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樂凡凡

    童年時代的經歷影響人的一生。

    現在年輕人大都成長於獨生或少子女家庭。父母都非常重視學習成績和技能,節假日基本在各種培訓班穿梭,再加上網際網路的發展,好不容易有點業餘時間也是一個人一部手機或電腦度過,從小就生活在一種比較孤單的環境。

    而且,由於生活水平極大提高,年節時吃的東西和平時的沒有差別,過年過節走親訪友也沒有給他們留下特別的體驗,對他們沒有什麼吸引力。

    而年輕人父母那一代,基本都有兄弟姐妹,沒有手機,甚至連玩具都很少,最不缺的就是玩伴。比如打球,跳皮筋等。由於集體活動很多,小夥伴之間走動就很頻繁,到飯點也經常被小朋友父母留下吃飯,可能吃的還比自家的美味,而這種美味就被深刻印在腦子裡。

    此外,由於當時物質生活水平有限,過年過節能走親戚吃平時難得吃到的美食,小孩都特別盼望過年。總之,到別人家做客留下的都是美好記憶,養成了父輩愛熱鬧喜歡去別人家做客的習慣。

    生活的環境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喜好。所以,現在年輕人大多不喜歡去別人家做客。

    如果要改變這種習慣就要從娃娃做起,讓孩子多和小朋友玩,多做戶外集體活動,比如荒原探險,踢球,爬山等,既鍛鍊身體,又培養合作精神。

  • 2 # Dgmsh2

    可喜,是社會人文環境向好的表現,北上廣很多年前就已經這樣了。

    一是人們互相尊重隱私,除非摯友到別人家總有諸多不便。

    二是現在聚會場所有很多選擇又不太貴無拘束,何樂而不為?

  • 3 # 天使729

    不是年輕人也有許多老年人一樣反感去別人家做客,隨著社會的改變意識變化人們串門做客的現象減少了。有許多原因住樓房不方便做飯也麻煩,如果請客都往飯館去吃省事說話也方便,這種狀況也是社會現象也是人們意識的改變。

  • 4 # 憨狗兒

    過去兄弟姐妹多,至親多,你來我往都是己人,無拘無束。而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可去的點太少。再加上當今的年輕人就業天南海北,舉目無親,無處做客。同時社會進步,人們的觀念發生變化,不僅是年輕人,就是我們這些五六十年代人也不願意外出做客了。

  • 5 # 川一石

    主要是網聊依賴性,而形成在網上的虛擬世界社交模式。

    因為現在的年輕人的成長過程,是網聊陪伴成長的過程。

    其實,早在社會輿論80後就開始說,這代人是與假人聊天的多,與真人聊天的少。也就是在80後成長的時代,因為當時的網路普及率還不是很高,很多時候是依靠電腦上網,能夠接觸網路的當代年輕人,已經習慣網聊,與網上的陌生人聊天,感覺是是一種新奇,自然網聊佔用時間多,那麼現實生活中朋友等聊天的時間就逐漸變少。

    那麼,到了90後成長時代,隨著電腦的普及,特別是數字手機的普及,使90後逐漸成為人手一機,這樣,手機聊天就幾乎佔用的大部分時間,甚至是結交的時間,全部被手機聊天佔用。常言道,習慣成自然。也就是網路聊天成為這一代人的唯一模式。

    網聊的特點是,面對陌生人,反正是不認識的,可以說出內心的煩版惱和困惑。這樣你就可以找到一個可以隨時隨地聊天的地方,說出你所擔心的事情。這個過程中是不用顧忌什麼的。

    現實生活中,面對朋友就會有很多顧慮,很難表達自己的訴求,久而久之就不願意線上下會友,所以,越來越多年輕人反感去別人家裡做客。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6 # 家庭主婦的目標

    我不喜歡客人來家裡做客,平時自由慣了,衣服也隨便扔,可能也好幾天沒收拾屋子了,如果有人來家裡做客,我提前幾天就要好好收拾,本來房子也不大,空間也小。來過客人吃過飯,我又要收拾好久。另外一個就是現在的人的生活都是有點自嗨,下班手機,pad就過一天,忽然來個客人面對面都不知道聊啥。

  • 7 # moon是大貓丫

    個人認為主要是社交方式改變及本我意識的覺醒。

    中國傳統社會是以家庭為本位的。家庭,甚至是家族,在老一輩心中有著不一般的地位,很多事情都是家人商量著來,或者是長輩主導著來。所以去親戚家做客很多時候很理所當然。而去別人家做客往往是社交的一種方式。

    而現代年輕人

    首先,社交方式不同,以前社交基本都在親友間,朋友也基本都是知根知底的,你有多少個朋友,你得家人基本知道;而現在,交友方式比較多,範圍也比較廣泛,社交也分為很多型別,有同學的,同事的,甚至是私人的社交。

    再者,以春節走親訪友為例,現在基本是獨生子女或者少子女家庭,很多年輕人沒啥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各自又有自己的家庭,所以,有時候去親友家基本也沒啥共同語言,而長輩又比較關心年輕人的婚姻,孩子等等問題,這一點讓很多年輕人比較反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海員不敢下大海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