,每每看到孩子自殺,說是什麼壓力,什麼挨老批評了,挨家長批評了,我就感覺非常荒唐,荒唐至極!我呼籲,有良心的自媒體工作者,我們必須行動起來,我們是國民,我們要作為。不能等。在網上把這些資料查清楚,然後展開宣傳,最後的目標挽救我們剩下的的2.5億青少年。這是國難當頭之際,你也許不樣看。我宣傳、呼籲:停止網路公司開發遊戲軟體已經20多年了,雖然位卑言高,但我還是要堅定不移的宣傳下去。大家可在百度上搜索《腦殘與邪淫危害中國青少年》!

  • 6 # 菲悅成長

    隨著時代的發展,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可以充當很多東西,尤其是遊戲機功能對孩子的誘惑力巨大,導致孩子看到大人們不注意的時候就拿到手機開始打遊戲。

    遊戲玩多了,上癮了,無疑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都有不好的影響。那怎麼讓孩子遠離手機遊戲呢?

    一、模範帶頭

    大人是孩子的老師,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我們首先從自己做起,回到家裡,在孩子面前不玩遊戲,甚至沒有事情時不摸手機!可以看書,孩子看你在學習自然就想他的作業還沒寫完呢,趕緊去寫作業去,有人說我真的不喜歡看書,那我覺得為了孩子養成好習慣,你先假裝看書好不好呢?一切為了孩子!

    二、培養興趣

    如果孩子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然手機遊戲沒那麼大的魔力了,注意力自然就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上了。所以,先觀察孩子除了遊戲外,還對其它什麼有興趣,如果這個興趣是積極健康的,那麼我們大人就重點引導,多鼓勵他更深入的去做和這個興趣有關的事情,多表揚他在這個興趣上取得的成績。

    三、陪伴

    想想我們大人如果沒有人說話,是不是也很孤獨、寂寞、冷!孩子也是一樣的,他們也是需要陪伴的,多和孩子交流,陪孩子下下棋,看一場電影,踢一場足球等等。這樣不但能讓孩子覺得遊戲也沒有那麼有意思,反而還覺得生活多麼美好,培養他的綜合能力,讓他健康成長。

  • 7 # 浮雲皆空

    怎麼樣讓孩子遠離手機遊戲,這要看孩子的父母是怎麼做的。

    如果父母下班回家第一件事情就看手機,不去理會孩子。孩子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他肯定也想玩,父母手機都不離手,你說孩子怎麼能不想去玩?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其實孩子喜歡玩遊戲,我感覺也是現在父母最頭疼的事情,要想讓孩子遠離手機,不玩遊戲,父母必須要剋制自己,不當著孩子的面玩手機。

    假如孩子在寫作業,你在玩手機,你說你這父母當的合格馬?

    要想孩子不玩手機,那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多陪孩子去戶外,讓孩子接近大自然,讓他喜歡上大自然。其實每個孩子的天性都喜歡大自然的,只不過孩子的這一愛好,讓喜歡刷手機的父母給扼殺了。還有大多數的父母忙自己的事情,沒有時間陪孩子看課外閱讀,以至於孩子孩子無聊,就喜歡上了遊戲。假如孩子從小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他哪裡還有時間玩手機?

    父母可千萬不要去矯情說孩子不願意閱讀,你陪孩子去了幾次圖書管你能記得嗎?你每天晚上會給孩子講故事嗎?會給孩子買很多圖書,陪他一起讀嗎?如果這些你沒有做到,可千萬不要說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其實每個孩子從呱呱落地時,都是好孩子。只不過這種純真無邪的本性,讓父母不經意間給破壞了。父母如果在教育的過程,偏離了方向,孩子就會養成不好的習慣。

  • 8 # 寶媽赫清顏

    怎麼讓孩子遠離手機?

    手機對於我們現在的生活本就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強制的讓孩子遠離,就有可能造成像孩子小的時候,口欲期沒有度過的很好一樣,大了就總會吃手。總是讓孩子接觸不到手機,卻能看到大人一直在用手機,她的好奇心驅使,會使它再大一些的時候,反而對手機有一種潛意識的依賴。

    告訴孩子,手機只是一種工具而已,一種聯絡的工具,一種學習工具,一種娛樂工具。

    手機對於我家麥穗兒來說,其實就像是一種玩具,她可能有幾百種玩具,互相都輪著玩。不一定什麼時候就輪到玩手機,根本就沒有依賴這一說。她想聽故事的時候呢,就自己會到手機裡面去找。他有什麼不明白的事兒呢,就會主動找爸爸媽媽到手機裡去幫她查詢問題的答案。

    那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父母的行為也很重要,父母在家拿手機的這個過程。孩子會看父母拿手機是在做什麼,你在學習,在工作,孩子就認為手機是用來學習,是用來工作的。那父母一直在用手機來娛樂,玩遊戲,那孩子當然就會認為手機是一個非常好玩的東西,讓人無法自拔。

    電視,電腦,手機,工具而已,控制孩子的使用時間足矣!

    20年前我上學的時候。班裡有一個學習非常好的女孩兒,寫作文兒的時候寫的是,《球.王貝利》。多可怕!

  • 9 # 愛吃魚的小狗娃

    1、首先檢視大人自己,因為現在在成人的世界裡哪哪都是手機,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如果大人回家都是這些,想想孩子呢,他能控制自己不如迷嗎?所以我建議,最好在孩子跟前除非必要,否則能不玩手機則不玩,陪孩子玩玩增進親子關係受益匪淺。

    2、孩子如果已經養成看手機的習慣,那麼我們可以採取逐步減少看手機時間及使用次數,來達到孩子不怎麼看手機的目的,這期間就要提到一個在《規矩與自由》一書中提到的兩個選擇,溫柔但堅定的給孩子執行兩個選擇,以此在給孩子自由的同時予以一定的規則。(具體可以百度搜取案例,在此不贅述)

    3、培養孩子其他的興趣愛好,如果孩子喜歡繪畫,那麼可以陪伴孩子在空閒的時間繪畫,如果孩子喜歡跳舞、唱歌那麼我們同樣予以陪伴和支援,當下流行的樂高遊戲,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以上便是本人的一些小建議,孩子隨著年齡增長,精力也越來越旺盛,所以陪伴孩子共同培養一些興趣愛好是必不可少的親子活動。

  • 10 # 使用者4744401767896

    孩子就愛玩,追明星、玩手機、打遊戲,就是不愛學習,非要家長推著,才肯往前走,怎麼辦?

    讓孩子好好學習,嘴皮子都磨破了,他依然我行我素,拿孩子沒辦法,怎麼辦?

    我們都知道,每個家庭多層多樣,不能一刀切,沒有一把萬能鑰匙的。我們也不能以能否進重點學校作為評判孩子的唯一標準。

    那麼,如何才能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呢?顏老師覺得家長可以從這幾個方面進行一些嘗試。

    01

    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學習

    有一次我到一個學校,問初一一個班的學生:為什麼要學習?有回答“為老媽”,有回答“為教育局”。家長說平時都是給他講的,競爭這麼激烈,要好好學習,好好學習才能上好大學,畢了業才能有好工作,有好工作才能過上好日子。孩子問那什麼算好日子呢?家長說大概是有房有車吧。孩子說現在就有房有車了。所以華人從來說不清什麼是好日子,大概就是比鄰居好的日子叫好日子。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腦子裡有4個問題,如果你戰勝了這4個問題,孩子將爆發出非常強的學習的動力——

    ▍ 1. 學習有什麼意義?

    讀書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有時候反而就是無欲則剛。你給孩子說,地球上有人和動物,你看看貓過的什麼日子?一千年前貓怎麼過現在還怎麼過,可人不同。人過的是創造性的生活,因為人會學習,大自然給了人的大腦就是用來學習的,課堂學習是狹隘的一部分。你不學習也可以啊,那跟貓狗來到這個世界是一樣的。

    ▍2. 不是不想學,可是學習太苦了,怎麼辦?

    孩子,苦是情緒,感覺是想法引起的,不是事情引起的。要改的是想法。比如,有個人請你和一個和尚一起吃飯,桌上全是蔬菜。和尚一看,覺得這個人太尊重我了。你一看,什麼意思,請我吃個飯全是蔬菜。

    同一件事,就是因為想法不一樣,兩個人反應不同。人和動物不同,耕耘有收穫,人就有樂趣。沒有比課堂學習更體現耕耘收穫的了,這就是人的樂趣。

    ▍3. 某某某小學沒畢業,現在是億萬富翁,怎麼說?

    發財是特質決定的,第一是投資魄力,第二要行動力極強,第三賺一百萬能把四十萬分掉。小學沒畢業,活得很辛苦的人更多。人有兩部分享受,物質和精神,而動物只有物質享受,家長不要把功利的東西套在孩子身上。

    家長要跟孩子交流“為什麼要學習,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我認為一個人的學習不應該只限於教科書,生活是最好的學校。我們都有這種經歷:

    去爬山,如果你對自然科學很感興趣,那你對大自然的感受一定比別人深;

    去海洋公園,如果你對海洋動物的習性很瞭解,那你一定比別人更興致勃勃;

    去歷史博物館,如果你對這段歷史缺乏瞭解,看到那些文物(artifacts)提不起很大興趣,只是為了孩子而來;

    去旅遊看古建築,如果你沒有建造此建築的背景知識,那此建築只能成為你到此一遊的紀念而已。

    如果你認為世界是迷人的,你的孩子也會有相同的認識,因為激情是會傳染的。

    家長應幫助孩子樹立這樣的理念:

    你不是考試機器,你也不是為了爸爸媽媽而學習。你是為了探索這個奇妙的世界,從而使你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而學習;你是為了增長智慧,為了探索你的獨特個性、人生價值,從而使你的人生更有意義和快樂而學習;你是為了更充分運用你的特長和才能去幫助他人而學習。

    在聊天中告訴孩子,學習的過程是不斷探索自我的過程,你會逐漸瞭解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不喜歡什麼、不擅長什麼;會學習到一些知識和技能,讓你今後有更多的選擇權,去做你感興趣的事。

    對孩子,你只需要提出3點要求:

    1.一定要努力,總結經驗就行,但不要過度在乎考試成績。

    2.在現在知識更新這麼快的時代,你怎樣學比你從書本學到什麼更重要。我希望你能學到各種能力,比如時間管理能力、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尋找資源和自學的能力等等。

    3.我希望你對這個世界有好奇心,想去探索世界的未知,求知慾強,有終身好學精神。我希望你能在學校發現一、二門你很感興趣的學科,我希望你能鑽進去,甚至用業餘的時間在網上看更多的相關資料。

    學習不等於書本知識,更不等於學習成績。書本知識只是學習的一個部分,生活才是最好最大的校園。

    02

    家長不要大包大攬,學會放手

    我以前帶學生去農村學農,看到孩子們在果園裡摘蘋果。孩子們蹦著跳著從樹上摘下蘋果,有時用水沖沖,有時洗也不洗,擦擦蘋果皮就把蘋果吃掉了。

    再看看這些孩子平時在家裡吃水果,都是家長把蘋果皮削好了,把蘋果切成片,擺在果盤裡,牙籤插好了,遞到手上,孩子們還一副懶得吃的樣子。

    這就是我們說的“跳一跳摘到的蘋果”。對孩子學習也是一樣。家長要把對孩子的期望值設定在合適的水平。既不要大包大攬,直接把“蘋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則孩子就沒興趣。

    比如:孩子做作業磨洋工、拖拖拉拉、不認真,或者沒完成作業,往往與很多家長以下的行為有關:

    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結果;

    擔憂孩子今後的發展;

    過多涉入本來屬於孩子的責任範疇(比如,家長一遍又一遍叫孩子開始做功課,然後坐在孩子身邊監督,最後再一道題一道題地幫孩子檢查作業,要求孩子把每道題改正對才行)。

    結果是,每次交上去的作業都拿滿分或高分,但你能說那是孩子的作業嗎?當你把孩子的責任攬成了自己的責任時,孩子即認為學習是為了父母,學習不是我的責任,表現出來狀態是做作業拖拖拉拉、心不在焉、不想完成作業。

    字寫不好、語法不對、拼寫有錯、有時忘了做作業、或作業落在家裡了,有時考試拿個不太好的成績回家,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經歷。

    如果家長因此大動肝火,埋怨、催促和責罵,不僅讓孩子的能量都消耗在處理這些所引起的負面情緒上,而且會加深孩子對學習的厭倦和恐懼,阻礙孩子對學習的責任感和主動性的發展,其後果比孩子最初的“毛病”嚴重得多。

    ▍ 家長要做的就是:

    明確地告訴孩子,學習是你的責任,不是父母的責任;

    你為自己學習,不是為了父母學習。

    制定界線:比如,寒假作業在什麼時候完成,必須自己完成,完成的效果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完成過程中有困難可以向誰求助等。

    逐漸放手讓孩子承擔責任:包括完不成作業開學後需要承擔的後果,作業錯誤率高需要承受的批評等,家長也可以和孩子做其他的約定。

    規則制定好後,家長只需要和顏悅色偶爾提醒:功課做了嗎?告訴孩子,如果他哪門學科需要幫助,可以告訴我,我們一起找解決辦法。只要他知道安排時間,知道輕重緩急,不要過多涉入,只是有時表揚他的時間管理做得很好。

    有些家長喜歡攀比,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聰明?人家第一名,你呢?這樣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別人笨”的心理定勢,甚至產生“媽媽喜歡別人”的牴觸情緒。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孩子現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較合適的目標,千萬不要因為別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麼高。更不要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而逼著孩子讀書,在壓力下讀書是做不好的。

    03

    讓孩子感受到責任感和成就感

    父母一直是孩子長大的阻力,尤其是獨生子女的父母,只是你自己都不覺得。

    很多獨生子女的問題,都是因為父母不允許他長大。長大的最高標誌是什麼?是選擇。理論上,0—6歲的孩子,父母控制;6—12歲,共同控制;12歲後,孩子自己控制。可是在中國可能嗎,我看30歲的兒子都是60歲的老孃在控制。這樣怎麼可能培養出有學習責任感的孩子。

    ▍ 1.與孩子站在同一個戰壕裡

    當孩子經歷自然結果而意識到自己當初的選擇是不明智的時候,我們的態度不應該是幸災樂禍落井下石地數落孩子“你看你看,我都告訴你了,你偏偏不聽,現在知道錯了?”而應該是鼓勵的態度“孩子,沒關係。媽媽(爸爸)小時候也做了好多錯事,吃一塹長一智,小孩子就是這樣成長的”。

    ▍ 2.激發孩子的內動力

    我堅信每個孩子天生都孕育著積極向上的種子,只要家長對孩子有高質量的陪伴、關愛、讚賞、傾聽和鼓勵,就給這顆種子的茁壯成長創造了條件,孩子的內動力就被激發出來了。當然了,要給孩子進步所需要的時間。

    ▍ 3.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從短期來看,孩子在家長不停地督促監督下的表現也許比家長放手後的孩子的表現好,這也是很多家長不敢放手的原因。但孩子在家長監督下的表現來自於外界的控制,而不是來自於內在的力量。

    從長期來看,來自內在的力量會更強大更持久,我們畢竟只能陪伴孩子一段路,剩下的路需要孩子自己有內動力走下去,所以一定要接受孩子在成長中表現出的“不完美”。

    只要我們改變我們的態度和方式,孩子的很多“問題”也會有所改善的。經常聽到有家長埋怨已讀高中的孩子對自己的事情表現得不太負責任,這或許是孩子小時候家長越俎代庖過多,或許是家長在“負責任”方面對孩子的期待值過高。

    ▍ 4.讓孩子感受到成就感

    我為什麼會喜歡數學?我讀中學的時候,有一次在全班第一個做出了老師佈置的某個難題,老師從講臺上奔過來,摸摸我的頭問,你現在的感覺是不是比吃了一顆糖還要高興?我說是的。從此以後就喜歡上了數學,認為自己數學行啊。這就是鼓勵和成就感的魔力。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故事閱讀配有動畫,比枯燥的識字紙牌更有吸引力,並且不用擔心孩子會誤吞卡牌造成危險。聽音選字,發音清晰標準,並且最重要的目前所有課程都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我家孩子一直在學,不會像之前其他應用一樣因後續收費導致學習中斷,讓孩子系統的學習我覺的是很重要的。

  • 11 # 阿拉啦啦啦

    “孩子玩手機遊戲癮非常大,空餘時間幾乎離不開手機,以前成績能排在班級前十,前陣子都已經班級倒數第一。”眼看自己的孩子王強(化名)明年就要高考了,卻還陷在遊戲的世界裡不能自拔,南京市民龔女士越來越焦心。

    老師說:學生睡眠和成績都受影響

    龔女士說,孩子從小就喜歡電子產品,以前也沒限制他,導致後面對手機、遊戲越來越依賴,到初中以後更難以管教,以前是偷偷地玩,後來乾脆在大人面前明目張膽地玩。

    龔女士的困境,是當前很多家長和教師共同面臨的難題:沉迷遊戲,已經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學習和身體健康。

    “我教過的班級,包括學校其他各班,學生玩手機遊戲的現象比較普遍,三分之二的學生都玩過遊戲。”佛山高中老師賴奕洲說,學生一般是在放學之後、午睡或者晚上睡覺的時候玩遊戲,睡眠和成績都受影響。

    隨著智慧手機、4G網路的普及,各類網路遊戲還迅速向農村蔓延,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深陷手遊世界。江蘇省東海縣桃林鎮中心小學副校長馬路向記者透露,現在農村孩子有手機、痴迷手機遊戲的越來越多,有些孩子因此厭學,甚至輟學,嚴重影響了農村中小學的教學質量。

    除了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學習成績外,更讓家長們擔心的是藏在虛擬世界裡的種種誘惑和風險。

    各種因沉迷遊戲引起的不良後果不斷上演。13歲學生因玩遊戲被父親教訓後跳樓,11歲女孩為買裝備盜刷10萬餘元,17歲少年狂打遊戲40小時後誘發腦梗險些喪命……

    手機遊戲只是一種娛樂方式,但對部分青少年來說,手機遊戲就是整個世界。

    “這裡的規則很明確,有志同道合的"道友",打打殺殺非常過癮。”15歲的張君(化名)因為痴迷手機遊戲,初三畢業後不願上學,待在家裡,整天玩遊戲。

    遊戲吸引青少年的一大原因是“朋輩心理”。不少學生反映,周圍的同學都在玩遊戲,如果不跟著進入遊戲世界,同學朋友之間也就沒有“共同語言”,而當進入以後,遊戲就是“成就感”的一大來源:誰的段位高,誰的遊戲打得好,不僅是遊戲中的主角,現實生活中也是被羨慕的角色。

    一邊是青少年不斷沉迷手機遊戲,另一邊卻是不少遊戲開發企業遊走在法律邊緣。一些遊戲為了吸引人氣,增加流量,有意新增一些暴力、情色等內容;一些遊戲人物衣著暴露,人物身材設定成人化;一些遊戲過分戲說、虛構歷史等。

    更需警惕的是,遊戲廣告和宣傳在網路上隨處可見,甚至不少遊戲廣告帶有各類性暗示、充斥暴力等內容。

    設計師說:防沉迷系統動力不足效果有限“一個是"肝",看你花多長時間;一個是"氪",就是花了多少錢。”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大型遊戲企業設計師告訴記者,在設計遊戲的過程中,主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吸引更多玩家參與,有了參與的玩家,就可以設計付費點,也就有了利益。

    這名設計師說,青少年的付費能力有限,遊戲設計師不會將盈利點放在青少年身上,但青少年有大把時間,進入遊戲後,可以將參與玩遊戲的基數拉上來,給一些付費玩家更好的體驗,因此一些開發運營企業雖然在社會輿論之下開始啟動青少年防沉迷系統,但動力不足,效果有限。

    《2017年中國遊戲產業報告》顯示,中國遊戲使用者規模達到5.83億人,銷售收入超過2000億元,而移動遊戲的份額繼續增加,已經過半。其中,青少年是遊戲使用者主力群體之一。如何讓孩子放得下手機遊戲,避免遊戲成癮,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之一。

    監管者說:需要從學校和家庭教育入手“遊戲企業雖然不是首要的責任方,但在開發遊戲的過程中,應該將社會責任放在更突出位置。”廣東原文化廳一位相關負責人說。

    防止青少年沉迷遊戲,是社會大課題,牽涉到多方力量。不少從事教育和文化監管的工作者認為,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矛盾的諸多問題統統歸給玩遊戲本身是一種錯誤觀念。

    “沉迷網路的青少年,有的是在家裡感覺不到家庭的溫暖,有的是在學校成績不好感覺不到學習的樂趣,但遊戲可以滿足這些。”一位遊戲監管者說,這就需要從學校和家庭教育入手,對青少年進行積極引導,給予其更多的溫暖和關懷。

    廣東省遊戲產業協會執行會長魯曉昆表示,處於身心發展和價值觀樹立關鍵時期的一些學生,對部分文化產品的內容缺乏鑑別力,特別需要得到正面引導。遊戲行業的從業人員需要把這種社會責任落實到遊戲開發和運營全過程,共同培育合理健康的遊戲文化。

    防止青少年沉迷遊戲,不應將希望只寄託在企業開發一套嚴格的防沉迷系統,應是社會整體聯防:法律的歸法律,技術的歸技術,教育的歸教育,家庭的歸家庭。

    等寶寶大了教他學習時,推薦你使用遊戲+教學這樣的方法。比如陪著寶寶做遊戲互動,在生活的過程中教學,還有閱讀繪圖,不過這東西寶寶容易拿來吃。

    我家閨女從三歲開始接觸漢字,現在用了一年認字300多個勒,基本上都是軟體裡面學來的,裡面動畫故事超多,寶寶特喜歡看,還有遊戲可以玩(遊戲是鞏固識字的喲),開始我還擔心玩太長時間對寶寶眼睛不太好,然後發現裡面竟然有個設定功能,可以設定學習時間,和使用時間自動關閉,超讚。用的久了還鍛鍊了寶寶的用眼習慣。百度搜索【貓小帥識字】現在學的字多了,故事聽多了,我下班回來還會跑過來給我講故事,超暖心的(雖然講的斷斷續續的,但是超可愛的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嬰兒撫養教育有什麼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