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熊style
-
2 # 加特林快評
德里級導彈驅逐艦,是印度海軍主力戰艦之一。印度海軍致力推動此項建軍計劃,主要目的在於打造3艘新型導彈驅逐艦,並擴充自主造艦能力,扶植本國國防工業。然而,這一級別並不多麼先進、使用大量外國現成的技術的戰艦,卻一再延誤、故障,乃至被迫重新修改設計方案,充分印證了印度海軍建造實力的低下。德里級導彈驅逐艦的研製,始於1977年印度政府批准的“第15號計劃”(Project 15),1987年11月由馬札崗造船廠展開造艦工作。印度海軍原寄望在1990年代初期,就能擁有自力造艦的3艘德里級導彈驅逐艦,但建造過程波折不斷,船艦設計一再修改,導致該級艦“德里號”(Delhi, D-61)到1992年12月12日才安放龍骨、1995年3月20日下水、1997年11月15日成軍服役,連帶影響其餘兩艘“邁索爾號”(Mysore, D-60)、“孟買號”(Mumbai, D-62)的成軍日期。後兩者分別於1999年6月2日及2001年1月22日服役。這一戰艦,設計毫無新意。印度海軍參照了蘇聯卡辛級導彈驅逐艦作設計基礎,並聘請俄羅斯現代設計局顧問協助設計,因此不難在德里級導彈驅逐艦上看到許多俄製船艦的影子。此外,因為該級艦採用美製海王式反潛直升機,必須有空間更大的飛行甲板與直升機庫,便於起降與停放,因而以西方軍艦規格來設計其飛行甲板與直升機庫。最終德里級導彈驅逐艦摻雜了一些西方造艦技術特色。德里級導彈驅逐艦的滿載排水量6,700噸,動力來源為燃氣渦輪與柴油複合式主機,最大航速可達32節。該級艦的防空火力為SA-N-7或SA-N-12防空導彈,及4座俄製AK-630載6管30毫米自動炮。艦上配置2具3S-90單臂發射器各24枚裝彈量,最多能攜載48枚SA-N-7防空導彈。21世紀初期,印度海軍拆除德里級艦2座機炮,換裝4具8聯裝閃電1型防空導彈發射器,改進了近距離防空接戰能力。在德里級建造服役之後,這一艦艇技術水平已經遠遠落戶於以先進相控陣雷達、導彈垂直髮射器為核心的世界先進潮流,迫使印度海軍不得不又立刻開始尋找更新一代的設計,以求應對21世紀的海上作戰需求。
-
3 # 科羅廖夫
在1990年,德里級導彈驅逐艦是一艘讓解放軍十分仰慕的先進戰艦 ,因為那時候中國海軍的主力艦是十幾艘落後的051旅大級導彈驅逐艦,防空和反潛能力接近於零,只能起到大型導彈艇的作用。而早在1977年,印度就開始了的大型導彈驅逐艦計劃,代號為Project-15。新驅逐艦參照蘇聯的卡辛級驅逐艦改進放大,卡辛級是世界首個全燃-燃動力的驅逐艦,是一艘效能先進均衡的遠洋戰鬥艦。Project-15的詳細設計開始於1982年,在蘇聯的幫助下,1985年完成了型號設計,首艦於1987年11月開工,這就是我們熟知的德里級驅逐艦。
德里級滿載排水量6700噸,動力系統為燃氣輪機與柴油的複合式主機,總功率為82820馬力。最大航速可達32節。該艦的武器設計充滿了蘇聯風格,堆砌著十分強大的對海、防空和反潛武器,艦首安裝一門蘇式AK-100型100毫米單管艦炮,艦橋兩側是四具四聯裝的Х-35天王星反艦導彈 ,備彈16枚。德里級最初配備現代級驅逐艦上面的3M80日炙超音速反艦導彈,為此艦橋後部兩側還預設了防風牆,以遮擋日炙超音速反艦導彈發射時的強大尾焰。但後來印度又決定採用Х-35天王星亞音速反艦導彈,原因不明。
德里級導彈驅逐艦的反潛能力較強,配備雙機庫,2架海王反潛直升機,艦橋前部安裝2座最大射程為6千米的12管RBU-6000型反潛火箭發射器,可自動裝填。德里級驅逐艦的防空系統比較先進,安裝兩座施吉利艦空導彈單臂發射架,備彈48枚。後期的改進型為4座32枚以色列巴拉克閃電一垂髮艦空導彈。
從總體來看,德里級不失為一級先進強大的戰艦,雖然做工粗糙,但防空和反艦水平接近同期俄國的現代級驅逐艦,反潛能力則要超出。比起90年代同期的中國052級導彈驅逐艦要強大許多,甚至跟本世紀初下水的中國052B驅逐艦相比,也不落下風。
不過,德里級驅逐艦看上去很美好,但印度人可能在組織大型複雜工程的能力上,有一些天然缺陷。首艦德里號嚴重拖延。從1987年開工,一直拖到1991年3月才下水,泡水六年後,於1997年服役。後續的麥索爾號和孟買號分別在1999與2001年服役,為了三艘德里級驅逐艦,印度總共折騰了24年。
德里級導彈驅逐艦的工藝水平有點雷人。例如該艦的100毫米主炮,炮塔下面堆積的一坨一坨的玩意,是艦炮炮塔的密封材料,是瀝青之類的材料,用於炮塔焊縫的防水密封處理。這種粗糙的手藝,如果在西方海軍或者中國海軍,建造師會被拖出去槍斃吧。
-
4 # 國平軍史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自1950年1月26日宣佈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以後,就有了雄霸南亞次大陸的野心。
由於地處的地理環境,隨著國力的日漸強盛,印度就逐漸將印度洋視作自身的勢力範圍,朝野都認為印度洋就是“印度的洋”,為此,印度歷屆政府對於海軍的建設是非常上心的,可謂雄心勃勃。
“德里”級導彈驅逐艦,就是印度海軍努力擴充艦隊計劃的一部分,是當時印度製造的最大的驅逐艦,艦長173米,寬17米,4臺燃氣輪機雙軸驅動,最高航速32節,18節巡航速度時航程5000海里。
僅從外觀來分析,“德里”級驅逐艦就是蘇聯紅海軍“卡辛”級導彈驅逐艦的翻版,事實上“德里”級就借鑑了“卡辛”級驅逐艦,只是拉長了艦體,拓闊了艦寬,滿載排水量由“卡辛”級將近5000噸提升至6700噸。
因此,“德里”級具備濃郁的蘇俄驅逐艦的風格,表現在上層建築與桅杆顯得雜亂無章,堆滿了大量的雷達、火控系統、電子戰系統、通訊系統以及各類艦載武器裝備等,既影響了電磁相容性,同時增大了雷達反射面積,嚴重影響了全艦的隱形能力。
“德里”級艦載武器裝備,不僅全面而且繁雜,裝備有1門射速50發/分的AK-100DP 型100mm單管自動艦炮,4座有效射程4000米的6管30mm的AK-630型近程防空炮,4座4聯裝射程130公里的SS-N-25反艦導彈,2具擁有彈庫全艦備彈48枚的單臂發射架用來發射射程25公里的SA-N-7/12半主動雷達導引防空導彈,2具RBU-6000 型12聯裝反潛火箭深彈發射器,1座PTA-533型5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以及2架“海王”反潛直升機等。
實話實說,“德里”級驅逐艦計劃是靠譜的,作為印度海軍獨立以來,第一型滿載排水量超過6000噸的大型導彈驅逐艦,能夠滿足印度海軍為航母護航並實施遠洋作戰的任務,主炮、副炮、魚雷、深水炸彈、反艦導彈、防空導彈等樣樣不缺,具備較高的遠洋綜合作戰能力。
特別是“德里”級擁有2架10噸級的“海王”反潛直升機,輔以艦首主/被動聲納、變深聲納、拖曳陣列聲納等,其反潛能力確實不容小覷。
“德里”級成了當時印度海軍絕對的主力導彈驅逐艦,但由於印度人辦事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的特性,以至於“德里”級驅逐艦僅建造了3艘,卻要前後耗時24年,可謂媳婦都熬成婆了。
因此,借鑑蘇聯紅海軍時期“卡辛”級設計的“德里”級驅逐艦,剛服役在艦型艦體外觀上就顯得有些落後了,畢竟是七十年代的艦體設計水平,但毫無疑問“德里”級仍然具備強大的火力,是對蘇聯紅海軍時期的繼承,蘇聯紅海軍水面艦艇歷來就以艦載火力強大而著稱。
-
5 # 利刃號
印度雖然在戰後從“老大哥”手中獲得了很多護航驅逐艦艇,以及大量的航空母艦。而且這些只是在二戰建造生產的護航驅逐艦艇,然而由於印度海軍當時的敵人只是基本沒有任何海軍力量的巴基斯坦海軍,雖然印度海軍也沒有著急把這些火炮驅逐艦進行更換。然而隨著防空導彈的技術,印度海軍也開始考慮建造一款像斯普魯恩斯級一樣的多用途驅逐艦。根據此前從蘇聯購買的拉吉普特級驅逐艦使用的單臂導彈發射裝置和船舷兩側的反潛火箭彈發射器,再結合當時印度可以買到的防空導彈系統,德里級導彈驅逐艦就這麼誕生了。
德里級驅逐艦的建造和船體構件生產工程全部在印度國內的造船廠進行,然而德里級驅逐艦所需要的特種鋼材,艦載防空導彈系統,以及德里級驅逐艦所需要的艦載反潛發射火箭發射系統都需要從蘇聯或者其他國家進口,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德里級驅逐艦的設計思想以及設計圖紙都是由蘇聯北方造船廠提供,印度在建造德里級驅逐艦頂多可以說獲得了現代導驅逐艦艇的建造和拼裝工藝,本身的軍艦設計建造水平仍然沒有突出印度特色。只能說是蘇系導彈作戰艦艇的翻版罷了
然而,德里級驅逐艦的服役仍解決了印度當時沒有可以搭載反潛直升機的尷尬之處。而且德里級的服役使得印度海軍擁有了世界第三規模的大型導彈驅逐艦編隊,達到8艘。而且印度在建造德里級導彈驅逐艦的時候趁機向蘇聯“拜師學藝”,藉機也學習到了很多現代導彈驅逐艦的發展和未來交付後該如何使用的經驗。而且德里級導彈驅逐艦的出現使得印度海軍更加堅信更多的導彈驅逐艦才能維護住印度廣袤的印度洋,而非是隻能起飛垂直起飛戰機作戰半徑有限的2萬噸級輕型航母。
回覆列表
印度德里級驅逐艦,印度第一級自行建造的大型驅逐艦:其實,它就是以蘇聯驅逐艦"卡辛"級為藍本的多用途驅逐艦;1990年代,它原定是比較先進、用於壓制中國海軍的印度海軍主力艦!(中國051G"湛江"艦剛剛開工)
(1)導彈:反艦導彈——16部(4座四聯裝)SS-N-25“明星”反艦導彈(KH 35E“天王星”)發射裝置;防空導彈——2部SA-N-7“牛虻”防空導彈(克什米爾/颶風),2座八聯裝“巴拉克—1”垂直導彈發射系統;
(2)火炮:1門前蘇聯100毫米(3.9英寸)/59AK 100艦炮;4門前蘇聯6管30毫米/65AK 530艦炮;
(3)魚雷:5部PTA 533毫米(21英寸)五聯裝魚雷發射管;
(4)反潛火箭:2座RBU 6000 12管反潛火箭發射裝置;
(5)深彈:2部深彈發射裝置;
(6)誘餌:2部PK 2金屬箔條幹擾發射裝置,拖曳式反魚雷誘餌裝置;
(7)直升機:2架韋斯特蘭“海王”Mk 42B反艦直升機,或2架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ALH輕型直升機。
該艦設計規劃始於1970年代,蘇聯北方設計局以"顧問"的身份參與設計工作。"德里"級首艦於1987年底開始建造、1997年7月入役,此時,它的許多裝備屬於70、80年代蘇聯水平,部分設計與裝備都嚴重落伍,上層結構、艦面武器的堆砌、層疊式設計讓它的雷達反射面積極大;而落伍的防空導彈系統也無法攔截巴基斯坦海軍中式超音速反艦導彈;1997年,中國海軍能夠建造類似噸位的167大型導彈驅逐艦,並且全面開始推進中國產化燃氣輪機、相控陣雷達和遠端艦空導彈系統的研製工作;2001年,最後一艘"德里"級交付,江南造船廠開始建造包括“中華神盾”在內的全新一代大型驅逐艦。
所以,"德里"級讓印度海軍寄予厚望:印度的造船工業卻讓它成為雞肋——三艘"德里"級甚至無法抗衡巴基斯的054A/P護衛艦!印度為了抗衡"野心勃勃"的中國海軍,毅然開始P—15B建造計劃,新的輪迴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