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二牛歷史觀

    《三國演義》裡的形象肯定是被神話了,小說嗎!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再者說《三國演義》是以漢室為正統,美化了劉備,諸葛亮等一些人。

    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時,把諸葛亮描繪成一個妖人,像空城計,草船借箭,三氣周公瑾,七星壇祭風等等一系列的計謀,那他為什麼這麼寫哪?

    我想諸葛亮符合中國古代文人的最高追求。文人追求什麼呢?封侯拜相,輔佐皇上治理國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利很大,可以一展抱負治理國家。從古至今多少有才能的人自比或被比成諸葛亮。

    而諸葛亮呢?先是劉備上門聘請他出山,後來又說服孫權一起抗衡曹操,劉備死了託孤給他,輔佐幼主,治理蜀國,北伐曹魏 ,最後死在北伐的途中。一介書生做到這種程度怎麼不讓人仰慕!

    羅貫中是一個文人,一個落魄的文人,懷才不遇,空有滿腔報復而沒有伯樂賞識,在寫《三國演義》時肯定有把自己代入進諸葛亮裡,不管是不是諸葛亮的計謀,只要能凸現他智慧的,就一股腦兒的往他身上安。《三國演義》確實寫的很棒,幾百年來流傳很廣,而人們也喜歡上了那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運籌帷幄,羽扇綸巾的諸葛亮。那正史中是怎麼描寫諸葛亮的呢?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是這樣評價諸葛亮:

    治戎為長,奇謀為短,

    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意思就是說他治理國家可以,謀略不是很在行,治理軍隊的能力高於用兵打仗的能力。

    劉備死後,諸葛亮大權在握,把蜀國治理的確實不錯,為以後的北伐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史書上這樣記載道:

    吏不客奸,人不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要說了解你的肯定是你的對手,何況還是諸葛亮與司馬懿這對老對頭呢!司馬懿曾經這樣評價諸葛亮:

    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晉書.宣帝傳》

    諸葛亮才能很大但是抓不住機會,有謀略但是決斷不行,猶豫不決 ,喜歡帶兵但是不會隨機應變,不會用奇謀。

    所以說諸葛亮的形象是被過於神話了,但是他治理國家的才能不能否決,不然人們也不會紀念他了。

  • 2 # 歷史作者

    長期以來,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諸葛亮的形象被神化了:呼風喚雨、出奇制勝、力挽狂瀾、舌戰群儒……似乎是無所不能。然而,如果翻開史書會發現,有關諸葛亮的傳說絕大多數都是虛構的,特別是在軍事上。正因為如此,後人曾就諸葛亮是不是軍事家的問題展開過爭論。

      不可否認,諸葛亮是有過人之處的。劉備能夠在鼎足三分中佔有一席之地,諸葛亮功不可沒。然而,劉備定鼎蜀中後,諸葛亮似乎從歷史舞臺上消失了。在建安十六年到章武三年,《三國志·諸葛亮傳》對這12年的記載幾乎是一片空白,只有一句“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而已。直到白帝城託孤之後,才真正在政治和軍事舞臺上大顯身手。

      從治國理政來看,諸葛亮作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是為當時所公認的。謀士劉曄說“諸葛亮明於治國而為相”,謀士賈詡說“諸葛亮善治國”。

      劉備攻佔西川后,在法正等人的輔佐下一舉奪取漢中,就同諸葛亮為其營造了一個穩定的後方有很大關係。劉備臨死前,託孤於諸葛亮,而諸葛亮也不負所托,“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勵,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保證了蜀漢政權的穩定。

      從軍事謀略來看,說諸葛亮是一名傑出的戰略家也不為過。諸葛亮的《隆中對》為劉備未來的發展戰略作了詳盡規劃,並且在後來實踐了這一規劃。在軍事戰略上,面對強大的曹操集團,諸葛亮提出“聯吳抗曹”,不僅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而且為劉備集團發展贏得了時間和空間。

      雖然由於劉備、關羽的戰略失誤,導致荊州丟失並招致夷陵之戰的失敗,但諸葛亮還是及時修復同東吳的聯盟關係,使得聯吳抗曹的戰略格局得以維繫下去。執掌蜀國政權之後,蜀國雖“處孤絕之地,戰士不滿五萬”,但諸葛亮採取以進為退、以攻為守的策略,以對曹魏的主動進攻抑制了曹魏對蜀國的威脅。從戰略上說,這一策略是成功的。

      然而,這些長處也正是短處所在。例如,諸葛亮勞師動眾,六出祁山(實際上是五出祁山),卻未得寸土。特別是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皆叛應亮,關中響震”,但諸葛亮出於謹慎,拒絕了魏延從子午谷出奇兵、分兵合擊長安的建議,採取繞道祁山、安從坦道、平取隴右的戰術。這一戰術的破綻,連魏明帝曹睿都看得清清楚楚:“亮阻山為固,今者自來,正合兵書致人之術,破亮必也。”

      不僅如此,他還棄魏延、吳懿等久經戰陣的宿將不用,將大軍交給從未經陣戰、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去指揮。結果,街亭一戰被魏軍打得大敗。

      二出祁山之時,以數萬之眾圍攻陳倉,面對僅千餘人的曹魏守軍,攻打了20多天依然一無所獲,自身卻死傷慘重。不久,曹魏援軍趕到,蜀軍則因糧草不濟被迫退兵。

      對於諸葛亮的這一弱點,司馬懿評價為“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按照易中天的說法,這簡直就是說其人“志大才疏”。陳壽也指出,諸葛亮“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在治國理政方面,諸葛亮雖然厲行法治、整肅吏治,卻忽視了人才的培養。王夫之在《讀通鑑論》給出的評價是,諸葛亮“於長養人才,涵育薰陶之道,未之講也”,以至於蜀國後繼乏人。

  • 3 # 讀史惜今

    長期以來,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諸葛亮的形象被神化了:呼風喚雨、出奇制勝、力挽狂瀾、舌戰群儒……似乎是無所不能。然而,如果翻開史書會發現,有關諸葛亮的傳說絕大多數都是虛構的,特別是在軍事上。正因為如此,後人曾就諸葛亮是不是軍事家的問題展開過爭論。

    不可否認,諸葛亮是有過人之處的。劉備能夠在鼎足三分中佔有一席之地,諸葛亮功不可沒。然而,劉備定鼎蜀中後,諸葛亮似乎從歷史舞臺上消失了。在建安十六年到章武三年,《三國志·諸葛亮傳》對這12年的記載幾乎是一片空白,只有一句“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而已。直到白帝城託孤之後,才真正在政治和軍事舞臺上大顯身手。

    從治國理政來看,諸葛亮作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是為當時所公認的。謀士劉曄說“諸葛亮明於治國而為相”,謀士賈詡說“諸葛亮善治國”。

    劉備攻佔西川后,在法正等人的輔佐下一舉奪取漢中,就同諸葛亮為其營造了一個穩定的後方有很大關係。劉備臨死前,託孤於諸葛亮,而諸葛亮也不負所托,“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勵,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保證了蜀漢政權的穩定。

    從軍事謀略來看,說諸葛亮是一名傑出的戰略家也不為過。諸葛亮的《隆中對》為劉備未來的發展戰略作了詳盡規劃,並且在後來實踐了這一規劃。在軍事戰略上,面對強大的曹操集團,諸葛亮提出“聯吳抗曹”,不僅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而且為劉備集團發展贏得了時間和空間。

    雖然由於劉備、關羽的戰略失誤,導致荊州丟失並招致夷陵之戰的失敗,但諸葛亮還是及時修復同東吳的聯盟關係,使得聯吳抗曹的戰略格局得以維繫下去。執掌蜀國政權之後,蜀國雖“處孤絕之地,戰士不滿五萬”,但諸葛亮採取以進為退、以攻為守的策略,以對曹魏的主動進攻抑制了曹魏對蜀國的威脅。從戰略上說,這一策略是成功的。

    然而,這些長處也正是短處所在。例如,諸葛亮勞師動眾,六出祁山(實際上是五出祁山),卻未得寸土。特別是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皆叛應亮,關中響震”,但諸葛亮出於謹慎,拒絕了魏延從子午谷出奇兵、分兵合擊長安的建議,採取繞道祁山、安從坦道、平取隴右的戰術。這一戰術的破綻,連魏明帝曹睿都看得清清楚楚:“亮阻山為固,今者自來,正合兵書致人之術,破亮必也。”

    不僅如此,他還棄魏延、吳懿等久經戰陣的宿將不用,將大軍交給從未經陣戰、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去指揮。結果,街亭一戰被魏軍打得大敗。

    二出祁山之時,以數萬之眾圍攻陳倉,面對僅千餘人的曹魏守軍,攻打了20多天依然一無所獲,自身卻死傷慘重。不久,曹魏援軍趕到,蜀軍則因糧草不濟被迫退兵。

    對於諸葛亮的這一弱點,司馬懿評價為“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按照易中天的說法,這簡直就是說其人“志大才疏”。陳壽也指出,諸葛亮“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在治國理政方面,諸葛亮雖然厲行法治、整肅吏治,卻忽視了人才的培養。王夫之在《讀通鑑論》給出的評價是,諸葛亮“於長養人才,涵育薰陶之道,未之講也”,以至於蜀國後繼乏人。

  • 4 # 發爾

    三國演義小說版和影視版以及後來的品三國我都看過,只是喜歡而未深究,所以說幾句外行話。

    三國演義應該是羅貫中站在蜀國的立場寫出的小說,從這個角度上,誇張或者神化肯定是存在的。

    不管怎樣神化,諸葛亮各方面的才能還是遠遠不如毛澤東,至於理由我想不用多說吧。

  • 5 # 活在夢裡的人140

    自從易中天品三國後,很多貶低諸葛亮的觀點就出來了,其實中國古代諸葛亮的地位一直很高,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在唐代第一次立廟評選武廟十哲的時候入選。並且在一次次重選人物時連韓信都有被淘汰的時候,諸葛亮一次都都沒有落選過,可見諸葛亮在古人心中的地位。至於他的老對手司馬懿連入選的機會也沒有,包括後世連吹帶YY天下無敵,若不是英年早逝肯定會幫助曹操統一三國的郭嘉也是,從來就沒有入選過。

    其實易中天品三國所表達的是大家不要相信小說裡神話的諸葛亮,但是很多人把諸葛亮貶低的一無是處,這就不對了。

  • 6 # 八面楚風

    中國歷史上對於諸葛亮這個人物的評價,不是從一開始就固定的。今天人們所熟知的諸葛亮形象,其實與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有較大的出入,在漫長的歷史中,諸葛亮有一個逐漸被神化的過程。而這個神化的痕跡之一就是《三國演義》中的赤壁大戰。

    蘇東坡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傳誦千古,“赤壁大戰”也成為了一個經典。很多人可能認為,詩中“羽扇綸巾”說的就是諸葛亮指揮若定、料事如神的風采。其實,這種讚揚在很長時間裡都是屬於周瑜的,而非諸葛亮。小說《三國演義》為了神化諸葛亮,不得不將周瑜大大貶損一番,周瑜成為襯托諸葛亮完美形象的最大犧牲者,最後還編造了一段周瑜被氣死的情節,死前還悲嘆命運:“既生瑜,何生亮”。故事自然編得不錯,但與事實則有較大出入。

    首先,在人們熟知的“赤壁大戰”故事中,諸葛亮是一個老謀深算的策略家,而周瑜則是年輕氣盛的小夥子。事實上,當時的諸葛亮才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周瑜不僅在資歷上比諸葛亮資深很多,年齡上也是諸葛亮的大哥。周瑜誕生於公元175年,諸葛亮誕生於公元181年,也就是說,周瑜比諸葛亮年長6歲。赤壁大戰發生在公元208年,當時諸葛亮27歲,周瑜33歲。此時的諸葛亮,剛剛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一年左右,還沒有什麼豐功偉績,也不太被人知道,而周瑜作為吳國軍事統帥已經快10年了(周瑜24歲被任命為中郎將)。

    其次,《三國演義》中,赤壁大戰期間,諸葛亮懷著“聯吳抗曹”的主張,縱橫捭闔,舌戰群儒,甚至還用激將法換得了周瑜“與曹賊勢不兩立”的態度。似乎“聯吳抗曹”都是諸葛亮戰略遠見的兌現,“赤壁大戰”是這一戰略規劃的第一步。事實上,早在赤壁大戰7年前,魯肅就向孫權提出了“三分天下,聯劉抗曹”的主張。因此,諸葛亮向劉備獻出的《隆中對》有抄襲的嫌疑。區別僅僅在於,魯肅的“劉”指的是劉表,諸葛亮的“劉”是取代了劉表的劉備。作為吳國軍事統帥,周瑜對於魯肅的意見長期都是支援的,實際上不存在被激將的必要。

    第三,《三國演義》在“赤壁大戰”中描述的黃蓋苦肉計、周瑜小肚雞腸被氣死、“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火燒戰船,乃至赤壁之戰的地點等等一系列情節,現在都可以找到大量的史實證明其錯誤或表示質疑。例如,歷史記載,周瑜是一個心胸寬廣的人,正史上也沒有被氣死的描述。再如,有史記載,所謂火燒戰船,是因為曹操的北方士兵在南方水土不服,普遍生病,士氣下降,曹操自己燒燬了戰船脫離戰場。甚至還有人對“借東風”也提出了質疑。這種觀點指出,“赤壁大戰”時,是否有成熟的風帆技術還值得探討。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中國的風帆技術出現在3世紀以後。那麼,在赤壁大戰所處的3世紀初期,風帆技術究竟如何並不明朗,其技術水平能否藉助順風,快速逆流而上也值得存疑。當然,大多數中國科技史專家認為三國時期風帆技術確實已經有了,否則,孫吳很難到達臺灣,開闢海洋航線。

    總之,《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歷史小說,確實有大量的文學描寫違背了歷史事實,其中在諸葛亮和周瑜的問題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其目的就是要抬高諸葛亮,貶低周瑜,周瑜成為諸葛亮神化過程中的犧牲品。除赤壁大戰外,其他美化諸葛亮的痕跡也很多,不一一羅列。那麼,《三國演義》為何要大量虛構歷史,揚孔(明)抑周(瑜)呢?

    東漢滅亡後,天下大亂。由亂而治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因此,在對東漢滅亡後的這段天下紛爭的歷史做總結時,有一個主題左右了對那個歷史時期中歷史人物的評價。這個主題是:漢室滅亡後,誰是正統?對於正統的不同認定,導致了對三國時期歷史人物評價的改變。

    陳壽寫《三國志》是在西晉,距離曹魏時間比較近。出於陳壽的立場,他在《三國志》中,將魏晉作為正統,孫吳和劉蜀都是分裂天下的角色,因此,在對周瑜和諸葛亮兩人的對比描述上,應該說標準是同一的,不會有故意褒貶的現象。

    西晉之後,到了東晉時期,對三國的評價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一方面,東晉繼承自西晉,因此,以魏晉為正統的觀念不可能改變;另一方面,東晉自己也像孫吳一樣,偏安一隅,當年“孫劉聯合抗曹”便有了現實的意義,因此,自東晉開始,對於三華人物的歷史評價開始出現雙重標準,搖擺不定。一部份後來出現於《三國演義》的虛構情節,也在這個時期開始露頭。這種狀態延續了整個南北朝時期。

    到了唐代,隨著大帝國的建立,關於三國誰為正統的話題爭論不太激烈。人們更多隻看重歷史事實。例如杜甫極為推崇諸葛亮,是出於其憂國憂民的個人情操,而非正統之爭。與杜甫相反的是李白,大力讚頌周瑜的戰功。在《赤壁歌送別》一詩中,李白寫道:“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從歷史上看,唐朝以前的歷史記載中,諸葛亮與赤壁大戰基本上沒什麼關係,不管赤壁大戰的真偽如何,功勞和光環都是屬於周瑜的。

    宋朝對於三國孰為正統的爭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時期,其間又分為北宋、南宋前後兩個階段。北宋時期,歐陽修首先明確主張曹魏為正統,其實也有為趙匡胤塗脂抹粉的嫌疑。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暗合了趙匡胤被“禪讓”而黃袍加身得天下的歷史。雖然歐陽修的曹魏正統論也遭遇一些反對,但是,反對的聲音較弱。到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時,他繼承了歐陽修的觀點,依然以曹魏為正統,對於諸葛亮和周瑜也就沒有明顯的褒貶,而按照事實說話。《資治通鑑》中的《赤壁之戰》,在司馬光筆下,周瑜英姿煥發,是位胸中帶甲、膽識過人、智勇兼備的優秀軍事家。蘇軾的《赤壁懷古》也正是這種歷史正統觀念的產物,因此,蘇軾在詩中讚美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周瑜:“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對三國正統的重大轉變發生在南宋。南宋的處境與當年的東晉有點類似,長江以北已經被金人佔領,還長期處於戰爭狀態,抗金與抗曹似乎有了可以類比的地方。因此,到了朱熹那裡,以曹魏為正統被徹底推翻,劉蜀成為正統的延續。魏蜀吳三國中,朱熹之所以先推翻曹魏,再排除孫吳,力推劉蜀,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劉蜀的“國號”為“漢”,劉備也有一個“皇叔”稱號,可能是皇親也。以“漢”為旗號激發民族熱情,也成為抗擊金人的必然選擇。

    縱觀歷史,不管三國孰為正統,爭來爭去,要麼曹魏,要麼劉蜀,孫吳永遠沒有份。當蜀漢在南宋成為真正的正統,諸葛亮立即成為光輝的榜樣,曹操也開始成為奸雄,周瑜則是任人擺佈的泥巴人了。因此,南宋以後,不管是歷史著作還是文學著作,諸葛亮與周瑜的地位發生了徹底的改變,目的就是要樹立諸葛亮這個“光復漢室”的典型。諸葛亮被神化的大量舉動也都是在此後出現的,同時沾光的還有關羽、張飛、趙子龍等,以及“桃園結義”的“千古佳話”。

    關羽被神化是諸葛亮被神化的副產品。在南宋以後的歷史中,關羽的神化甚至比諸葛亮有過之而無不及。關羽夜讀《論語》既是讀書人的保護神,也是儒將的象徵;關羽還是“忠義”的最高體現,關羽還是戰神,還是財神,等等。

    更重要的是,朱熹所創立的理學思想,此後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佔據統治地位,諸葛亮的光輝形象幾乎被永久性地確立,再也難遭質疑。

    《三國演義》的思想背景就是蜀漢為正統的立場。應該說,不管出於什麼目的,《三國演義》藉助很多虛構事件而塑造的諸葛亮的形象,在文學上還是很成功的,以至於幾百年來,很多人簡單地把小說當成了真正的歷史,諸葛亮在人們的心目中也幾乎成為一個神,一個理想化的象徵符號。因此,當有人找出真正的歷史事實,剝掉一些諸葛亮神聖的光環時,很多人便無法接受。

    理解了歷史上三國的正統之爭,順便也就能夠理解為何經常有人要替曹操翻案,因為曹操的奸雄形象,也是南宋時期出於現實利益需要而人為塑造的。

  • 7 # 長春會館

    演義本身就是帶有神話色彩的小說,神話一些也算正常,關羽,左慈,于吉,南華,張角等等諸多角色都有很濃重的神話色彩。

  • 8 # 香泉河

    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塑造的十分成功,要不怎麼能成為萬人稱頌的名著呢。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名氣之大,振聾發聵。單說他精通奇門,巧借東風一章,我細讀過河北省花山文藝出版社編審,河北省周易研究會終身名譽會長張志春先生著作《神奇之門》,古代奇門遁甲不僅是征戰用兵,排兵佈陣的一門智慧學,也可預測人生及生活事務,包括對氣象條件的預測。著作從理論到實踐,對奇門預測進行了系統闡述,其中揭開了諸葛亮借東風之迷。正因他通奇門,預測到江面大霧和那個季節少有的東南風,才草船借箭,火攻曹營,一舉成功。

  • 9 # 青霞人文

    諸葛亮的形象是有神化的程度。《三國演義》有三絕的說法,諸葛亮是智絕,關羽是義絕,曹操是奸絕。所謂智絕,就是智慧非凡過人,比如諸葛亮躬耕隆中時就預測出天下三分,輔佐劉備聯吳抗曹,赤壁大戰後,據有荊州,入川建立蜀漢政權,這是他戰略上的遠見卓識,是其智慧、洞察力和超強才能的體現。諸葛大名垂宇宙,這些未必有神化的程度。

    但其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機妙算、料事如神,如草船借箭,祭東風,預見龐統之死,巧設八陣圖,還有祭瀘水解鬼怨、五出祁山驅六丁六甲、五丈原攘星、定軍山顯聖等。

    從三國時代到《三國演義》的成書,有一千多年的時間,在民間故事、傳說、話本中,諸葛亮的形象越來越被神化了。

  • 10 # 俚言

    至少可以說,以小說或者評書《三國演義》為藍本而塑造的諸葛亮的形象,確實是已被拔高而神話了的。不過,這種把老百姓喜愛和崇拜的英雄豪傑,逐步推上神壇的現象,在中國歷史上並不罕見。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東漢末年生人,三國時期任蜀漢丞相,是當時的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諸葛孔明自小就聰慧過人,長大後,他更是謀略超群。久而久之,他的三氣周瑜、舌戰群儒、七擒七縱以及空城計等等精妙的典型範例,就在民間廣泛流傳開了。遺憾的是,這些令人歎為觀止的瞬間,不全都是史實,有些只是小說情節而已。

    草船借箭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已耳熟能詳。不過,正史《三國志》裡面並沒有記載,反而有孫權一葉飛舟,冒險探曹營的描述。《三國志·吳主傳》記載了孫權的功業。《三國志》的作者是陳壽,而南朝宋的裴松之為之作註釋。裴松之的注也極具史學價值。

    在裴松之引注的《吳歷》中有這樣一段話:“權乃自來,乘輕船,從灞須口入公(指曹操)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曹操)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而《魏略》中的記載更為生動和詳盡:“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從上述史料可以初步判定,草船借箭的主角是孫權,不是諸葛亮。

    可以設想,由於仰慕諸葛亮的忠君衛國、智勇雙全,再加上歷代封建帝王的推波助瀾,所以,那些活躍在民間的小說家和說書藝人,就有意無意地,把一些道聽途說的精彩片段,一步步地疊加在諸葛亮一人的身上。就這樣,諸葛亮的形象就被神話啦。

  • 11 # 指數空間

    一提到諸葛亮,我們腦海中自然會浮現出“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英雄形象,他的睿智,機敏,淡定讓我們深深折服。民間也流傳中很多關於他的傳說,很多人覺得他被過度神化了,我卻不這麼認為。

    一、諸葛亮被神化的主要原因分析。

    其一,三國演義“智絕”的影響。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其人物刻畫,故事描寫都極為形象生動。其中的很多人物形象都個性鮮明,栩栩如生。最為突出的人物非“三絕”莫屬,即“智絕”諸葛亮、“義絕”關羽,“奸絕”曹操。

    “三絕”中諸葛亮的形象最為深入人心。

    周瑜是東吳絕頂聰明之人,為孫權出謀劃策,妙計不絕,然而這麼聰明的人依然不及諸葛亮的聰慧,最後被活活氣死,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魏國的司馬懿大將軍與諸葛亮可謂是一生之敵,兩人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材,司馬懿多次敗與諸葛亮之手,讚歎諸葛是“天下奇才也”。

    另外,演義中為了藝術加工需要,還把移花接木或創造了一些故事,比如草船借箭、空城計、借東風、七星燈禳星等,以突出了諸葛亮的智慧形象。

    《三國演義》中形象生動的刻畫出諸葛亮足智多謀的人物特點,一些虛構的故事增加了諸葛亮的神話色彩。

    其二、民間關於諸葛亮的傳說。

    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諸葛亮的傳奇故事。

    ——諸葛亮的鵝毛扇

    一提到諸葛亮,絕對離不開他的鵝毛扇,這是他的智慧象徵。關於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傳說:黃月英本是一位聰明美麗,才華過人的女子,其父親擔心人們有眼不識金鑲玉,便喚其為阿醜。阿醜曾拜得名師,學藝下山之時,師傅贈了她一把鵝毛扇,扇上不僅寫著明、亮二字,而且還藏有治國安邦之良策。兩人結婚時,黃月英將鵝毛扇送予諸葛亮。諸葛亮愛不釋手,從此形影不離。這把鵝毛扇既表達了兩人的感情至深,也體現出扇中的謀略。

    ——諸葛亮的錦囊妙計。

    但凡事態緊急為難關頭,人們總會想起諸葛亮的錦囊妙計,後人也常以錦囊妙計來比喻能及時解決問題的辦法。

    ——諸葛亮的預言《馬前課》

    民間傳說諸葛亮閒暇時創作了預言《馬前課》,這個《馬前課》和袁天罡、李淳風的《推背圖》、劉伯溫的《燒餅歌》齊名,都是預言中國千年發展大勢的。民間傳得神乎其神,當然事實上這些都是偽書,但這些民間傳說也自然增加了諸葛亮的神話色彩。

    其三、政府對諸葛亮形象的宣傳

    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忠臣的楷模,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在中國文化傳統發展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歷朝歷代,各級政府對諸葛亮的宣傳工作更為賣力。

    前幾年,河南南陽和湖北襄陽就曾經為了爭奪諸葛亮的歸屬問題而鬧的不可開交。

    魯迅評價諸葛亮:孔明之智近乎妖。說明諸葛亮太過聰慧,非常人能及。

    這些種種原因,都使得諸葛亮的形象深入人心,讓大家覺得諸葛亮無所不能,是神一般的存在。

    二、諸葛亮經天緯地的業績

    其一,三國最出色的戰略家。

    諸葛亮未出茅廬,就已定三分天下!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獻上《隆中對》,這是三國時期最出色的戰略規劃,在《隆中對》裡,諸葛亮便提出了三分天下的策略。劉備之所以成立蜀漢,與魏、吳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諸葛亮功不可沒。

    劉備死後,諸葛亮以攻代守,堅持北伐。當時蜀華人口不過百萬,可用之兵不足十萬,而魏國雄踞中原,兵力是蜀國的十倍不止,而諸葛亮硬是變劣勢為優勢,延續了蜀國的壽命。

    其二,三國最出色的外交家。

    曹操進攻荊州,劉琮投降後,劉備集團岌岌可危。危急時刻,諸葛亮隻身赴東吳,說服孫權實行孫劉聯盟,共同破曹,最終透過赤壁之戰打敗曹操,赤壁之戰對東吳是軍事勝利,對於劉備來說,則是外交勝利!

    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勸劉備一直實行聯吳抗曹的外交戰略。

    夷陵之戰後,面對損毀的孫劉聯盟,諸葛亮說服劉備與東吳修好,劉備死後,全面恢復聯吳抗曹戰略,之後,這一外交國策一直延續到蜀漢滅亡。

    其三,三國最出色的零基礎創業夥伴。

    劉備創業初始,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之後又在司馬徽、徐庶的引薦下請出了諸葛亮。

    諸葛亮輔佐劉備時,劉備只有少量人馬,借住在新野小縣。可以說,劉備是一窮二白的窮光蛋一個。

    諸葛亮輔佐劉備,完全是零基礎創業,卻最終幫助劉備實現了三分天下的戰略目標,可以說是創造了三國創業神話,放眼當時三國,能取得諸葛亮這樣的成就的還有誰?

    諸葛亮一生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窮其一生,治理蜀國,平定南蠻,穩固蜀國政權,是劉備是忠誠最靠譜的合夥人。

    其四,三國最出色的發明家。

    《三國志》中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是說諸葛亮天性擅長巧思,改進了連弩,提升了戰力,併發明創造了木牛流馬。木牛流馬在諸葛亮北伐時,為士兵運送糧草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五,治蜀最出色的能臣。

    諸葛亮作為蜀國的第一任宰相,把蜀國治理的井井有條。

    在律法中,制定了《蜀科》,為蜀國的法制奠定基礎;

    在經濟建設中,積極發展農業,休養生息,興修水利工程;

    在人才選拔中,選賢任能,對用才能者敢於破格錄用...

    他的一系列措施讓蜀國得以快速發展,可以和魏吳抗衡。

    三、諸葛亮是全才

    諸葛亮是無所不能的全才,這點毋庸置疑,他也被後人評為傑出的文字家、書法家、軍事家、政治家等。

    唐宋以後,諸葛亮因為傑出的表現入選武廟十哲!

    很多名人大家對諸葛亮的評價也是極高。

    孫中山: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錢穆: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所以,諸葛亮並沒有被過度的神化,他的智慧,機敏,才華是當世首屈一指的存在,他為蜀漢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三足鼎立的形成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因此他值得被如此讚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平安信用卡車主卡好還是聯名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