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Victor19901028

    週會是團隊運作的形式之一。團隊成員背景不一,能力存在差異,對目標任務的理解程度各異,沒有周會便沒有團隊,沒有統一的目標,沒有有組織的科研活動。對待週會的態度是成熟的科技工作者和未入門人員的分水嶺。

    科研陷入瓶頸和工作無意義不是一回事。後者是選題問題,前者則是科研話動中常見的現象。只做有品味的工作,讓使命引領你每天工作的價值,就不會浪費時間。科研工作遇到瓶頸,就需要藉助你所擁有的研究生態來分析問題,發展出個人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找出原因和對策。

  • 2 # 外星文明新時代

    敬告做科研的同行們:

    科研的大前提是: 必須有原始創新思想!

    如果沒有,那就只能是一群烏合之眾,絕不可能有任何突破!

    遠不僅僅只是你們,

    現在的全世界最大的科研團隊,CERN的8000人團隊就是最大的一群烏合之眾!

    已經耗費150億美元,十多年的光陰,消耗人力物力資源無數!

    除了杜撰的希格斯粒子之外,一無所獲!

    現在基本上陷入停擺的狀態!

    聽本民科的勸告,如果沒有原始創新思想,那麼就遠離科研吧!

    別再浪費生命了!

  • 3 # 阿甘的投資科普筆記

    看你怎麼理解意義了,科研許多隻是進行知識性的探索,而且大多數結論其實站不住腳,更別說現在不少科研僅僅是為了發paper,過分吹噓研究意義。科研需要對你的領域正真感興趣,否則很痛苦。

  • 4 # 機器G

    目前個人在青千團隊,團隊大佬每天的工作就是push大家去看別人的論文,稍微改進或者組合演算法刷一下資料集,然後發論文...目前來看團隊的任務就是發論文,實質性或開拓性的工作較少。論文錄用之後,這個方向的研究工作就基本結束了。

    怎麼看這些無意義的工作,個人認為提高自己對理論的認知是有幫助的。迷茫之時,多和小組其他同學溝通交流;或者時機成熟,出去實習看看公司真正應用研究。

    其實現在高校很多研究是沒有意義的,學校要求教授每年完成論文考核,這些任務分配到各個研究生身上。對於追逐應用研究或者開拓性研究,週期長、成果少是不允許的。其實現在很多人工智慧Ai的研究方向純粹就是發論文,完全沒有實際的應用價值,但這也是學術的一部分。

  • 5 # 二手環境科學家陳小智

    我覺得作為科研人員,任何一項研究的前提都是去定義研究的範疇。

    我不知道您是如何定義組會的意義的。我個人在研究生階段參加的組會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小組討論形式,就是每個人輪流說說自己都做了什麼,然後大家說說有什麼意見和建議。這種形式的組會我覺得意義在於交流溝通,也許你的問題其他人已經經歷過,經常會出現一句話點醒夢中人的時候。也許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就可以幫你打破瓶頸。另外一種是請其他組或者組內的成員輪流做講座。這種組會我覺得意義在於鍛鍊講演和快速理解的能力。畢竟做研究少不了參加會議,可以把組會作為一種預演。我最開始聽一些大牛們的講座的時候很多都聽不懂。

    至於說感覺做出來的東西沒有意義,我覺得如果研究方向是基礎理論研究,暫時看不到實際應用上的意義是正常的。如果對應用研究更感興趣,我覺得可以和老闆溝通,有些老闆很開明,會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支援的。

  • 6 # 我心知彼心

    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現實無數簡單的的低水平重複會激發少數人的探索靈感,迸發出驚異的光芒,不懈怠,堅守平庸,深思多慮,才會持續,才能產生機會。妄想天賜成果,只會失望連連。

  • 7 # 今古齊觀

    現在的科學“家”有很多就是混出來的,為了晉升摘抄論文,有其職稱,無有其能。

    當初牛頓沒有人逼他研究課題,卻成了世界上的科學家。

  • 8 # 軍工院所科技工作者

    科研陷入瓶頸,是從事科研工作經常遇到的狀況。

    科研的管理中,通常定期召開會議,通報科研進展,研討科研中遇到的難題,領導也充分根據科研進展,合理調動資源,包括人力資源、裝置資源、試驗資源,以及對外合作資源,來協同專案組克服科研難題。

    科研工作是個群體責任行為。通常,專案組是執行的主體,當遇到困難時,科研人員想專注學習和思考,努力去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這個時期,會覺得會議沒有意義,耽誤時間時間和精力。

    我認為,科研專案組每週組會是有意義的,一方面專案組成員在面對困難時充分交流,彼此啟發,有可能快速找到攻克技術難關的途徑,此外,科研管理的領導,雖然不是科研的執行的主力,也責任在身,他由於職業的特點,可能掌握更多國內外同行或近似研究的專案,可以組織對外積極交流和合作,充分整合資源,共同解決科研中遇到的問題。

  • 9 # 投必得論文編譯

    怎麼才能使彙報的內容看起來多一些?開組會到底有沒有意義?

    組會,是每個科張人在學生時期的噩夢。 之所以是噩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內容彙報。

    然後大家就開始吐槽,隔這麼短時間就要彙報根本做不出來東西。

    組會到底有沒意義?怎麼才能使自己的組會彙報顯得內容很多?

    下面我就針對這兩個問題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經驗。

    組會有意義嗎?

    我認為是非常有意義的, 因為我比較內向且我們的組會彙報是全英文的,所以我當時上學的時候是非常頭疼開組會的。

    雖然開組會是痛苦的但對於個人成長還是非常有幫助的,因為開組會是一個輸出的過程,輸出的過程也是倒逼自己學習歸納的過程。

    1、定期彙報也是定期整理的過程

    很多人並沒有一個非常好的歸納整理習慣,這對科研來說可不是個好事。相信很多同學的實驗筆記本都被當作了草稿本,不分實驗有什麼資料就記什麼,包括電腦也是,看過的文獻,得到的實驗照片都放到一個資料夾中,當需要寫論文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哪個是需要引用的文獻,引用這個文獻是引用這個文獻裡的什麼內容?哪個是可以用的實驗圖片?可能到最後也找不到,只有重新再做一次實驗來獲得照片, 這樣是非常浪費時間的,而且對實驗結果也會有影響。

    所以有的實驗室要求每週或者每月彙報,其實也是督促大家做好歸納總結的工作,到後面年終總結或者寫論文的時候更方便一些。

    2、不定期彙報也是溫故而知新的過程

    “溫故而知新”這句話在私研也很適用。

    做完實驗後再次回顧之前的資料,或許在這期間你看了新文獻,在定期總結時又可以用另一個視角,在新的高度上分析這些資料, 說不定會有新的結論或有所的突破.

    3、定期彙報也是互幫互助的過程

    很多同學覺得老師已經遠離科研一線很久了,提不出什麼有建設性的意見或者覺的師兄師姐與俗的研究方向不同,彙報了他 們也聽不懂。

    這些說的都沒錯,但並不是主要原因。

    按理說,你做為課題的主要研究者,這個領域應該沒有人比你更專業,老師或者師兄師姐是不會再提出來比你更專業的意見的。

    不過,作為科研經驗比較豐富的老手他們可以在大方向上為你把關。

    科研最怕悶頭自己做不與別人交流,這樣就很有可能在一條錯誤的道路上狂奔。

    這時候定期彙報,讓老師和師兄師姐聽聽就有可能指出你在方向上的錯誤, 除此之外,如果你遇到了什麼問題需要外界的幫助,藉著組會的機也可以求助大家, 老師以及師兄師姐的人脈還是很廣的。

    而且,組會也是老師瞭解你這段時間內做了什麼工作的重要途徑,甚至是唯一途徑,所以想讀本實驗室博士的同學可要好好抓住彙報的機會,好好的向老師展示自己。

    總而言之,多交流是沒錯的。

    怎麼才能讓工作彙報看起來多些?

    說了這麼多的好處,但是彙報時沒有東西,剛上去就下來也不太好看,

    那我再簡單講講怎麼才能讓工作彙報看起來多些

    其實就是一條原則,假設彙報時間一定的情況下,內容越多就會省略很多細節的部分,只講主要的內容,那麼內容少的呢?那就把細節展開了講,越細你講的時間就越長。

    比如說你因為一個問題實驗重複很久都沒做出來從而後面一點進展都沒有。

    我想這樣你會有很多內容可以彙報,老師也知道你現在的進度,知道你也做了很多工作。

    這樣,同樣是沒有進展,但是相比於上來幾分鐘講完就下來,你這麼一講就給老師和同學留下愛思考勤奮積極解決的印象, 老師也願意幫助你解決問題。

  • 10 # 小學閱讀教育點滴

    不要指望一週一次的組會能提高科學研究能力,自己不鑽研,到組會上就發表不出什麼觀點,別人說的自己也不能理解透徹,只有在自己深入鑽研的基礎上,在組會上大家的發言,才會使自己受到啟發,產生靈感,產生實際效果。所以,自己一定要做科研的有心人,潛心研究,深入鑽研,正所謂“好文章是在孤燈下”!科研成果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加一分靈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外匯有哪些交易方式?