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夢遊水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很多帝王不僅注重自己在世時的生活狀況,而且還夢想將自己生前所擁有的財富和權力帶到墳墓裡。為此,不少皇帝在登基之初,就開始下令花費巨資營建自己的帝陵,並且將諸多珍奇異寶隨葬在墓中,以期能夠永遠佔有。不過,考慮到這些財富很有可能被盜墓者盯上,因此,不少帝陵在防盜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那麼為什麼大名鼎鼎的定陵會修有明顯的指路碑呢?我認為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方便皇帝下葬

    萬曆皇帝1572年登基,1620年駕崩,共在位48年,是整個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而定陵修建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六年後的萬曆十八年(1590年)建設完成,此時距離萬曆皇帝駕崩還有三十年的時間。由此可以看出,定陵的建成時間要遠遠早於它的使用時間,考慮到當初參與建設的工匠們很有可能不在人世,因此,設計了帶有指向性的隧道門石碑和指路碑,就是為了萬曆皇帝死後能夠很方便的找到墓室入口。

    第二,帝陵堅固,不懼盜墓者

    定陵地宮採用堅硬無比的大理石製成,而且機關密佈,即便盜墓者知道地宮入口,也是很難攻破的。要知道,那個時候的盜墓者所能採用的方法和擁有的工具是非常有限的,與現在不可同日而語。作為定陵的主人,身處明朝的萬曆皇帝在營建自己墓穴的時候,也不可能想到盜墓者能夠攻破堅固無比的石條和機關而進入地宮。況且,帝陵都有重兵把守,一般老百姓很難靠近,更別提盜掘了。

    第三,方便帝后入葬

    明朝帝陵通常都是皇帝和皇后合葬在同一個地宮中,考慮到皇帝駕崩以後皇后有可能還在世,因此在修建帝陵時會留有一定的指示性標識,方便之後去世的皇后、妃子入葬時能夠順利找到地宮入口。定陵留下的帶有指向性的隧道門石碑和指路碑,也是有這種考慮。

    挖掘定陵是考古界的一樁大事,也是考古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事件,在此之後,國家釋出了禁止主動挖掘帝陵的規定,這也是出於對文物保護的考慮,畢竟挖掘定陵給我們留下的教訓實在是太深刻了。

  • 2 # 孤竹公子

    古代帝王陵墓的保密性其實也只是侷限性的,除了元代皇帝陵寢和一些地表無存的陵寢外,其他各代的陵墓大多被盜掘。

    題主所問定陵是明代萬曆皇帝的陵寢,建於公元1584年,1590年完工,萬曆皇帝在位48年,所以陵寢建的很早。1956年明定陵被考古發掘,發掘過程中發現了刻有“隧洞門”三個字的磚及刻有“寶城劵門內石碣一座,城土襯往裡一丈就是隧道,棕繩繩長三十四丈二尺,是金剛牆前皮”的小石碑,最後又發現了刻有“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石碑,至此考古隊找到了地下玄宮入口。這些刻有明確標記的小石碑並不是故意洩密,而是當時工匠預留的記號,以便棺槨入葬時方便找到隧道入口,關於為什麼預留有兩個說法:

    ㈠因為萬曆皇帝在位時間比較長,陵寢在萬曆皇帝執政早期建好後就封閉了,所以要預留記號以便以後找到入口。

    ㈡有的專家考證後發現明代史料記載萬曆皇帝是和原配皇后一同入葬的定陵,而繼承帝位的明光宗生母孝靖皇后是後來遷葬過來的,所以是明光宗為了以後把自己生母也葬入定陵而命工匠預留的記號。

    不管是以上哪種原因,這些記有提示的石碑都是用於以後方便入葬的一種記號而已。其實地宮在什麼位置很明確,明清陵寢都有巨大的寶頂(墳頭),下面就是地宮,只不過入口比較隱蔽而已。

    每個王朝的開始都會覺得自己的天下是永遠穩固的,所以陵寢建造的雄偉壯麗,再加上當時有守陵官兵日夜巡護,哪個盜墓賊敢去盜皇陵,所以在當時來說是很安全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讓另一半在你面前向你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